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鹤虱

《本草备要》:鹤虱

《本草分经》:鹤虱

《本草蒙筌》:鹤虱

《本草求真》:鹤虱

《本草图经》:鹤虱

《本草易读》:鹤虱

《本经逢原》:鹤虱

《得配本草》:鹤虱

《千金翼方》:鹤虱

《新修本草》:鹤虱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鹤虱

《证类本草》:鹤虱


泻,杀虫


苦辛,有小毒。杀五脏虫,治蛔啮腹痛(面白唇红,时发时止者,为虫痛,肥肉汁调末服)。


《沈存中笔记》云∶是杜牛膝子(或曰非也,别是一种)。最黏人衣。有狐气,炒热则香。


苦平,杀五脏虫,治蛔痛。



味苦、气平。有小毒。平原旷野俱有,茎圆一二尺高。叶皱大仿佛紫苏,花白黄俨若甘菊。八月结子,粒细而尖。任收研散为丸,大能杀虫追毒。蛔蛲虫咬心腹卒痛者,肥肉汁调下即安;砒霜毒吞肠胃未裂者,浓 汁送下立吐。


(隰草)入肝除瘀凝滞


鹤虱(专入肝)。气味苦平。(即杜牛膝子。)功专入肝除逆。故凡一身痰凝气滞。得此苦以疏泄。则痰气顿解。而虫自无安身之地矣。况虫得苦则伏。如小儿蛔啮腹痛。用以鹤虱研末。纳于肥肉汁中投服。其虫自下。(虫痛面白唇红。时作时止。)非其虫因苦逐。曷克有是。但药肆每以胡萝卜子代充。不可不辨。(千金方曰。人腹生虫。大率有九。一曰伏虫。长四分。为群虫之主。二曰蛔虫。长一尺。生发多。则贯心而杀人。三曰白虫。即寸虫。长一寸。子孙相生。其母转大。长至四五丈。亦能杀人。四曰肉虫。状如烂杏。令人烦满。五曰肺虫。状如蚕。令人咳嗽。六曰胃虫。状如虾蟆。令人呕吐胃逆喜哕。七曰弱虫。又名膈中。状如瓜瓣。令人多唾。八曰赤虫。状如生肉。令人长鸣。九曰蛲虫。形极微细。有如菜虫。居于广肠之间。多则为痔。剧则为癞。因人疮痍。即生痈疽癣 。 疥龋虫。无所不为。)


鹤虱(图缺),生西戎,今江淮、衡湘间皆有之。春生苗,叶皱似紫苏,大而尖长,不光;茎高二尺许;七月生黄白花,似菊;八月结实,子极尖细,干即黄黑色。采无时。南人呼其叶为火。谨按 (音 )即火 也,虽花实相类,而别是一物,不可杂用也。杀虫方中,此为最要。《古今录验》∶疗蛔咬心痛,取鹤虱十两,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以蜜汤空腹吞四十丸。


日增至五十丸。忌酒肉。韦云患心痛十年不瘥,于杂方内见,合服便愈。李绛《兵部手集方》,治小儿蛔虫啮心腹痛,亦单用鹤虱细研,以肥猪肉汁下。五岁一服二分,虫出便止,余以意增减。



天名精实也。


辛,苦,有小毒。杀五脏诸虫,疗心腹虫痛。


蛔咬心痛,时发时止,痛则面白唇红是也。用鹤虱蜜丸豆大,每蜜汤四十丸。(验方第一.)


小儿蛔咬心痛,鹤虱为末,以肥猪肉汁下之。(第二。)


大肠虫出,鹤虱为末,水下半两。(第三。)


乳蛾痈,用杜牛膝绞汁服,以渣敷之。(第四。)


急慢惊风牙紧,同上。(第五。)


产后尿涩渴 ,面赤,大便泻,行血利水不效者,以杜牛膝煎服。(第六。)


苦平,无毒。


发明 鹤虱入厥阴肝经,善调逆气,能治一身痰凝气滞,杀虫方中最要药。《录验方》疗蛔攻心痛,一味丸服。小儿虫痛亦单用鹤虱研末,肥肉汁服,其虫自下。药肆每以胡萝卜子代充,不可不辨。


??


隰草部辛苦寒,小毒。采叶阴干入甑中,层层洒酒与蜜,九蒸九晒用。


发明 苦寒,略兼微辛,故有小毒,为祛风除湿而兼活血之要药。 丸治风湿,四肢麻痹,骨节冷痛,腰膝无力甚效。但脾肾两虚,阴血不足,而腰膝无力,骨痛麻痹者,大非所宜。时珍曰∶生捣汁服则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晒则去风痹,故云无毒。或云甚益元气,不稽之言也。生者捣服能吐风痰,其能伤胃可知。


即天名精子


辛、苦,凉。有小毒。治虫咬心腹攻痛之要药,止疟疾,消痰气。捣末,拌淡醋,治虫痛攻心。捣末,和肥肉汁,治虫痛。


怪症∶大肠虫出不断,断之复生,行坐不得。用鹤虱末五钱,水调服之。


味苦,平,有小毒。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 汁,服方寸匕。亦圆散中用。生西戎。



味苦,平,有大毒。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 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用。生西戎。


子似蓬蒿子而细,合叶、茎用之,胡名鹄虱。(新附)


味苦,平,有小毒。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 汁服方寸匕。《别本》注云主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之立瘥。出波斯者为胜。日华子云∶凉,无毒。杀五虫,止疟敷恶疮。韦云∶患心痛十年不瘥,于杂方内见,合服之便愈。


(鹤虱_图缺)


味苦,平,有小毒。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 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用。生西戎。


唐本注云∶子似蓬蒿子而细,合叶、茎用之。胡名鹄虱。今按别本注云∶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之立瘥。出波斯者为胜,今上党亦有。力势薄于波斯者。(唐本先附)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凉,无毒。杀五脏虫,止疟,及敷恶疮上。


图经曰∶鹤虱,生西戒,今江淮、衡湘间皆有之。春生苗,叶皱似紫苏,大而尖长,不光。


二尺许。七月生黄白花,似菊。八月结实,子极尖细,干即黄黑色。采无时。南人呼其叶为火。谨按 葵(音 )即火 也。虽花实相类,而别是一物,不可杂用也。杀虫方中,此为最要。《古今录验》疗蛔咬心痛。取鹤虱十两,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以蜜汤空腹吞四十丸,日增至五十丸。慎酒、肉。韦云患心痛,十年不瘥,于杂方内见,合服便愈。李绛《兵部手集方》治小儿蛔虫啮心腹痛,亦单用鹤虱细研,以肥猪肉汁下。五岁一服二分,虫出便止,余以意增减。


外台秘要∶延年治蛔虫,吐水心痛。鹤虱三两为末蜜丸。平旦浆水服二十丸。千金方∶治虫咬心痛。鹤虱一两为末,空心温醋下。虫当出。沈存中笔谈地菘即天名精。鹤虱是实。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