阿胶
《本草纲目》:阿胶
「释名」傅致胶。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
1、瘫缓偏风,手足不遂,腰膝无力。用阿胶微炙熟,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渣,以汁和入胶中,再煮开几次,胶化如糖稀,一次服下。服后取葱豉粥温服(不能冷服,否则令人呕逆)。照此法服至三、四剂,可见效。
2、肺风喘促。用秀明阿胶切小,炒过,加紫苏、乌梅肉(焙、研)等分,水煎服。
3、老人虚秘。用阿胶(炒)二钱、葱白三根,水煎化,加蜜两匙,温服。
4、赤白简疾(肠胃气虚,冷热不调,不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不便不利)。用阿胶(炒过,水化成膏)一两、黄连三两、茯苓二两,共捣匀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粟米汤送下。一天服三次,此方名“黄连阿胶丸”。
5、吐血不止。用阿胶(炒)二两、蒲黄六合、生地黄三升,加水五程式,煮成三升,分次服。又方:用阿胶(炒)、蛤粉各一两,辰砂少许,研为末,藕节捣汁,加蜜调匀服下。
6、肺损呕血。用阿胶(炒)三钱、水香一钱,糯米一合半(研为末),和匀。每服一钱,百沸汤冲下。一天服一次。
7、鼻血不止(口耳都流血)。用阿胶炙蒲黄半两,每取二钱,加水一碗,生地黄汁一合,煎至六成。温服。同时以布系住两乳。
8、月经不调。用阿胶一钱,加蛤粉(炒成珠,研为末),热酒送服。又方:依上方,再加辰砂末半钱。
9、月经不断。用阿胶炒焦研为末,酒送服二钱。
10、妊娠下血。用阿胶三两,炙为末,酒一升半煎化服下。又方:用阿胶末二两、生地黄半斤(捣成汁)、加水四升,煮成一升,分次服。此方名“胶艾汤”。
11、妊娠胎动。用香豉一升、葱一升、加水三升,煮取一升,再加进阿胶(炙过,研细)二两,化匀服下。又方:用阿胶(炒熟)、艾叶二两、葱白一斤,加水四升,煮成一升,分次服。此方名“胶艾汤”
12、多年咳嗽。用阿胶(炒)、人参各二两,研细。每取三钱,加豉汤一碗、葱白少许,煎服。一天服三次。
《本草备要》:阿胶
平补而润
甘平。清肺养肝,滋肾益气(肺主气,肾纳气),和血补阴(肝主血,血属阴),除风化痰,润燥定喘,利大、小肠。治虚劳咳嗽,肺痿吐脓,吐血衄血,血淋血痔,肠风下痢(伤暑伏热成痢者,必用之。妊娠血痢尤宜),腰酸骨痛,血痛血枯,经水不调,崩带胎动(或妊娠下血,酒煎服)。痈疽、肿毒及一切风病、泻者忌用(大抵补血与液,为肺、大肠要药。
寇宗 曰∶驴皮煎胶,取其发散皮肤之外。用乌者,取其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故又治风也。陈自明曰∶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杨士瀛曰∶小儿惊风后,瞳人不正者,以阿胶倍人参服,最良。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按∶阿井乃济水伏流,其性趋下,用搅浊水则清。故治瘀浊及逆上之痰也)。用黑驴皮、阿井水煎成(苏颂曰∶《本经》阿胶亦用牛皮,见二胶可通用。牛皮胶制作不精,故不堪用),以黑光带绿色、夏月不软者真。锉炒成珠,或面炒、蛤粉炒(去痰)、蒲黄炒(止血),酒化、水化,童便和用。得火良。山药为使。畏大黄。
《本草便读》:阿胶
阿胶(图缺)
用济水以煎成.涤垢行瘀.功专治嗽.藉驴皮之功用.补阴益血.力主祛风.且能润燥化痰.味甘咸而平性.并可入肝及肺.治痿弱与虚劳.(阿胶.用黑驴皮以阿井水煎成.阿井出山东.为济水所伏流之处.其水清而且重.无论尘滓.皆可澄下.即以少许用搅浊水.亦能立清.黑驴皮皮可入肺.黑能入肾.血肉有情之品.使之金水相生.补养血液.肝为藏血之地.血足则肝木受荣.风邪自息.和合煎胶.为治虚劳咳嗽一切血证之要药.味甘咸平.以清脆明亮.不腥秽.不柔软者为佳.)
