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妇人科

《丹台玉案》:妇人科

《古今医鉴》:妇人科

《全生指迷方》:妇人科

《时方妙用》:妇人科

《万病回春》:妇人科

《医学实在易》:妇人科

干道成男.而坤道成女.故男为阳.而女为阴也.气属乎阳.而血属为阴.故男多气.而女多血也.阳轻清而阴重浊.故气无形.而血有形也.气惟无形.故充满于中而不露.血惟有形.故流溢于外而可见也.然是血也.以其初而言之.即先天真一之水.女子十四天癸至.则源泉之通.自此而始.其往来有信如潮汐之不愆其期.然后血脉调和.而病无由生.一失其期.便能作疾.而生育之机.亦因以窒矣.故治女病者.以调经为先.而善调经者.以顺气为主.气顺则经自调.经调则血常足.是以月事既正.新血一生.一交媾之间.而胚胎即结.血少精多.则精裹血而成男.血多精少.则血裹精而成女.欲得子者.于月事初止之后.三日之内.新血始生.而气犹清.交感而成胎者必男也.三日之外.新血渐多.而气已浊.交感而成胎者.必女也.其有交感于三日之外.而亦生男者.必其平素血气不盛.而其来不浊故也.其有交感于三日之内.而亦生女者.必其平素血气太盛.而其来不清故也.其有血气未尝不足.而月事又调.宜乎成胎也.而久不生育者.何也.是必男子精气不稠.或精寒不相交结故也.而非女子之病也.其有男子精气素充.而又无子者.是必女子子宫之寒.不能摄精故也.而非男子之病也.然何以知子宫之寒哉.盖女子尺脉常盛.若沉细而迟.如无所动.则子宫之寒可知矣.其有子宫不寒.而亦无子者.必其血不足.或痰有余故也.然果何以知其血之不足.痰之有余哉.亦视其形之肥瘦而已.盖瘦人多血虚.血虚则不能凝精.


肥人多湿痰.湿痰流注于下焦.则痰与血混淆.而化气不清.故亦不能凝精也.其有瘦人肥人.而亦未尝无子者.又何也.盖瘦人多血虚.道其常也.若月事既调.而无热症.则血常滋润而不枯.是以能生育也.肥人多湿痰.亦道其常也.然或肌肉不甚浮.而色不甚白.饮食无浓味.则湿痰亦少.而血气常清.是以亦能生育也.由是观之.则女子之血实.所以宰生生化化之机也.方其未成胎也.则此血周流而不息.应期而至.及其既成胎也.则此血荣养于内以护其胎.今妇人初有孕.即头眩恶心.或发呕吐多厌饮食.而常思酸者.乃足厥阴肝经养胎也.肝主风.故头眩.肝有余.则恶心呕吐.肝胜脾.故多厌饮食.肝喜酸.故常思酸也.过此则诸经轮次养胎.其七八月之间.两足浮肿者.足太阴脾经养胎也.脾注四肢.


故两足浮肿也.两手不浮肿而独见于两足者何也.盖脾本足之阴经.况此时胎气已坠下.故不能不见于两足也.每一月.则一经养之.十个月.则十经养之.十月满足而后产焉.其余二经则又养于既产之后.而化血化乳汁矣.是乳汁亦血也面其色白者.何也.盖胸前部倍属太阴肺经.乃西方庚辛金也.金色本白.血从阴分而来.故变赤而为白也.凡血去多.则令人虚.今乳汁既为血.亦不宜去多也.然其来也.恒有余其出也.无尽止足.以饮小儿.而其母不觉其虚者.何也.盖人身之血.皆资于饮食以生者也.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从肺之部位而出.故成乳汁.妇人既产.而饮食倍于常日.既产之后.又属足阳明胃经养之.乳傍属阳明.故乳汁多受于此处.胃能化饮食.饮食能生血.饮食既足.则血亦足.血既足.则其化为乳汁也.自无穷尽矣.何至令人虚乎.甘属胃.故乳汁亦甘.白属肺.故乳汁亦白.是以知既产之后.乃肺胃二经养之也.小儿二三岁.其母复有妊儿饮魃乳.即黄瘦泄泻者.以乳汁味酸.正足厥阴肝经养胎之日.肝能克脾.故儿饮之即泻也.当此之时.肺经失令.胃土无权则所以滋养乎血者.已无所籍.几何而不为儿之病哉.此特论胎前产后之事.而原其本于血.归其功于十二经耳.若夫胎前产后之症.又各具于诸症条下.而不及一一细论云.



