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噤口

《慈幼新书》:噤口

《医述》:噤口

《医学入门》:噤口

《医宗金鉴》:噤口

《幼科心法要诀》:噤口

《竹林女科证治》:噤口

噤口者,眼闭口噤,啼声渐小,舌上聚肉,如粟米状,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不通。遇此先看其上 有点子,即以指甲轻轻刮破,次服四顺清凉饮,加木香、白蔻仁,利动脏腑,徐以指迷汤(见胎寒)加减调之。如口噤不能开,用生南星去皮脐为末,加龙脑少许,合和,将指蘸生姜汁调之,擦大牙根上立开。(大人中风口噤俱效)


四顺清凉饮


当归 白芍 甘草 大黄


三症虽异,其源则一。大抵裹气郁结,闭塞不通,并宜淡豆豉汁与食,取下胎毒,甚者朱银丸(见胎惊)亦可用之。初生时,用淡豆豉汁,与三五口,不特能下胎毒,复可助养脾气。脐风撮口,不语不乳,灸男左女右涌泉穴,立愈。又法∶炙蜈蚣末,入麝少许,猪乳和之饮,口噤立开。或蜘蛛去足及口,炙焦研细,和猪乳饮亦效。更入麝少许,能治牙疳。


穷乡僻壤,药饵难得,故备经验治法,为襁褓中乞命,幸毋忽之。


后卷仿此。


痢疾不纳食,或汤药入口随即吐出者,俗名噤口。有因邪留,胃气伏而不宣,脾气涩而不布,故呕逆而食不得入者;有阳气不足,胃中宿食因之未消,则噫而食卒不下者;有肝乘脾胃,发呕,饮食不入,纵入亦反出者;有水饮所停,气急而呕,谷不得入者;有火气炎炽,内格呕逆而食不得入者;有胃气虚冷,食入反出者;有胃中邪热,不欲食者;有脾胃虚弱,不欲食者;有秽积在下,恶气熏蒸而呕逆,食不得入者。当各从其所因以为治。(《证治准绳》)


痢疾不纳饮食,谓之噤口,须以脉证辨之。如脾胃不弱,头疼心烦,手足温热,未尝多服凉药者,此乃毒气上冲心肺,所以呕而不食,宜用败毒散加陈仓米、姜、枣。若脉微弱,或心腹膨胀,手足厥冷,初病不呕,因服涩药及寒凉太过,以致闻食先呕者,此乃脾胃虚弱,宜用山药一味,锉如豆大,半炒半生,同为末,饭饮调下;或参苓白术散亦可。(《永铃类方》)


噤口,虽属脾虚,亦热闭胸膈所致。用木香失之温,山药失之闭,惟参苓白术散加菖蒲,米饮下,胸次一开,自然思食。(汪 庵)


噤口痢,乃胃中湿热之毒,熏蒸清道,以致胃口闭塞;亦有误服涩热之药,而邪气停于胃口者。用人参、石莲子等分煎服,虚热即开。黄连苦降,不能开提,非胃虚所宜,不敢取用。(喻嘉言)


石莲子,真者绝无。余常以藕汁煮熟,稍加糖霜频服,兼进陈米稀糜,调其胃气,必效。


○久痢不食,胃气告匮,最为危候。较之初起噤口,尚有浊气可破,积沫未驱者,迥乎不同。非大补胃气,不能开之,宜独参汤略加陈皮缓缓调补,但得胃气一转,饮食自进。如茯苓之淡渗,木香之耗气,葛根之行津,皆当屏去。(《张氏医通》)


噤口,乃痢疾危候,自古鲜有明辨。观丹溪云∶噤口者,胃口热甚故也。用黄连、人参煎汁,但得一呷,下咽便好。人不知此,多用温药甘味,以火济火,以滞益滞也。但不知噤口之辨,其义最微,岂皆胃口热甚,而总以黄连可治乎?盖噤口者,以食不得入,虽亦有实热证,而惟脾胃虚寒者居多。若因食积胃中者,其胸腹必有胀满,或见硬痛,此当行滞去积,积滞去而食自入。有因火郁胃中者,其脏腑必多炽热,或脉见洪数,此当泻邪去热,邪热去而食自入。凡此者,皆以邪蓄于中,乃噤口之实证也。然实证无几,而近之病者,每察其胃口,则多无胀满;察其火邪,则亦非实热,但见其有出无入,而胃口日穷,精神日败。盖既无胀满,本非积也;又无真热,本非火也。无积无火,而食不能入,其故何也?以脏气不能容受也。一由脾气之弱,或呕恶吞酸,恶闻食气,而泛泛不安;或饥不能食,而枵枵待困,此以中焦不运,故食不能入,责在脾也。一由肾气之弱,故命门不能暖,则大肠不能固;小肠不能化,则胃气不能行,此以下焦失守,而化源无主,责在肾也。欲健中焦,非参、术、干姜、甘草之属不可;欲实下焦,非熟地、桂、附、吴萸之属不可。脾肾强而食自入。余之活人于此者,不胜纪矣。(张景岳)


