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寒疝

《儿科萃精》:寒疝

《奇效简便良方》:寒疝

《圣济总录》:寒疝

《医宗金鉴》:寒疝

《幼科心法要诀》:寒疝

小儿平日过食生冷,或卧湿地,以致阴结于内,气滞不行,为日既久,复为风冷所束,水湿所伤,故发寒疝,囊冷结硬,牵引少腹作痛,初得此证,兼有表邪者,古法主乌头桂枝汤(如桂枝、赤芍、炙甘草、乌头,引用生姜)。


寒甚者,古法主金茱丸(如金铃子肉一两,吴茱萸五钱,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数丸,盐汤送下)。


〔真按〕小儿疝因寒邪所袭,内则少腹绞痛,外则睾丸肿大,并腹痛啼哭,皆里证,无表证,初起方用白归身一钱,开口吴萸三分,青化桂五分,黑姜炭八分,南木香五分,小茴香一钱,炙甘草五分,煎好、加入盐七分,为引,空心温服)。


日久则将本方改为丸剂,早晚空心服一钱,尤效。


铁秤锤烧红,冲黄酒热服。或薏苡仁加东方壁土,炒黄色,入水煮烂,放砂盆内研成膏,每日用无灰酒调服二钱。(囊大如斗者亦治)


论曰寒疝为病,阴冷内积,卫气不行,结于腹内,故遇寒则发,其状恶寒不欲食。手足逆冷,绕脐痛,白汗出。


治寒疝四肢逆冷,气弱汗出,蓬莪术汤方


蓬莪术(一两炮) 干姜(半两炮)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 芎 (三分) 桂(去粗皮一两) 白术(三分) 槟榔(一两) 芍药(一两)


上八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寒疝攻注,胸胁满痛,汗出,木香汤方


木香(三分) 槟榔(锉) 细辛(去苗叶) 赤茯苓(去黑皮) 人参 芍药 当归(切焙)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寒疝手足逆冷,身体疼痛,冷汗自出,乌头汤方


乌头(炮裂去皮脐二两) 桂(去粗皮一两) 细辛(去苗叶三分)


上三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治寒疝来去,腰腹攻痛,茱萸汤方


吴茱萸(汤浸焙炒三分) 生姜(切焙微炒) 豉(微炒) 桂(去粗皮各半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酒少许,同煎七分,去滓温服。


治寒疝冷痛气弱,汗自出,不欲食,人参汤方


人参 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 蜀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 干姜(炮各半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 槟榔 白术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


上八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治寒疝亦治阴疝,走马汤方


巴豆(二枚去皮心膜炒) 杏仁(二枚去皮尖双仁炒)


上二味,取绵裹,椎令极碎,投热汤二合,绞取白汁服之,未瘥更一服。


治寒疝来去疼痛,冷汗出,牡丹丸方


牡丹皮 桂(去粗皮各二两) 乌头(炮裂去皮脐二枚


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空心日午卧时服。


治寒疝胸胁支满,食饮不化,脐腹 痛,桂心丸方


桂(去粗皮五分)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三两) 白薇(一分) 干姜(炮一两) 乌头(炮裂芷(三分)


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温酒下食前。


治寒疝满逆,手足不温,遍身疼痛,乌头汤方


乌头(实大者五枚去皮脐生切) 白蜜(一斤) 桂(去粗皮二两)


上三味,先以慢火煎蜜及乌头,候蜜减半,滤去乌头,别就一处,以水三盏煮桂,候减半,滤去桂,将桂汁并前蜜汁共和,别煎取二盏许,每服半盏温服,未知再服,其知如醉状得吐,为中病也。


治寒疝绕脐痛,结硬不消,木香丸方


木香 附子(炮裂去皮脐) 砂(飞研各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空心食前。


治寒疝卒痛,积聚不散,上冲心腹,与阴相引,痛则汗出,高良姜汤方


高良姜(炒) 槟榔(生锉) 木香 当归(切焙各一两半)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一两)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寒湿内蓄日已深,复被风冷水气侵,囊冷硬痛成寒疝,乌头桂枝金茱神。


[注]


寒疝者,因儿平日过食生冷,或卧湿地,以致阴结于内,气滞不行,为日既久,复为风冷所束,水湿所伤,故发时囊冷结硬,牵引少腹作痛,初得之兼表者,以乌头桂枝汤主之,寒甚者,以金茱丸治之。


(乌头桂枝汤)桂枝赤芍药甘草炙乌头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乌头桂枝治寒疝,解表温中法最良,广桂枝同赤芍药,乌头甘草引生姜。


(金茱丸)金铃子肉一两吴茱萸五钱以上为细末,酒煮曲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数丸,盐汤下。


寒湿内蓄日已深,复被风冷水气侵,囊冷硬痛成寒疝,乌头桂枝金茱神。


【注】寒疝者,因儿平日过食生冷,或卧湿地,以致阴结于内,气滞不行。为日既久,复为风冷所束,水湿所伤,故发时囊冷结硬,牵引少腹作痛。初得之兼表者,以乌头桂枝汤主之,寒甚者,以金茱丸治之。


乌头桂枝汤


桂枝 赤芍药 甘草(炙) 乌头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乌头桂枝治寒疝,解表温中法最良,广桂枝同赤芍药,乌头甘草引生姜。


金茱丸


金铃子肉(一两) 吴茱萸(五钱)


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数丸,盐汤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