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结胸

《傅青主男科》:结胸

《急救广生集》:结胸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结胸

《伤寒大白》:结胸

《伤寒捷诀》:结胸

《伤寒六书》:结胸

《伤寒六书》:结胸

《伤寒心法要诀》:结胸

《卫生宝鉴》:结胸

《校注医醇剩义》:结胸

《医述》:结胸

《医学纲目》:结胸

《医学摘粹》:结胸

《伤寒直格》:结胸

《医宗金鉴》:结胸

此伤寒之变症也,伤寒邪火正炽,不可急于饮食,饮食而成此者,方用


瓜蒌( 壹个捶碎) 甘草( 壹钱) 水煎服,勿迟。


瓜蒌乃结胸之圣药,常人服之,必至心如遗若,病人服之,不畏其虚乎,不知结胸之症,是食在胸中,非大黄枳壳槟榔厚朴所能袪逐,必得瓜蒌,始得推荡辟脾,少加甘草以和之,不致十分猛烈也.


寒症结胸,或觉吃饭气塞,心口饱满。用好烧酒顿热,取布二块湛酒,自胸下抹,布令换热,数次滞下,下大便即通利松快,极验。(《传家宝》)



结胸之证有三∶不按而痛者名大结胸;按之而痛者名小结胸;心下怔忡,头汗出者名水结胸也。


汗下之后,不大便五、六日,舌干而渴,日脯少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而脉沉紧滑数,或但关脉沉紧者,宜大陷胸汤(十六),或陷胸丸(十七)下之。或脉浮者,表未罢也,不可下,下之则死,宜小陷胸汤(十八)及小柴胡汤(九)之类和解之;表罢者方可下之。或结胸虽脉浮而里热势恶,须可下者,宜三一承气汤(十三),分作三次,约三时许服讫,得利甚良,虽未稍减,脉必沉;病微者,只用三一承气半服,按法而下之;里热甚者,以大陷胸汤(十六)大半服而下之;或但结胸,别无大段热证,但头微汗出,脉沉潜者,水结胸也,通宜大陷胸丸(十七)。小结胸,心下按之而痛,脉浮而滑,别无大段热证;及水结胸者,小陷胸汤(十八)。伤寒下之太早,结胸,黄连解毒汤(二十一)加枳壳。伤寒结胸,虚痞,凉膈散(二十三)加枳壳、桔梗。或但自热结胸者,其胸高起,腹虽不满而但喘急、闷结、谵妄、昏冒,关脉沉数而紧者,用大承气汤(七)加甘遂一钱匕下之。表证罢,热入里,结于胸中,烦满而饥不能食,微厥而脉乍紧者,瓜蒂散吐之(二十六)。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证罢、干呕短气、不恶寒、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者,十枣汤(三十一)。结胸而发黄者,茵陈汤(三十二)、陷胸汤(十六)各半服下之。协热下利不止,更结胸发黄,茵陈汤五分、陷胸汤三分、大承气汤二分下之为佳。脉浮不可下者,小陷胸汤合小柴胡汤(九)。


《伤寒论》云∶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满,此千古疑句也。观仲景以大小陷胸汤重方治结胸,以诸泻心汤轻方治痞满,则知发于阳、发于阴,乃言病之轻重。旧注以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不知无热恶寒者,阴症也,反下之,即死矣,焉能成痞满?仲景岂用黄连泻心寒药,治误下后之阴症乎!又云∶太阳病风伤于卫,当用桂枝汤,误用承气汤下之,因作结胸。太阳病,寒伤于营,当用麻黄汤,误用承气汤下之,因成痞满。余细玩之,亦不拘太阳一经以致病。下文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症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若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泻心汤。可见少阳经误下,亦有结胸痞满之症。又以心下硬痛者,为结胸,以心下但满而不痛者,为痞满,可见结胸痞满但以痛不痛分别病之轻重命名。总之,三阳表邪未解而重,下早而变心下硬痛,名曰结胸;三阳表邪未解而轻,下早变心下但满不痛,名曰痞满。仲景未曾尽拘太阳一经,亦未必以风寒伤卫伤营分别。观其用方主治,则以大陷胸汤丸,治心下直至小腹硬痛大结胸症;用小陷胸汤丸,但治心下痛小结胸症;以诸泻心汤,但治心下满不痛之痞气。细玩寒伤营发于阴,无汗之表邪症,重于风伤卫有汗之表邪,何故误下反不成结胸反成不痛之痞满,反用泻心汤轻方,按此明明以症之轻重,命名立方。其以陷胸泻心立名者,以其病在心胸博位耳。若热邪内陷阳明大肠下部,则不得谓之结胸而为阳明腹痛下症,不用陷胸而用承气汤下之矣。又如表症未解,而误下之,表邪内陷,系在太阴脾家阴经,而见下症者不用承气,而用桂枝大黄汤。以大黄下秽腐,以桂枝散内陷之表邪,且制大黄不伤太阴脏气,不比结胸在上之阳经症,可用陷胸汤者;不比热结在下之阳明症,可用承气汤者。外另有水结胸症,用生姜半夏汤者;有痰火结胸而用川连半夏汤者。今余又推展邪气食气,互相胶结,用平胃保和散者,凡此皆后世类结胸症也。