《本草乘雅半偈》:阿胶
(本经上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
【核】曰∶东阿井,在山东兖州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水经注云∶东阿井大如轮,深六七丈,水性下趋,质清且重,岁常煮胶以贡。煮法∶必取乌驴皮,刮净去毛,急流水中浸七日,入瓷锅内,渐增阿井水,煮三日夜则皮化,滤清再煮稠,贮盆中乃集尔。冬月易干,其色深绿,且明燥轻脆,味淡而甘,亦须陈久,方堪入药。设用牛皮,及黄胶
【 】曰∶取义在水,仍存井名。胶者,已成之质也。一名傅致,如言傅会致使。会之始至也或云济水所注,盖济为楚,隐则伏流,显则正出,正出者涌出也。与阿水质之清重,性之下趋,似不相符,难考其所从来矣。驴力在胪。胪,腹前也。亦黑也,皮也。顾力在胪,色专者黑,精专者皮耳。缘水性之下趋,协皮革之外卫,藉火力以成土化,从下者上,从外者内矣。虽转甘平,仍含本有咸寒,故走血以主内崩,此卫不将营,营将安傅乎。乃至形藏失其濡润,遂成藏之五劳,形之六极,以及四肢经隧,或涸或污,酸且痛也。阴不足,则阳下陷。阳不足,则阴上乘。上乘下陷,故洒淅恶寒,辄复发热如疟状。下血即血崩,血濡则胎固,专言心腹腰腹者,驴力在胪故也。经云∶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阿胶两得之矣。
(缘水性之下趋,协皮革之外卫,藉火力以成土化。正所谓傅会致使,会之使至也。
从下者上,指下趋之水,藉火力而上炎。从外者内,指外卫之皮革,藉火力而内向。外之合内,下之从上,中黄之位乎。)
《本草崇原》:阿胶
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山东兖州府,古东阿县地有阿井,汲其水煎乌驴皮成胶,故名阿胶。此清济之水,伏行地中,历千里而发现于此井,济居四渎之一,内合于心,井有官舍封禁,发煮胶以供天府,故真胶难得,货者多伪。其色黯绿,明净不臭者为真,俗尚黑如漆。故伪造者,以寻常之水煎牛皮成胶,搀以黑豆汁,气臭质浊,不堪入药。)
(《本草乘雅》云∶东阿井在山东兖州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水经注》云∶东阿井大如轮,深六七丈,水性下趋,质清且重,岁常煮胶以贡。煮法必取乌驴皮刮净去毛,急流水中浸七日,入瓷锅内渐增阿井水煮三日夜,则皮化,滤清再煮稠粘,贮盆中乃成耳。冬月易干,其色深绿且明亮轻脆,味淡而甘,亦须陈久,方堪入药。设用牛皮及黄明胶并杂他药者,慎不可用。)
(余尝逢亲往东阿煎胶者,细加询访,闻其地所货阿胶,不但用牛马诸畜杂皮,并取旧箱匣坏皮及鞍辔靴屐,一切烂损旧皮皆充胶料。人间尚黑,则入马料、豆汁以增其色。人嫌秽气,则加樟脑等香,以乱其气,然美恶犹易辨也。今则作伪者,日益加巧,虽用旧皮浸洗日久,臭秽全去,然后煎煮,并不入豆汁及诸般香味,俨与真者相乱。人言真胶难得,真胶未尝难得,特以伪者杂陈并得,真者而亦疑之耳。人又以胶色有黄有黑为疑者,缘冬月所煎者,汁不妨嫩,入春后嫩者,难于坚实,煎汁必老。嫩者色黄,老者色黑,此其所以分也。昔人以光如 漆,色带油绿者为真,犹未悉其全也。又谓∶真者拍之即碎,夫拍之即碎,此唯极陈者为然,新胶安得有此。至谓真者,绝无臭气,夏月亦不甚湿软,则今之伪者,未尝不然,未可以是定美恶也。又闻古法先取野狼溪水以浸皮,后取阿井水以煎胶,野狼溪发源于洪范泉,其性阳,阿井水之性阴,取其阴阳相配之意,火用桑薪煎炼四日夜而后成。又谓∶烧酒为服胶者所最忌,尤当力戒。此皆前人所未言者,故并记之。)
阿胶乃滋补心肺之药也。心合济水,其水清重,其性趋下,主清心主之热而下交于阴。
肺合皮毛,驴皮主导肺气之虚而内入于肌。又,驴为马属,火之畜也,必用乌驴,乃水火相济之义。崩,堕也,心腹内崩者,心包之血,不散经脉,下入于腹而崩堕也。阿胶益心主之血,故治心腹内崩。劳极,劳顿之极也。洒洒如疟状者,劳极气虚,皮毛洒洒如疟状之先寒也。
阿胶益肺主之气,故治劳极洒洒如疟状。夫劳极,则腰腹痛。洒洒如疟状,则四肢酸痛。心腹内崩,则女子下血也。心主血,肺主气,气血调和,则胎自安矣。滋补心肺。故久服轻身益气。
(按∶《灵枢·经水》篇云∶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隐庵心合济水之说,盖据此也。李中梓谓∶《内经》以济水为天地之肝,故阿胶入肝功多,当是误记耳。)
《本草从新》:阿胶
平补而润.
