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口舌

《古今医鉴》:口舌

《景岳全书》:口舌

《寿世保元》:口舌

《万病回春》:口舌

《文堂集验方》:口舌

《血证论》:口舌


《内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夫口之为病,或为重舌、木舌,或为糜烂生疮,或见酸苦辛咸味。原其所因,未有不因七情烦扰,五味过伤之所致也。经曰∶阴之五宫,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也。是以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热也。外有谋虑不决,肝移热于胆而口苦者。亦有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或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则伤寒狐惑之证,上唇生疮,虫食其脏;下唇生疮,虫食其肛也。又舌吐不收,名曰阳强;舌缩不能言,名曰阴强。



绿袍散 治口疮。


黄柏(去粗皮,一两) 青黛(三钱)


上为末,掺患处噙之,吐出涎即愈。一方加密陀僧一钱。


赴宴散(段干兵传)〔批〕(按此方治口疮外敷之剂) 治口疮。


黄连 黄柏 黄芩 栀子 细辛 干姜上各等分,为细末,先用米泔水漱口,后搽药于患处,吐咽不拘,神效。


升麻散 治上膈痈毒,舌上生疮,咽喉肿痛。


升麻 赤芍 人参 桔梗 干葛(各钱半) 甘草(七分)


上锉一剂,水煎,徐徐服之。


《内经》曰∶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口为糜,五苓散合导赤散一服而愈。


〔批〕(按此方治口疮内服之剂) 凡口疮服凉药不愈者,乃中气虚,相火泛上无制,用理中汤治之即愈,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末掺之。


上清丸(王天中传)〔批〕(按此方治口疮噙化之剂) 治口舌痛生疮。


薄荷叶(三两) 硼砂(五钱) 天花粉(一两) 天竺黄(五钱) 风化硝 百药煎防风 孩儿茶(各一两) 桔梗(七钱) 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噙口中,徐化下。


香茶饼 清膈化痰香口。


孩儿茶(四两) 桂花(一两) 南薄荷叶(一两) 硼砂(五钱)


上为末,用甘草煮汁,熬膏作饼,噙化咽下,美味香甜。


硼砂丸(王天中传)〔批〕(按此方清上香口之剂) 治口气,口干,口舌生疮。


硼砂(二钱) 片脑 麝香(各一分) 马牙硝(风化,四钱) 寒水石( ,一钱)


上为末,用甘草膏为丸,如麻子大。不拘时含一丸,咽津。


口唇紧小,不能开口,不能饮食,不治即死,用白布作灯炷如指大,安刀斧上燃烧,令刀上汗出,拭取敷唇上,日二三度,或用旧青布烧灰,调清服,或和猪脂涂敷。又以蛇蜕烧灰,先拭净敷之;又宜烧乱发、蜂房、六畜毛灰,猪脂调敷。


治唇紧燥裂生疮。


橄榄不拘多少,烧灰,猪脂和敷患处。


治口唇裂破成疮(刘太府方)


炉甘石(二钱,火 ) 文蛤(一两) 黄柏(一两) 苍术(五钱)


除甘石外,三味同炒赤色,共研极细,入片脑三分,再研,用蜡油调敷唇上。


补唇舌方(太医院传)


用鲜蟹烧灰,每二钱,用乳香、没药各二分半涂之,即生肉。如多,去唇舌,用川乌、草乌为末,摊纸一条,以凉水调合贴之,即不觉疼,可用刀取。如流血,以陈锻石涂之即止。愈后舌硬,用鸡冠血点之即软。


舌强肿如猪胞,以针刺舌下两傍大脉,血出即消。勿刺着中央脉,令人血不止,则以火烧铜箸烙之;或以杂草烧镬锈,醋调敷舌上下,脱去再敷,须臾即消。此患人多不识,失治则死。凡舌肿,舌下必有虫状如蝼蛄卧蚕,有头有尾,头小白,可烧铁钉烙头上即消。


治舌上肿硬。


百草霜 海盐(各等分)


上为末,井花水调敷。


又方真蒲黄末,频掺舌上,内以黄连一味,煎汤服之,以泻心火。


病机云∶舌长过寸,研冰片敷之即收。


治舌无故出血如线,以槐花为末,掺之即止。


治舌忽胀退场门外,俗云是蜈蚣毒,用雄鸡血一小盏浸之,即缩入。


经义


《金匮真言论》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


《阴阳应象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主口。在窍为口。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主舌。在窍为舌。