太阳篇云∶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满。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此条申明表热未解,失汗误下,成结胸痞满之由。言病发于阳,表热之重者,下早表热内陷而成结胸;发于阴,表热之轻者,若下早成痞满。旧注风伤卫为阳,寒伤营为阴。不知寒伤营无汗身痛,发热之表邪,重于风伤卫有汗之表邪。岂误下反变痞满之轻病?必是以表热之轻重而分阴阳也。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燥烦,心下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浮而动数,表脉也。头痛发热,盗汗恶寒,表症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结胸脉也。膈内拒痛,懊 ,心下因硬,结胸症也,故用大陷汤。设若不结胸,头有汗遍身无汗,小便不利,则淤热无从发泄,身发黄矣。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表症失汗,惧下有成结胸痞满。今重发汗,复下之,亦成结胸。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故用大陷胸汤。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汤。


结胸而至颈项亦强,胸邪十分紧实,用大陷胸汤,恐过而不留;陷胸丸,恐滞而愈结。今煮汁服之,则婉转逐邪。


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此条辨结胸脏结之症,惟在饮食如故,时时下利上以别症。寸脉浮,关脉沉,舌上有苔,不可用辛温。白苔而滑,不可用寒凉,故曰难治。


病患胁下,素有痞气,连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脏结无阳症,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此申素有痞气之人,今痛引入小腹,下连阴筋者,名脏结之死症。又申脏结非阳经症,故无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有苔而滑者,故不可攻。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此条重申胸前实热,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宜用大陷胸汤。


小结胸症,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此重申不按不痛,脉浮滑,不沉实,宜用小陷胸汤。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主之。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上段言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已可下。然见往来寒热,少阳表症,只可大柴胡双解表里。下段言但结胸,外无大热者,乃是水结胸,阻绝阴阳,故但头汗,余处无汗,必以大陷胸逐水饮,通闭塞。此申明但头有汗之症,当治胸前凝结。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骨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此章邪结胁下,不成结胸,又见太阳少阳表症,当用柴胡桂枝汤先散表邪。结胸病,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则死。


结胸病,脉浮大,即为表邪,故曰下之则死。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症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症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汤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此申明误下,变三症三条治法。言结胸痞满,不独太阳下早而成,即少阳表症,误下亦成者。故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症,反用他药下之,若发热表症仍在,不成结胸者,当复与柴胡汤,必蒸蒸发热汗出而解。若下后身不热而见心下硬痛,则成结胸矣,宜用大陷胸汤。若满而不痛,则为痞气,宜用半夏泻心汤。


