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崩漏

《顾松园医镜》:崩漏

《妇科玉尺》:崩漏

《古今医案按》:崩漏

《古今医鉴》:崩漏

《仁术便览》:崩漏

《回春录》:崩漏

《临证指南医案》:崩漏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崩漏

《女科秘要》:崩漏

《女科指要》:崩漏

《女科指掌》:崩漏

《寿世保元》:崩漏

《续名医类案》:崩漏

《也是山人医案》:崩漏

《医述》:崩漏

《医学集成》:崩漏

《医学入门》:崩漏

《四圣心源》:崩漏

《张聿青医案》:崩漏

崩漏之病,由冲任二脉气血两虚所致。经言∶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脏腑皆禀焉。又言∶为十二经之血海。以其受纳诸经之灌注,精血于此而蓄藏也。又言∶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冲脉并足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上循腹里,上至咽喉面目。又言∶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二脉阴阳平和。外循经络,内荣脏腑,何崩漏之有。若劳伤不能约束经血,则忽然暴下,如山崩然,故曰崩中。崩久则成漏下不止,其症有虚有热,有虚热相兼,有房劳致伤。虚则渗下,热则流通,伤则失职。急则治其标,宜先止其血。若因怒动肝火,而血沸为崩漏者,加味逍遥散加减。若因肾水虚衰不能镇守胞中相火,而血走为崩漏者,保阴、左归加减。若因悲哀太甚,则心系急而胞络绝。〔以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即子宫。在女为血室。〕绝则上下不交,亢阳内动,而逼血下行者,天王补心加减。若因心血不足,郁结伤脾,而血无主统者,加味归脾加减。按沈氏云∶治崩漏,宜大补气血,调养脾胃,微加清心火肝火之药,补阴泻阳,则血自止。立斋云∶若大失血,当急用独参汤救之。故崩漏无不由脾胃先损,故能受补者可治。若纯用寒凉止血之药,复伤脾胃,愈不能统血,是速其危也。考《金匮》用胶艾四物汤,治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故东垣有属寒之说。虽此症属虚热者多,然亦不可不察其病变之无穷焉。


广笔记方〔亦作丸服。〕治崩漏甚效。


人参 黄 〔补血以统之。〕生地 白芍〔凉血以止之。各三钱。〕麦冬〔心主血,心清则血不妄行,五钱。〕枣仁 枸杞〔各三钱。〕杜仲〔二钱。〕续断〔肝藏血,补肝则血有所归。二钱。〕阿胶〔血去多则补益之。但真者甚难,或用熟地,或用鳖甲、龟甲各五钱代之,以龟通任脉,鳖入肝经,并补阴除热。〕萸肉〔二钱。〕五味〔血滑脱,则酸敛之。〕荆芥〔血下渗,则升举之。炒,各八分。〕热甚者,可暂加地榆、槐花。


此补气益血,滋阴清热,兼酸敛升举之剂,立法周备,用故辄效。按嘉言云∶若天癸已尽,潮讯已绝,血下有如崩漏,此为脱荣,宜大补。急用凉血清火为治。


加味逍遥散 保阴煎〔方中牛膝忌用。〕左归饮 天王补心丹 加味归脾汤〔俱见虚劳。〕此五方皆可治崩漏,须审其因,加减取用。


脉宜微弱,不宜实大。


【举例】



一 妇患崩血,由于中年郁怒,百药不效。仲淳用大剂参、 ,以胎发灰〔火 末,存性。〕调入药服,久之渐愈。


大凡女子自天癸既通而后。气血调和。则经水如期。不先不后。自无崩漏之患。若劳动过极。以致脏腑亏伤。而冲任二脉。亦虚不能约束其经血。使之如期而下。故或积久或不须积久。忽然暴下。若山之崩。如器之漏。故曰崩漏。究其原。则有六大端。一由火热。二由虚寒。三由劳伤。四由气陷。五由血瘀。六由虚弱。何以见火热之所由也。或脾胃伤损。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血色紫黑。臭如烂肉。中挟白带。则寒作于中。脉必弦细。中挟赤带。则全由热作。脉必洪数。其症兼腰脐下痛。两胁急缩。心烦闷。心下急。不眠。欲崩。先发寒热。平时临行经。亦发寒热。此必大补脾胃而升降气血。宜补中益气汤与凉血地黄汤相合加减用。或心气不足。心火大炽。旺于血脉之中。


又脾胃失调。而心火乘之。肌肉颜色如常。此为心病。经水不时下。亦暴下不止。治必大补气血。脾胃少加。镇坠心火。以治其心。补阴泻阳。而崩自止矣。宜六味丸加黄连、麦冬。或肝经有热。血得热而下行。宜四物汤加柴胡、山栀、苍术。或风热郁于肝经。血得风而妄行。宜加味逍遥散。或怒动肝火。肝家血热而沸腾。宜小柴胡汤加山栀、丹皮、龙胆。或脾经郁热。血为热迫而不归经。宜归脾汤加柴胡、山栀、丹皮。或悲哀太过。损伤胞络。令血下注。宜四君子汤加柴胡、丹皮、山栀。或血为热伤。脉象虚洪。所下皆紫黑色。宜河间生地黄散。或血室有热。崩下不止。服温药不效。宜金华散。或天暑地热。阳来乘阴。经血沸溢。宜简易黄芩汤。以上皆火热所统之病也。何以见虚寒之所由也。或心气不足。


又劳役饮食不节。其脉两尺弦紧而洪。按之无力。其症脐下如冰。求浓衣被以御寒。白带白滑之物虽多。间下如屋漏水。下时有鲜血。不多。右尺脉时微洪。屋漏水多。暴下者。是急弦脉为寒多。而洪脉时见乃热少。合而言之。急弦者。北方寒水多也。洪脉时出者。命门包络之火也。黑物多。赤物少。合现房漏水之状。宜丁香胶艾汤。(此条脉症与方本东垣)


或经候过多。其色瘀黑。甚者崩下。呼吸少气。脐腹冷极。则汗出如雨。尺脉微小。由冲任虚衰。为风冷客乘胞中。气不能固。宜鹿茸丸。或气血劳伤。冲任脉虚。如经来非时。忽然崩下。或如豆汁。或成血片。或五色相杂。或赤白相兼。脐腹冷痛。经久未止。令人黄瘦口干。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虚烦惊悸。宜伏龙肝散。或经血适下。过服寒凉之药等物。因愈崩漏。肚腹痞闷。饮食不入。发热烦躁。脉洪大而虚。由脾经气血虚而发躁。缓治则不救。宜八珍汤加炮姜。以上皆虚寒所统之病也。何以见劳伤之所由也。或因劳役。令脾胃虚弱。气短气逆。自汗不止。身热闷乱。恶见饮食。肢倦便泄。漏下不止。其色鲜明。宜当归芍药汤。(此条亦本东垣)或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并健忘怔忡。惊悸不寐。且心脾伤痛。怠惰少食。宜归脾汤。或忧思郁结。劳伤心经。不能为血之主。遂令妄行。宜柏子仁汤。或缘卒然大怒。有伤肝脏。而血暴下。宜养血平肝散。以上皆劳伤所统之病也。何以见气陷之所由也。或经漏不止。鲜血。项筋急。脑痛。脊骨强痛。不思饮食。宜柴胡调经汤。或露下恶血。月水不调。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皆由饮食不节。或劳伤形体。或素有心气不足。因饮食劳倦。致令心火乘脾。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困倦乏力。无气以动。气短上气。逆急上冲。其脉缓而弦急。按之洪大。得之脾土受邪也。脾主滋荣周身者也。心主血。血主脉。二者受邪。病皆在脉。脉者血之府也。脉者人之神也。心不主令。胞络代之。故曰。心之脉主属心系。心系者。胞络命门之脉也。主月事。皆由脾胃虚而心胞乘之。故漏下。血水不调也。况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当除湿去热益气。气上伸以胜其湿。


又云。火郁则发之。宜调经升阳除湿汤。(此条亦本东垣)或冲任气虚。经脉不调。崩中漏下。宜断下汤。以上皆气陷所统之病也。何以见血瘀之所由也。或血大至。纯下瘀血成腐。势不可止。甚则头目昏晕。四肢厥冷腹痛。宜胶艾汤。或血崩不止。昏迷不省。宜五灵脂散。或瘀积血崩。所下皆成五色。宜香附子散。或瘀积久而血崩。脐腹 痛。宜立效散。或室女二七之期。天癸未至而后至。亦有卒然暴下。淋沥不止。有若崩漏者。其失血必多。宜加减四物汤。以上皆血瘀所统之病也。何以见虚弱之所由也。或崩中不止。结作血片。如鸡肝色。碎烂。宜小蓟根汤。或崩血无度。虚损羸瘦。宜鹿茸散。或诸虚不足。久不受孕。骨热形羸。而崩中带下。宜补宫丸。或带下漏血不止。及风寒冷热劳损冲任。崩中暴下。腰重里急。淋沥不断。宜芎 汤。以上皆虚弱所统之病也。就此六者。而分类推之。以究其原。崩漏之病。宁有遗哉。然其治之。亦必有道矣。方氏云。血属阴静。则循经荣内。动则错经妄行。凡人七情过极。则动五志之火。五志之火亢盛。则经血暴下。久而不止。谓之崩中。如风动木摇。火燃水沸之类。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若止塞流而不澄源。则滔天之热不可遏。若止澄源而不复旧。则孤孑之阳无以立。故本末不遗。前后不紊。方可言治。方氏此论。乃治崩要法。医者深悉乎六者之由。而运之以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则庶几其得之矣。


脉法 仲景曰。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复花汤主之。脉经曰。问曰。五崩何等类。师曰。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津。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形如蓝色。黑崩者。形如 血也。


又曰。诊妇人下赤白。日下血数升。脉急疾者死。迟者生。妇人带下。脉浮恶寒漏下者不治。


又曰。尺脉急而弦大。风邪入少阴之经。女子漏白下赤。


又曰。漏血下赤白不止。脉小虚滑者生。大紧实数者死。陈自明曰。寸脉微迟为寒在上焦。则吐血衄血。尺脉微迟。为寒在下焦。则崩血便血。大抵数小为顺。洪大为逆。大法当调补脾胃为主。


又曰。尺寸脉虚者。漏血脉浮者。俱不治。李 曰。脉微弱为少气。女子崩中漏下。致面色焦枯。心脉独沉。主气郁下流。血崩去红。肾脉浮芤。肾虚也。女人则经漏。后部弹手、阴跷脉也。主里急。


崩漏原由症治 素问曰。阴虚阳搏谓之崩。


又曰。少阳司天。初之气。风胜乃摇。候乃大温。其病血崩。陈自明曰。妇人血崩而心痛甚。名曰杀血心痛。由心脾血虚也。若小产去血过多而心痛甚者亦然。用乌贼骨炒为末。醋汤调下妙。失笑散亦妙。严用和曰。妇人平居。经脉调适。冲任二脉。互相涵养。阴阳二气不相偏胜。则月事时下。若将理失宜。喜怒劳役。过度伤肝。肝为血库。伤之则不能藏血于宫。宫不能传血于海。所以崩漏。漏下者。淋沥不断。病之轻者也。崩中者。忽然暴下。乃漏症之甚者也。倘久不止。面黄肌瘦。虚烦口干。脐腹冷痛。吐逆不食。四肢虚困。甚则为胀为肿者不治。李杲曰。妇人脾胃虚损。致命门脉沉细而数疾。或沉弦而洪大有力。寸关脉亦然。皆由脾胃亏。下隔于肾。与相火收合。温热下迫。经漏不止。其色紫黑而臭。中有白带者。脉必弦细。寒作于中。中有赤带者。其脉洪数疾。其热明矣。必腰痛。或脐下痛。临经欲行。先见寒热往来。两胁急缩。兼见脾胃症。如四肢困热。心烦不卧。心下急。宜以大补气血之药。举养脾胃。微加镇坠心火之药治其心。补阴泻阳。经自止矣。


