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寒热往来

《广瘟疫论》:寒热往来

《伤寒捷诀》:寒热往来

《圣济总录》:寒热往来

《医述》:寒热往来

《幼科释谜》:寒热往来

《证治准绳·疡医》:寒热往来

《证治准绳·幼科》: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与发热恶寒异∶发热恶寒,一时兼至;寒热往来,寒已方热,热已方寒。亦与疟不同∶疟发有时,寒热长短有定;此则寒热无时,长短无定。虽不同于疟,而邪俱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


在传变之初,是由轻入重,始则寒热往来,继则热多寒少,再则但热不寒,至昼夜壮热、谵妄、烦渴毕现。在传变之后,是由重出轻,昼夜壮热,渐减而为发热,有时而止,又减而为寒热往来,又减而为战汗,至脉静身凉而愈。


夫疫邪自里出表者轻,自表入里者重。初起寒热往来,是自表入里,犯及少阳,里气与邪相争拒,继则邪深入里,表里并而为热,昼夜壮热而势日重。既传变之后,而寒热往来,是邪气向衰,正气来复,自里出表,经过少阳。前之昼夜壮热,邪气秉纲者,至此正气渐和而寒热有时矣。前之邪阳独盛,亢极无阴作纯热者,至此则阴气来复而寒热相争矣。前之邪并表里而热渴日加者,至此则里气逐出表邪而作战汗矣。治法于未传变之先,欲由表入里时,但透达其邪,使易传化为主,达原饮是也。于传变之后,欲自里出表时,以和解为主,小柴胡汤是也。于屡经汗下之余,脉或虚微、濡弱、结代,心或悸动,神或委倦,形或羸弱过甚,当养阴益气,助正却邪为主,参胡三白汤、炙甘草汤、清燥养荣汤、补中益气汤是也。(濡同软。)



往来寒热斗阴阳.大小柴胡及桂姜.热结心烦仍喜呕.渴而头汗用之良.寒热往来者.阴阳相胜.邪正相争而作也.盖寒为阴.热为阳.里为阴.表为阳.邪客于半表半里.阴出与阳争.阴胜则寒.阳出与阴争.阳胜则热.阳不足则先寒.阴不足则先热.是以寒热往来而无定时也.然寒热往来亦有不同.有因热结在里.而寒热往来者.宜大柴胡汤主之.有因汗吐下后.不呕而渴.但头微汗而寒热往来者.宜柴胡桂姜汤主之.


论曰寒热往来者,阴阳虚实更胜也。夫阴实生内寒,阳虚生外寒,皆为阴胜阳,阳实生外热,阴虚生内热,皆为阳胜阴,阴阳相胜,故寒热互作而往来。治法宜使阴阳和平,气无相胜,则病可愈。


治寒热往来,夜卧盗汗,四肢无力,饮食口苦,上气咳嗽。柴胡汤方


柴胡(去苗一两半) 五味子 桔梗(炒) 熟干地黄(焙) 白茯苓(去黑皮) 麦门冬(去心焙) 紫菀(去苗) 人参 地骨皮 黄 (锉) 白术 桂(去粗皮) 牡蛎(研粉各一两) 半夏(去滑汤洗七遍) 甘草(炙各三分)


上一十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半分拍碎,枣三枚劈破,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治寒热往来,久成痨瘵。地骨皮汤方


地骨皮 知母(焙) 柴胡(去苗) 枳壳(去瓤麸炒各半两) 鳖甲(去裙 醋炙三分) 赤茯苓(去黑


上七味。粗捣筛,分为五帖,每帖以水三盏,煎取一盏,下地黄汁一合,更煎三五沸,去滓分温二服,食后良久,相继服,日一帖。


治寒热似疟。桔梗汤方


桔梗(锉炒一两) 甘草(炙半两) 知母(焙半两) 柴胡(去苗一两半) 大黄(锉炒半两) 鳖甲(去裙


上六味。锉如麻豆,分为六帖,每帖用童子小便二盏,葱白三茎,豉半合浸食顷,煎取一盏去滓,食后分温二服,日一帖。


治寒热乍进乍退。虎骨汤方


虎骨汤(一两酒炙为末) 甘草(炙一分) 知母(焙半两) 葱白(七茎) 鳖甲(去裙醋炙半两) 豉


上六味。细锉如麻豆,用水三盏,煎取二盏,下童子小便半盏,和煎数沸去滓,食后良久分温三服。


治寒热不能饮食,羸瘦少力。黄 汤方


黄 (锉二两) 人参 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 柴胡(去苗) 当归(切焙各半两)白术(一两) 桂(去粗皮半两) 甘草(炙半两) 枳壳(半两去瓤麸炒) 桔梗(锉炒半两) 桃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


