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红曲

《本草纲目》:红曲

《本草备要》:红曲

《本草便读》:红曲

《本草乘雅半偈》:红曲

《本草从新》:红曲

《本草分经》:红曲

《本草分经》:红曲

《本草撮要》:红曲

《本草经解》:红曲

《得配本草》:红曲

《顾松园医镜》:红曲

《冯氏锦囊秘录》:红曲

《外科全生集》:红曲

《药性切用》:红曲

《饮膳正要》:红曲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治妇女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



宣,破血,燥,消食


甘温色赤。入营而破血,燥胃消食,活血和血。治赤白下痢,跌打损伤,产后恶露不尽(李时珍曰∶人之水谷入胃,中焦湿热熏蒸,游溢精气,化为营血,此造化自然之妙也。红曲以白米饭杂曲面母,湿热蒸 ,即变为真红,此人窥造化之巧者也。故治脾胃营血,得同气相求之理)。红入米心、陈久者良(昂按∶红曲温燥,能腐生物使熟。故鱼肉 用之,不特取其色也)。


甘温夺造化之功.行血和营兼治痢.蒸窨导中州之食.和脾助胃并调中.(红曲其法以梗米蒸熏而成.色红透彻.亦如人之饮食入胃蒸变而为血也.味甘性.温入脾胃血分.导滞化食.行血和营.即其蒸熏变化之性.亦可想见其功用矣.)


(补遗)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


【核】曰∶用白粳米一石五斗,水淘,浸一宿,蒸之成饭。分作十五处,入曲母三斤,搓揉令匀,复并作一处,遂以帛密覆之。热即去帛,摊开觉微温,遂复堆起,又以帛密覆之。


次俟稍温,又复合作一堆,如此数次乃止。至第三日,用大桶,盛新汲水于桶内,以竹箩盛曲,分作五六分,水中蘸之,完时又作一堆,仍如前法作一次。第四日如前又蘸,若米半浮半沉,仍如前法作一次,复蘸之。米尽浮,则曲成矣,取出日干收之。其米过心赤者,谓之生黄,未过心者,不堪入药。陈久者良。


【 】曰∶稻之不粘者为粳,米粒如霜,性尤宜水,溉种之谷也。郁之使尘华为赤,过心者赤,心为大赤,法出近世,亦奇术也。金谷曰粳,性宜水者,即金向水求,胎藏水母中也。易以坎为水,为赤,干为金,为大赤,顾谷之能为赤为大赤者,其唯稻之粳乎。藉金水以相资,亦非本有之形色,假人力而成者也。故女工曰红,纺绩织 ,功力之谓也。郁粳造曲,使之衣生,令之心赤,亦孰非功力之使然乎。是故谷入于胃,乘中黄之生气,升出之,降入之,奉心化赤,乃得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独行其经隧,尝营无已,终而复始也。


设中黄生气息,则升出降入废,上焦亦不为之开发,五谷亦不为之宣味,水食亦不消,血凝亦不流,胃濡脾惫,停而成饮矣。留于中则为蛊,溢于外则为肿,注于下则为淋为带为痢矣。


稻粳郁之为赤为大赤,巳若奉心化赤矣,则从前生意已成其终。饵之以赤以大赤,嗣后生意宁不以成其始乎。诚金胎水中为先天,木藏火里为后天,孕育之基,中黄戊己也,合物我为互交,分成两象者,复还圆相矣。


(致饮之因,变生之证,从来未经发覆,能于此比量推展,法不可胜用矣。若只作红曲,失却许多看书法门。)


(仲淳缪先生,为人处方,每脾胃疾,必多用红曲。又尝见先生酒后,次早单以此种作丸,必大啖之。庚申中秋,曾与颐言,白粳蒸罨,变赤而成曲,如水谷酝酿,化赤而为血,其主脾胃营血之功,有同气相求之感。)


宣、破血、燥、消食.


甘温.色赤入营而破血活血.燥胃消食.(鱼肉酢用之、以能腐生物使熟也.)治赤白下痢.


跌打损伤.产后恶露不尽.(时珍曰∶人之水谷入胃、中焦湿热熏蒸、游溢精气、化为营血、此造化自然之妙也、红曲以白米饭杂曲母、湿热蒸罨、自变为真红、此人夺造化之巧者也、故治脾胃营血、得同气相求之理.)忌同神曲.红入米心.陈久者良.


甘温,治脾胃营血,破血活血,燥胃消食,陈者良。


见脾攻。


味甘温.入营而破血.燥胃消食.忌同神曲.陈者良.


气温.味甘.无毒.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红曲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主消食者.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散之.然后脾消之.红曲入脾肝.气温达肝.肝疏畅.则脾亦健运也.肝藏血.脾统血.血温则活也.人之水谷入胃.中焦湿热熏蒸.游溢精气.日化为经.是为营血.红曲以白饭蒸罨成红色.与营血有同气相求之理.能生血而健脾.脾健则为胃行其津液而胃燥矣.治赤白痢者.以有活血消食之功也.下水谷者.气温达肝.味甘益脾之力也.


【制方】


红曲同白术、甘草.治吐逆.同滑石、甘草末.治暑痢.


甘,温。入足阳明、太阴经血分。消食活血,治赤白痢。配香附、乳香末,治心腹痛。


入六一散,治湿热痢。煎黄酒服,治血气痛。煎童便服,治怒伤吐血。


〔甘温。炒研。〕功专活血,〔赤痢多用之。造法以白米饭,受湿热郁蒸,变而为红,故有治脾胃营血之功,酿酒破血。〕亦可消食。〔有健脾燥胃之能。〕〕


味甘温无毒,主消食活血,健脾和胃,治赤白痢,下水谷,盖红曲以白粳米,杂曲母蒸罨为之,亦奇术也。人之水谷入于胃,受中焦湿热熏蒸,精气变化而赤,为血红曲,以白米饭受温热郁蒸,而变为红,皆造化自然之微妙也。故红曲治脾胃营血之功,有同气相求之理,消食健脾胃,与神曲相同,而活血和伤,惟红曲为能,故治血痢尤为要药。得番降香通草鲮鲤甲没药,治上部内伤,胸膈作痛,怒伤吐血,和童便服神效。同黄连、白扁豆、莲肉、黄芩、白芍药、升麻、干葛、乌梅、甘草、滑石、橘红治滞下有神。同续断、番降香、元胡索、当归、通草、红花、牛膝、没药、乳香、治内伤血瘀作痛。同泽兰、牛膝、地黄、续断、蒲黄、赤芍药治产后恶露不尽,腹中痛。青六丸用六一散加炒红曲五钱为末,蒸饼和丸,梧子大,每六七十丸,白汤下,日三服,治湿热泻痢,同香附乳香等分,为末,酒服,治心腹作痛。


红曲色赤,滑血须知,更治赤痢,至于化谷,意有在焉,盖水谷入胃,游溢精气,日变赤色,是为营红,红曲之象,同气相合;故能活血化谷,而不消克也。


主治(痘疹合参) 凡托痘散中可用。以活血调中之力也。


炒,消食活血,健脾胃,疗痢。酒服除产后恶血。


甘温色赤,入血分而破血消积,为阳明血痢稠粘专药。陈久者良。炒研用。血虚忌



味甘,平,无毒。健脾,益气,温中。腌鱼、肉内用。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