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灌浆证治

《痘疹心法要诀》:灌浆证治

《医宗金鉴》:灌浆证治

《证治准绳·幼科》:灌浆证治

毒化浆行领载功,脓窠充满根晕红,板黄灰滞紫黯热,地紫形焦毒热凝。根晕淡红血亏少,顶陷灰白气不盈,皮薄浆清根无晕,气虚血缩甚分明。


【注】起胀既顺,而按日毒化浆行,乃气领血载之功也。故发时脓窠充满,根晕红活,皆灌浆顺痘也。板黄者,谓板硬干黄,乃毒盛凝结气血也。灰滞者,谓灰白黯滞,乃毒盛郁滞气血也。紫黯者,痘色紫黯,乃毒盛血不化脓也。地界色紫,痘形焦黑,乃毒火灼干血液也。根脚之晕红色浅淡,乃血不足而亏少也。顶陷不起,灰白无浆,乃气不足不充盈也。若痘皮薄、浆清、根无红晕,乃气血虚缩,其用峻补无疑也。


清毒活血汤


板灰紫黯浆不生,清毒活血地归茸,楂芍翘蒡芩连桔,木通参 大酌行。


【注】痘不如期灌浆,若板硬干黄,或灰滞紫黯干枯,此皆毒火伤其气血而浆不行也,俱以清毒活血汤为主。其方即紫草茸、当归、木通、生地、白芍、连翘、牛蒡子、南山楂、桔梗、黄连、黄芩、人参、黄 是也。本方中有人参、黄 ,形气怯弱者宜之;若形气壮实者,当减去人参、黄 。便秘加大黄,临时当酌而行之可也。


清毒活血汤


紫草茸 当归 木通 生地黄 白芍(酒炒) 连翘(去心) 牛蒡子(炒研)南山楂 桔梗 黄连 黄芩 人参 黄 (生)


引加灯心,水煎服。便秘者,加大黄。


加味归宗汤


灌浆地紫形焦黑,毒火炽盛气血凝,归宗汤内加归尾,红紫犀连山甲丁。


【注】痘当灌浆之时,地界红紫,痘形焦黑,而浆不行,此毒火炽盛,气血锢滞也。急用归宗汤主之,本方中加归尾、红花、紫草、犀角、黄连、穿山甲、地丁。


加味归宗汤(方见发热证治)


《千金》内托散


淡红顶陷无浆脓,气血虚失领载功,《千金》内托散堪服,气充毒化自浆生。


【注】痘灌浆时,若色淡红,或顶凹陷又无脓浆者,此气血虚弱,失其领载之功,宜《千金》内托散补之。气充毒化,而浆自生矣。


《千金》内托散(方见见点证治)


参归鹿茸汤


皮薄浆清根无晕,气虚血缩变须臾,参归鹿茸汤峻补,参归鹿茸草黄 。


【注】痘形皮薄、浆清、根色无红晕者,此气虚血缩,惟恐变在须臾也。以参归鹿茸汤峻补气血,浆生毒化,庶得生矣。


参归鹿茸汤


人参 鹿茸(白酒炙) 归身 甘草(炙) 嫩黄 (蜜炙)


引加糯米,水煎服。


毒化浆行领载功,脓窠充满根晕红,板黄灰滞紫黯热,地紫形焦毒热凝,根晕淡红血亏少,顶陷灰白气不盈,皮薄浆清根无晕,气虚血缩甚分明。


[注]


起胀即顺,而按日毒化浆行,乃气领血载之功也,故发时脓窠充满,根晕红活,皆灌浆顺痘也,板黄者,谓板硬干黄,乃毒盛凝结气血也,灰滞者,谓灰白黯滞,乃毒盛郁滞气血也,紫黯者,痘色紫黯,乃毒盛血不化脓也,地界色紫,痘形焦黑,乃毒火灼干血液也,根脚之晕红色浅,乃血不足而亏少也,顶陷不起,灰白无浆,乃气不足不充盈也,若痘皮薄浆,清根无红晕,乃气血虚缩,其用峻补无疑也。