甘平.清肺养肝.滋肾补阴.止血去瘀.除风化痰.润燥定喘.利大小肠.治虚劳咳嗽.
肺痿吐脓.吐血衄血.血淋血痔.肠风下痢.(伤暑伏热成痢者、必用之、妊娠血痢尤宜.)腰酸骨痛.血痛血枯.经水不调.崩带胎动.(或妊娠下血、酒煎服.)及一切风病.(藏器曰、诸胶皆能疗风、补虚止泄、驴皮主风为最、宗 曰∶用驴皮煎胶、取其发散皮肤之外、用乌者、取其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也.)痈疽肿毒.(士瀛曰∶小儿惊风后、瞳神不正者、以阿胶倍人参服、最良、阿胶有神、人参益气也、按阿井乃济水伏流、其性趋下、用搅浊水则清、故治瘀浊及逆上之痰也.大抵补血与液、为肺大肠要药.)胃弱作呕吐.脾虚食不消者.均忌.用黑驴皮、阿井水煎成.以黑光带绿色.顿之易化.清而不腻并不臭者良.蛤粉炒.(化痰.)蒲黄沙.(止血.)酒化.水化.童便和用.得火良.山药为使.畏大黄.(月水不止、阿胶炒焦为末、酒服二钱、妊娠尿血、阿胶炒黄为末、食前、粥饮下二钱.)
《本草分经》:阿胶
甘平,清肺养肝,补阴滋肾,止血去瘀,除风化痰,润燥定喘,利大小肠,治一切血病风病,大抵补血与液,为肺、大肠要药,伤暑伏热成痢者必用之,胃弱脾虚者酌用,化痰蛤粉炒,止血蒲黄炒。
《本草分经》:阿胶
见肺补。
《本草分经》:阿胶
见肺补。
《本草撮要》:阿胶
味甘平.入手太阴足厥阴经.功专清肺养肝.滋肾补阴.止血去瘀.除风化痰.润燥定喘.利大小肠.治虚劳咳嗽.肺痿吐脓.吐血衄血.血淋血痔.肠风下痢.腰酸骨痛.血痛血枯.经水不止.妊娠尿血下血.俱以酒冲服.炒焦胶末良.小儿惊风后.瞳神不正.以胶倍人参服甚效.胃弱作呕吐.脾虚食不消.及风寒而嗽者.均忌.蛤粉炒化痰.蒲黄炒止血.酒化水化童便和用.得火良.山药为使.畏大黄.
《本草经集注》:阿胶
味甘,平、微温,无毒。主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少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久服轻身,益气。
一名傅致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恶大黄,得火良。)
出东阿,故曰阿胶。今都下能作之,用皮亦有老少,胶则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书画用;浓而清者,名为盆覆胶,作药用之,用之皆火炙,丸散须极燥,入汤微炙尔;浊黑者,可?
六,《政和》三七二页)
《本草经解》:阿胶
气平.味甘.无毒.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阿胶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色黑质润.阴也.心腹者.太阴经行之地也.内崩劳极者.脾血不统.内崩而劳极也.阴者中之守.阴虚则内气馁.而洒洒恶寒如疟状也.其主之者.味甘可以益脾阴也.腰腹皆藏阴之处.阴虚则空痛.阿胶色黑益阴.所以止痛.四肢脾主之.酸疼者血不养筋也.味甘益脾.脾统血.四肢之疼自止.女子下血.脾血不统也.味甘以统脾血.血自止也.安胎者亦养血之功也.久服轻身益气者.气平益肺.肺主气.气充则身轻也.
【制方】
阿胶同杜仲、杞子、白芍、山药、生地、人参、黄 、续断.治崩中漏下.同白芍、炙草、麦冬、生地、白胶、归身、杞子、杜仲、续断.治妇人胎漏下血.同川莲、黄芩、白芍、鸡子黄.名黄莲阿胶汤.治少阴病.心烦不卧.同蒲黄、生地.治吐血衄血.同黄连、白茯丸.治下痢赤白.
《本草经解》:阿胶
一名传致胶.本经阿胶.煮牛皮为之.今世惟重乌驴皮.疗风胜诸胶.必用乌者.取色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贵阿井者.以济水所注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糯米粉炒成珠用.然真者难得.或依法汲咸苦井水.自造用可也.并造白胶法.俱详纲目.
