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本草纲目》:芥

《本草乘雅半偈》:芥

《本草衍义》:芥

《名医别录》:芥

《千金翼方》:芥

《千金翼方》:芥

《食疗本草》:芥

《吴普本草》:芥

《新修本草》:芥

《新修本草》:芥

《饮膳正要》:芥

《证类本草》:芥

《证类本草》:芥

「释名」(茎、叶)辛、温、无毒。


「主治」1、牙龈肿烂。用芥菜秆烧存性,研为末,频敷患处即愈。2、漆疮。


(别录上品)


芥 茎 叶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主归鼻,除肾经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食温中。


芥 子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主归鼻,去一切邪恶、疰气、喉痹。


白 芥 子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主发汗,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醋研,敷射工毒。


【核】曰∶南地多芥。相传岭南无芜菁,土人移种种之,尽变为芥,地土使然耳。今北地亦多芥,南地亦有芜菁矣。八月布种,冬茂者曰冬芥,春茂者曰春芥,夏尤可食者曰夏芥,春味极辛,研调作浆,以侑蔬品,香辣爽人。白芥子稍肥大,色黄白,入药充啖,臭味转胜也。种类亦多,有青芥,似菘而毛,色青绿,一名刺芥,味极辛;有大芥,叶大而皱,色深绿,味更辣,俱为药用。有马芥,叶如青芥而无毛;有花芥,叶多缺刻而如菘;有紫芥,茎叶俱紫而如苏;有石芥,茎繁细碎而低小;有旋芥,叶纹旋绕如大芥;有南芥,高五六尺,子大如鸡卵。刘恂异物志云∶出岭南,多此芥,此又芥之持异者。白芥,一名胡芥,原从大原河东来,今近道亦有。但种莳者少。六八月布种,冬月可食。春末起苔,高三四尺,叶花有叉如花芥,色青白。茎中虚,质极脆,疾风大雪,须谨获之,否则易于损折。三月黄花,香郁可爱,角子亦如芥,但少肥壮,色黄白耳。又有一种,茎大而中实,子粒更大,虽属芥类,形色迥别,入药则胜于诸芥也。孙思邈曰∶同兔食,发恶疾;同鲫鱼食,发水肿。大叶者良,细叶有毛者,食之有损无益耳。


【 】曰∶《农书》云∶气味辛烈,菜中之介然者。食之令人刚介,故字从介。《说文》云∶芥者,界也。发汗散气, 我者也。左传曰∶介人之宠。楚辞云∶悲江介之遗风。盖人身一皮,二肤,三肌,四胁,五胸,六腹,七胃,各有定界,邪气入经,漫然难以分裂者,芥义可以界矣。顾食芥堕泪,望梅生津,此五液之自外至也。愧而汗发,慕而涎垂,此五液之自内至也。是以芥气归鼻,涕泪交注。经言清阳走上窍,浊阴归下窍。芥则两得之矣。主治证形,正诸阳之不走上窍,致浊阴之不归下窍耳。所谓阳无界然,我不立而畛畦失矣。


(激朗清厉,随光之介也。牢刺拂戾,诸贲之气也。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神之听之,介尔



似芜菁,叶上纹皱起,色尤深绿为异。子与苗皆辛,子尤甚。多食动风。一品紫芥与此无异,紫色可爱,人多食之,然亦动风。又,白芥子比诸芥稍大,其色白,入药用。


味苦,寒,无毒.主治消渴,止血,妇人疾,除痹.一名梨.叶如大青.


味辛,温,无毒。归鼻,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食温中。


味苦,寒,无毒。主消渴,止血,妇人疾,除痹。一名梨。叶如大青。



(一)主咳逆下气,明目,去头面风。大叶者良。煮食之亦动气,犹胜诸菜。生食发丹石,不可多食。〔卷·心·嘉〕


(二)其子∶微熬研之,作酱香美,有辛气,能通利五脏。〔证〕


(三)其叶不可多食。又,细叶有毛者杀人。〔证〕



《要术》卷三


一名水苏,一名劳祖,一名鸡苏。



味辛,温,无毒。归鼻。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服温中。


似菘而有毛,味辣,好作菹,亦生食。其子可藏冬瓜。又有茛,以作菹,甚辣快。


〔谨案〕此芥有三种∶叶大粗者,叶堪食,子入药用,熨恶注至良;叶小子细者,叶不堪食,其子但堪为齑耳;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从戎中来。《别录》云∶子主射工及注气发无恒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醋和涂之,随手验也。



味苦,寒,无毒。主消渴,止血,妇人疾,除痹。一名梨。叶如大青。



味辛,温,无毒。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目,安中。


(芥_图缺)


味辛,温,无毒。归鼻。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食温中。


陶隐居云∶似菘而有毛,味辣,好作菹,亦生食。其子可藏冬瓜。又有莨(音郎),以作菹,甚辣快。唐本注云∶此芥有三种∶叶大粗者,叶堪食,子入药用,熨恶疰至良;叶小子细者,叶不堪食,其子但堪为齑尔;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从戎中来,《别录》云∶子主射工及疰气发无当常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醋和涂之,随手有验。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一种叶大,子白且粗,名曰胡芥。啖之及药用最佳,而人间未多用之孟诜云∶芥,煮食之亦动气,生食发丹石,不可多食。日华子云∶除邪气,止咳嗽上气,冷气疾。子,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敷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贴。心痛,酒、醋服之。


图经曰∶芥,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似菘而有毛,味极辛辣,此所谓青芥也。


芥之种亦多,有紫芥,茎、叶纯紫,多作齑者,食之最美;有白芥,子粗大色白,如粱米,此入药又云生河东,今近处亦有。其余南芥、旋芥、花芥、石芥之类,皆菜茹之美者,非药品所须,不复悉录。大抵南土多芥,亦如菘类。相传岭南无芜菁,有人携种至彼,种之皆变作芥,言地气暖使然耳。《续传信方》∶主腹冷夜起,以白芥子一升,炒熟,勿令焦,细研,以汤浸蒸饼,丸如赤小豆,姜汤吞七丸,甚效。


食疗∶主咳逆下气,明目,去头面风。大叶者良。煮食之动气,犹胜诸菜。生食发丹石,其子,微熬研之,作酱香美,有辛气,能通利五脏。其叶不可多食。又,细叶有毛者杀人。圣惠小芥子末,和鸡子白,调敷之。又方∶妇人中风,口噤,舌本缩。用芥子一升,细研,以醋三升,煎取一升。用敷颔颊下,立效。外台秘要∶治聋。芥子捣碎,以耳,瘥。孙真人芥菜合兔肉食之成恶疮。广济方∶治 有九种,不过此方水及蜜和滓,敷喉上下,干易之。子母秘录∶小儿紧唇。捣马芥子汁,令先揩左传季氏与 氏斗鸡,季氏金其距, 氏芥其羽。注衍义曰∶芥,似芜菁,叶上纹皱起,色尤深绿为异。子与苗皆辛,子尤甚,多食动风。


一品入药用


味苦,寒,无毒。主消渴,止血,妇人疾,除痹。一名梨。叶如大青。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