清毒活血汤


板灰紫黯浆不生,清毒活血地归茸,查芍翘蒡芩连桔,木通参耆大酌行。


[注]


痘不如期灌浆,若板硬干黄,或灰滞紫黯干枯,此皆毒火伤其气血而浆不行也,俱以清毒活血汤为主,其方即紫草茸,当归,木通,生地,白芍,连翘,牛蒡子,南山查,桔梗,黄连,黄芩,人参,黄耆是也,本方中有人参,黄耆,形气怯弱者宜之,若形气壮实者,当减去人参,黄耆,便秘加大黄,临时当酌而行之可也。


(清毒活血汤)紫草茸当归木通生地黄白芍酒炒连翘去心牛蒡子炒研南山查桔梗黄连黄芩人参黄耆生引加灯心水煎服。


便秘者加大黄。


加味归宗汤


灌浆地紫形焦黑,毒火炽盛气血凝,归宗汤内加归尾,红紫犀连山甲丁。


[注]


痘当灌浆之时地界红紫,痘形焦黑,而浆不行,此毒火炽盛,气血锢滞也,急用归宗汤主之,本方中加归尾,红花,紫草,犀角,黄连,穿山甲,地丁。


(加味归宗汤)方见发热证治。


千金内托散


淡红顶陷无浆脓,气血虚失领载功,干金内托散堪服,气充毒化自浆生。


[注]


痘灌浆时,若色淡红,或顶凹陷又无脓浆者,此气血虚弱,失其领载之功,宜千金内托散补之,气充毒化而浆自生矣。


(千金内托散)方见见点证治。


参归鹿茸汤


皮薄装清根无晕,气虚血缩变须臾,参归鹿茸汤峻补,参归鹿茸草黄耆。


[注]


痘形皮薄浆清,根色无红晕者,此气虚血缩,惟恐变在须臾也,以参归鹿茸汤峻补气血,浆生毒化,庶得生矣。


(参归鹿茸汤)


人参鹿茸白酒炙归身甘草炙嫩黄耆蜜炙加引糯米水煎服。


万痘疮初出一点血,只成小小血 ,起发则渐长大,血化成水为水 ,至水转作脓 ,始成实矣,成实之时,却要个个成脓,肥泽饱满,根脚红活又苍蜡色,如此者,可以刻定日数,而知收靥之期。痘疮初出,或中心陷下者,或顶平者,或根窠白色者,其人能食,或治不乖方,以至起发之后,陷者尽起,平者复尖,白淡者变红活,窠中血水,已化为脓,夫陷起平尖,起发可谓透矣,红活饱满,气血可谓足矣,水化为脓,毒亦解矣,表无痒痛之证,里无吐泻之证,是表里又无病矣,如此者,坐待收靥,不可妄投汤剂。痘子轻者,常作三四次出,有大小,有先后,起发亦作三四次,先出者先起,后出者后起,大者自大,小者自小,亦如初出之样,待至养浆,则先长者先作浆,后长者后作浆,大小亦如之,磊落分明,不相粘连者上也。痘子密者,长大胖壮,以至作浆,未有不相串者,只要陷者尽起,无处不透,转成脓浆,次也。脓成之后,毒瓦斯已解,无复留伏矣。人言痘疮只到成脓,则毒瓦斯化解,便称无患,不知脓亦有凶有吉,如疮皮坚浓,脓浆混浊,约束完固,无少破损,此真吉兆。若疮皮软薄,脓水清淡,渗漏淫湿,易于破损,此犹凶也。惟疮久熟,时日已过,当靥不靥者,则脓复化为水,皮亦易破,勿根据此论。


痘疮起发之初,已当避风寒,远人物,节饮食,守禁戒,到此养浆之时,比之起发,尤加谨焉可也。盖前此,人病未久,气血犹强,足以御乖戾之变,至此则气耗血亏,精神减损,少有乖戾,不能任之,况疮始成就,尤易触犯,不可不加谨矣。


