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禁忌

《冯氏锦囊秘录》:禁忌

《麻疹备要方论》:禁忌

《痧疹辑要》:禁忌

《圣济总录》:禁忌

《疡医大全》:禁忌

《医宗金鉴》:禁忌

《张氏医通》:禁忌

《证治准绳·疡医》:禁忌

《证治准绳·幼科》:禁忌

《证治准绳·幼科》:禁忌

《证治准绳·幼科》:禁忌

《证治准绳·幼科》:禁忌

《异授眼科》:禁忌

《幼科种痘心法要旨》:禁忌

夫禀气实者,夏不畏热,冬不畏寒。禀气怯者,天寒阴雨,感寒湿而濡泻,天气炎蒸。则伏热而中 。阳盛人耐冬不耐夏,阴盛人耐夏不耐冬,此又禀受之不同也。故自立夏则气变纯阳,治药者用热远热;如自立冬,则气合纯阴,治药者用寒远寒。兼天气大寒,则盖覆宜暖,勿使毒瓦斯为寒所触。而不得出。如天气大热,却宜清凉,不可重为盖覆,以至客热与毒相并,乃至烦燥,而疮溃烂。至如时有迅雷烈风,豪雨之变,则宜谨帏帐,节盖覆,多烧辟秽之物,以避一时不正之气。卧处最要无风,又要通明忌暗,时常亲人看守,夜中灯火莫离,以便供奉饮食,防御搔破痘疮,及宜切避秽气,否则未出者不出,已出者斑烂,甚或疮黑,陷伏臭烂恶痛,如刀剜闷乱而死,并不可少。使饥馁寒冷,即在乳母,皆所当然,盖痘赖谷气乳哺,以助其内,避风寒,以护其外,苟谷气一亏,风寒乘袭,为害殊甚。但勿过为饱暖,及啖煎爆五辛,否则,热毒熏膈,眼目必伤。至于即愈,则肌肉重新,洗澡固忌太早,风寒尤切谨防,幸勿视为浅淡之言,实卫生之大要。



凡麻疹初出,切戒风寒生冷,如一犯之,则皮肤闭密,毒瓦斯壅滞,遂变浑身青紫,而毒反内攻,烦躁腹痛,气喘闷乱,诸症作矣。欲出不出,危亡立至,首宜慎之。至于饮食,尤宜戒忌,鸡鱼炙 ,盐醋五辛之类,须过七七之后,方宜食之。惟宜食淡,不可纵口,致生他疾。若误食鸡鱼,则终身粟起如鸡皮之状,误食猪肉,则每岁出疹之月,多致下利,误食盐醋,必致咳嗽,亦遇出疹时必发,误食五辛,则不时多生惊热。此皆出疹之家,不可略意,而遗小儿终身之患也。戒之慎之。


孙东宿曰∶痧疹一证,比之出痘似轻,然调治失宜,其祸反不旋踵塞,毒瓦斯难泄,遂变紫黑而死矣。如极渴欲水,只宜少与葱白汤,以滋其渴耳。必须使皮窍中常微汗润泽可也。又忌梅、桃、鱼、蜂蜜,香鲜之物,恐惹疳虫上行。


聂久吾曰∶痧疹有所大忌,病家犯其忌,则至于杀人;医家犯其所忌,亦至于杀人也。其所忌不同,皆忌闭塞其毒,不得发泄也。


一、忌荤腥、生冷、风寒。出痧疹时,大忌食荤腥,食生冷,冒犯风寒。皆能使皮肤闭塞,毒瓦斯抑郁而内攻也。


一、忌骤用寒凉。初发热时,最忌骤用寒凉以冰毒。使毒瓦斯抑遏不得出,则成内攻之患。而昔人谓天气暄热,宜用辛凉发之,如黄连解毒汤之类。不知天时暑热之气,岂寒凉之药所能解?今骤用寒凉,恐不足以解外热,而适足以阻内热,使不得出也。曾见有一宦家艰子,得一男子,甫一岁,出痧发热,痧未见形而发搐。医误认为急惊,而用凉药攻之,遂令痧毒隐隐,在皮下不出。后医以滋阴为主,而用四物等药,亦不能救。烦闷声哑,至旬日而死。此可以知凉药冰毒之害也。今因天热而骤用寒凉,岂理也哉。


