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感冒

《古今医鉴》:感冒

《回春录》:感冒

《寿世保元》:感冒

《万病回春》:感冒

《血证论》:感冒

《医学集成》:感冒

《医学实在易》:感冒

《幼科释谜》:感冒

《竹林女科证治》:感冒


羌活膏 治小儿风寒外感,惊风内积,发热喘促,咳嗽痰涎潮搐,并痘疹初作。


羌活(七钱) 独活(七钱) 前胡(七钱) 川芎(七钱) 桔梗(五钱) 天麻(五钱)薄荷(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五钱) 地骨皮(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一丸,姜汤研化下。


抱龙丸 治伤风瘟疫,身热昏睡,气粗喘满,痰实壅嗽,及惊风潮搐,虫毒中暑,并可服之。壮实之儿,宜时服之。


南星(为末,入腊月黄牛胆中阴干,百日取出,八钱) 天竺黄(四钱) 麝香(一钱)雄黄(四钱) 辰砂(四钱)


上为细末,煮甘草膏为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滚熟水化下,百 内者,作三服,或用腊雪水煮,甘草膏汁和药尤佳。



一何叟,年近八旬,冬月伤风,有面赤气逆、烦躁不安之象。孟英曰∶此喻氏所谓“伤风亦有戴阳证也”。不可藐视。以∶东洋人参 细辛 炙甘草 熟附片 白术 白芍 茯苓 干姜 五味 胡桃肉 细茶 葱白,一剂而瘳。


孟英曰∶此真阳素扰,痰饮内动,卫阳不固,风邪外入,有根蒂欲拔之虞。误投表散,一汗亡阳。故以真武、四逆诸法,回阳镇饮,攘外安内以为剂也,不可轻试于人,致干操刃之辜,慎之慎之!



江小香,病势危笃,浼人迎孟英诊之,脉虚弦而小数,头痛偏于左,后子夜热躁,肢冷欲呕,口干不欲饮,不饥不欲食,舌謇言涩,溺黄而频,曰∶体属素虚,此由患感时邪,过投温散,阴津阳气皆伤,后来进补而势反日剧者,滋腻妨其中运,刚烈动其内风,以致医者佥云∶表之不应,补亦无功,竟成无药可治之证。虽然、不过难治耳,未可遽弃也。与秋石水拌制高丽参苁蓉 首乌 生白芍 牡蛎 楝实盐水炒 橘红 桑椹 石斛 蒺藜 茯苓,煎(汤),吞饭丸肉桂心五分,一剂躁平呕止,各恙皆减,连投数服,粥食渐安;乃去首乌、楝实,加砂仁末拌炒熟地、菊花、枸杞,半月而瘳。



周子朝,患恶寒、头痛、发热,酷似伤寒,而兼心下痛胀。孟英脉之,右部沉滑,苔黄不渴,溲如苏木汁。先以葱豉汤加(山)栀、(黄)连、杏(仁)、贝(母)、蒌(仁)、橘(皮)为方,服后微汗,而不恶寒反恶热。虽汤饮略温,即气逆欲死。孟英曰∶客邪解矣,清其痰热可也。予∶知母 花粉 杏(仁) 贝(母) 旋(复) 滑(石) (石)斛 橘(皮)枇杷(叶) 茅根 芦根 地栗 海 等药,果吐胶痰甚多,而纳食渐复。惟动则欲喘。于“肃上”之中,佐以“滋下”为善后而瘥。


《寓意草》谓∶“伤风亦有戴阳证”。此为高年而言。然有似是而非者。黄鼎如母,年登大耋,季冬感冒,痰嗽气逆,额汗颧红,胸痞不饥,神情躁扰。孟英诊脉,左弦疾而促,右滑数而溢,苔色满布。系冬温挟痰阻肺,治节不伸,肝阳鼓舞直升。昔罗谦甫有“治痰火类孤阳”之案,与此颇相似也。以小陷胸汤加薤白、旋复、赭石、花粉、海 、凫茈、竹沥,为大剂投之,痰活便通,数日而瘥。



