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发渴

《冯氏锦囊秘录》:发渴

《济阴纲目》:发渴

《血证论》:发渴

《张氏医通》:发渴

夫痘远发渴,亦是常症,惟至痘后毒解,则渴症亦当愈矣。如忽渴欲饮水者,是心胃二经受其邪热,故乃咽燥膈焦而然也,必能食而大便秘,小便赤,舌燥咽干,宜人参白虎汤加黄连主之。若食少而大小便调,虽好饮传伏汤,其咽间不燥者,此脾胃虚而津液不足也,宜人参麦冬散加减主之。如身热作渴,手足微冷者,是脾胃气虚,不能以行津液也,宜人参白术散主之。如腹胀泄泻,或寒战切牙者,是脾胃虚寒也,宜十一味木香散主之。如泄泻气促,手足并受者。是脾气脱陷也,宜十二味异攻散主之。


熊氏曰∶产后心烦发渴,宜清心莲子饮。


薛氏曰∶前证若出血过多,虚火上炎,用童子小便,或四物白术、麦门、丹皮。若胃气虚而有热,用竹叶归 汤。若血虚发热,用八珍加麦门、五味。若血脱发热烦躁,用当归补血汤。若胃气虚弱,用补中益气汤,或七味白术散。(若谓去血过多,而用童便以治虚火是矣,而以四物治虚,则川芎之物能不升散乎。以胃气虚而渴,用白术宜矣,而以血虚用白术,亦难信也。必血虚胃气弱者,乃可审证用药,幸毋执一)


一产妇患前证,朝寒暮热,肚腹作痛,以手按之不痛。余以为血气俱虚,用八珍之类治之,彼反行逐血,更加发热烦躁,余用当归补血汤,热躁渐止,用八珍麦门、五味,气血渐复。


李氏曰∶产后烦渴气虚者,生脉散;血虚者,四物汤加天花粉、麦门冬;气血俱虚作渴,头眩脚弱,饮食无味者,用人参二钱,麦门冬一钱半,熟地黄七分,天花粉三钱,甘草五分,糯米姜枣煎服。(此方分两有法,读者不可轻放过)


千金竹叶汤 疗产后虚渴,少气力。


竹叶(三升) 人参 茯苓 甘草(各一两) 小麦(五合) 麦门冬(五两) 半夏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五枚)


上 咀,以水九升先煮竹叶、小麦、姜、枣,取七升,去滓,入余药再煎取二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真人以天地之心为心,故为方亦以云行雨施之道为教。此方以治渴补虚之药十分为君,而又以淡渗燥血生渴之药十之一分为使佐,此何为也。盖以茯苓能降天之阴气,半夏发地之阳气,脾者土也,天气通于地,地承天气而施生,故佐姜枣发脾气,以通壅滞而生津。经曰∶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此大意也,真人素有一体同仁之教,岂不知半夏茯苓之过,而反用之欤。后之学人,效之去之,各存乎其人焉)


竹叶归 汤 治胃气虚热,口干作渴,恶冷冻饮料食者。


竹叶(一钱半) 黄 (二钱) 人参 白术 当归(各一钱) 麦门冬(去心,七分)


甘草(炙,五分)


上锉,水煎服。


熟地黄汤 治产后虚渴不止,少气,脚弱,眼眩,饮食无味。


熟地黄(酒洗,一钱半) 人参 麦门冬(去心,各二钱) 栝蒌根(四钱) 甘草(炙,五分)


上 咀,作一服,加糯米一撮,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少用地黄,多用人参,便是妙法。糯米养阴)


七味白术散 治中风虚弱,津液短少,口干作渴,或因吐泻所致。


人参 白术(炒) 白茯苓 甘草(炙) 藿香 木香 干葛(各一钱)


上锉一服,水煎服。(白术治中气虚弱,以致津液短少者宜之,盖为胃气不能致津液于脾也,干葛、木香、藿香皆发脾气,而木香于小儿更宜,于产后须量用)


清心莲子饮 治产后心烦发渴。


麦门冬(去心) 黄芩 地骨皮 车前子 甘草(炙,各一钱半) 人参 黄 (蜜炙) 白茯苓石莲肉(各七分半)


一方加远志、石菖蒲(各一钱。)(方名清心,理宜保肺以生水,导赤以泻火也。考诸药性,能知其理,用远志、石菖蒲以治烦,恐有未当处)


上另用麦门冬二十粒,水二盅煎一盏,水中沉冷,空心温服。发热,加柴胡薄荷。


产宝方 疗产后大渴不止。(大渴妙药,亦有补土生金之理)


芦根(切,一升) 麦门冬(生,四两) 栝蒌根人参 茯苓 甘草(各三两) 大枣(二十枚)


