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附录

《白喉全生集》:附录

《丹溪心法》:附录

《临证指南医案》:附录

《伤寒恒论》:附录

《医学实在易》:附录

《食鉴本草》:附录

《王氏医案绎注》:附录

《王氏医案绎注》:附录

《重楼玉钥续编》:附录


●谢 城明经有二孙.俱患白喉.季孙已死矣.长孙在危急间.医总用攻利解毒清润诸剂.不效.余用荆防败毒散.重用羌活以散表邪而始效.继以参桂饮而夏效.适余他出.前医复用元麦地芍之类.喉内加生两蛾.蛾上见白点.又内关复起白块两条.鼻塞出血.痰壅.两颧通红.右寸关脉浮数而散大.左缓弱.而两尺微.此皆为肾中阴寒所逼.龙雷之火上乘也.若再清凉.则愈滋阴寒.寒愈盛而火愈升.肾脏几希之火.其为阴寒所灭甚速耳.故少阴脏中.重在真阳.阳不回则邪不去.余以人参君主之药保元.肉桂辛温补火.入坎宫之命穴.但中宫为寒凉久困.更入炮姜温中以助健行.少加柴胡以提外陷之邪.鼠粘僵虫利咽消核.果服一剂而平.但内关白块未退.痰与火未降.继以参桂姜砂温补中下.南星法夏以消痰饮.鼠粘利咽.更入葱汁以通阳气.真火既归于中.而阴凝之毒自解.后以术姜桂以收全功.


●杨君钧和有女三.长与季俱患白喉证毙.而仲女又患此证.延余往视.白块将满.不甚疼痛.此虚寒证也.服理中汤.吹坎宫回生丹而愈.后其家传染者二.一服参艾饮.吹坎宫回生丹.一服清咽利膈汤.吹离宫回生丹而皆愈.传染者虽一病源.而体气寒热攸分.所以又不可拘方也.


●湘潭胡君筠棠之子.小舌旁边一点白.痛甚.脉浮数而细.此病尚在表也.余用人参败毒散.其家恐药之太轻也.别请医.以大承气汤加豆根元参二剂而病剧.既又延余转用荆防败毒散.三剂全愈.此轻证而用重剂之一戒也.


●湘潭马丈益卿六十余得一子.视若掌珠.凡食之稍寒者.必禁勿与.忽患白喉.色焦黄痛甚.余知其有积热也.用清咽利膈汤.其家嫌药之苦寒.坚不与服.余因辞去.后医迎其意.以人参 术归地姜桂.其病转剧.次日声嘶鼻血气喘.不三日而毙.此实热必用寒剂之一法也.


●常宁总戎周定安夫人病数日矣.杂证多端.尚不知为白喉.因不甚痛故也.一日偶言喉痛.延余往治.视内关白块两条.色如凝膏.其家惧甚.余曰.幸而未服凉剂也.犹可以治.吹坎宫回生丹.服参桂饮二剂.白块减半.继以温胃汤.不数剂而全愈.此寒证必用温剂之一法也.


●长沙清军府李兰生都转夫人忽患喉痛.发热恶寒头闷.心烦口渴.便涩鼻出血丝.延余往医.见内关白块两条.色焦黄.肿痛异常.汤水难咽.舌苔边白中黄.诊右寸洪大.而左关浮数.此足厥阴手太阴风火上冲而成也.余初用人参败毒散.吹离宫回生丹.肿痛俱减.次用四物甘桔汤.白块退.诸证悉除.后用六味地黄汤加栝蒌壳丝茅根而全愈.


●长沙陈汉仙茂才喉痛数日.医用清润解毒诸剂而病愈剧.发热恶寒.痰涎上涌.声如拽锯.小便不通.汤水不能下咽.已二日余矣.其家视变证蜂起.怆皇惧甚.延余往治.视喉内淡红微肿.内关白点已陷.舌苔白.两手脉弦而紧.误以清凉凝闭风寒.阻滞经络.余用坎宫回生丹.合开关立效散.连吹二三次.立刻上下交通.饮食即进.随以柴胡饮提已陷之邪.不数剂诸证悉除.后以加减六君子汤十剂而全愈.


●善化沈筱岚孝廉.大舌边起白泡数颗.医用元麦赤芍竹叶之类.连进三剂.一宵忽痰涎上涌.精神疲倦.恶寒发热.胸结.饮食不能下咽.延余往治.诊两寸浮弦.右关沉紧.喉内白块已满.色如霜雪.痰涎稠粘不断.此风寒在表.未经宣发.误以寒凉迭进.变成坏证也.余用荆防败毒散以驱表邪.吹坎宫回生丹以祛恶毒.次日白块退净.而胸膈为风痰阻隔.食入少顷即吐.不能直达中下二焦.证类关格.其家惧甚.复巫医杂投.百计罔效.余细察脉证.犹属风痰之毒阻隔.与喉无干.遂用拔毒及引龙归海之法.始两耳颈项稍发红疹.再用艾叶皂角白酒炒热.布包熨之.随熨随发.遍体红疹无间.其家以为变证.惧之尤甚.余曰此佳兆也.必欲提毒表出.始能开其阻隔.次日果胸膈豁然.饮食即进.随以人参败毒散再提表以托毒.继以人参君主之药保元.鼠粘僵虫利咽.法夏陈皮以消痰饮.银花蝉蜕以清余毒.不数剂诸证悉除.后用六君八珍以收全功.此风寒表证.必须宣发.不可辄用清凉之一戒也.


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


丹溪翁传


上杨楚玉类集《心法》,中间水肿、虚肿、痛风、肢节痛、麻木、妇人小便不通等证,文多重出,又取别论附于其间。虽能补其缺略,不免混淆难别,致丹溪主病之旨不明,王季因正论及附论中方未备载,又作附录。如梦遗椿树根丸、淋证六味地黄丸、妇人三补丸等,不录丹溪原方,却于他书取方名相同增入,药味与病悬隔。(充)恐用者不察,反致有误,今以丹溪原论,考订遗误,录于症首,次附戴元礼辨症,次录正方,以见正法不杂,其附论不去,题曰附录,用存编者之意也。复尽载附论中方,题曰附方,恐人妄去取也,庶几明白。


又增入外科倒仓等法,以翼其未备,观者详焉。


成化庚子花朝日程充识


案中所用诸方。开载于后。以便初学之士查阅。


桂枝汤


桂枝 白芍 炙草 生姜 大枣


桂枝加附子汤 即桂枝汤加附子。


苓桂术甘汤


茯苓 白术 桂枝 炙草


小建中汤


白芍 桂枝 炙草 生姜 大枣 饴糖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 炙草 生姜 大枣 蜀漆 龙骨 牡蛎


生姜泻心汤


生姜 干姜 半夏 黄芩 黄连 甘草 人参 大枣


甘草泻心汤


甘草 干姜 半夏 黄芩 黄连 大枣


半夏泻心汤


半夏 黄芩 黄连 人参 炙草 干姜 大枣


附子泻心汤


附子 黄芩 黄连 大黄


黄芩汤


黄芩 白芍 甘草 大枣


黄连阿胶汤


黄芩 黄连 白芍 阿胶 鸡子黄


旋复花代赭石汤


旋复花 代赭石 人参 半夏 甘草 生姜 大枣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


炙草 桂枝 人参 麻仁 生地 阿胶 麦冬 生姜 大枣


乌梅丸


乌梅 人参 当归 黄连 黄柏 桂枝 干姜 蜀椒 附子 细辛


白虎汤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白虎加人参汤 即白虎汤加人参


竹叶石膏汤


竹叶 石膏 人参 麦冬 半夏 甘草 粳米


白头翁汤


白头翁 秦皮 黄连 黄柏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 黄连


猪肤汤


猪肤 白蜜 白粉


四逆汤


甘草 干姜 附子


人参四逆汤 即四逆汤加人参


通脉四逆汤 即四逆汤加葱白。更有随症加法。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即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


白通汤


葱白 干姜 附子


白通加猪胆汁汤 即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


术附汤


白术 附子 甘草 生姜 大枣


桂枝附子汤


桂枝 附子 甘草 生姜 大枣


理中汤(丸同)


人参 甘草 白术 干姜


吴茱萸汤


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


真武汤


茯苓 白芍 白术 附子 生姜


桃花汤


赤石脂 干姜 粳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


小青龙汤


麻黄 桂枝 白芍 干姜 细辛 五味子 甘草 半夏


栀子豉汤


栀子 香豉


桃仁承气汤


桃仁 桂枝 大黄 芒硝 甘草


四逆散


柴胡 枳实 白芍 甘草


白散


桔梗 贝母 巴豆


五苓散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桂枝


猪苓汤


猪苓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


牡蛎泽泻散


牡蛎 泽泻 海藻 蜀漆 葶苈 商陆根 栝蒌根


上仲景伤寒中方。


鳖甲煎丸


鳖甲 乌扇 黄芩 柴胡 鼠妇 干姜 大黄 芍药 桂枝 葶苈 石苇 浓朴 丹皮 瞿麦


紫威 半夏 人参 虫 阿胶 蜂窠 赤硝 蜣螂 桃仁 灶下灰 清酒 千金方有海藻大


戟。无鼠妇赤硝。


白虎加桂枝汤 即白虎汤加桂枝


崔氏八味丸


干地黄 山茱萸 山药 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桂枝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即桂枝汤加龙骨牡蛎。


酸枣仁汤


枣仁 甘草 知母 茯苓 川芎


黄 建中汤 即小建中汤加黄 。


皂荚丸


皂荚 蜜丸。枣膏汤送。


麦门冬汤


麦冬 半夏 人参 甘草 大枣 粳米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 大枣


千金苇茎汤


苇茎 苡仁 桃仁 瓜瓣


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实 薤白 白酒


赤石脂丸


蜀椒 乌头 附子 炮姜 赤石脂


附子粳米汤


附子 半夏 甘草 粳米 大枣


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 生姜 羊肉


甘遂半夏汤


甘遂 半夏 芍药 甘草(一本无)


