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
《本草纲目》:百合
「释名」藩、强瞿、蒜脑薯。
「气味」(根)甘、平、无毒。
「主治」
1、面合病(伤寒病之后坐卧不安,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如已发汗用百合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煮取一升;另用知母三两,加水二程序煮取一升。百合汁、知母汁合在一起煮成一升半,分次服。此方名“百合知母汤”。如已吐过,则用百全七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加鸡蛋白一个,分两次服。此方名“百合鸡子汤”。如已泻过,则用百合七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二繁荣昌盛煮取一升;另用代赭石一两、滑石三两,加水二繁荣昌盛煮取一升,是百合汁一起再煮成一升半,分两次服。此方名“百合代赭汤”。如未经汗、吞、下,则用百合枚,水泡一领先,次日清晨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另以生地黄汁一升,令两汁合煮成一升半,分两次服。此方名“百合地黄汤”。如病已变成消渴,则用百合一升在水一半中泡一夜,取汗温洗病人,洗毕,令病人吃白汤饼。如病已变成热症,则用百合一两、滑石三两,共研为末,水冲一匙,微泻即见药效。如病已变成腹满作痛,则用百合炒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2、肺脏热。烦闷咳嗽。用新百合四两,加蜜蒸软,时时含一片吞津。
3、肺病吐血。用新百合捣汁,水送服。煮百合吃亦可。
4、风疹流走。用盐泥二两、百合半两、黄丹二钱、醋一分、唾液四分,捣和敷贴。
5、疮肿不穿。用野百合同盐捣泥敷涂。
6、天泡疮。用生百合捣涂,二日即安。或用百合花晒干为末,调菜油涂搽亦有效。
7、肠风下血。有百合子,酒炒微赤,研为末,开水冲服。
《本草备要》:百合
润肺止嗽
甘平。润肺宁心,清热止嗽,益气调中,止涕泪(涕泪,肺肝热也。经曰∶肺为涕,肝为泪,心为汗,脾为涎,肾为唾),利二便。治浮肿胪胀,痞满寒热,疮肿乳痈,伤寒百合病(行住坐卧不安,如有鬼神状。苏颂曰∶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识其义。李士材曰∶亦清心安神之效耳。朱二允曰∶久嗽之人,肺气必虚,虚则宜敛。百合之甘敛,胜于五味之酸收)。花白者入药。
《本草便读》:百合
百合(图缺)
.利二便以益阴.化源无阻.(百合味甘平.微寒微苦.入心肺.功专补虚清热.其根以众瓣合成.有裹束之义.其质味甚浓.故能宁神定魄.肺热清则咳止肿消.二便清利矣.金匮百合病用之者.亦因病后余热留于肺部所致.故方中皆以百合为君也.)
《本草乘雅半偈》:百合
(本经中品)
用以气言,天道也;体以形言,地道也。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
【核】曰∶近道虽有,唯荆州山谷者良。二月生苗,一干特起,百叶环列,无旁枝,至杪作花,有二种,一丹黄色。间紫黑点,初开内拱如掬,次早外列如球,而不结子,别着叶蒂间,赤碧如贝,根微苦,顷亦转甜。一纯白如卮,连茎倾侧,花瓣六出,夜分作香,叶蒂间不着子,根肥而甘。此非异类,宜别雌雄,有子者雌,无子者雄。
【 】曰∶百合,百瓣合成也。雌雄二种,雄主藏用,雌主藏体。俱入心主包络,心主百脉故也。腹满心痛,便不利,此夏气病藏之邪,百合力能益气,以补中虚,则邪无所容,从内以出,即夏大张布于外者,亦无内顾之虞矣。金匮云∶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即假药象,以着病形尔。盖心主为病,则时间时甚,故无尝证可拟,象形从治法也。客曰∶别录主入肺脏,悦皮毛,安脏腑,定权衡,此亦象形乎。颐曰∶经云∶肺朝百脉,输精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一线穿成,不烦造作,此正象形也。
《本草崇原》:百合
气味甘平,无毒。主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
(百合近道山谷处处有之。三月生苗,高二三尺,一茎直上,叶如竹叶,又似柳叶,四向而生,五月茎端开白花,芬芳六出,四垂向下,昼开夜合,故名夜合花。其根如蒜,细白而长,重叠生二三十瓣。煮食甘美,取瓣分种,如种蒜法,一种花红不四垂者,山丹也。一种花红带黄而四垂,上有黑斑点,其子黑色,结在枝叶间者,卷丹也。其根皆同百合,皆可煮食,而味不美。盖一类三种,唯白花者入药,余不可用。)
百合色白属金,味甘属土,昼开夜合,应天道之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四向六合,应土气之达于四旁。主治邪气腹胀心痛者,邪气下乘于脾,则地气不升而腹胀。邪气上乘于肺,则天气不降而心痛。盖腹者脾之部,肺者心之盖也。利大小便者,脾气上升,肺气下降,则水津四布,糟粕营运矣。补中者,补脾。益气者,益肺也。
《本草从新》:百合
润肺止嗽.
