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寒疫

《时病论》:寒疫

《医学摘粹》:寒疫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寒疫

叔和《序例》曰∶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气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考之《金鉴》,又谓∶春应温而反寒,名曰寒疫。据此而论,春有是病,而夏秋无是病也,其实夏令之寒,是为阴暑之病,秋月之寒,是为秋凉燥气,此分明夏秋不病寒疫,当宗《金鉴》之训,寒疫在乎春令也。盖疫者役也,若役使然,大概众人之病相似者,皆可以疫名之。此又与瘟疫之疫,相悬霄壤,须知瘟疫乃天地之厉气,寒疫乃反常之变气也。其初起头痛、身疼,寒热无汗,或作呕逆,人迎之脉浮紧者,宜用辛温解表法治之。观此见证,与冬令伤寒初客太阳无异,因在春令,所以不名伤寒,又因众人之病相同,所以名为寒疫,然其治法,又与伤寒相去不远矣。如有变证,可仿伤寒法治之。


或问曰∶先生谓夏令之寒,是为阴暑之病,倘未交小暑、大暑之令,而受立夏、小满、芒种、夏至之寒,可以名寒疫否?答曰∶可也。昔贤谓夏应热而反凉,是为非时之气,若果见证与寒疫相合,不妨用寒疫之方,此所谓超乎规矩之外,仍不离乎规矩之中也。


〔寒疫提纲〕 邪闭皮毛疫属寒,身疼无汗总难安,病如在表宜温散,入里阴阳再细看。


〔太阳经〕


紫苏汤


(证附) 寒疫初经入太阳,恶寒发热要参详,更兼头痛须何法,芍杏苏防并草姜。


紫苏地黄证


太阳寒疫外邪传,血热时当未衄前,鼻燥口干浮脉见,宜先清里是真诠。


紫苏地黄汤


姜甘苏杏合丹皮,芍地防风大枣施,发表更兼清内热,未经鼻衄豫先医。


苏桂姜辛证


寒疫仍然在太阳,外邪未解辨宜详,内停水饮须何法,表里兼攻是妙方。


苏桂姜辛汤


桂枝苏叶合干姜,补气和营草芍良,夏味细辛能降逆,表寒里水有专方。


白虎加元麦汤


(方见温疫 病证治法与温疫同) 人参白虎加元麦汤(同上)


〔阳明经〕


紫苏葛根升麻汤


(证附) 病入阳明泄利加,方传苏葛共升麻,再增白芍兼甘草,内外全医效可夸。


苏叶葛根半夏汤


(证附) 阳明呕吐食无存,苏叶煎汤并葛根,芍夏生姜甘草入,立方神效妙难言。


调胃承气加麦冬元参汤


(三方俱见温疫证治同)


小承气加麦冬元参汤


大承气加麦冬元参汤


〔少阳经〕


小柴胡汤


(方见伤寒 证治与温疫同)


黄芩汤


(证附) 少阳泄泻病初成,胸胁旋惊痞满生,枣芍芩甘方可用,专除热利法弥精。


黄芩半夏生姜汤


(证附) 少阳呕吐力难支,胸胁仍然痞满时,须用黄芩兼芍药,姜甘枣夏喜同施。


大柴胡证


(方见伤寒) 少阳寒疫未能痊,邪气已将胃腑传,表里病形均属实,兼攻兼散法宜全。


柴胡桂枝干姜汤


(证附) 少阳将入太阴宫,泄利仍兼痞满攻,姜牡芩蒌惟治里,桂柴解表草和中。


柴胡桂姜半夏汤


(证附) 太阴将入吐难休,胸胁仍然痞满留,姜用生干兼桂牡,柴芩夏草合栝蒌。


〔太阴经〕


苓参浓朴汤


(证附) 寒疫传经入太阴,须知腹满病弥深,法宜浓朴兼甘草,更用姜苓半夏参。


苓参椒附汤


(证附) 寒疫旋惊入太阴,腹中每觉痛难禁,苓甘粳米全宜用,附子川椒芍并参。


苓参半夏汤


(证附) 太阴呕吐用何方,不外苓参半夏汤,甘草和中宜并入,驱寒降逆赖生姜。


茯苓四逆加石脂汤


(证附) 甘草参苓并石脂,干姜附子喜兼施,太阴泄利原能治,补助真阳效更奇。


〔少阴经〕


茯苓四逆加半夏汤


(证附) 少阴吐泄厥兼生,姜附回阳要并行,半夏降冲苓去湿,参甘益气补脾精。


〔厥阴经〕


茯苓参甘姜附归脂汤


(证附) 厥阴厥利病危时,姜附回阳助桂枝,参草补中归养血,敛肠扶胃用苓脂。


参甘归芍麦冬栝蒌汤


(证附) 厥阴消渴热生时,归芍滋阴喜并施,蒌麦清邪功甚速,参甘助气效偏奇。


一夏月亦有病凉者,偶遇暴风怒雨,不及加衣,或夜失覆,或路行冒犯,皆能为凉证,此非其时而有其气,谓之寒疫。治法与暑症异,亦以九味羌活汤、败毒散、以辛散和解为主,不可专用汗药。此论乃李东垣先生发自十书中,从来医书罕及,然仅百之一耳,以一律百,以或然为固然,左矣。


霖按∶寒疫多病于金水不敛之年,人气应之,以其毛窍开而寒气闭之也。疫乃天地不正淫 厉气,颇难骤逐,非风寒之邪,一汗可解。治法宜苏桂杏草等温散,更察其兼湿兼风,消息治之。东坡在黄州,以圣散子治疫甚效,亦寒疫挟湿之方也。后永嘉宣和间服此方殒命者,不知凡几,盖以寒疫之方,误施于温疫者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