木防己汤


木防己 石膏 桂枝 人参


小半夏汤


半夏 生姜


外台茯苓饮


茯苓 人参 白术 枳实 橘皮 生姜


桂苓五味甘草汤


桂枝 茯苓 五味 甘草


越婢汤


麻黄 石膏 甘草 生姜 大枣


防己茯苓汤


防己 黄 桂枝 茯苓 甘草


大半夏汤


半夏 人参 白蜜


大黄牡丹汤


大黄 丹皮 桃仁 瓜子 芒硝


当归建中汤 即小建中汤加当归。


甘草小麦大枣汤


甘草 小麦 大枣


旋复花汤


旋复花 葱 新绛


肾气丸 与崔氏八味丸同。


上金匮要略中方


六味地黄丸 即八味去桂附。煎服名六味地黄汤。


都气丸 即六味丸加北味。再加附子。名附都气丸。


还少丹


熟地 山药 牛膝 枸杞 山萸 茯苓 杜仲 远志 五味子 楮实 小茴 巴戟 苁蓉 石菖蒲


丹溪滋阴大补丸 即还少丹去楮实。


黑地黄丸


苍术 熟地 五味 干姜


虎潜丸


熟地 虎胫骨 龟板 黄柏 知母 琐阳 当归 牛膝 白芍 陈皮 羯羊肉


天真丸


精羊肉 肉苁蓉 山药 当归 天冬 黄 人参 白术


三才汤


天冬 熟地 人参


大造丸


紫河车 龟板 人参 熟地 天冬 麦冬 黄柏 牛膝 杜仲


人参固本丸


人参 天冬 麦冬 生地 熟地


补心丸


生地 人参 元参 丹参 枣仁 远志 茯神 柏子仁 天冬 麦冬 当归 五味 桔梗


石菖蒲 辰砂


枕中丹


龙骨 龟板 远志 菖蒲


大补阴丸


黄柏 知母 熟地 龟板 猪脊髓


滋肾丸


黄柏 知母 肉桂


斑龙丸


鹿角胶 鹿角霜 熟地 菟丝子 柏子仁


玉真丸


硫黄 硝石 石膏 半夏 姜汁糊丸


来复丹


玄精石 硫黄 硝石 五灵脂 青皮 陈皮


半硫丸


半夏 硫黄


黑锡丹


黑铅 硫黄


二至丸


冬青子 旱莲草


参苓白术散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山药 扁豆 苡仁 建莲 砂仁 桔梗 陈皮


玉屏风散


黄 防风 白术


四君子汤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六君子汤 即四君子加陈皮半夏。


异功散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


四兽饮 即六君子汤加乌梅草果生姜大枣。


六神散 即四君子汤加山药扁豆姜枣煎。


补中益气汤


人参 黄 白术 甘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 生姜 大枣


三拗汤


麻黄 杏仁 甘草


葱豉汤


葱白 淡豆豉


川芎茶调散


川芎 薄荷 荆芥 羌活 白芷 甘草 防风 细辛 为末。茶调服。


霞天膏 牛肉熬膏加面。


防风通圣散


防风 荆芥 麻黄 连翘 薄荷 川芎 当归 白芍 白术 山栀 大黄 芒硝


黄芩 石膏 桔梗 甘草 滑石 姜 葱


温胆汤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实 竹茹


十味温胆汤 即温胆汤加人参远志枣仁熟地。


逍遥散


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甘草 煨姜 薄荷 本方加丹皮山栀。名加味逍遥散。


六和汤


砂仁 藿香 浓朴 杏仁 半夏 扁豆 木瓜 人参 赤茯苓 白术 甘草 姜 枣


藿香正气散


藿香 紫苏 白芷 大腹皮 茯苓 白术 陈皮 半夏曲 浓朴 桔梗 甘草 姜 枣


驻车丸


黄连 阿胶 干姜 当归


越鞠丸


香附 苍术 川芎 神曲 山栀


四物汤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张子和玉烛散


归尾 生地 川芎 赤芍 大黄 芒硝 甘草


归脾汤


人参 白术 茯神 枣仁 龙眼肉 黄 当归 远志 木香 炙草 生姜 大枣


人参养荣汤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当归 白芍 熟地 黄 肉桂 五味 远志 陈皮


加姜枣


犀角地黄汤


犀角 生地 白芍 丹皮


地黄饮子


熟地 巴戟 山萸 苁蓉 附子 官桂 石斛 茯苓 菖蒲 远志 麦冬 五味


活络丹


川乌 草乌 胆星 地龙 乳香 没药


附子理中汤 即理中汤加附子。


理中安蛔丸 即理中汤去甘草加茯苓川椒乌梅。


连理汤 即理中汤加黄连茯苓。


治中汤 即理中汤加青皮陈皮。


四神丸


破故纸 五味 肉果 吴萸


清暑益气汤


人参 黄 白术 苍术 青皮 陈皮 神曲 甘草 麦冬 五味 当归 黄柏 泽泻 升麻


葛根 加姜枣


生脉散


人参 麦冬 五味


益元散


滑石 甘草 辰砂


大顺散


干姜 肉桂 杏仁 甘草


四苓散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桂苓丸


肉桂 茯苓 蜜丸。


胃苓散 即平胃散合五苓散。


加味肾气丸 即六味丸加附子肉桂车前牛膝。


浚川散


黑牵牛 大黄 甘遂 芒硝 郁李仁 木香


萆 厘清饮


川萆 石菖蒲 乌药 益智仁 甘草梢 食盐 茯苓


禹功散


黑牵牛 茴香 姜汁调或加木香。


琼玉膏


地黄 茯苓 人参 白蜜 仙加琥珀沉香。


通幽汤


当归 升麻 桃仁 红花 甘草 生地 熟地


白虎加苍术汤 即白虎汤加苍术。


凉膈散


连翘 大黄 芒硝 甘草 山栀 黄芩 薄荷


当归龙荟丸


当归 龙胆草 山栀 黄连 黄柏 黄芩 大黄 青黛 芦荟 木香 麝香 蜜丸。姜汤下。


左金丸


黄连 吴萸 水泛丸。


戊己汤


黄连 吴萸 白芍


甘露饮


生地 熟地 天冬 麦冬 石斛 茵陈 黄芩 枳壳 枇杷叶 甘草 一方加桂苓。名桂苓甘露饮。


河间桂苓甘露饮。滑石石膏寒水石甘草白术茯苓泽泻猪苓肉桂。每服五钱。张子和去猪苓。减三


石一半。加人参干葛藿香木香。亦名桂苓甘露饮。


泻白散


桑皮 地骨皮 甘草 粳米


导赤散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淡竹叶


紫雪丹


黄金 寒水石 石膏 滑石 磁石 升麻 元参 甘草 犀角 羚羊角 沉香 木香 丁香


朴硝 硝石 辰砂 麝香


清骨散


银柴胡 胡黄连 秦艽 鳖甲 地骨皮 青蒿 知母 甘草


二陈汤


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生姜


二贤散


陈皮 甘草


控涎丹


甘遂 大戟 白芥子


滚痰丸


青礞石 沉香 大黄 黄芩 焰硝


白金丸


白矾 郁金


平胃散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橘半枳术丸


白术 枳实 橘皮 半夏


保和丸


山楂 神曲 茯苓 半夏 陈皮 卜子 连翘


水陆二仙丹


金樱膏 芡实


桑螵蛸散


人参 茯神 远志 石菖蒲 桑螵蛸 龙骨 龟板 当归


蜡矾丸


黄蜡 白矾


胶艾四物汤 即四物汤加阿胶艾叶。


柏子仁丸


柏仁 牛膝 卷柏 泽兰 续断 熟地


上汪 庵医方集解中方。


补阴益气煎


人参 当归 山药 熟地 陈皮 炙草 升麻 柴胡 生姜


两仪膏


人参 熟地 熬膏。白蜜收。


贞元饮


熟地 炙草 当归


玉女煎


生石膏 熟地 麦冬 知母 牛膝


理阴煎


熟地 当归 炙甘草 干姜 或加肉桂。


何人饮


何首乌 人参 当归 陈皮 煨姜


参附汤


人参 制附子


附汤


黄 制附子 加生姜


青囊斑龙丸


鹿角胶 鹿角霜 柏子仁 菟丝子 熟地 茯苓 补骨脂


斑龙二至百补丸。


鹿角 黄精 杞子 熟地 菟丝子 金樱子 天冬 麦冬 牛膝 楮实子 龙眼肉


以上药同鹿角熬成膏。加入炼蜜。调入后药末。杵合为丸。


鹿角霜 人参 黄 芡实 茯苓 山药 知母 熟地 萸肉 五味子


十味为细末。和前膏为丸。


秫米半夏汤


秫米 半夏


钱氏益黄散


陈皮 青皮 诃子肉 炙草 丁香


和中丸


白术 浓朴 陈皮 半夏 槟榔 枳实 炙草 木香


东垣和中丸


人参 白术 炮姜 炙草 陈皮 木瓜


神保丸


木香 胡椒 干蝎 巴豆


子和导水丸


大黄 黄芩 滑石 黑丑


脾约丸


大黄 杏仁 浓朴 麻仁 枳实 芍药


华盖散


麻黄 苏子 桑皮 杏仁 赤苓 橘红 甘草


石刻安肾丸


附子 肉桂 川乌 川椒 巴戟 菟丝子 破故 赤石脂 远志 茯神 茯苓 苍术


山茱萸 杜仲 胡芦巴 石斛 韭子 小茴 苁蓉 柏子仁 川楝子 鹿茸 青盐 山药


王荆公妙香散


人参 龙骨 益智仁 茯神 茯苓 远志 甘草 朱砂


猪肚丸


白术 苦参 牡蛎 猪肚一具 刘松石方


威喜丸


茯苓 猪苓 黄蜡


交加散


生地 生姜


乌 鱼骨丸


乌 鱼骨 茹(即茜草根) 雀卵 鲍鱼汤下。


三豆饮


大黑豆 赤小豆 绿豆 甘草水煮。


万氏牛黄清心丸。


黄连 黄芩 山栀 郁金 辰砂 西牛黄


上景岳全书中方。


以上四部书。谅业医者必备。故但开药品。其分量炮制加减服法。以及治症。俱未载明。并


内有峻利之方。所服不过几厘几粒者。须按方查阅。切勿草率臆度。且不遵古法。不惟无


效。反有遗误。慎之。


清燥救肺汤


经霜桑叶(三钱) 杏仁(七分去皮尖炒黄) 麦冬(一钱二分去心) 石膏(二钱半)


人参(七分) 阿胶(八分) 胡麻仁(一钱炒) 甘草(一钱) 枇杷叶(一片去毛筋)


水一碗。煎六分。食远服。


进退黄连汤


川黄连(姜汁炒一钱半) 干姜(炮一钱半) 人参(人乳拌蒸一钱半) 桂枝(一钱) 半


夏(姜制一钱半) 大枣


上进法。用本方六味。不制。水三茶钟。煎减半。温服。退法。桂枝不用。黄连减半。或加肉桂五


分。如上制。煎服。


当归桂枝汤 即桂枝汤加当归。


茯苓桂枝汤 即桂枝汤加茯苓。


参归桂枝汤 即桂枝汤加人参当归。


人参建中汤 即建中汤加人参。


参 建中汤 即建中汤加人参黄 。


归 建中汤 即建中汤加当归黄 。


吴萸理中汤 即理中汤加吴萸。


人参温胆汤 即温胆汤加人参。


黄连温胆汤 即温胆汤加黄连。


星附六君子汤 即六君子汤加制南星白附子。


生脉四君子汤 即生脉散合四君子汤。


生脉六味汤 即生脉散合六味汤。


养营汤 即人参养营汤。


六神汤 即陈无择六神散。即四君子加山药扁豆。


戊己汤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白芍。


苓姜术桂汤 只此四味。


五子五皮汤 即五皮饮加杏仁苏子葶苈白芥子卜子。


加桂理中汤 即理中汤加桂。


子和桂苓汤 即子和桂苓饮。


资生丸


人参 白术(土炒) 苡仁(各三两) 山楂肉 神曲 橘红(各二两) 扁豆 莲肉


浓朴(各一两) 山药 茯苓 麦芽 芡实(各一两半) 桔梗 甘草(炙) 藿香(各五钱)


泽泻 川黄连 白豆蔻(各三钱半)


上制为末。炼蜜丸每丸重二钱。每服一丸。醉饱后二丸。细嚼淡姜汤下。


聚精丸


黄鱼螵胶(一斤切碎蛤粉炒) 沙苑蒺藜(八两马乳浸隔汤煮一炷香)


上为末。炼蜜丸。每服八十丸。白汤下。


禹余粮丸


蛇含石(本草名蛇黄大者三两醋 透) 禹余粮石(三两层数多者佳醋 透) 钢针砂(五两醋 透)