甘平.润肺宁心.清热止嗽.(朱二允曰∶久嗽之人、肺气必虚、虚则宜敛、百合之甘敛、胜于五味之酸收.)利二便.止涕泪.(涕泪、肺肝热也、经曰∶肺为涕、肝为泪、心为汗、脾为涎、肾为唾.)治浮肿胪胀痞满.寒热疮肿乳痈.伤寒百合病.(行住坐卧不定、如有鬼神状、苏颂曰∶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识其义、士材曰∶亦清心宁神之效.)善通二便.中寒下陷者忌之.花白者入药.(肺病吐血、鲜百合捣汁、和水饮之、亦可煮食.)
《本草分经》:百合
甘平,润肺宁心,清热止嗽,能敛肺气,利二便,止涕泪。
《本草分经》:百合
见肺和。
《本草撮要》:百合
味甘苦.入手少阴太阴经.功专清肺.得款冬花治痰嗽带血.独用煎服.治百合病及吐血.
《本草经集注》:百合
味甘,平,无毒。主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肿,止涕泪。一名重箱,一名重迈,一名摩罗,一名中逢花,一名强瞿。生荆州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近道处处有,根如胡蒜,数十片相累,人亦蒸煮食之。乃言初是蚯蚓相缠结变作之,世人?
《本草经解》:百合
气平.气甘.无毒.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百合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和.阴也.肺主气.气逆则腹胀心痛.谓之邪者.盖非其位则为邪也.气平下降.所以主之.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气化则出.肺主气.而与大肠为合.脾者又为胃行津液者也.百合甘平.平则气降.气化及于州都.则小便利.甘则脾润.脾行胃之津液.则大便利也.脾为中州.补中者味甘益脾也.肺主气.益气者气平肃肺也.
【制方】
百协议麦冬、白芍、甘草、木通.利大小便.同知母、柴胡、竹叶.治寒热邪气.通身疼痛.同麦冬、五味、白芍、甘草.补中益气.同白芍、白茯、车前、桑皮.治皮毛浮肿.
《本草蒙筌》:百合
味甘,气平。无毒。洲渚山野俱生,花开红白二种。根如葫蒜,小瓣多层。人因美之,称名百合。白花者,养脏益志,,定胆安心。逐惊悸狂叫之邪,消浮肿痞满之气。止遍身痛,利大小便。辟鬼气,除时疫咳逆;杀蛊毒,治外科痈疽。乳痈喉痹殊功,发背搭肩立效。又张仲景治伤寒坏后,已成百合病证,用此治之,固此名同,然未识有何义也。蒸食能补中益气,作面可代粮过荒。赤花者,仅治外科,不理他病。凡采待用,务必分留。
《本草求真》:百合
(柔滑)清心肺余热
百合(专入心肺)。甘淡微寒。功有利于肺心。而能敛气养心。安神定魄。(朱二允曰。百合之甘敛。胜于五味之酸收。)然究止属清邪除热利湿之品。因其气味稍缓。且于甘中有收。故于心肺最宜。而不致与血有碍耳。是以余热未靖。坐卧不安。咳嗽不已。(朱二允曰。久嗽之人。肺气必虚。虚则宜敛。)涕泪不收。(涕泪系肝肺之邪。有寒有热。当察其因。不可概作热治。但此专就余热言。经曰。肺为涕。肝为泪。心为汗。脾为涎。肾为唾。)胸浮气胀。状有鬼神。用此治其余孽。收其残虏。安养抚恤。恩威不骤。故能安享无事。岂非宁神益气之谓乎?仲景用此以治百合病症。义亦由此。但初嗽不宜遽用。花白者入药。
《本草图经》:百合
百合(图缺),生荆州川谷,今近道处处有之。春生苗,高数尺,秆粗如箭;四面有叶如鸡距,又似柳叶,青色,叶近茎微紫,茎端碧白;四、五月开红白花,如石榴觜而大;根如葫蒜重叠,生二、三十瓣。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人亦蒸食之,甚益气。又有一种,花黄有黑斑细叶,叶间有黑子,不堪入药。徐锴《岁时广记》∶二月种百合法∶宜鸡粪。或云百合是蚯蚓所化,而反好鸡粪,理不可知也。又百合作面,最益人,取根曝干,捣细,筛,食之如法。
张仲景治百合病,有百合知母汤、百合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凡四方,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识其义。
《本草衍义》:百合
张仲景用治伤寒坏后百合病须此也。茎高三尺许,叶如大柳叶,四向攒枝而上。其颠即有淡黄白花,四垂向下覆,长蕊。花心有檀色,每一枝颠,须五六花。子紫色,圆如梧子,生于枝叶间。每叶一子,不在花中,此又异也。根即百合,其色白,其形如松子壳,四向攒生,中间出苗。
《本草择要纲目》:百合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补中益气.止涕泪.除心下急满.润肺止嗽.仲景治百合病.有百合知母汤.百合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凡四方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知何义.
