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虎掌

《本草纲目》:虎掌

《本草乘雅半偈》:虎掌

《本草经集注》:虎掌

《本草图经》:虎掌

《名医别录》:虎掌

《千金翼方》:虎掌

《医学入门》:虎掌

《神农本草经》:虎掌

《吴普本草》:虎掌

《新修本草》:虎掌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虎掌

《证类本草》:虎掌

「释名」虎膏、鬼。


「气味」苦、温、有大毒。


「主治」


1、中风口噤目闭。用天南星研为末,加白龙脑等分,调匀。每次用手指点末擦啮二、三十遍,口自开。此方名“开失散”或“破棺散”。


2、小儿惊风。用一两重的天南星一个,放酒中浸透。取出,安新瓦上,周围用炭火炙裂。放冷,出火毒。研为末,加朱砂一分。每服半钱,荆芥汤调下。每日空心服一次。午时再服一次。此主名“坠涎散”。


3、口眼斜。用天南星(生)研为末,自然姜汁调匀。病在左,敷右侧;病在右,敷左侧。


4、角弓反张。用天南星、半夏,等分为末,姜汁、竹沥灌下一钱。同时烘炙印堂。


5、痰迷心窍(心胆被惊,神不守舍,恍惚健忘,妄言妄见)。用天南星一斤,先掘一土坑,以炭火三十斤烧红,倒入酒五升,渗干后,把天南星安放在内,用盆盖住,勿令走气。次日取出研为末,加琥珀一两、朱砂二两,共研细,以生姜汁调面将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煎人参、石菖蒲汤送下。一天服三次此方名“寿星丸”。


6、吐泄不止,四肢厥逆,甚至不省人事。用天南星研为末,每服三钱,加枣二枚,水二盅,煎取八成,温服。无效,可再服。此方名“回阳散”。


7、小儿解颅(囟门不合,鼻塞不通)。用天南星炮过,去皮,研为末,加淡醋调匀摊布上,贴囟门,再把手烘热,频频在囟门处摩熨。


8、下颚脱。用天南星末,调姜汁涂两颊,一夜即能使关节处长原。


9、喉风喉痹。用天南星一个,挖空,放入白僵蚕七枚,纸包煨熟,研为末,姜汁调服一钱。病重者灌下,吐涎即愈。此方名“如圣散”。


10、身面疣子。用醋调天南星末涂搽。


(本经下品)


【气味】苦温,有大毒。


【主治】主心腹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挛,利水道。


【核】曰∶出汉中山谷,及冤句、安东、河北州郡,近道亦有之。四月生苗,高尺余。


独茎上有叶如爪,一窠生八九茎,时出一茎作穗,直上如鼠尾。中生一叶如匙,裹茎作房,旁开一口,上下尖。中有花,青褐色。结实如麻子,熟便白色,自落布地,一子只一窠。九月叶残取根。但初孕之根,仅如豆大,渐长者似半夏而扁,年久者始圆及寸,大如鸡卵。周匝生芽,三四枝,或五六枝,圆如指顶,宛若虎掌。冀州一种,呼天南星,二月生苗,高一、二二、八月采根,似芋而扁,与 相类,人多误采,了不可辨。但 茎斑花紫,南星根小肌腻,炮之易裂为别。然南星即虎掌,同类而异种。其根大者,周匝亦有圆芽,但不若虎掌茎叶似爪,五出分列也。江州一种,草虎掌,叶大如掌,面青背紫,三四叶为一本,经冬不凋,不结花实,根之四畔,亦有圆芽,名象虽同治疗迥别。修事,取重一两者,气专力倍。


用治风痰,生用须温汤洗净,再以白矾作汤,或皂角煎汁,浸二三日,每日一换,浸足暴干。熟用,择黄土地上,掘一小坑,深五六寸,先以炭火烧红,次用好酒沃之,乃安虎掌于坑内,上以瓦盆覆定,灰泥固济,过夜取用。设急用,用湿纸包裹,埋糠灰火中,周匝绽裂,便可用矣。一法∶以酒浸一宿,用桑柴火蒸之,尝令洒酒入甑内,令气猛。一伏时取出,竹刀剖开,味不麻舌为度。一法以生姜杵碎,和黄泥包虎掌煨熟,去泥焙用。若造曲用,生姜汁,及矾作汤,和虎掌末作小饼子,安篮内,楮叶包盖,俟上有黄衣生,取晒收之。造胆星法∶将虎掌研末,腊月取黄牯牛胆汁和匀,纳胆囊内,悬系有风处,干之,年久弥佳。蜀漆为之使。恶莽草。


先人云∶名色性气,合属燥金;味苦气温又得火化,为肺金之用药也。与易称 万物令燥者合其德,当治风,第可平诸疾生风,不可平风生诸疾,以非真实燥故。其治诸暴强直,支痛里急,筋缩 戾,平以虎掌,风从燥已矣。


【 】曰∶命名虎掌,不独茎叶根 形相似也,虎力在掌,故主寒热气结,积聚伏梁,以及心腹,若探囊耳。盖掌用在筋,且风生从虎,故主厥阴风木,变生筋主为病,以致筋痿挛拘也。风行水涣,故并利水道。


(厥阴变眚,则风木之化不行焉。虎啸风生,从其类也。风感水受,水道乃行,故利水道。)