女人尺脉常盛,而右手脉大,皆其常也。若肾脉微涩,或浮或滑,而断绝不匀,或肝脉沉而急,皆经闭不调之候也。



夫女子十四则月水行,男子十六则阳精溢,此皆合乎阴阳之数,各及其时。故男子之精气宜盛,女子之月水宜调。调经之道,贵乎抑其气以行其血,血盛气衰为从,从则百病不生,孕育乃成。且妇人之病,四时所感,六淫七情所伤,悉与男子治法同。惟胎前产后,七 八瘕,崩漏带下之证为异,故别着方。究其所因,多由月水不调,变生诸证,大概以经候如期为要。或有愆期,当审其冷热而调之。先期而行者,血热也,法当清之;过期而行者,血寒也,法当温之。然又不可不察其有无外感,为之寒热,而后投药。


且行经之际,与产后一般,将理失宜,为病不浅。若被惊则血气错乱,经脉渐然不行,逆于上则从口鼻中出,逆于身则为血分劳瘵。若其时劳力太过,则生虚热,亦为疼痛之根。若喜怒则气逆,气逆则血逆,逆于腰、腿、心、腹、背、胁之间,遇经行时,则痛而重着。过期又安。若怒极而伤于肝,则又有眼晕、呕吐之症,加之经脉渗漏于其间,遂成窍血淋漓不已。凡此之时,中风则病风,感冷则病冷,久而不治,崩漏带下,七 八瘕,可立而待矣。


一诊妇女右手寸脉浮长,出于鱼际者,气盛也。盖女人善怀多思多妒,每事不遂意则郁,忿满则气无释,血益日消,气益日盛,阴阳交争,乍寒乍热,食减形羸,诸病蜂起,宜越鞠丸主之。然此脉之妇,惟师尼寡妇,长年闺女、士大夫商贾之妻,并失志之妇者有之。


一厥阴肝脉弦出寸口,又上鱼际者,阴盛也,此思男子不可得也。盖男子以精为主,男子精盛以思室,妇人血盛以怀胎。故肝脉弦出寸口者,则阴盛可知矣。



四物汤〔批〕(按此方治妇人诸疾之总司也)


当归 川芎 芍药 地黄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临病加减用之。


经水行后作疼,气血虚也,加四君子汤,挟寒者加干姜。经水行过三五日,腹中绵绵走痛者,此血行而滞气未尽行也,加木香、槟榔。经水过多,别无余证,加黄芩、白术。若经血过多,得五心烦热,日晡潮热,加胡黄连。经水涩少,加葵花、红花。经水常不及期而行者,血热也,用生地黄,加黄连、黄芩、香附。经水常过期而来者,瘦人多应是血少,倍当归、熟地黄,加黄 、甘草,少佐以桃仁、红花,以为生血之引用也;肥人大概是气虚加痰阻滞升降然也,去地黄,加参, 、甘草、茯苓、半夏、陈皮、香附。


经水常过期,而紫黑成块,血热也,多作腹痛,用生地,加香附、黄连、玄胡索、五灵脂、乳香、没药。经水常过期而血色淡者,痰多血少也,用生地黄加二陈汤。经水如黑豆汁者,加黄连、黄芩。经水微少,渐渐不通,手足酸疼,肌肤潮热,脉微数,去地黄、川芎,加泽兰叶三倍,甘草半分。经水不通,阴虚血少,小便涩而身体痛,加白术、牛膝、牡丹皮、桃仁、香附;经滞不通,加桃仁、红花,经水适来适断,往来寒热如疟者,加小柴胡汤。血崩有热,加生地黄、蒲黄、黄芩。一方加阿胶、艾叶、黄芩;一方加荆芥穗,止血甚妙。崩中去血过多,血脏虚冷,加阿胶、艾叶。血崩淋漓不断,加炮附子、赤石脂。赤白带下,加香附、官桂。一方加香附、白芷。胎动不安,下血,加艾叶、炒阿胶、黄芩。妊娠心腹痛,加竹茹一块。胎死腹中,加交桂、白芷、麝香。产后腹胀,加枳壳、肉桂。产后恶露,腹痛不止,加桃仁、苏木、牛膝。产后虚惫,血热烦闷,加生地黄。产后寒热往来,加柴胡、麦门冬。产后闷乱,加茯苓、远志。产后伤风头痛,加石膏、甘草。产后血痢腹痛,加槐子、黄连、粟壳。