上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顿服,四剂即瘥,忌菘菜。


栝蒌根汤 疗产后血渴。


栝蒌根(四两) 麦门冬(去心) 人参(各三两) 生干地黄 甘草(各二两) 土瓜根(五两)


大枣(二十枚)


上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血渴者,血虚而渴也,故加生地。此二方不惟产后宜服,与消渴证亦相宜)


黄芩散 治产后血渴,饮水不止。


黄芩 麦门冬(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八分,温服无时。


当归补血汤 治产后血脱,烦躁引饮,昼夜不息,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者。(原东垣治脱血方也,移之以治产后烦渴,非有见者不能)


当归(二钱) 黄 (炙,一两)


上锉作一服,水煎服。


一方 疗血渴及产后渴。(以下三方,一清心,一凉血,一生血,如一山一水,一琴一鹤,各得其趣)


用莲子心取为细末,米饮调下二钱,效。


一方 治产后出血太多,虚烦发渴。


用真正蒲黄末二钱,白汤调下,如渴燥甚,井华水下。


一方 治产后中风烦渴。


用红花子五合,微炒研碎,以水煎浓,徐徐呷之。


桃花散 治产后不烦而渴。


新锻石(一两) 黄丹(五钱)


上为细末,渴时用井水调下一钱。(丹出于铅,内含真水,且以镇坠浮火,故能止渴,而锻石最为燥烈之物,何以用之,而况以产后乎。曰不烦而渴时,用井水调下一钱,须当穷其故也)


血虚则发渴.有瘀血则发渴.水虚亦发渴.


血虚发渴者.血为阴.气为阳.血少则气多.阳亢无阴汁以濡之.故欲饮水也.法宜补血.血足则气不热矣.圣愈汤.加天冬花粉治之.或当归补血汤.加花粉苎麻根玉竹麦冬.


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水与血.交会转运.皆在胞中.胞中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但去下焦之瘀.则水津上布.而渴自止.小柴胡.加丹皮桃仁治之.血府逐瘀汤亦治之.挟热蓄血者.桃仁承气汤治之.夹寒瘀滞者.温经汤治之.


水虚发渴者.以肺胃之水津不足.是以引水自救.水津虽由水谷所化.而其气实发源于肾中.肾中天癸之水.至于胞中.循气冲.随呼吸.而上于肺部.肺金司之.布达其气.是以水津四布.口舌胃咽.皆有津液.而不渴也.若肾中之水不足.则不能升达上焦.是以渴欲引水.宜启下焦之阴.以滋津液.地黄汤加人参麦冬诃子.或左归饮加儿茶人参玉竹.三才汤加知母治之.夫水津虽生于肾.而实布于肺.又有肾中之水津本足.而肺金郁滞.不能散布.以致水结为痰.咽干口渴.宜小柴胡汤.通上焦之滞.使肺气通调.则水津四布矣.又曰.津液虽生于肾.布于肺.而实赖胃中水谷以滋其化源.胃中燥结.则津不生.三一承气汤治之.胃中蕴热.则津不生.玉泉散治之.胃经肌热.则津液被灼.人参白虎汤治之.胃中虚热.则津不生.麦冬养荣汤治之.


上分三条.皆失血多有之证.与杂病消渴水停不化.津气不升者不同.参看可也.水停不化.当用五苓真武等汤.


痘前渴者。宜清金利水。痘后渴者。当大补元气。若痘疮稠密而渴。为津液外泄。生脉散。在藜藿。生津葛根汤。如烦躁 语身热者。白虎汤加麦冬、竹叶。若大便黑小便利。面黄小腹胀。喘急而渴者。内有瘀血。犀角地黄汤加归尾、桃仁、红花、穿山甲。若夏暑窗牖闭塞烦渴。四苓散加麦冬、黄连。薛氏云。若发热作渴。大便秘结。手足并热。善饮冷水。此阳盛也。四顺饮。若烦渴泄泻。手足俱冷。饮沸汤而不知热。或陷伏黑 者。此属虚寒钱氏白术散。或陈氏异功散。选用。若烦热作渴。面赤睛白。此为肾经虚热。生料六味丸。煎与恣饮。以救肾家将竭之水。燕都小儿出痘作渴。恣与冷水饮之。如期而愈。亦无痘毒之患。盖北方人卧火炕。饮火酒。有热与水相构而然也。按陈文宿云。痘疮发热。口渴烦躁。


切不可与冷水、蜂蜜、柿子、西瓜等物。恐内损脾胃。致腹胀喘满。寒颤切牙。则难治也。盖方宜各有不同。不可一例而论。张涵高曰。痘出三四朝。便秘溺涩。烦渴壮热。痘色干红焦紫。必用凉膈散下之。后用凉血解毒调理。如八九朝。元气虚弱而痘平塌。浆色清稀。保元汤补之。有火证发渴。始终不可温补。但与凉血解毒。则浆行结 而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