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半分拍碎,枣三枚劈破,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太阳之身寒,在未发热时,如已发热,虽恶寒而身不再寒。阳明之身寒,恶寒只在初得之一日至二日,则恶寒自罢,便发热而反恶热。惟少阳之寒热,有往而复来之义,寒来便身寒恶寒而不恶热,热来便身热恶热而不恶寒,与太阳之如疟,发热恶寒而不恶热,阳明之如疟,潮热恶热而不恶寒者不相侔也。然寒为欲去之寒,热为新炽之热,寒热非实,故小柴胡汤只治热而不治寒,预备其虚而不攻其实也。小柴胡为半表设,而其证皆属于里,盖表证既去其半,则病机偏于向里也。惟寒热往来一证,尚为表邪未去,故独以柴胡一味主之,其他悉用里药。凡里证,属阳者多实热,属阴者多虚寒,而少阳为半里,偏于阳,偏于热,虽有虚有实,不尽属于虚也。仲景深以里虚为虑,故于半表未解时便用人参以固里。(柯韵伯)


寒热如疟与往来寒热,似是而实非。如疟者,止作有时,正与邪争则作,分则止;往来寒热,则止作无时,或往或来,日三、五发或十数发,此其与疟异也。(成无己)


巢元方曰.风邪外客于皮肤.而痰饮内渍于脏腑.致令血气不和.阴阳更相乘克.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之气.为邪所乘.邪正相干.阴阳交争.时发时止.则寒热更相往来也.


吴绶曰.凡寒热往来.是无定期者.其有定期.疟也.全生云.若其人翕翕如热.淅淅如寒.无有时度.支节如解.手足酸疼.头目昏晕.此由营卫虚弱.外为风邪相乘.搏于阳则发热.搏于阴则发寒.久不治成痨.宜荆芥散.又曰.如苦寒热如疟.不以时度.肠满膨 .起则头晕.大便不通.或时腹痛.胸膈痞闷.此由宿谷停留不化.结于肠间.气道不舒.阴阳交乱.宜备急丸.若止见寒热.起居如常.久而不愈.乃大病后元气未复.悉属阴虚生热.阳虚生寒.宜八珍汤.食积为病.亦令寒热.保和丸消之.兼呕吐泄泻.六君子汤.厥冷冻饮料热.人参理中丸.作渴不止.七味白术散.食积消而寒热尚作者.肝邪乘脾也.异功散加栀、柴.然此皆非疟症也.切不可混.


庞安常曰.小儿食积.寒热如疟.渴泻气急.要合地卧.此候当先取下积.只用平胃散.次常服进食丸.


托里消毒散加减法 口苦寒热往来,肝火血虚也,去三味加柴胡、熟地。因怒寒热往来,肝火气虚也,加柴胡、黄芩。如不应,暂用八珍汤,加炒山栀、炒酸枣仁、酒炒黑龙胆草。体倦寒热往来,肝脾气滞也,去三味加参 、归术。如不应,暂用补中益气汤。


内热晡热,或寒热往来,阴血虚也,去三味加芎归、牡丹皮、柴胡。如不应,暂用八珍汤,加牡丹皮。畏寒或寒热往来,胃气虚也,去三味加参苓、白术、升麻。如不应,暂用补中益气汤。胁痛痞满,或寒热往来,肝气滞也,去三味加青皮、木香。如不应,属气血虚也,更加芎归、参术。若妇人劳役恚怒,或适经行,发热谵语,或夜间热甚,乃热入血室也,去三味加生地、丹皮、柴胡。如不应,暂用加味四物汤。


凡寒热往来无定期,其有定期者,疟也。巢氏曰∶风邪外客于皮肤,而痰饮内渍于腑脏,致令血气不和,阴阳更相乘克,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之气,为邪所乘,邪与正相干,阴阳交争,时发时止,则寒热往来也。《全生指迷》论曰∶


