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黄耆

《本草蒙筌》:黄耆

《神农本草经》:黄耆


味甘,气微温。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种有三品,治无两般。


木耆茎短理横,功力殊劣;(此为下品。)缺岁多收倍用,煎服亦宜。(《本经》不载州土,必出如 之贱,自产谷田,凶年多收,亦可代粮也。)水耆生白水、赤水二乡西。)白水颇胜;(此为中品。)


绵耆出山西沁州绵上,(乡名有巡检司。)此品极佳。(此为上品。)咸因地产佥名,总待秋采入药。久留易蛀,勤曝难侵。务选单服不歧,直如箭干,皮色褐润,肉白心黄,折柔软类绵,嚼甘甜近蜜。如斯应病,获效如神。市多采苜蓿根假充,谓之土黄耆媒利。殊不知此坚脆(音翠)味苦,能令人瘦;耆柔软味甘,易致人肥。


每被乱真,尤宜细认。夫耆者,恶白鲜、龟甲,制去头、刮皮。生用治痈疽,蜜炙补虚损。


入手少阳,入足太阴。主丈夫小儿五劳七伤,骨蒸体瘦,消渴腹痛,泻痢肠风;治女子妇人月候不匀,血崩带下,胎前产后,气耗血虚。益元阳,泻阴火。扶危济弱,略亚人参。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以司开阖。固盗汗自汗,无汗则发,有汗则止;托阴疮癞疮,排脓止痛,长肉生肌。外行皮毛,中补脾胃。下治伤寒,尺脉不至。是上中下、内外、三焦药也。性畏防风,而防风能制黄耆,黄耆得防风,其功愈大。盖相畏而相使者,故二味世多相须而用。《衍之功,药中呼为羊肉。久服勿已,耐老延年。


(谟)按∶参耆甘温,俱能补益。证属虚损,堪并建功。但人参惟补元气调中,黄耆兼补卫气实表。所补既略差异,共剂岂可等分!务尊专能,用为君主。君药宜重,臣辅减轻。君胜乎臣,天下方治。臣强于主,国祚渐危。此理势自然,药剂仿之,亦不可不注意也。如患内伤,脾胃衰弱,饮食怕进,怠惰嗜眠,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及夫胀满痞塞,力乏形羸,脉息虚微,精神短少等证,治之悉宜补中益气,当以人参加重为君,黄耆减轻为臣。若系表虚,腠理不固,自汗盗汗,渐致亡阳,并诸溃疡,多耗脓血,婴儿痘疹,未灌全浆,一切阴毒不起之疾,治之又宜实卫护荣,须让黄耆倍用为主,人参少入为辅焉。是故治病在药,用药由人。切勿索骥按图,务须活泼泼地。先正尝曰∶医无定体,应变而施。药不执方,合宜而用。又云∶补气药多,补血药亦从而补气;补血药多,补气药亦从而补血。佐之以热则热,佐之以寒则寒。如补中益气汤,虽加当归,当归血药也,因势寡,则被参耆所据,故专益气佥名;又当归补血汤,纵倍黄耆,黄耆气药也,为性缓,亦随当归所引,惟以补血标首。佐肉桂附子少热,八味丸云然;加黄 知母微寒,补阴丸是尔。举隅而反,触类而推。则方药之应乎病机,病机之合乎方药。总在君臣佐使之弗失,才致轻重缓急之适中。时医不以本草加工,欲望制方。如是之通变合宜者,正犹学射而不操夫弓矢,其不能也决矣。


味甘微温。


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


《名医》曰:一名戴椹,一名独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生蜀郡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