三物各研极细。配入下项药。


羌活 川芎 三棱 蓬术 白蔻 白蒺 陈皮 青皮 木香 大茴(炒) 牛膝 当归 炮姜 附子(炮)


肉桂(各五钱)


上制为末。入前药拌匀。神曲糊为丸。如桐子大。食前或温酒或白汤送下三十丸至五十


丸。最要忌盐。一毫不可入口。否则病发愈甚。日三服。兼用温和调补药助之。此方又名


大针砂丸。此方去附子蓬术青皮加茯苓。叶氏名针砂丸。


小温中丸


白术(二两) 茯苓(一两) 陈皮(一两) 熟半夏(一两) 甘草(三钱) 神曲(炒一两)


生香附(一两半) 苦参(炒五钱) 黄连(炒五钱) 针砂(醋炒红研如飞面一两半)


为末。醋水各半。打神曲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术六钱陈皮一钱生姜一片煎


汤下。虚甚者加人参一钱。本方去黄连加浓朴半两。忌口。病轻服至六七两。小便长甚者


服一斤。小便始长。


缪仲淳脾肾双补丸。


人参 莲肉(炒) 山萸(烘) 山药(炒各一斤) 五味子(蜜蒸) 菟丝子(各一斤半)


橘红 砂仁(炒各六两) 车前子(米泔洗) 巴戟肉(甘草汁煮各十二两) 肉豆蔻(十两)


补骨脂(盐水浸二日炒一斤)


上为末。炼蜜丸。如虚而有火者。或火盛肺热者。去人参肉豆蔻巴戟补骨脂。忌羊肉羊血


阿魏丸


阿魏(七钱) 鳖甲(二两) 黄 广皮 枳实 柴胡 白术(各一两) 青皮 草果


黄芩 当归 茯苓(各八钱) 白蔻仁(七钱) 山楂(一两) 神曲(一两) 延胡 水法丸。


又方


阿魏 连翘 胡黄连 山楂 青皮 山棱 蓬术 陈皮 半夏 麦芽 浓朴 莱菔子 甘草


更衣丸


朱砂(五钱研) 芦荟(七钱研)


好酒和丸。每服一钱二分。


济生肾气丸 即八味丸加车前牛膝。叶氏用茯苓八两为君。熟地只用四两。又薛氏济生


丸分量不同。


海粉丸


蛤粉 栝蒌实 杏仁(各一两) 广皮 紫苏(各二两) 白术 土贝母(各四两) 紫菀


(三两) 木香(五钱) 炼蜜丸。


葱白丸


熟地(四两) 白芍 当归 川楝子 茯苓(各二两) 川芎 枳壳 浓朴 青皮 神曲


麦芽(各一两半) 三棱 蓬术(各一两) 干姜 大茴 木香(各七钱) 肉桂(五钱) 用


葱白汁丸。


又方


人参 阿胶 川芎 当归 浓朴 用葱白汁丸。


安胃丸


乌梅 川椒 附子 桂枝 干姜(各一两) 黄柏(二两) 黄连(五钱) 川楝子肉 广皮


青皮(各二两) 白芍(三两) 人参(量加如有邪者可勿用)


再用川椒乌梅汤法丸。一方无广皮。有当归细辛。


妙香丸


巴豆(三百十五粒去皮心膜炒熟研如面) 牛黄(研) 龙脑(研) 麝香(研) 轻粉(研


各三两) 朱砂(研飞九两) 真金箔(九十片)


上各研匀。炼黄蜡六两。入白蜜三分同炼。匀为丸。每两作三十丸。


海蛤丸


天冬 栝蒌霜 海浮石 蛤粉 风化硝 桔梗 橘红 香附 竹沥 姜汁 蜜丸。


术菟丸


白术 菟丝


又景岳新方苓术菟丝丸。


局方龙荟丸 即当归龙荟丸。


白蒺藜丸 即一味。用山栀汤制为丸。用大豆黄卷汤送下。


禹粮石脂丸 即二味为丸。


橘术丸 即二味为丸。


真武丸 即真武汤作丸。


归脾丸 即归脾汤料作丸。


桑麻丸


桑叶 黑芝麻 蜜丸。


浚川丸 即浚川散。


禹功丸 即禹功散。


生脉六味丸 即六味丸合生脉散。


肥儿丸 景岳全书中有四方。


益母丸 此方不一。总用益母草膏为君。有加四物香附山楂者。有去山楂加阿胶者。有加八


珍香附砂仁楂肉者。


东垣清心凉膈散


连翘 薄荷 黄芩 山栀 桔梗 甘草 竹叶 水煎服。


金铃子散


金铃子(即川楝子去核一两) 延胡索(一两)


为末。每服三钱。酒调服。水煎服亦可。


虎杖散


杜牛膝根汁(二三两古方本用虎杖草汁今人不识此草故以土牛膝根汁代之) 当门子麝香(一分研)


上将麝香入汁中和匀。隔汤炖温服。


葛可久花蕊石散


花蕊石


存性。研如粉。以童便一盏。男人入酒少许。女人入醋少许。煎温食后调服三钱。甚者五


钱。能使瘀血化为黄水。后用独参汤补之。


归芍异功散 即异功散加当归白芍。


鸡鸣散 牛蒡子(炒香研细临服加入雄鸡冠血五匙状元红酒少许调匀以炒荆芥三分煎汤送)


通圣散 即防风通圣散。


归 异功散 即异功散加当归黄 。


香砂异功散 即异功散加木香砂仁。


正气散 即藿香正气散。


玉壶丹 即扁鹊玉壶丸。治命门火衰。阳气暴绝。寒水臌胀。却有神效。古吴王晋三先生得


异授制法。当宗之。


好硫黄八两。配真麻油八两。以硫打碎。入冷油内炖炉上。炭火宜微勿烈。以桑条徐调。候


硫溶尽。即倾入大水内。急搀去上面油水。其色如金。取缸底净硫。称见若干两。仍配香麻


油若干两。照前火候再溶再倾。连前共三转。第四转用真棉花核油配硫若干两。照前火


候再溶。再倾入大水内。搀去上面油水。其色如绛。第五转用肥皂四两。水中同煮六时。第


六转用皂荚四两。水中同煮六时。拔净制硫之油。搀去其水。其色如硫火之紫。第七转用


炉中炭灰淋碱水制六时。第八转用水豆腐制六时。拔净皂碱之性。第九转用田字草


(出水荒稻田中其叶如田字八九月采) 捣汁。和水煮六时。临用研如飞面。凡净硫一两。配炒糯


米粉二两。或水法或湿捣为丸。每服以硫三分为准。渐加至一钱止。开水温下。


回生丹


大黑豆(三升用水浸取壳用绢袋盛壳用豆煮熟去豆不用将壳晒干其汁留用) 红花(三两炒黄色


入好酒四碗煎十余滚去渣存汁听用)


苏木(三两河水五碗煎汁三碗听用) 大黄(一斤为末) 陈米醋(九斤)


上将大黄末一斤。入净锅。下醋三斤。文火熬。用长木筋不住手搅之。将成膏。再加醋三斤


熬之。又加醋三斤。次第加毕。然后下黑豆汁三碗。次下苏木汁。次下红花汁。熬成大黄膏。


取入瓦盆盛之。大黄锅焦亦铲下。入后药同磨。


人参(二两) 川芎 当归 熟地 茯苓 香附 延胡 苍术(米泔浸炒) 桃仁 蒲黄(各一两)


乌药(二两半) 牛膝 地榆 橘红 白芍 羌活 炙草 五灵脂 山萸 三棱(各五钱)


良姜 木香(各四钱) 木瓜 青皮 白术(各三钱) 益母草(二两) 乳香 没药(各二钱)


马鞭草(五钱) 秋葵子(三钱)


上三十味。并前黑豆壳共晒干为细末。入石臼内。下大黄膏。再下炼熟蜜一斤。共捣千捶


为丸。每丸重二钱七分。静室阴干二十余日。不可烘晒。干后止重二钱。外以蜡作壳护之。


用时去蜡调服。一方无益母草马鞭草秋葵子三味。并不用蜜。醋止用八碗。


至宝丹


犀角(镑) 朱砂(研水飞) 雄黄(研水飞) 琥珀(研) 玳瑁(各一两镑) 水安息香


(一两无灰酒熬成膏如无以旱安息香代之) 西牛黄(五钱) 麝香(一钱) 龙脑(一钱) 金


银箔(各五十片)


为极细末。将安息香膏重汤煮。入诸药搜和。分作百丸。蜡护。临服剖。用参汤化下。


紫金丹


牛黄 冰片 狗宝 鸦片(各六分) 广木香(二两)


上为末。人乳丸。重五厘。金箔为衣。


震灵丹


禹粮石 赤石脂 紫石英 代赭石(各四两)


上四味作小块。入净锅中。盐泥封固。候干。用炭十斤 。炭尽为度。入地出火气。必得二昼


夜。研细末。


乳香(二两) 没药(二两) 朱砂(水飞一两) 五灵脂(二两)


为末。同前四味和匀。糯米饭丸。宜坚细。


四顺清凉饮


大黄 当归 芍药 甘草


各等分。水煎服。


露姜饮


人参 生姜


水煎。露一宿。空心隔汤炖温服。


子和桂苓饮 即桂苓甘露饮。


七香饼


香附(一两二钱) 丁香皮(一两二钱) 甘松(八钱) 益智仁(六钱) 砂仁(二钱)


蓬术(二钱) 广皮(二钱)


阿胶鸡子黄汤(非黄连阿胶汤) 河间中满分消汤 清阿胶丸 蠲痛丹 香连饮 以上五方俟考。


按先生虽善用古方。然但取其法。而并不胶柱。观其加减之妙。如复脉建中泻心等类。至


用牡蛎泽泻散。只取此二味。故案中有但书用某方。而不开明药味者。决非尽用板方。必


有加减之处。观者以意会之可也。


论中所述诸方开列于后以便查阅。


麻黄人参芍药汤


桂枝 麻黄 黄 炙草 白芍 人参 麦冬 五味 当归


甘草汤


生甘草


生姜甘草汤


生姜 人参 甘草 大枣


调中益气汤 即补中益气汤 去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


升阳益胃汤


羌活 防风 独活 白芍(各五钱) 广皮(四钱) 黄 (二两) 人参 半夏 炙甘草(各五钱)


柴胡 黄连(各二钱) 白术 茯苓 泽泻(各三钱)


每服三钱。加姜枣煎。


桂枝黄连汤 即仲景黄连汤。


黄连 桂枝 干姜 人参 半夏 炙草


温脾汤


干姜 肉桂心 熟附子 炙草 枳实 浓朴(各二两) 大黄(四钱) 用一两水煎服。


橘皮汤


橘皮 生姜


橘皮竹茹汤


橘皮 竹茹 大枣 生姜 甘草 人参


生姜半夏汤


半夏 生姜汁


苍术石膏汤


苍术 石膏 知母 甘草


滋燥养营汤


当归 生地 熟地 白芍 甘草 黄芩 秦艽 防风


兰草汤


兰草(即省头草) 水煎服。


洁古芍药汤


芍药 归尾 黄芩 黄连 大黄 木香 槟榔 甘草 肉桂


葛根芩连汤


葛根 甘草 黄芩 黄连


茅术理中汤 即理中汤白术换茅术。


浓朴三物汤


浓朴 大黄 枳实


浓朴温中汤


浓朴 陈皮 甘草 木香 草蔻 干姜 茯苓


下瘀血汤


大黄 桃仁 虫


舒筋汤


赤芍 海桐皮 当归 白术(各钱半) 片姜黄(二钱) 羌活 炙草(各一钱)


