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鲠刺

《续名医类案》:鲠刺

张子和治一小儿,约五六岁,同队小儿以蜀黍楷相击,逆芒倒刺于咽中,数日不下粥药,肿大发。其家告张,张命取水,根据道经咒法,以左手屈中指及无名指,作三山印,坐水盏于其上,右手掐印文,是金枪印,脚踏丁字,立望太阳或灯火,取气一口。次在净水盏中,咒曰∶吾取老君东流顺,老君奉 ,摄去毒水。五托大帝尊,所到称吾者,各各现帝身,急急如律令。摄念七遍,吹在盏中,虚搅卓三次为定。其儿咽水下咽,曰∶我可也。三五日肿散,乃知法亦有不可侮者。


《夷坚志》云∶小儿误吞稻芒着咽喉中,不能出者,名曰谷贼,惟以鹅涎灌之即愈。盖鹅涎化谷相制耳。


一儿误吞一钱在咽中不下,诸医不能取,亦不能下。戴人熟思之,忽得一策,以净白表纸,令卷实如着,以刀纵横乱割其端,作 之状。又别取一箸,缚针钩于其端,令不可脱,先下咽中轻提轻抑探之。觉钩入钱窍,然后以红卷纳之咽中,与钩尖相抵,觉钩尖入纸卷之端,不碍肌肉提之而出。(此法奇而稳,然非子和灵心妙手,亦未必有济也。)


方雪瓢偶在鲍渌饮处,谈及《名医类案》中以南硼砂治误吞金,及羊胫骨灰治法,皆神验。座客有言面筋灰治误吞铜钱甚异者,方默识之。归适邻家误吞铜钱,哽咽间不能上下,危急之际,方即以法教之。才下咽,钱自口中出,其巧值如斯,殆有鬼神使之耶?因附记之。其法以面筋置新瓦上烧作炭,研末,用滚汤调温服。钱未下咽者,即从口中出,已下咽者,必从便出。近又传方,以生大蒜塞鼻中,其钱立出,尤为简便,但未之试耳。


张子和曰∶昔过株林,见一童子误吞铜铁之物,成疾而羸,足不胜身。会六七月,淫雨不止,无薪作食,过饥数日。一旦邻牛死,闻作葵羹粳饭,病患乘饥顿食之。良久注泻如倾,觉肠中痛,遂下所吞之物。余因悟《内经》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牛肉、粳米、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宽缓肠胃。且肠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铜铁所以下也。(如此时刻留心,触处灵通,技安得不精?此古人之所以不可及也。)


近有稚子,戏以线锤置口中,误吞之,有胡僧啖以饧糖,啖之半斤,即于谷道中随秽而下。僧云∶凡误吞五金者,皆可啖也。近峰闻略及《续医说》旧案,有僧用饧糖,出眼中箭头甚捷。


张景岳治王氏子,甫周岁,其母与一铁钉与之玩弄,吞入喉间。往视之,见其母倒提儿足,以冀其出,口鼻皆血。因晓之曰∶此岂倒悬可出者乎?速令抱正,遂闻啼声。盖钉已下咽,不在喉矣。因阅本草铁畏朴硝,遂得一法。用磁石一钱,朴硝二钱,并研为末,令以熬熟猪油加蜜,和调药末与服。下午吞之,至三鼓时,解下一物,莹如 菜,润滑无棱,药护其外。拨视之,则钉在其中矣,乃京中钉鞋所用磨菇钉也。立方之意,以硝非磁石,则不能使药附钉,磁石非硝,则不能逐钉速出,非油则无以润,非蜜则未必滑,则着者着,逐者逐,润者润,同功合力,裹护而出矣。(此景岳杰出之案也。使悉能如此用法周到,夫何间然。)


按∶《物理小识》亦载小儿误吞铁针,以乳香、荔枝、朴硝为末,以犬豕脂入盐和之,吞下自愈。若碎铁,则用皂荚、 砂。雷学曰∶铁遇神砂,和泥似粉。神砂应即 砂也。( 砂大毒,何可轻用?)


一吏部无子,妻极妒,外家方坐蓐,乃盘肠生。妻暗用细针刺于肠上,外家觉后肠时有刺痛难忍。稳婆私告于外家,外家与吏部言之。诸医束手。一全真曰∶我能治之。用磁石一大块,从痛处引之至于脐,针从脐出,外家竟无恙。黄蛰南公谈。(《续金陵琐事》。)


刘浴德号壶隐,知医,洞庭叶雅南之细君,五七日前因事不顺意,意欲自毙,遂吞布针十余根。因请乩仙降笔云∶吾碧云仙使也。始问曾吞针否?又曰∶果则果矣,事则无事。仙方又书凡方可治,复问明书凡方。良久乃书问壶隐子。因造刘问方,刘教以栎炭末三钱,用井水调服可下。如未下,可再服之。乃曰∶愚意欲饵瓷石,未审何如?刘曰∶叵叵。(叵叵,犹言不可、不可也。)宜取磁石两大块,置肛门外,或庶几焉。如法治,针果出。(《续金陵琐事》。)