《本经逢原》:百合
甘平无毒。白花者补脾肺,赤花者名山丹,散瘀血药用之。
《本经》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
发明 百合能补土清金,止咳利小便,仲景百合病兼地黄用之,取其能消瘀血也。《本经》主邪气腹胀心痛,亦是散积蓄之邪,今世所昧也。其曰利大小便者,性专降泄耳。其曰补中益气者,邪热去而脾胃安矣。然性专降泄,中气虚寒、二便滑泄者忌之。红花者活血,治妇人崩中。其蕊敷疔肿恶疮,按中吴纪闻云,百合乃蚯蚓所化,此洵有之。余亲见包山土罅中有变化未全者,大略野生百合,蚓化有之。其清热解毒,散积消瘀,乃蚓之本性耳。
《得配本草》:百合
甘、苦、平。入手太阴及手少阴经。润肺宁心,清热止嗽,利二便,除浮肿,疗虚痞,退寒热,定惊悸,止涕泪,治伤寒百合病。(行住坐卧不定。)得川贝母,降肺气。配款冬花,治痰血。
白花者入药。鲜者可煎可煮,干者作粉食,最益人。肠滑者禁用。多服伤脾气。(中气寒则下陷。)
《顾松园医镜》:百合
〔甘微寒,入心、肺二经。白花者可用。〕保肺止咳,〔相傅清肃,咳嗽可止。〕驱邪定惊,〔君主镇定,邪魅可驱,惊悸可疗。仲景用治行住坐卧不定,如有神灵,谓之百合病,是亦清心安神之效。〕止涕泪多,〔清肺肝热之功。〕利大小便。〔清肾热之效,以肾主二便也。〕中寒者勿用。。
《长沙药解》:百合
【本经】味甘平。主邪气腹张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生川谷。
味甘、微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凉金泻热,清肺除烦。
《金匮》百合知母汤,百合七枚,知母二两。治百合病,发汗后者。伤寒之后,邪气传变,百脉皆病,是为百合。其证眠食俱废,吐利皆作,寒热难分,坐卧不安,口苦便赤,心烦意乱,不能指其为何经何脏之病也。然百脉之气,受之于肺,肺者,百脉之宗也,是宜清肺。其在发汗之后者,津枯而金燔,百合清肺而生津,知母凉金而泻热也。
滑石代赭汤,百合七枚,滑石三两碎,代赭石如鸡子大。治百合病,下之后者。下败中脘之阳,土湿胃逆,肺热郁蒸。百合清肺而泻热,滑石、代赭,渗湿而降逆也。
百合鸡子汤,百合七枚,煎汤,入鸡子黄一枚,搅匀煎。治百合病,吐之后者。吐伤肺胃之津,金土俱燥。百合清肺热而生津,鸡子黄补脾精而润燥也。
百合地黄汤,百合七枚,生地黄汁一斤。入百合汤,煎服。大便当如漆。治百合病,不经发汗、吐、下,病形如初者。不经发汗、吐、下,而瘀热淫蒸,败浊未泄。百合清肺而泻热,生地黄汁凉泻肠胃而下垢浊也。
百合洗方,百合一斤,水一斗,渍一宿,洗身。洗后食煮饼,勿以盐。治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火炎金燥,则肺热不解,变而为渴。肺主皮毛,百合洗皮毛,以清肺热也。
百合滑石散,百合一两,滑石二两。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微利,止服,热则除。治百合病,变发热者。湿动胃逆,肺郁生热。百合清金而泻热,滑石利水而除湿也。
百合凉金润燥,泻热消郁,消肃气分之上品。其诸主治,收涕泪,止悲伤,开喉痹,通肺痈,清肺热,疗吐血,利小便,滑大肠,调耳聋、耳痛,理胁痈、乳痈、发背诸疮。
水渍一宿,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煎汤用。
《雷公炮制药性解》:百合
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肺大小肠四经。主鬼魅邪气,热咳吐血,润肺宁心,定惊益志。
攻发背,消痈肿,除胀满,利二便。
按∶百合性润,故入心肺诸经,虽能补益,亦伤肺气,不宜多服。
《名医别录》:百合
无毒.主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肿,止涕泪.一名重一名重迈,一名摩罗,一名中逢花,一名强瞿.生荆州.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本经》原文∶百合,味甘,平.主邪气腹张,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生川谷.