如天大热,则彻去衣被,令常清凉,但谨门窗帷帐,勿使邪风透入。天大寒,则添浓盖覆,令常温暖,更用亲人左右夹之。房室中可明亮勿绝灯火,常烧辟秽香加乳香,令香气袭入,日夜常用一人看视,互相更代,勿令疲倦,恐或作痒,为之抚摩,莫使误破,以致灌烂,结痂不美。


辟秽香


苍术(一斤) 大黄(半斤)


上锉细。捻放火炉中烧之,不可间断。


〔不作脓〕凡痘疮出欲尽,发欲透,至于养脓,便要成脓。饱满者,脓已成也。


混浊者,脓之形也。黄白者,脓之色也。若当作脓之时,犹是空壳,此气载毒行,血不附气,毒者血也,血既不至,则毒犹伏于血中而不出,四物汤(失血)合紫草饮(见形)


加蝉蜕主之。如已成水,清淡灰白,不能作脓,此气血俱虚,所有之水,乃初时一点血,气解而为水,非自内潮起之水,十全大补汤(汗)主之。此二证者,为痒 ,为痈毒,不可不知也。痘疮初发之后,正待作脓,却不作脓者,此与不起发而黑陷者分四证同论。如感风寒,则当温散,桂枝葛根汤(初热)加黄 、白芷、防风。毒瓦斯盛,则宜托里解毒利小便,紫草饮子(起发)、连翘汤(便闷)相间服之。大便秘者,宣风散(痘发热)。


内虚,宜温里,十全大补汤、陈氏木香散(泻)。触犯,宜熏解,内服紫草饮,外用茵陈熏法(起发)。若烦躁昏闷者,龙脑膏(黑陷)。薛氏云∶若灰白色,或痒而脓不贯,用紫草、四君、木香。色赤,或痒而脓不贯,用紫草木通汤(出不快)。贯而脓清稀,用参内托散(痒 )。不应,加附子,缓则不救。《秘要》云∶顶陷无脓为逆,急用保元加川芎、肉桂、归、芍、木香、糯米、煎熟加人乳、好酒温服。色白如水晶,内无脓者,宜保元加糯米,人乳好酒进之。


按∶病者元气素弱。或出痘时因稠密故,服解毒之药太多。或起发时曾有吐利等证。俱伤元气,虽用参 等助发脓浆,而犹恐元气薄弱,止灌清浆,或缺而不满,且有痒 、痈毒、之虑,宜于煎药内加上好鹿茸,及咽紫河车丸药,仍进八味二花散为妙。曾见痘疮初出磊落,起发亦透,只待结脓窠之时,却不作脓,往往变为坏证者。或因其人不能食,脾胃虚,又自利不知调理者。或出未匀,发未透,毒瓦斯陷伏,妄谈稀疏者。此皆人事之不修,非干时毒而然也。


六一汤 专发痘疮之脓。


黄 (六钱) 甘草(炙,一钱)


上 咀。每服二钱,水六分煎,入酒二分同煎至半盏,温服。更加橄榄同煎尤好。加山药亦得。


助浆丸 治痘疮七八日,浆稀不来者,急服。


黄 (蜜炙,三两) 白芍药(酒炒) 当归(酒洗。各一两半) 鹿茸(鲜润、色如琥珀,作鹿角胶香者,乳炙) 紫河车(酒洗去红筋,炙干) 白术(煨) 人参(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二丸,炒糯米煎汤,化下。


参 四圣散(起发) 秘传大透肌散(见形)


升天散 即灌脓起顶散。治痘灰白,或红紫黑陷干枯,或清水不成浆,八九日十日皆可服。


人参(六分) 黄 山楂(各八分) 白术(土炒) 当归 川芎 橘红(各五分) 甘草(三分)淫羊藿 穿山甲(土炒黄) 木香(各二分) 肉桂(三厘,此引经之药,多则痒)