《本草蒙筌》:阿胶
味甘、辛,气平,微温。味薄气浓,升也,阳也。无毒。汲东阿井水,(东阿县属山东兖州府,井在城北。)用纯黑驴皮。(诸胶多系牛皮熬成,惟此用驴皮耳。)鹿角一片后加,文火渐进熬就。设官监禁,最难得真。凡觅拯 ,不可不试。真者质脆(音翠)易断,明澈如水;假者质软难敲,枯黯似墨。制之宜锉薄片,蛤粉和炒成珠。入剂不煎,研末调化。(药煎熟时,倾净渣滓,将末投内,自然烊化。)使山药,畏大黄。入太阴肺经,及肝肾二脏。
风淫木旺,遍疼延肢体能驱;火盛金虚,久咳唾脓血即补。养血止吐衄崩带,益气扶羸瘦劳伤。利便闭,调猪苓汤吞;禁胎漏,加四物汤服。定喘促,同款冬紫菀;止泻痢,和蜜蜡黄连。安胎养肝,坚骨滋肾。
(谟)按∶煎胶用皮,取其发散皮肤外也。匪特此胶为然,诸胶牛皮熬煮,亦皆能之,仍择乌色。如用乌鸡子、乌蛇之类,物虽治风,然更取其乌黑属水,盖以制其热则生风之义。东阿井水,乃系济水所注。性急下趋,清而且重。用之煎煮,搅浊澄清。服之者,能去浊污,以及逆上痰也。
《本草求真》:阿胶
(畜)入肝补血通润心肺与肾
阿胶(专入肝。兼入肺肾心)。味甘气平。质润。专入肝经养血。何书又言除风化痰。盖以血因热燥。则风自生。阿胶得阿井纯阴之济水。又得纯黑补阴之驴皮。(宗 曰。驴皮煎胶。取其发散皮肤之外也。用乌者取乌色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如乌卵乌鸡之类皆然。)气味俱阴。既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水补而热自制。故风自尔不生。(藏器曰。诸胶皆主风。止泄补虚。而驴皮主风为最。)又胶润而不燥。胶性既能润肺。复能趋下降浊。使痰不至上逆耳。至于痔漏肠风。衄血血淋下痢。(痢因热成。)暨经枯崩带。胎动痈肿。治克有效。亦是因血枯燥。伏热而成。故能得滋而解。此为血分养血润燥。养肺除热要剂。不似首乌功专入肝。补血祛风。乌须黑发。而于肺经润燥定喘则未及。鹿胶性专温督与冲以益其血。而于肺经清热止嗽则未有。龟胶力补至阴。通达于任。退热除蒸。而于阴中之阳未克有补。古人云。阿胶养神。人参益气。正谓此也。以黑光带绿。至夏不软者良。削炒成珠。或面炒。蛤粉炒。(去痰)蒲黄炒。(止血)或酒化水化为用。以山药为使。恶大黄。牛胶功与阿胶相似。(陈自明云。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时珍曰。阿胶难得。真牛皮胶亦可权用。其性味皆。宜于虚热。若鹿角胶则性味热补。非虚热者所宜。不可不详辨也。)治能养血祛风。然总不如阿胶养血治风之为最耳。
《本草思辨录》:阿胶
阿胶为补血圣药,不论何经,悉其所任。味浓为阴,阿胶之味最浓,用必以补,不宜补者勿用。白头翁汤加阿胶,则曰下利虚极。内补当归汤,则曰去血过多加阿胶。仲圣、孙真人皆有明训。然非填补比,不得与熟地山药同论也。阿胶以济水黑驴皮煎炼而成,性易下行,且滑大肠,于下利非宜。何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下利?不知此乃滞下之热痢,正借其滑利之功。故张洁古加减平胃散治热痢,以脓多而用之。渴者非热烁其液,即下焦阴液不上朝。
阿胶不能清热而性下行,何能止渴;乃猪苓汤治发热而渴,又治下利而渴,证不宜阿胶而偏佐以阿胶。不知此皆因热而渴而利,水畜于中而热与水得,液既大伤,更与以猪苓辈淡渗燥劫之物,液不几涸矣乎。佐阿胶所以润液而救猪苓辈之偏,非治其渴与利也。推之黄土汤燥湿,鳖甲煎丸破结,温经汤行瘀,大黄甘遂汤下血逐水,亦断非滋柔浊腻之阿胶所能为力。
盖其补血润液而下行,不致掣燥湿、破结、行瘀、下血、逐水之肘,且能辅其不逮,故有需于阿胶。若执黄土汤诸方,而以燥湿各事责阿胶,则何异扪烛扣 之见矣。
《本草图经》:阿胶
阿胶(图缺),出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故名阿胶。今郓州皆能作之,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为真。造之,用阿井水煎乌驴皮,如常煎胶法。其井官禁,真胶极难得,都下货者甚多,恐非真。寻方书所说∶所以胜诸胶者,大抵以驴皮得阿井水乃佳耳。《广济方》疗摊缓风及诸风手脚不遂,腰脚无力者,驴皮胶炙令微起,先煮葱豉粥一升,别贮,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内胶,更煮六、七沸,胶烊如饧,顿服之。及暖,吃前葱豉粥任意多少;如冷吃,令人呕逆。顿服三、四剂即止。禁如药法。又胶之止泄,得蜡、黄连尤佳。《续传信方》着张仲景调气方云∶治赤白痢,无问远近,小腹 痛不可忍,出入无常,下重痛闷,每发面青,手足俱变者。黄连一两去毛,好胶手许大,碎蜡如弹子大,三味以水一大升,先煎胶令散,次下蜡,又煎令散,即下黄连末,搅相和,分为三服,惟须热吃,冷即难吃,神妙。