水姜煎。去渣。磨入沉香汁少许。食前服。


通气防风汤


柴胡 升麻 黄 (各一钱) 防风 陈皮 羌活 人参 甘草(各五分) 本 青皮(各三分)


蔻仁(二分) 黄柏(一分)


元参升麻汤


元参 升麻 僵蚕 牛蒡 连翘 防风 黄芩 黄连 桔梗 甘草


芎归汤


川芎 当归


泽术汤


泽泻 白术


茵陈四逆汤


附子 干姜 炙草 茵陈


坎 汤(即坎 丹)


坎 人乳粉 熟地 人参 枸杞子


酒酿白蜜同炼捣丸。米饮送。


补血汤


黄 当归


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


黄连 竹茹 橘皮 半夏


左归丸


熟地 山药 枸杞 山萸 牛膝 菟丝子 鹿角胶 龟胶


右归丸


熟地 山药 枸杞 山萸 菟丝子 鹿角胶 杜仲 当归 肉桂 附子


金刚丸


萆 杜仲 肉苁蓉 菟丝子


四斤丸


木瓜 天麻 苁蓉 牛膝 附子 虎骨


或加乳香没药。


柏子仁丸


柏子仁 人参 白术 半夏 北味 牡蛎 麻黄根 麦麸 枣肉丸。


五仁丸


火麻仁 郁李仁 柏子仁 松子仁 桃仁


指迷丸 茯苓丸 即指迷茯苓丸。


清六丸


滑石 甘草 红曲


苏合香丸


苏合香 安息香 犀角 冰片 射香 香附 木香 薰陆香 沉香 丁香 白术


炼蜜丸。朱砂为衣。外作蜡丸。


五痫丸


朱砂 真珠 雄黄 水银 黑铅


炼蜜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四丸。


朱砂安神丸


朱砂 黄连 生地 当归 甘草


人参丸


人参 茯苓 茯神 枣仁 远志 益智仁 牡蛎 朱砂 枣肉丸。


茯菟丸


茯苓 菟丝子 建莲 酒糊丸。或加五味子。


苓术菟丝丸


茯苓 白术 菟丝子 莲肉 山药 炙草 五味子 杜仲


济生固精丸


牡蛎 菟丝子 韭子 龙骨 北五味 桑螵蛸 白石脂 茯苓


家韭子丸


家韭子 鹿茸 肉苁蓉 牛膝 菟丝子 熟地


当归 巴戟 杜仲 石斛 肉桂 炮姜


乌鸡煎丸


乌骨雄鸡(一只) 乌药 蛇床子 丹皮 白术 人参 黄 (各一两) 茅术(米泔浸一两半)


海桐皮 红花 白芍 肉桂 附子(炮) 川乌(炮) 莪术 陈皮(各二两) 熟地(洗焙) 延胡


木香 肉果 草果 琥珀(各五钱)


上细锉。以乌鸡汤 去毛及肠杂。将上药纳鸡肚内。用新瓷瓶以好酒一斗同煮令干。去


鸡骨。以油单盛焙干为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随症用汤引下。


安蛔丸 即理中安蛔丸。


侯氏黑散


菊花 白术 防风 桔梗 黄芩 细辛 茯苓 牡蛎 人参 矾石 当归 干姜 川芎 桂枝


为散。酒服。


鸡金散


鸡内金 沉香 砂仁 陈香橼皮


天水散 即六一散


本事方神效散


白海浮石 蛤粉 蝉蜕


为细末。用大鲫鱼胆七个。调服三钱。


人参败毒散


人参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桔梗 茯苓 甘草 枳壳 薄荷 生姜


瓜蒂散


瓜蒂 赤小豆 香豉


苍耳散


白芷 薄荷 辛夷 苍耳


为末。葱茶汤调服。


圣济透关散


雄黄 猪牙皂荚 藜芦


等分研末。先含水一口。用药吹鼻。即吐去水。备急如圣散有白矾等分。


花蕊石散


花蕊石(四两) 硫黄(一两)


研细。泥封 赤。服一钱。童便下。


失笑散


蒲黄 五灵脂


五积散


白芷 陈皮 浓朴 当归 川芎 芍药 茯苓 桔梗 苍术 枳壳 半夏 麻黄 干姜


肉桂 甘草 姜 葱


牛黄膏


牛黄(二钱半) 朱砂 郁金 丹皮(各三钱) 冰片(一钱) 甘草(一钱)


炼蜜丸如舶子大。每服一丸。新水化下。


三才封髓丹


天冬 熟地 人参 黄柏 砂仁 甘草


琥珀黑龙丹(即黑龙丹)


当归 五灵脂 川芎 良姜 熟地(各二两锉碎入砂锅内纸筋盐泥固济火 过) 百草霜(一两)


硫黄 乳香(各二钱) 琥珀 花蕊石(各一钱)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弹子大。每用一二丸。炭火 红。投入生姜自然汁浸碎。以童便合酒


调灌下。


左归饮


熟地 山药 枸杞 炙草 茯苓 山萸


右归饮 即左归饮去茯苓加杜仲肉桂附子。


温胃饮


人参 白术 炮姜 扁豆 当归 陈皮 炙草


归气饮


熟地 茯苓 扁豆 炮姜 丁香 藿香 炙草 陈皮


大和中饮


陈皮 枳实 砂仁 麦芽 浓朴 山楂 泽泻


四柱饮


人参 附子 茯苓 木香


六柱饮 即四柱饮加肉豆蔻诃子。


五磨饮子


乌药 沉香 槟榔 枳实 木香 白酒磨服。


生铁落饮


生铁落 清水浸研澄。饮水。


普济消毒饮


黄芩 黄连 陈皮 甘草 元参 连翘 板蓝根 牛蒡 薄荷 僵蚕 升麻 柴胡 桔梗


马勃 或加人参 便闭加大黄。


清心莲子饮


石莲肉 人参 黄 茯苓 柴胡 黄芩 地骨皮 麦冬 车前 甘草


七福饮


人参 熟地 当归 白术 枣仁 远志 炙草


胃关煎


熟地 白术 山药 扁豆 炮姜 吴萸 炙草


二阴煎


生地 麦冬 枣仁 甘草 元参 茯苓 黄芩 木通


秘元煎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枣仁 山药 芡实 五味 远志 金樱子


固阴煎


人参 熟地 山药 山萸 远志 炙草 五味 菟丝子


保阴煎


生地 熟地 白芍 山药 川断 黄芩 黄柏 甘草


寿脾煎


人参 白术 炙草 当归 山药 枣仁 炮姜 建莲肉 远志


玉钥匙


马牙硝(一两半) 硼砂(五钱) 白僵蚕(一钱半) 冰片(一字)


为末。以纸管吹五分入喉中。


蒲黄酒


蒲黄(一两炒褐色) 清酒十爵沃之。温服。


《伤寒论》原文,有《伤寒恒论》中所无者,补上备考。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30.问曰:症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101.条前段。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5.脉浮热甚,而反炙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鞭,颈项强而弦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380.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381.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辨霍乱病脉症并治篇


382.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383.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384.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鞭,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鞭,鞭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温再服。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390.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猪胆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391.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痰饮之病源,皆水也。《经》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设三焦失职,因之聚成痰饮,变证多端。古人论痰有四∶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详于《金匮要略》。余着有《浅注》,宜细辨之。然又有聚而不散者,名留饮僻处胁下者,名癖饮;流移不定者,名流饮;沉伏于内者,名伏饮。又因酒而成癖者,名酒癖。因寒所伤者,名冷痰,因热所伤者,名热痰。总由于三焦失职,气道痞涩所致。是以气行即水行,气滞即水滞,惟能宣通三焦之气,则为治其本而清其源矣。《金匮》曰∶“当以温药和之。”此六字为金针之度也。所以然者,人之气血则温则宣流,反结而成病。尤在泾新立七法,授时医之快捷方式,余阅江苏顾西畴,徐炳南之治案多本于此,今姑录之,以见奇相赏疑与析,神交在三千里外云。


一、曰攻逐


古云治痰先补脾,脾复健之常,而痰自化。然停积既甚,譬如沟渠壅滞,久则倒流逆上,污浊臭秽,无所不有,若不决而去之,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无是理也,故须攻逐之剂。


神仙坠痰丸 控涎丹,礞石滚痰丸,十枣汤。


二、曰消导


凡病痰饮未盛,或虽盛而未至坚顽者,不可攻之,但宜消导而已。消者损而尽之,导者引而去之也。


青礞石丸 竹沥丸,半夏丸。


三、曰和


始因虚而生痰,继因痰而成实,补之则痰益固,攻之则正不支,惟寓攻于补,庶正复而痰不滋;或寓补于攻,斯痰去而正无损,是在辨其虚实多寡而施之。


六君子汤(按∶此汤宜入补方,此条宜香砂六君子汤。


四、曰补


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痰即液也,其本在脾。在肾者,气虚水泛,在脾者,土虚不化。攻之则弥盛,补之则潜消,非明者不能知也。


济生肾气丸 桂苓甘术汤 六君子汤(余添加。


五、曰温


凡痰饮停凝心膈上下,或痞,或呕,或利,久而不去,或虽去而复生者,法当温之。盖痰本于脾,温则能健之,痰生于湿,温则能行之。


沉香伏苓丸 本事神术丸。


六、曰清


或因热而生痰,或因痰而生热,交结不解相助为疟,昔人故言痰因火而逆上者,治火为先也。其证咽喉干燥,或寒或壅,头目昏重,或咳吐稠粘,面目赤热。


二陈汤加黄芩、连翘、山栀、桔梗、薄荷。


七、曰润


肺虚阴涸,枯燥日至,气不化而成火,津液结而成痰,是不可以辛散,不可以燥夺。清之则气自化,润之则痰自消。


王节斋化痰丸


痢疾,伏邪之为病也。夏月受非时之小寒,或贪凉而多食瓜果。胃性喜寒,初不觉其病,久则郁而为热,从小肠以传大肠。大肠喜热,又不觉其为病。至于秋后,或因燥气,或感凉气,或因饮食失节,引动伏邪,以致暴泻。以致里急后重,脓血赤白,小腹疼痛,甚则为噤口不食之危证。当知寒气在胃,热气在胸,寒热久伏。而忽发之病,用芍药汤荡涤大肠之伏热,令邪气一行,正气自能上顾脾胃。如若未效,即用理中汤以温胃中之伏寒,加大黄以泄大肠之伏热。一方而两扼其要,红者可加地榆,白者可加木香,红白兼见者并加之。倘久而不瘥,可用理中汤原方以补之,或用真人养脏汤以涩之,或间用香连丸以坚之。此定法亦活法也。如初起而发热不休,方书皆云死证,其实非经络不和,即外感风寒所致。惟审其发热,而仍恶寒者,用当归四逆汤。发热胸胁满而呕吐者,用小柴胡汤和其经络,而下利自松。


仓廪汤更面面周到,足补古人所未及。痢为肠胃之病,故列于里证。(经义)《太阴阳明论》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填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论疾诊尺篇》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


《阴阳别论》曰∶“阴阳虚,肠 死。”《气厥论》曰∶“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死。”按∶《内经》所谓肠 ,即今之下痢,方书又名滞下是也。本经《惟评虚实论》谓∶“肠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大奇论》谓∶“肾脉小搏,沉为肠 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又云∶“心肝 ,其脉小沉涩,为肠 ,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者死。”《论疾诊尺篇》又谓∶“飧泄脉小,手足寒者难已,脉小,手足温者易已。”数句互异,而不知热与温有别,热者壮热,温者温和也。且痢与泻二证同而不同。



生产保安母子神方


此方乃异人所授.专治妇人难产横生逆生.以至六七日不下者.或婴儿死于腹中.命已垂危.服之立刻即下.保安母子两命.凡难养诸症.切忌收生婆用手法.只以此药服之.则安然无恙.如临月三五日.觉行走动履不安.预服一剂.临产再服一剂.可保万全无虞.又有血晕阴脱.及小产伤动胎气.一概并治.此药屡试屡验.活人无数.