一、忌误用辛热。初发热时,最忌误用辛热以助毒,如桂枝、麻黄、羌活、苍术、丁香、肉桂、砂仁之类。


能使毒壅蔽而不得出,亦致内攻之患。即有痧麻初起,四肢逆冷,乃火极似水之故不可妄投热药,痧现自然渐和。而昔人谓天气大寒,宜用辛热,如桂枝汤之类发之。不知天气大寒,只宜置之燠室,谨避风寒可也。且天气虽寒,而人身之热毒未必减也,而多用辛热,岂理也哉。


一、忌误用补涩。痧出之时,多有自利不止者,其毒亦因利而散,此殊无妨。如泄利过甚,则以加味四苓散与之,切忌用参、术、诃、蔻补涩之药,以图速止。重则令腹胀喘满,而不可救;轻则变为休息痢,缠绵不已也。


如痧后泻黄红色,乃内有伏热,加木通、车前子、黄芩可也。


再小儿痘疹,宜避秽气、腋下狐臭气、房中淫液气、行远劳汗气、沟粪浊恶气、妇人经候气、诸疮腥臭气、砒硫蚊烟气、误烧头发气、吹灭灯烛气、柴烟鱼骨气、葱蒜韭薤气、煎炒油烟气、醉酒荤腥气、麝香臊秽气。


宜守禁忌∶生人往来,詈骂呼怒,对梳头,对搔痒;勿拂地,勿对荒言,勿使僧道师巫入房,勿对饮食歌乐。


以上诸避忌,谨之则重可变轻,不谨则轻变重矣。


小儿痧豆初起,近人多服笋汤,意图发表。不知止可少少煎用,使引透肌肤,取其易出。若过用失宜,反令元气受伤,脾气亏损,不能消化毒瓦斯,以致干呕泄泻,出汗心烦,灌浆时每有破烂湿痒、口疮等患。药内引用笋尖,尤其所忌。今特摘出,以为习弊用笋汤之戒。


霖按∶痧疹阳毒,以发透为吉;其辛燥酸涩之味,不可误投。笋性甘凉行痰,有生发之意,用之何妨,惟脾气虚弱者宜慎。


张石顽曰∶古方痧疹升发剂中,多用升麻。曷知升麻性升,能升动阳气,每致邪热上浮而作喘逆,当以紫苏、葱白代用。非特升麻当慎,即桔梗初起亦须酌用,恐其载引浊气于上也。盖痧疹宜凉宜润,一切辛燥之味咸为禁剂,用药之机,可不为之慎重乎。


孟介石∶痧疹属肺火,肺为五脏华盖,清虚其上,故出痧现形即没,皮肤不留形迹;不似痘疮,灌浆结痂也。


所以服药不可重表,恐攻动脏腑之热,熏蒸于肺,令肺窍闭塞,致痧不现,反增喘胀。今之庸医愚妇,一见痧疹,无论热轻热重,概行燥散,病家亦欢欣而进,彼此皆不知深受其害也。大抵此证初起时,当以轻清微表,随宜清凉以解肺热。此治痧之大法也。


小儿痧疹后口疮、牙疳等证,修合搽药万不可多入冰片、麝香。盖此二味香气迅烈,直达心肺,大伤真气,致令睡卧不宁,饮食不甘。壮实者幸免其害,倘面色青黄,肌瘦不堪,气弱者,则有性命之忧。况见效不专在此二味,用者不可不慎。


《 疹全书》云∶甘草一味,人多泛视,用之不当,为害非轻。味甘而温,性和而守,甘则发热,温则助阳,守则迟滞。 之时日有限, 之阳毒有余。初时有迟滞之虞,后则致 疳热之患, 之首尾皆当慎用。


麻黄用之切当,有起死回生之功,虽危在旦夕者,服之可以立活。然有夜潮、腹潮、汗潮者,有经水不潮者,有胎产不潮者,不可拘于一日三潮之论,误投麻黄,致表气空虚,阳气衰脱,为盗汗,为惊风,为 ,为厥,不可救矣,用者慎之。


霖按∶论痧疹禁忌,慎风寒、节饮食、远房帏、避秽厌是矣。然用药之间,未可拘执。虽云伏热为时疠所引,然禀赋不同,则感因各异,或当正治,或宜从治。于寒热温凉之间,毋犯实实虚虚之戒,最为扼要。聂清江之骤字误字,最有深意,阅者勿轻看过。