《脉度篇》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五脏别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详三消门)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


《四时气篇》曰∶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 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


《痿论》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热论篇》曰∶伤寒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伤寒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气厥论》曰∶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五音五味篇》曰∶冲脉、任脉,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五常政大论》曰∶备化之纪,其主口。升明之纪,其主舌。


《五阅五使篇》曰∶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


《六节藏象论》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五脏生成篇》曰∶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奇病论》曰∶足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


《经脉篇》曰∶手阳明,还出挟口,交人中。足阳明,还出挟口,环唇。足太阴,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挟舌本。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诊要经终论》曰∶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口问篇》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经筋篇》曰∶足阳明之筋,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


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热病篇》曰∶热病不可刺者有九,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


论证(共六条)


口舌之病,有疮者,有臭者,有干有渴者,有为苦为酸而诸味不同者,有重舌、木舌而舌间出血,及舌胎舌黑者。在各方书多以口病为热证,然其中亦有似热非热,及劳伤无火等证,是不可尽归于热,所当察也。


口舌生疮,固多由上焦之热,治宜清火,然有酒色劳倦过度,脉虚而中气不足者,又非寒凉可治,故虽久用清凉终不见效。此当察其所由,或补心脾,或滋肾水,或以理中汤,或以蜜附子之类反而治之,方可全愈。此寒热之当辩也。


口苦口酸等证,在《原病式》则皆指为热,谓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或口淡者亦胃热也。若据此说,则凡以口之五味悉属火证,绝无虚寒之病矣,岂不谬哉。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口淡者未必尽因胃热。盖凡以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苦,肝肾虚则真阴不足而为燥。即如口淡一证,凡大劳、大泻、大汗、大病之后,皆能令人口淡无味,亦岂皆胃火使然耶?故凡临此者,但察其别无火证火脉,则不宜以劳伤作内热,而妄用寒凉,此治有不容误也。


口渴、口干大有不同,而人多不能辩。盖渴因火燥有余,干因津液不足,火有余者,当以实热论,津液不足者当以阴虚论,二者不分,反同冰炭矣。然渴虽云火,而亦有数种当辩者,如实热之渴,火有余也,亡阴之渴,水不足也。故凡于大泻之后,大汗之后,大劳之后,大病之后,新产失血之后,痈疽大溃之后,过食咸味之后,皆能作渴,凡此数者,悉由亡阴亡液,水亏枯涸而然,本非热证,不得误认为火。总之渴而喜冷,脉实便结者,固火证也。其有冷冻饮料入腹则滞沃不行,或口虽作渴而但喜热饮,及脉弱便溏者,皆非火证。矧复有口虽干苦而全然不欲茶汤者,此干也,非渴也,尤属阴虚之候,若作渴治,能无误乎?故治此之法,凡火盛于上者,宜清肺清胃;水亏于下者,宜补脾补肾;若阳虚而阴无以生,气虚而精无以化者,使非水火并济,则何益之有?首卷十问中有渴论,外科有作渴条,当并察其治法。


口臭虽由胃火,而亦有非火之异。盖胃火之臭,其气浊秽,亦必兼口热口干,及别有阳明火证者是也。若无火脉火证而臭如馊腐,或如酸 ,及胃口吞酸,饮食嗳滞等证,亦犹阴湿留垢之臭,自与热臭者不同,是必思虑不遂,及脾弱不能化食者多有之。此则一为阳证,宜清胃火,一为阴证,宜调补心脾,不得谓臭必皆热,以致生他病也。


《医统》曰∶七情所郁,及心经热壅,则舌肿满不得息。心热则舌裂而疮。肝热则舌木而硬。脾热则舌涩而胎。肺热则舌强。热甚则舌燥如锯。舌卷囊缩者不治,厥阴绝也。


论治(共七条)


一、口疮口苦,凡三焦内热等证,宜甘露饮、徙薪饮主之。火之甚者,宜凉膈散、玄参散主之。胃火盛者,宜竹叶石膏汤、三黄丸之类主之。若心火肝火之属,宜泻心汤、龙胆泻肝汤之类主之。多酒湿热口糜,宜导赤散、大厘清饮、五苓散之类主之。若劳伤心脾兼火者,宜二阴煎、清心莲子饮之类主之。若思虑谋为不遂,肝胆虚而口苦者,宜七福饮、理阴煎,或五君子煎之类主之。兼火者,以黄芩、龙胆草之类随宜佐之。凡口疮六脉虚弱,或久用寒凉不效者,必系无根虚火,宜理阴煎、理中汤之类反治之,或用官桂噙咽亦可。