上,姜一片,枣一枚,水煎服,或为末服亦可。如呕吐,生姜汤下。泻,米饮下。肚痛,神曲煎汤下。烦躁,麦门冬汤下。渴,用麦门、五味子煎汤下。吐泻,藿香、陈皮汤下。痘不成浆,多服数帖,无妨。


补浆汤 痘灰白不起壮,或浆清。


淫羊藿(三分,多则发痒) 人参 当归 山楂(各八分) 穿山甲(土炒,三分) 黄 (一钱半) 枸杞子(一钱) 川芎 甘草 陈皮(各五分) 木香(二分) 白术(土炒,六分) 官桂(三厘)


黄豆(三十粒)


笋尖(三个)


上,加姜枣糯米,水煎服。一方,有白芷、防风。


治痘白色带寒战方 痘标六七朝,正要翕会脓浆,遽乃色白洋洋,无红活鼎峻之美,有土铁塌陷之凶,火热不退,而有寒战之状宜服。田单火牛汤


人参 黄 蓼子(择细叶者是,若川蓼则大叶,叶中有青点,宜细辨之,和穿山甲炒,甲气尽、去甲) 当归(各二钱) 附子(一钱) 甘草(五分) 桂(三分) 橘红(八分)


上,水煎服。


〔脾胃〕痘疮已长,脓浆欲成之时,专以脾胃为主,脾胃强则气血充实,自然脓浆易成,饱满坚浓,不须服药。脾胃弱则气血衰少,不能周灌于身,使之作浆,虚软清淡,虽有浆亦水而已,宜十全大补汤(汗)去地黄加木香,或人参白术散(渴)去葛根加黄 、官桂,多服乃佳。然脾胃强弱,于食多少,大便坚利求之,食少大便坚者,脾胃之气犹足也,若泄泻则脾胃益虚,四君子汤(不能食)送下豆蔻丸(泻)利止,复以人参白术散去葛根加黄 、官桂、服之。便清,要能食,不能食者亦根据上法。如能食大便坚,数日未更衣者,用胆导法(大梗秘)通之,使气得疏通,荣卫和畅,不致 烂也。


〔泄泻〕痘疮出形起发,并不宜泄泻,恐里气虚,毒邪不出,反成陷伏,故以泄利非佳兆也。若成浆之时,尤不宜利,比之于前,殆有甚焉。盖前此为病未久,脾胃尚强,足以任之,今则病久,津液已衰,脾胃已弱,若复泄泻,则仅存之气,重竭于内,方张之毒,不能成于外,或为痒 ,或为倒靥,或寒战切牙,虚惫而死,轻则人参白术散去葛根加木香、官桂、黄 ,甚则陈氏木香散(泻)异攻散(出不快)肉豆蔻丸(泻)可以并进。不效,亟服不二散(起发)。


〔便秘手足厥冷〕痘疮手足和暖为贵,养浆之时,手足发热,手足必有汗,此毒热郁于中,必大小便不通,脉沉滑数疾,宜利之,三乙承气汤(大便秘)去芒硝主之。


手足厥逆者,此阳气欲脱,必白利不止,或吐,脉沉细微弱,或浮大而虚,宜急温之,理中汤(泻)加熟附子,或陈氏异攻散(出不快)。服药后手足和暖者生,厥者死。若大便秘,小便不通,烦躁狂妄,腹胀喘而渴,脉沉滑数,疮不起者,此陷伏之证,为阳厥,百祥丸(黑陷)三乙承气汤主之。


〔烦躁〕疮痘始终贵于安静,脓成之时,毒已化解,脏腑平和,神宇爽快,尤宜安静也。若忽加烦躁不得眠者,但就痘子上辨之,如脓多清淡,尚不满足,此毒犹在里,未得尽出也,龙脑膏主之(黑陷)。如脓已成,又饱满,因发热干浆而烦者,此宜利小便,导赤散主之(心)。如疮子太密,脓成之后,心血亏虚,虚烦不得眠者,四物汤(失血)去川芎,加人参、麦门冬、栀子仁。又,酸枣仁汤(烦躁)主之。