又曰。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凉血地黄汤。朱震亨曰。东垣治法。洵不容易。但学人尤当寻思急则治标。用白芷汤调百草霜末。甚者用棕灰。后用四物加炒干姜调理。因劳用参 带升补药。因寒用干姜。因热用黄芩。崩过多。先用五灵脂末一服。当分寒热。盖五灵脂能行能止。紫色成块者热也。四物加黄连之类。李 曰。崩漏之由。虚与热而已。治法多端。随症制宜。如经行犯房。劳役过度。气血俱虚。忽然暴下者。宜大补气血。气虚。四物加参、 。血虚。四物加胶、艾、炒干姜。虚寒脐腹冷痛。伏龙肝散。膏粱浓味。致脾湿下流于胃。与相火合为湿热。迫经下漏者。解毒四物汤、四物坎离丸。饮食失节。火乘脾胃下陷。容颜似无病。而外见脾气困倦。烦热不卧者。宜补阴泻阳。升阳调经汤、升阳举经汤。子宫为四气相搏。血亦难停者。风搏。不换金正气散加川芎、官桂。四物加荆芥。寒搏。及年老久崩。伏龙肝散加附子、鹿茸、阿胶蒲黄丸。暑搏。单芩心丸。或益元散加百草霜。湿搏。升阳除湿汤。悲哀甚而包络绝。包络绝而阳气内陷。发则心下崩。数溲血者。备金散、四制香附丸。徐春甫曰。崩漏最为大病。年少之人。火炽血热。房事过多。经行交感。俱致斯疾。大都凉血固涩。升气益荣。而可愈也。中年以上人。及高年寡妇。多是忧虑过度。气血俱虚。此为难治。必须大补气血。养脾升胃固血。庶保十之二三。若不早治。正如圯厦之难支也。盖血崩症。有因虚。有因热。虚则下陷。热则流溢。视其缓急标本治之。缓用四物加条芩、附子。急用神效丸。有因血脏虚冷。宜四物加黄芩、阿胶、参、 。东垣谓崩带下久。有属于寒。不可一论。王肯堂曰。冷者。脉紧细。手足寒。红而淡黑。或五色。当归建中汤加龙骨、血竭、附子。送下紫石英丸。热者脉洪。四肢温。心烦。口苦燥。血沸而成。黄芩汤、清心莲子饮。加竹沥、生地。甚者生地汁、磨京墨、百草霜冷服。虚者胶艾汤加麦冬、鹿茸、龙骨、枣仁。实者腹中痛。四物加香附。心虚者。恍惚多梦。健忘。舌强盗汗。小便多而红。柏子仁汤。酸枣仁汤加龙骨、京墨、百草霜。若崩中。作麝香、当归、香者。(者疑为附之误)心气已散。急服灵砂、龙骨等。


又曰。血者心之色也。血见黑即止。肾水制心火故也。


又曰。凡血崩。脉沉弦而洪。或沉细而数。或崩而又兼久泻者。皆胃气下陷也。故以升举为要。万全曰。崩中多因中气虚。不能收敛其血。加以积热在里。迫血妄行。故令暴崩。崩久不止。遂成下漏。治法。初病宜止血。四物调十灰散。以血止为度。次则清热。用凉血地黄汤。如血未尽。再吞十灰丸。血已尽止。里热尽除。然后补其虚。宜加味补中益气汤、地黄丸、参术大补丸。以平为度。武之望曰。丹溪云。涎郁胸中。清气不升。故经脉壅遏而降下。非开涎不足以行气。非气升则血不能归隧道。此论血泄之义甚明。盖开胸膈浊涎。则清气升。清气升则血归隧道。不崩矣。故其症或腹满如孕。或脐腹 痛。或血结成片。或血出则快。止则闷。或脐上动。其治法。宜开结痰。行滞气。消瘀血。余尝谓丹溪先生善治痰。观此另得一种见解。不益信哉。


鳌按。痰郁气遏。是崩漏中有此一症。非必定如是也。


西园公不知何郡人.曾治一妇人.年六十二岁.患血崩不止.以黄连解毒汤四帖.后服凉膈散合四物六帖.即愈.此妇因悲哀太过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热气在中.血走而崩.故效.


震按此即血热崩漏治法.然悲哀太过伤肺伤心.致元气暴虚而崩者.当用人参.如归脾汤之类.断不可用凉膈散.须以脉辨之.


王汝言治一妇.患胎漏.忽血崩甚.晕去.服童便而醒.少顷复晕.急服荆芥.随醒随晕.服止血止晕之药.不效.忽又呕吐.王以其童便药汁.满于胸膈也.即以手探吐之.末后吐出饮食及菜碗许.询之.曰.适饭后着恼.少顷遂崩不止.因悟曰.因饱食胃气不行.故崩甚.血既大崩.胃气益虚而不能运化.宜乎崩晕不止.而血药无效也.急宜调理脾胃.遂用白术五钱.陈皮、麦芽各二钱煎.一服晕止.再服崩止.遂专理脾胃药十数服.胃气始还.后加血药服之而安.若不审知食滞.而专用血崩血晕之药.岂不误哉.


震按此与食中相似.因知见病医病.不究其来历者.最误事也.归大化之内.患崩血.昏愦.发热不寐.或谓血热妄行.投以寒剂.益甚.或谓胎成受伤.投以止血.亦不效.乃延立斋诊之.曰.此脾虚气弱.无以统摄血耳.法当补脾而血自止矣.用补中益气加炮姜.不数剂而效.惟终夜少睡.惊悸.另有八物汤.更不效.复叩诸先生.曰杂矣.乃与归脾汤加炮姜以补心脾.遂如初.


震按八物汤亦气血兼补而责其杂者.以血药太多.不专主心脾也.可见用药须与证恰对一毫假借不得.


江汝洁治叶廷杰之内.十月.病眼若合即麻痹.甚至不敢睡.屡易医.渐成崩疾.江诊得左手三部.举之略弦.按之略大而无力.右手三部.举按俱大而无力.经曰.血虚脉大如葱管.又曰.大而无力为血虚.又曰.诸弦为饮.又曰.弦为劳.据脉观证.盖由气血俱虚以致气不周运而成麻痹.时医不悟而作火治.药用寒凉过多.损伤脾胃.阳气失陷而成崩矣.以岁运言之.今岁天冲主运.风木在泉.两木符合.木盛而脾土受亏.是以土陷而行秋冬之令.以时候言之.小雪至大雪之末.六十日有奇.太阳寒水司令.厥阴风木客气加临其上.水火胜矣.经曰.甚则胜而不复也.其脾大虚.安得血不大下乎.且脾裹血.脾虚则血不归经而妄下矣.法当大补脾经为先.次宜补气祛湿.可得渐愈矣.以人参三钱.黄 二钱甘草四分.防风、荆芥、白术各一钱.陈皮八分.水煎.食远服.一剂分作三服.不数剂而安.


震按脉大而无力.乃气虚之确据.何可指定为血虚.况麻属气虚.先哲之成言也.气虚不能摄血则崩.参、 在所必用.惟左手脉举之略弦.似有风邪.少加荆、防.亦是.微嫌议论拖沓.借司天运气以张大其说.反觉宽泛耳.


易思兰治一妇患崩.去血极多.用止血药.崩愈甚.卧床月余.羸瘦食少.面青爪黑.气促痰喘.易诊之.心脉平和.肝脉弦大时一结.肺脉沉而大且有力.脾胃脉沉涩.两尺沉而无力.曰.此气郁证也.询之.果因怒而致.乃用香附、乌药、苏梗为君.抚芎、白芷为臣.当归、白术、神曲、甘草为佐使.服药后.顿觉神爽.诸证减半.举家欣跃.易曰未也明日子时分.指甲变桃红色.方可救.至期甲色果红.又诊之.左三部如前.肺脉微起.脾胃虽沉缓而不涩.两尺照旧.谓其家曰.午时血当大崩.毋得惊惶以骇病者.至期.果下紫黑血块数枚.自此遂止.或问曰.崩.血证也.人用血药不效.公用气药而止者.何也.易曰.崩虽在血.其源在气.气如橐 .血如波澜.血随气行.欲治其血.先调其气.然有调气而血疾不愈者.有不调气而治血亦愈者.又何也.盖所因有不同耳.有因血而病气者.有因气而病血者.能以脉证辨之.而治法之先后定矣.如人禀来血虚者.血虚气必盛.为咳血潮热咽痛等证.此则以血为主.而用滋阴降火之剂.今此证时值秋令.肺脉宜浮短而反沉大.失其令矣.有云.下手脉沉.便知是气.大者火也.气有余即是火.沉而兼大.是气郁而不运也.况肝木至秋.脉当微弱.兹反弦大而结.肝脉结者.血积于内也.病因肝家怒火郁结.血不归经而妄行.非因气而病血者乎.故以治气为先也.曰.指甲已黑矣.君断子时变红血已止矣.君断午时复来.何也.易曰.此正阴阳生长之妙也.盖血活则红.血凝则黑.爪甲黑者.血凝而不散也.今用药以行其气.至子时一阳初动.气行则血活.故黑甲变而红矣.至午时一阴复生.肝乃乙木.乙木生于午.肝气得令.其邪不能容.故积血于此时尽出积出则气运血行.循环经络而病已矣.


震按此案议论通畅.大有发明.然开郁疏气之药.一服而瘀血行.新血止.必无其事.不过此病有此理.姑存其说.以示后人.使勿墨守见血治血一法.


孙东宿治潘敬斋媳.经水不调.医投安胎之剂.越七月.经水忽大行.内有血块筋膜如手大者一二桶.昏冒困惫.其脉右关洪滑.左寸洪数.两尺皆洪大.病交夜分.切牙乱语.手心热.口噤.时手足皆冷.心头胀闷不快.面色青.诸医皆谓难治.孙曰无恐.此浊痰流滞血海.以误服安胎之剂.益加其滞.血去多.故神魂无根据.痰迷心窍.故神昏语乱.其发于夜半者.乃痰热在心包络与胆经.故每至其时而发.为之调气开痰.安神养血.可生也.即以温胆汤加石菖蒲、酒芩、天麻、枣仁、丹参与服.其夜子丑时.切牙乱语皆减半.次日仍与前药.每帖加竹茹五钱.临睡又与黑虎丹数粒.诸证悉去而愈.


震按此证不用脱血益气之法.其察脉审证高矣.然此时着眼在昏冒胀闷等证.非血去多而犹不止也.温胆汤竹茹用至五钱.终系暴病.病根在痰火.误服补涩药以致崩.非久崩不痊者比.若吾邑钱观察夫人患崩证三年.名医毕集.靡药不尝.迨后用归脾汤几数百帖.服参无算.旋愈旋发.卒致不起.纵遇孙公.亦复何法以治之.


施笠泽治祁君万之内.崩中.服地榆、续断等药不效.施诊其脉沉而结.曰.蓄血证也病得之天癸至而怒.祁曰然.因怒经止.半月后即患崩证.迄今一月矣.乃用桃仁、大黄行血破瘀.或谓失血复下.不导其势耶.施曰.血随气滞.蓄积不散.壅塞隧道.溢而妄行决壅去滞.则血自归经矣.不然.舍其本而治其末.何异下水塞流乎.服汤二剂.果下血.天癸旋至.


〔附〕高鼓峰治一产后恶露不尽.至六七日.鲜血奔注.发热口渴.胁痛狂叫.饮食不进.用养血及清肝行血药.无一效.高诊其脉.洪大而数.乃曰.此恶露未尽.留泊血海.凡新化之血.皆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则以妄为常.曷以御之.用醋制大黄一两.生地一两.桃仁泥五钱.干漆三钱.浓煎饮之.或曰.产后大虚.药毋过峻否.高曰.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虚之有.服后下黑血块数升.诸病如失.再用补中益气调理而痊.


