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伏梁

《金匮翼》:伏梁

《灵素节注类编》:伏梁

《灸法秘传》:伏梁

《圣济总录》:伏梁

《药症忌宜》:伏梁

《医经原旨》:伏梁

《医述》:伏梁

经曰∶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烦心。心为火脏,心受邪,则火内郁而烦也。


温白丸 加石菖蒲、黄连、桃仁。


桃奴散 治伏梁气在心下,结聚不散。


桃奴(三两)


为末,空心温酒调下二钱。桃奴是桃实着树不落,正月中采者是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 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有形之邪,内伏横亘如梁,故名伏梁。盖一身皆肿为风,风邪与气血胶结成形而内伏,为风肿之根也。因其邪气溢于大肠,滞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动之者,谓用针以动经气,不能抉其根,反使邪气溢于膀胱,以成蓄水溺涩之病,则当用药内治可知。然所谓病入膏肓,其危重亦可想见矣。


《素问·腹中论》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挟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此亦名伏梁者,以其同前证之形状,而病邪有异,但少腹盛而身不肿也。然其邪积裹大脓血,成肠胃痈,病已危害,故不可切按治之,每切按致死也。此在下因近二阴,必有脓血下出,若居脐上,迫胃脘而生于膈,则近心肺,而脓血不得下出,故为逆,居脐下为从也。治之勿可妄动而亟攻夺,亦可设法导其脓血下行而已。考《刺法论》并无伏梁证,未知其故。《灵枢·经筋篇》曰∶手少阴之筋,其病内急,心承伏梁。其成伏梁,吐脓血者,死不治。其义大同。


伏梁者,心积也,起于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当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上脘(见劳伤。)


中脘(见喘症。)


论曰内经谓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名曰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至死,又曰人有身体髀股 皆肿。环脐而痛,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夫气之所聚名曰聚,气之所积名曰积,聚阳气也,故无所留止,积阴气也,故有形。伏梁心之积也,起于脐上,故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故环脐而痛,此为风水之病,故身体髀 皆肿,名曰伏梁,以其若梁之隐伏也,其证有浅深。居脐上为逆。以邪气之逆上行也,居脐下为从。以邪气之顺下行也,治法不可动,动之为水溺涩之病,论在刺法中。


治伏梁积气,鳖甲汤方


鳖甲(去裙 醋炙黄) 京三棱(锉) 大腹(锉) 芍药(各一两) 当归(切焙) 柴胡(去苗) 生干地黄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木香末半钱,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日再。


治心积伏梁,人参丸方


人参(一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二两捣末醋一升煎膏) 射干 自然铜(研如粉) 金牙(研如粉) 枳壳(去瓤麸炒) 知母(锉) 当归(切焙) 细辛(去苗叶) 槟榔(锉)石菖蒲(泔浸一宿切焙) 远志(去心) 赤茯苓(去黑皮) 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


上一十四味,除煎研者外,捣罗为末,入煎研者药和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炒生姜黑豆汤下,日再,稍加至三十丸。


治伏梁气,胸下痞痛,小便赤涩,及惊悸不安,夜多梦寐,丹砂丸方


丹砂 金牙 马牙硝(以上三味同研细) 人参 赤茯苓(去黑皮) 麦门冬(去心焙)升麻 远


上一十味,除研者外,捣罗为末,入研者药拌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临卧煎桑根白皮葱汤下。


治忧积伏梁气,诃黎勒丸方


诃黎勒(煨去核二两) 槟榔(锉三两半) 赤茯苓(去黑皮) 柴胡(去苗) 枳壳(去瓤麸炒) 羚羊角(镑) 黄连(去须) 防葵(锉) 生姜(切焙各一两半) 黄芩(去黑心一两) 大黄(锉炒三两半) 木通(锉一


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腹米饮下,日再,渐加至三十丸,以利为度。


治伏梁气,桃奴丸方


桃奴(一两)


上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空腹温酒调下。


属心经气血虚,以致邪留不去。


忌破血,汗,下。


三棱 蓬莪 姜黄 虻虫 红蓝花 水蛭 桃仁(以上破血) 诸药录后。


宜活血,凉血,散热通结,辛咸。


当归 乳香 五灵脂 没药 赤芍药 郁金 远志 菖蒲 玄胡索 茯神 参用东垣伏梁丸治之。


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名曰伏梁。(伏,藏伏也。梁,强梁坚硬之谓。)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按,抑也。切按之者,谓过于妄攻也,故必致死。)何也?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挟胃脘内痈。(此病连居三阴、冲、带之间,裹大脓血而伏于肠胃之外。其上下左右皆有根系,故下行者能下脓血,上行者能迫胃脘,致生膈胃间痈疡也。)此久病也,难治。(此非一朝夕所致者,延积既久,根结日深,故不易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居脐上则渐逼心肺,故为逆;在下者其势犹缓,故为从。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又手少阴之筋病,内急,心承伏梁;又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然此既云齐上为逆,齐下为从,下文又云“环齐而痛,病名伏梁”,是不独以心积为伏梁也,盖凡积有内伏而坚强者,皆得名之,独言伏梁者,其总诸积为言也。)勿动亟夺。(动,动大便也,夺,夺土郁也。皆下之之谓。言勿得妄攻而数夺其胃气,不及于病,徒伤无益也。)有曰人有身体髀股 皆肿,环齐而痛,病名伏梁。(此亦在冲脉之分,而结于脐腹者也。冲脉之在上者,出颃颡,循背里;在中者,挟齐腹;在下者,伏行股足之间,故其为病如此。)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风根,即寒气也,如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即此谓也。肓之原在齐下,即下气海也,一名下肓,谓之脖 者即此,今病在冲脉,则与大、小肠相附,而当气海之间,故其为病如此。)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不当动而妄下之,则反伤其阴,阴伤则积气愈壅于下,而水道为之不利也。)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名曰息积。(积不在中而在胁之下者,初起微小,久而至大,则胁满、气逆、喘促、息难,故曰“息积”。今人有积在胁之下,俗名为痞者,其即此症,惟小儿为尤多,盖以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胳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为阳明宗气所出之道也。若饮食过伤,脾不及化,则余气留滞而结聚于此,其根正在胁间。阳明病剧,则上连于肺,此其所以为息积也。)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积不在胃,故不妨于食。喘者忌灸,恐助火邪;羸者忌刺,恐泻胃气,故必渐次积为导引,久久行之,以开其滞,仍用药饵以和其气,二者并行,斯病可愈;若专恃于药,而不积为导引,则药亦不能独治之,可见治之不易也。)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尺脉数甚,阴邪有余,而水不足也。筋急而见,筋脉拘急而形色外见也。筋者肝之合,阴气不足则肝失所养,故筋急而见。)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疹筋者,病在筋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故尺脉数甚则候当在腹。腹者,太阴、阳明之所布,今其肝邪外见而腹为胀急,乃木贼伤脾之病也。若其色见白黑,则阳气内亏,病为尤甚。)


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素问》)


根,病之所穷止也。伏梁,言如潜伏之桥梁,为患深着之名。此与《难经》论伏梁不同,彼为心之积,是脏之阴气也;此为聚脓血,是阳毒也。(吴鹤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