《百一选方》以净水盛新汲水一盏,捧之面东默念云∶谨请太上东流顺水,急急如南方大帝律令 。一气念七遍,即吹一口气入水中,如此七吹,以水饮患人,立下。或用此咒水,可以食针并竹刺。(较子和案中咒颇简易。)


诸骨鲠喉,用清水一碗,以手指向水面虚写天上金鸡叫,地下草鸡啼,两鸡并一鸡,九龙下海,喉咙化如沧海二十五字,口诵七七遍,饮之立愈。向又一法,以清水一碗,用手指向水虚写鸟飞龙下,鱼化丹邱八字,饮之立效。(并《酉阳杂俎》。雄按∶此皆祝由遗意。或于水面虚写水活鱼龙顺五字,饮之亦妙。)


刘浣邻人马湘生儿数月,偶遗金网中圈子于案上,儿误吞之,哀泣不已。湘求救于医,医适出,湘司于门,坐立不定。或询其子何疾,惊惶如是。湘以前事告,或教以急买韭数茎,熟而不断,与蚕豆同咽之,不过二次,从大便出矣。此法方书所不载,故表之。(《北壕纪言》。)


李奎治一人误吞指爪,喉哽几殆,奎令剪人指爪, 服之,立愈。疑其古方,奎曰∶不然。此《内经》所谓衰之以其属者也。闻者叹服。(《宁波府志》。)


张子和治当涂郭祥正子,患咳嗽,肌骨如削。医多以为劳。张曰∶是不足忧。就坐饮以药,忽大吐,使视涎沫中,当有物也。视之得鱼骨,宿疾皆愈。(《新安志》。)


一富家子,被鸡骨鲠,百方莫治,家人惊惶。忽一叟至,自云∶我有巧术,但行手法取之,不劳药饵也。许以千缗浓谢。叟乃以丝棉裹白糖如梅大,令其咽下入喉间,留一半于外,时时以手牵掣。俾喉中作痒,忽然痰涎涌出,其骨粘于棉上,遂如约酬之。(《续医说》。)


张文垣治查良本内人,怒后偶食鱼头,骨鲠于喉中,即馒头粽肉等压之,骨虽下,随觉胸膈不快。又服销骨药二帖,已七日矣,胸膈胀痛殊甚,饮食悉从背下,恶寒发热。脉之,两手弦数。盖骨鲠之后,用硬物压之,伤其胃脘,必有瘀血停蓄膈间,将食管逼向后,故饮食觉从背下也。但销去瘀血,使管撤消,胸膈之痛可瘳矣。以五灵脂为君,元胡索、山楂、桃仁、枳壳等为臣,赤芍、丹皮、香附、山栀为佐,柴胡、石菖蒲为使,临服入韭汁一酒杯,服后胸膈宽快,大便泻一次,痛减大半,饮食乃从右下。右边胸喉略痛,吞物甚艰,吐出痰皆血腥气,改以山栀、赤芍、归尾、桃仁、刘寄奴、五灵脂、丹皮、穿山甲,入韭汁服之,二帖全瘳。


张景岳曰∶凡诸物鲠于喉中,或刺于骨,必得锋芒之逆,所以棘而不下。凡下而逆者,反而上之则顺矣。故治此者,当借饮食之势,涌而吐之,使之上出,则如拔刺之捷也。若芒刺既深,必欲推下,非惟理势有不能,亦且迟延,或食饮既消,无可推送,以致渐肿,为害非细。又曰∶凡诸骨鲠,或以 糖一大块,满口吞而咽之。或用韭菜煮略熟,勿切,吞下一束,即裹而下,亦妙。


高坡纂异载洪洞韩肃,即忠定公之父也,三岁时,误吞一钉,家人皆惊哭待尽。其祖以神医名,视之曰∶无恙,必待三年,钉乃得出。人莫之信,遂定时日书壁间以俟。但每作腹痛,必绝而复苏,久渐黄瘦骨立。及期谓家人曰∶儿将瘳,势必大作,虽绝勿惧,宜先煮粥食以俟之。既而腹果大痛,一叫而绝,良久吐出,钉脱尽。又复绝,超时始苏,岁余获安,寿七十一卒。


金陵秣陵乡中一人,姓李,号守泉,符水绝妙,远近求无不立效。其法命鲠者坐自己佛堂中,佛前放一盂净水,令亲属往求烧符。用法讫,徐以小 卜之云∶已愈矣。其人归看净水中,所鲠之物在内,随愈。乃亲见者。(《治法汇》。)


景德镇湖田市张姿女名婆儿,因吃 糕被噎而死,气尚未绝,须明日方敛,守尸悲哭。忽闻击户声,问谁人?曰∶我是河里住人,陈曾二也。张曰∶何故夜深相过?曰∶知道婆儿不幸,但扶HT 起坐,将苕帚拍打背三下, 便落腹,可活矣。张启门称谢,了无所见。试用其法,不食顷,女腹如雷鸣,实时安好。迨晓寻访陈曾二,盖七年前溺水而死者,鬼未受生,犹怀恻隐,存心如是,张乃命僧为荐拔之。(《夷坚志》。)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