震按此二案.若合符节.要皆实证也.实证易治.一攻即愈.虚证难医.屡补无功.经云.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以见能治虚者.自无难题矣.夫治虚用补.通套之法也.审其脏腑经络奇经.虚在何处.有无寒热湿风之兼挟.细细分别.尚或效或不效.其效者为能治.不效者仍为不能治也.寒热湿风.古人皆有成方.而风之一字.今多忽略.内经云.卒风暴至.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原与天暑地热.经水沸溢.对待为言.故古人治风入胞门.有一味防风丸、举卿古拜散等方.若肝风内动.则未之及.肝属风木.主藏血.因怒因郁.皆致斯病须以逍遥散、虎潜丸、乌梅丸、补肝汤.斟酌加减.盖即肝风动血.又有挟寒、挟热、挟瘀之分.人参、熟地、阿胶、黄连、地榆、桂、附、桃仁、柏子仁、三七、郁金等.可凭脉证参入.总在临机权变.不得只以虚目之也.



洪数而疾,漏下血赤白,日下数升。脉急疾者死,迟者生;紧大者死,虚小者生。



崩之为病,乃血大下,岂可为寒?但血去后,其人必虚,当大补气血为主。东垣专主于寒而不言热者,亦间而有之,但不知热之多也。丹溪曰∶有虚有热,虚则不溜,热则流通。《内经》曰∶阴虚阳搏谓之崩。


崩漏之疾,亦有阴阳。若妇人年五十后,经止数年矣,忽经又行,兼腹痛,或身热口渴者,曰崩,阴证也。若妇人年三四十后,经行三十日,涌暴不止者,阳证也,曰漏。



若崩漏,初不问虚实,先用四物汤加荆芥穗(灯上烧)、防风、升麻、煎服。如不止,加蒲黄炒、白术、升麻,并诸止血药止之。


一妇人血崩,年四十以上,悲哀太甚,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热气在中,故血走而崩。


面黄肌瘦,慎不可服热燥之药。盖血热而流行,先以黄连解毒汤,后以凉膈散合四物汤调治最效。


西园公治一妇人,年六十二岁,患血崩不止,以黄连解毒汤四帖,后服凉膈散合四物汤,六帖即愈。姑记以广其传。



二圣汤(刘嵩皋传) 治血山崩,如神。


何首乌切五钱,甘草三钱,用黄酒一碗,煎至八分取出,入刺刺芽汁一盏,同服立效。


天灵散(秘方) 治经血不止,神效。


天灵盖烧灰,每服二钱,黄酒调服,立止。


黑龙丸(秘方) 专治血崩如神,及经水过多不止者,尤效。


黑驴粪烧灰,存性为末,用面糊为丸。每服七十丸,空心黄酒送下。


断源散(胡云阁传)〔批〕(按此方专治血崩如神) 治血崩如泉流不止。


棉花子(铜器炒,烟尽为末) 每服二钱,空心黄酒调下。


荆芥四物汤 治崩漏初起,不问虚实,服之立止。


荆芥 条芩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香附 一方加艾叶(炒)、阿胶(炒),去香附、荆芥。


上锉,水煎温服。如不止,加防风、升麻、蒲黄(炒)、白术。


西园公加地榆,良验。


胶艾四物汤 治血崩。


阿胶(蛤粉炒珠) 艾叶(醋炒)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蒲黄(炒)


黄连 黄芩 生地 栀子 地榆 白术 甘草


上锉,水煎,空心服。


子芩丸 治妇人四十九岁以后,天癸当住,每月却行,或过多不止。


条芩(四两,醋浸,纸裹煨七次) 当归(二两,酒洗)加香附(醋制,二两尤妙)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霹雳酒下,日进三服。


当归龙骨丸〔批〕(按此方治血崩属虚热者) 治月事失常,经水过多不止,及带下淋漓,无问新久,赤白诸证。并孕妇恶露,胎动不要,及产后恶物不止。或大人小儿泄泻并治。


当归 白芍 白茯 黄连(各五钱) 黄柏(二两) 龙骨(一两) 槐子(五钱)艾叶(五钱,炒) 木香(二钱半) 西园公加黄芩、白术(各五钱),累效。


丁香胶艾汤〔批〕(按此方治血崩属虚寒者) 治崩漏不止,盖心气不足,劳役及饮食不节所得。其脉两尺俱弦洪,按之无力。其证自觉脐下如冰,求浓衣被以御其寒,白带白滑之物多,间有如屋漏水,时下鲜血,右尺脉时微洪也。


四物汤加丁香、阿胶、艾叶,煎,空心热服。


凡血崩乃经脉错乱,不循故道,淖溢妄行。一二日不止,便有积淤之血,凝成窠臼,更药涩住,转见增剧。宜以五积散加防风、荆芥,再加醋煎,投一二服。次进独行散,以霹雳酒下,二三服即止;如不止,再以诸止血药治之。


皆由伤损冲任二脉,血气俱虚,不能约制其经血,故忽然曝下。


周光远妻,因悲郁而患崩漏,面黄腹胀,寝食皆废。孟英用∶龟板 海螵蛸 女贞 旱莲 贝母 柏叶 青蒿白薇 小麦 茯苓 藕肉 莲子心而康。


徐(三三) 肝脾郁损。血崩。(郁损肝脾) 人参逍遥散去柴术炙草加桑螵蛸杜仲。


某 经漏不止。久风飧泄。(肝风胃虚)


人参 茯苓 木瓜 炒乌梅 赤石脂 余粮石


龚 脉数。寒热汗出。腹胁痛。病起经漏崩淋之后。是阴伤阳乘。消渴喜凉饮。不可纯以外邪论。


和营卫调中。甘缓主治。(营阴伤脏燥热)


当归 白芍 淮小麦 炙草 南枣 茯神


文(五五) 产育频多。冲任脉虚。天癸当止之年。有紫黑血如豚肝。暴下之后。黄水绵绵不断。三年来所服归脾益气。但调脾胃补虚。未尝齿及奇经为病。论女科冲脉即是血海。今紫黑成块。几月一下。必积贮之血。久而瘀浊。有不得不下之理。此属奇经络病。与脏腑无异。考古云。久崩久带。宜清宜通。仿此为法。(奇脉虚血滞)


柏子仁 细生地 青蒿根 淡黄芩 泽兰 樗根皮接服斑龙丸。


张(五十) 五旬天癸当止。而经淋周身牵掣。右肢渐不能举。不但冲任督带损伤。阳明胃脉衰微少气。乃最难向安之病。(冲任胃皆虚)


人参 生黄 炙草 炒沙苑 炒杞子 炒归身


朱 崩漏两年。先有带下。始而半月发病。今夏季。每交申酉。其漏必至。思下午为阳中之阴。阴虚阳动。冲脉任脉皆动。下无提防约束。夫奇经。肝肾主司为多。而冲脉隶于阳明。阳明久虚。


脉不固摄。有开无阖矣。医但以涩剂图旦夕苟安。未及按经论病。宜毫无一效。


海螵蛸 鲍鱼 茜草 生菟丝子 石壳广莲肉接服乌贼鱼骨丸。


顾 髓虚。崩淋不止。筋掣痛。不能行。(髓虚筋痛)


苁蓉 枸杞 柏子仁 茯神 川斛 紫石英 羊内肾 青盐


成 冲任二脉损伤。经漏经年不痊。形瘦肤干畏冷。由阴气走乎阳位。益气以培生阳。温摄以固下真。(冲任阳虚)


人参 鹿角霜 归身 蕲艾炭 茯神 炮姜紫石英 桂心


张(四三) 经漏十二年。五液皆涸。冲任不用。冬令稍安。夏季病加。心摇动。腹中热。腰膝跗骨皆热。此皆枯槁日着。方书谓暴崩宜温。久崩宜清。以血去阴耗耳。(冲任阴虚)


人参 生地 阿胶 天冬 人乳粉 柏子仁 茯神 枣仁 白芍 知母 蜜丸


张 固补冲任。凉肝宁血。(方丸)人参(二两) 生地(二两) 阿胶(二两) 白芍(二两) 茯苓(二两) 鲜河车胶(一两)石壳建莲肉(四两)


二胶如少。可加蒸熟山药捣浆为丸。早服四钱。参汤送。晚服二钱。


沈 天癸当止之年。经来淋漓不断。乃阴衰阳动。入秋深。夜寐甚少。汗泄四肢胸臆。夫冲脉隶于阳明。其气行乎身前。阳明脉空。阳越卫疏。阴火升举。当宗丹溪补阴丸。或虎潜丸之属。久病投汤太过。恐妨胃耳。


每早服丹溪补阴丸四钱 十服。


黄 长斋有年。脾胃久虚。疟由四末。必犯中宫。血海隶于阳明。苦味辛散。皆伤胃系。虽天癸久绝。病邪药味。扰动血络。是为暴崩欲脱。阅医童便阿胶味咸润滑。大便溏泻。岂宜润下。即熟地五味补敛阴液。咽汤停脘。顷欲吐净。滋腻酸浊之药。下焦未得其益。脘中先已受戕。议以仲景理中汤。血脱有益气之法。坤土阳和旋转。喜其中流砥柱。倘得知味纳谷。是为转机。


重症之尤。勿得忽视。(苦寒辛散伤中阳) 理中汤。


某 停经三月。下漏成块。少腹膨痛。议通和奇脉。(奇脉不和)


鹿角霜 生杜仲 桂枝木 生沙苑 当归 茯苓 红枣


罗(二四) 病属下焦。肝肾内损。延及冲任奇脉。遂至经漏淋漓。腰脊痿弱。脉络交空。有终身不得孕育之事。(肝肾冲任虚寒)


制熟地(砂仁制) 河车胶 当归 白芍 人参 茯苓 于术 炙草 蕲艾炭 香附 小茴 紫石英


陈(五十) 五旬年岁。经漏如崩。继以白带绵绵。昔形充。今瘦损。当年饮酒湿胜。大便久溏。自病经年。


便干不爽。夜热多汗。四肢皆冷。气短腹鸣。上噫气。下泄气。腰足跗酸 无力。食物日减。不知其味。此阳明脉衰。厥阴风木由乎血去液伤。冲任交损。内风旋转而为风消之象。病在乎络。


故令久延。金匮谓络热则痿矣。(液伤络热风消)


人参 黄 苦参 茯神 牡蛎 小麦滤清人参汤收。


张 外冷内热。食过如饥。唇燥裂。渴饮下漏。漏多则阴虚阳亢。便溏不实。不可寒润。(阴虚阳亢)


生地炭 阿胶 炒白芍 湖莲 樗根皮 茯神 蕲艾炭


又 消渴心悸。


阿胶 生鸡子黄 生地 天冬 生白芍 茯神


胡 心痛如饥。口吐腻涎浊沫。值经来甚多。因惊动肝。阳化内风。欲厥之象。治以咸苦。佐以微辛.使入阴和阳。


阿胶(二钱) 牡蛎(三钱) 川楝子(一钱) 小川连(三分) 川芎(二分) 当归(一钱)


