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红花

《本草备要》:红花

《本草便读》:红花

《本草从新》:红花

《本草分经》:红花

《本草撮要》:红花

《本草经解》:红花

《本草求真》:红花

《得配本草》:红花

《顾松园医镜》:红花

《雷公炮制药性解》:红花

《侣山堂类辩》:红花

《外科全生集》:红花

《药鉴》:红花

《药笼小品》:红花

《药性切用》:红花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红花


古名红兰花


通,行血,润燥


辛苦甘温。入肺经而破瘀血、活血(瘀行则血活。有热结于中、暴吐紫黑血者,吐出为好。吐未尽,加桃仁、红花行之。大抵鲜血宜止,瘀血宜行),润燥,消肿止痛(凡血热血瘀,则作肿作痛)。


治经闭便难,血运口噤,胎死腹中(非活血行血不能下),痘疮血热(本草不言治痘),喉痹不通。又能入心经,生新血(须兼补益药为佐使)。俗用染红,并作胭脂(胭脂活血解毒。痘疔挑破,以油胭脂敷之良)。少用养血,多则行血,过用能使血行不止而毙(血生于心包,藏于肝,属于冲、任。红花汁与相类,故治血病。有产妇血闷而死,名医陆氏以红花敷十斤煮汤,寝妇于上而熏之,汤冷再加,半日而苏。《金匮》有红兰花酒,云治妇人六十二种风)。


红花(图缺)


色赤而温.心肝皆及.味甘且苦.辛散俱优.调血脉可去瘀生新.治折伤理胎前产后.(红花行散之品.专入心肝血分.破瘀活血.是其所长.至于消肿治风.理伤疗产等法.亦在人之善用耳.红花开于盛夏.其味虽有辛甘.然毕竟苦温色赤.为心之正药.少用和血.多用行血.治风者亦凡花皆散.又血行风自灭也.)


古名红蓝花.通、行血润燥.


辛苦甘温.入肝经而破瘀血.活血(瘀行则血活、有热结于中、暴吐紫黑血者、吐出为好、吐未尽、加桃仁红花行之、大抵鲜血宜止、瘀血宜行.)润燥.消肿止痛.(凡血热血瘀、则作肿作痛.)治经闭便难.胎死腹中.(非活血行血不能下.)产后血晕口噤.(有产妇血闷而死、名医陆氏、以红花数十斤煮汤、寝妇于上而熏之、汤冷再加、半日而苏、金匮有红蓝花酒、治妇人六十二种风证.)喉痹不通.痘疮血滞.过用、能使血行不止而毙.酒喷微焙.胭脂活血.解痘毒.敷痘疔.(挑破、以油胭脂敷之.)子功与花同.叶捣涂游肿.


辛甘苦温,入肝经,破瘀活血,润燥消肿,过用能使血行不止。胭脂活血解痘毒。绛纬略得红花之力,可以养血而又借蚕丝以行经络,虚而血滞者用之最宜。


味辛.入手少阴经.功专活血消肿.得去风药治六十二种风.得补益药生新血.作胭脂活血解毒.痘疔挑破.以油胭脂敷之良.过服血行不止.


气温.味辛.无毒.主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红花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肝为藏血之脏.生生之经.产后血晕口噤者.产后则肝血不藏.肝枯则风炽.所以血晕而口噤也.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红花辛温润血.所以主之.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皆血寒不行.不能养肝之故.红花辛温.活血畅肝.所以主之也.并酒煎服者.借酒活血润血之力也.亦主蛊毒者.辛温则散而毒可解也.


【制方】


红花煎汁和童便服.治胞衣不下.产后血晕.同当归、生地、牛膝、白芍、益母、川芎、延胡索.治产后恶血不尽.