术忌桃李胡荽大蒜青鱼酢等,巴豆忌芦笋,黄连桔梗忌猪肉,地黄忌芜荑,半夏菖蒲忌饴糖羊肉,细辛忌生菜,甘草忌菘菜,牡丹皮忌胡荽,商陆忌犬肉,常山忌生葱生菜,空青丹砂忌生血物,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天门冬忌鲤鱼。


古方逐名下,并载此禁忌,谓如理中丸,合忌桃李胡荽大蒜青鱼酢菘菜等物,即使服饵者,多致疑惑,自非单行久服饵者,当根据此法,仓卒治病,不必拘忌,今除药有相反者,已行删去外,所有逐病通行禁忌法,复具如左。


凡风病通忌五辛甘滑生冷油腻之类。


凡伤寒时气忌羊肉杂食。及病瘥后、尤忌肉食。


凡热病新瘥,及大病之后,食猪肉及肠血肥鱼油腻等,必大下痢,医不能疗也。


又食饼饵粢黍饴脯 炙,枣栗诸果,及坚实难消之物,必更结热,以药下之,则胃中虚冷,大利不禁难救。


凡香港脚之病,极须慎房室,羊肉牛肉鱼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面酥油乳麋猪鸡鹅鸭,有方用鲤鱼头,此等并切禁,不得犯之,并忌大怒,及生果子酸酢之食,又特忌食瓠子蕺菜之类,犯之一世治不愈。


凡症瘕癖积忌生冷酥滑物。


凡吐逆下利等忌生冷酢滑腻物。


凡噎塞胀满及痼冷诸气并忌生冷。


凡积热忌鱼酒热面等。


凡咳嗽咯血吐血。忌诸热物。


凡痰饮忌酒醋。


凡消渴忌房室。


凡水气忌羊头蹄及盐一切咸物。


凡服药不可食生胡荽诸滑物。及果实肥猪犬肉油腻肥羹鱼 腥臊等物。又云。服药通忌见死尸。及产妇淹秽事。


夫禀气实者,夏不畏热,冬不畏寒;禀气怯者,天寒阴雨,感寒湿而濡泻,天气炎热,则伏热而中 。阳盛人耐冬而不耐夏,阴盛人耐夏不耐冬,此又禀受之不同也。故自立夏则气变纯阳,治药者用热远热,如自立冬则气合纯阴,治药者用寒远寒。兼天气大寒,则盖覆宜暖,勿使毒瓦斯为寒所触而不得出,如天气大热,却宜清凉,不可重为盖覆,以至客热与毒相并,乃至烦躁而疮溃烂。至于时有迅雷烈风之变,则宜谨帏帐节盖覆,多烧辟秽之物,以辟一时不正之气。卧处最要无风,又要通明忌暗,时常亲人看守。夜中灯火莫离,以便供奉饮食,防御搔破痘疮。及宜切避秽气,否则未出者不出,已出者斑烂,甚或疮黑陷伏臭烂,恶痛如刀剜,闷乱而死。并不可少使饥馁寒冷,即在乳母,皆所当然。盖痘赖谷气乳哺以助其内,避风寒以护其外,苟谷气一亏,风寒乘袭,为害殊甚。但勿过为饱暖及啖煎 五辛,否则热毒熏膈,眼目必伤。至于既愈,则肌肉重新,洗澡固禁太早,风寒尤切谨防,勿视为浅淡之言,实卫生之大要也。


种痘之家,房中最要洁净,切忌冲犯,最喜明亮,不可幽暗,择老成耐事之人,经过小儿初痘者,令其调护,不离左右,一切禁忌,俱当谨遵,勿詈骂呼怒,勿言语骛慌,勿对梳头,勿对搔痒,勿嗜酒,勿歌乐,凡房中淫液气,妇人经侯气,腋下狐臭气,行远劳汗气,误烧头发气,误烧鱼骨气,吹灭灯烛气,硫磺柴烟气,葱蒜醉酒气,沟渠污烛气,悉宜避之,更当预嘱其左右之人,倘值迅雷烈风暴雨之变,大宜安定,勿使儿惊,其幛幛宜谨,盖覆宜密,切勿暴动生风,常烧辟秽香以避偶而不正之气,再令人谨伺其门,不许生人往来,不许僧道师巫孝服之人入室,以上禁忌,一一遵守则吉,稍有疏忽,每至败事,种痘者切宜谆谆告诫之。