若其人翕翕如热,淅淅如寒,无有时度,支节如解,手足酸疼,头目昏晕,此由荣卫虚弱,外为风邪相乘,搏于阳则发热,搏于阴则发寒,久不治,成劳。宜荆芥散。


又曰∶若寒热如疟,不以时度,肠满膨 ,起则头晕,大便不通,或时腹痛,胸膈痞闷,此由宿谷停留不化,结于肠间,气道不舒,阴阳交乱,宜备急丸。经曰∶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寒热往来,此乃阴阳相胜也,故寒气并于阴则发寒,阳气并于阳则发热,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尺脉弱为阴不足,阳气下入阴中则发热,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阴阳不归其分,则寒热交争也。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阳盛则乍热,阴盛则乍寒,阴阳相胜,虚实不调,故邪气更作,而寒热往来,或乍寒乍热也。少阳胆者,肝之府,界乎太阳、阳明之间,半表半里之分,阴阳之气,易于相乘,故寒热多主肝胆经证,以小柴胡汤加减调之。若只见寒热,起居如常,久而不愈,及大病后元气未复,悉属阴虚生热,阳虚生寒,宜用八珍汤(虚羸)补之,甚者十全大补汤(汗)。有食积为病,亦令寒热,用保和丸(宿食)消之,若兼呕吐泄泻用六君子汤(吐泻),厥冷饮热,人参理中丸(泻);作渴不止,七味白术散(渴);食积既消而寒热尚作者,肝邪乘脾,所胜侮所不胜也,用异功散(吐泻)加柴胡、山栀。其疟证寒热详见疟门。


〔汤〕食积寒热如疟,渴泻气急,要合地卧。此候先当取下积,只用平胃散,次常服进食丸。(平胃散、见不乳食,进食丸,见积。)


〔钱〕曹宜德子三岁,面黄时发寒热,不欲食而饮水及乳不止。众医以为潮热,用牛黄丸不愈,及以止渴干葛散,服之反吐。钱曰当以白饼子下之,后补脾,乃以消积丸磨之,此乃解也,后果愈。何以故?不食但饮水者,食伏于脾内不能消化,致令发寒热,用止渴药吐者,药冲脾故也,故下之即愈。


〔子和〕高巡检子八岁,病热,医者皆为伤冷,治之以热药。欲饮冰水,禁而不与,内水涸竭,烦躁转生,前后皆闭,口鼻俱干,寒热往来,咳嗽时作,遍身无汗。


又欲灸之。适遇戴人,戴人责其母曰,重 浓被,暖炕红炉,儿已不胜其热,尚可灸乎。其母谢以不明。戴人令先服人参柴胡饮子,遂连进数服,下烂鱼肠之类,臭气异常,渴欲饮水,听其所欲,冰雪冷水连进数杯,节次又下三四十行,大热方去,又与通膈丸、牛黄丸,复下十余行,儿方大痊。前后约五十余行,略计所用冰雪水饮计一斛,向灸之,当何如哉。


太医局小柴胡汤 治大人小儿伤寒温热病,身热恶风,颈项强急,胸满胁痛,呕哕烦渴,寒热往来,身面皆黄,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过经未解,或潮热不除,及瘥后劳复,发热头痛,妇人伤风,头痛烦热,经血适断,寒热如疟,发作有时,及产后伤风,头痛烦热,并宜服之。


柴胡(去芦头秤半斤) 黄芩 人参(去芦头秤) 甘草(炙。各三两) 半夏(汤洗七次,焙干秤二两半)


上五味,同为粗末。每服三大钱,以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枣一枚擘破,同煎至七分,滤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小儿分作二服,更量大小加减。


〔张涣〕秦艽汤 治小儿寒热往来。


秦艽(去苗) 鳖甲(醋炙微黄,去裙 各一两) 川大黄(锉碎,微炒) 麻黄(去根节。各半两) 竹茹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捣,罗为粗散,每服一钱,水一盏,入葱白二寸,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人参前胡散


人参(去芦头) 前胡 柴胡(去苗。各一两) 桔梗 地骨皮 甘草(炙) 半夏(汤洗七遍,焙干。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大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二片,煎至半盏,去滓放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芍药汤


赤芍药(一两) 黄芩 当归(锉,焙干) 柴胡(各半两) 肉桂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一盏,入生姜二片,枣一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加减。


《王氏手集》柴胡人参汤 治小儿脾热生风,往来寒热(子和柴胡饮子有黄芩、大黄、当归,无茯苓)


柴胡 人参 芍药 茯苓 甘草(炙。各等分)


上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四分,温服。


《全生指迷》荆芥散


荆芥穗 人参 白术 当归(切、洗,焙) 黄 芍药 桂(去粗皮。各一两) 柴胡(去苗,二两) 甘草(炙,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全生指迷》备急丸