噤口不乳不能啼,胎热复为风搏之;噤口风∶眼闭,啼声清小,舌上聚肉如粟米状,吮乳不得,口吐白沫,二便皆通,由胎中受热,毒流心脾,故形见于喉舌,或生下复为风邪搏之所致,宜泻黄散、珠银丸。有初生口噤不开,不收乳者,用金头赤足蜈蚣一条,炙焦为末,每五分以猪乳汁二合和匀,分三四次灌之;或用竹沥调牛黄末一字灌之,更以猪乳汁点口中。


此证皆因里气郁,吐痰利惊最得宜;


噤口、撮口、脐风,三者一种,同因里气郁闭,宜先用控痰散吐痰∶蝎梢、铜青各五分,朱砂一钱,腻粉一字,麝香少许,为末,每一字,茶清调服;或甘草煎汤探吐,尤稳。却以猪胆汁点入口中即瘥。次用人参养胃汤,去苍术、半夏,加木香、苏子,与乳母服。再用辰砂膏、利惊即愈。


吹鼻喷嚏可治,


吹鼻法∶蜈蚣一条,蝎梢四个,僵蚕七个,瞿麦五分,为末。每一字吹入鼻中。喷嚏可治,仍用薄荷汤调服。


七朝见此十分危。


七朝见此证者危,百日内见此证,手足蜷者亦不治。


噤口舌上如黍米,吮乳不得啼渐难,清肝龙胆汤极妙,腹硬便柲紫霜丸,吐涎牙紧擦牙效,次用辰砂全蝎煎,病势稍安勿过剂,调和脾胃匀气先。


[注]


小儿噤口之证失治,多至不救,其候舌上生疮如黍米状,吮乳不得,啼声渐小,因胎热所致也,法当清热疏利,以龙胆汤主之,若肚腹胀硬,二便不通者,紫霜丸主之,又有一种口吐白沫,牙关紧急者,此胎热内结,复为风邪外袭,当以秘方擦牙散先擦其牙关,吹服辰砂全蝎散,中病即止,不可过服,证退当稠和脾胃,以匀气散主之。


(龙胆汤)


柴胡黄芩生甘草□藤□赤芍大黄纸裹煨龙胆草蜣螂去翅足桔梗赤茯苓引用枣肉水煎服。


(方歌)


噤口龙胆汤极灵,柴胡黄芩草钓藤,赤芍大黄龙胆草,蜣螂桔梗赤茯苓。


(紫霜丸)方见二便不通(秘方擦牙散)生天南星二钱去皮脐龙脑少许以上研为极细末,用脂蘸,合生姜汁放大牙根擦之立效,如不开者,将应用之药调和稀糊,含在不病人口内,以笔管插入病人之鼻孔,用气将药极力吹人其关,立时即开,此法有通仙之妙,不可不知。


(辰砂全蝎散)辰砂五分水飞全蝎三枚去毒硼砂龙脑麝香各一分


以上为极细末,用乳母唾调抹口唇裹及齿上。


(匀气散)方见不乳。


噤口舌上如黍米,吮乳不得啼渐难,清肝龙胆汤极妙,腹硬便秘紫霜丸,吐涎牙紧擦牙效,次用辰砂全蝎煎,病势稍安勿过剂,调和脾胃匀气先。


【注】小儿噤口之证,失治多至不救。其候舌上生疮如黍米状,吮乳不得,啼声渐小,因胎热所致也。法当清热疏利,以龙胆汤主之。若肚腹胀硬,二便不通者,紫霜丸主之。


又有一种口吐白沫,牙关紧急者,此胎热内结,复为风邪外袭,当以秘方擦牙散先擦其牙关,次服辰砂全蝎散,中病即止,不可过服。证退当调和脾胃,以匀气散主之。


龙胆汤


柴胡 黄芩 生甘草 钓藤钩 赤芍 大黄(纸裹煨) 龙胆草 蜣螂(去翅足) 桔梗 赤茯苓


引用枣肉,水煎服。


【方歌】噤口龙胆汤极灵,柴胡黄芩草钩藤,赤芍大黄龙胆草,蜣螂桔梗赤茯苓。


紫霜丸


秘方擦牙散


生南星(去皮脐,二钱) 龙脑(少许)


研为极细末,用指蘸,合生姜汁放大牙根擦之立效。如不开者,将应用之药调和稀糊,含在不病患口内,以笔管插入病患之鼻孔,用气将药吹入。


辰砂全蝎散


辰砂(水飞,五分) 全蝎(去毒,三枚) 硼砂 龙脑 麝香(各一分)


上为极细末,用乳母唾调抹口唇里及齿上。


匀气散


口噤者,又名噤口风。其证眼闭口噤,不能饮乳,啼声如鸦,或舌上聚肉如粟米状,大小便皆通。但口噤面赤多啼,口不吐白沫,与撮口异。宜用天南星为末,加冰片少许,以指蘸姜汁抹药,涂擦牙龈,立开;或用牛黄,以竹沥调服一匙,随以猪乳,滴于口中亦可。口既开,用白僵蚕略烘为末,蜜调,涂口内,仍以艾灸脐;或口中有白泡,急宜擦破,去其毒火,桑树白汁涂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