川贝母(去心一钱) 生黄 荆芥穗(各八分) 靳艾 浓朴(姜汁炒各七分) 枳壳(去穣六分) 川羌活 甘草(各五分) 白芍(炒一钱二分冬月止用一钱)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预服者.空心服.临产者.随时服.分两要准.


产后必要芎归方


此药生产后服一剂.去败血.止腹痛.并除妇人一切杂症.


归尾(五钱) 川芎 山查 红花(各四钱)


水煎一盅.产毕.扶上床坐.即与热服凡孕妇临月.可预备此药收贮磁罐内.勿走药气.则夜晚临期.取用甚便.渣再煎停一时服.


稀痘奇方


立春前一个月.将鸡蛋七个.用麻布袋盛上.用线挂好.浸屎桶内(粪要稠的.)一月.取出去袋.蛋勿水洗.埋土内三日.(不可人走踏碎)立春日早用磁罐.煮三枚(须糖心食小儿易食)中午二枚.下午二枚.宜少进.恐太饱不能进.总期一日内吃完.如儿小者.一二枚亦可服.过三年毒重者必稀.毒轻者不出.按痘皆父母遗毒.人所难免.今用屎浸法以消后天之毒.用土埋法以培先天之气.又当立春百物回春之日.服之毒消痘稀.此必然之理也.勿为秽易忽之.


秘传肥儿丸(大人亦可服)


此方得之异授.复经十数明医较定.专治小儿肚大青筋.骨瘦毛焦.泻痢疳热等症服之.瘦者能肥.弱者能壮.效应如神.予生两儿病弱.俱赖此药服愈.岂可自秘.用后广传.


白术(土炒) 建莲 山药 山查肉(各一两五钱) 芡实 白茯苓(各一两以上五味俱饭上蒸晒两三次) 神曲 白芍(酒炒) 白色大谷虫(各五钱) 陈皮 泽泻(各四钱) 甘草(三钱)


如瘦极成疳加芦荟(三钱)


腹中泄泻.加肉果(面煨三钱)


内热口干结.加川黄连(姜汁炒三钱)


外热加柴胡(三钱) 骨蒸热.加地骨皮(五钱)


有虫积.加君子肉(炒二钱)


肚腹胀大.大便稀水.


肠鸣作声.加槟榔(五分) 木香(一钱)


右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空心米饮送下三四钱.此药不甚苦.平时可与常吃.若是腹泻.不必蜜丸.可作散末.盛磁罐内.勿走气.用米汤调服,或少加白糖亦可.


丁酉八九月间.杭州盛行霍乱转筋之证.沈氏妇夜深患此.继即音哑厥逆.比晓孟英诊其脉.弦细以涩.两尺如无.口极渴.而沾饮即吐不已.足腓坚硬如石.转时痛楚欲绝.乃暑湿内伏.阻塞气机.宣降无权.乱而上逆也.为仿金匮鸡矢白散例.处蚕矢汤一方.令以阴阳水煎成.候凉徐服.此药入口竟不吐.外以烧酒令人用力摩擦其转戾坚硬之处.擦及时许.郁热散而筋结始软.再以盐卤浸之.遂不转戾.吐泻渐止.晡时复予前药半剂.夜得安寐.次日但觉困极耳.予致和汤数服而痊.后治相类者多人.悉以是法出入获效.惟误服附子者最难救疗.


附录:致和汤方 治霍乱后津液不复.喉干舌燥.溺短便溏.北沙参 生扁豆 石斛 陈仓米(各四钱)枇杷叶(刷) 鲜竹叶 麦冬(各三钱) 陈木瓜(六分) 生甘草(一钱) 水煎服.(蚕矢汤


因暑湿内伏.气机宣降无权.故于辛苦清凉中重用豆卷以宣之.木瓜以降之.若暑湿未全内伏.执方重用豆卷.即犯热证温散之例.豆卷木瓜均酌减可也.热霍乱热极似寒.故转筋.烧酒大热.善行皮肤.擦一时许.导引其热势外行四散.故旋以大咸寒之盐卤浸之.以杜热邪复炽.晡时复予前药半剂尤妙.日晡为阳明司令之时.阳证多旺于申酉.晡时不予药则恐余热复炎.予全方则虞过剂伤正.孟英理精心苦.允堪宗法.蚕矢汤方详此卷末.)



郑凤梧年六十余.秋间患霍乱.凛寒厥逆.烦闷躁扰.口不甚渴.或以为寒.余察脉细欲伏.苔白而浓.乃暑湿内蕴未化也.须具然犀之照.庶不为病所蒙.因制然照汤予之.一饮而厥逆凛寒皆退.脉起而吐泻渐止.随以清涤法愈之.


附录然照汤方 治暑秽挟湿.霍乱吐下.脘痞烦渴.苔色白腻.外显恶寒肢冷者. 飞滑石(四钱) 香豉(炒,三钱) 焦栀(二钱) 黄芩(酒炒) 省头草(各一钱五分) 制浓朴 制半夏(各一钱) 水煎去滓.研入白蔻仁(八分) 温服.苔腻而浓浊者.去白蔻.加草果仁.(一钱.以滑石栀芩为正治.就中以滑石清其沉分之热.以栀芩清其浮分之热.宣之以香豉.通之以朴夏.行之以蔻仁.宣解后清涤乃有所着手)



一妇年少体瘦.初秋患霍乱转筋.舌绛目赤.大渴饮冷.脉左弦强而右滑大.此肝胃之火素盛.而热复侵荣也.以白虎汤去米草.加生地蒲公英益母草黄柏木瓜丝瓜络薏苡.一剂知.二剂已.丹溪云.转筋由于血热.此证是矣.(生石膏先煎一两二钱.酒炒知母五钱.大生地泡冲去渣八钱.蒲公英一两.益母草五钱.酒炒川黄柏一钱半.陈木瓜三钱.丝瓜络三钱.生苡仁杵八钱.)



陆叟年七十余.仲秋患霍乱.自服单方二三日.呕吐虽已.利犹不止.且频频作哕.声不甚扬.面赤目闭.小便不通.孟英视之.脉虽虚软.并无脱象.况舌赤而干.利下臭恶.气分伏暑.业扰及荣.虑其络闭神昏.胡可再投热剂.遂以紫雪三分用竹茹枇杷叶通草丹参连翘石菖蒲桔梗黄芩芦根煎汤.候凉调而徐服.次日复诊.目开哕止.小溲稍行.于前方裁紫雪.加石斛苡仁.服二剂.利减能啜米饮矣.随用致和汤十余服而瘳.(舌赤而干二句.皆气分伏有暑邪实热之现证.姜竹茹三钱.姜枇叶三钱.方通草三钱.紫丹参三钱.连翘壳三钱.石菖蒲次入二钱.苦桔梗次入三钱.酒炒枯芩一钱半.鲜芦根二两.候药凉调送紫雪三分.玩舌赤而干二句.自服方必系温补窒热.频频作哕四句.病邪皆在气分.气机失其升降.欲降暑邪.必清气道.故投凉润清通之品.稍佐菖桔紫雪以行之.紫雪候凉调服.盖恐药汤沸热.减损紫雪辛香之性.)



陈妪年已七旬.辛亥秋患霍乱转筋甚危.孟英诊之.已目陷形消.肢冷音飒.脉伏无溺.口渴汗多.腹痛苔黄.自欲投井.因先取西瓜汁命予恣饮.方用石膏知母麦冬黄柏芩连竹茹木瓜威灵仙.略佐细辛分许.煎成徐服.覆杯而瘥.(此证可治在口渴汗多.腹痛苔黄.正旺则邪亦旺.汗为阴液.汗多则阴津未竭可知.此脉伏无溺.乃热邪伤肺.肺气不行.非气液两竭之比.重用知柏芩连之苦.合木瓜之酸.以敛其汗入内.则此汗即是阴液.又用灵仙细辛.行使一派沉降苦寒之药.生石膏先煎一两六钱.酒炒知母五钱.酒炒川黄柏二钱.酒炒枯芩一钱半.酒炒川连一钱.花麦冬五钱.陈木瓜四钱.威灵仙次入一钱半.北细辛次入二分.)



陈楚珍媳陡患霍乱.脐间贴以回阳膏而不效.孟英按脉.滑数右甚.口竭苔黄.令揣胸下.果坚硬而痛.曰∶吐泻虽多.食尚恋膈.非寒证也.回阳膏亟宜揭去.以菖枳苏连芩桔茹牛海芦菔为剂.一服而瘳.(脉滑数右甚.为肺胃痰实兼挟阴虚.石菖蒲次入二钱.苦桔梗次入三钱.生苏子研次二钱.炒枳实一钱半.姜枯芩一钱半.姜川连八分.姜竹茹三钱.姜牛子研三钱.淡海 先煎二两.鲜芦菔切一两.)



王寿和甫六岁.陡患凛寒身热.筋 面红.谵妄汗频.四肢厥冷.苔色黄腻.口渴唇红.时邪夹食也.以枳实栀豉汤加菖蒲及冬干芦菔菜.煎成调入玉枢丹五分灌之.次日谵 皆减.而腹痛吐泻.邪欲转霍乱以外泄也.孟英谓不但伤寒可转霍乱.温热暑湿皆可转霍乱也.治当迎刃而导之.于前方加苏叶一分.黄连二分同炒煎服.连吐三五次.泻六七次.痛即减.第三日神始爽慧.然去疾莫如尽.再服原方一剂遂愈.凡小儿之病.因于食滞者多.胃不和则卧不安.阳明实则谵 .若吐泻乃病之出路.而世人动辄以惊风药治之.每致偾事.(炒枳实八分.姜栀皮一钱半.炒豆豉一钱半.石菖蒲次入六分.冬干芦菔菜五钱.煎成调送玉枢丹五分.续方苏叶一分.黄连二分.即苦辛并用.轻可去实之义.)



纪运翔年十七.五月霍乱.势亦垂危.孟英往视.然已手面皆黑.目陷睛窜.厥逆音嘶.脉伏无溺.舌紫苔腻.大渴汗淋.神情瞀乱.危象毕呈.时未交芒种.暑湿之令未行.仍是冬寒内伏.春令过冷.入夏犹凉.气机郁遏不宣.故欲变温病者.皆转为此证.与伏暑为患者.殊涂同归.但不腹痛耳.以寒邪化热.究与暑湿较异也.亟令刺曲池委中.出血如墨.方以黄芩为君.臣以栀豉连茹苡半.佐以蚕矢芦根丝瓜络.少加吴萸为使.阴阳水煎.候温徐徐服之.遂不吐.次日脉稍起.又两剂黑色稍淡.肘膝稍和.反加睛赤烦躁.是伏邪将.从外泄也.去吴萸蚕矢.加连翘益母草滑石.而斑发遍身.苔始渐化.肢温得寐.小溲亦行.随予清搜化毒之证.予此方数帖后.反便秘目赤.渴汗昏狂.亦是久伏之邪渐欲外越也.予竹叶石膏汤加减而瘳.此外湿盛者加茵陈滑石.气实者加枳桔.饮阻食滞者加浓朴芦菔.肝郁气结者加紫苏楝实.口渴用茅根汤或藕汁频灌.