此胶功用,皆谓今之阿胶也。故陈藏器云∶诸胶皆能疗风,止泄,补虚,而驴皮胶主风为最。又今时方家用黄明胶,多是牛皮。《本经》阿胶亦用牛皮,是二皮亦通用。然今牛皮胶制作不甚精,但以胶物者,不堪药用之。当以鹿角所煎者,而鹿角胶,《本经》自谓之白胶,云出云中。今处处皆得其法,可以作之。但功倍劳于牛胶,故鲜有真者,非自制造,恐多伪耳。
《本草易读》:阿胶
蛤粉炒用。山药为使,畏大黄。
辛,平,无毒。入厥阴肝。清肺养肝,滋肾益气,和血补阴。除风化痰,润燥定喘,利肠止血。除虚劳之咳嗽,息肺痿之吐脓,解肠风之下血,消水气之浮肿。腰腹骨节之痛,痈疽肿毒之疡,吐衄淋痔之血,崩带胎产之 。善调经脉,亦安胎产。泄者忌用。
阿井在山东兖州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有官舍禁之。彼用井中水煮乌驴皮亦不湿软。今人多以牛皮胶伪之。以黄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漆者为真。
妊娠血痢,酒服之良。(验方第一。)
胶艾汤 阿胶 川芎 当归 甘草白芍 地黄 艾叶治妊娠腹痛下血。(诸方第一。)
《本草择要纲目》:阿胶
【气味】
甘平无毒.浮而升.阳也.入手少阴足少阴厥阴经.
【主治】
吐血衄血.血淋尿血.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男妇一切咳嗽喘急.肺痿及痈疽肿毒.滋阴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大抵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也.
《本经逢原》:阿胶
甘平微温无毒。辨真伪法∶以顶有鬃文极圆正者为真,折之沉亮,不作屑,不作皮臭,蛤粉炒成珠,经月不软者为佳。东阿产者虽假犹无妨害,其水胶入木煤赝造,有伤脾气,慎不可用。
《本经》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发明 阿井本淄水之源,色黑性轻,故能益肺补肾。煎用乌驴必阳谷山中验其舌黑、其皮表里通黑者,用以熬胶,则能补血、止血。《本经》治心腹内崩,下血安胎,为诸失血要药。劳证咳嗽喘急,肺痿肺痈,润燥滋大肠,治下痢便脓血,所谓阴不足者补之以味也。
《长沙药解》:阿胶
【本经】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一名傅致胶。
味平,入足厥阴肝经。养阴荣木,补血滋肝,止胞胎之阻疼,收经脉之陷漏,最清厥阴之风燥,善调乙木之疏泄。
《金匮》胶艾汤,阿胶二两,干地黄六两,芍药四两,当归三两,芎?二两,甘草二两,艾叶三两。治妊娠胞阻,腹痛下血。以乙木不达,侵克己土,是以腹痛。乙木郁陷,而生风燥,疏?泄失藏,是以下血。胶、地、归、芍,养血而清风燥,甘草补中而缓迫急,芎疏木而达遏郁,艾叶暖血而回陷漏也。
胶姜汤,阿胶、干姜。原方阙载,今拟加甘草、大枣、生姜、桂枝。治妇人经脉陷下,滴漏墨色。以脾肾阳亏,风木郁陷,经寒血漏,色败而黑。阿胶滋风木而止疏泄,干姜温经脉而收陷漏也。
乙木生于癸水而长于己土,水温土燥,则木达而血升,水寒土湿,则木郁而血陷。木气抑遏,不得发扬,于是怫郁而生风燥。凡诸腹痛里急,崩漏淋利之证,无不以此。
风木之性,专于疏泄,泄而未遂,则梗涩不行,泄而太过,则注倾而下。阿胶息风润燥,养血滋阴,猪苓、方在猪苓。薯蓣、方在薯蓣。黄土、方在黄土。温经、方在茱萸。白头翁、方在白头翁。炙甘草、方在甘草。鳖甲煎、方在鳖甲。黄连阿胶、方在黄连。大黄甘遂方在大黄。诸方皆用之,以滋乙木之风燥也。其性滋润凝滞,最败脾胃而滑大肠,阳衰土湿,饮食不消,胀满溏滑之家,甚不相宜。必不得已,当辅以姜、桂、二苓之类。
蛤粉炒,研用。
《冯氏锦囊秘录》:阿胶