味苦,温、微寒,有大毒。主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


除阴下湿,风眩。生汉中山谷及宛朐。二月、八月采,阴干。(蜀漆为之使,恶莽草。)


近道亦有,极似半夏,但皆大,四边有子如虎掌。今用多破之,或三、四片尔,方药亦不正用也。(敦煌本《新修》卷十,《大观》卷十,《政和》二四六页)


虎掌(图缺),生汉中山谷及冤句,今河北州郡亦有之。初生根如豆大,渐长大,似半夏而扁,累年者其根圆及寸,大者如鸡卵。周匝生圆芽二、三枚或五、六枚;三月、四月生苗,高尺余;独茎上有叶如爪,五、六出分布,尖而圆;一窠生七、八茎,时出一茎作穗,直上如鼠尾;中生一叶如匙,裹茎作房,旁开一口,上下尖,中有花,微青褐色;结实如麻子大,熟即白色,自落布地,一子生一窠。九月苗残取根,以汤入器中,渍三、七日,汤冷乃易,日换三、四遍,洗去涎,曝干用之。或再火炮。今冀州人菜园中种之,亦呼为天南星。江州有一种草,叶大如掌,面青背紫,四畔有芽如虎掌,生三、五叶为一本,冬青。治心痛寒热积气。


不结花实,与此名同,故附见之。


微寒,有大毒.除阴下湿,风眩.生汉中及宛朐.二月、八月采,阴干.(蜀漆为之恶莽草.)


《本经》原文∶虎掌,味苦,温.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生山谷.


味苦,温,微寒,有大毒。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除阴下湿,风眩。生汉中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阴干。


山谷近道有之。其苗一茎,茎头一叶,五六出如爪,根似大半夏,四周生芽如虎掌。味苦,微寒,有大毒。主利水道,除阴下湿,风眩目转,心腹寒热结气,疝瘕肠痛,积聚伏梁,筋痿拘缓。汤泡七次,火煨。


蜀漆为使。畏莽草。


味苦温。


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生山谷。


《吴普》曰:虎掌,神农雷公苦无毒,岐伯桐君辛有毒,立秋九月采之(《御览》引云,或生太山,或宛朐)。


《名医》曰:生汉中及冤句,二月、八月采,阴干。


案《广雅》云:虎掌,瓜属也。



《御览》卷九百九十


神农、雷公∶苦,无毒。岐伯、桐君∶辛,有毒。或生太山,或宛朐。立秋九月采。



味苦,温、微寒,有大毒。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除阴下湿,风眩。生汉中山谷及宛朐。二月、八月采,阴干。


蜀漆为之使,恶莽草。近道亦有,极似半夏,但皆大,四边有子如虎掌。今用多破之,或三、四片耳,方药亦不正用也。


〔谨案〕此药,是由跋宿者,其苗一茎,茎头一叶,枝丫夹茎。根大者如拳,小者若卵,都似扁柿,四畔有圆牙,看如虎掌,故有此名。其由跋是新根,犹大于半夏二、三倍,但四畔无子牙耳。陶云虎掌似半夏,也即由跋,以由跋为半夏,释


味苦,温、微寒,有大毒。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萎,拘缓,利水道,除阴下湿,风眩。《药性论》云∶使。味甘。能治风眩目转,疝瘕肠痛,伤寒时疾,强阴。蜀漆为之使。恶∶莽草。生∶汉中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阴干。


(虎掌_图缺)


味苦,温、微寒,有大毒。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除阴下湿,风眩。生汉中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阴干。(蜀漆为之使,恶莽草。)


陶隐居云∶近道亦有。形似半夏,但皆大。四边有子如虎掌。今用多破之或三、四片尔。


方药亦不正用也。唐本注云∶此药是由跋宿者。其苗一茎,茎头一叶,枝丫(音鸦) (古协切)


茎。根大者如拳,小者如鸡卵,都似扁柿,四畔有圆牙,看如虎掌,故有此名。其由跋是新根,犹大于半夏二、三倍,但四畔无子牙尔。陶云虎掌似半夏,即由跋,以由跋为半夏,释由跋苗,全说鸢尾南人至今犹用由跋为半夏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其茎端有八、九叶,花生茎间。根周遭有芽,然若兽掌也。吴氏云∶虎掌,神农、雷公∶苦,无毒。歧伯、桐君∶辛,有毒。立秋,九月采。药性论云∶虎掌,使,味甘。不入汤服,治风眩目转,主疝瘕肠痛,主伤寒时疾,强阴。


图经曰∶虎掌,生汉中山谷及冤句,今河北州郡亦有之。初生根如豆大,渐长大似半夏而扁,累年者,其根圆及寸,大者如鸡卵。周回生圆芽二、三枚,或五、六枚。三月、四月生苗,高尺余。独茎上有叶如爪,五、六出分布,尖而圆。一窠生七、八茎,时出一茎作穗,直上如鼠尾。中生一叶如匙,裹茎作房,旁开一口,上下尖。中有花,微青褐色。结实如麻子大,熟即白色,自落布地,一子生一窠。九月苗残取根,以汤入器中,渍五、七日,汤冷乃易。日换三、四遍,洗去涎,曝干用之。或再火炮。今冀州人菜园中种之,亦呼为天南星。江州有一种草,叶大如掌,面青背紫,四畔有芽如虎掌,生三、五叶为一本,冬青。治心痛寒热积气,不结花实,与此名同,故附见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