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古今医案按》:恐

《医学纲目》:恐

《医碥》:恐

《医碥》:恐

《张氏医通》:恐

《证治准绳·类方》:恐

《证治准绳·杂病》:恐

《银海指南》:恐

高逢辰表侄.尝游惠山.暮归.遇一巨神卧寺门.恐惧奔避.自是便溺日五六十次.周恭曰.惊则心无所倚.恐则伤肾.是为水火不交.二脏俱病.故其所合之府受盛失职.州都不禁矣.


震按此证当死.或用参、 温补之药以图侥幸.


恐与惊悸相似,实非惊悸也。张子和云∶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为自知也,盖惊者闻响即惊,恐者自知如人将捕之状,及不能独自坐卧,必须人为伴侣,方不恐惧,或夜必用灯照,无灯烛亦恐惧者是也。



脏腑恐有四∶


一曰肾。经云∶在脏为肾,在志为恐。又云∶精气并于肾则恐是也。(条见虚条及针灸条。)


二曰肝胆。经云∶肝藏血,血不足则恐。戴人曰∶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盖肝胆实则怒而勇敢,肝胆虚则善怒而不敢也。(余见同上。)


三曰胃。经云∶胃为恐是也。


四曰心。经云∶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者是也。



〔丹〕周本心年六十岁,形气俱实,因大恐,正月间染病,心不自安,如人将捕之状,夜卧亦不安,两耳后亦见火光炎上,食饮虽进而不知味,口干而不欲食。以人参、白术、当归身为君,陈皮为佐,加盐炒黄柏、炙玄参各少许,煎服自愈,月余而安。(经云∶恐伤肾。丹溪用盐炒黄柏、炙玄参,引参,归等入补肾足少阴络也。)



〔《本》〕治胆虚常多畏恐,不能独卧,如人捕之状,头目不利,人参散。


人参 枳壳 五味子 桂心 甘菊花 茯神 山茱萸 枸杞子(各三分) 柏子仁 熟地(各一两)


上细末,每二钱,温酒调服。


治胆虚冷,目眩头疼,心神恐畏,不能独处,胸中满闷,茯神散。


茯神(一两) 远志 防风 细辛 白术 前胡 人参 桂心 熟地 甘菊花(各三分) 枳壳(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温服,不拘老幼皆宜服。


治胆虚目暗,喉痛数唾,眼目眩冒,五色所障,梦见被人争讼,恐惧面色变者,补胆防风汤。


防风(一钱) 人参(七分) 细辛 芎 甘草 茯苓 独活 前胡(各八分)


上粗末,每四大钱,水盏半,枣二枚,煎八分,去渣,食前服。



运气 善恐皆属肝木虚。经云∶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纪,其病淫动注恐是也。



内经针灸善恐有三∶


其一取肾。经曰∶肾足少阴之脉,是动病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虚则补之,寒则留之是也。


其二取肝。经云∶肝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是也。


其三取胆。经云∶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取阴陵泉。又云∶善呕,呕有苦,善太息,心中 ,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少阴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是也。



〔《甲》〕心如悬,哀而乱,善恐,嗌内肿,心惕惕恐如人将捕之,多涎出,喘少气,吸吸不足以息,然谷主之。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千金》作曲泽。)


恐者,心有所怯也,盖心气虚使然。而属之肾者,恐则气下,故属肾也。经曰精气并于肾(气本观上,今因虚而下,与精血并居肾部。)则恐是也。又属之肝胆者,以肝胆之气旺则上升,虚则下降,今恐而气下,是肝胆之气不足也。故勇者谓之胆壮,怯者谓之胆小。张子和曰∶惊者不自知,因外有所触而卒动;恐者自知,不能独坐安卧,必须人为伴侣。惊由血虚,恐因气怯,此大概也。恐亦有由血虚者,热伤肾阴,水涸血虚,复为火所扰。则志昏惑而不定。(肾藏志,志者心之定向也。肾属水,水清故鉴物分明,明则不惑,慧生定也。火扰之则浊,浊则昏暗,又火为荧惑,故昏惑也。)不定则不静故恐,恐亦心之动也。故孟子言不动心,以无惧为训。惊恐常相因,恐则惊矣,惊则恐矣。惊则安其神,恐则定其志。心之神下交,则肾有所主而志定,即坎中之一阳也。肾之精上奉,则心有所滋而神安,即离中之一阴也。丹溪治周本心病恐,如人将捕之,夜卧不安,口干,饮食不知味,以参、术、当归为君,陈皮为佐,盐炒黄柏、炙玄参各少许,煎服,月余而安。经云恐伤肾,(恐则精却而走失,盖肾精方欲化气而上,因恐则退却而下,则精伤矣。


精伤则肾气亦虚,而阴痿、骨酸等证皆作矣。)故用柏、玄引之入肾以补之。人参散、茯神散、补胆防风汤,皆治胆虚。


人参 枳壳 五味子 桂心 甘菊花 茯神 山茱萸 枸杞子(各七钱半) 柏子仁熟地黄(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茯神(一两) 远志 防风 细辛 白术 前胡 人参 桂心 熟地黄 甘菊花(各七钱半) 枳壳(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温服。



