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汗下

《冯氏锦囊秘录》:汗下

《伤寒悬解》:汗下

《证治准绳·幼科》:汗下

夫痘疮必待三日,不出或出不快,即微发之,如发后不出,仅宜日服二剂,此后而再不出,方大发之,若见点虽少,倘脉和平,是疮本稀,亦不可乱为发表,发表犹此,况汗下乎?故痘症虽似伤寒,然治惟有温平之法,而无汗下之理。且伤寒表症未解,尚不可下,况痘疮必欲起胀,翕浆而后已哉,何世谓初觉即宜利之,宜泄其毒,误矣。故在初发热足冷,头痛脉数,与伤寒疑似之间,仅宜解肌微表,若有内伤等症,仅宜微与化食宽膈,若痘而误服麻黄之剂,以汗下之,则阳气尽出于肌表,遂必斑烂而脏虚,虚则腹疼自利,或作寒战,甚或里无阳气,乃作阴痫,而死者多矣。抑痘而误用大黄之剂,以下之,则毒乘虚陷伏,或为腹胀。或为喘急,而死者有矣。虽然亦有不得不汗下以劫病者,如未出时,重感风寒,约束皮肤,而腠理闭密,疮出不快者,此必当汗之,令其阴阳和,荣卫通,而疮自易出,毒得解散,苟不汗之,则毒无从外出,存伏于中,未免有闭门留寇之祸也。更如大热不退,转增烦渴,谵妄昏沉,便尿阻塞者,此毒蓄于肠胃之间,而与谷气并结也,宜急下之,使其陈秽涤去,脏俯流通也,苟不下之,则藏污蓄毒煎熬于中,宁无养虎遗患之虞乎?《书》曰∶首尾不可下者,或谓首云上焦,尾云下焦,盖治上宜消,治下宜导,而无下之理。或云,痘未显于表,其脉症有表而无理,若一下之则邪气不得伸越,故禁首不可下也。痘已显于外而无一切里症,内无根蒂,大忧不甚实,苟一下之,则毒邪逆陷,并即靥而精滋耗亡,是以大便干结者,如亦下之,则愈竭荣血。故禁尾不可下也。论虽不同,理则一致,至如顺痘初出,又无表里感伤者,则当任其自然,惟加安养,自见全功,若有风寒闭塞,惟宜解肌自出矣。


奈何才见痘点,亦罔顾其所蕴轻重,肌热未透,毛窍未松,惟恐不出,用药峻发,毒无出路,遇发则一倍变为十倍,十疮合为一疮,各曰斑烂。五内七窍,至于皆有,重者不救,轻者或为喉痛声哑,目疾鼻塞之患也。


汗下者,伤寒之法,而用之太过,则虚以实治,而或以亡身,用之不及,则实以虚治,而或以殒命。譬犹水也,载舟覆舟,水不任过,而破浪冲风,人之罪也,譬犹兵也,止乱生乱,兵不任咎,而纵敌长寇,人之责也。是以相阴阳之盛衰,审汗下之忌宜,忌汗下者,勿孟浪致误,引贼而入室,宜汗下者,勿迟回失断,养虎以贻患。故六经之外,又有汗下宜忌之篇,未可不求甚解矣。


钱氏云∶疮疹惟用温平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活人书》云∶小儿疮疹与伤寒相类,头痛身热,足冷脉数,疑似之间,只与升麻汤解肌,兼治疮子,已发未发皆可服,但不可疏转,此为大戒。伤寒身热,固不可下,疮疹发热在表,尤不可转,世人不学,乃云初觉以药利之,宣其毒也,误矣。(海藏云,此论虽当,在经则可,若热甚过极足冷,或内伤腹热足冷,宜以寒药如洗心、调胃,及化食药通膈之类主之,然当求责脏腑秘与不秘,脉道何如耳。许氏云,上热下冷,伤食也, 疹初热,手足亦冷,惟伤寒一身尽热,不与足冷相类,此伤食,非伤冷也,若伤冷不宜用。王德孚用感应丸治之。)


痘疮已出,不可疏转,出得已定,脓血太盛,却用疏利、亦非也。(海藏云,此言若在经而出不尽者为当,若腹胃有垢腻,便时后重如痢疾,及脉滑在里者,亦当微下。)大抵疮疹首尾皆不可下。(海藏云,脏府有凝滞者,不可拘此。)小儿身耳尻冷,咳嗽,辄用利药,即害人。


(海藏云,此言里和而少阳之气,在经热者,故用化毒犀角汤,为气出里,若气未出,里未尽,求责疏利,亦可。)