又 和阳固阴。诸病大减。因经漏阴伤。阳易浮越。心怔悸。肢末痛。内风未熄。药以甘柔。使胃汁日充。则砥柱中流矣。


人参 阿胶 麦冬 生白芍 炙草 茯神


邱(四四) 经漏成带。年余医疗无功。乃冲任督带交病。古称久带久崩宜清。视其体丰松 。阳气久亏。与内经血脱方法。乌 鱼丸鲍鱼汁丸。


又 照前方加阿胶人中白。


某 经漏三年。诊色脉俱夺。面浮跗肿。肌乏华色。纳谷日减。便坚不爽。自脊膂腰髀酸楚如堕。入夏以来。形神日羸。思经水必诸路之血。贮于血海而下。其不致崩决淋漓者。任脉为之担任。带脉为之约束。刚维跷脉之拥护。督脉以总督其统摄。今者但以冲脉之动而血下。诸脉皆失其司。症固是虚。日饵补阳不应。未达奇经之理耳。考内经于胸胁支满妨食。时时前后血。特制乌 丸。咸味就下。通以济涩。更以秽浊气味为之导引。同气相需。后贤谓暴崩暴漏。宜温宜补。久漏久崩。宜清宜通。正与圣经相符。况乎 术皆守。不能入奇脉。无病用之。诚是好药。借以调病。焉克有济。夏之月。大气正在泄越。脾胃主令。岁气天和。保之最要。议以早进通阴以理奇经。午余天热气泄。必加烦倦。随用清暑益气之剂。顺天之气。以扶生生。安稳百日。秋半收肃令行。可望其藏聚气交。而奇络渐固。此久损难复。非幸试速功矣。(奇脉阴虚风阳动)


早上汤药议以通阴潜阳方法。早服。


龟甲心(秋石水浸) 鹿角霜 真阿胶 柏子霜 生牡蛎 锁阳另煎清人参汤入清药。煎取五十沸。


鹿性阳。入督脉。龟体阴。走任脉。阿胶得济水沉伏。味咸色黑。熄肝风。养肾水。柏子芳香滑润。养血理燥。牡蛎去湿消肿。咸固下。仲景云。病患腰以下肿者。牡蛎泽泻汤。锁阳固下焦之阳气。乃治八脉之大意。乌 丸方。


乌 骨四分(米醋炙去甲另研水飞) 茹(一分)


上为细末。用雀卵量捣为丸。每服三钱。用药前先饮淡鲍鱼汤一小杯为导引。


又 进潜阳颇投。但左耳鸣甚。肠中亦鸣。肝阳内风升动未息。减气刚用柔。早服。


龟甲心(照前制) 真阿胶 柏子霜 天冬 女真实 旱莲草另煎人参汤二钱。加入滤清药内。再煎五十余沸。


又 两进柔润清补颇投。询知病由乎悲哀烦劳。调理向愈。继因目病。服苦辛寒散太过。遂经漏淋带。年前七八日始净。今则两旬而止。此奇脉内乏。前议非诬。据述周身累现瘾疹 累。


瘙痒不宁。想脂液久渗。阴不内营。阳气浮越。卫怯少固。客气外乘。凡六淫客邪。无有不从热化。内经以疮痍诸病。皆属于火。然内症为急。正不必以肌腠见病为治。刻下两三日间。又值经至之期。议进固脉实下。佐以东垣泻阴火意。经至之先用此方。


龟甲心 真阿胶 人参 桑螵蛸 生白龙骨 旱莲草 茯神 知母 早上服。


又 当经行。周身寒凛。腰酸腹膨。白疹大发。议用固气和血方。


人参 熟地 阿胶 川芎 当归 白芍 南山楂 蕲艾 早上服。


又 经来腹坠腰酸。疹现肌痒。鼻孔耳窍皆然。想阴血下注。必阳气鼓动。内风沸起。风非外来。乃阳之化气耳。昨因经至。用胶艾四物汤。和补固经。今午诊脉。右大而涩。左小数。中有坚疾如刃之象。洵乎液枯风动。初定乌 鱼丸当进。其早上汤药。凡气味之辛裁去。虽为补剂。勿取动阳耗液也。早上服。


人参 生地 天冬 阿胶 生白芍 女贞子 旱莲膏 地榆 早上服。


又 两日早进清补柔剂。夕用通固下焦冲任。是月经来甚少。起居颇安。与先哲云。暴崩当温涩。久漏宜宣通。若合符节矣。连次候脉。必小弱为少安。则知阳动不息。内风必旋。 术呆守。归艾辛温。守则气壅。辛则阳动。皆不知变化之旨。坐失机宜耳。余未能久候。焉有经年经月之恙。骤期速愈。故丸药创自内经七方之一。世多渺忽。实出轩岐秘奥。再议理阴熄风早用。谅不致误。拟长夏调理二法晚服乌 丸三钱。晨进养肝阴和阳熄风以安胃。盖冲脉。即血海。隶于阳明胃脉。乃仿经旨立方。


人参 阿胶 白芍 生地 旱莲膏 女贞子 桑寄生 咸秋石 细子芩 三角胡麻药末。胶膏。再加熟蜜三两。捣千余杵。丸。宜细光。早上服四钱。小暑至处暑。生脉散送。


又 此番经后。带下仍有。久漏奇脉少固。前案申说已着。丸剂专司通摄冲任。恪守定然必效。


但外来寒暄易御。内因劳嗔难调。余谆谆相告者为此。


人参 生地 阿胶 白芍 茯神 女贞子 旱莲膏 小黑 豆皮 早上服。(初十日)


又 昨晚烦冗。阳动气升。头额震痛。经再下注。更定镇摄一法。久后亦可备用。


人参 生地 阿胶 龟甲心 生牡蛎 天冬 黑壳建莲


又 十二日午。诊脉。仍用初十日早服方法。去 豆皮加生牡蛎。


交小暑后骤热。午后另煎生脉散微温服一次。


卢 停经半载。雨水节后。忽然暴崩。交春分节血止。黄白淋漓自下。寒则周身拘束。热时烦燥口干。晡至天明。汗出乃止。寐必身麻如虫行。四肢骨节皆痛。盖血既大去。冲任之脉伤损。而为寒为热。阴损及乎阳位矣。书云。崩中日久为白滞。漏下多时骨髓枯。由脂液荡尽。致形骸枯槁。延为瘵疾矣。天热气暖。所当谨慎。


乌贼骨 阿胶 生地 生白芍 茜草 小麦


程 暴冷阳微后崩。(阳虚) 附子理中汤。


崩如山冢 崩。言其血之横决莫制也。漏如漏卮难塞。言其血之漫无关防也。


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气得之以和。神得之以安。毛发得之以润。经脉得之以行。身形之中。不可斯须离也。去血过多。则诸病丛生矣。原其致病之由。有因冲任不能摄血者。有因肝不藏血者。有因脾不统血者。有因热在下焦。迫血妄行者。有因元气大虚。不能收敛其血者。又有瘀血内阻。新血不能归经而下者。医者根据此类推。仿叶氏用笔灵活。于崩漏治法。无余蕴矣。(秦天一)


徐评 崩漏必用补血大剂。而兼黑色之药。大概轻剂不能中病。



皆由劳伤血气,损冲任二脉,气血俱虚,不能约制其经血,故忽暴下者,或渐成淋沥者,盖妇人皆由心事不定,或人事少,故贵势脱。先富后贫,皆心火上炎,治当劝谕,而行镇心火之药。


【主意】


崩漏皆由血气伤,脉来弦大细而长。东垣下陷不言热,学人须知要忖量。丹溪每论虚湿热,阴搏阳弱病之详。脉弦而数当清热,荆芥黄芩未服良。百草霜研宗四物,痛入延胡炒黑姜。脉濡气虚参白术,续断黄 功效强。久崩下陷宜升举,养血调脾泻二阳。


皆由劳伤气血.损任冲二脉.气血俱虚.不能约制其经血.故血漏下.或渐成淋漓.盖妇人人少.或故贵势衰.先富后贫.致心火上炎.治当劝谕.而行镇压心火之药.


【主意】


崩漏皆由气血伤.脉来弦细大而长.东垣下陷不言热.学人须知要忖量.丹溪要论虚湿热.而数当清热.荆芥黄芩末服良.百草霜研宗四物.痛入元胡炒黑姜.脉濡气弱参白术.续断防 功效强.久崩下陷宜升举.养血调脾泻二阳.



阴虚阳搏谓之崩,血渗气泄谓之漏,或劳伤元气,气不统血,或亏损肝脾,血不归经,或七情郁结血液偏渗,或风热外乘血为邪迫,所谓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渗也。忽然暴下势不可遏谓之崩,经血不住淋漓不断谓之漏。


●脉法


崩脉多芤,漏脉必涩,数为血热,软则气虚,风干冲任,脉必浮弦,冷结胞门,脉则沉细,若夹瘀血,涩滞无疑。


●治法


崩宜扶元,涩血升举清阳。漏宜调理其经,血清自止,瘀当清补,热当清凉,风则疏之,冷则温之,至随证治法则审病制宜。


●用药


主以补阴益气煎加白芍血余灰,挟风加炒黑荆芥,挟热加炒黑丹皮,挟寒加黑姜灰,气虚倍人参加炙黄 ,血滑加败棕灰、赤石脂,腹痛加广木香、香附,血滞加醋炒延胡灰,真如确有血瘀可加蒲黄灰、五灵脂灰,俱宜醋炒以敛之,此在崩症亦当先理血气为主,若属大虚即漏症,盒饭补涩,慎毋执一法也。


补阴益气煎


治崩漏气血两亏,清阳下陷,脉软弦微数者。


生地(五钱) 人参(一钱半) 当归(三钱,醋炒) 升麻(三分,醋炒) 山药(三钱,炒) 柴胡(五分,醋炒) 炙草(八分) 陈皮(一钱半) 炒黑荷叶(一张)


水煎去渣,温服。


气血两亏,清阳下陷而血不归经,故崩而且漏不能遽止焉。生地滋阴壮水,力能凉血止血,人参扶元补气又能举陷升阳,山药补脾益阴,当归养血归经,升麻升阳明清气,柴胡升少阳清气,陈皮利气和中,炙草缓中和胃也。


佐炒黑荷叶者,亦升阳止血之意,水煎温服,使血气内充,则脾胃受荫而血自归经,何致清阳下陷而崩且漏哉。


清热地黄汤


治血崩烦热,脉洪涩者。


生地(五钱) 黄连(一钱半,炒黑) 白芍(一钱半,醋炒) 荆芥(一钱半,炒黑) 知母(一钱半,炒黑) 黄柏(一钱半,炒黑) 当归(三钱,醋炒) 丹皮(一钱半,炒黑) 地榆(三钱,炒炭)


水煎去渣温服。


血亏伏热迫血妄行,故烦热不止,血崩特甚焉。生地滋阴壮水,黄连降火清心,黄柏清相火之炽,知母润血气之燥,荆芥散火之伏以理血,白芍敛血之走以存阴,丹皮灰凉血止血,醋当归养血吸血,地榆炭涩血以定血也。水煎温服,使伏火化而血气充则烦热自退而血无妄行之患,何血崩之不止哉。


金华散


治暴崩腹痛,脉数涩大者。


当归(三两,醋炒) 蒲黄(一两半,炒黑) 干姜(六钱,炮黑) 桂心(六钱,炒黑) 黄连(六钱,炒黑) 石膏(六钱,煨过) 灵仙(六钱,炒黑)


为散米饮下三钱。


冷热不调,血瘀冲任,故腹痛心烦,暴崩不止焉。姜、桂温冲任之寒,膏、连平肝胃之热,当归醋炒养血归经,蒲黄炒黑破瘀止血,灵仙走经络以调经也。为散以散其瘀,饮下以和其胃,使胃气调和,则冷热无不调而血无瘀逆之患,何烦痛不除,暴崩不止乎。


荆芥散(新制)


治崩漏腹痛,脉弦浮数者。


生地(五钱,炒炭) 荆芥(五钱,炒灰) 白芍(一钱半,醋炒) 白术(一钱半,炒炭) 当归(三钱,醋炒) 木香(一钱) 茯苓(一钱半) 血余灰(三钱) 败棕灰(三钱) 荷叶(三钱,炒灰)