凡血气痛,加乌药、官桂。冷气痛,四肢厥,加良姜、军姜、玄胡索。腹中气块,加木香。血积块痛,加莪术、三棱、官桂、干漆炒。口干烦渴,加麦门冬、干葛、乌梅。小便闭涩,加泽泻、木通。大便闭,加桃仁、大黄。胁肋胀满,加枳实、半夏。大渴烦躁,加人参、知母、石膏。骨蒸劳热,加知母、地骨皮、柴胡、黄芩。虚烦不眠,加人参、竹叶、酸枣仁。心气不足,恍惚,加远志、酸枣仁,辰砂另研。咳嗽,加桑白皮、麻黄。呕吐,加白术、人参、藿香、干姜。虚寒滑泄,加官桂、附子炮。血痢,加阿胶、黄连。一方加阿胶、艾叶、浓朴。筋骨肢节疼,及头痛憎寒,加羌活、防风、 本、细辛。风寒眩晕,加秦艽、羌活。脐中虚冷,腰腹疼痛,加玄胡索、川楝子。目暴赤作翳痛,加防风、防己、龙胆草。腹痛,加浓朴、枳实。虚汗加 牡蛎、麻黄根。虚劳气弱,咳嗽喘满,加姜制浓朴、麸炒枳实。


调荣顺气汤 治妇室经闭不调,或前或后,心腹疼痛。


当归(酒洗,一钱) 川芎(八分) 生地(一钱) 白芍(盐水炒,一钱) 香附(便制,一钱) 艾叶(醋炒,一钱) 丹皮(酒洗,一钱) 阿胶(蛤粉炒,一针) 白术(一钱二分) 甘草(四分) 红花(一钱) 桃仁(一钱,去皮尖)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腹痛,加玄胡索(一钱)、五灵脂(八分,醋炒) 没药(一钱)


憎寒潮热,加柴胡(一钱) 地骨(酒炒,一钱。)


清经四物汤 治经水不及期而来者,及血虚有热。


当归(一钱五分) 川芎(五分) 白芍(八分) 生地黄(一钱) 阿胶(炒,五分)艾叶(三分) 条芩(一钱) 宣黄连(姜炒,八分) 黄柏(五分) 知母(五分) 香附(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


通经四物汤〔批〕(按此方治经水不调之剂) 治经水过期不行者,乃血虚有寒。


当归(一钱半) 川芎(五分) 熟地(一钱) 白芍(一钱) 红花(三分) 香附(一钱)肉桂(五分)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蓬术(一钱) 苏木(一钱) 木通(八分)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


清热调血汤 治经水将来,腹中阵阵作痛,乍作乍止,气血俱实。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生地黄 黄连 香附 桃仁 红花 玄胡索 牡丹皮 蓬莪术


上一剂,水煎,温服。有热,加柴胡、黄芩。


顺气散瘀汤 治经水行时着气恼,后得心腹腰胁痛不可忍,脉弦急不匀,乃瘀血作痛也。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桃仁 红花 青皮 莪术 玄胡索


水煎,温服。


四味调经止血散 治妇人月水将来,或将尽,前后数日腹痛。


当归 玄胡索 没药 红花(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醇酒送下。


加减五积散〔批〕(按此方治经行前后诸痛之剂) 治妇人遇经行时,沿身疼痛,手足麻痹,或生寒热,头痛,眼目眩晕,此乃触经感冒。


根据本方去干姜,加羌活、牛膝,姜葱煎服。咳嗽,加杏仁、五味子。泄泻,去枳壳,加肉豆蔻。


大补经汤 治妇人气血虚弱,血海寒冷,经水不调,或时心腹疼痛,或下白带如鱼脑髓,或似米泔,不分信期,每月淋漓不已,面色萎黄,四肢无力,头目眩晕,肌体羸瘦。


当归(六分,酒炒) 川芎(五分) 白芍(酒炒,六分) 熟地黄(五分) 人参(三分) 白术(去芦,四分) 白茯(去皮,四分) 黄 (四分) 陈皮(四分) 砂仁(三分)香附(六分) 阿胶(蛤粉炒,三分) 沉香(另研,三分) 小茴(三分) 玄胡索(四分)吴茱萸(三分) 肉桂(三分) 粉草(三分)