(辟秽香)南苍术□川大黄秘以上锉细片,炉中烧之,不可间断。


痘疮自初出至收靥时。脏腑俱虚。外邪易触。饮食易伤。必须避风寒。调饮食。日用胡荽、红枣、大黄、乳香焚之。若血热毒盛。禁烧胡荽、红枣之属。恐变烦渴焦痒之患。如煎油炒豆杀牲腥血。硫黄、脑、麝诸香。葱、蒜粪秽之气。房事淫气。异服生人。及锣钹金器之声。俱宜避之。勿令洗面。恐生水损眼故也。眼鼻勿动其痂。则无眼吊鼻 之患。行坐勿令太早。免致腰酸脚痛之虞。能食者。与鲫鱼、白鲞之类。切不可与生冷瓜、柿、梨、橘。韭、蒜、醋、酱。 粽、鸡、鹅、椒。姜辛辣等物。鸡子害目。亦不可食。近世多用鲜笋、鲜鱼发痘。若脾胃虚寒者。误与。每致泄泻不食。如天大寒。盖覆常宜温暖。恐毒瓦斯为寒所滞。则痘不能生发也。如天大热。勿使客热与毒相并。致增烦躁溃烂也。其麻疹比之出痘固轻。然调治失宜。风寒不避。祸不旋踵。一切辛辣浓味。助火酸收之物。咸须禁食。如酸醋、胡椒、猪肉、核桃及梅、杏、樱桃、梨、柿、荸荠等类。若误犯之。则有伏慝焦紫。喘胀声喑而难救也。误食鸡则终身肌肤粟起。误食糖霜。多发疳蚀。必俟两月后。方无禁忌也。


〔丹〕 五香汤,即五香连翘汤,去射干、大黄、升麻、连翘,加参、犀角。若用于肿疡,犹可借其飞走,以攻散其毒,使不延蔓。若用于溃疡,虽多有参 、甘草之缓补,而走泄太多,宁不犯仲景,已有得汗复汗,得下复下,重虚之戒!可不省乎。


《精要》云∶血气闻香则行,闻臭则逆。又言∶饮食调令香美,益其脾土,养其真气。


夫甘而淡者,可养脾土,若香美者,但能起火,经以热伤脾,热伤气为戒。今曰益脾养气,若施之于肿疡者,似有畅达之理,溃疡后用香美,恐有发湿热,损真阴之患矣。


《精要》云∶热盛脉数,与漏芦汤,单煮大黄等汤,不甚热,脉缓弱,只投五香连翘汤。夫热盛脉数,若肿疡时,脏腑秘而体实者,犹可与大黄。若溃疡后,脓血出多者,热盛脉数,去死为近,其可下乎!缓弱之脉,古人皆以为邪毒已散,五香之飞走升散,其可用乎。


《精要》云∶初成脓,宜用烙,得脓利为效,亦服神仙追毒丸,此又不能无疑者也。夫追毒丸下积取丸之毒,决无取脓之效,今用烙而得脓,若在里之气血壮实,则脓自出如推矣,何不以和气活血之药,佐参 补剂,使脓自托出乎。


《精要》云∶疮作渴甚,急与神仙追毒丸,取下恶毒,与清膻汤、万金散、五香连翘汤、六味车螯散、千金漏芦汤,皆可选用。下利以后,渴尚未止,宜用生津补气药,则津液生,气血完,渴自止矣。夫大渴而与利药,非明示脉症,何以知其当下?后又言下利后,渴又不止,却用补药,又不明言脉症,恐是但有大渴必与峻下,下后尚渴方与补药,夫医者治未病,如此用药可乎?况渴属上焦,当肿疡时犹或可用,若溃疡时渴,恐因血气之虚,何以待下利后,方议其虚哉。


《精要》论疽疾,咽喉口舌生疮,归罪于不得内托,以致热毒冲心,与琥珀犀角膏。夫于肿疡时用之,犹或近理,若于溃汤后用之,彼犀角、脑子之升散,宁不助病邪致虚,以速其死也耶!后有犀角散,以大黄佐黄 ,用黄 则知其虚,用大黄又似疑其有实热,夫疮溃体虚,纵有旧热,将自渐因脓血而消,何必以峻冷利动脏腑,若在秋冬,何异用刀剑耶。


