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荜茇

《本草备要》:荜茇

《本草乘雅半偈》:荜茇

《本草从新》:荜茇

《本草分经》:荜茇

《本草分经》:荜茇

《本草撮要》:荜茇

《本草求真》:荜茇

《本草图经》:荜茇

《本草衍义》:荜茇

《本草择要纲目》:荜茇

《本经逢原》:荜茇

《得配本草》:荜茇

《冯氏锦囊秘录》:荜茇

《海药本草》:荜茇

《雷公炮制药性解》:荜茇

《雷公炮炙论》:荜茇

《医学入门》:荜茇

《药性切用》:荜茇

《饮食须知》:荜茇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荜茇

《证类本草》:荜茇


茇、一作拨


燥,除胃冷,散浮热


辛热除胃冷,温中下气,消食祛痰。


治水泻气痢(牛乳点服),虚冷肠鸣(亦入大肠经),冷痰恶心,呕吐酸水, 癖阴疝。


辛散阳明之浮热,治头痛(偏头痛者,口含温水,随左右以末吹一字入鼻效)、牙痛(寒痛宜干姜、荜茇、细辛,热痛宜石膏、牙硝,风痛宜皂角、僵蚕、蜂房、二乌,虫痛宜锻石、雄黄),鼻渊。多服泄真气,动脾肺之火,损目。


出南番,岭南亦有。类椹子而长,青色,去挺用头。醋浸。刮净皮粟,免伤人肺。


(宋开宝)


【气味】辛大温,无毒。


【主治】主温中,下气,补腰脚,杀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癖。


【核】曰∶荜茇,番语也。陈藏器本草作毕勃;扶南传作逼拨;大明会与作毕茇;摩伽陀国作荜拨梨;拂 国作阿梨诃陀;近世作荜拨。不知荜茇名矣。原出波斯国,今岭南特有之。多生竹林内,二月抽苗作丛,高三四尺茎如箸。叶如蕺,色青形圆,阔二三寸,亦如桑,面光且浓。三月开花,白色在表。七月结子,如小指大,长二寸许,色青黑,类椹子而长。


根如茈葫,但黑硬耳。九月采实曝干,南人爱其辛芳,取叶生茹之。舶上来者,色臭更胜也。


段成式言;青州防风子,可乱荜茇,但形短耳。修事,去挺用头,醋浸一宿,焙干,刮去皮粟子令净,否则伤人肺,令人上气也。


【 】曰∶毕者用以掩兔,羽猎赋云∶荷垂天之毕也;茇者走犬,曳其足则茇矣。味大辛,气大温,故主温中,对待冷阴至坚,下气其验也。杀腥气者, 金气、肺主气,肺臭腥故也。攻而举之,若网罗之殆尽,盖以功力为名也。


(嫌于无阳者,乃可攻而举之。否则略开一面,庶不至网罗殆尽。)


一作拨.燥除胃冷、散浮热.


辛热.除胃冷.祛痰消食下气.治水泻气痢,虚冷肠鸣.(亦入大肠经、呕吐酸水.)冷痰恶心. 癖阴疝.辛散阳明之浮热.治头痛.(偏头风者、口含温水、随左右、以末吹一字入鼻、效.)牙痛.(寒痛宜干姜、荜茇、细辛、热痛宜石膏、牙硝、风痛宜皂角、僵蚕、蜂房、二乌、虫痛宜锻石、雄黄.)鼻渊.古方用此甚少.以其耗散真气.动脾肺之火.且损目耳子而长.青色去挺.醋浸一宿.焙干.刮去皮粟子净.免伤人肺.(卫生易简方、鼻流清涕、用荜茇末吹之、效.)


见胃热。


辛热,除胃冷,祛痰散阳明浮热,亦入大肠经,治泻痢,散气动火。


味辛热.入手足阳明经.功专除胃冷.温中下气.消食祛痰.得牛乳点服.治水泻气痢.得干姜、细辛治牙因寒痛.鼻流青涕.以末吹之甚效.


