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谷疸

《金匮翼》:谷疸

《圣济总录》:谷疸

《医述》:谷疸

《四圣心源》:谷疸

《症因脉治》:谷疸

始于风寒而成于饮食也。《金匮》云∶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又云∶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即前大茵陈蒿汤) 此下热之剂,气实便闭者宜之,不然不可用。


茯苓茵陈栀子汤(《宝鉴》) 治谷疸,心下痞满,四肢困倦,身目俱黄,心神烦乱,兀兀欲吐,饮食迟化,小便瘀闷发热。


菌陈(一钱) 茯苓(五分) 栀子 苍术(去皮,炒) 白术(各三钱) 黄连 枳壳猪苓 泽泻 陈皮 防己(各二分) 黄芩(六分) 青皮(一分)


长流水煎,去滓,空心温服。


栀子、茵陈,泄湿热而退黄;黄连、枳壳,泄心下痞满;热能伤气,黄芩主之;湿热壅胃,二术、青皮除之;湿热流注经络膀胱,二苓、防己利之。


胆矾丸(《本事》) 治男妇食劳,面黄虚肿, 癖气块。


胆矾(无石者,三两) 黄蜡(二两) 大枣(五十枚)


用石器入头醋三升,下胆矾、大枣慢火熬半日,取出枣子去皮核,次下黄蜡再熬一二时如膏,入腊茶二两,同和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茶清下,日三。


许叔微云∶宗室赵彦才下血,面如蜡,不进食,盖酒病致此。授此服之,终剂而血止,面色鲜润,食亦如常。


治湿热黄病,助脾去湿方(《乾坤生意》)


针砂(擂净绣水,淘白色,以米醋于铁铫内浸一宿,炒干,再炒三五次,候通红,二两五钱) 陈粳米(半升,水浸一夜,捣粉作块,煮半熟) 百草霜(一两半)


上三味捣千下,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五加皮、牛膝根、木瓜根浸酒下。初服若泻,其病本去也。


脾劳黄病方(《摘元》)


针砂(四两,醋炒七次) 干漆(烧存性,二钱) 香附(三钱) 平胃散(五钱)


为末,蒸饼如桐子大,汤下。


黄病有积神方(《先醒斋笔记》)


苍术(炒) 浓朴(姜汁炒) 橘红 甘草 楂肉 茯苓 麦芽(各二两) 槟榔(一两) 绿矾(醋 研细,一两五钱)


为末,枣肉丸梧子大,每服一钱,白汤下,日三服。凡服矾者,忌食荞麦、河豚,犯之即死。


予每治脱力劳伤,面黄能食,四肢无力,用造酒曲丸平胃散,加皂矾( 透)针砂,淡醋汤下十丸,日二。


论曰失饥饱甚,则胃中满塞。谷气未化。虚热熏蒸,遂为谷疸。其证心下懊闷,头眩心忪。怫郁发烦。小便不利,身黄如橘是也。


治谷疸,食则头眩心忪。怫郁不安,久久发黄。茵陈汤方


茵陈蒿 柴胡(去苗各四两) 黄芩(去黑心) 龙胆 枳实(去瓤麸炒各二两) 栀子仁 升麻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若羸瘦。去大黄,加生地黄五两,栀子仁四两。


治谷疸,趺阳脉紧而数。紧则为实。数则为热。紧数相搏。胃中苦热。骨节烦疼,小便不利。石苇汤方


石苇(去毛) 木通 柴胡(去苗) 茅根(各一两半) 栀子仁 芒硝(各半两)


上六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


治谷疸。食毕头眩。心中怫郁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攻冲所致,其腹必满。苦参丸方


苦参(一两半) 龙胆(半两)


上二味。捣罗为细末,以牛胆汁和捣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早晚食后,煎大麦汤下。


治谷疸,头眩心忪。发黄腹满。涤热汤方


茵陈蒿(三两) 大黄(锉炒一两半) 山栀子仁(三分)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小便利色如皂荚汁,一宿腹减。


治谷疸。苦参栀子丸方


苦参(一两) 山栀子仁(半两) 龙胆 黄芩(去黑心各一两)


上四味,捣罗为细末。以猪胆汁和捣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米饮下、日三。


治谷疸,食毕头眩腹满。及酒疸脉沉实。 砂乳香丸方


砂 乳香 安息香(各一两半) 巴豆(三十粒去皮心膜用酽醋一盏煮至半盏取出研)杏仁


上五味,再研匀为细末。枣肉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食后温生姜米饮下,日再夜一。


治谷疸,唇口先黄。腹胀气急。郁金散方


郁金(一两) 牛胆(一枚干者) 麝香(研半钱)


上三味,捣研为细散。每服半钱匕。新汲水调下,不拘时。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金匮》)


问∶仲景云,谷疸下之,腹满如故,何不立一治法?余曰∶必用和法,先和其中,后乃下之。何以知之?


仲景云∶脉迟尚未可攻,味一尚字,其当攻之旨跃然。《金匮》又云∶诸黄,腹痛而呕者,用小柴胡汤。观此,仍是治伤寒邪高痛下之法,是以知之耳。陈无择治谷疸,用谷芽枳实小柴胡汤,差识此意,但半消、半和、半下三法并用,漫无先后,较诸仲景之丝丝必贯,相去远矣。(喻嘉言)


谷入于胃,脾阳消磨,蒸其精液,化为肺气。肺气宣扬,外发皮毛而为汗,内渗膀胱而为溺。汗溺输泄,土不伤湿,而木气发达,则疸病不作。阳衰土湿,水谷消迟,谷精堙郁,不能化气,陈腐壅遏,阻滞脾土,木气遏陷,土木郁蒸,则病黄疸。


中气不运,升降失职,脾陷则大便滑溏,胃逆则上脘痞闷。浊气熏蒸,恶心欲吐,恶闻谷气。食则中气愈郁,头眩心烦。此当扩清其菀陈,除旧而布新也。


【谷疸之症】食谷头眩,心中怫郁,胃中苦浊,小便不通,遍身俱黄,此谷疸之症也。


【谷疸之因】脾胃有伤,不能运化水谷,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利,湿热内甚,则身体发黄,而谷疸成矣。


【谷疸之脉】趺阳紧数,数则为热,紧即为寒。阳明脉迟,食难用饱,滑大者易治,弦


【谷疸之治】脉迟者不可下,茵陈汤治之。胃热血燥者,用猪膏发煎。润燥下利,能泄阳明之阴,以泄谷气之实。今推展茵陈平胃散,泄阳明之阳,以泄谷气之实。


茵陈汤


茵陈蒿 栀子 大黄


上三味去滓,温作三服,小便利如皂角汁,色黄从小便出也。


猪膏发煎 泄阳明之阴。


猪膏 乱发(鸡子大,三块)


上二味,煎至发消药成膏,病从小便出,以上《金匮》治法。


茵陈平胃散 泄阳明之阳。


熟苍术 浓朴 广皮 山栀 茵陈 淡豆豉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