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龟背

《保幼新编》:龟背

《慈幼新书》:龟背

《儿科萃精》:龟背

《急救广生集》:龟背

《寿世保元》:龟背

《医学纲目》:龟背

《医宗金鉴》:龟背

《幼科心法要诀》:龟背

《证治准绳·幼科》:龟背

《竹林女科证治》:龟背

《幼科铁镜》:龟背

松蕊丹


松花 枳壳(麸炒) 防风 独活(各一两) 麻黄 大黄(酒煨) 前胡 桂心(各五分)


蜜丸黍米大,饮下。


脊骨夹湿,则大筋缩短,夹热则小筋弛张,宜加生地(干炒)、汉防己、苍术各五钱,泽泻三钱,黄柏(酒炒)


一钱半。


小儿生下,不能保护,客风入于骨髓,或坐早劳伤气血,多成痼疾,间有灼艾收功者,肺俞穴第三椎骨下两傍各一寸五分,膈俞穴第七椎骨下各一寸五分,以小儿中指中节为一寸,艾炷如小麦大,灸但三五壮为止,内服松芷丹。


松芷丹


花松 枳壳 防风 独活(各一两) 川大黄 麻黄 前胡 桂心(各五钱)


蜜丸黍米大,粥饮服。


小儿初生不能护背,致风入于脊骨,精血不能流通,而成龟背。古法主松蕊丹〔如松花、枳壳、防风、独活、麻黄、大黄、前胡、桂心(各等分),蜜丸米汤吞服〕。外用鸭毛浸龟尿刷小儿胸高处数次,历久自平。


附取龟尿法∶古用荷叶承龟,以镜照之,多不应,惟用铜锣一口,放龟在内,又在龟上再以锣一口盖定,打锣警之,其尿即出。


〔真按〕龟背或因坐太早,以致伛偻,背高如龟,殊不尽然。即使风入脊骨,必有酸痛,不酸不痛,而背骨高突如龟者,实因先天不足,督脉为病所致。宜用人参、黄 、白术、当归、熟地、枸杞、金毛狗脊、鹿角、龟版,先熬膏,后为丸。早晚白开水吞服,或化服,以培本元,外用樟脑油常涂背上凸处,可以渐平。


风入督脉,背脊受伤,背高如龟,宜用灸。肺 穴在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心 穴在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膈 穴在七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六处穴各灸三壮。以小儿中指节为一寸,艾柱如小枣大。(《圣惠方》)


一方,用龟尿点骨节上,亦可取效。(《笔峰方》)


一论小儿龟背者。由儿生下。风邪客入于脊。入于骨髓。致成龟背也。龟胸龟背。并用龟尿点其骨节。自愈。取龟尿法。用青莲叶按龟上。用镜照之。其尿自出。


龟背丸


枳壳(麸炒) 防风(去芦) 独活 大黄(煨) 前胡(去芦) 当归 麻黄(去节各三钱)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六丸。看儿大小。以米汤食后服。仍灸肺俞穴。


在三椎下两傍各一寸半。心俞穴。在五椎下两傍 各一寸半。膈俞穴。在七椎之下。两傍各一寸半。各灸三壮。以小儿中指节为一寸。艾炷以小麦大。灸五壮愈。


一治小儿龟背。儿生下客风入脊。透于骨髓。致成龟背。治以龟尿点骨节即平。



〔钱〕儿生下血风入脊,逐于骨髓,即成龟背。治之以龟尿擦胸骨。取龟尿法,当以莲叶,安龟在上,后用镜照之,其尿自出。



〔《圣》〕小儿龟背,由令儿坐早,有客风吹入脊骨,而入于骨髓,故使背高如龟之状也。虽有药方,多成痼疾,以灸法为要。当灸第三椎骨节下两旁各一寸半肺 穴,又第五椎骨节下两旁各一寸半心穴,又第七椎骨节下两旁各一寸半膈 穴,以小儿中指节为一寸,艾炷如小麦大,三五壮,即止。


此法累用,十有一二得效,亦无全效之功。



〔世〕龟背在百日内不治。


龟背坐早被风吹,伛偻背高状如龟,内服松蕊丹缓治,外用灸法点龟尿。


[注]


龟背者,因婴儿坐旱被客风吹入脊膂,遂致伛偻曲折,背高如龟,往往为终身痼疾,内以松蕊丹调治之,外用圣惠灸穴法,灸肺俞心俞膈俞三穴三五壮,或以龟尿点骨节上,亦可得效。


(松蕊丹)松花枳实麸炒防风独活各一两麻黄前胡川大黄生桂心各五钱以上为细末,炼蜜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粥饮送下。


龟背坐早被风吹,伛偻背高状如龟,内服松蕊丹缓治,外用灸法点龟尿。


【注】龟背者,因婴儿坐早,被客风吹入脊膂,遂致伛偻曲折,背高如龟,往往为终身痼疾。内以松蕊丹调治之,外用《圣惠》灸穴法∶灸肺俞、心俞、膈俞三穴三五壮。或以龟尿点骨节上,亦可得效。


松蕊丹


松花 枳壳(麸炒) 防风 独活(各一两) 麻黄 前胡 川大黄(生) 桂心(各五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粥饮送下。


附∶取龟尿法


用龟放在荷叶上,用镜子照之,其尿自出。


《圣惠》坐儿稍早,为客风吹脊,风气达髓,使背高如龟,虽有药方,多成痼疾,以灸法为要。〔钱〕儿生下客风入脊,逐于骨髓,即成龟背,治之以龟尿点节骨。


取尿之法,当安龟在莲叶上,后用镜照之,其尿自出,以物盛之。〔张〕婴儿生后一百八十日,始 骨成,方能独坐,若强令儿坐之太早,即客风寒吹着儿背及脊至骨,传入于髓,使背高如龟之状,以松药丹疗之。


〔张〕松药丹 治龟背病。


松花(洗,焙干) 枳壳(去瓤,麸炒) 独活 防风(去芦叉。各一两) 川大黄(炮) 前胡 麻黄(去根节)


桂心(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饮下,量儿大小加减。《圣惠》麻黄丸、多芍药,少前胡。一方,多槟榔、诃皮。一方,无松花,有当归,煮面糊丸,名枳壳防风丸。


《圣惠》灸法 当灸第三椎骨节下两旁各一寸半肺俞穴,又第五椎骨节下两旁各一寸半心俞穴,又第七椎骨节下两旁各一寸半膈俞穴,以小儿中指节为一寸,艾炷如小麦大,三五壮即止。此法累用,十有一二得效,亦无全效之功。(《颅囟经》云∶符殿直之孙绍熙,辛亥春,灸即效。)


〔世〕龟背在百日内不治。


龟背乃初生时不能护背,风入脊骨,或令坐太早,亦致伛偻,背高如龟,多成痼疾。宜松蕊丹。


松蕊丹


松花粉 枳壳(麸炒) 防风 独活(各一两) 麻黄(去节) 大黄 前胡 桂心(各五钱)


上为末,蜜丸黍米大,米饮下十丸。


由客风吹背.传入于髓.故背突如龟.或咳嗽久以致肺虚.肾无所生.肾主骨.风寒乘虚而入于筋骨.致精血不能流通.故骨弓而驼.治宜松蕊丹.外以龟尿点脊背中.中缝即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