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喉喑

《医学纲目》:喉喑


〔丹〕俞继道遗精,误服参、 及升浮剂,遂气壅于上焦而喑,声不出。用童便浸香附,为末调服,而疏通上焦以治喑。又用蛤粉、青黛为君,黄柏、知母、香附佐之为丸,而填补下焦以治遗,十余日良愈。(本草言童便主久嗽失音,故治喑多用童便,由童便能降火故也。)出声音方。


诃子炮去核,木通各一两,甘草半两,用水三升,煎至升半,入生姜、地黄汁一合,再煎数沸,放温,分六服,食后,日作半料。(诃子治逆气,破结气。木通通利九窍,治肺痈甚当。)



〔河〕诃子汤 治失音不能言语。


诃子(四个,半生半炮) 桔梗(一两,半生半炙) 甘草(二寸,半炙半生)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童便一盏,水一盏,煎五七沸,温服。甚者不过三服愈。(桔梗通利肺气,诃子泄肺导气,童便降火甚速。)


一方 桔梗三两,大诃子四个,甘草二两,炮制皆同。每服一钱匕,入砂糖一小块,不入童便,独用水五盏,煎至三盏,时时细呷,一日服尽,其效甚速。



〔海〕发声散 治咽喉语声不出。


栝蒌皮(锉) 白僵蚕(去头) 甘草(各等分。俱各炒黄)


上细末,每三钱,温酒调下,或生姜自然汁调下。用五分,绵裹噙化。咽津亦得,不拘时候,日两三服。



〔《肘》〕治卒失音咽不出。陈皮五两,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



〔罗〕玉粉丸 治冬月寒痰结,咽喉不利,语声不出。


半夏(洗,五次) 草乌(一字炒) 桂(一字)


上为细末,生姜汁浸饼为丸,如鸡豆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多年不愈,亦有效。《黄帝针经》中说,寒气客于会厌,卒然而哑,此药主之。



〔丹〕蛤蚧丸 治肺间邪气,胸中积血作痛,失音,并治久咳失音。


蛤蚧(一对,去嘴足,温水浸去膜,刮了血脉,用好醋炙) 诃子(煨,去核) 阿胶(炒) 生地 麦门冬(去心) 北细辛(去苗)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枣大。每服一丸,含化,食后。



〔《千》〕治暴嗽失音,语不出方。


杏仁(研如泥) 姜汁 砂糖 白蜜(各一升) 五味 紫菀(各三两) 通草 贝母(各四两)桑白皮(五两)


上 咀,以水九升,煮五味、紫菀、通草、贝母、桑白皮,取三升,去渣,纳杏仁泥,姜汁、蜜糖和搅,微火煎取四升,初服三合,日再夜一,后稍加。


通声膏方


五味 款冬花 通草(各三两) 人参 细辛 桂心 青竹皮 菖蒲(各二两) 杏仁(一升)白蜜(二斤) 枣膏 姜汁(一升) 酥(五升)


上 咀,以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渣,纳姜汁、枣膏、酥、蜜煎令调和,酒服如枣大二丸。



〔丹〕咳嗽声嘶者,此血虚受热也。用青黛、蛤粉,蜜调服之。



〔世〕失音。槐花,瓦上炒令香熟,于地上出火毒,三更后,床上仰卧,随意服,亦治咯血。



〔《千》〕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发,故喑不能言。



〔盂〕人患卒哑。杏仁三分,去皮尖熬,另研桂一分如泥,和取杏核大,绵裹含,细细咽之,日五夜三。



〔丹〕治失音。以桂末着舌下咽津妙。(《千金》、《斗门》、《食忌》、《圣惠方》同。)治风冷失音,以紫梗荆芥根一两,研汁入酒相和,温饮半盏,服无时。(《圣惠方》)



〔《圣》〕治风冷失音,咽喉不利。以 荷根二两绞汁,酒一大盏,相和令匀,不计时候,温服半钟。



〔孙〕内侍曹都使,新造一宅落成,迁入经半月,饮酒大醉,卧起失音不能语。召孙至,诊曰∶因新宅故得此疾耳,半月当愈。但服补心气薯蓣丸,治湿用细辛、川芎,又十日其病渐减,二十日全愈。曹既安,见上问谁医。曰∶孙兆郎中。上乃召问曰∶曹,何疾也?对曰∶凡新宅,壁土皆湿,地亦阴多,人乍来阴气未散,曹心气素虚,饮酒至醉,毛窍皆开,阴湿之气从而入乘心经,心经既虚,而湿气又乘之,所以不能语,臣先用薯蓣丸使心气壮,然后以川芎、细辛,又去湿气,所以能语也。



运气 喑有二∶


一曰热助心实。经云∶少阴之复,暴喑,治以苦寒是也。


二曰寒攻心虚。经云∶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暴喑,治以咸温是也。


狐惑声哑,其证默默欲眠,目不能闭,起居不安是也。(治法见伤寒。)



〔《灵》〕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浓,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夏恚无言篇)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杂病篇 厥气者,逆气也,足少阴脉循喉咙,又挟舌本,故取之。)



针灸 喑有三法∶


其一取足少阴。上二段经文是也。


其二取足阳明。经云∶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取之所别是也。予治一男子四十九岁,久病痰嗽,忽一日感风寒,食酒肉,遂厥气走喉,病暴喑,与灸足阳明丰隆二穴各三壮,足少阴照海穴各一壮,其声立出,信哉圣经之言也。仍用黄芩降火为君,杏仁、陈皮、桔梗泻厥气为臣,诃子泄逆,甘草和元气为佐,服之良愈。


其三取手阳明。经云∶暴喑气哽,取扶突与舌本出血。舌本,廉泉穴也。



〔《甲》〕喑不能言,合谷及涌泉、阳交主之。



〔桑〕卒暴失音∶神门、涌泉。



〔《甲》〕食饮善呕,不能言,通谷主之。暴喑气哽,喉痹咽痛不得息,饮食不下,天鼎主之。喑不能言,期门主之。暴喑不能言,支沟主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