继有陈舜廷之父,年逾花甲,患痰嗽气逆。惟饮姜汤则胸次舒畅,医者以为真属虚寒矣。连投温补之剂,驯致咽痛不食,苔色灰刺,便秘无溺。求孟英诊之,脉至双弦,按之索然,略有胃气。曰∶渴喜姜汤者,不过为痰阻清阳之证据耳,岂可妄指为寒,而迭投刚烈之剂哉?胃阴已竭,药不能为矣。



丙申春,蜀人石符生将赴邓云崖司马之招,经杭抱病,侨于张柳吟之旧馆,亦为寓侧陈六顺治困。居仃之主人知之,即告以柳吟仆病之事,石闻之悚然,亟遣人延孟英诊焉,脉沉而涩滞,模糊不分至数,肢凉畏冷,涎沫上涌,二便涩少,神气不爽。曰∶此途次感风湿之邪,失于解散,已从热化。加以温补,致气机愈形窒塞,邪热漫无出路,必致烁液成痰,逆行而上。但与舒展气机,则痰行热降,诸恙自瘳矣。以∶黄连 黄芩枳实 橘皮 栀子 淡豉 桔梗 杏仁 贝母 郁金 通草 紫菀 竹茹 芦菔汁等药,三服而起,调理匝旬遂愈。



余某,年三十余,发热数日。医投凉解之法,遂呕吐自汗,肢冷神疲。亟延孟英诊之,脉微弱。曰∶内伤也,岂可视同伏暑而一概治之,径不详辨其证耶?与黄 建中汤去饴,加龙骨、生姜、茯苓、橘皮,投剂即安。续加(人)参、(白)术,逾旬而愈。



何新之,亦儒医也,患感旬日,胡士扬诊谓∶“势欲内陷”。举家惶惶。渠表弟沈悦亭亦工岐黄,而心折于孟英,因拉孟英视之,呃忒苔腻,便秘痰多,心下拒按。持其脉,右手洪大滑数。与小陷胸汤加沙参、菖(蒲)、贝(母)、(紫)菀、薤(白)、(竹)茹、杏(仁)、旋(复)、枇(杷叶)之类,数剂而安。继以甘凉,二旬后,得大解而瘥。



石芷卿,患感,张某连投柴、葛之药,热果渐退,而复热之后更孔甚,乃延孟英诊焉。先以∶栀子 豆豉黄芩 黄连等药,清解其升浮之热,俟邪归于腑,脉来弦滑而实,径用承气汤下之,时其尊人北涯赴瓯,无人敢主其可服否?另招他医决之,以为太峻,且腹不坚满,妄攻虑变。举家闻之摇惑,暮夜复恳再诊。孟英辨论洋洋,坚主前议,服后果下黑矢。次日大热、大汗、大渴引饮。孟英曰∶此腑垢行而经热显矣。予∶竹叶石膏汤两剂,继以育阴充津,调理而康。



范廉居,患恙。旬日后,病剧。金粟香荐孟英视之。大解已行,热退未净,气逆不饥,呃忒自汗,脉形虚大,舌紫无苔。为上焦热恋,下部阴亏之象。与∶西洋参 旋复 竹茹 枇杷叶 石斛 柿蒂 牡蛎 龟板 刀豆牛膝之剂,两服即舌润知饥,呃汗皆罢。乃去刀豆、旋复、柿蒂,加熟地、胡桃肉、当归,投之而愈。


范廉居之室人,患恙。苔腻,口酸,耳鸣,不寐,不饥,神惫,脘痛,头摇。脉至虚弦,按之涩弱。以∶当归 白芍 枸杞 木瓜 楝实 半夏 石斛 茯神 竹茹 兰叶 白豆蔻,为养营调气,和胃柔肝之法。数啜而瘳。