凡治疹痘,才泻则令内陷,决不可轻易转下,惟大小便多日不利,宜微微利之,及痘已靥,尚有余热停留,或作热,或作疮痍,或成痈,宜四顺饮下之,不特消余毒,亦免生他证,累试累验。每见疹痘者服发表麻黄药出汗,阳气尽出肤表,遂至 烂脏虚,虚则腹痛自利,或作寒战,或作阴痫,死者多矣。凡疮疹证见及 点既生,若无内外寒热虚实者,但安养之,任其自然,则非惟不生他证,亦易于调理,今人则才见点,罔顾所蕴轻重,惟恐不出,用药表之,服以紫草、蝉蜕,副以人齿、猴梨,并与酒曲芫荽,无所不试,曾不知毒瓦斯遇发,则一倍变为十倍,十疮合为一疮,名为烂,五内七窍,至于皆有,则重者不救,轻者为声哑,为目疾,为 烂,为闭耳塞鼻之患。又有过用表药,里无阳气以应之,为虚脱者多矣,此妄表之过也。大抵疮疹已出,正赖胃气运其毒瓦斯,善攻其热者,热甚则利小便,盖小便利,则心火有所导引,虽不用冷药,热亦自减矣。热轻则解其热,盖小热不解,大热必生,小热而利其小便,则虑损气,故但当解热也。利小便之药导赤散为上,解毒之剂如玳瑁汤、独胜散、安 散、如圣散、紫草汤、犀角饮皆可选用。昧者但言疮疹是热,时进凉剂,致胃气转虚,令儿胸满腹胀,又且下之,内虚毒入,则杀人甚速,此不善下之过也。若小儿鼻塞唇焦,内伏热也。脉细,面色痿黄或青色,皮肤慢,口吐青涎者,此误下证也,或里无蕴热,亦何可下?要之,治热以温,凉而行之,未至于冷。治寒以温,未至于热。当从其渐而已。洁古云∶大凡 疹首尾皆不可下,恐动则生变,此谓少阳通表,宜和之也。当先安里解毒,次微发之,解毒须安五脏,防风汤是也。如大便不秘者,须微发之,药宜钱氏方中选而用之。如大便过秘,宜微利之,当归丸、枣变百祥丸是也。初知 疹,若使之并出,小儿难禁,是以别生他证也。首尾不可下者,首曰上焦,尾曰下焦,若既吐利,安可下,便宜安里。


若不吐泻者,先与安里药三五服,如能食而大便秘结内实者,宜疏利之。若内虚而利者,宜用安里药一二服,末后一服调以微发之药,要之,安里之药多,发表之药少,秘则微疏之,令邪气勿壅并,而能作番次出,使儿易禁也。身温者顺,身凉者逆,二者,宜多服防风汤和之。(防风汤方见大法。)海藏云∶假令五日已里,诸病与 疹不能别辨者,不可疑作 疹,必须发之,但各从其所伤应见治之,皆不妨 出,若强发之,其变不可胜数矣。前人言首尾俱不可下者,为 未显于表,下则邪气不得伸越,此脉证有表而无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为 毒已显于外,内无根蒂,大便不实,无一切里证,下之则 气逆陷,故禁尾不可下也。又言温暖盖覆,不令通风,以 未出,或身表凉而恶寒,或天令寒而恶冷,温暖盖覆,不令通风也,若已出,身热天暄,何必用盖覆而不使之通风乎,后人执此二句,首尾俱不敢下,温燠不令通风,不知天令之所加,人身之所盛,致使误人多矣。大抵前人之言,随时应变,后之人不知其变,故常执而不移也。噫、首尾俱不可下者,以其始终脏腑元无凝滞也,若有一切里证,及大便结者,安得不下。温暖不使之通风,以其发在冬时,故如此也,若发在夏时, 虽未出,亦不用此也。 之用药,大率以脉为主,浮中沉之诊,平举按之,候察其虚实,定其中外,则可以万全矣。〔万〕今之治痘者曰首尾不可汗下,听者和之,曰痘宜温补,汗下,不可也。此亦喜补恶攻之遗弊。


殊不知治痘之法,莫要于解毒,或攻或补,务使毒瓦斯得解而已,如其气血和畅,荣卫流通,表里无邪,其出则尽,其发则透,其收则时,非但不可汗下,虽温补亦不可用也。设使外感风寒,约束皮肤,闭密腠理,疮出不快,此当汗之,令阴阳和,荣卫通,而疮易出,毒得解散可也,苟不汗之,则毒无从得出,留伏于内,未免闭门留寇之祸矣。如大热不退,烦渴转增,谵妄昏沉,便溺阻塞,此毒蓄于肠胃之间,与谷气并,宜急下之,使脏腑疏通,陈 涤去可也,苟不下之,则藏污蓄毒,煎熬于中,宁无养虎遗患之悔乎。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