上锉一剂,煎服。


滋阴百补丸〔批〕(按此方治经水不调气血大虚之剂) 治妇女劳伤气血,诸虚百损,五劳七伤,阴阳不和,乍寒乍热,心腹疼痛,不思饮食, 羸乏力。


香附米(一斤,去毛四制,酒、醋、盐汤、童便各浸四两,浸三日,淘净各炒干) 益母草(半斤) 当归(酒洗,六两) 川芎(四两) 玄胡索 人参(二两) 白术(去芦,四两) 白芍(炒,三两) 熟地(姜汁炒,四两) 白茯(二两) 甘草(炙,一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砂仁汤,或酒,或醋汤,白滚汤任下。


艾附暖宫丸 治妇人百病。


南香附子(去毛净一斤,分四制,酒、醋、盐汤,童便各浸四两,三日,焙干为细末) 北艾叶(温水洗净,焙干研烂筛去灰,醋浸炒干) 当归(酒洗) 川芎 白芍(酒洗) 熟地(各二两)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淡醋汤下。


螽斯丸(王同知传)〔批〕(按此方养血顺气调经之剂) 治妇人赤白带下,经候不调,或前或后,或行时小腹作痛,腿膝麻痹,腰腹痛,子宫不能摄养。


生地(酒洗,四两) 熟地(酒蒸,四两) 陈皮(一两) 白茯苓(二两) 川芎(二两)赤芍(二两) 香附(一斤,童便浸,春三、夏二、秋四、冬五日) 当归(酒洗,四两) 枳壳(麸炒,二两) 黄芩(酒炒,二两) 玄胡索(酒炒,二两) 青皮(二两) 苏木(一两)红花(一两) 五灵脂(一两) 干姜(炒,五钱) 粉草(二钱)


上为末,用艾煎汤,入醋一盏,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酒下,或白汤,空心送下。


柴胡抑肝散 治寡居独阴无阳,欲心萌而多不遂,是以恶寒发热全类疟者。


苍术(泔炒,一钱) 香附(一钱) 川芎(七分) 神曲(炒,八分) 栀子(炒,一钱)连翘(五分) 柴胡(二钱半) 青皮(炒,一钱) 赤芍(二钱半) 生地(五分) 丹皮(一钱半)地骨皮(一钱) 甘草(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或食远温服。


抑阴丸 治寡妇寒热如疟,思男子而不得者。


柴胡(五钱) 黄芩(五钱) 赤芍(一钱) 秦艽(三钱) 生地黄(二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乌梅煎汤送下。


茯神散 治妇人风虚与鬼通,妄有所见闻,言语错乱者。


茯神(一钱半) 茯苓 人参 石菖蒲(各一钱) 赤芍药(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前服。


治妇人腹中常常作痛,上下不定,经年积血故也。


青皮 陈皮 三棱 莪术 香附 乌药 干姜(各等分)


上锉散,醋煮焙干为末,空心陈米汤调下。


治妇人玉户生疮,作痒不可忍者,皆因欲事损元。


硫黄 生矾(调水,洗三五次) 杏仁(烧灰,油调搽)



四物加桂汤 治忽然寒热。


川芎 当归(洗,焙) 芍药 地黄(焙) 桂心(等分)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史载之《指南方》内无川芎。


葶苈丸 治先因小便不利,后身面浮肿,致经血不行,此水乘于血,名曰水分。


甜葶苈(炒) 续随子(去皮,研,各半两) 干笋(一两)


上为细末,熟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煎扁竹汤下七粒。如大便利者,减葶苈、续随子各一分,加白术半两,食后服。


牡丹丸 治经候时行时止,或淋漓不断,腹中时痛,其脉沉涩,由寒热邪气客于胞中,留而为血滞,当有所去乃愈。


大黄(蒸) 附子(炮,去皮脐) 茯苓 牡蒙 牡丹皮 桔梗(各二两) 芎 人参浓朴(去皮,姜汁涂,炙) 当归(焙,各半两) 甜葶苈(炒,各二两) 椒(去目,炒出汗,半两) 虻虫(去头足翅,五十个) 吴茱萸(炒) 柴胡(去苗) 干姜 桂(去心,各半两)细辛(去苗,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粒,未知,加至二十粒,食后服。