外治口疮敷药,阴阳散、绿云散、细辛黄柏散、白吞黄柏散,皆可选用,或临卧时以川黄柏衔口过宿亦妙。若口舌生疮糜烂者,宜冰玉散主之;疳烂者,冰白散。


口臭由于胃火者,宜清胃饮、升麻黄连丸,或竹叶石膏汤加香薷主之,或《千金》口臭方皆可内清其火。此外,如丁香丸、《圣惠》口齿方、福建香茶饼之类,亦可暂解其秽。


舌胎舌黑,虽云火证,然实火、虚火皆能为之,凡治此者,但当察脉证,以虚实为主,而再以辩色之法参之,庶可无误。盖实热之黑,必兼红紫干渴,或多芒刺。若沉黑少红而带润滑者,本非实热证也。若其六脉细弱,而形困气倦,则又最为虚候,是必寒水乘心,火不归原之病;此不救本,而但知治标,则万无一生矣。此之治法,凡里热未甚而表散有未解者,宜柴胡诸饮之类以解其表。里邪热甚者,宜凉膈散、犀角地黄汤之类以清其内。此治实热之法也。若阴虚火盛而兼有表邪未解者,宜补阴益气煎之类,兼表里而治之。若形气之类以清其内。此治实热之法也。若阴虚火盛而兼有表邪未解者,宜补阴益气煎之类,兼表里而治之。若形气病气俱不足,寒水乘心而虚阳不敛者,必用理阴煎、理中汤,或大补元煎之类以单救其里,自可保其无虞。此治虚火之法也。若舌有白胎,语言謇涩者,以薄荷、白蜜同姜片蘸而揩擦之。外伤寒门,仍有辩舌正条,当与本门参阅。


舌上无故出血者,谓之舌衄,此心火之溢也,宜金花煎、圣金散、黄柏散主之,或用《千金》口臭方亦妙。


重舌、木舌,以舌下肿出如舌,故曰重舌,又谓之子舌;忽肿木而硬者,谓之木舌,皆上焦热壅故也。惟宜砭针刺去其血为上策,及内服清胃降火之剂自愈。若舌忽肿起如猪胞,或硬如木石,不能出声,胀满塞口,则闭闷杀人,但看舌下有如蝼蛄,或如卧蚕者,急于肿突处砭去其血,仍用釜底煤不拘多少,以盐醋调浓敷之,或用井花水调敷亦可,脱去更敷。如不甚者,单以此敷之亦愈。


《正传》治舌肿大塞口,不通饮食,《经验方》用真蒲黄一味,频刷舌上,其肿自退。


若能咽药,即以黄连一味,煎浓汁细细呷之,以泻心经之火则愈。


《医统》治一人舌肿满口,诸药不效,以梅花、冰片为末敷之即消。


针灸法


廉泉(治舌下肿、口疮、舌纵、舌根急缩)、金津、玉液(上二穴,可刺出血)、天突、少商。


口舌论列方


大补元煎(新补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犀角地黄汤(寒七九) 大厘清饮(新寒五) 柴胡诸饮(新散五方) 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 甘露饮(寒十) 二阴煎(新补十) 清心莲子饮(寒三二) 徙薪饮(新寒四) 七福饮(新补七) 龙胆泻肝汤(寒六二) 理中汤(热一) 理阴煎(新热三) 竹叶石膏汤(寒六) 五花散(和一八二) 导赤散(寒一二二) 升麻黄连汤(因百十七) 玄参散(因百一) 泻心汤(寒二七) 细辛黄柏散(因一二三) 三黄丸(攻六八)清胃饮(寒五六) 白蚕黄柏散(因一二四) 冰玉散(新因四六) 凉膈散(攻十九,痘八三)《千金》口臭方(因一三三) 冰白散(新因四七) 黄柏散(因五十五) 金花煎(因百十二)《圣惠》口齿方(因一三四) 圣金散(因百十一) 阴阳散(因百二十) 福建香茶饼(因三百二) 绿云散(因一二二) 丁香丸(因百十八)


