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风热

《圣济总录》:风热

《时病论》:风热

《幼科推拿秘书》:风热

论曰风热者、风邪热气。客于皮毛血脉。传入肺经也。令人头面 发热。皮肤痛。咳嗽咽干。上焦不利。故谓之风热也。


治风热毒瓦斯。心胸痰滞。两耳虚聋。头重目眩。犀角汤犀角(镑) 甘菊花 前胡(去芦头) 枳壳(去瓤麸炒) 菖蒲 泽泻 羌活(去芦头) 木


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治风热毒瓦斯。身体烦热。头目不利。口干舌涩。夜卧不安。地骨皮汤方


地骨皮(去土) 人参 甘草(炙锉) 柴胡(去苗) 葛根(锉) 麦门冬(去心焙各半两)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竹叶二十片。生姜两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此药兼解利伤寒汗后、余热烦躁。


治风热攻头面壅盛虚烦。凉心经。知母汤方


知母(焙) 人参 赤茯苓(去黑皮) 麦门冬(去心焙) 甘草(炙锉) 地骨皮(去土各半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竹叶十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治风热口舌干燥。心烦身热。夜卧惊悸狂躁等疾。甘露丸方


凝水石( 通赤摊放地上出火毒研一斤) 马牙硝(研三两) 铅白霜(研) 龙脑(研各三分) 甘草(炙锉为末一两)


上五味。再同研匀。用糯米饭。丸如弹子大。每服用生姜蜜水磨下半丸。新汲水亦得。


小儿一丸、分五服。


治风热三焦壅滞。口干、咽喉不利、咳嗽。缓中汤方


黄 (锉细) 防风(去叉) 地骨皮(去土) 甘草 紫苏叶(各等分并生使)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服。


治风热烦躁。祛风利小肠。犀角汤方


犀角(镑) 黄芩(去黑心) 山栀子仁 升麻 葛根(锉) 山茵陈(择) 生干地黄(焙)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麦门冬十粒。竹叶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治一切风热。龙脑玉壶丸方


人参 防风(去叉各二钱) 赤茯苓(去黑皮一钱半) 干蝎(去土炒半钱) 白僵蚕(炒) 硼砂(研各一钱) 白附子(炮) 天麻 麝香(研) 天南星(炮) 玄明粉(研各一分) 甘草(药三两为衣)


上一十四味。为细末。炼蜜丸鸡头大。用凝水石粉为衣。每服一丸。食后细嚼。以荆芥汤下。茶清亦得。


治风热上焦烦满。化风丸方


荆芥穗 鸡酥叶 羌活(去芦头各一两) 干蝎(十四枚全者去土炒)


上四味。为细末。炼蜜丸鸡头大。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


治风热心胸壅滞烦躁。羌活汤方


羌活(去芦头) 人参 连翘 防风(去叉) 钩藤(各一两) 甘草(炙锉三分)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治风热上焦壅盛。头目眩晕。烦躁饮水。小肠结涩。茯苓散方


赤茯苓(去黑皮) 茯神(去木各一两) 人参 远志(去心) 海金砂(各半两)


上五味。为细散。每服二钱匕。煎瞿麦汤调下。食后临卧服。


治风热上攻。头面生疮及肿痛。独活汤方


独活(去芦头) 羌活(去芦头) 防风(去叉) 柴胡(去苗) 白术 甘草(炙锉)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干各一两) 甘菊花(半两)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荆芥五穗同煎。取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治风热。心肺气壅多渴。天门冬丸方


天门冬(去心焙三分) 防风(去叉) 赤茯苓(去黑皮) 麦门冬(去心焙) 知母(焙) 桑干地黄(焙各半两)


上一十二味。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生姜汤下。日午临卧各一服。


治风热上膈烦满。疏气。羚羊角汤方


羚羊角(屑) 威灵仙(去苗土) 黄连(去须) 白槟榔 郁李仁(去皮尖炒) 甘草(炙) 大黄(锉炒) 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 桑根白皮(锉炒) 车前子 决明子(炒) 防风(去叉)


上一十五味。 咀如麻豆。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食后日二治风热攻头面虚浮。心下满闷。烦躁热渴。腰胯酸疼。咳逆咽干。小便赤涩。茯苓丸方


白茯苓(去黑皮一两半) 赤芍药 柴胡(去苗) 百合 诃黎勒皮 羚羊角(镑) 陈橘皮(研四两) 生干


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麦门冬汤下。


治风热痰壅。面发热。皮肤痛。凉心膈。润肺脏。皂荚丸方


皂荚(实肥者半斤) 甘草(一两同皂荚于罐器内烧不令烟出) 芎 (四两) 恶实(微炒) 蒺藜子(炒去角各二两) 菊花(微炒) 马牙硝(研各四两) 玄参(曝干一两) 甘松(去土)


上一十二味。捣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嚼破。茶酒任下。食后临卧治风热气秘。疏风顺气。牵牛子丸方


牵牛子(不限多少净洗饭上炊气才透便出摊微冷捣为末) 青橘皮(去白焙) 陈橘皮(去


上七味。捣罗六味为末。每牵牛子末一斤。入余药末四两。拌合令匀。以炼蜜和杵三五千下风瘙诃治风热头面生疮。羌活散方


羌活(去芦头) 防风(去叉) 芎 荆芥穗 麻黄(去根节) 甘草(炙锉) 木通(锉)


上八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茶酒调下。不拘时。


治风热上焦痰毒。大黄丸方


大黄(锉如骰子样三两) 青橘皮(去白不锉) 半夏(洗去滑各一两)


上三味。一处炒熟。捣罗为末。水浸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后临卧。温水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春应温而过热,是为非时之气,所感之风,风中必夹热气,故名风热病耳。此不但与风温为两途,抑且与热病为各异。盖风温、热病,皆伏气也;风热之邪,是新感也。其初起寒微热甚,头痛而昏,或汗多,或咳嗽,或目赤,或涕黄,舌起黄苔,脉来浮数是也,当用辛凉解表法为先;倘恶寒头痛得瘥,转为口渴喜饮,苔色黄焦,此风热之邪,已化为火,宜改清热保津法治之;倘或舌燥昏狂,或发斑发疹,当仿热病门中之法治之。或问曰∶尝见昔贤所谓春应温而反寒,是为非时之气;今先生谓春应温而过热,亦为非时之气。昔今之论,何其相反?请详悉之。答曰∶昔贤之论,固非有谬;丰之鄙论,亦有所本。今谓春应温而过热,即《金匮》所谓至而太过,《礼记》所谓春行夏令也;昔贤谓春应温而反寒,即《金匮》所谓至而不去,《礼记》所谓春行秋令也。


身热面清.口中亦热.烦叫不时.或大小便结.下之.法宜分阴阳.运八卦.掐心经.清肺经.清天河.二人上马.运水入土.捞明月.四肢掣跳.用二龙戏珠.便结.用双龙摆尾.退六腑.宜服延寿丹.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