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经漏不止

《女科撮要》:经漏不止

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又云∶阳络伤血外溢,阴络伤血内溢。又云∶脾统血,肝藏血。其为患因脾胃虚损,不能摄血归源;或因肝经有火,血得热而下行;或因肝经有风,血得风而妄行;或因怒动肝火,血热而沸腾;或因脾经郁结,血伤而不归经;或因悲哀太过,胞络伤而下崩。治疗之法,脾胃虚弱者,六君子汤加当归、川芎、柴胡;脾胃虚陷者,补中益气汤加酒炒芍药、山栀;肝经血热者,四物汤加柴胡、山栀、苓、术;肝经怒火者,小柴胡汤加山栀、芍药、丹皮;脾经郁火者,归脾汤加山栀、柴胡、丹皮;哀伤胞络者,四君子汤加柴胡、升麻、山栀。故东垣、丹溪诸先生云∶凡下血症,须用四君子以收功。斯言厥有旨哉。若大吐血后,毋以脉诊,当急用独参汤救之。其发热潮热,咳嗽脉数,乃是元气虚弱,假热之脉也,尤当用人参之类。此等症候,无不由脾胃先损而患,故脉洪大,察其中有胃气受补可救。设用寒凉之药,复伤脾胃生气,使血反不归源也。


【治验】


(吐血等症附)



一妇人年将七十,素有肝脾之症,每作则饮食不进,或胸膈不利,或中脘作痛,或大便作泻,或小便不利,余用逍遥散加山栀、茯神、远志、木香而愈。后忧女孀居,不时吐紫血,每作先倦怠烦热,以前药加炒黑黄连三分,吴茱二分,顿愈。后因怒,吐赤血甚多,躁渴垂死,此血脱也,法当补气,乃用人参一两,苓、术、当归各三钱,陈皮、炮黑干姜各二钱,炙草、木香各一钱,一剂顿止。信药有回生之功,不可委于天命也。



一妇人年六十有四,久郁怒,头痛寒热,春间乳内时痛,服流气饮之类益甚,不时有血如经行。又大惊恐,饮食不进,夜寐不宁,乳肿及两胁 痛如炙,午后色赤,余以为肝脾郁火血燥,先以逍遥散加酒炒黑龙胆一钱、山栀一钱五分,二剂肿痛顿退,又二剂而全消。再用归脾加炒栀、贝母,诸症悉愈。



一妇人久患血崩,肢体消瘦,饮食到口但闻腥臊,口出津液,强食少许,腹中作胀,此血枯之症,肺肝脾胃亏损之患,用八珍汤、乌贼鱼骨圆,兼服两月而经行,百余剂而康宁如旧矣。



一妇人性躁急,瘰 后吐血发热,两胁胀痛,日晡为甚,余以为怒气伤肝,气血俱虚,遂朝用逍遥散倍加炒黑山栀、黄柏、贝母、桔梗、麦门、五味,夕以归脾汤送地黄丸,诸症并愈。



一妇人素勤苦,因丧子饮食少思,忽吐血甚多而自止,此后每劳则吐数口,瘵症已具,形体甚倦,午前以补中益气,午后以归脾汤送地黄丸而愈。


一女子素郁结,胸满食少,吐血面赤,用地黄丸及归脾加山栀、贝母、芍药而愈。



一妇人面黄或赤,时觉腰间或脐下作痛,四肢困倦,烦热不安,其经若行,先发寒热,两肋如束,其血如崩,此脾胃亏损,元气下陷,与相火湿热所致,用补中益气加防风、芍药、炒黑黄柏,间以归脾汤,调补化源,血自归经矣。



一妇人因怒崩血,久不已,面青黄而或赤,此肝木制脾土,而血虚也,用小柴胡合四物,以清肝火生肝血,又用归脾、补中二汤,以益脾气生肝血而瘥。此症若因肝经有风热,而血不宁者,用防风一味为丸,以兼症之药煎送;或肝经火动而血不宁者,用条芩炒为丸,以兼症之药煎送,无有不效。



一妇人性急,每怒非太阳、耳、项、喉、齿、胸、乳作痛,则胸满吞酸,吐泻少食,经行不止。此皆肝火之症,肝自病则外症见,土受克则内症作。若自病见,用四物加白术、茯苓、柴胡、炒栀、炒龙胆;若内症作,用四君加柴胡、芍药、神曲、吴茱、炒过黄连,诸症渐愈。惟月经不止,是血分有热,脾气尚虚,以逍遥散倍用白术、茯苓、陈皮,又以补中益气加酒炒芍药,兼服而调。



干内钱氏,年五十岁,辛丑患崩,诸药罔效,壬寅八月,身热肢痛,头晕涕出,吐痰少食,众作火治,转炽绝粒,数日淹淹伏枕,仅存呼吸。兄方浙归诊之,谓脾胃虚寒,用八味丸料一剂,使急煎服,然胃虚久,始下咽,翌早遂索粥数匙。再剂,食倍热减痛止,兼服八味丸良愈。癸卯秋,因劳役忧怒,甲辰春夏崩复作,六月二十日,胸饱发热,脊痛,腰不可转,神气怫郁,或作内伤,或作中暑,崩水沸腾,兼以便血,烦渴引饮,粒米不进,至七月十三日,昼夜晕愦,时作时止,计无所出。仍屈兄诊之,脉洪无伦,按之微弱,此无根之火,内真寒而外假热也。以十全大补加附子一剂,晕止,食粥三四匙,崩血渐减,日服八味丸,始得痊愈。干山妻两构危疾,命悬须臾,荷兄远救诚解倒悬之急,处方神良,知无出此,野人怀恩,姑俟后日玉环之报云尔。嘉靖甲辰季秋表弟方干顿首拜书。



大化内患月事不期,崩血昏愦,发热不寐,或谓血热妄行投以寒剂益甚,或谓胎成受伤投以止血亦不效,乃敬延先生诊之。曰∶此脾气虚弱,无以统摄故耳,法当补脾,而血自止矣。用补中益气加炮姜,不数剂而验。惟终夜少睡惊悸,另服八物汤,更不效,叩诸先生,曰杂矣,乃与归脾汤加炮姜以补心脾,遂如初。谨叙其梗概以附医案,俾后之患者,得有所取法云。嘉靖甲辰孟冬晚生归大化顿首拜书。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