小蓟汤 治经候过多,遂至崩漏,色鲜明如水下,得温则烦,至于昏闷,其脉数疾微小为顺,大者逆,由阴虚阳搏,为热所乘,伤于冲任,血得热则流散,冲任不能收也。


小蓟茎叶(洗、切、研,服汁,一盏) 生地黄汁(一盏) 白术(半两,细锉)


上以水一盏同煎。取一半,去滓,分二服。


人参白术散 治妇人经候不来,身如病而无病,脉滑大而六位俱匀,谓之阴搏阳,有子也。精神如故,恶闻食臭,但嗜一物,或大吐,时吐清水,此名恶阻,毋作他病治之。


白术(一两) 人参(半两) 丁香 甘草(炙,各一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秦艽散 治胎动不安。


秦艽 阿胶(炒) 艾叶(等分)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糯米百粒,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白术散 治妊娠面目肿,如水状。


橘皮(洗) 大腹皮 茯苓 生姜(各半两) 白术(一两)


上为末。饮调方寸匕, 食前服。


兔血散 治难产最要,临产服之。


腊兔血上用蒸饼,切片子,蘸血阴干为末。煎乳香汤,调服二钱。


半夏散 治胎死腹中,其母面赤舌青者是。


半夏(汤洗七遍,薄切片,姜汁浸三日,炒干)


上为末。温酒调下一钱。不能酒,用汤。亦治横生逆产。


桃仁汤 治恶露顿绝或渐少,腰重痛,下注两股,刺痛如锥刀刺,此留血于经络,不即通之,大有痛处必作痈肿。


苏木 地黄 桃仁(去皮尖,炒,各半两) 虻虫(去头足翅,炒) 水蛭(炒,各三十枚)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恶露行即住服。


五香汤 治同前。


木香 丁香 沉香 乳香 麝香 升麻 独活 连翘 桑寄生 木通(各二两) 大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没药丸 治恶露方行,忽然断绝,骤作寒热,脐腹大痛,胸中如以针刺,此大有蓄血留于经络。


当归(焙,一两) 桂心 芍药(各半两) 没药(一分) 桃仁(去皮尖,炒,一分)虻虫(去头足翅,炒) 水蛭(炒,各三十枚)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醋汤下三丸。


皂角散 治乳妇吹奶,由哺儿时,鼻气冲乳中,忽然肿硬痛急,手揉,服皂角散、栝蒌散及敷药。不即治之,结痈脓,能杀人。


皂角(烧,细研) 蛤粉(研,等分)


上研细,热酒调一匙或半钱,急以手揉之,取软为度。


瓜子汤 治肠头如以针刺,连谷道。又因痔痛,小便如淋状,时寒时热,此由产时用力气并肠间。亦由阴虚,邪热乘客留聚肠间,热结恐成肠痈。


袁当时《大方》云∶崔左丞屡用有效。


薏苡仁(炒,四两) 桃仁(去皮尖) 牡丹皮(各三两) 瓜子(一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皇清嘉庆十有三年岁在着雍执徐阳月照文张海鹏较梓


妇人之病.与男子同.唯经带胎前产后.另有方法.


一妊妇患伤寒杂病.俱以四物汤为主.无汗.加麻黄细辛.有汗.加桂甘草.寒热往来.加柴胡黄芩.鼻干不眠.加升麻葛根大黄芒硝干姜附子.俱可随症加入.古人六合四物汤.论之详矣.


一妇人有胎.恐服药有碍.灶中黄土研末.以水和涂于心下及脐下.干则易之.


一受胎二三月.必呕恶心.以月水不通.阳明之气.壅盛上 .至四五月自愈.如病甚.用


一胎前下血.名曰胎漏.气虚不摄血也.多服补中益气汤.如因恼怒伤肝者.宜加味逍遥散.加生地.


一胎动不安.血不养胎也.宜四物汤.去川芎加白术杜仲.若有火者.再加黄芩.如腹时痛多寒者.加川椒.此一味.今人罕用.金匮用以养胎.