范廉居令嫒,患感。壮热殿屎,二便皆闭,苔黄,大渴,胀闷难堪。脉来弦滑数实,系腑(实)证也。


投桃核承气(汤)加蛇、莱菔,二剂而痊。廉居尊人颖禾曰∶甚矣,服药之不可不慎也。三人之证,医者皆谓可危,而治之日剧。君悉以一二剂起之,抑何神欤?因忆四十二岁时患 (《古》疟疾)胡魁元先用首乌太早,遂致客邪留恋,缠绵百日,大为所困。嗣后不敢服药,今四十年矣。


一论小儿感风或冒寒。用老葱三四根。舂极烂。以手抹来。相搽满掌。烘温暖。向病者遍身擦之。通气处再遍擦几遍。暖处出汗。立愈。


感冒者,宜发散也。


惺惺散 治外感风寒,鼻塞、痰嗽、发热人参 白术 白茯苓 桔梗 栝蒌根 细辛 甘草 薄荷


上锉,水煎服。


羌活膏 治小儿风寒外感,惊风内积,发热喘促、咳嗽痰涎、潮热搐溺,并痘疹初作。


人参 白术 独活 前胡 川芎 桔梗 羌活 天麻(各五钱) 薄荷(各三钱) 地骨皮(二钱)甘草(二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姜汤研化下。



一小儿八岁。患伤寒,头疼身痛、发热口干、面赤无汗。诸医以伤寒治之,百药罔效。已经旬日,袖手待毙。余以龙脑安神丸一服,其汗如雨即瘥。


一小儿外感风邪,服表散之剂,汗出作喘,此邪气去而脾肺虚也。用异功散而汗、喘止;再剂而乳食进。


一小儿沉默昏倦、肢冷惊悸、其纹如弓之向里,此属胃气虚而外感寒邪也。先用惺惺散以解外邪、调胃气,诸症顿愈。但手足逆冷,又用六君子汤调补元气而安。(异功散、六君子汤俱见补益。)


血家最忌感冒.以阴血受伤.不可发汗故也.然血家又易感冒.以人身卫外之气.生于太阳膀胱.而散布于肺.血家肺阴不足.壮火食气.不能散达于外.故卫气虚索.易召外邪.偶有感冒.即为头痛寒热身痛等证.若照常人治法.而用麻桂羌独.愈伤肺津.肺气益束而不能达.不惟涸血分之阴.愈以助气分之邪矣.治惟和解一法.为能补正祛邪.宜先生其津.使津足而火不食气.则肺气能达于皮毛.而卫气充矣.次宜疏理其气.使血分和.则不留邪为患.而外邪自解矣.宜小柴胡汤.加杏仁荆芥防风紫苏主之.口渴加花粉.去半夏.身痛加粉葛根.内动痰火者.再加茯苓旋复花.内动寒水者.另用苏子降气汤治之.


外感风寒.客于肺中.外证已退.久咳不愈者.失血家往往有之.宜千金麦门冬汤.其麻黄捣茸.蜜炙.变峻为缓.以搜陈寒.寒客肺中.久则变而为热.故用此方.或小柴胡加苏子薄荷细辛.亦与麦门冬汤仿佛.感冒甚重.传变为热者.宜照伤寒法治之.清热攻里.可以任量.惟失血家.不得轻用吐法.戒之.


失血之人.有状似感冒.而实非感冒者.由于肺痿气虚.时时洒淅恶寒.鼻塞流清涕.乃金被火克.内壅外闭.卫气不布之故.只宜清养肺金.毋得妄用发散.以张火焰也.太平丸补散兼行以治之.千金麦门冬汤.小柴胡汤皆宜.小柴胡汤通上焦之津液.以调和荣卫.尤平稳而神奇.


