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白豆蔻

《本草纲目》:白豆蔻

《本草备要》:白豆蔻

《本草便读》:白豆蔻

《本草乘雅半偈》:白豆蔻

《本草从新》:白豆蔻

《本草分经》:白豆蔻

《本草分经》:白豆蔻

《本草分经》:白豆蔻

《本草分经》:白豆蔻

《本草撮要》:白豆蔻

《本草经解》:白豆蔻

《本草蒙筌》:白豆蔻

《本草求真》:白豆蔻

《本草图经》:白豆蔻

《本草择要纲目》:白豆蔻

《本经逢原》:白豆蔻

《得配本草》:白豆蔻

《顾松园医镜》:白豆蔻

《冯氏锦囊秘录》:白豆蔻

《雷公炮制药性解》:白豆蔻

《医学入门》:白豆蔻

《药笼小品》:白豆蔻

《药性切用》:白豆蔻

《玉楸药解》:白豆蔻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白豆蔻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白豆蔻

《证类本草》:白豆蔻

「释名」多骨。


「气味」(仁)辛、大温、无毒。


「主治」


1、胃冷恶心(进食即想吐)。用白豆蔻仁三枚捣细,温酒送服。数服以后,即见效。


2、突然恶心。取白豆蔻仁细嚼止吐。


3、小儿吐乳。用白豆蔻仁十四个、缩砂十四个、生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共研为末,常抹入小儿口中。


4、反胃。用白豆蔻、缩砂仁各二两,丁香一两,陈为一升(黄土炒焦,去土),共研为末,加姜汁合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姜汤送下。此方名“太仓丸”。



宣,行气,暖胃


辛热。流行三焦,温暖脾胃(三焦利,脾胃运,则诸证自平矣)而为肺家本药(肺主气)。


散滞气,消酒积,除寒燥湿,化食宽膨。


治脾虚疟疾,感寒腹痛,吐逆反胃(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白睛翳膜(白睛属肺,能散肺滞),太阳经目 红筋(太阳脉起目 )。


番舶者良,研细用。


白豆蔻(图缺)


性热气香.入肺部宣邪破滞.味辛质燥.行胃中止呕除寒.(白豆蔻辛热.气香色白.入肺.理上焦一切寒凝气滞.故又兼入胃腑.散逆气.凡呕吐呃逆等证.因于寒滞者.皆可用之.然辛热香燥之物.阴虚多火者.不可乱投.)


(宋开宝)


【气味】辛大温,无毒。


【主治】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核】曰∶出伽古罗国,呼为多骨。今广州、宜州亦有之,不及番舶来者佳。本似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光泽而浓,冬夏不凋。开花浅黄色,结子作朵似葡萄,初出微青,熟则红白,壳白而浓,仁似缩砂仁也。修事,去皮,微炒用。


【 】曰∶谷府之受盛水谷,以成酝酿,若釜中之靡烂有形也。其所以成酝酿者,藉肾间动气曰先天。又若釜底之灼然薪炭耳。更藉肺气吸呼曰后天。又若釜底薪炭,轮机动扇,乃得灼然薪炭耳。白者肺色,洁白以成休德也。豆者肾谷,受盛 肉之釜器也。味大辛,气大温,宁非火然泉达之机乎。蔻者,寇也,当其完聚而即寇之也。是以酝酿成精气,当其完聚。肺即寇之转灌溉,朝百脉,留四藏,归权衡,成休德矣。主治证名,能以此反复推度,便可迎刃而解。


(三缘和合,体用始备,宛如∴字,缺一已不成三。王维诗云∶三点成∴犹有想。)


宣、行气暖胃.


辛热.流行三焦.温暖脾胃.(三焦利、脾胃运、诸证自平.)而为肺家本药.(肺主气.)


散滞气.消酒积.除寒燥湿.化食宽膨.治脾虚疟疾.感寒腹痛.吐逆反胃.白睛翳膜.(白睛属肺、能散肺滞.)太阳经目 红筋.(太阳脉、起目 .)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气虚诸证.咸宜禁之.番舶者良.去衣微焙.研细.(胃冷恶心、食即欲吐、白豆蔻三枚、捣细、好酒服.)


辛热肺经本药流行三焦温暖脾胃散滞气消酒积除寒燥湿化食宽膨。


见肺和。


见肺和。


见肺和。


味辛热.入手太阴经.功专散滞破积.脾虚疟疾.感寒腹痛.白睛翳膜.目 红筋.得砂仁、甘草治小儿吐乳.得砂仁、丁香、陈皮治反胃.凡因热受病者均忌.胃冷恶心.食下即吐.以三枚研末酒冲服.


气大温.味辛.无毒.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白蔻气大温.禀天水火之气.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阳相火三焦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气味俱升.阳也.肺主气积冷气.肺寒也.气温温肺.味辛散积.所以主之.食入反出.胃无火也.辛温暖胃.故止吐逆反胃.胃中寒则不能化水谷.肺寒则不能行金下降之令.白蔻辛温.所以胃暖则消谷.肺暖而下气也.


【制方】


白蔻同丁香、砂仁、陈米、黄土、姜汁丸.名太仓丸.治反胃.同人参、生姜、陈皮、藿香.治胃寒呕吐.同半夏、陈皮、生姜、白术、白茯.治寒痰作吐.同藿香、陈皮、木香.治上焦滞气.同人参、白术、陈皮、生姜.治秋疟.胃呕不食.同扁豆、五味、橘红、木瓜.治中酒呕吐.