附录黄芩定乱汤方 治温病转为霍乱.腹不痛而肢冷脉伏.或肢不冷而口渴苔黄.小水不行.神情烦躁. 黄芩(酒炒) 焦栀子 香豉(炒,各一钱五分) 原蚕砂(三钱) 制半夏橘红(盐水炒,各一钱) 蒲公英(四钱) 鲜竹茹(二钱) 川连(姜汁炒六分) 陈吴萸(泡淡一分)阴阳水二盏煎一盏.候温徐服.此外转筋者加生苡仁八钱.丝瓜络三钱.溺行者用木瓜三钱.湿盛者加连翘茵陈各三钱.(此证可治在舌紫苔腻.大渴汗淋.温热全在气分.大渴肺阳尚旺.汗淋有汗则阴津未竭.刺曲池委中出血最要.针刺以疏泄其邪.投药方能有效.嗣去吴萸蚕矢.加酒炒翘壳一钱半.酒炒益母三钱.二味同次入.西滑石先煎四钱.)



上古无痘.至汉始有.今时罕有不出痘者.以生齿日繁.地气日热.所以古人最重伤寒.今世偏多温热也.于此日上海病因.尤为贴切.地气既日热.秽气亦日盛.若伏邪欲发.客邪外入.两邪交讧.肠胃乃乱.故气道立时闭塞.血脉因而瘀滞.四肢厥冷.手面皆黑.阳明多气多血之经.见证若是之骤者.非气血忽然枯槁也.夫人气以成形耳.气不流行.血肉即死.故初起亟宜开闭.俾气通血活.邪得外泄则正自复.昧者不知邪闭血凝热深厥深之理.见其肢冷脉伏.即以为寒.又疑为脱.既不敢刺.更投热药.使邪无宣泄.愈闭愈冷.虽七窍流血而死亦不悔悟.亦有邪闭则正气无以自容而外脱者.阳从上脱.则汗多而气夺.阴从下脱.则泻多而液亡.所谓内闭外脱也.欲其不外脱.必开其内闭.如紫雪绛雪行军散.皆开闭透伏之良方也.而飞龙夺命丹即合行军绛雪二方而加峻者.且有人中白引浊下行.尤具斩关夺命之能.


附录飞龙夺命丹方 治痧胀疗痛.霍乱转筋.厥冷脉伏神昏危急之证.及受温暑瘴疫秽恶阴晦诸邪.而眩晕痞胀.瞀乱昏狂.或卒倒身强.遗溺不语.身热螈 .宛如中风.或时证逆传.神迷狂谵.小儿惊痫.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诸证. 朱砂(飞二两) 明雄黄(飞) 灯心灰(各一两) 人中白(漂 ,八钱) 明矾 青黛(飞,各五钱) 梅冰 麻黄(去节,各四钱)真珠 牙皂 当门子 蓬砂(各三钱) 西牛黄(二钱) 杜蟾酥 火硝(各一钱五分) 飞真金(三百页) 十六味各研极细.合研匀.瓷瓶紧收.毋令泄气.以少许吹鼻取嚏.重者再用凉开水调服一分.小儿减半.



褚子耘使女患此.已身僵矣.孟英以夺命丹二分嘱其灌入.顷刻活动.随予解毒活血汤.数服得生.一人孟英治愈.后已溺行能食.余热外泄.满面赤瘰.忽然神气瞀乱而死.一人孟英治愈.二便已如常矣.越数日云饮食不得下.戴眼呃忒而逝.一人业已向愈.忽然神情恍惚.药不及救.陈解香弟患此垂危.孟英治愈.遂不服药.月余复来请勘.已咽痛碍进水谷.颐肿舌糜.牙关甚紧.痰嗽胁疼.溺赤管痛.便溏色酱.此余毒蕴隆.失于清解.脉已弦紧数疾.莫可措手.并录以为贾旅告.



朱鸣岐患下利转筋.医见肢冷.即投温补.服药即吐.既而呃忒不已.温补加峻.病日以危延至九朝.孟英按脉.至左弦滑.右弱不应指.苔黄浓而腻浊.小水不行.脐上拒按.因谓曰∶病原不重.误药致剧.命不应死.幸而得吐.予枳桔芩连茹夏苏翘芦根枇杷叶滑石开痰行食.舒结通阳.两剂呃果止.而遍身赤斑.又两剂燥矢下而苔化溺行.右脉渐振.随予清肃法调养而瘳.此证若初治得法.一二剂可愈.举世以泻证吐证霍乱证霍乱转筋证.皆为寒证.往往不察病情.辄投热药.今见肢冷而右脉软弱.彼方以为虚寒的据.况服药即吐.呃忒随来.以霍乱转筋而见呃忒.皇皇然以为虚脱之象.故温补日以加峻.纵使一蹶不起.病者无怨.医家不悔.授受相承.伎俩如是.良可慨已.此外如胸腹疼痛.疟疾哮喘.经阻产后等证.世俗亦多指为寒病.虽以热药杀之不知.呃忒则尤多枉死.孟英尝治一角妓.患呃累日.破身太早.固是虚证.然血去阴伤.岂可反以温燥助热.遂致下焦不摄.妓性畏药.用一味鸡子黄.连进数服而安.(炒枳实一钱半.苦桔梗次入三钱.酒炒枯芩一钱半.酒炒川连八分.制半夏二钱.姜竹茹三钱.生苏子研次一钱半.连翘壳三钱.姜枇叶刷包三钱.鲜芦根一两.西滑石先煎四钱.)



王季杰外家.秋夜陡患霍乱.腹痛异常.诊其脉.细数而弦.肢冷畏寒.盖复甚浓.询其口.不渴而泻.亦不热.然小便全无.吐者极苦.舌色甚赤.新凉外束.伏暑内发也.绛雪玉枢丹灌之皆不受.泻至四五次.始觉渐热而口大渴.仍不受饮.语言微謇.孟英令捣生藕汁徐灌之.渐能受.随以芩连苡楝栀茹桑斛蒲公英煎服.痛即减.吐泻亦止.改用轻清法而愈.(酒炒枯芩一钱半.酒炒川连八分.生苡仁杵八钱.酒炒楝核二钱杵先.酒炒栀皮一钱半.冬桑叶三钱.姜竹茹次入三钱.石斛先煎八钱.蒲公英五钱.药温服.)



沈春泉年五十七.立冬前五日食蟹面后.陡患霍乱转筋.所吐泻者皆水.初进桂附药.筋转益甚.周身微汗.神倦懒言.指渐冷.脉渐伏.时欲太息.更方用牡蛎一两.龟板八钱.阿胶四钱.服后势较剧.孟英视之.苔黄大渴.小便全无.泻出极热.心下拒按.伏暑挟食之证.不知何所见而予燥补涩腻之药.嗣闻其次郎于立冬后.亦患此证.医知伏暑.用黄连等药.吐泻已止.因脉未遽起.不知为伏热不清.改投附桂等三帖而亡.尤可哀已.陈艺圃亦知医.其室人于仲秋患霍乱转筋.自诊以为寒也.投热剂势益甚.招朱椒亭视之.亦同乎主人之见也.病尤剧.乃延孟英.曰∶此寒为外束之新邪.热是内伏之真病.口苦而渴.姜附不可投矣.予河间法.人皆不信.再与他医商之.仍用热剂.卒至口鼻出血而死.此案已见正编卷二.不抄不印.



钱某患霍乱自汗.肢冷脉无.平日贪凉饮冷.人谓寒证.欲用大剂热药.孟英曰∶苔虽白.然浓而边绛.且渴甚.头大痛.不可因寒凉致病.不察其有暑热之伏也.遂以五苓去术.加黄连浓朴黄芩竹茹木瓜扁豆叶.服后脉稍出.汗渐收.吐利亦缓.即去肉桂.加桑枝滑石甘草.头痛吐利皆止.苔色转黄.随用清暑和中而愈.(木猪苓三钱.生泽泻三钱.云苓一钱半.姜炒川连二钱.姜炒枯芩一钱.制浓朴一钱.姜竹茹三钱.陈木瓜二钱.扁豆叶七片.肉桂心二分.嗣去肉桂.加姜炒桑枝二钱.西滑石先煎四钱.生粉草一钱.)



吴竹溪时感将瘥.患呃三日.声闻于邻.人皆危之.予通腑行气法.便行痰吐而痊.(通腑行气用酒炒枯芩一钱半.酒炒川连一钱.鲜芦根二两.鲜枇叶刷包三钱.制半夏一钱.姜竹茹三钱.旋复包先三钱.苦桔梗次入三钱.石菖蒲次入一钱.淡海 先煎一两.鲜芦菔切一两.炒枳实一钱半.)



朱浦香年五十六.自幼患童劳.继以吐血.三十外即绝欲.得延至此.而平素便如羊矢.其血分之亏如是.今秋陡患呃忒.连服滋镇温纳之药.势濒于危.延孟英诊.脉至弦滑搏数.苔黄浓而腻.口苦溺赤.主大剂凉润.如雪羹蒌仁竹沥枇杷叶芦根元参紫菀射干兜铃菖蒲等多剂.连下赤矢始瘳.如此衰年虚体.尚因痰热致呃.故虚寒之呃.殊不多见.(大剂凉润用淡海 先煎二两.整荸荠一两.姜蒌仁研四钱.姜竹沥一大酒杯冲.姜枇叶刷包三钱.鲜芦根二两.元参片泡冲去渣八钱.紫菀茸一钱半.姜射干三钱.马兜铃三钱.石菖蒲次入二钱.)



蒋循庵媳患霍乱转筋.交三日矣.厥逆目窜.膈闷无溺.苔黄苦渴.脉极弦细.屡进桂附姜术.气逆欲死.予昌阳泻心汤加减.煎成徐服.外以吴萸研末.卤调贴涌泉穴.服二剂.吐止足温.去苏朴.加楝斛蒲公英.多剂始痊.盖伏暑挟素盛之肝阳为病.误服温补.以致遽难廓清也.(昌阳泻心汤方.治霍乱后胸前痞塞.汤水碍下.或渴或呃.石菖蒲黄芩酒炒.制半夏各一钱.川连姜汁炒.五六分.苏叶三四分.制川朴八分.鲜竹茹枇杷叶刷.各二钱.芦根一两.天雨水急火煎.徐徐温服.小溲秘涩者加紫菀.加减用酒炒枯芩三钱.姜竹茹四钱.姜枇叶刷包三钱.芦根二两.制朴一钱.生苏子一钱半.海 先煎二两.菖蒲次一钱.)



谢氏妇怀孕五月.便泻四日.医投姜附桂朴药一帖.遂四肢麻冷.气塞神昏.溺闭汗淋.大渴呕吐.延孟英诊.脉未全伏.先饮以酱油汤.吐渐止.随予参连芩柏茹斛银花扁豆叶蒲桃干芦根绿豆.以冬瓜汤煎.徐徐温服.外用炭醋熏之.各恙皆瘥.次日脉弦滑.泻未止.以白头翁汤加参草银花扁豆蒲公英蒲桃干砂仁.两剂而痊.(西洋参三钱.酒炒川连八分.酒炒枯芩一钱半.酒炒川柏二钱.姜竹茹三钱.石斛先煎一两.银花一两五钱.扁豆叶十片.蒲桃干一钱.芦根一两.整绿豆先煎五钱.整冬瓜二两.煨汤煎药.)