水煎去渣温服,血热加丹皮灰,血滞加延胡灰,血中气滞加香附灰,血气虚脱加赤石脂,咳嗽加桑皮,气虚加人参,阴血虚加阿胶珠、蒲黄灰炒,胃中寒加炮姜炭,淡盐水炒。


任劳伤中,挟风邪而冲任不调,经血失守,故腹痛崩漏不止焉。生地炭凉血滋血兼去血中之湿以止血,荆芥灰和血疏风能去经络之湿以抚血,当归身养血归经,白芍药敛阴和血,白术炭健脾燥湿,广木香调气醒脾,血余灰去瘀生新以除漏,败棕灰涩血固经以定崩,白茯苓渗湿和脾,荷叶灰升阳止血也。水煎温服,血热加丹皮灰以凉血止血,血滞加醋炒香附炭以调血中之气亦兼止血,血气滑脱加醋 赤石脂以涩滑脱之血,最能固下,咳嗽加桑皮以肃金气,虚加人参以扶元阴,血虚加阿胶以补任脉之阴,蒲黄灰炒以止冲脉之血,胃中寒加炮姜以暖中宫之冷,淡盐水炒以摄虚阳之动,且能坚肾以固冲任之虚脱也。此乃时下调治腹痛崩漏之法,或夹寒热,或夹头痛,无非一味荆芥可以了事,故不具载加减,法中观其随证调治,无不头头是道。


十灰散


治血崩不止,脉缓涩。


锦片(一两,炒灰) 木贼(一两,炒灰) 棕灰(一两) 柏叶(一两,炒灰) 干漆(一两,炒灰)鲫鳞鱼(一两,炒灰) 鲤鳞鱼(一两,炒灰) 血余(一两,炒灰) 当归(二两,炒灰) 艾叶(一两,炒灰)


为散,米饮下三钱。


血虚挟瘀经脉不调而经气失守,故经血偏渗血崩不止焉。锦片灰止经血以荣经络,木贼灰舒阳气以举下陷,棕皮灰涩脱止血,柏叶灰凉血止血,干漆灰去瘀血,血余灰生新血,鲫鳞鱼灰理血中之湿以止血,当归、艾叶灰理子宫之血以除崩也。为散米饮下使瘀血顿化则新血自生,而经气完固,血无妄行之患,何血崩之不止哉。


立效散


治血崩不止,脉涩者。


当归(三两) 连花蕊(三两) 棉花子(二两,炒) 红花(一两) 茅花(三两)


为散,每服三钱,水煎去渣温服。


久郁伤肝,不能藏血,故血不归经崩下不止焉。棉花子散滞气力能解郁开结,连花蕊凉心气,性善涩血固经,红花生新去宿,当归养血归经,茅花轻扬止血以定崩下也。为散水煎,务使肝郁结散则经脉调和而经气完复,血不妄行,何崩下之不除乎。


【歌】阴虚阳搏谓之崩,恚怒忧思风热乘,阴络受伤血内溢,脾家亏损外奔腾,悲哀太过心胞绝,涎滞中焦气不增,更有阴阳崩两说,须参脉症可为凭。


【论】经曰∶阴虚阳搏谓之崩。又曰∶悲哀太过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热气在中,故血走而崩也。忽然大下谓之崩,淋沥不止谓之漏也。


【脉】仲景曰∶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弱不实,则谷消而水化。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者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曰革,男子则亡血失精,妇人则半产漏下。尺脉急而弦大,风邪入少阴之经,女子则漏下赤白。漏血不止,脉小虚滑者生,大紧实数者死,日下赤白数升,脉急疾者死,迟者生,浮者不治。


阴虚阳搏


尺脉虚微阴不足,寸如弦急阳有余,必然失血崩中症,四物阿胶黑地榆。漏久而虚者,黑地黄丸。


劳伤冲任


冲任原来主月经,络伤血溢不留停,备金散子宜调服,大剂芎归极有灵。


涎郁胸膈


痰涎凝滞郁胸中,壅遏经隧气不通,血不归经因漏下,备金抑气可收功。


风热乘肝


风热乘肝血妄行,头痛胁痛目羞明,莎柴四物焦荆芥,一服教君疾自平。


乌金散。


思虑伤脾


忧愁思虑总伤脾,倦怠贪眠食不思,坤土卑监难摄血,归脾加减最相宜。


暴怒伤阴


怒气伤肝血不藏,忽然崩下甚 徨,青皮香附炮焦黑,白芍芎归及地黄。


元气下陷


血脱多时气必虚,阳生阴长理相宜,肝能生血调脾胃,归草升柴参术 。


补中益气汤。


妇人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数升。脉急疾者死。迟者生。又曰。脉小虚滑者生。大紧实数者死。又云。尺寸脉虚者。漏血。漏血脉浮。不可治也。


夫妇人崩中漏下者。由劳伤血气。冲任之脉虚损故也。冲脉任脉为经脉之海。皆起于胞内。


而手太阳小肠之经也。手少阴心之经也。此二经上为乳汁。下为月经。妇人经脉调适。则月水根据时。若劳伤冲任。气虚不能制其经脉。血非时而下。淋漓而不断。谓之漏下也。故五脏伤损。五脏之色。随脏不同。若五脏皆虚损者。则其色随血下。


诊其脉寸口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其脉为革。妇人即半产而漏下。又云。尺脉急而弦大。风邪中少阴之经。女子漏血下赤。又漏下赤白不止。脉小虚滑者生。脉大紧实数者死也。又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数斗。脉急疾者死。迟者生也。又云。尺寸脉虚者漏血。漏血脉浮。不可治也。若经候过多。其色瘀黑甚者崩下。吸吸少气。


脐腹冷极。则汗出如雨。尺脉微小。由冲任虚衰。为风冷客乘。胸中气不能固。可灸关元百壮。(在脐下当中三寸是其穴也)


一论女人漏下恶血。月事不调。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皆因饮食不节。劳倦所伤或素有心气不足。致令心火乘脾。必怠惰嗜卧。困倦乏力。气短气急。脾主滋荣周身者也。脾胃虚而心胞乘之。故漏下月水不调也。况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也。当除湿去热。抑风气上升。以胜其湿。又云。火郁则发之。宜用。


升阳除湿汤


当归(酒洗五分) 黄 (一钱五分) 苍术(米泔浸一钱半) 柴胡(一钱五分) 升麻(一钱)本(一钱) 防风(一钱) 羌活(一钱五分) 独活(五分) 蔓荆子(七分) 甘草(炙一钱)


上锉。作一剂。水煎。空心温服。少时以早饭压之。可一服而愈。又灸足太阴脾经血海穴二七壮。


此药乃从权之法。因风胜湿。为胃气下陷。而气迫于下。以收其血之暴崩也。往后必须服黄 、人参、当归、炙甘草之类数服以补之。


一治妇人崩漏。多因气所使而下者。


黄 (蜜炙五分) 人参(五分) 白术(去芦一钱) 当归身(酒洗一钱) 川芎(五分) 白芍(酒炒一钱) 熟地黄(一钱) 香附(炒黑一钱) 蒲黄(炒五分) 地榆(五分) 升麻(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


一治妇人经水过多。不止者。


樗根皮(七钱半) 白芍(炒一两) 黄芩(炙一两) 龟板(炙一两) 黄柏(炒一两) 香附(童便浸一宿二钱五分)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白汤送下。


一治妇人血崩。气血两虚而兼热者。


当归(酒洗一钱) 川芎(七分) 人参(一钱) 黄 (盐炒一钱) 防风(一钱) 荆芥(一钱)白芍(酒炒八分) 艾叶(酒炒) 真阿胶(炒成珠各一钱) 蒲黄(略炒一钱) 黄连(酒炒钱半)黄芩(酒炒一钱) 白术(去芦酒炒) 地榆(各一钱) 生地黄(姜汁炒一钱半) 山栀子(炒黑一钱) 生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温服。或姜、枣煎服。


一治妇人血崩。或作肚腹刺痛者。


蒲黄(炒) 五灵脂 官桂 雄黄 甘草(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姜汤调下。


一治血崩。恶血去多。心神恍惚。战栗虚晕者。宜


复元养荣汤


远志肉(五分) 人参(一钱半) 酸枣仁(炒一钱) 黄 (蜜炒一钱) 荆芥(八分) 白芍(酒炒一钱) 当归头(一钱) 地榆(一钱) 白术(去芦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枣一枚。水煎。温服。如虚极发热。不省人事。口噤。急以醋 其面。又将铁锤烧通红。浸入醋碗内。沸起醋气。熏本妇鼻边。此产后通用法也。


一治妇人经候凝结。黑血成块。左胁有血瘕。水泄不止。食有时不化。后血块暴下。并水泄俱作。是前后二阴。有形血脱。


竭于下既久。经候犹不调。水泄日三四行。食罢烦心。饮食减少。人形瘦弱。血脱益气古圣人之法也。先补胃气以助生发之气。故曰阳生阴长。诸甘药为之先务也。甘能生血。阳生阴长之理。人生以谷气为宝。故先理胃气为要。


益胃升阳汤


黄 (蜜炒一钱半) 人参(一钱二分) 甘草(炙一钱) 陈皮(炙一钱) 白术(去芦二钱)当归(一钱) 柴胡(五分) 升麻(五分) 神曲(炒一钱) 生黄芩(二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腹痛。加白芍三分。中桂少许。如口渴作干。加葛根八分。


一异人传授秘方。治血崩如神。


金凤膏


白毛乌肉雄鸡一只。吊死。水泡。去毛去肠杂不用。将金樱子之根。洗净切片。装入肚内酒煮令熟。去药。将鸡酒任意食之。


一治血崩试验方。云来弟传。


怀生地黄(用砂罐去皮煎水蒸黑六分) 牡丹皮(六分) 石枣(酒蒸去核六分) 淮山药(五分)


条芩(酒炒八分) 蒲黄(炒六分) 阿胶(炒八分) 香附(醋炒六分) 白芍(酒炒八分) 白术(去芦八分) 黄连(姜汁炒八分) 陈皮(五分) 甘草(一分)


上合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不拘时服。


一治妇人五十以上。经脉暴行。内经曰。火主速。不可以冷病治之。如下峻药。即死。


止可用黄连解毒汤。以清其上。加棕灰、莲壳灰以涩其下。然后用四物汤。凉血和经可也。


一方治血崩。用槐花一两。百草霜五钱。为末。每服二钱。烧红秤锤淬酒下。


一方治风热血崩。荆芥穗灯火烧焦为末。每服三钱。童便调服。


一方治血虚内热。血不归元而崩。桂心烧为末。每一二钱。米汤饮下。


一方治血崩。枯矾为末。面糊为丸。指顶大。每一丸。好酒下。


一方治血崩。棕烧灰一撮。好酒调。空心一服。立止。


一方治血崩。用益智仁为末。每服二钱。以烧红秤锤淬黄酒调服。


一方治血崩。用精肉四两。百草霜二两。筛过。蘸吃即止。


一方用干驴粪为粗末。入坛内烧烟。令崩妇坐其上。烟熏。久久自止。


一方用鱼腥草锉一剂。水煎服。立止。


一方用鸡子去黄一个。入银朱三钱。和匀。烧存性。温酒下。


一方蚕砂。拣净为末。每服三钱。空心。温酒下。


一方五灵脂烧黑为末。每一钱。温酒调下。又方。半生半炒。


一方香附米炒黑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热酒调服。米饮亦可。


一妇人崩漏。面色黄。或赤。时觉腰间脐下痛。四肢困倦。烦热不安。其经行先发寒热两胁束痛。此脾胃虚损。元气下陷与相火湿热下迫所致。以益气汤加防风、白芍、炒黄柏。


一女子漏下恶血。月经不调。或暴崩不已。多下水浆之物。或白带脱漏不止。皆因饮食不节。劳倦所伤。或素有心气不足。致令心火乘脾。必怠惰嗜卧。困倦乏力。气短气急。脾主滋荣周身者也。脾胃虚而心胞乘之。故漏下月水不调也。况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乎。当除湿去热。抑风气上伸。以胜其湿。又云。火郁则发之。以益气汤去参、术、陈皮。加苍术、本、防风、羌活、蔓荆子。