(芳草)散胸腹寒逆


荜茇(专入胃。兼入脾膀胱。)气味辛热。凡一切风寒内积。逆于胸膈而见恶心呕吐。(阳明胃府)见于下部而见肠鸣冷痢水泻。(太阳膀胱经)发于头面而见齿牙头痛鼻渊。(阳明胃经)


停于肚腹而见中满痞塞疼痛。(太阴经)俱可用此投治。以其气味辛温。则寒自尔见除。其曰鼻渊头痛。(涕脓而臭者为渊。涕清而不臭者为鼽。鼻渊有肉痛极而不下垂者为息肉。下垂而不痛者为鼻痔。)亦是取其辛热能入阳明以散浮热之意。是以病患偏头痛风。须先口含温水。随左右以此末吹鼻最效。牙疼必同干姜细辛调治。亦取能以除寒之意。(热痛。石膏牙硝。风痛。皂角僵蚕峰房二乌。虫痛。锻石雄黄。)总之。气味既辛。则凡病属寒起。皆可以投。然亦泄人真气。不可任意多服。以致喘咳目昏。肠虚下重。丧其真气也!


荜茇(图缺),出波斯国,今岭南有之。多生竹林内。正月发苗,作丛,高三、四尺;其茎如箸;叶青圆,阔二、三寸如桑,面光而浓。三月开花,白色在表;七月结子如小指大,长二寸以来,青黑色,类椹子。九月收采,灰杀,曝干。南人爱其辛香,或取叶生茹之。黄牛乳煎其子,治气痢,神良。谨按《唐太宗实录》云∶贞观中,上以气痢久未痊,服它名医药不应,因诏访求其方,有卫士进乳煎荜茇法,御用有效。刘禹锡亦记其事云,后累试年长而虚冷者,必效。



荜茇走肠胃中冷气,呕吐,心腹满痛。多服走泄真气,令人肠虚下重。


(凡使去挺用头.以醋浸一宿.焙干.以刀刮去皮栗子令净乃用.免伤人肺.令人上气.)


【气味】


辛大温无毒.阳也.浮也.入手足阳明经.然辛热耗散.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


【主治】


温中下气.补腰脚.杀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癖.霍乱冷气.心痛血气.水泻虚痢.呕逆醋心.产后泄痢.与阿魏和合良.得诃子人参桂心干姜.治脏腑虚冷肠鸣神效.治头痛鼻渊牙痛.但荜茇走肠胃冷气.呕吐心腹满痛者宜之.多服走泄真气.令人肠虚下重.


辛大温,无毒。醋浸刮去皮子,免伤肺上气。


发明 荜茇辛热浮散,为头痛、鼻渊要药。取其能入阳明经散浮热也。性能温中下气,治霍乱水泻,心腹满者宜之。然辛热耗散能动脾胃之火,多用令人喘咳、目昏、肠虚下重,以其走泄真气也。


一名荜拨


辛,热。入手足阳明经气分,温中下气。散风寒,疗头痛。治水泻肠鸣呕逆,醋心牙痛,鼻渊、 癖、阴疝。得诃子、人参、肉桂、干姜,治虚冷肠鸣神效。配胡椒,化蜡丸麻子大,治风虫牙痛。(每以一丸塞孔中。)配肉桂、良姜,治暴泄身冷。配大黄、麝香,治瘴气成块。研末 鼻,随左右,治偏头风痛,及鼻流清涕,并擦牙疼。


去挺用头,以醋浸一宿,焙干,刮去皮粟子令净,乃用。如不制,令人伤肺。多用损耳目,泄真气,动脾火。


荜茇,消宿食下气,除胃冷温中, 癖阴疝痛立驱,霍乱冷气并却,禁水泄虚痢,止呕逆醋心。得姜诃参桂为丸,治脏腑虚冷,肠鸣泻痢神效。久服损目,走泄真阳。



谨按徐表《南州记》,本出南海,长一指,赤褐色为上。复有荜拨,短小黑,味不堪。舶上者味辛,温。又主老冷心痛,水泻,虚痢,呕逆,醋心,产后泄痢,与阿魏和合良。亦滋食味。得诃子、人参、桂心、干姜,治脏腑虚冷,肠鸣泄痢神效。(《大观》卷九页31,《政和》页229,《纲目》页814)