〔错喉呕哕〕凡痘疮密,咽中亦有之,成浆之时,咽疮早熟,肉虚皮薄,易致破损,疮瘢新嫩,触之即痛,痂皮沾滞,痰涎缠裹,所以堵塞,饮食难入,勉强吞咽,则为疼痛所苦,痰涎所隔,是以水入则呛,谷入则呕也。如语言清亮者可治,甘桔汤(咽喉)加牛蒡子、天花粉利咽膈,化痰涎,惟多饮之,自然平愈。若声哑嗄,语言不出者,咽喉溃烂,不可治矣。


〔痒〕凡痘疮皮嫩色娇者,到成脓时,多生瘙痒,先当调理,勿令有此可也。


若失于早治而发痒者,内服消风化毒汤(痒 ),外用茵陈熏法(起发)。破者以白龙散(痒 )敷之。大抵痘疮作痒,乃是恶候,吉少凶多,如其人能食,或大便坚,抓破之处,复灌成脓,原无痘处续出,大小不等,虽尽痒破,可治,内服十全大补汤(汗)、苦参丸(痘癞)


间而与之,外以灭瘢救苦散(痘癞)合百花膏(收靥)涂之。若瘙痒之时,其人颠倒闷乱,抓破之处,不复肿灌,或成坑窟,或即干黑,或皮自脱,又加以呛水呕食,水浆不入,或泄泻,或寒战切牙,或失声,或手足厥逆,或狂叫,皆死证也。


〔头面〕凡视痘疮,以正面为主,五脏精华,皆萃于面故也。身上疮有痒者,或至抓破,不能为害,惟正面疮,不可犯动一处,苟于眉目鼻面之间抓破一处,此肺有热也,急用甘桔汤(咽喉)加牛蒡子以解之,其痒即止,乃佳兆也。若痒不止,浸淫渐开,气愈泄而痒愈急,必至满面抓破而死。凡痘疮起发养浆之时,额上疮如火烧汤浇之状,溃烂破坏,无复完肤。或两颊之傍亦如是样,不待爬搔而自破烂者,以渐而开,沙崩之势,莫之能御,壳焦水去,似靥非靥,阳气脱而死。痘疮作浆之初,面上诸疮未尽成脓。或鼻准头疮先干如橘子色者。或眉心疮自干黑者。或唇上疮焦黑者。或两耳上疮自收者。或两颊疮如饼中间干陷者。此名倒陷,乃死之候,不可认作正收,对人妄言。


〔手足〕手足痘疮最要脓浆饱满,乃脾胃强,气血足也。若灰白色,或清淡水,或虚馁鳖塌,此脾胃弱,快 越婢汤主之。如此者纵得收靥,之后必手足腕膝及关节之处,发痈毒也。


快 越婢汤(起发)


〔肩背臀〕痘疮初出起发,邪气虽旺,正气亦强,足以任之,至于成浆,则气血渐耗,精神渐弱,有不胜之状,起止艰难,多喜仰卧,惟肩膊背臀之疮,展转摩擦,最受亏苦,若痘子好者,自然坚浓,耐久不破。其次则收靥稍迟,脓熟自溃。


最可恶者,如汤火之 ,水去皮脱。又疮自破,清水非脓,黑 干焦,是皆不治之证。


〔漏浆〕歌曰∶才试浆时未饱囊,疮头有孔漏脓浆,依然团聚封疮孔,泄去真津毒瓦斯藏。盖痘疮作脓窠之时,最要皮浓,包裹完固,若脓未成,忽然疮头有孔,其水漏出,或结聚成团,堆于孔外者,或水去窠空,自干黑者,俗名漏疮,必死。


若脓熟之后,窠皮亦熟,浆水沸出,因而结靥,此头额正面之间多有之,俗谓之堆屎收,不可以漏疮例论,盖漏疮脓未成,堆屎收脓过熟也。


〔咽喉不利涕唾稠粘〕疮痘者,每至作脓窠之时,咯唾痰涎,稠粘脓结,或有脓血夹杂者,咽喉不利,饮食亦少,此肺受火邪,津液不足,故多粘痰,喉舌牙齿之间,疮溃血出,惟用甘桔汤(咽喉)加牛蒡子、天花粉清肺化痰,利咽膈,直待收靥之后,自然平和,不可妄用大凉之剂。