论外备用方


加减八味丸(补一二二) 《直指》黄芩汤(寒百七 心肺热) 硼砂丸(因百十 噙化)


脉左寸洪数。心热口苦。右寸浮数。肺热口辛。左关弦数而虚。胆虚口苦。洪甚而实。


肝热口酸。右关沉实。脾胃有实热。口甘。兼洪数者。口疮。或为重舌木舌。脉虚者。中气不足口舌苦服凉药不愈者。宜理中汤。


夫口舌之为病。或为重舌木舌。为糜烂生疮之类。经云。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有口淡者。胃热也。口臭者。乃脏腑臊腐之气。蕴积于胸臆之间。而生热冲发于口也。口疮者。脾气凝滞。加之风热而然也。治当以清胃泻火汤方之。此正治之法也。如服凉药不已者。乃上焦虚热。中焦虚寒。下焦虚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别而治之。如发热作渴饮水口疮者。上焦虚热也。补中益气汤主之。如手足冷。肚腹作痛。大便不实。饮食少思口疮者。中焦虚寒也。附子理中汤主之。如晡热内热不时而热。作渴痰唾。小便频数口疮者。下焦阴火也。六味地黄丸主之。如食少便滑。面黄。肢冷。火衰土虚也。八味丸主之。若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见昼伏。不时而动。或无定处。若从脚起。乃无根之火。亦用八味丸。及十全大补汤。加麦门、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调搽涌泉穴。若概用凉药。损伤生气。为害非轻。一论心肺蕴热。口疮咽痛。膈闷。小便淋浊不利。


清金导赤散


黄连(六分) 黄芩(一钱五分) 栀子(二钱) 木通(二钱) 泽泻(二钱) 生地黄(四钱)麦门冬(三钱) 甘草(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食后频频服之。


一论上焦实热。心胃二经之火。而作口舌生疮肿痛者。并咽喉牙齿耳面肿痛皆效。


清胃泻火汤


连翘 桔梗 黄连 黄芩 栀子 干葛(各七分) 元参 升麻 生地(各一钱) 薄荷(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水煎。频频温服。


一论饮酒过度。舌本强肿。言语不清。此脾虚湿热。以益气汤加神曲、麦芽、干葛、泽泻。


一论上焦虚热。发热作渴。饮食劳役则体倦。此内伤气血。而作口舌生疮者。宜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麦冬、五味子。


一论中焦虚寒。手足冷。肚腹痛大便不实。饮食少思。而作口舌生疮者。以附子理中汤(方见中寒)根据本方。


一论晡热内热。不时而热。作渴痰唾。小便频数。而作口舌生疮者。此下焦阴火也。以六味地黄丸(方见补益)根据本方。


一论如食少便滑。面黄肢冷。而作口舌生疮者。此火衰土虚也。以八味丸(方见补益)根据本方一论若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见昼伏。不时而动。或无定处。而作口舌生疮者。若从脚起。乃无根之火也。以八味丸及十全大补汤。(方见补益)根据本方加麦门冬、五味子。


一论口疮臭气秽烂。久而不瘥者。黄柏五钱。青黛一钱五分。为末。每用一钱。于舌上津咽下。


一论口疮。用黄连、川椒。等分为末。每少许搽疮上。噙漱良久。以凉水漱咽。咽喉有疮。加孩儿茶。


一治口舌生疮。


加味阴阳散


黄连 干姜 青黛 孩儿茶(各等分)


上为末。每用少许搽患处。立效。一方。用五味子为末。掺疮上。即愈。


一治口疮良方。徐杏庄老师传。


生白矾(一钱) 朱砂(二分)


上共为末。敷上立愈。


一论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咳嗽痰涎。清声润肺。宽膈除热。


上清丸 黄滨江传。


百药煎(四两) 薄荷(净末四两) 砂仁(二两) 诃子 桔梗 甘松(各五钱) 寒水石(二两) 元明粉(五钱) 硼砂(五钱) 片脑(五分)


上为末。甘草熬膏。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丸。茶送下。


一论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


玄门丹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玄参(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噙化下。