防风(一钱) 人参(七分) 细辛 芎 甘草 茯苓 独活 前胡(各八分) 上为粗末,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经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神伤则心怯。火伤则畏水。)胆病者惊惕。心下 。恐人将捕之。肝病者如人将捕之。肾病善怒。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心胞络是动。心中大动。精气并于肾则恐。胃为恐。(土邪伤水故也。)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


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恐则热伤其肾。故精虚志不足也。)


恐者。似惊悸而实非。忽然心中恐惧。如人将捕之状。属肾本脏。而傍及于他脏。治法则有别焉。治肾伤者。宜补精髓。六味丸加枸杞、远志。治肝虚者。宜养阴血。六味丸加枣仁、龙齿。治阳明者。壮其气。四君子加木香。治心包者。镇其神。远志丸加朱砂、琥珀、犀角。头眩而恐。脉弦无力。属胆虚。六君子加柴胡、防风、当归。兼进加减八味丸。胆虚目暗。喉痛数唾。眩冒五色所障。梦见争讼。恐惧面色变者。补胆防风汤。劳心思虑伤魂者。羸瘦善恐。梦寐不宁。一味鹿角胶。酒溶多服效。肾脏阳虚善恐。八味丸。


人参散 治胆虚常多畏恐,不能独卧,如人捕之状,头目不利。


人参 枳壳 五味子 桂心 甘菊花 茯神 山茱萸 枸杞子(各七钱半) 柏子仁 熟地黄(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茯神散 治胆虚冷,目眩头疼,心神恐畏,不能独处,胸中满闷。


茯神(一两) 远志 防风 细辛 白术 前胡 人参 桂心 熟地黄 甘菊花(各七钱半) 枳壳(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


补胆防风汤 治胆虚目暗,喉痛数唾,眼目眩冒,五色所障,梦见被人斗讼,恐惧面色变者。


防风(一钱) 人参(七分) 细辛 芎 甘草 茯苓 独活 前胡(各八分)


上为粗末,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一士人苦学,久困场屋得疾,吐衄盈盆, 羸骨立,夜卧交睫,则梦斗争败负,恐怖之状,不可形容,如是者十年矣。每劳则发,医以补心安神药投之,漠如也。一日读《素问·脏气法时论》,乃知人魂藏于肝,肝又藏血,作文既苦,衄血过度,则魂失养,故交睫则若魔,乃肝虚胆怯,故多负多恐耳。非峻补不奏功,而草木之药,不堪任重,乃以酒熔鹿角胶空腹饮之,五日而睡卧安,半月而肌肉生,一月而神气安,始能出户。盖鹿角胶峻补精血,血旺而神自安也。


脏腑恐有四∶一曰肾。经云∶在脏为肾,在志为恐。又云∶精气并于肾则恐是也。二曰肝胆。经云∶肝脏血,血不足则恐。戴人曰∶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盖肝胆实则怒而勇敢,肝胆虚则善恐而不敢也。三曰胃。经云∶胃为恐是也。四曰心。经云∶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者是也。运气善恐,皆属肝木虚。经云∶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纪,其病摇动注恐是也。针灸善恐有三∶其一取肾。经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病,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虚则补之,寒则留之是也。其二取肝。经云∶肝虚则目KT 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是也。其三取胆。经云∶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取阳陵泉。又云∶善呕,呕有苦,善太息,心中 ,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是也。丹溪治周本心,年六十,形气俱实,因大恐,正月间染病,心不自安,如人将捕之状,夜卧亦不安,两耳后亦见火光炎上,食饮虽进而不知味,口干而不欲食,以人参、白术、当归身为君,陈皮为佐,加盐炒黄柏,炙玄参各少许煎服自愈,月余而安。经云∶恐伤肾,此用盐炒黄柏、炙玄参,引参、归等药入补肾足少阴络也。《本事方》人参散、茯神散、补胆防风汤,皆治胆虚之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在脏为肾,在志为恐。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肾则恐。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恐惧则伤心,神伤则恐也。调经论曰∶血不足则恐。本神篇曰∶肝气虚则恐,以肝为将军之官,肝气不足,则怯而恐也。戴人曰∶肝者敢也,惊恐则肝伤矣。肝胆实则怒而勇敢,虚则怒而不敢也。玉机真脏论曰∶恐则脾气乘矣,以肾虚而脾胜之也。宣明五气篇曰∶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者,以阳明土胜,亦伤肾也。又运气善恐皆属肝木虚。五常政大论曰∶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纪,其病淫动。注∶恐是心肾肝脾胃皆主于恐也,甚则精却。恐则气下,人目中一点黑莹,乃先天真一之水所化,全赖精气神包裹,而能鉴察万物。精却则不能化气,而瞳神有昏 之患矣。气下则不能摄精,而瞳神有散大之患。急宜补养肝肾,固其精气,以复神光。盖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水火交为既济,全在阴精上奉以安其神,阳气下脏以定其志,不然,则神不安于内,阳气散于外,志不戢于中,阴精走于下,水火不交,而目未有不病者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