《精要》论痈疽,发寒热多汗,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连日作,或间日作,必先呕痰,然后寒热,寒热解,大汗出,不可专以为有热,亦有气虚而得者,亦有因怒而得者,又有先感寒邪,脾气不正而有此证者。夫气虚者,当以补气药补之。因怒者,当以顺气药和之。脾气不正者,当以调脾药养之。今用不换金正气散,悉是温散泻卫之药,而欲以一两人参,收拾十四两之泻卫可乎?若用于肿疡时感寒邪者,犹或庶几。彼气虚者,因怒者,脾气不正者,此方能兼治乎?又未知用于肿疡耶,溃疡耶。


《鬼遗》穴有孔慎风,仍慎再合,如再合者,为风湿邪气,攻搏而再生脓,宜如前以通和汤药,根据次第用,不可急性,恐伤气害人之命也。《三因》疮疡未合,风入,为破伤风;湿入,为破伤湿,二者害人最急,仓卒不知其因,甚难认治,痈疽、瘰 ,溃后尤宜谨之。


治小儿急惊方搐,不用惊扰,此不足畏,慢惊虽静,乃危病也。急惊方搐时但扶持之,不可擒捉,盖风气方盛,恐流入筋脉,或至手足成拘挛也。


大凡小儿病诸丹肿,其势虽盛,切不可遽用大黄、芒硝、辈决药大下之,恐毒气乘虚入里,以客为主,即难施功也,但用性平解毒托里药,常调停脏腑,微微通利而已,此则护元气而排外邪,庶保十全也。比舍陶氏子半岁病丹,医以青金丹下之太过,蓄毒入里,发喘生惊而死。盖婴孺肌肤柔弱,易虚易实,而服药复不能多,治之固不可怠慢,然亦不可躁急,全在精专调护,以保无虞,世俗多不知此,故广记而备言之。小儿丹发,若预度其势必展引至咽颈、腹心、阴尻、诸虚处,可先涂药以护之,仍砭砂其引头所向,微出恶血以泄其毒,或谓当以篦子刮去恶血令尽,直至清黄水出即止,此必势危气壮而血热者始宜之,大抵此疾人受之有轻重,年长气实乃能禁当,若未盈月儿,而感之又重,恐不可概用此法。无为主簿张康道子二岁,得火焰丹,鲁医为砂之,出恶血盏余,两日而殂。不可不知也。《本草》云∶


大人小儿丹毒,宜食鲫鱼 及 。 即水母,俗名海蛰者是也,然不可以宜食而恣食之,反能为害。鲫鱼亦鱼类,得无不宜。


闻人氏云∶禀气实者,夏酷暑而不甚畏热,冬严寒而不甚畏冷,禀气怯者,易寒易热,天寒阴雨,则感寒湿而濡泻,天气稍炎,则伏热而中 。是故先知节候者,能辨阴阳寒暑之盛衰,经云∶阳盛人耐冬不耐夏,阴盛人耐夏不耐冬。此亦知人禀受之不同,且自立夏气变纯阳,万物盛大,治药者用热远热,如桂枝、麻黄之辈,必加知母、升麻、石膏等服之,立冬气合纯阴,治药者用寒远寒,如用诸凉剂,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又如冬温暖则虚者安而实者病,夏寒凉则实者安而虚者病,冬温暖、夏寒凉非节之气,来暴而去速,在人将摄之如何尔。如天大寒,盖覆常宜温暖,勿使受寒,恐毒瓦斯为寒所触而不得出也,如天大热,不可盖覆,却宜清凉,勿使客热与毒相并,致增烦躁,使疮溃烂也,如时有迅雷烈风豪雨之变,宜谨帏帐,添盖覆,多烧辟秽香,以辟一时不正之气。卧处常要无风,又要通明,切忌幽暗,夜静不断灯火,不离亲人看守,恐要饮食,一时得具,或有痒痛,与之抚摩,恐他人未必尽心如法也。