一妇人经行太过。血气虚耗。胃气不足。故经水妄行。可以十全大补汤加香附。去桂、。


一妇人患崩。过服寒凉之剂。其症益甚。更加肚腹痞闷。饮食不入。发热烦躁。脉洪大而虚。此脾经气血虚而发燥也。急用八珍汤。加炮姜以温补之。缓则不救。不信。乃服止血降火之剂。虚症蜂起。始信予言。缓不及治矣。


薛立斋治一妇人,性急,每怒非太阳耳项喉齿胸乳作痛,则胸满吞酸,吐泻少食,经行不止,此皆肝火之症。肝自病则外症见,土受克则内症作。先以四物加白术、茯苓、柴胡、栀子炒、龙胆清肺养血,次用四君加柴胡、白芍、神曲、吴茱萸、炒黄连以培土制肝,渐愈。惟月经不止,是血分有热,脾气尚虚,以逍遥散倍用白术、茯苓、陈皮,又以补中益气汤加酒芍,兼服而愈。


一妇人怀抱不舒,腹胀少寐,饮食素少,痰涎上涌,月经频数。薛曰∶脾统血而主涎,此郁闷伤脾,不能摄血归源耳。用补中益气、济生归脾而愈。


一妇人血崩兼心痛,三年矣,诸药不应。每痛甚,虚症悉具,面色萎黄。薛曰∶心主血,盖由去血过多,心无所养,以致作痛。宜用十全大补汤,参、术倍之,三十余剂稍愈,百余剂乃全愈。


大尹王天成之内,久患崩,自服四物凉血之剂,或作或辍。因怒发热,其血不止,服前药不应。乃主降火,更加胁腹大痛,手足俱冷。薛曰∶此脾胃虚寒所致。先用附子理中汤,体热痛止。又用《济生》归脾、补中益气二汤,崩血渐愈。若泥痛无补法,则误矣。


锦衣杨永兴之内,患血崩,过服寒凉之剂,其症益甚,更加肚腹闷痞,饮食不入,发热烦躁,脉洪大而虚。薛曰∶此脾经气血虚而发躁也。当急用八珍汤加炮姜以温补之,缓则不救。不信,仍服止血降火之剂,虚症蜂起,始信其言,缓不及治矣。


一妇人因怒崩血,久不已,面青黄而或赤,此肝木制脾土而血虚。用小柴胡合四物,清肝火生肝血,又用归脾、补中二汤,益脾气,生肝血而瘥。此症若因肝气风热而血不宁者,防风为丸,以兼症之药煎送。或肝经火动,而血不宁者,炒条芩为丸,以兼症之药送下。若瘀血为患,用五灵脂为末,烧铁器 酒调服,无不效者。


周晖内人病血大崩,诸医皆危之。刘春斋用当归一两,荆芥一两,酒一钟,水一钟,煎服立止如神。(《续金陵琐事》。)


易思兰治一妇患崩,昼夜十余次,每次去血升许。用止血药愈甚。卧床月余,羸瘦食少,面青爪黑,气促痰喘。诊之,心脉平和,肝脉弦大,时一结,肺脉沉而大且有力,脾胃脉沉涩,两尺沉而无力,曰∶此气郁病也。询之,果因午餐小婢忤意,发怒构疾。随以四神散与之,苏梗五分,甘草三分,抚芎三分,白芷五分,加当归二分,白术三分,神曲三分,香附一钱,乌药一钱,服药半盂,未及一时,顿觉神爽。易曰∶未也,明曰子时分,指甲变桃红色,方可救。至期,甲色过红。复诊之,左三部如前,肺脉微起,脾胃虽沉缓而不涩,二尺仍旧,谓其家曰∶午时血当大崩,毋得惊惶,以骇病者。至期,果然下紫黑血块数枚,自此遂止。后用壮真五和丸,醋炒香附二两,乌药一两,汉防己五钱,归身二两,酒炒白芍二两,熟地四两,续断四两,甘草五钱,秦艽一两,藿香一两,白茯苓一两,山药二两,砂仁五钱,蜜丸,调理月余全愈,次年生子。或问曰∶崩血症也,诸医用血药不效,公用气药而愈,何也?易曰∶崩虽在血,其源在气。气有一息不运,则血有一息不行。欲治其血,先调其气。或曰∶是固然矣。然尝见有调气而血不愈者,有不调气而治血亦愈者,何也?易曰∶此所因不同也。有因血而病气者,有因气而病血者,能以脉症辨之,而气血之先后定矣。如人有禀来血弱者,有偶伤力失血者。假使血虚气必盛,阴虚火必炽。其症咳血,咯血,便血,作渴,日晡潮热,五心烦热,甚则咽喉肿痛,此因血而气病者也。治宜养阴降火,而以气药兼之。此症右肺主气,时值正秋肺气当令,脉宜浮短,今反沉大,失其令矣。大者火也,沉者气也。沉而且大,是血郁而不运也。肝木至秋当微弱,今反弦大而结。肝木结者,血积于内也。此病原因怒气伤肝,肝火郁结,血不归经而妄行,乃因气而病血也。惟其所因气,而所以治气为先也。夫血活则红,血凝则黑。爪甲黑者,血凝而不散也。今用药以行其气,至子时一阳初动,气行则血行,肝血一行,其血即活,斯黑变红矣。至午时一阴复生,肝乃乙木,乙木生于午,肝气得令,邪不能容,故积血于此时尽出,积出则气运血行,而病已矣。药不在多,贵得其宜。四神散虽数味常药,然以香附行气为之君,乌药助香附行气为之臣,苏梗通十二经之关窍,白芷化腐血生新血为佐,加当归引气入心而生新血,抚芎引气入肝,舒肝之郁而去旧纳新,神曲引气入脾,畅脾结而统新血,白术健脾胃而和中气为使。以行气为主,活血辅之,此活血先调气之法也。


吴孚先治俞氏妇,血淋念载,已成痼疾。因幼孙出痘危险,忽下血两昼夜不止,汗泻交作,晕数次,(思虑恐惧,三阴并伤也。)脉向弦大而革者,忽变而数疾欲脱,奄奄一息。用人参、黄 各一两,制附、炮姜、枣仁各三钱,五味、龙骨各一钱。或疑附子太热,且谓何不用血药?曰∶血脱补气,古人精义。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几微之气,所当急固。又脾胃气血,俱喜温而恶寒,姜、附宜服也。二剂脉渐转,前方加归、芍等药,血症已除。然脉气不和,非三年调摄,未易复也。自后参、 不辍,计服补剂六百余帖,膏丸数料而起,并宿疾亦瘳。


一妇半月前小产,继以血崩舌硬,心摇,汗出发润,日夜俱热,耳闭不闻,目视不见,身浮浮如在舟车,六脉细数欲脱。用人参二两,黄 二两,白术一两,熟地二两,当归五钱,炮姜、制附、枣仁各三钱,龙骨一钱五分,一剂顿减,二剂精神爽慧。


陆养愚治玉笠云母,年四十九,经事已止半年,一日忽暴崩不止,昏晕厥逆。脉之,两手沉微如丝,急以八珍汤加附子、姜炭灌之,半时方醒。连进二大剂,乃止十之七八。至十剂后,方能止。后数月复崩,亦昏晕,或以犀角地黄汤加藕节、阿胶之属,不止。脉仍沉弱,以附子、干姜、鹿茸,俱烧存性,同釜底墨酒调服之即止。后以六味加四物料服之,约二斤,一年不作。次年八月间又暴至,昏晕更久,脉之如旧,仍以八物汤加附子,连进二剂,昏晕自晡至晚未苏,咸谓必死。诊之,决其必苏。盖气血暴脱,一时补力未能与胃气相迎耳。或投以牛黄丸,至半夜人事稍省,而血尚未止。明早陆诊后,仍锉八味汤,少加姜、附二剂。或适至,云昨夜之苏,乃牛黄丸之功,公实不知也。向日屡服参、附,致屡崩。今人事既省,断宜顺气行瘀去其病本,岂可复蹈前辙?曰∶昨早投大补之药,即不服牛黄丸亦苏。此等脉症,急宜续投参、 ,少缓恐成不救,况可更以他药乎?或乃怫然而去。曰∶读父书而坑赵卒,天下每多此人。陆令先服煎剂,随制存性附子等灰。午后人事更爽,进粥,晚投末药一服,夜间血少止。明日又汤散并投,血遂止。再服煎汤十剂而瘳。


立斋治一妇人,饮食因怒,忽患血崩,四肢逆冷,抽搐口噤如发痉然,吐痰如涌。灌以二陈、柴胡、山栀、枳壳,吐出酸味,神思稍醒,药止。次日进薄粥少许,但乳胁胀痛,此悉属肝火炽盛,致脾气不能运化。先用六君、柴胡、山栀、钩藤,诸症顿退,惟四肢不遂,血崩如初。或又为肝火未息,欲投清肝凉血之剂。此肝脾气血俱弱,先用补中益气汤,培其脾土,而血气归经。又用四物、参、术、柴胡养肝筋,而四肢便利。(余见《异症名要》。)


一妇人月经淋漓无期,作郁怒伤肝,脾虚火动,而血不归经。乃肝不能藏,脾不能摄也。当清肝火,补脾气,与归脾汤、逍遥散二药,四剂而愈。


一妇人因怒,经事淋沥,半月方竭。遇怒其经即至,甚则口噤筋挛,头痛痰喘,抽搦上视。作肝火炽盛,以小柴胡加钩藤、黄连、熟地、山栀而愈。


王执中治皮匠妻,患血崩两月,饮食不进,与镇灵丹服,少减而未断。因检得《耆域方》如圣散,用棕榈、乌梅、干姜各一两,令烧存性为末,每服二钱,食前乌梅汤调下,合一剂与服而疾平。患甚者,不过三服。(《资生经》。)


有巡捕之妻,年逾五十,因伤寒而血崩,与胶艾四物汤一服渐愈。后因劳复大作,与镇灵丹十五丸而止。或无此丹,烧鹿角存性为末,酒调服亦佳,屡验。(同上。)


陈良甫治一妇人崩漏暴下。诸医投姜、附、桂等药服之,愈甚。诊之,六脉紧数,遂用金华散兼《局方》龙脑鸡苏丸,数服即安。《本事》单用黄芩者,亦此意也。(《良方》。)


一亲戚妇人,年四十五,经年病崩漏不止,面黄肌瘦,发黄枯槁,语言声嘶,服诸药无效。诊之,六脉微濡。问服何药,云∶凡是当归、川芎,涩血诸品丹药,服之皆不作效。遂合《清济方》伏龙肝散兼白矾丸,服之愈。(同上。)


缪仲淳治董清山夫人,患血崩。由于中年郁怒,百药不效,用大剂参、 ,令觅胎发百余丸,火 入药服,久之渐愈。 发用小砂罐,盐泥炼极熟,将发入罐中,封固阴干,以炭火围之,俟黑烟将尽即起。若青烟出,发枯不可用矣。非细心人不可任,盖火候不可过也。


王肯堂曰∶徐朝奉传其内人有血崩症,服诸药不效。用香附炒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服后遂痊。(未选入。)


一亲戚黄卿内子凌夫人,忽苦血崩,百药不效。用五灵脂一味,不拘多少,炒令烟尽,研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旋服遂安。


蒋仲芳治毛氏妇,经来淋沥不已,已经三月,凉血止血之药,服至五六十剂,罔效,而口干唇燥愈甚,脉来微涩。询其大便必泻,果然。即以四君子汤加熟附、炮姜、熟地、血余,二剂而止。盖寒客于中,火浮于上,脾虚而不摄血,故淋沥不已也。