味辛,性大温无毒,入肺脾胃膀胱四经。主温中下气,消食开痰,治阴疝,止霍乱,除泻痢日久,疗心腹冷痛。醋浸一宿,刮去皮粟子令净,方用。


按∶荜茇辛走肺家,温宜脾胃,膀胱肺绾,故咸入之。


雷公云∶凡使,先去挺,用头醋浸一宿,焙干,以刀刮去皮粟子令净方用,免伤人肺,令人上气。


荜茇热辛除胃冷,下气消痰破积猛,呕酸泻痢腹心疼,治肾寒疝腰脚眚。


无毒。除胃冷下气,消痰饮宿食, 癖,呕逆醋心,水泻,虚痢,霍乱,冷气心腹满痛。又治肾冷寒疝,核肿阴汗,腰膝酸痛,妇人内冷无子。又偏头痛,令患人口含温水,取末一字,随左右鼻吸之,绝妙。此药性急,甚于胡椒。今人以调食味,多服走真气,令人肠虚下重。去涎,用醋浸一宿,焙干,刮去皮粟子,令净,免伤肺令人上气。


性味辛热,逐胃冷,祛痰涎,下气,散浮热,止牙痛、头痛。醋焙用。性能耗气动火不可多用。


味辛性热。能动脾肺之火。多食令人目昏,食料不宜用之。


味辛,大温,无毒。主温中下气,补腰脚,杀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 癖。其根名荜茇没,主五劳七伤,阴汗,核肿。日华子云∶治霍乱,冷气,心痛,血气。陈脏器云∶荜茇没味辛,温,无毒。主冷气呕逆,心腹胀满,食不消,寒疝,核肿,妇人内冷无子,治腰肾冷,除血气。


(荜茇_图缺)


味辛,大温,无毒。主温中下气,补腰脚,杀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 癖。其根名荜茇没,主五劳七伤,阴汗核肿。生波斯国。此药丛生,茎、叶似 酱,子紧细,味辛烈于酱。(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治霍乱冷气,心痛血气。陈藏器云∶毕勃没,味辛,温,无毒。主冷气呕逆,心腹胀满,食不消,寒疝核肿,妇人内冷无子,治腰肾冷,除血气。生波斯国,似柴胡黑硬。荜茇根也。


图经曰∶荜茇,出波斯国,今岭南有之,多生竹林内。正月发苗作丛,高三、四尺,其茎如箸,叶青圆,阔二、三寸如桑,面光而浓。三月开花白色在表。七月结子如小指大,长二寸以来,青黑色,类椹子,九月收采,灰杀曝干。南人爱其辛香,或取叶生茹之。黄牛乳煎其子治气痢神良。谨按唐太宗实录云∶贞观中,上以气痢久未痊,服它名医药不应,因诏访求其方。有卫士进乳煎荜茇法,御用有效。刘禹锡亦记其事云,后累试年长而虚冷者必效。


海药云∶谨按《徐表南州记》,本出南海,长一指,赤褐色为上。复有荜茇,短小黑,味不堪。舶上者味辛,温。又主老冷心痛,水泻虚痢,呕逆醋心,产后泄痢,与阿魏和合良。亦滋食味。得诃子、人参、桂心、干姜,治脏腑虚冷,肠鸣泄痢,神效。陈藏器云∶ 酱,注苏云∶荜茇丛生,子细味辛,烈于 酱。按荜茇温中下气,补腰脚,煞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 癣。根名荜茇没。主五劳七伤,阴汗核肿。已出《拾遗》。生波斯国,胡人将来此,调食用之。唐本注∶今人以调食味。雷公云∶凡使,先去挺,用头醋浸一宿,焙干,以刀刮去皮粟子令净方用,免伤人肺,令人上气。圣惠方∶治冷痰饮恶心。用荜茇一两,捣为末,于食前清粥饮调半钱服。经验后方∶治偏头疼绝妙。荜茇为末,令患者口中含温水,左边疼,令左鼻吸一字。右边疼,令右鼻吸一字。效。


衍义曰∶荜茇,走肠胃中冷气、呕吐、心腹满痛。多服走泄真气,令人肠虚下重。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