闻人氏云∶木得桂则枯,雌黄遇胡粉则黑,柑得脯则坏,物之相畏,有如此者,痘疮之畏秽恶杂气,其理亦如是也。房中淫 气、妇人经候气、狐臭漏腋气、醉酒荤秽气、硫黄蚊药气、霉烂蒸湿气、误烧油发气、泼粪淋尿气、熬油煎卵气一切腥臊气、五辛之气、远行染带之气,以上最宜避忌,仍令人谨伺门户,勿令生人辄入,勿扫房室,勿动沟渠,勿启溷厕,勿烧脑、麝、酷烈诸香。仲景云∶疮痘欲出之间,宜烧苍术、猪甲二物。床帐左右前后,宜挂胡荽,以酒喷之,或烧乳香尤妙,盖荣卫得香则营运甚速,可使疮毒易出,苟防备一不如法,则祸患踵至,欲出者使之不出,已出者斑烂成片,甚者疮黑陷伏,加以烂臭,痛如刀剜,闷乱而死,其中纵得安者,亦令瘢痕经年黑色,或反成疥癣,不可不戒。凡痘疮初出,即当禁戒房事,室中常烧辟秽香,令烟不绝,更多烧硬石,以水浇之,若有触犯,疮或色变,或作痒者,以茵陈熏法解之。


辟秽香(灌浆) 茵陈熏法(起发)


〔袁〕治痘触变焦紫方痘触变焦紫,倏时喘急起,急觅丝瓜皮,取末蜜调处,甘草地黄汤,一服痘更起,若加烦 时,犀角磨汤水,此是四五朝,治触当如此,期若至七八,空壳触必死,浆半犯触证,按验莫糊指。(丝瓜皮,须要看他未生筋时,取来燥干,临用只取皮、蒂为末。)


治触变灰白痘方痘触变灰白,枭痒忍不得,附子紧黄 ,愈多功愈特,助药已备前,何须甚分悉,凭君自摅奇,奇处如应敌。(此痘,须详察盘座,有元红则挽治得全,若无真元根缕,不必疗治。)


治痘被月经触变方痘正匈匈才翕浆,适为月水正当场,不知净洁相防护,致使花栏倏变常,月月红花一样药,不分枝叶取煎汤,嫩杪煎汤投酒服,根枝浓沸活花郎,不消时刻还归正,任汝经红触满床。


治痘被麝触痒方麝香一触痒难熬,点点花心带黑椒,急把升麻苍耳草,浓煎慢浴转明饶,内托应须求卫气,参 归芍橘甘遭,生地防风蝉蜕倍,红花赤豆共成标。(详考赤豆,非家种赤小豆,是生于山谷,粒粗而扁,越人取而镶嵌首饰,色极红美,若无,以家赤大豆代之。)


治痘被尸厌触变方死尸触变目番斜,痘必沉潜吐沫加,速把元荽并枣艾,为筒烧喷正灵家,外取辰砂煮姜醴,时时引呷振栏花,虽然尸厌未戕痘,主此依然丽美葩。(愚治此痘,宜元荽和辰砂姜酒服,外烧其方药,而辰砂性沉滞,善能振痘,不宜多服者也。)