既得阿井纯阴之济水,又得纯黑补阴之驴皮,气味俱阴功力自大,味淡性平,入手太阴,足少阴,厥阴经,为补精养血,滋肝补肾,更能入肺肾,补不足,盖肺主气,肾纳气也,故既专补血,复能益气。凡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血、血痢、女子血气痛。血枯、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及虚劳咳嗽,肺痿肺痈脓血杂出等症神效者,皆取其入肺入肾,益阴滋水补血清热之功也。
阿胶,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养血安胎,阴气不足。
脚酸不能久立,久咳脓血,血崩带下,羸瘦劳伤,咳嗽喘急,吐血衄血,淋尿血,肠风血痢,肺痿肺痈,润燥养肝,化痰清肺,更主女人下血。凡血痛血枯,调经崩中,胎产诸疾皆妙。久服轻身益气,补血和血之圣药也。又牛皮胶,名为水胶,润燥利大小肠。
为外科活血止痛要药,兼治一切男妇血症,诸胶皆养血补虚,而阿胶又黑驴皮阿井水所熬,即济水所潴其色正绿,性极下趋,清而且重,其性纯阴,与诸水大别,所以尤能滋肺养肝滋肾也。
按∶阿井乃济水之眼,《内经》以济水为天地之肝,故入肝多功,乌骡皮合北方水色,顺而健行之物,故入肾多功,水充则火有制,火息则风不生,故木旺风淫,火盛金衰之症,莫不应手取效。凡用当择光如漆带油丝者为真,真者折之即断,体坚而脆,味淡不臭,夏月不湿软,不粘纸者为佳,宜切块蛤粉拌炒成珠或洒化成膏。
《雷公炮制药性解》:阿胶
味甘咸,性微温无毒,入肺肝肾三经。主风淫木旺,肢节痿疼,火盛金衰,喘嗽痰血,补劳伤疗崩带,滋肾安胎,益气止痢。明澈如水,质脆易断者真。山药为使,畏大黄,蛤粉炒成珠用。
按∶阿胶用黑驴皮造成,黑属水,专入肾,能克火,盖以制热则生风之义,故宜入肝。
且火得制则金亦无侵,故又宜入肺。夫东阿井系济水所生,性急下趋,清而且重,用之煎煮,搅
《雷公炮炙论》:阿胶
雷公云∶凡使,先于猪脂内浸一宿;至明出,于柳木火上炙,待泡了,细碾用。
《名医别录》:阿胶
微温,无毒.主丈夫少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恶大黄,得火良.)
《本经》原文∶阿胶,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
《千金翼方》:阿胶
味甘,平,微温,无毒。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久服轻身益气。一名敷致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
《医学入门》:阿胶
阿胶甘温保肺气,劳喘损嗽及久痢,补虚治痿立亦难,养肝安胎腰腹坠。
取乌驴皮,以东阿井水煎者佳。盖济水性清趋下,故治浊痰逆上。无毒。降也,阳也。人手太阴、足少阴、厥阴经。益肺气,定喘,虚损咳唾脓血非此不除。止赤白久痢,得黄连、黄蜡为佐最妙。补虚羸,阴气不足,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小腹痛甚,四肢酸疼,脚酸不能久立,一切瘫痪不遂。养肝血,凡血虚而胎动不安,腰腹重坠下血,血痢或卒尿血。丹溪云∶久嗽久痢,虚劳失血者宜用。若邪胜初发者用之,强闭其邪而生他症。阿胶,真者难得,宁用黄明牛胶。但牛皮胶制不如法,自制者为妙。凡煎时必用鹿角一片,不尔则不成也。凡使先于猪脂内浸一宿,取出锉碎,以蚌粉炒成珠。山药为使,畏大黄,得火良。
《神农本草经》:阿胶
味甘平。
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一名傅致胶。
《名医》曰:生平东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
案二胶,本经不着所出,疑本经但作胶,《名医》增白字阿字,分为二条。
上兽,上品六种,旧同。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阿胶
味甘平。主心腹内崩,血脱之疾。劳极洒洒如疟状,劳倦则脾伤而血亏,此肝脾之寒热,故如疟也。腰腹痛,四肢酸疼,血枯之疾。女子下血,安胎。养血则血自止而胎安。久服,轻身益气。补血则气亦充。