《千金翼方》:百合
味甘,平,无毒。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肿,止涕泪。一名重葙,一名重迈,一名摩罗,一名中逢花,一名强瞿。生荆州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伤寒捷诀》:百合
百合一宗皆病形.无复经络最难明.欲卧又却不得卧.欲行还复不能行.饮食有美美.虽如强健步难胜.如有寒热复如无.口舌小便还赤涩.药才入口即吐利.如有神灵来作孽.病后虚劳多变成.百合地黄汤可啜.百合者.百脉一宗也.其症行住坐卧不安.如有鬼神状.此是伤寒病后.虚邪所致.宜以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代赭汤、百合地黄汤主之.
《伤寒括要》:百合
(无分经络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口苦小便赤时常嘿嘿药不能治得药则吐如有神灵其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愈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时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
百合病.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下后者.(滑石代赭汤)吐后者.(百合鸡子汤).不经汗吐下者热者.(百合滑石汤)
《伤寒六书》:百合
百合者,百脉一宗,举皆受病,所谓无复经络传次也。大病虚劳之后,脏腑不平,变成此证。
似寒无寒,似热无热,欲食不食,欲坐不坐,欲行不行,口苦便赤,药入即吐利,其脉微数,每尿则头痛者,六十日愈;不头痛,但淅然恶寒者,四十日愈。若尿快然,头眩者,二十日愈。俱用百合知母地黄汤也。
《伤寒心法要诀》:百合
百合百脉合一病,如寒似热药无灵,饮食起居皆忽忽,如神若鬼附其形。脉数尿时辄头痛,尿时不痛淅淅风,尿时快然但头眩,六四二十病方宁。
【注】百合病者,谓伤寒过期,留连不解,不分经络百脉,悉合为一病也。如寒似热,诸药无灵。欲饮不能饮,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精神忽忽,如神若鬼附其形体,而莫知所适从也。如脉数、尿尿时辄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尿尿时头不痛,惟淅淅然恶风寒者,四十日乃愈。若尿时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乃愈。故曰∶六四二十日病方宁也。
《医学入门》:百合
百合甘平医百合,消腹胀痞痛心胁,肺痿寒热遍身疼,喉风癫涕疮痈捷。
其根百片,累合而生。无毒。治伤寒坏症,百合病,腹中满痛及阴毒伤寒。消浮肿,胪胀痞满,大小便不利,心下急痛胁满,肺痿肺痈,肺热咳嗽,喉痹,烦闷寒热,遍身疼痛。治癫邪涕泣狂叫,及惊悸心胆不宁,兼治乳痈发背,诸疮肿,杀蛊毒,养五脏,补中气,通耳窍,亦渗利中之美药。花白者佳。采根,日干。
《医学摘粹》:百合
百合病者,谓伤寒过期,留连不解,不分经络,百脉悉合为一病也。如寒似热,诸药无灵,欲饮不能饮,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精神忽忽,如神若鬼,附其形体,而莫知所适从也。如脉数,溺尿时辄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乃愈。
《神农本草经》:百合
味甘平。
主邪气腹张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生川谷。
《吴普》曰:百合一名重迈,一名中庭,生冠朐及荆山。(艺文类聚引云:一名重匡)
《名医》曰:一名重箱,一名摩罗,一名中逢花,一名强瞿,生荆州,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玉篇云:蹯,百合蒜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百合
味甘平。主邪气,腹胀心痛,肺气不舒之疾。利大小便,肺为水源。补中,甘能补脾。益气。肺主气,补肺则气益矣。
此以形为治也,百合色白而多瓣,其形似肺,始秋而花,又得金气之全者,故为清补肺金之
《吴普本草》:百合
《类聚》卷八十一