大陷胸汤


芫花 甘遂 大戟


热邪传里,内结小腹,用大承气汤。若失汗误下,热邪内陷,作痛胸腹,用大陷胸汤丸。


小陷胸汤


川连 半夏 栝蒌实


此方详注胸满,以半夏辛散豁痰,栝蒌荡涤邪秽,川连去积热,则热散痰消。


承气汤 见便结。


结胸上部病,本不用承气汤。若满而不痛,腹中痛多,又见大便闭结,故变用承气汤下行,则上亦宽。


桂枝大黄汤 见腹痛。


误下,表邪内陷,阳明胃家作痛,脉沉而紧,用大陷胸汤。内陷大肠作痛,脉数而实,用承气汤。内陷太阴作痛,脉细而数,用桂枝大黄汤。


生姜半夏泻心汤


生姜 半夏 枳壳 浓朴 人参 川连 甘草


此方通治失汗下早痞满之方。多加甘草,名甘草泻心汤,治胃中虚,客气上逆;多加生姜,名生姜泻心汤,治胁下水气,腹中雷鸣。


平胃保和散 即平胃散保和丸同研。


挟食外感,胸中凝结作痛,手不可近,似结胸,实痰饮食积症,故用此方。


柴胡桂枝汤 详注痞满。



结胸五种须分别.大小结胸并水结.热实结胸烦躁多.寒实结胸浑不热.按伤寒太阳经症.表未解而医遽下之.表邪乘虚入里.在五六日便坚口渴.日晡潮热.上至心下.下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按者.乃大结胸也.宜大陷胸汤主之.或心下硬满.按之则痛.是必待按.然后作痛.况止在心下.则小腹之不硬痛可知矣.热征于前.故曰小结胸也.宜小陷胸汤主之.或水饮停胸.水结胸也.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或热多烦躁.热实结胸也.如大柴胡六一顺气汤.皆可选用也.或寒多无热.寒实结胸也.枳实理中汤主之.大陷胸汤大黄硝.甘遂同煎力更饶.邪在胸中宜陷下.体虚胃弱漫轻调.小陷胸汤半夏连.栝蒌实共水同煎.苦能泄热辛能散.利下黄涎即便安.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痞有生姜.加桂去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汤名彰.


结胸者,盖太阳证,自汗,当服桂枝汤而误用承气下之而成结胸。不按自痛,连脐腹边,手不可近者,大结胸,大陷胸汤。按之方痛,心下硬,小结胸,小陷胸汤。懊 烦渴,心下痛者,热结胸,少与大陷胸汤。懊 满闷,身无热者,寒结胸,三物白汤。心下怔怔,头汗出,无大热,为水结胸,小半夏茯苓汤。若未经下者,非结胸也,属半表半里证,宜小柴胡枳、桔以和之。已经下者,为结胸也。结胸,脉浮大者,未可下,犹带表证。若结胸证,烦躁悉具者,必死矣。


经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注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外证项强,心下满硬而痛是也。此为实邪在里,法当下之。若脉浮大,若表证,若水气填,不可下。亦有不因下而心下硬满者。经曰∶病患手足厥,脉乍紧,邪结胸中,心满而烦,饥不欲食;当吐之。


是则病在胸中也。经曰∶阳明病,心下硬满,不可下,下之,利不止而死。是则邪气自表传里,留于心下,未全为实,法当吐之,故有此戒。其或结胸证具而烦躁者,不治。


结胸,寸脉浮,关尺皆沉紧,宜下。若脉浮大,或有表证,先用小柴胡汤,表已解,下之。大结胸,不按而痛连脐腹,痛硬不可近,大陷胸汤;或太峻,用丸。


小结胸,按之而痛,心下硬,小陷胸汤。热实结胸,懊 烦渴,心下痛,少与大陷胸汤。寒实结胸,无热证,三物白散、枳实理中丸。


按之满硬不痛痞,硬而满痛为结胸,大结从心至少腹,小结心下按方疼。热微头汗为水结,漱水不咽血结名,瘀衄未尽经适断,内实沉大审的攻,抵当桃仁大小陷,误攻浮大命多倾,不实浮滑小陷证,脏结悉具躁烦凶。


【注】伤寒下之太早则成痞硬,中风下之太早则成结胸,均为表邪乘虚入里。硬满按之而痛为结胸,实邪也。硬满按之不痛为痞硬,虚邪也。大结,谓大结胸,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宜大陷胸汤攻之。小结,谓小结胸,微结心下,按之方痛,不按不疼也,宜小陷胸汤开之。身有微热,头自汗出,兼有是证者,为水结胸也,宜大陷胸丸攻之。漱水不欲咽,兼有是证者,为血结胸也,血瘀不成衄解,或衄末尽,或妇人经来适断,皆能成之,宜抵当丸,或桃仁承气汤攻之。内实证实可攻也,沉大脉实可攻也,审其的当,则用抵当,桃仁承气、大陷胸汤丸以攻之。审若不内实,脉浮滑或脉浮大是未的也,乃小陷胸证,不可攻也,误攻之,定然凶也。脏结,谓状如结胸,舌苔白滑,脉浮而细也。悉具,谓结胸通腹,两胁皆硬满痛也,此证加之烦躁,凶死可知。


(邪气乘虚.结于心中.硬满而痛.手不可按.其痛连脐腹坚硬.名曰大结胸.若按之心中痛.此名小结胸)


心胸高起.大痛.手不可按.治用轻者枳实理中丸.重者大陷胸丸治之.


