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翻花疮

《保婴撮要》:翻花疮

《奇效简便良方》:翻花疮

《外科大成》:翻花疮

《外科心法要诀》:翻花疮

《医宗金鉴》:翻花疮

《证治准绳·幼科》:翻花疮

翻花之症,由疮疡溃后,风寒袭于患处,或肝火血燥生风,或乳母肝火生风,必致疮口 肉突出如菌,或如指,大小长短不同。如风邪乘袭者,先用补中益气汤加防风、天麻。风寒凝滞者,先用十宣散加羌活、天麻。儿肝火生风者,先用加味逍遥散加羌活、天麻。母肝火生风者,先用加味小柴胡汤,次用加味逍遥散加漏芦、天麻。其风邪所乘,外用豆豉饼。风寒所凝,外用葱熨法,更用太乙膏护疮口。突肉不消,更以藜芦膏涂之。如疮口不敛而恶寒发热者,元气虚也,用补中益气汤。晡热内热者,气血俱虚也,用八珍汤,倍加参、 。食少难化者,脾气虚也,用五味异功散。


若饮食少思,大便不调,或肌肉消瘦,小便澄白者,此兼肝脾疳症也,用九味芦荟丸,以清肝火;用五味异功散,以补脾气。外仍用熨治之法。


一小儿腿外 患痈,疮口陷而色黑,翻出如菌,久而不食,此元气虚弱,寒邪滞于患处,用十宣散加羌活、天麻,及附子饼,患处渐赤,改用葱熨法而渐白,此寒邪去而元气虚,真气发见也,用补中益气汤及藜芦膏而痊。


一小儿臂患痈,疮口色白肉突翻,或如菌,或如指,用追蚀之药去而复作。余谓肝肺气虚,先用益气汤,再用托里散、藜芦膏而愈。


一女子胁间患痈,疮口色赤翻出,肉如菌,寒热如疟,此肝经血燥生风所致,先用加味逍遥散,后用加味小柴胡汤及藜芦膏而愈。


一小儿患此,疮口色赤肿痛,时出血脓,此肝经血分有热,用加味逍遥散加生地黄四剂,却以生地易熟地,月余血热渐退;又用八珍汤、藜芦膏而突肉减;用十全大补汤而元气复;又用托里散而疮瘥。


一小儿患天蛇毒,脓出后指肿大色黯,疮口 肉,手背漫肿而不赤,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憎寒发热,惟用败毒行气之药,余谓此脾胃虚弱,不能消化饮食、生长肌肉、外御风邪,非疮毒使然也。朝用益气汤,夕用异功散,两月余诸症渐愈。后因饮食过度吐泻,患处不红活,出清水,用异功散、葱熨法、藜芦膏而愈。


一女子臂痈,溃后疮口突肉如菌,用毒药蚀之,突肉益甚,面青寒热,经候不调,此肝经血燥而生风,脾气虚而不能生肌耳,先用加味逍遥散、五味异功散两月余,却用地黄丸、托里散而愈。


一小儿患前症,用药腐去疮口不敛,朝恶寒,暮发热,余谓因气血俱虚而然也,法当调补脾胃,则气血自生,疮口自敛。不悟,仍攻其疮而殁。


一女子十五岁患前症,腐去而复生,面色青而或赤,余谓此肝胆二经风火妄动,盖肝血为阴为水,肝气为阳为火,宜生肾水、滋肝血使火自息,而风自灭。不信,乃用祛风之剂,致血燥妄行,疮口出血不止而死。


藜芦膏 治疮口 肉凸起,或出二三寸肉者。


藜芦(不拘多少)


上为末,以生猪脂擂和搽凸 肉上。


八珍汤


加味逍遥散(二方见发热不止)


补中益气汤(方见肌肉不生)


托里散(方见热毒疮疡)


十全大补汤(方见便痈)


五味异功散(方见败毒之药)


地黄丸(方见作渴不止)


豆豉饼


葱熨法(二方见流注)


肉如饭粒破之血出随生


苍耳叶捣汁服三合,并涂之。


翻花疮疮口内肉突出翻如菌翻如蕈也.且无痛苦.由溃疡血燥生风所致.损流鲜血.久则虚人.治宜滋肝补血.益气培元.如逍遥散、归脾汤之类.外掺贵金散.或乌梅 灰敷之.或马齿苋 灰.猪脂调敷.甚者用铜绿铅粉等分.香油调敷.


一人患穿踝疽.形翻突如剖破石榴.但其色红而不艳.余以银针于肉珠上遍刺之.流紫黑血.共约碗许.随以玄珠膏涂之.黑膏盖之.次日缩小大半.又如前刺.三日三刺.消完.方露疮口.内服大补汤丸以培元气.外掺生肌药方能收口.


逍遥散 归脾汤 贵金散(俱见瘰 门) 玄珠膏 生肌散 贝叶膏(俱见首卷)


翻花疮因溃后生,头大蒂小努菌形,虽无痛痒触流血,血燥肝虚怒气成。


【注】此证因生疮溃后, 肉自疮口突出,其状如菌,头大蒂小,愈努愈翻,虽不大痛、大痒,误有触损,流血不往,往久则亏虚。总由肝虚、怒气血燥而成。宜服逍遥散,外用乌梅 灰、轻粉各等分,研末撒之;或马齿苋 灰,猪脂调敷,俱效。


逍遥散(见背部上搭手)


【方歌】翻花疮因溃后生,头大蒂小努菌形,虽无痛痒触流血,血燥肝虚怒气成。


【注】此证因生疮溃后,努肉自疮口突出,其状如菌,头大蒂小,愈努愈翻,虽不大痛、大痒,误有触损,流血不住,久则亏虚。总由肝虚、怒气血燥而成。宜服逍遥散,外用乌梅〔火段〕灰、轻粉各等分,研末撒之;或马齿苋〔火段〕灰,猪脂调敷俱效。


方剂:逍遥散(见背部上搭手)


〔薛〕翻花之证,由疮疡溃后,风寒袭于患处,或肝火血燥生风,或乳母肝火生风,必致疮口 肉突出如菌或如指,大小长短不同。如风邪乘袭者,先用补中益气汤加防风、天麻。风寒凝滞者,先用十宣散加羌活、天麻。儿,肝火生风者,先用加味逍遥散加天麻、羌活。母,肝火生风者,先用加味小柴胡汤,次用加味逍遥散加漏芦、天麻。其风邪所乘,外用豆豉饼。风寒所凝,外用葱熨法,更用太乙膏护疮口。


突肉不消,更以黎芦膏涂之。如疮口不敛而恶寒发热者,元气虚也,用补中益气汤。


晡热、内热者,气血俱虚也,用八珍汤倍加参、 。食少难化者,脾气虚也,用五味异功散。若饮食少思,大便不调,或肌肉消瘦,小便澄白者,此兼肝脾疳证也,用九味芦荟丸以清肝火,用五味异功散以补脾气,外仍用熨治之法。


黎芦膏 治疮口 肉凸起,或出二三寸肉者。


黎芦(不以,多少) 为末,以生猪脂擂和。搽凸 肉上。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