治痘被客忤触变方客忤相侵似若惊,啼号不歇面浑青,丝瓜细结含花者,露摘蒸来焙粉成,见证蜜调多少服,随儿大小要详明,此时莫说丝瓜贱,一寸丝瓜一寸金。


治痘被兽惊缩方痘五六朝,正要灌浆翕脓时候,偶为猫犬诸兽惊吓,而痘随缩匿,或色变为斜,或形沉于底,盖心失其主而血不能以归辅,气弗协以充托也,急服乌龙散。


乌龙散方乌龙散治痘中惊,惊系猪猫犬马形,只求远志菖蒲等,蝉脱须将水洗清,再加醴酒频频煮去却菖蒲远志们,独留蝉脱研为末,砂糖调服酒含噙。


远志净一两,菖蒲净细实者一两,和酒煮熟,去二味,蝉蜕焙为末,将药酒进服,再投鸡鸣散,无不全美者矣。


钱氏云∶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及受风冷。闻人氏云∶凡人一日不食则饥,触风冷则病,况小儿当疮痘之际,正欲赖谷气以助其内,避风寒以护其外,苟谷气亏少,风寒侵袭,则为患可胜言哉。乳下婴儿,宜常令其母饮食充足,居处避风,能食童子,专令老成耐事人时时管顾,虽然,事亦贵得其平,或者以失饥、冒风寒为戒,遂致过饱极温,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疮痘之家,宜备知之。陈氏云,痘疮发热,口干烦渴不止者,切不可与水吃,亦不宜与蜜、红柿、西瓜、橘子等冷物食之。(若脉实,中有实热者,不必忌生冷。)痘疮欲靥已靥之间,忽不能靥,腹胀烦渴,不可与水、蜜等冷物食之,或头温足指冷,或泻渴气促,亦不可与之。十二日十三日,疮痂已落,其瘢犹黯,或凹或凸,肌肉尚嫩,不可澡浴,亦不宜食炙爆物,酸辣五辛有毒之物,恐热毒熏膈,眼目多生翳障。海藏云∶世人徒知怜惜过爱,信其俗而不药,病已成而方忧,摩抚从容,无所不从,岂知爱之适足以害之,惜之适足以弃之,始不早治,治不全终,卒之殒毙,劳而无功,至是咎医,呜呼,其计亦缪矣!


郑氏云∶小儿吐泻,因外伤风冷,内伤乳食,或儿啼未定,气息未调,以乳饲之,气逆于上则停滞胸膈,致令呕吐,气逆于下则伤脾胃,致令泄泻,上下气逆,吐泻俱作。凡小儿只吐不泻者逆,其吐,必有痰发惊者,十无一生。若只泻不吐,或吐泻俱发者,日久不退,亦变阴痫。治之当暂断其乳,轻者周时,重者三日,宜频与稀粥,服药速效,十全八九。或者不信是言,以小儿藉乳为命,不肯暂断,然乳固不可断也,殊不知因乳所伤得之者,若再以所伤之乳乳之,如抱薪救火,药何功之有。其间有不断服药得安者,盖轻患也,亦有因轻致重,夭横者多矣。《活幼心书》云∶小儿吐泻不止,大要节乳,徐徐用药调治必安,节者,撙节之义,一日但三次或五次,每以乳时不可过饱,其吐自减,及间以稀粥投之,亦能和胃,屡见不明此理,惟欲进药以求速效,动辄断乳三四日,致馁甚而胃虚,啼声不已,反激他证。盖人以食为命,孩非乳不活,岂容全断其乳,然乳即血也,血属阴,其性冷,吐多胃弱,故节之,医者切须知此。乳母亦宜服和气血、调脾胃、等药。愚意,不若儿大能食者全断之,待其平复。儿小不能饮食者,但节之可也。



目疾一得,诸事宜戒。饮食、起居、房劳、人事,皆能损目。如酒助火,色丧神,蒜昏目,怒伤睛。辛辣性热而动火,发物腥膻而动气,虽愚人亦知戒矣。有合衣香者,因触而丧明,有饮烧酒者,因醉而昏目。至于当风向火,冒暑迎寒,此皆致病之因。又有刀针磨刮,熏灸出血等件,不能禁忌,为害不浅,皆庸医骗人,尤当峻拒。


至于尘沙播扬,烟火熏蒸,目疾未愈者,尤当远避。日月光辉,红紫艳色,目力微弱,不可久视。恶香恶臭,不惟有触发之患,抑且有损明之虞。知命者,当以养明保身,岂可轻生自戕。


种痘之家,房中最要洁净,切忌冲犯。最喜明亮,不可幽暗。择老成耐事之人,经过小儿出痘者,令其调护,不离左右。一切禁忌,俱当谨遵。勿詈骂呼怒,勿言语惊慌,勿对梳头,勿对搔痒,勿嗜酒,勿歌乐。凡房中淫液气,妇人经候气,腋下狐臭气,行远劳汗气,误烧头发气,误烧鱼骨气,吹灭灯烛气,硫磺柴烟气,葱蒜醉酒气,沟渠污浊气,悉宜避之。更当预嘱其左右之人,倘值迅雷、烈风、豪雨之变,大宜安定,勿使儿惊,其伸帐宜谨,盖覆宜密,切勿暴动生风。


常烧避秽香,以避偶尔不正之气。再令人谨伺其门,不许生人往来,许僧、道、师、巫、孝服之人入室。以上禁忌,一一遵守则吉,稍有疏忽,每至败事。种痘者切宜谆谆告诫之。


辟秽香


南苍术(半斤) 川大黄(四两)


上锉细片,炉中烧之,不可间断。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