清臣曰:冒风感寒有伤风、伤寒、兼火、兼食、血虚、气虚、阴虚、阳虚之别,按病立方,随手奏效。


感冒有汗,为伤风,加味桂枝汤,桂枝、羌活、防风、白芍、甘草、姜、枣。气虚加沙参。


感冒无汗,为伤寒,加减麻黄汤,麻黄、羌活、防风、紫苏、甘草、姜、葱。血虚加生地。


感冒兼火,冲和灵实饮,生地、川芎、羌活、防风、葛根、白芷、柴胡、黄芩、石膏、薄荷、甘草、姜、枣。


感冒兼食,行气香苏散,香附、紫苏、陈皮、川芎、麻黄、羌活、乌药、枳壳、甘草、姜、葱。有汗去麻黄加桂枝,因湿加苍术,食重加山查、神曲。


感冒属血虚,四物合小柴胡汤,加桂枝。


感冒属气虚,补中汤加羌、防、白芷。


感冒属气血两虚,八珍汤,去焦术,加黄芪酒炒、羌活、防风、桂枝。


感冒属阴虚,理阴煎,加麻绒、柴胡。


感冒属阳虚,理中汤,加麻绒、柴胡。


感冒属阴阳两虚,大温中饮。


加味香苏饮 治四时感冒风寒。


紫苏叶(三钱) 香附(二钱研) 陈皮 川芎 蔓荆子 防风 秦艽 荆芥(各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加生姜五片 葱白五根,水二杯半,煎八分温服,覆取微汗。如伤风自汗,去葱白、荆芥,加大枣二枚,一日夜作两服。此方代桂枝汤,麻黄汤,时人喜其平稳。


感者触也.冒其罩乎.触则必犯.犯则内趋.罩则必蒙.蒙则里瘀.当其感冒.浅在肌肤.表之则散.发之则祛.病斯痊矣.宁至盘纡.若不早治.由外内徂.侵经及络.脏腑壅沮.潜骨沦髓.邪毒固储.变成大病.难以骤驱.而至于危.而至于殂.伊芳谁之过.能无憾欤.感冒之邪.惟风最初.风行迅速.飘忽吹嘘.当风行止.便入身驱.由风挟寒.风寒是区.乃风之寒.非风寒俱.故异伤寒.六经遍逾.脉兼浮紧.其候吁喁.由风挟热.风热是呼.乃风及热.非风热殊.故异中热.暑喝猝 .脉兼浮数.其候 .感冒之原.由卫气虚.元府不闭.腠理常疏.虚邪贼风.卫阳受摅.惟肺主气.首先犯诸.心火相合.肝风并 .以渐而入.因风疾驰.避风避箭.载在方书.正风且然.况戾风刳.感冒之症.未可尽拘.头疼身热.轻则或无.必恶风寒.肢体不舒.鼻流清涕.堵塞气粗.咳喘声重.涎沫有余.咽干口闭.自汗沾襦.此外因也.当用表除.素有痰热.窠囊若墟.太阳阳明.二经是居.风邪易入.招引而孚.风乘火势.火煽风枢.互相鼓动.病盛膈 .此内因也.当用爬梳.感冒之治.四时难诬.春夏辛凉.升麻柴胡.荆防羌葛.取效须臾.秋冬辛温.桂枳参苏.二胡二活.其要也夫.内治甘苦.升散同符.冲和通圣.二方是图.临时消息.以意 畲.庶几疾.如草加锄.所触斯解.所罩亦纾.


婴儿气血未充,腠理不密,最易感冒风寒。若初觉发热,不必服药,但于其熟睡之时,夏以单被,冬以棉被蒙头松盖,勿雍其鼻,但以稍暖为度,使其鼻息出入,皆此暖气,少倾则微汗津津,务令上下稍透,则表里通达,而热自退矣。若寒无衣被冷冽,汗不易得,则轻搂贴体,而上覆其面,则无有不出汗者,此至妙之法也。


若寒邪甚者,两三微汗之,无有不愈者。此法行于寅卯时,则汗易出而效尤速。但汗后尤易招风,更宜小心遮护,不可以其汗而忽之也。又婴儿受风鼻塞、不能吮乳、体弱,不宜发散者,惟用大天南星为末,生姜自然汁调成膏,贴于囟门即愈。或以草乌、皂荚为末,葱汁捣膏,贴于囟门亦妙。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