一名重迈,一名中庭,一名重匡。生冤朐及荆山。
《新修本草》:百合
味甘,平,无毒。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肿,止涕泪。一名重箱,一名重迈,一名摩罗,一名中逢花,一名强瞿。生荆州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近道处处有,根如胡蒜,数十片相累,人亦蒸煮食之。乃言初是蚯蚓相缠结变作之,俗人皆呼为强仇,仇即瞿也,声之讹尔,亦堪服食。
〔谨案〕此药有二种∶一种细叶,花红白色;一种叶大,茎长,根粗,花白,宜入药用。
《药笼小品》:百合
象肺。
保肺之药,百合固金汤是也。
若肺家有邪,疏之不暇,固之岂无害乎!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百合
味甘,平,无毒。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除浮肿,胪胀,痞满,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药性论》云∶使。主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满痛,香港脚,热咳逆。日华子云∶安心,定胆,养五脏,杀虫毒,疗乳痈,发背,疮肿并产后血晕疾。
《证类本草》:百合
(百合_图缺)
味甘,平,无毒。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止涕泪。一名重箱,一名摩罗,一名中逢花,一名强瞿。生荆州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根如胡蒜,数十片相累。人亦蒸煮食之,乃言初是蚯蚓相缠结变作之。俗人皆呼为强仇,仇即瞿也,声之讹尔。亦堪服食。唐本注云∶此药有二种∶一种细叶,花红白色。一种叶大茎长,根粗花白,宜入药用。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百合,使,有小毒。主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满痛,治香港脚,热咳逆。吴氏云∶百合一名重迈,一名中庭。生冤朐及荆山。日华子云∶白百合,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癫邪、啼泣、狂叫、惊悸,杀蛊毒,气 、乳痈、发背及诸疮肿,并治产后血狂运。又云红百合,凉,无毒。治疮肿及疗惊邪。此是红花者,名连珠。
图经曰∶百合,生荆州川谷,今近道处处有之。春生苗,高数尺。秆粗如箭,四面有叶如鸡距,又似柳叶,青色,叶近茎微紫,茎端碧白。四、五月开红、白花,如石榴觜而大。根如胡蒜,重叠生二、三十瓣。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人亦蒸食之,甚益气。又有一种,花黄有黑斑,细叶,叶间有黑子,不堪入药。徐锴《岁时广记》∶二月种百合法,宜鸡粪。或云百合是蚯蚓所化,而反好鸡粪,理不可知也。又百合作面最益人,取根曝干捣细筛,食之如法。
张仲景治百合病,有百合知母汤、百合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凡四方,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识其义。
食疗云∶平。主心急黄。蒸过蜜和食之,作粉尤佳。红花者名山丹,不甚良。圣惠方∶治肺脏壅热烦闷。新百合四两,蜜半盏,和蒸令软,时时含一枣大,咽津。又方∶治伤寒,腹中满痛。用百合一两,炒令黄色,捣为散,不计时候,粥饮调下二钱服。孙真人食忌∶治阴毒伤寒。
煮百合浓汁,服一升良。胜金方∶治耳聋疼痛。以干百合为末,温水调下二钱匕,食后服。
衍义曰∶百合,张仲景用治伤寒坏后百合病,须此也。茎高三尺许,叶如大柳叶,四向攒枝而上。其颠即有淡黄白花,四垂向下覆,长蕊。花心有檀色,每一枝颠,须五、六花。子紫色,圆如梧子,生于枝、叶间。每叶一子,不在花中,此又异也。根即百合,其色白,其形如松子壳。四向攒生,中间出苗。
《医宗金鉴》:百合
46。百合百脉合一病,如寒似热药无灵,饮食起居皆忽忽,如神若鬼附其形。脉数溺时辄头痛,溺时不痛淅淅风,溺时快然但头眩,六四二十病方宁。