(隰草)通瘀


红花(专入心包肝)。辛苦而温。色红入血。为通瘀活血要剂。(血之下而清者。营虚有热。血之下而浊者。热与湿蒸。血色鲜者属火发。血色黑者属血燥极。血与泄物并下者。属有积。或因脉络受伤。血从尿出者。属阴虚火动。或因房劳过度。营血妄行。血色黑黯。面色枯白。尺脉沉迟者。属下元虚寒。阳虚阴走。呕吐而见血色紫凝者。属热甚销铄。故见稠浊。热甚水化。故血见黑而紫。血从汗者属火。喜伤心。喜则气散。故血随气以行。血在粪前者为近血。其血由于大肠。血在粪后者为远血。其血自于肺胃。由气虚肠薄。故血渗入而下出也。血自口鼻上出。为阳盛阴衰。有升无降。)盖血生于心包。藏于肝。属于冲任。一有外邪内侵。则血滞而不行。红花汁与血类。故凡血燥而见喉痹不通。痘疮不起。肌肤肿痛。(因血热血瘀。作肿作痛。)经闭便难。(经闭本有血滞血枯之分。但此止就血滞论。)血晕口噤。子死腹中。治当用此通活。(时珍曰。红花汁与之同类。故能行男子血脉。女子经水。多则行血。少则养血。按养 漫笔云。新昌徐氏妇病产晕已死。但胸膈微热。有名医陆氏曰。血闷也。得红花数十斤乃可活。遂亟购得。以大锅煮汤。盛二桶于窗格之下。畀妇寝其上熏之。汤冷再加。少倾指动。半日乃苏。)但用不宜过多。少用则合当归能生。多用则血能行。过用则能使血下行不止而毙。胭脂系红花染出。可治小儿 耳。(红蓝花三钱半。枯矾五钱。为末。以绵杖缴净吹之。无花则用枝叶。一方去矾。)并解痘疮毒肿。(有痘疮挑破。以油胭脂敷之良。)


得酒良。


辛、甘、苦,温。入手少阴、足厥阴经血分。破瘀血,行新血,散肿止痛。(血行痛自止。)


配当归,活血。配肉桂,散瘀。破血,多用,酒煮。养血,少用,水煮。产后勿宜过用,使血行不止而死。


子 吞数粒,使痘疮不染。痘子黑陷者,用子酒浸晒干,微炒研用。


〔辛温,入心、肝二经。酒喷微焙。〕行男子血脉,通女子经水。〔少用则养血,多用则破血。〕产后血晕急需,胎死腹中必用。活血润燥,为行血之要药。


过用,使人血行不止而毙,可弗慎欤!孕妇禁之。。


味辛,性温无毒,入心肝二经。逐腹中恶血,而补血虚。除产后败血,而止血晕。疗跌扑损伤,疮毒肿胀,老人血少便结,女子经闭不行,催生下胎衣及死胎。酒渍用,其苗生捣敷肿毒,其子吞数粒,主天行痘疮不出。


按∶红花下行血海,宜入足厥阴而逐血。洁古云∶苦温为阴中之阳,故又入手少阴而补血,然长于行血,欲其补血须少用,或佐补剂。


红花色赤多汁,生血行血之品也。陶隐居主治胎产血晕,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金匮方红兰花酒,治妇人六十二种风,又能主治 疟。临川先生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盖风乃阳邪,血为阴液,此对待之法也。花 茎叶,且多毛刺,具坚金之象,故能胜制风木。夫男女血气相同,仲祖单治妇人六十二种风者,良有以也。盖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所不足者,乃冲任之血,散于皮肤肌腠之间,充肤热肉,生毫毛,男子上唇口而生髭须,女子月事以时下,故多不足也。花性上行,花开散蔓,主生皮肤间散血,能资妇人之不足,故主治妇人之风。盖血虚则皮毛之腠理不密,而易于受风也。此血主妊娠,故专治胎产恶血。《灵枢经》云∶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故用酒煎以助药性。疟邪亦伏于募原之腠理间,故能引其外出。夫血有行于经脉中者,有散于皮肤外者,而所主之药亦有不同。如当归、地黄、茜草之类,生养脉内之血者也,红兰花主生脉外之血者也;川芎、芍药、丹皮、红曲之类,又外内之兼剂也。学人能体认先圣用药之深心,思过半矣。


酒洒焙,少用通经活血,多用破血,去瘀血。


气温味辛,可升可降,阳也。惟入血分,专治女科。下胎死腹中,为未生圣药。疗口噤血晕,诚已产佳品。多用破血,少用养血。大都辛温则能和血,故少用养血。若过于辛温,则血又走散,故多用破血。此通经药中宜用之,必须酒煮。东垣以为补血虚者,为其兼血药用之,斯能行血养血,而有补血之功也。苗捣敷游毒殊功,胭脂滴 耳立效。


入肝经。


破瘀活血,润燥消肿止痛。


治经闭难产,痘疮血滞。


过用能使血妄行。


酒润焙。


古名红蓝花。辛苦甘温,入肝治血。少用活血、和血,多用破血、行血。子∶散血结叶∶涂痈肿。


红花,味辛,性温无毒。阳也,其用有四∶逐腹中恶血;而补虚之血;除产后败血,而止血晕之晕。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