詹耀堂子年二十.患霍乱.服姜桂数剂.泻不止.素吸鸦片.疑为虚漏.补之泻益甚.孟英视之.大渴而脉弦数.幸而起病不因暑热.然阴分素亏.虽饮冷贪凉.热药岂堪过剂.设无便泻以分其药力.则津液早枯矣.予白头翁汤合封髓丹.加银花绿豆石斛.一剂知.二剂已.(方义甘凉救阴.苦寒泻暑.酒炒白头翁一钱半.酒炒川柏三钱.酒炒川连一钱.大生地八钱.明天冬切六钱.开水泡煎去渣.济银花一两五钱.生绿豆先煎五钱.石斛先煎一两.)



蒋敬堂母年七十四.陡患呕泻.身热腹痛.神思不清.孟英诊之.脉微弱而数.曰∶暑脉自虚.不可以高年而畏脱.辛散痧药.则不免耗伤其津液.爰定芩连滑斛茹柏银花竹叶橘皮枇杷叶之方.冬瓜汤煎.一剂而热退神清.再剂霍然.(酒炒枯芩一钱半.酒炒川连一钱.酒炒川柏三钱.西滑石先煎四钱.济银花一两五钱.鲜竹叶二钱.酒炒枇叶刷包三钱.五爪红一钱半.冬瓜二两.煨汤煎药.)



罗吉人立冬前.患霍乱转筋.某知其阴分素亏.病由伏暑.服药已得转机.数日后渐有呃忒.孟英视之.脉弦数左甚.苔焦而渴.龈衄脘闷.便溏色酱.小便短赤.皆伏暑未清.气机阻塞之象.既失清肃.当脐尚贴回阳膏.屡嘱揭去不从.后闻不起.某新秋陡患洞泻如注.即浑身汗出如洗.恹恹一息.孟英往勘.脉来沉细.身不发热.俨似虚寒之证.惟苔色黄腻.小溲全无.乃湿热病也予桂苓甘露饮加浓朴.投匕而瘳.(木猪苓三钱.生泽泻三钱.云苓一钱半.生石膏先煎一两二钱.西滑石先煎五钱.制浓朴次入一钱.)



余杭纸客在舟次病此.至乞孟英诊之.已舌卷囊缩.形脱神离.不可救药矣.口开苔黑.询中途并未服药.谛思其故.暑湿既可伏至深秋而发为霍乱.则冬伤于寒者.至春不为温病.亦可变为霍乱也.虽为温病之变证.而温即热也.故与伏暑为病.不甚悬殊.且细绎仲圣书.亦未尝不微露其意也.如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予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张石顽注云∶温病始发.即当用黄芩汤去热为主.若伤寒必传至少阳.热邪渐入里.方可用黄芩佐柴胡解之.盖黄芩汤乃温病之主方.即桂枝汤以黄芩易桂枝而去生姜.以桂枝主在表风寒.黄芩主在里风热.乃不易之定法.其生姜辛散.非温热所宜.故去之.此表里寒热之不可不知者也.周禹载注云∶明言太少二阳.何不用二经药.非伤寒也.伤寒由表入里.此则自内发外.无表何以知.或胁满.或头痛.或口苦引饮.或不恶寒而即热.故不得谓之表也.如伤寒合病.皆表病也.今不但无表.且有下利里证.伤寒协热利.必自传经而入.不若此之即利也.温何以即利.其人中气本虚.内伏已深.不能尽泄于外.势必下走利也.孟英谓此论温邪外发未久.即可下走为利.本文更有若呕者句.岂非温病可转霍乱.早逗端倪于此乎.曩纂温热经纬.于此条下附注云.少阳胆木.挟火披猖.呕是上冲.利由下迫.何必中虚始利.饮聚而呕.半夏生姜.专开饮结.如其热炽.宜易连茹.


辛酉秋.盛行霍乱转筋之证.一男子胸次拒按.孟英以芦菔子枳实槟榔等导之.(此证系寒霍乱挟食.)



某赤膊不容盖复.犹云五内如焚.目陷音嘶.苔黄大渴.而啜饮即吐.肢厥脉伏.市医令服姜汤一杯.幸不受.适孟英至.亟取冷雪水命将小匙徐灌之.遂不吐.更以石膏黄连知母泻其逆冲之火而愈.(此证可治在苔黄大渴.得饮即吐.生石膏先煎一两二钱.酒炒川连一钱.酒炒知母五钱.鲜枇叶刷包三钱.鲜芦根二两.石斛先煎一两.南花粉四钱.西滑石先煎五钱.旋复包先三钱.陈木瓜一钱半.石菖蒲次入二钱.)



钱某患霍乱.兼吐蛔十余条.而口干脉细.是暑伏厥阴以犯中也.以连梅茹楝苡斛苏芩清之而愈.(酒炒川连一钱.酒炒楝核杵先四钱.乌梅肉杵先三钱.姜竹茹三钱.生苡仁杵八钱.石斛先煎一两.酒炒枯芩一钱半.紫苏叶次入四分.)



陈某患霍乱.而所下皆血.苔黄大渴.而舌色紫黯.乃暑毒深伏.起病时又饮烧酒也.用犀角益母地丁茅根菖蒲绿豆银花芩连黄柏藕汁大剂灌之.投匕而瘥.(镑犀角先煎四钱.益母草五钱.紫地丁三钱.鲜茅根五钱.生绿豆先煎一两.银花一两五钱.酒炒枯芩一钱半.酒炒川连一钱.酒炒川柏三钱.藕二两打汁冲.石菖蒲次入一钱.)



张二梅年逾六旬.秋间患霍乱转筋.医见高年而厥逆多汗.拟进温补.张不敢服.但用平淡单方及外治法而瘥.然从此大便不坚.时时自汗.遍身疮疥.畏热异常.立冬后.孟英诊之.脉甚滑数.口渴苔黄.便溺皆热.犹着夹衣.是赋质偏阳.湿热内盛.幸而畏进温补.得以引年.予大剂清化法渐愈.(酒炒西茵陈三钱.酒炒枯芩一钱半.酒炒栀皮三钱.冬瓜皮四钱.蚕砂五钱.芦根二两.生苡仁杵八钱.鲜枇叶刷包三钱.西滑石先煎五钱.淡海 先煎二两.)



某传一方颇佳.以麻黄(一两) 川椒(五钱) 蛇床子(五钱) 斑蝥(七枚) 雄猪油或地沥青熬透去渣.另用明矾黄柏(各一两) 蓖麻子大枫子各四十粒共研末.调入油内.绢包擦患处.


能拔蕴毒伏邪.未出旬日可愈.无后患.比予火酒摩转筋之义正同.(以麻黄等之辛烈.行使明矾黄柏苦寒也.)



石雨田母年近五旬.陡患霍乱转筋.苔黄大渴.神情烦躁.证属伏暑.脉颇不恶.而浑身冷汗.摇扇不停.已为阳越之象.不敢予方.寻即告殒.此证书不凭脉也.朱巽泉父年已六旬.患霍乱转筋.证不甚剧.问答音清.而脉微欲绝.亦决其不治.已而果然.此凭脉不证书也.某丙夜患此证.刺出黑血.侵晓孟英往视.形脉两脱.大汗如淋.目陷音嘶.溺无苔腻.平素嗜饮少谷.好善忘劳.暑湿蕴中.正气溃散.勉投参药.竟不能救.孟英次女.八月二十三日忽患痛泻.肢冷脉伏.崔某进附子理中汤加减.泻不止而苔黑唇燥.颇露热象.改投犀斛生脉散等药.形渐脱.又用附桂八味汤.遂于二十九日舌焦如炭而逝.噫.据此病情.是伏暑也.痧证霍乱.挟食者必先去食.伤寒亦然.秦氏论之详矣.然竟有病始饱食之余.初非因食为患者.半痴尝云.既无枵腹待病之理.岂可专以攻消为治.故临证必审问慎思而明辨之.庶免颟顸贻误之弊.



李华甫继室.陡患霍乱兼溺血如注.头疼如劈.自汗息微.势极危殆.速孟英诊视.脉甚弦驶.此肝火内炽.暑热外侵.以犀角木通滑石栀子竹茹薏苡银花茅根菊叶为大剂.和入藕汁.送当归龙荟丸.吐泻即已.溺血亦减.惟小便时头犹大痛.必使人紧抱其头.重揿其巅.始可略耐.尚是风阳僭极.肺胃不清也.以苇茎汤去桃仁.加百合白薇元参小蓟蒲公英竹叶西瓜翠衣莲子心为方.和入童溺.仍吞龙荟丸.服旬日全愈.(镑犀角先煎四钱.细木通一钱.滑石先煎五钱.黑栀皮三钱.姜竹茹三钱.生苡仁八钱.银花一两五钱.鲜茅根五钱.鲜菊叶二钱.藕二两打汁冲药送龙荟丸三钱.次方清肺胃佐息风阳.肺胃清.风阳始有下降之机.鲜芦根二两.生冬瓜子四钱.生苡仁杵八钱.百合花三钱.香白薇一钱.元参片泡冲去渣八钱.蒲公英一两.小蓟一钱半.鲜竹叶二钱.西瓜皮四钱.莲子心一钱.童便煎去头尾冲一大酒杯.仍药送龙荟丸三钱.)



吴绿园仲夏陡患发热呕吐.茎缩腹痛.孟英诊脉.弦 而数.苔色黄腻.宜清厥阴蕴热.非痧也.予楝茹连斛栀柏银花通草丝瓜络为方.一剂知.数剂愈.(辨厥阴蕴热.在茎缩腹痛.酒炒楝核杵先二钱.姜竹茹三钱.酒炒川连一钱.酒炒川柏三钱.石斛先煎一两.黑栀皮三钱.济银花一两五钱.方通草三钱.丝瓜络三钱.)



或问半痴曰∶既肝郁于土而食不下行矣.何以干矢自遗而不觉乎.半痴谓胃与大肠.原一气相贯.惟其食滞于胃而不化.似与大肠气不相贯.故广肠宿粪出而不觉.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是亦变也.所谓不足者.非言中气虚也.以中气为病所阻.则不足于降浊升清之职.故溲便为之改常也.因思霍乱之吐泻无度.干霍乱之便秘不行.皆变也.皆中气为病所阻而不足于降浊升清之职也.设泥不足为虚.则诸霍乱皆当补中气为治矣.此说与前释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可以互证.