阿井为济水之伏流,济之源为 水,自 水以至于阿井,伏见不常。若《夏书》所谓溢为荣,出于陶邱北者,皆伏流从下泛上者也。阿井在陶邱北三百里,泉虽流而不上泛,尤为伏脉中诸水重十之一二不等。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以之成胶,真止血调经之上药也。其必以驴皮煎者,驴肉能动风,肝为风脏而藏血,乃借风药以引入肝经也。又凡皮皆能补脾,脾为后天生血之本,而统血,故又为补血药中之圣品。
《新修本草》:阿胶
味甘,平、微温,无毒。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久服轻身益气。一名傅致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
恶大黄,得火良。出东阿,故名阿胶。今都下能作之,用皮亦有老少,胶则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书画用;浓而清者,名为盆覆胶,作药用之,用之皆火炙,丸散须极燥,入汤微炙尔;浊黑者,可胶物用,不入药也。用一片鹿角即成胶,不尔不成也。
《药鉴》:阿胶
气微温,味甘平,无毒,降也,阳也。能保肺气,养肝血,补虚羸,故止血安胎,止嗽止痢,治痰治痿,皆效。惟久嗽久痢久痰,及虚劳失血之症者宜用。若初发邪胜者,不可骤用,恐强闭其邪,致生他证也。倘肺家要用,须用桑白皮同剂,以监制之,立效。何者?盖阿胶敛肺之药,桑白皮泻肺之药,以此监彼,但取阿胶之能,而泻阿胶之敛故耳。若痢家要用,即多枳壳槟榔,无有不可,此又通变之妙用也。
《药笼小品》:阿胶
补血清热,止血妄行,为血分要药。
蛤粉炒,但真者绝少。
黄明胶治疮疥血虚,不肯结痂。
《药性切用》:阿胶
性味甘平,养阴润燥,清肺豁痰,为虚劳咳、吐血专药。化痰,蛤粉炒∶润燥,生用大便不实,糯粉炒;用止血,蒲黄灰炒。东阿县井水煎成,不特益阴润燥,力能反浊澄清清痰止血,神速。
《药征续编》:阿胶
主治诸血证。故兼治心烦、不得眠者。
【考证】
芎 当归胶艾汤证曰∶妊娠下血。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证,不具。
大黄甘遂汤证曰∶水与血俱结在血室。
上三方,阿胶各二两。
黄连阿胶汤证曰∶心中烦、不得卧。
黄土汤证曰∶下血、吐血、衄血。
上二方,阿胶各三两。
猪苓汤证曰∶心烦、不得眠。
上一方,阿胶一两。
据此诸方,则阿胶主治诸血证,心烦不得眠者明矣。然心烦有数证,不得眠亦有数证。
若无血证,则属他证也。故法无血证者,皆为脱误矣。
【互考】
芎 当归胶艾汤证曰∶妇人有漏下者(上一证),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上一证),有妊娠下血者(上一证),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上一证)。按此条,古来未得其解。余尝如此段落,分裁为四章,其义始明,其证亦可得治之。解曰∶妇人有漏下、腹中痛、心烦、不得眠者,此方主之。上第一章∶妇人有半产后、下瘀血、都不绝、腹中痛、心烦、或不得眠者,此方主之。上第二章∶妇人有妊娠下血、腹中痛、心烦不得眠、或顿仆失跌、或胎动不安者,此方主之。上第三章∶妇人有妊娠、腹中痛、漏胞、经水时时来、心烦、不得眠、或因房室所劳伤胎者,此方主之。上第四章∶以上诸证,皆女人妊娠、或半产、或产后下血、而心烦腹痛者,此方所宜治也。诸证当须有不得眠之候,然无血证,则非此方所宜也。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证,不具,但云产后下利。此方岂惟产后下利治之乎?凡本方证而下血、心烦、急迫不得眠者,此方主之。由此观之,岂惟妇人乎?虽男子亦有热利下重、大便血、心烦、急迫不得眠者,则宜用此方。夫下重者,下利重多也?非后世所谓痢病。肛门下坠、利急后重之谓也。盖利急后重者,下利急迫重多也。古者便为之后,故后重者,下重也。下重者,下利重多也。是此方所治也。
黄连阿胶汤证曰∶心中烦、不得卧,盖此方治下利腹痛、大便血、心中烦悸、不得眠者。
夫黄芩之于下利,黄连之于心中烦悸,芍药之于腹中痛,主以治之。惟阿胶之于心烦、不得眠、亦不见血,则无所奏其效。然则此方治下利腹痛、心中烦悸、不得眠而见血者明矣。若不见血而施此方,岂其谓之得其治法乎?