聂久吾妇,年三十九,生子月内调养未善,次年春,其经两月余不行。一日忽暴至不止,一二饭久,即昏晕不省人事,急用十全大补汤,去桂倍加参、 ,又加熟附子、炒干姜各一钱,灌之苏省。后连服二大帖,遂止其七八。又十余日,共服二十余剂,乃得全止。次年春,崩又大作,比前尤甚,昏晕更久,又服前方三十余帖,尚未全安。后用鹿茸,炒烧存性研末,酒调二钱,服数次而血止。继服峻补丸药,幸年余不发。然病根未除,次年中秋,忽又暴至,前方连服二大帖,血流如水涌,吐冷痰,至日晡昏晕,初更而气绝,惟胸次微温。至三更,用灶心土研细,水调灌一二酒杯,冷痰少开,遂饮滚汤一盏,苏省渐安。岂初发时,服大补二剂,能令生意不绝耶?后又服峻补之剂而血止。因思三年之内,尝服峻补丸药矣,而其病仍大作者,何也?或谓补血太过,是以积而成崩。或谓不宜用桂、附等热药,推展其血,遂至于崩。(此说极是,惜聂君未及明。)抑知土虚不固,然后山崩。今既血崩,则是血大虚。且血气相根据附,气虚甚则降令多,升令少,是以不能摄血,致血不归经而妄下,不惟大补血而尤当大补气也。前丸方虽峻补,不合搀入香附、益母、砂仁、元胡等损气之品,乃令病根不除,而屡作也。因纯用补气血药一料,而神气爽健,二料而病根除。次年遂孕,而生第八儿矣。(既云血太虚,忽又转云气太虚,总为要用桂、附,故支离其词,可见所传之派不清。虽绝世聪明,无往而不误也。)


魏玉横曰∶刘氏媪,年七十,病血行如壮年月事,久之,淋漓不断两月余,耳鸣心跳,头晕目眩,恶食罕眠,奄奄就毙。医者不一,有与归脾、补中者,六味、四物者、十全、八珍者,诸治未为无见。然服归脾、补中,则上膈胀而面肿,似不宜于补气;服六味、四物,则少腹胀而足肿,似不宜于补血;服八珍、十全,则中脘胀而气急,似气血兼补又不宜。延诊,先告以不宜用补,以症皆缘补而增也。脉之,沉小而涩,两关尤甚,且无神,曰∶此肝脾两伤之候也。以七旬之年,两月之病,非补何以能瘳?第余之补,异乎人之补,无虑也。与熟地二两,以一两炒炭,杞子一两,白芍炒、枣仁炒各五钱,酒连三分,四剂而淋漓止。去连四剂,而肿胀消,诸症亦愈。


姚氏妇早寡,年三十余,因月事暴至,遂崩漏不止,势甚猛。脉之,两寸上溢,两尺甚弱。据脉不可与补中益气,据症又不可不暂升提,以挽其下陷。先与熟地、杞子、白芍、枣仁,重剂服之,果不应。急以蓖麻仁十数粒,去壳研,入麝一分,捏作饼子,用绿云膏贴脐上,再服前药,血去渐缓。少顷再服药,觉血不行,即令揭去之,又服数剂全愈。


裴兆期治一富室妇,崩晕交作,已三逾日。诸医治法,不外阿胶、地黄、当归、白术、山药、人参及止崩晕之药,益剧。裴诊之,六脉小而坚,右关细滑有力。且多呃呃欲吐之状,心下按之硬满而痛,饮食不进,大便不通。此正与王节斋夫人崩晕证相类,受病在肠胃无疑。法当先行肠胃中积滞,使真气流行,脾得健运而统血,则崩自止,晕自宁矣。遂屏去诸药,先用导滞丸,一服不动,再一服大便始通,神少清而崩亦可止。改服开胃醒脾药,崩晕顿减。继服大补脾丸,甫半月,饮啖起居如故。若泥血病而专用血药,其与刻舟求剑者何以异?


张飞畴治郭孝闻室,暑月经行时,凉卧风中,先下淋漓,加以恼怒跌哭,遂崩脱不止,小腹中如线下垂,贯心掣痛,常发热头痛,遍体烦疼。服止血药不应,而进参、 ,忽昏愦不省,崩脱愈甚。深夜忽遽邀往,脉得弦大而芤,独左寸尤滑,知冲任二脉受病,明是风入胞门所致。久之风从木化,血愈伤而火愈炽,非旋复花汤、金铃子散兼进,不能清其风热,降其逆气也。况此症多有火淫血室,湿结子户,及郁结伤脾,怒动肝火,及惊恐失跌,种种不同。若用通套升发补敛之药,乌能获效哉?遂如法治之而愈。


妇人崩中下血,多因温热伤脾胃而致。盖脾统血,伤则失守也。医不知其脾湿而化,与固脱之剂,血虽止而湿转郁矣。是以崩中之后,多成胀满黄病,医多不能识此。


沈尧封曰∶崩症热多寒少,若血大至,色赤者是热非寒。倘色紫黑,出络而凝,其中有阳虚一症。经云∶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外之阳虚,失于护卫,则脉中之荣血漏泄。既出经络,脉凝而不流,渐渐变紫变黑,然必须少腹恶寒,方可投温。


一妇血崩,日服人参、阿胶,血不止。用地榆二钱,生地四钱,生白芍三钱,川黄连五分,黄芩一钱五分,炒甘草八分,莲须一钱,丹皮一钱五分,黑栀子一钱,生牡蛎二钱,煎服即效。因其带多,偶以苦参易芩,血复至,用芩即止。去连,血又至,加连即止。又一妇患崩月余,发晕几脱,是方加参一钱,服之即定,十剂而安。


一妇患崩,年五旬,投人参、阿胶不效。一二日用黄连五分,甚不相安。一医云∶是气病,用酒炒香附、归、芍、丹皮、黄芩、牡蛎、枣仁、黑荆芥各二钱,郁金一钱五分,橘皮一钱,上沉香磨冲三分,柴胡五分,棕榈炭八分,煎服一剂崩止。去柴胡、棕榈、荆芥,数剂食进。后加白术为散,服之作胀,减去即安。


一崩症少腹恶寒,用桂附八味丸收全效。


毛达可妇人,迈年骤然血海大崩不止,名曰倒经。用胶红饮神效。其方∶陈阿胶,米粉拌炒成珠一两,全当归一两,红花八钱,冬瓜子五钱,以天泉水煎服,一剂即止。如犹发热,再以六安茶叶三钱,煎服一次,身热即退。后用六君子汤加归、芍调理而安。昔当中丞幕友王遇伯之母,年逾七旬,偶患此症,诸药不应。李廉访治运转,此方投之即愈。叶天士云∶初崩宜通,久崩宜塞,即此义也。予每治老妪倒经,极多神应。后见少妇大崩不止,屡服大料补剂不效,血流反多,昏晕几危,予取此方,减去红花一半,投之立效。如法调理,康复如常。



陆(四八)肝肾久损.冲任交伤.崩漏.暴下如注.


龟甲心(五钱) 女贞实(一钱) 淡天冬(二钱) 清阿胶(三钱) 旱莲(二钱) 柏子仁(二钱) 熟地炭(三钱)



归(五二)崩漏暴下不止.脉动.冲任交损.方议潜阳.


龟甲心(五钱) 归身(一钱五分) 阿胶(二钱) 川断(二钱) 炙黑甘草(四分) 蕲艾(五分) 炒枯熟地(三钱)



斯(廿六)脉左迟右濡.寒热腰痛.脊酸楚.足缓腹痛.漏淋不止.肝阴虽属久亏.而昨议益阴镇肝之药.未尝不是.然淋沥已久.而疏泄逐瘀之法.既不可进.于理必得血脱益气之方.使其阳生阴长.冀其寒热痛淋渐止.拟内经乌贼丸意.


乌贼骨(四钱) 清阿胶(一钱五分) 女贞子(一钱五分) 茜草(一钱) 淡天冬(一钱五分) 旱莲草(一钱五分) 人参(六分) 黄 (二钱) 如不用人参用党参(二钱)



斯(廿六)经漏.皮膜刺痛.养肝阴.泄肝阳.


生牡蛎(三钱) 小生地(三钱) 川楝子(一钱) 清阿胶(二钱五分)拣麦冬(三钱) 小川连(三分) 柏子仁(一钱)



王(三○)经漏半月一至.大便必两日始通.此属肝肾内衰.八脉无气拥护.经旨有胞络移热于膀胱之论.议三才汤参入益肝阴.养心液.


人参(另煎冲,四分) 原熟地(四钱) 柏子霜(二钱) 拣麦冬(二钱) 小清胶(二钱) 淡天冬(二钱) 云茯神(二钱) 制女贞(一钱五分)


经义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阳气内动,发为心下崩,数溲血也。(《素问》)


论证


崩如山冢 崩,言其血之横决莫制也;漏如漏卮难塞,言其血之漫无关防也。原其致病之由∶有因冲任不能摄血者;有因肝不藏血者;有因脾不统血者;有因热在下焦,迫血妄行者;有因元气大虚,不能收敛其血者;又有瘀血内阻,新血不能归经而下者。(《临证指南》)


崩漏有虚、有实、有寒、有热。虚者主于血虚、气虚、阴虚、阳虚。实者主于污瘀恶血、痰涎郁滞。虚则为寒、为冷。实则为火、为热。


○崩本血病,而有气虚者,血脱气亦脱也。阴阳相维,互为其根。阴血大下,阳不能维,当以无形之气生有形之血。(萧慎斋)


血大至曰崩,或清、或浊、或纯下瘀血。更有崩甚腹痛者,人多疑恶血未尽;又见血色瘀黑,不敢止截。


凡血欲出未出之际,停在腹中,即成瘀血。以瘀为恶,又焉知瘀之不为虚冷者乎?


○瘀而腹痛,血行则痛止;崩而腹痛,血住则痛止。(戴复庵)


热则流通之说,俗解大谬。流通者,流通于经络之中,非流通使下行也。盖血随气行,气旺则周流不息,血即随之而周行于身。故欲止崩漏,当使血归经,欲血归经,当先补气。气属阳,得温暖则阳回气旺,故曰热则流通。若气虚而寒,则凝涩矣。凝涩则不能流行周身,涓涓不断,而成漏下之证。(吴天士)


论治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金匮》)


陷经者,谓经血下陷,即今之漏下、崩中病也。黑不解,不成文。胶姜汤,方亦缺。(《医宗金鉴》)


臣亿等校诸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妊娠中胶艾汤。(魏荔彤)


暴崩暴漏,宜温宜补;久漏久崩,宜清宜通。(《临证指南》)


治崩之法∶有消逐污血者;有寒凉降火者;有收涩固脱者;有大升大降者;有扶脾健胃者;有补气补血者;有温暖下焦者。种种不一。(萧慎斋)


崩为急证,漏是缓病。崩是大怒伤肝,冲动血海,或火盛血热沸腾;漏则房劳过度,损伤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或多火而血不安。崩宜理气降火,兼佐升提;漏宜滋阴,培养气血,兼佐制火。(李太素)


血属阴,静则循经荣内,动则错经妄行,故七情过极,则五志亢甚。经血暴下,谓之崩中。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若止塞其流而不澄其源,则滔天之势不可遏;若止澄其源而不复其旧,则孤阳无所根据。(方约之)


血崩之证,为卫弱营盛,治当扶阳抑阴。然不可峻补其阳,恐药之热气胜,而反助其阳盛也;亦不可直抑其阴,恐药之寒气胜,而又益其阳虚也。(程扶生)


崩淋之病,有暴崩者,有久崩者。暴崩者,其来骤,其治易;久崩者,其患深,其治难。凡血因崩去,势必渐少,少而不止,病则为淋。此由忧思郁怒,先损脾胃,次及冲任而然。崩淋既久,真阴日亏,多致寒热咳嗽,脉见弦数豁大。此乃元气亏损,阴虚假热。当用参、术、归、地甘温之属,峻培本源,但得胃气未败,受补可救。若不能受补,而日事清凉,苟延目前,终非吉兆。(张景岳)


崩中多用止血补血药不效,此阳乘于阴,所谓天暑地热,经水沸溢是也。心主血,血得热则行,得寒则止。(许叔微)