大黄(湿纸裹,煨) 巴豆(去皮心,去油) 干姜(去皮。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米饮下。羸人服一丸如绿豆大,以大便快利为度。


《千金》治小儿生一月至五月乍寒乍热方上细切柳枝煮取汁洗儿,若渴,绞冬瓜汁饮之。


《水鉴》孩子百日内忽有寒热,何以治之。与冷药吃,即乳寒呕逆,若与热药治之,其病加甚,无神法圣术,因循丧儿之命,博览石室秘方,用之应妙,歌云∶


桃花荫末一钱余,甘草冲汤力更殊,蓝花只消一两字(阴干),灌之入口立消除。上三味为末,每服半钱,汤调灌之。


《庄氏家传》疗少小卒寒热不佳。不能服药,李叶浴儿方上用李叶不拘多少,煮汤浴儿。(又白芷,又苦参。)


《玉诀》云,先调气,次解虚热,热不去,下真珠丸取。


真珠丸 治小儿寒热虚积,五脏烦满,及下风涎积滞,惊食疳积。


南星 半夏 滑石(各末,二钱) 轻粉(四钱匕) 巴豆(二七粒,去心油)


上末之,面糊丸芥子大。每服十五二十丸,煎葱汤吞下。


《婴孺》六味汤 治少小寒热进退,啼呼腹痛。


地黄 桂心(各八分) 芍药 寒水石 黄芩(炙) 甘草(炙。各二分)


上切细,以水三升,煮一升半。一岁儿二合至三合,量与服之。


大黄丸 疗小儿寒热,食不生肌肉。


大黄(一两,蒸之二斗米下) 桂心 干姜(炮。各二分) 巴豆(五十粒,去皮心,熬) 消石(三分,熬,无者以芒硝代之)


上五味,捣筛四味,别捣巴豆令如泥,合和以蜜,更捣二千杵,丸如梧子。每一丸,汤服之。但热在膈上当吐,在膈下当利,预作粥,如服他吐下丸法,服药两食顷不吐下,以热饮动之,若不得吐下,可更服一丸半,能药壮人可二丸。


此药优于他下药丸,故宜大小。下多,冷粥解之。若有疮绵挺如指,蜜和一丸涂挺头,旦内疮中,喁出之,不瘥更作。温病不得大便,服之得下佳,宿食不消,亦服之。飞尸遁尸,浆服半丸,日一,应须臾止。心腹胀满痛,服一丸。疟者,根据发日,先宿勿食,清晨服一丸,丁壮人服二丸,得吐下,忍饥,过发时乃食。妇人产后血结中奔,走起上下,或绝产无子,或月经不调,面目青黄,服半丸。小儿淋沥寒热,胪胀大腹,不欲食,食不生肌,三四岁如麻子大一丸,日一服,六七岁儿服二丸,比三十日,心腹诸病瘥,儿小半之,愈,大良。忌野猪肉、芦笋、生葱。


按∶病儿若无实积,或有积而虚,皆不宜用此,若疳劳一路,自当求之肥儿之属。


《圣惠》柴胡散 治小儿寒热往来,乳食不下,四肢无力,心腹胀满,上焦痰壅,渐渐羸瘦。


柴胡(去苗) 鳖甲(涂醋炙令黄色,去裙 。各一两) 人参 前胡 桔梗 诃梨勒皮 地骨皮赤芍药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甘草(炙,微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半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五味子散 治小儿寒热往来,不欲乳食,羸瘦心胀。


五味子 当归(锉碎,微炒) 人参 桔梗 前胡(各去芦头) 白术 赤茯苓 黄芩(各用一分)


甘草(半分,炙微赤,锉) 麦门冬(半两,去心,焙)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人参散 治小儿寒热往来,食少羸瘦。


人参(去芦头) 黄 (锉) 柴胡(去苗) 白茯苓 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 ) 木香(各半两) 甘草(炙微赤,锉) 白术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一分) 诃梨勒皮(三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黄 丸 治小儿往来寒热,多汗心烦,小便赤黄,不欲乳食,四肢羸瘦。


黄 (锉) 麦门冬(去心,焙) 赤茯苓 白术 子芩 甘草(各一分) 柴胡(去苗) 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 。各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香甲散 治寒热往来肌瘦。


鳖甲(酥炙黄,去裙 ) 木香(各一两) 川大黄(微炒) 陈橘皮(去白,焙干) 当归(洗,焙干) 柴胡(去苗) 知母 甘草(炙。各半两) 槟榔(三枚)


上件捣,罗为粗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二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