【活人书枳实理中丸】


茯苓 人参(各二两) 枳实(麸炒.十六枚) 白术干姜(炮)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为末.炼蜜和匀.每一两作四丸.热汤化下一丸.


【仲景大陷胸丸】


大黄(三两) 葶苈(炒) 杏仁(炒.去皮尖) 芒硝(各七钱半)


上以前二味为末.研杏仁、芒硝如泥.和药末.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别杵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一大匙.


水二盏.煎至七分.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以下为度.但甘遂性猛.宜详虚实斟酌用之.按之心中痛.脉浮滑者.治用仲景小陷胸汤.


黄连(二钱半) 半夏(六钱) 栝蒌实(大者一枚.用四分之一)


上以水三盏.先煎栝蒌实至一盏半.去渣.入前药二味.煎至一盏.分作二服.利下黄涎即安.


结胸有五∶一为邪气结胸,一为痰气结胸,一为滞气结胸,一为水气结胸,其一则误下之结胸也。


虽同一中脘痞懑,而受病不同,施治各异,倘一混投,为祸最烈,学人当明辨之。


邪气结胸,不外因寒因热。寒气遏抑,则胃阳不通,故中脘痞满,四肢倦怠,祛寒平胃散主之。风热内郁,则胸脘烦闷,心神焦燥,栀子解郁汤主之。


祛寒平胃散(自制)


炮姜(五分) 广皮(一钱) 茅术(一钱) 浓朴(一钱) 佩兰(一钱)归身(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木香(五分) 砂仁(一钱) 郁金(二钱) 佛手柑(五分)


栀子解郁汤(自制)


黑山栀(二钱) 栝蒌实(一个切) 连翘(二钱) 薄荷(一钱) 葛根(二钱)苏梗(一钱五分) 豆豉(三钱) 郁金(二钱) 淡竹叶(二十张) 白茅根(五钱)


痰气结胸,当分燥湿。痰随火升,壅于中脘,竹沥涤痰汤主之。湿痰上泛,窒滞中都,香苏二陈汤主之。


竹沥涤痰汤(自制)


川贝(二钱) 天竺黄(六分) 羚羊角(一钱五分) 桑皮(二钱) 栝蒌仁(四钱)石决明(八钱) 杏仁(三钱) 旋复花(一钱绢包) 淡竹沥(半杯冲服) 姜汁(二滴冲服)


香苏二陈汤(自制)


沉香(六分) 苏子(二钱) 橘红( 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枳壳(一钱) 浓朴(一钱) 杏仁(三钱) 郁金(二钱) 苡仁(四钱炒) 姜汁(二小匙冲服)


滞气结胸,症有缓急,治分轻重,古人成法具在,按症用药,尤宜谨慎。


壮热,神昏谵语,胸满拒按,舌焦黑起刺,脉实有力,此为大结胸,大承气汤主之。


大承气汤


大黄(五钱酒洗) 芒硝(五钱) 枳实(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五分) 先将枳实、浓朴煎好,后入大黄,再后入芒硝,煎数沸。


发热,谵语,便硬,胸痞拒按,舌焦黄,脉实有力,此为小结胸,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


大黄(五钱酒洗) 浓朴(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五分) 先将浓朴、枳实煎好,后入大黄,约百沸。


结胸痞满,按之则痛,脉来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


黄连(五分) 蒌仁(五钱) 半夏(一钱五分) 水煎服。


结胸失下,以致胸中大实,元气大亏,不下则胀满而死,下之则元气随脱,所谓下亦死、不下亦死也。然于死中求活,须一面攻下,一面保真如黄龙汤一法,人参、大黄并用,用意虽佳,然究竟互相牵制,补者不补,而攻者不攻;不若先服攻下之剂,俟药力已达病所,随后即服保纳元气之剂以收摄之。因自制承气保真汤,十中可救三四。


承气汤


即大黄、芒硝、枳实、浓朴四味。先煎服,俟滞气将动,随服保真汤。


保真汤(自制)


人参(三钱) 附子(二钱) 干河车(四钱) 当归(三钱) 五味(一钱五分)菟丝子(八钱) 大枣(三枚) 姜(三片)


水结胸,心下至少腹硬满,痛不可近,或潮热,或无大热,但头微汗出,脉沉,名水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大陷胸汤


大黄五钱,先煎,去渣,入芒硝五钱,煎数沸,再入甘遂末一钱,温服。


按此药过于峻猛,万不可轻投,予自制决壅顺流汤,颇能于平稳中取效。


决壅顺流汤(自制)