【注】百合病者,谓伤寒过期,留连不解,不分经络百脉,悉合为一病也。如寒似热,诸药无灵,欲饮不能饮,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精神忽忽,如神若鬼附其形体,而莫知所适从也。如脉数、溺尿时辄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尿时头不痛,惟淅淅然恶风寒者,四十日乃愈。若溺时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乃愈。故曰:六四二十日病方宁也。
《张氏医通》:百合
金匮云。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时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百合病吐之后者。
百合鸡子汤主之。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蒌牡蛎散主之。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所谓百脉一宗。言周身之血。尽归于心主也。心主血脉。又主火。若火淫则热蓄不散。流于血脉。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人身气阳而血阴。若气盛则热。气衰则寒。今病在血。不干于气。所以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欲食不食。欲卧不卧。欲行不行。皆阳火烁阴。无可奈何之状也。又上热则为口苦。下热则为便赤。亦阳火烁阴之患也。药虽治病。然必藉胃气以行之。若毒血在脾胃。经脉闭塞。药虽入而胃弱不能行。故得药转剧而吐利也。病不在皮肉筋骨。则身形如和。惟热在血。故脉微数也。脉数血热。则心火上炎。不下交于肾。而膀胱之经亦不得引精于上。上虚则溺时淅然头眩。甚则为头痛。以此微甚。可卜其愈日之远近也。其治法咸用百合为君。以安心补神。能去血中之热。利大小便。导涤瘀积。然必鲜者。始克有济。若汗之而失者。佐知母以调其上焦之津液。下之而失者。佐滑石、代赭以理其下焦之痹结。吐之而失者。佐鸡子黄以补其中焦之荣血。若不经吐下发汗。但佐生地黄汁以凉血。血凉则热毒解而蕴积自行。故大便出如黑漆矣。其一月不解。百脉壅塞。津液不化而成渴者。故用百合洗之。则一身之脉皆得通畅。而津液行。渴自止。勿食盐豉者。以味咸而凝血也。若洗后渴不瘥。是中无津液。则以栝蒌、牡蛎主之。若变发热。乃脉郁而成热。佐滑石以通利之。百合病皆持两端。不表不里。为其热行血脉之中。非如伤寒可行汗下等法。所以每多误治之失。往往有绵延经岁不已者。愈期不复可拘也。至于误行汗下。变证救治。大略不逾上法。但当随所禀虚实偏胜而调之。切勿误认下元虚弱而用温补之法也。按百合病。即痿证之暴者。伤寒后得此为百合。肺病日久而得者。为痿。
石顽治内翰孟端士尊堂太夫人。因端士职任兰台。久疏定省。兼闻稍有违和。虚火不时上升。
自汗不止。心神恍惚。饮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口苦小便难。溺则洒淅头晕。自去岁迄今。历更诸医。每用一药。辄增一病。用白术则窒塞胀满。用橘皮则喘息怔忡。用远志则烦扰哄热。用木香则腹热咽干。用黄 则迷闷不食。用枳壳则喘咳气乏。用门冬则小便不禁。用肉桂则颅胀咳逆。
用补骨脂则后重燥结。用知、柏则小腹枯瘪。用芩、栀则脐下引急。用香薷则耳鸣目眩。时时欲人扶掖而走。用大黄则脐下筑筑。少腹愈觉收引。遂致畏药如蝎。惟日用人参钱许。入粥饮和服。聊藉支撑。交春虚火倍剧。火气一升则周身大汗。神气 欲脱。惟倦极少寐。则汗不出而神思稍宁。
觉后少顷。火气复升。汗亦随至。较之盗汗迥殊。直至仲春中浣。邀石顽诊之。其脉微数。而左尺与左寸倍于他部。气口按之。似有似无。诊后。款述从前所患。并用药转剧之由。曾遍询吴下诸名医。无一能识其为何病者。石顽曰。此本平时思虑伤脾。脾阴受困。而厥阳之火。尽归于心。扰其百脉致病。病名百合。此证惟仲景金匮要略言之甚详。本文原云。诸药不能治。所以每服一药。辄增一病。惟百合地黄汤为之专药。奈病久中气亏乏殆尽。复经药误而成坏病。姑先用生脉散加百合、茯神、龙齿以安其神。稍兼萸、连以折其势。数剂稍安。即令勿药。以养胃气。但令日用鲜百合煮汤服之。交秋天气下降。火气渐伏。可保无虞。迨后仲秋。端士请假归省。欣然勿药而康。后因劳心思虑。其火复有升动之意。或令服佐金丸而安。嗣后稍觉火炎。即服前丸。第苦燥之性。苦先入心兼。之辛臊入肝。久服不无反从火化之虞。平治权衡之要。可不预为顾虑乎。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