一堕胎症屡患者.必应期而堕总属气血大虚.余昔惑于丹溪之说.以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内子患此.四年中连服五次皆堕.后有老医.用四物汤.加真鹿胶补骨脂菟丝子杜仲川续断而安.余始悟命门为人立命之本.女以系胞.必用温药热药始效.赵氏医贯.用六味八味.加艾叶阿胶.大有灼见.如不受温药峻剂者.以杜仲八两.糯米汤泡炒勿焦取粉.真桑上寄生人参五味子各四两为末.以黄 一斤.白术大枣各六两.煮膏为丸.米汤送下四钱.一日两服.神效.一子肿.宜五皮散.加白术子嗽.宜二陈汤.加阿胶麦冬桑白皮五味子干姜细辛.子悬宜四物汤.去川芎.加黄芩白术甘草.子泻宜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加黄芩砂仁.


一临产交骨不开.宜四物.去芍地.加发炭三钱.龟板五钱.水煎服.如血水大下而不产者.是血干而胎滞.气虚推送无力.宜当归补血汤.加人参肉桂各一钱.甚者.去桂.加附子三钱.此法时医不讲.


一产后血晕.用醋炭熏鼻.老酒和童便饮之.不可放倒.如气血脱而晕者.必唇口手足厥冷.以当归补血汤.加参附干姜.以回其阳.甚者.必用通脉四逆汤.如认作血晕治之.则


一胎衣不下.用归身五钱.川芎三钱.水煎服.或血入衣中.胀而不下.宜清酒送下失笑散.


一产后发热.有外感者.照常法治之.如无外感.用当归补血汤.


一血块痛.宜四物.倍当归.去地黄.加牛膝桃仁肉桂青皮醋炒大黄下之.


一产后泄泻.不可利水.只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一产后大便不通.宜八珍汤.加桃仁杏仁.


一子宫下坠.乃劳力所伤也.宜补中益气汤.加附子.玉门不闭.治同.


一产后.瘀血不行腹痛者.宜当归四钱.川芎二钱.炮姜炙草各一钱.桃仁七枚.名生化汤


一产后感风成痉.口噤.角弓反张.无汗者名刚痉.宜荆芥穗一两.以童便煎灌之.或桂枝汤.加葛根三钱.有汗.为柔痉.宜桂枝.加栝蒌根三钱.二痉属虚者.以十全大补汤.加


一产后喘促.口鼻起黑气.为瘀血入肺.不治.或用人参一两.苏木三钱.水煎顿服.若厥冷自汗.必用通脉四逆汤.进二三剂.厥回脉复.可治.


脉∶《脉经》曰∶寸关调如故,而尺脉绝不至者,月水不利,当患小腹引腰痛、气滞上攻胸臆也。寸口脉浮而弱,浮则为虚,弱则无血。尺脉来而断绝者,月水不利。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肝脉沉,主月水不利、腰腹痛;少阴脉弱而微,微则血少。脉来至,状如琴弦,若小腹痛,主月不利,孔窍生疮,胃脉涩、少阴脉微而迟,微则无精,迟则阴中寒,涩则血不来,此为居经,三月一来,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生疮;少阴脉数,则气淋、阴中生疮;少阴脉弦者,阴中必挺核;少阴脉浮而动,浮则为虚,动则为痛,妇人则漏下。


妇人生死脉诀∶


《脉经》曰∶妇人漏下赤白,且下血数升,脉急数者死,迟者生。妇人漏下赤白不休,脉小虚滑者生,大紧实数者死。妇人新生乳子,脉沉小滑者生,实大弦急者死。妇人疝瘕积聚,脉弦急者生,虚弱者死。妇人生产,因中风寒热病,喘鸣而肩息,脉实而浮缓者生,小急者死。妇人生产之后,寸口脉焱疾不调者死,沉细附骨不绝者生。金疮在阴处,出血不绝,阴脉不能至阳者死,接阳而复出者生。怀孕六七月,脉实大牢强弦急者生,若沉而细者死。


丹溪曰∶产前脉细,小产后脉洪数者死。又曰∶产前当洪数,既生而洪数如故,岂得不死。(此亦大概言之,亦有洪数而生者。)


妇人之病与男子俱同,惟经之前后,与胎产前后,当另立治法。室女闭经,久必成劳,以天癸正旺,不应愆期也。其症发热咳嗽,及寒热往来,恶疮渐盛。如脉洪、口渴,便秘者,为实热,宜以四物汤加红花、桃仁、大黄(醋炒、)乌药、茜草主之;脉虚、口淡、多寒、腰腹痛、大便滑者为虚寒,宜以四物汤加肉桂、人参、大黄、桃仁、干姜主之,二症脉涩,肌肉甲错,将成干血痨者如虻虫,水蛭攻之,但经闭即为血崩之兆,不可任意攻击,此切症类多忧郁思虑,七情过用所致,属虚者十之六、七。《内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宜以逍遥散解肝经之郁,而诸郁俱解以归脾汤补心脾之血,以治经血之源。景岳逍遥饮心、肝、脾同治,为标本两全之道,服之良久,然后通之。