一人口内如无皮状。或咽喉作痛。喜热饮食。此中气真寒而外虚热。用加减八味丸而愈一人舌肿舒退场门外。舌者心之苗。又脾之经络。连舌本散舌下。其热当责于心脾二经。


所谓热胜则肿也。当用蓖麻子去壳。纸裹。捶出油。透纸作捻。烧烟熏之而愈。本草云。蓖麻主浮肿恶气。取油涂之。叶主风肿不仁。捣蒸敷之。则其能解风肿内热也。可知矣。


一人胃弱痰盛。口舌生疮。彼服滚痰丸愈盛。反泻不止。恶食倦怠。此胃气被伤也。予以香砂六君子汤。数剂少可。再以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而愈。夫胃气不足。饮食不化。亦能为痰。补中益气。乃治痰之法也。若虚症而用峻利之剂。岂不危哉。


一人脾胃虚。服养胃汤、枳术丸。初有效。而久反虚。口舌生疮。劳则愈盛。此中气虚寒用理中汤少愈。更以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茯苓而安。夫养胃汤。香燥之剂也。若饮食停滞。


或寒滞中焦。服则燥开胃气。宿滞消化。最为近理。使久服则津液愈燥。胃气愈虚。胃气本虚而用之。岂不反甚其病哉。亦有房劳过度。真气衰败。或元气不足。不能上蒸。中州不运致饮食不进。以补真丸治之。若丹田之火。上蒸脾土。脾土一和。中焦自治。饮食自进何口疮之不愈哉。


一人舌青黑有刺。乃热剧也。良由思虑过度。怒气所得病者。要将舌来土壁上贴之方好予制此方即效。


清心散


赤茯苓(去皮一钱) 酸枣仁(一钱) 麦门冬(去心一钱)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五分) 黄连(一钱) 胡麻仁(一钱) 枳壳(去穣八分) 小木通(八分) 小甘草(二分)


上锉。水煎。温服。


一男子口臭。牙龈赤烂。腿膝痿软。或用黄柏等药。益甚。时或口咸。此肾胃虚热。以六味丸治之。悉愈。


一治口疮喉痛牙疼妙药。陈上余传。


硼砂(一钱) 孩儿茶(二分) 雄黄(二分) 青黛(七分) 胡黄连(三分) 冰片(一厘)


玄明粉(二厘)


上共研末。搽上。


一香薷治口气甚捷。盖口臭是脾有郁火。溢入肺中。失其清和甘美之意。而浊气上干故也。一补舌唇方。贾兰峰传。


用鲜蟹烧灰。每二钱。用乳香、没药各二分半。涂之即生肉。如去多唇舌。用川乌、草乌为末。摊纸一条。以凉水调合贴之。即不觉痛。可用刀取。如流血。以陈锻石涂之。愈后舌硬用白鸡冠血点之。即软。


一生舌方。


以活蟹一个。炙干为末。收之。如遇此患。敷上合口即已。


一治舌上肿硬。以百草霜、海盐。等分为末。井花水调敷患处。


又宜真蒲黄末。频掺舌上。内以黄连一味。煎汤服之。以泻心火。


一治舌长过寸。研冰片敷之即收。


一治舌无故出血如泉。槐花炒为末。掺之即止。


一治舌忽胀退场门外。俗云蜈蚣毒。用雄鸡冠血一小盏。浸之即缩入。


一舌吐不收。名曰阳强。


一舌缩不能言。名曰阴强。


一男子舌常破而无皮状。或咽喉作痛。服清咽利膈散益甚。予以理中汤治之。乃愈。


脉∶口舌生疮,脉洪疾速。若见脉虚,中气不足。


经言∶舌乃心之苗,此以窍言也。以部分言之,五脏皆有所属。以症言之,五脏皆以所主。如口舌肿痛,或状如无皮,或发热作渴,为中气虚热;或眼如烟触、体倦少食,或午后益甚,为阴血虚热;若咽痛舌疮、口干足热;日晡益甚,为肾经虚火;若四肢逆冷、恶寒饮食,或痰甚眼赤,为命门火衰,若发热作渴、饮冷便闭,为肠胃实火;若发热恶寒、口干喜汤、食少体倦,为脾经虚热、若舌本作强、腮颊肿痛,为脾经湿热;若痰甚作渴、口舌肿痛,为上焦有热;若思虑过度、口舌生疮、咽喉不利,为脾经血伤火动;若恚怒过度、寒热口苦而舌肿痛,为肝经血伤火动。病因多端,当临时制宜。凡舌肿胀甚,宜先刺舌尖或舌上或边旁,出血泄毒,以救其急。唯舌下濂泉穴,此属肾经,虽宜出血,亦当禁针慎之。