姜秋农疟泻初痊.遽劳奔走.陡患霍乱转筋.面臂色紫.目陷音嘶.胸闷苔黄.汗多口腻.神疲溲秘.脉细而弦.孟英以沙参蚕矢苡仁竹茹半夏丝瓜络木瓜车前子扁豆叶.阴阳水煎.送左金丸一钱.外以吴萸一两研末.盐水调涂涌泉穴.服后吐泻渐止.噫气不舒.呃忒胁痛.汗减口燥.脘下拒按.脉 而弦.以素多肝郁也.去沙参蚕矢木瓜车前左金.加紫菀郁金楝实通草枇杷叶.二帖溲行呃止.苔退足温.腰胀腿痛.手紫渐淡.去郁苑通楝.加沙参石斛兰叶藕鲜稻头.亦二帖.脉和胀减.啜粥口咸.体素阴亏也.去半夏扁豆叶.加归身花粉橘皮.又二帖.大解行而安谷.腰酸少寐.为易西洋参加麦冬羊藿以调之.数帖后.又加枸杞杜仲而愈.此本虚标实之证.须看其先后用药之法.半痴游刃有余.治标而不犯其本.用药与病机宛转相赴.(北沙参四钱.蚕砂五钱.生苡仁杵四钱.姜竹茹三钱.制半夏一钱半.丝瓜络三钱.陈木瓜八分.车前子杵先四钱.扁豆叶十片.药送左金丸一钱.嗣去沙参蚕矢木瓜车前左金.加紫菀茸一钱半.黄郁金一钱.楝核杵先二钱.方通草三钱.姜枇叶刷包三钱.二帖后去郁苑通楝.加沙参四钱.石斛先煎五钱.建兰叶三钱.藕肉切五钱.鲜稻头三钱.又二帖后.去半夏扁豆叶.加箱归身一钱.南花粉四钱.陈皮八分.又二帖后.沙参易西洋参.加花麦冬四钱.羊藿一钱.数帖后.加枸杞三钱.川杜仲一钱.)



丁姓患霍乱.苔色白薄而不渴.但觉口中粘腻.彼自知医.欲从寒湿治.孟英曰∶中焦原有寒湿.所以不渴.然而粘腻.岂非暑入而酿其湿为热乎.以胃苓汤去甘术.加苡仁川连半夏枇杷叶.二剂而瘳.(木猪苓三钱.生泽泻三钱.生茅术一钱半.制半夏一钱.制浓朴一钱.生苡仁杵四钱.酒炒川连一钱.酒炒枇叶刷包三钱.)



胡次瑶妇陡患肢麻昏运.以为急痧.孟英视之.面微红.音低神惫.睛微赤.苔色微黄.足微冷.身微汗.胸微闷.脉微弦.乃本元素弱.谋虑萦思.心火上炎.内风随以上僭.岂可误作痧闭.妄投香散之药哉.以人参龙蛎菖连石英麦冬小麦竹叶莲子心为方.两啜而瘥.寻予平补善其后.(高丽参八分.醋 龙骨杵先五钱.醋 牡蛎杵先二两.石菖蒲次入八分.酒炒川连一钱.紫石英杵先三钱.花麦冬四钱.北小麦三钱.鲜竹叶二钱.莲子心一钱.)



姚欧亭初夏偶患大泻.后苦脾约.更旬始一更衣.既而匝月一行.甚至月余一行.极其艰滞.而先硬后溏.汗出神惫.年逾六秩.步履蹇滞.虽广服人乳及润导诸药.率不效.间或纳食如哽.呕吐酸辣.六脉迟 .苔色白润不渴.小便清长.腹无胀痛.此真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也.岂肠燥便秘.可以润药濡之哉.既不宜润.更不可下.以中虚开阖无权.恐一开而不复阖.将何如耶.亦不可升提.盖吐酸食哽.已形下秘上冲之势.又素吸洋烟.设一阖而竟不开.又将何如耶.爰以参术橘半旋芍鸡金木瓜枇杷叶为方.服六剂.更衣两次.解四弹丸.又三剂.解十五六丸.又三剂.下九丸而始畅.并不坚燥.亦无溏矢.毫不怯力.是药证已符.为留调理法而别.设或吐酸食哽.则暂用参连橘半旋茹苏叶枇杷叶紫石英以清肃镇息之.八月初秋阳正烈.欧亭初七日忽然身热呕泻.白苔满布.神惫不支.腹痛汗频.音低溺涩.先予参连夏朴茹滑苡苏蚕砂扁豆叶.二剂热退神清.而左脉仍弦.关上高.呕酸无寐.手足振惕.客邪虽解.土受木乘也.去滑朴蚕砂扁豆叶.加茯神蛤壳紫菜绿豆白蔻仁.三剂苔化能眠.知饥泻减.去蔻蛤.加菖蒲白术.五剂而痊.霍乱之开阖失常.中枢为邪所乱也.此证之开阖无权.中虚不能主持也.一实一虚.正可互勘.至愈后之呕泻振惕.又为风暑乘虚扰中之霍乱证.(潞党参三钱.炒白术一钱半.制半夏三钱.陈橘皮一钱半.旋复包先一钱半.酒炒白芍一钱半.炙鸡金三钱.陈木瓜六分.酒炒枇叶刷包一片.身热呕泻方.西洋参三钱.酒炒川连八分.制浓朴一钱.制半夏一钱半.姜竹茹三钱.西滑石先煎四钱.生苡仁杵四钱.蚕砂五钱.扁豆叶七片.生苏子研一钱.嗣去滑朴蚕砂扁豆叶.加云茯神三钱.生蛤壳杵先四钱.绿豆先煎五钱.淡紫菜三钱.白蔻仁研入四分.嗣去蔻蛤.加石菖蒲次入六分.炒白术一钱半.热净则仍健其中.)



己丑五月.天气骤热.孟英母陡患霍乱.肢冷自汗.脉微苔白.腹大痛.欲重按.是中虚有素.因热而受寒侵也.进大剂理中汤加桂枝白芍.覆杯而愈.此所谓舍时从证也.(辨中虚受寒.在脉微苔白.腹欲重按.潞党参三钱.炒白术三钱.炒粉草一钱.炒干姜五钱.川桂枝次入一钱二分.酒炒白芍一钱半.)



方氏女播迁三载.秋抵申患肿.因在旅寄.竟不调治.交霜降肿忽消.不数日又患霍乱.即神气瞀乱.屋中盘走.口呼姊姊.乃姊强纳之卧.两目旋转不停.泪涔涔下.牙关即紧.欲延孟英诊.竟不及也.孟英曰∶此流离困苦.忧郁深沉.木土相乘.吐泻而肿.节交霜降.气肃肿消.郁无所宣.直凌脾胃.吐泻陡作.木火勃升.狂走目张.阳从上越.此情志内伤霍乱也.故告危如是之速.



徐氏素无病.胃亦强.且善作劳.夜分忽泻二次.晨起为孟英梳发未毕.又泻一次.因诊之.脉七至而细促不耐按.略无病.若此脉病患不病.殆不始于今日.不可救药也.既而泻颇缓.且食山东挂面一小碗.然尚能以乳哺女.而既吸之后.乳即瘪而不起矣.形亦渐削.汗亦渐多.脉亦渐脱.音亦渐嘶.戌刻遽逝.乃中气卒然溃散.绝无仅有之候也.


连朴饮 治湿热蕴伏而成霍乱.兼能行食涤痰.


制浓朴(二钱) 川连(姜汁炒) 石菖蒲 制半夏(各一钱) 香豉(炒) 焦栀(各三钱) 芦根(二两)


水煎温服.


蚕矢汤 治霍乱转筋.肢冷腹痛.口渴烦躁.目陷脉伏时行急证.


晚蚕砂(五钱) 生苡仁 大豆黄卷(各四钱) 陈木瓜(三钱) 川连(姜汁炒二钱) 制半夏 黄芩(酒炒) 通草(各一钱)


解毒活血汤 治温暑痧邪.深入营分.转筋吐下.肢厥汗多.脉伏溺无.口渴腹痛.面黑目陷.势极可危之证.


连翘 丝瓜络 淡紫菜(各三钱) 石菖蒲(一钱) 川连(吴萸水炒二钱) 原蚕砂 地丁 益母草(各五钱) 生苡仁(八钱) 银花(四钱)


地浆或阴阳水煮生绿徐服.


驾轻汤 治霍乱后余邪未清.身热口渴.及余热内蕴.身冷脉沉.汤药不下而发呃者.


鲜竹(各一钱) 焦栀(一钱五分)


水煎温服.


伏气病 伏气者,名肾伤寒,谓非时暴寒伏于少阴,寒气抑郁,内格阳气,始初不病,旬日乃发,上行于咽门经会之处,寒热相搏而成。咽痛脉息微弱,后必下利,当以辛热药攻其本病,顺其阴阳,则水升火降而咽痛自已,用甘桔桂半汤主之。


少阴伤寒成咽痹 少阴伤寒,不传太阳,寒郁于外,阳格于内,致成咽痹,大略与伏气病相似。宜辛温甘苦,以制其标,咽嗌自通。


【上二症皆类喉痹,误用喉科寒凉之药必致不救。】


疫气病 有司天运气,过亢其年,乡村染患相似者,此时气乘虚蕴蓄上焦,发作寒热,变为喉痛,谚名虾蟆瘟,又曰鸬 瘟。此症甚恶,须用辛凉甘苦表里双解之品,切忌胆矾酸寒郁遏阳气,尤忌硝黄攻下,引邪入里,普济消毒饮主之。岫云山人曰∶此症解毒,雄黄丸亦妙。


喉管伤寒 此症觉喉中作痒难过,切不可吃茶酒汤水,宜亟用薄荷二分,麝香一分,为末,吹入喉中。俟其气通,约出涎水碗许,然后吃陈黄米汤半茶杯即愈。不知者竟先吃茶酒等物,便不可救。


伤寒发颐 凡伤寒汗出不彻,日久身热不解,邪结耳后一寸二三分,或耳下俱肿痛而口渴,名曰发颐。此乃遗热成毒,宜速与消散,缓则成脓,为害不浅。方用槐花二两,微炒,使黄乘热入酒两钟,煎十余沸,去渣,热服。未成者,二三服;已成者,一二服。胃弱者忌之。或用生忍冬藤四两,生甘草节一两,水二碗,煎减半,入酒一碗,煎十余沸,饮之。渣敷患处。又方,柴胡、干葛、花粉、炒芩、桔梗、大力子、连翘、石膏各一钱,甘草五分,升麻三分,水煎,不拘时服,累验。


两腮肿 细辛、草乌等分,为末入蚌粉,猪脂调敷,口噙白梅,置腮边,良久肿退,出涎,患立消。


腮 生于牙龈耳庭之后,症属肝肾阳明,用赤小豆末,以鸡子清调,加蜗牛飞面研匀,敷患处,如神。


凡下诸般肿痛,皆效。若 腮初起,觉痒于毒顶,炙六七壮,并颊车、肩井,炙三壮,甚良。


脱颏 以酒饮大醉,睡中吹皂角末于鼻内,嚏透即自上。


鼻楔 生于两鼻孔内,渐长,而下垂触之痛甚难忍,以消法、点法,随落随生。间亦不治而落,未旬日,仍复生长,殊甚,苦楚。但用藕牙磨浓汁涂之,则蔫枯而落,后不复长,以微小无用之物,有此神效、奇功,其理洵不可议思。


天白蚁 头响乃气挟肝火,加味逍遥散最佳。若头中如虫蛀响者,名天白蚁,用茶子为末,吹鼻中效。又天白蚁初起必喉内生疮,鼻孔内俱烂不识治者,每认为结,毒发为喉疳,延烂及鼻内部以致久而不愈。须急用白霜梅一个,炼存性,穿山甲五分,焙用,枯矾一钱,雄黄五分,共为细末,吹喉中,神效。此症危险,而此方简易,验如桴鼓,妙不可言。


误吞针 用磁石研末,以黄蜡熔化如丸,和豆大吞之。针共丸药从大便出。


又法取虾蟆眼睛一只,水吞下,则针穿眼上泻出,甚是效验。


误吞铜钱金银钗环之类 只以饴糖,多多服之,久则自出。又多啮胡桃肉,即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