〔睡梦呢喃〕痘内之脓,皆身中之血熏蒸而成,疮痘稠密,脓血周遍,津液消耗,心主血,血虚则舍空,故心热者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烦躁)主之。心虚者,喜睡梦中呢喃,如与人言者,多怪诞之事,唤之不醒,安神丸主之(谵妄)。若昏闷甚者,先以龙脑膏(黑陷)开其心窍,后以安神丸,人参、麦门冬汤下。


〔腹痛〕痘疮初出腹痛者,毒在里也。起发不透腹痛者,陷伏也。若作脓,则毒已出,又无陷伏,忽然腹痛,其人不大便者,必然燥屎也,当归丸、胆导法(俱大便秘)


以通之。便清者,必受冷也,急与理中汤加桂(腹痛)或黄 建中汤(腹痛)加木香主之。痘疮,其出已尽,其发已透,其脓已成,表无邪也。能食小便清,大便润,里无邪也。


一向平安,忽然腹胀作痛,烦躁喘促,痘疮色变如灰木之状,此必伤食得之,先以丁香脾积丸(宿食)原物汤下去其宿食,后以人参白术散(渴)去葛根、加青陈橘皮,与养脾丸(宿食)相间调之。


〔 烂〕夫痘疮脓熟溃烂者,常候也,若未成脓,先即溃者,此名 烂。 烂之由,病当发散而不发散,则毒瓦斯闭塞,喘促闷乱。不当发散而误发散,则热毒随阳气暴出,遍身皮肉溃烂,此不善表之过。治之宜调脾进食,令大便得所,安养荣卫,生肌解毒,解之不至于冷,调养不至于热,方为良法,宜十全大补汤(汗),去桂枝加防风、荆芥穗,多服佳。大便秘,以胆导法(便秘)润之。脓水不干,以败草散(溃烂)衬之。 烂作脓痛甚者,以天水散(即六一散见初热)和百花膏(收靥)涂之。又有发表过甚,外为烂而内虚,阳气不守,脏腑自利,此又急当救里解表,陈氏木香散(泻利)主之。厥逆者,异攻散(出不快)。


〔板黄〕〔袁〕痘澄脓则毒尽全美矣,何有乎板黄。岂知玉不在乎浓薄,而在乎体之纯,珠不在乎大小,而在乎体之明,痘浆不在乎饱满,而在乎黄活。夫黄者,中央土之正色,浆汲乎脾,其黄自润正者也。彼痘,气得其卫而不逆,血养其荣而不伤,囊窠鼎疏,脓浆澄注于中者,活动而不腻塞,明润而不死色,乌有所谓板黄者哉。若阴阳离其正气,枭毒肆其残虐,根窠薄劣,囊房夷委,脓浆之澄注于中者板腻,牢则死塞而不活动,干蜡而不明黄,以手指抵之,凝结板定,五经瘅而二气截矣,此谓之板黄。若方广天庭板黄,而余者润活,痈毒必结于脑项。腮脸板黄,而四体润美,痘痈必发于肩阜。肚腹板黄者,痈起于曲池、三里。背脊板黄者,痈结于两轴尻骨。遍身板黄者死。项颈前后板黄者死。头面板黄者死。眼眶唇上板黄者死。两胁、阳球板黄者死。观此而痘囊之脓,固欲其充黄,尤宜润活也。


澄泉散 治痘中板黄。


黄 (上) 当归(中) 红花(下)


上,和酒入坛,固密煮之,另用 蝉蜕 金丸(即雄鸡尾后硬石子)二味,细研,以药酒调服。


转环丹


鸡一只,以参、 、当归、红花、桂、和蜜、酒煮熟,食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