大黄(三钱) 木通(三钱) 栝蒌实(一个) 浓朴(一钱) 青皮(一钱) 枳实(一钱) 瞿麦(二钱) 车前子(二钱) 水煎服。


误下之结胸,因邪未入阳明,下之太早,徒伤元气,邪反乘虚而入,居于心胸之间,内既不能从肠胃而下,外又不能从肌表而出,逗留蕴结,胸脘痞满,按之不痛;盖无形之邪,非有形之滞,邪在心胸而不在胃也。


诸泻心汤主之。其药味分两,当随症随时谨慎加减。


误下之结胸,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


附子 大黄 黄连 黄芩


误下结胸,痞满不痛,身寒而呕,饮食不下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


半夏 黄连 黄芩 甘草 人参 干姜 大枣


误下结胸,下利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心烦者,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


甘草(倍用) 半夏 黄连 干姜 大枣


结胸一证,幼科本无是名,由仲景《伤寒论》中,有下早表邪入里则为结胸;亦有热已入里,失下而成结胸者。病在脐之上,满而拒按,此阳明胃腑证也。结有轻、重,故有大、小结胸之辨。若近世幼科之所谓结胸者,乃肺中痰热结聚,非胃腑之病也。盖肺为五脏华盖,上通于鼻,外合皮毛,其儿本有痰热,复感风寒,肺气外不得通,内何由化?以致发热咳嗽,痰鸣喘筑,甚至鼻煽口张,面青目直,此皆表气未开故也。予治冬令严寒,有用麻黄汤而解者,有用姜苏饮而散者,三时则用畅肺饮加减,一切金石之品,概置不用。故于结之未甚者,十保十全。若已经庸手,及服过金药化痰丸等,则解散为艰。胃气强者,尚能旋转五、六。惟肺为降利之药所逼,镇坠之性所压,提之不动,胶固不开,肺既填实,金顽不灵,肝木无制,而惊风作矣。医又不知从肺治,更用镇惊之剂,愈远愈离,从无一活。是皆医家未究结胸之原,由于肺气之壅闭。妇女见儿痰甚,视丸散为至宝,甘受其误而不悟,良可扼腕!(许宣治)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丹溪云∶此症曰胃中空,曰短气躁烦,曰脉浮,大陷胸汤不可轻用。)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实硬者,大陷胸汤主之。(云岐云∶三症陷胸,皆日西潮热。)


大陷胸汤


大黄(一两半,去皮,为末,锦纹者佳) 芒硝(一两八钱) 甘遂(一字,赤连珠者,为细末)


上水二盏,煮大黄至八分,去渣,下硝一沸,下甘遂末,温服,得快利,止后服。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宜小陷胸汤。


半夏(汤洗,二两) 黄连(一两) 栝蒌(一枚,用四分之一)


上 咀,水二盏,先煎栝蒌至一盏半,后用半夏、黄连煎取八分,去渣温服。未和再服,微解下黄涎便安也。



〔孙〕工部郎中郑忠浓,因患伤寒,胸腹满,面黄如金色,诸翰林医官商议略不定,推让曰∶胸满可下,恐脉浮虚。召孙至,曰∶诸公虽疑不用下药,郑之福也,下之必死,某有一二服药,服之必瘥。遂下小陷胸汤寻利,其病遂良愈。明日面色改白,京城人称服。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活人》云∶水结胸,小半夏加茯苓汤,小柴胡去牡蛎汤亦主之。)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尖,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末,纳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碗,利过不止,进冷粥一碗。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一两。


上热实结胸,及寒实结胸。《活人》不拘寒热,但用陷胸汤。不瘥,用枳实理中丸,应手而愈。


结胸,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黄(二两) 葶苈 芒硝 杏仁(去皮,炒,各三分)


上捣罗二味,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相和为丸,如弹大。后用甘遂末一字,白蜜少许,水二盏半,煎至一盏,顿服。一宿乃下,如不下,再服。王海藏云∶大陷胸汤,太阳入本药也;大陷胸丸,阳明药也;小陷胸汤,少阳药也。大陷胸治热实,大陷胸丸兼喘,小陷胸治痞。


心下满痛,如结胸状,若头下强痛眩冒者,刺大椎、肝 。若汗下后头项强痛,发热,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论并见项强。)


若妇人经水来,热除谵语者,刺期门。(论见谵语。)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四日复下之”五字衍文也。)太阳病,下之脉浮者,必结胸也。(论见大法。)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结胸症悉具,烦躁者亦死。