妇人经闭,照前法。师尼寡妇,寒热往来,脉上鱼际,将成痨瘵,以小柴胡汤加生地主之,或八味逍遥散主之。


妇人经渐迟,是血海虚寒,宜以四物汤加桂、附、吴萸、人参、白术、炙草主之。经渐早是血海挟热,宜四物汤加黄连、黄芩、阿胶、地榆、甘草主之。


愚按二症,经迟者,用归脾汤加附子、干姜,经早者加丹皮、栀子是也。


薛立斋之快捷方式妇人赤白带下,与男子赤白浊同,俱主湿热,宜二陈汤加苍术、白术各二钱,黄柏一钱,牡蛎粉三钱,椿根皮(醋炒)二钱,乌梅二枚去核主之。亦有用补中益气汤及六、八味丸而愈者,宜察其脉症而消息之。


赤属血,宜加当归(醋炒二钱。)白属气,宜加黄 (盐水炒三钱。


妇人经水不调,多不能成孕,宜先审其寒热虚实,及有无忧郁,以调其经,即是种子之法。又肥人恐子宫脂满,不能受胎,宜以四物汤去熟地,加半夏、贝母、香附各二钱,阿胶三钱,天麻一钱主之。瘦人恐子宫干燥,不能受胎,宜四物汤加人参、麦冬、半夏、桂枝、阿胶各一钱五分,艾叶、吴萸各五分主之。景岳育麟珠为种子良方,不可不知。


堕胎症,丹溪主于脾虚挟火,以胎系于脾,犹钟悬于梁也,故以白术补脾为主,火盛则动其胎气,故黄芩泻火为辅。于是垂其训曰∶黄芩、白术为安胎之圣药。《达生篇》遵其法,而立安胎方,服多效。然物虽系于梁,而力则藉于栋,巨栋屹然不动,而梁方安,故人之两肾,犹两栋也。如左尺弱,必以六味丸为主,右尺弱,必以八味丸为主,而阿胶、艾叶、续断、五味子之类,于二方随宜加减,应手取效,此赵养葵先生之心法也。大抵三月、五月,胎必应期而堕者,皆是肾虚,必以此法为上。若近时医,必谓丹皮动血,桂枝堕胎,戒而不用。不知庸劣误人,即此等不读书,假小心之辈也。


张石顽曰∶举世皆以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半夏、桂附为陨胎峻剂,敦知反有安胎妙用哉,盖子气之安危,系乎母气之有偏胜与否。若母气多火,得芩连则安,得桂附则危,母气多痰,得芩半则安,得归地则危,母气多寒,得桂附则安,得芩连则危,务在调其偏胜,适其寒温。世未有母气逆而胎得安者,亦未有母气安而胎反堕者。所以《金匮》有怀孕六、七月,胎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用附子汤温其脏者,不可不知。


产前嗽喘肿胀及一切杂症,俱以杂症正法医之,不必谓某药动胎,某药堕胎,疑而不用也,《内经》云∶“有故无陨。”即此谓也。或以四物汤为主,以护其胎,则所用之药,直入于病,绝无妨碍。观洁古六合、四物汤,凡硝黄之类无所不用,可以观古人之有识有胆也。其方备载于《医方集解》末卷,宜熟读之。


产妇临盆,以忍痛熟睡为主,分娩自有定时,不妨缓缓以待,切勿听稳婆惊悚之言,如交骨不开,是阴气大虚,宜加味归芎汤主之(方见《女科要旨》。


又方以桃仁一个,劈作两片,一片写“可”字,一片写“出”字,仍合之,以糊粘之,吞下多效。


又∶胎,犹舟也,血,犹水也,水满则舟行,如血行太早,则胎干涩而难出,必以十全大补大剂服之,如血未行,以保生无忧散主之。


又∶产后腹中 痛,诸药不效,以手重按稍止者,虚之候,必用峻剂法,羊肉汤主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