血藏于肝,肝气不升,则热迫于下,血不能藏,而趋于下。况厥阴之经脉环阴器,廷孔、前阴皆属之。荆芥升肝气,香附理脾气,条芩除内热,四物养血,故能收功。(武叔卿)


崩证药多用醋炒者,醋能收敛故也。(王节斋)


脉候


阴虚阳搏,谓之崩。(《素问》)


《经》云∶阴虚者,尺脉虚浮也。阳搏者,寸脉弦急也。是为阴血不足,阳邪有余。(武叔卿)


清臣曰:经血大下为崩,经血妄行为漏。由劳伤冲任,气虚不统,主治之法: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瘀者消之,虚者补之,兼以收摄止涩,无患不愈矣。


血热妄行,加减一阴煎,加地榆、续断。或丹栀四物加阿胶、黄芩、棕灰、笔管草根。


怒动肝火,丹栀逍遥散加香附、郁金、青皮、木香。或化肝煎:白芍、炒栀、青皮、丹皮、陈皮、贝母、甘草。


闪挫跌扑,赤芍四物用归尾,加桃红、丹皮、龟板、枳壳、酒军。或桃红四物加香附。


脾虚不统,归脾汤去木香,加杜仲、续断。或补中汤加阿胶、醋艾。


肾虚不固,六味去丹、泽,加菟丝、枸杞、杜仲、益智、金樱。或固阴煎:熟地、山药、枣皮、菟丝、人参、远志、五味、灸草,加续断、金樱。


脾肾两虚,理脾涤饮加故纸、益智。或秘元煎:人参、焦术、茯苓、山药、芡实、金樱、枣仁、远志、五味、灸草,加黄芪。


气血大虚,八珍加香附、姜灰。或十全去芎、苓,加续断、升麻。


阳气大虚,附子理中汤,或四味回阳饮,俱加故纸、益智、金樱。


大崩不止,安崩汤:黄芪、焦术各一两、人参二钱、山漆三钱。或止崩汤:


熟地、焦术各一两、当归五钱、人参、黄芪各三钱、姜灰二钱。


久崩不止,抑红煎:熟地、当归、炒芍、焦芥、贯仲、姜灰、棕灰、侧柏灰。或加味补血汤:黄芪一两,当归五钱,香附灰、莲蓬灰、粟壳灰、贯仲灰、藕节灰、陈棕灰、地榆灰各三钱。


崩漏有虚亦有热,热则流通虚溜泄;


血热则流,虚则溜。凡非时血行淋沥不已,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若山崩然,谓之崩中。有五色以应五脏。


虚多房劳挟火邪,


经行犯房,及劳役过度,损伤冲任,气血俱虚,不能制约,经血忽然暴下,宜大补气血,大温经汤。气虚者,四物汤加参、 ;血虚者,四物汤加胶、艾、炒干姜;久不止者,百子附归丸、墨附丸。虚寒脐腹冷痛者,伏龙肝散。一切虚证,内炙散。虚火,凉血地黄汤、生地芩连汤、补阴丸。久者,当归龙骨丸、大小乌鸡丸。


热只饮食不调节。


有因膏粱浓味,以致脾湿下流于肾,与相火合为湿热,迫经下漏,其色紫黑腐臭,宜解毒四物汤、凉血地黄汤、胶艾四物汤加黄芩,或单芩心丸。四物坎离丸、固经丸。有因饮食失节,火乘脾胃下陷,颜容似无病者,外见脾困倦,烦热不卧等证,经水不时暴至,或适来适断,只宜举养脾胃,加以镇坠心火之药,补阴泻阳自止,升阳调经汤、升阳举经汤。


或因四气苦相侵,


子宫为四气相搏,则血亦难停。大概风冷搏动者,五积散去麻黄,入醋煎服;或不换金正气散加川芎、官桂;或四物汤加荆芥。寒冷所乘,及年老久崩者,伏龙肝散加附子、鹿茸、阿胶、蒲黄,糯米糊丸服。暑月,单芩心丸,或益元散加百草霜。湿者,升阳除湿汤。


或为悲忧心痛切;


悲哀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宜备金散、四制香附丸、乌药汤、古橘归丸。忧郁因先富后贫,先顺后逆,心事不足,郁火旺于血脉之中,宜四物汤加香附、白术各一钱,地榆、黄 、人参各五分,升麻二分,甚者加棕榈灰,酒调服。心痛甚者,名杀血心痛。小产后血过多,心痛者亦同,用乌贼鱼墨炒为末,醋汤调服。


势急须宜止且行,


经曰∶阴搏阳,谓之崩。言属热者多也。崩乃经血错乱,不循故道,淖溢妄行。遽止便有积瘀凝成窠臼,不止又恐昏晕,必先服五灵脂末一钱,其性能行能止,然后分虚热,用调和气血之药一二帖,后再服单五灵脂散,去故生新。如更不止,乌纱帽散、十灰散、古黑神散、单夏枯草膏;有火者,固经丸;虚者,女金丹。


养胃安心还旧血。


血崩止后,宜四物汤加炒干姜调之。气弱加参、 ;有郁加香附;挟火加芩、连少许,更服二宜丸。四物汤以还旧血,免致孤阳,防其再发。如脾胃气弱者,补中益气汤;心神不安者,宁神膏、滋阴宁神汤。此疾有心血不足者,有心火亢甚者,若不早治,变为白浊、白淫、血枯发热,不可治矣。


经脉崩漏,因于肝木之陷。肝木主生,生意畅遂,木气条达,则经血温升,不至下泄。生意郁陷,木气不达,经血陷流,则病崩漏。


木气疏泄,血藏肝木而不致疏泄者,气举之也。气性降而血性升,气降于下,又随肝木而左升,血升于上,又随肺金而右降。血之在上者,有气以降之,血之在下者,有气以升之,是以藏而不泄也。肝木郁陷,升发不遂,气愈郁而愈欲泄。木欲泄而金敛之,故梗涩而不利;金欲敛而木泄之,故淋漓而不收。金能敛而木不能泄,则凝瘀而结塞;木能泄而金不能敛,则滂沛而横行。


其原全由于土败。土者,血海之堤防也。堤防坚固,则澜安而波平,堤防溃败,故泛滥而倾注。崩者,堤崩而河决;漏者,堤漏而水渗也。缘乙木生长于水土,水旺土湿,脾阳陷败,不能发达木气,升举经血,于是肝气下郁,而病崩漏也。后世庸医崩漏之法,荒唐悖谬,何足数也。


桂枝姜苓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干姜三钱 丹皮三钱 首乌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经漏。


桂枝姜苓牡蛎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干姜三钱 丹皮三钱 首乌三钱 牡蛎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血崩。


气虚,加人参。



袁(右) 经来淋沥,满腹痛胀,甚则四肢肩背攻注作痛。厥气纵横,气行入络。当正其气。


橘皮(一钱) 砂仁(五分) 香橼皮(一钱) 川朴(一钱) 大腹皮(二钱) 枳壳(一钱)香附(二钱) 藿香(三钱) 苏梗(三钱)



金(右) 淋带漏下,少腹自觉冷气结聚,气分攻撑。此冲气不和,冲脉不固,为崩败之先声也。


党参 阿胶 吴萸 炮姜 炙草 茯神 当归 白芍 香附



某(右) 崩下之势,尚算和平,而呕吐恶心,滴水不能容纳。脉细弦,苔浊质腻。此由血去过多,木失涵养,致厥阳冲侮胃土,胃中之浊阻而不降。恐致痉厥。


台参须 炒竹茹 茯苓神 干姜 川连(连姜同炒) 血余炭(包)陈皮 制半夏 旱莲草 茜草炭 炙乌贼骨 炒黑蒲黄(一钱五分) 藕节



徐(右) 崩带日久,脉形濡大。年近花甲,中气虚而不摄。恐难以草木奏功。


党参 黄 冬术 生地炭 茯神 当归炭 阿胶 炙枣仁 炙椿皮 蕲艾炭(三分) 公丁香(三分)



严(右) 久咳痰多气逆。脉象沉弦,苔白粘腻。此饮邪阻肺,而天癸当止反多。恐有崩坏之虞。


党参 茯苓神 炙乌贼骨 土炒于术 炙黄 茜草炭 蒲黄炭 当归炭 远志肉 炒苏子 枣仁 藕节



某右 经至如崩,腹胀已舒,心悸头晕。统藏失职。再益心脾。


炙黄 (二钱) 野于术(一钱五分) 血余炭(一钱) 阿胶珠(三钱) 党参(三钱) 炒枣仁(三钱)乌贼骨(三钱) 蒲黄炭(八分) 朱茯神(三钱) 龙眼肉(三枚)



某(右) 崩淋不止,腰府作酸,其血即下。奇脉暗损。再参固摄。


生地炭(四钱) 乌贼骨(四钱) 茜草炭(一钱) 浓杜仲(三钱) 旱莲草(三钱) 地榆炭(二钱)丹皮炭(二钱) 血余炭(一钱) 百草霜(一钱与血余炭同包) 藕(二两煎汤代水)



刘(右) 经积九月而崩,崩后又停年余,腹满不和,脐下气坠,胸脘灼热。脉形沉滞。此血因气滞,冲脉阻闭。若壅极而决,必至复崩,不可不慎。


延胡索 粉全归 茺蔚子 炒赤芍 粉丹皮 制香附 降香片 丹参 川芎 郁金



右 半产之后,淋漓不止,去冬竟至崩败,崩止而漏下咳频。冲任俱损,兼感风邪。宜为兼顾。


当归炭(二钱) 炙乌贼骨(四钱) 前胡(一钱) 沙苑子(三钱) 震灵丹(二钱) 象贝母(二钱)川断肉(一钱五分) 杜仲(三钱) 杏仁泥(三钱)



右 屡次血崩,由崩成漏,少腹作痛。冲任奇经失束。恐复崩致厥。


蕲艾炭 真阿胶 制香附 浓杜仲 公丁香 乌贼骨 沙苑子 菟丝子 川断肉 震灵丹(二钱)



范(右) 崩漏数日不止,始则少腹作痛,今则痛止而觉作酸,间数日辄成块作片而下,头晕耳鸣,面色浮黄,饮食少思,中脘不舒。脉数濡软,舌苔浮白无华。此久崩之下,肝脾并亏,统藏失职。恐血复下而致晕厥。


台参须(另煎冲七分) 远志肉(甘草汤拌炒五分) 朱茯神(三钱) 炮姜(四分) 炒山药(三钱) 血余炭(一钱) 熟附片(三分) 野于术(一钱五分) 木香(四分) 当归(炒透一钱五分) 潼沙苑(盐水炒三钱)川断肉(三钱) 震灵丹(莲子汤送下)



张(右) 漏经不止,成块作片而下。迩则胸脘不舒,涎涌作恶,气撑腹满。脉细,关部弦劲。此由阴血失营,致厥气冲侮胃土。恐虚中生变不可不慎。


广皮 制半夏 茯苓 旋复花 赭石 金铃子 金石斛 砂仁 盐水炒竹茹 左金丸


又 调气镇逆,而和肝胃之阴,作恶较定,复下血块,气撑胸满,由此而松。良以冲为血海,其脉从气街夹脐上行,而散于胸中,冲瘀既行,则胸中之气自展。特口中粘腻,津液悉成涎沫,不能下咽,频吐之余,喉舌转燥,舌边白糜星布,脉虚左大,右关无情。胃阴耗残之甚,恐虚火挟浊上蒸,而糜腐大布,所谓虚中生变者,即此而是。


西洋参 麦冬 赤苓神 制半夏 橘皮 乌贼骨 茜草炭 赭石 竹茹 枇杷叶


又 昨进降胃之逆,和胃之阴,口腻恶心顿减。其为胃阴耗残,略见一斑。脉象较敛,舌糜已化。药既应手,宜再扩充。


前方去赭石,加细子芩北沙参金石斛。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