味辛,气大温。味薄气浓,阳也。无毒。原出外番,今生两广。苗类芭蕉最长,叶如杜若不凋。开花浅黄,结子作朵。生青熟白,七月采收。入手太阴肺经,别有清高之气。


散胸中冷滞,益膈上元阳。温脾土却疼,退目云去障。止翻胃呕,消积食膨。


(芳草)宜散肺分寒滞温暖脾胃


白豆蔻(专入肺脾胃。兼入大肠)。本与缩砂密一类。气味既同。功亦莫别。然此另有一种清爽妙气。上入肺经气分。而为肺家散气要药。且其辛温香窜。流行三焦。温暖脾胃。而使寒湿膨胀。虚疟吐逆。反胃腹痛。并翳膜(必白睛见有白翳方用。)目 红筋等症悉除。不似缩砂密辛温香窜兼苦。功专和胃醒脾调中。而于肺肾他部则止兼而及之也。是以肺胃有火。及肺胃气薄切忌。故凡用药治病。最宜审谅气味。分别形质。以为考求。不可一毫忽略。竟无分别于其间耳。


白豆蔻(图缺),出伽古罗国,今广州、宜州亦有之,不及蕃舶者佳。苗类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生青熟白,七月采。张文仲治胃气冷,吃食即欲得吐,以白豆蔻子三枚,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三、两盏佳。


又有治呕吐,白术等六物汤,亦用白豆蔻,大抵主胃冷,即宜服也。


【气味】


大温无毒.轻清而升.阳也浮也.入手太阴经.


【主治】


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饮食.温暖脾胃.感寒腹痛.止呕逆翻胃.去太阳经目内大红筋.别有清高之气.补上焦元气之不足.


俗名壳蔻


辛温,无毒。忌见火,去净膈膜,不尔令人膈满。凡草果、草豆蔻、缩砂皆然,不独白蔻也。


发明 白豆蔻辛香上升,入脾肺二经,散肺中滞气。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营卫一转,诸证自平。古方治胃冷积气,呕逆反胃,消谷下气,宽膈进食,解酒毒,皆相宜也。若火升作呕,蕴热作痛者勿服。


俗呼豆仁


辛,大温。味薄气浓,轻清而升,阳也、浮也。入手太阴经。散胸中滞气,去感寒腹痛,温脾暖胃。治赤眼暴发,去太阳经目内大 红筋。杨士瀛云∶白豆蔻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营卫一转,诸证自平。


舶来者佳。去壳微焙,研细用。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气虚诸症,皆禁用。


〔辛大温,入脾、胃二经。去衣焙研。〕温中除吐逆,开胃消饮食。〔脾胃喜香喜温喜通,故也。〕疟症宜投,〔能消能磨,流行三焦,荣卫一转,寒热自平。〕腹痛须简。〔取其辛温散寒,而又能散滞气也。〕凡腹痛、呕吐因火热者忌之。。


感秋燥之令,得地之火金,味大辛,气大温,无毒。味薄气浓,轻清而升,阳也,浮也。


白豆蔻,入手太阴肺。别有清高之气,散胸中冷滞,益膈上元阳,温脾土却痛,退目云去障,止翻胃呕,消食积膨。若火升作呕,因热腹痛,肺火痰嗽者忌服。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胃三经。主消寒痰,下滞气,退目中翳,止呕吐,开胃进食,除冷泻痢及腹痛心疼。炒去衣研用,白而圆满者佳。


按∶白豆蔻辛宜入肺,温为脾胃所喜,故并入之。大抵辛散之剂,不能补益,药性称其补上焦元气,恐无是理。但不甚克削耳,世俗不察而信之,误人不小。治寒气神效,肺肾中有火及虚者忌之。


白豆蔻味辛大温,上焦气冷补还元,散肺中滞退云翳,助肺消积止胃翻。


色白,形如豆。凡物盛多谓之寇,一颗内子有百粒,故名。无毒。升也,阳也。入手太阴、太阳经。别有清高之气,补上焦元气不足,散胸中冷气,破肺中滞气,退白睛中红翳,如赤眼暴发则不宜用。东垣云∶温中止霍乱而助脾。主消冷积,止心腹冷痛,宽胸进食。若冷吐翻胃,遇食即吐,单用二三枚为末,酒调服之。立效。去皮用。


辛热。


流行三焦,温暖脾胃,散滞气,除寒湿,化食宽膨。


治久疟脾虚,感寒腹痛。


若因热腹痛,气虚火升,咸宜禁之。


去衣研。


性味辛温,流行三焦,快膈散滞,为肺家本药,兼入脾胃。去壳炒研用。壳∶主宽胃,力较薄耳。


味辛,气香,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降肺胃之冲逆,善止呕吐,开胸膈之郁满,能下饮食,噎膈可效,痎疟亦良,去睛上翳瘴,消腹中胀疼。


白豆蔻清降肺胃,最驱膈上郁浊,极疗恶心呕哕。嚼之辛凉清肃,肺府郁烦,应时开爽。秉秋金之气,古方谓其大热,甚不然也。


研细,汤冲。


味辛,大温,无毒。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图经》∶臣。文仲气冷,吃食即欲吐。以白豆蔻子三枚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二、


白豆蔻,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破肺中气滞;退口中臭气;散胸中冷气;补上焦元气。


(白豆蔻_图缺)


味辛,大温,无毒。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出伽古罗国,呼为多骨。


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今附)


图经曰∶白豆蔻,出伽古罗国,今广州、宜州亦有之,不及蕃舶者佳。苗类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生青熟白,七月采。张文仲治胃气冷,吃食即欲得吐。以白豆蔻子三枚,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三、两盏佳。又有治呕吐白术等六物汤,亦用白豆蔻,大抵主胃冷,即宜服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