伤寒下之太早,则成痞硬。中风下之太早,则成结胸,均为表邪乘之,入里硬满,按之而痛,为结胸实邪也,硬满按之不痛,为痞硬虚邪也。大结胸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宜大陷胸汤攻之。小结胸微结心下,按之方痛,不按不痛者,宜小陷胸汤开之。身有微热,头自汗出,兼有是证者,为水结胸,宜大陷胸丸攻之。嗽水不欲咽,兼有是证者,为血结胸,血瘀不成衄解,或衄未尽,或妇人经来适断,皆能成之,宜抵当丸,或桃仁承气汤攻之。凡结胸内实证,实可攻也,沉大脉,实可攻也。审其的当,则用抵当、桃仁承气、大陷胸汤、丸以攻之。审其不内实,脉浮滑,或脉浮大,是未的也,乃小陷胸汤证,不可攻也。误攻之,定主凶。再脏结,证状如结胸,舌苔白滑,脉浮而细,通腹两胁皆硬满痛,此证加之烦躁,凶死可知矣。


汗下之后,不大便五、六日,舌干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从心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脉尚沉、紧、滑、数,或但关脉沉紧者,通宜大陷胸汤或凡下之。或脉浮者,表未罢也,不可下之(下之死),宜小陷胸汤及小柴胡之类和解,罢者,方可下之。或结胸,虽脉浮而里热势恶,须可下者,宜三一承气汤,一服分作三次,约三时许服讫,得利甚良,虽未利,稍减,脉必渐沉。病微者,只用三一承气汤半服,按而下之。里热甚者,以大陷胸汤大半服而下之。


谓有前药之力也。然虽二方中甘遂反甘草,或势恶者故意以甘草击甘遂,使开发峻疾而为效速矣。故《世方》及《活人书》双圆子,亦直用甘草、甘遂也。


或但结胸,别无大段热证,但头微汗出,脉沉潜者,水结胸也,通宜大陷胸汤。小结胸者,心下按之而痛,脉浮而滑,别无大段热证也。


此亦下之早而热结心胸也。但以热微于大架构,而甚于痞,但热之微,甚也。俗未明之,又以妄谓,但结胸无大热,证为寒实结胸。殊不知《素问》明言热病而实非寒也。及夫脏结、阴结、阳结者,经以热结于腑,而腑为阳,是名阳结;热结于脏,而脏为阴,是名阴结,一名脏结也。然热结于腑则微而浅,故病厥微而易治;热结于脏则深,而当病甚,故厥深而难治矣。


或脏结蓄热极深,而至身冷、脉微而欲绝者,表之热证反不见也。俗未知本热极而致,反言阴寒脏结,本亦病热极,俗又妄加热药,反绝残阴而暴死,十无一生,因以世传脏结便为死病也。若以《素问》六气脉证标本验之,则明可见其热证也。留饮不散而成头汗,而脉沉潜反附于骨者,积饮以成水结胸。


及水结胸者,通宜小陷胸汤也。


37。按之满硬不痛痞,硬而满痛为结胸,大结从心至少腹,小结心下按方疼。热微头汗为水结,漱水不咽血结名,瘀衄未尽经适断,内实沈大审的攻,抵当桃仁大小陷,误攻浮大命多倾,不实浮滑小陷证,藏结悉具躁烦凶。


【注】伤寒下之太早则成痞硬,中风下太早则成结胸,均为表邪乘虚入里。硬满按之而痛,为结胸实邪也。硬满按之不痛,为痞硬虚邪也。大结,谓大结胸,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宜大陷胸汤攻之。小结,谓小结胸,微结心下,按之方痛,不按不疼也,宜小陷胸汤开之。身有微热,头自汗出,兼有是证者,为水结胸也,宜大陷胸丸攻之。漱水不欲咽,兼有是证者,为血结胸也,血瘀不成衄解,或衄未尽,或妇人经来适断,皆能成之,宜抵当丸,或桃仁承气汤攻之。内实证实可攻也,沉大脉实可攻也,审其的当,则用抵当,仁承气,大陷胸汤丸以攻之。审若不内实,脉浮滑或脉浮大是未的也,乃小陷胸证,不可攻也,误攻之,定然凶也。藏结,谓状如结胸,舌胎白滑,脉浮而细也。悉具,谓结胸通腹,两胁皆硬满痛也,此证加之烦燥,凶死可知。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