大黄甘遂汤证曰∶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者,是乃此方所主也。《脉经》敦状作敦敦状,敦音堆,敦敦者,不移不动之谓也。若作敦状,则敦音对,器名。 按∶其此证谓之有血亦非也。谓之无血亦非也。然谓之小便微难,则谓之非血亦非也。是所谓因法立略,因略取法,法略相熟。则虽未见其血,亦有此证,则施此方。施此方,则血自下。血自下,而后其证自差。故仲景曰∶其血当下,其此可谓之略而已。夫略也者,不熟其法,则不可得此者也。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此章盖后人所妄添也。生后,产后也。产后若有前证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水血本无二,血是指瘀血,血室谓其分位。义属想像臆度,今不取焉。夫水血若有二,则仲景何其不谓水与血当下乎?今谓其血当下者,是水血无二之谓也。医者其思诸。
猪苓汤证曰∶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主之。又曰∶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主之。夫少阴病者,脉微细、但欲寐也。又曰∶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是虽今见此少阴本证,若其人有血证,则心烦不能眠也。故见其下血,而后施此方,则未尝有不差者。若不见其血下,则虽屡施此方,亦未尝见奏其功者,数试数验,不可不知矣。
【辨误】
阿胶,后世有补血之说。然今读诸家本草,其所主治,皆是在于治瘀血也。凡久年咳嗽、赤白痢下下血、吐血、咯血、衄血、呕血、老人大便秘结、或小便淋沥、及见血、妇人经水诸变、妊娠之病,无不属瘀血者。古方既然,后世诸方,皆然宜矣。今医见之,谓之补血药。
虽然,以余观之,谓之化血而可也。何以言之?则阿胶配之猪苓、泽泻、滑石,则泻瘀血于小便;配之大黄、甘遂则下瘀血于大便;配之黄芩、黄连,则除瘀血心中烦者;配之甘草、黄柏、秦皮、白头翁,则治瘀血热利下重者;配之当归、芎 、地黄、芍药、艾叶,则止瘀血腹中 痛者;配之术、附子、黄土,则治瘀血恶寒、小便不利者。由此观之,则岂谓之补血可乎?后世皆见其枝叶,而不知其根本。医之所以误治者不亦宜乎?
【品考】
阿胶以阿县所制者为名。今华舶来之物数品,入药当以黄透如琥珀色为上品。或光黑如漆,不作皮臭者为良。若真物难得,则此邦皮胶黄透,夏月不湿软者可权用。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阿胶
味甘,平,微温,无毒。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药性论》云∶君。主坚筋骨,益气,止痢。薯蓣为使。畏∶大黄。得∶火,良。《圣惠方》∶治妊孕尿血用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阿胶
君 畏大黄
阿胶,味甘平,性微温,无毒。降也,阳也。其用有四∶保肺益金之气;止嗽蠲咳之脓;补虚而安妊胎;治痿而强骨力。
《证类本草》:阿胶
(阿胶_图缺)
味甘,平、微温,无毒。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音藓)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久服轻身益气。一名敷致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畏大黄,得火良。)
陶隐居云∶出东阿,故曰阿胶也。今东都下亦能作之,用皮亦有老少,胶则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画用;浓而清者名为盆覆胶,作药用之,皆火炙,丸散须极燥,入汤微炙尔;浊黑者可胶物,不入药用,用一片鹿角即成胶,不尔不成也。今按陈藏器本草云∶阿井水煎成胶,人间用者多非真也。凡胶,俱能疗风止泄补虚,驴皮胶主风为最。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阿胶,君。主坚筋骨,益气止痢。薯蓣为之使。
图经曰∶阿胶,出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故名阿胶。今郓州皆能作之,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为真。造之,阿井水煎乌驴皮。如常煎胶法∶其井官禁,真胶极难得,都下货者甚多,恐非真。寻方书所说∶所以胜诸胶者,大抵以驴皮得阿井水乃佳耳。《广济方》疗摊缓风及诸风,手脚不遂,腰脚无力者。驴皮胶炙令微起,先煮葱豉粥一升别贮,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内胶更煮六、七沸,胶烊如饧,顿服之。及暖,吃前葱豉粥,任意多少,如冷吃令人呕逆,顿服三、四剂即止。禁如药法。又胶之止泄,得蜡、黄连尤佳。《续传信方》着张仲景调气方云∶治赤白痢,无问远近,小腹 痛不可忍,出入无常,下重痛闷,每发面青,手足俱变者。黄连一两,去毛,好胶手许大,碎蜡如弹子大,三味以水一大升,先煎胶令散,次下蜡,又煎令散,即下黄连末,搅相和。分为三服,唯须热吃,冷即难吃,神妙。此胶功用,皆谓今之阿胶也。故陈藏器云∶诸胶皆能疗风止泄补虚,而驴皮胶主风为最。又今时方∶家用黄明胶,多是牛皮,《本经》阿胶,亦用牛皮,是二皮亦通用。然今牛皮胶制作不甚精,但以胶物者,不堪药用之。当以鹿角所煎者,而鹿角胶,《本经》自谓之白胶,云出云中,今处处皆得其法,可以作之。但功倍劳于牛胶,故鲜有真者,非自制造,恐多伪耳。
雷公云∶凡使,先于猪脂内浸一宿,至明出,于柳木火上炙,待泡了,细碾用。圣惠方∶治妊娠尿血。用阿胶炒令黄燥为散,每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匕。梅师方∶妊娠无故卒下血不止。
取阿胶三尔炙捣末,酒一升半,煎令消,一服愈。又一方∶以阿胶二两捣末,生地黄半斤捣取汁,顿服。宋王微桃饴赞云∶阿胶续气。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