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燥渴便闭,此三焦实热也。用凉膈散加减,频频噙咽,不可频服,恐上热未除,中寒复生,变症莫测也。(方见火证。)


一、口舌生疮,发热恶寒,劳则体倦,不思饮食,此中焦虚热也。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五味。(方见补益)。


一、口舌生疮,口干饮汤不食,乃胃气虚而不能化生津液也。用七味白术散(方见小儿吐泻。)


一、口舌生疮,饮食不思、大便不实,中气虚也,人参理中汤;若手足逆冷腹痛,中气虚寒也,加附子。(方见中寒。)


一、口舌生疮糜烂,或晡热内热,脉数无力,此血虚而有火也。用四物汤加白术、茯苓、麦门、五味、牡丹、黄柏、知母。(方见补益。)


一、口舌生疮、食少便滑、面黄肢冷,火衰土虚也,用八味丸。(方见补益。)


一、口舌生疮,日晡发热、作渴、唾痰、小便频数,肾水亏损、下焦阴火也,加减八味丸;若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见昼伏,不时而动,或无定处,或从脚下起,乃无根之火也,亦宜此丸;更以附子末,唾津调搽涌泉穴。若概用寒凉,损伤生气,为疾匪轻。


口臭牙龈赤烂、腿肢痿软,或口咸,此肾经虚热,用六味丸(方见补益。)



口疮者,三焦火盛也。口舌肿大,或痛裂生疮者,治相同也。


凉膈散加减 治三焦火盛,口舌生疮。


连翘 黄芩 山栀 桔梗 黄连 薄荷 当归 生地黄 枳壳(去穣) 芍药 甘草(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远服。


一方 治口舌疮,亦治赤眼。用黄连为末二三钱,好酒煎一二沸,候冷噙漱或咽下,即愈。


赴宴散 治三焦实热,口舌生疮糜烂,痛不可忍者。


黄连 黄柏 黄芩 栀子 细辛 干姜(各等分)


上为细末,先用米泔水漱口,后搽药于患处,或吐或咽不拘。


绿袍散 治口疮。


黄柏(一两) 青黛(三钱)


上为细末,搽患处噙之,吐出涎立愈。一方加密陀僧一钱。


二皂散 治口舌生疮,牙宣出血。


大皂角(烧灰存性) 牙皂(烧灰存性) 铜绿 胆矾 雄黄 孩儿茶 百草霜 枯矾。


上各等分为细末,先将米泔水漱口、洗口疮后搽药。


黄白散 治口疮如神,并口中疳疮。


黄柏 孩儿茶 枯白矾(各等分为细末)


上研匀一处。凡患人先用陈仓小米熬汤,候冷漱口洁净,次将药末掺患处不拘。三五年诸治不愈者,此药敷三五次即愈。


郑秋官过饮,舌本强肿,言语不清,此脾虚湿热。用补中益气加神曲、麦芽、干葛、泽泻而愈。(方见补益。)


一膏梁之人患舌痛,敷服皆消肿之药,舌肿势急。余刺舌尖及两旁出紫血杯许,肿消一二;更服犀角地黄汤一剂,翌早复肿胀,仍刺出紫血杯许,亦消一二;仍服前汤良久,舌大肿;又刺出黑血二杯许,肿渐消。忽寒热作呕、头痛作晕,脉洪浮而数,此邪虽去而真气愈伤。以补中益气倍用参、、归、术,四剂而安,又数剂而愈。(方见补益。)



口苦者,心热也。


黄连泻心汤 治心经蕴热。黄连(去须) 为末,水调服。


口甘者,脾热也。


三黄汤 治脾热口甜。


黄连 黄芩 山栀 石膏 芍药 白术(去芦,减半) 桔梗 陈皮 茯苓(去皮。各等分) 甘草(减半)


乌梅(一个)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口辣者,肺热也。


泻白汤 治口辣肺热。


桑白皮 地骨皮(各二钱) 甘草(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食远温服。



口咸者,肾热也。


滋肾丸


黄柏(二两,用酒拌湿,阴干) 知母(二两,酒浸湿,阴干) 肉桂(一钱)


上知柏气味俱阴,以固肾气,故能补肾以泻下焦火也。桂与火邪同体,故以寒因热用。凡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用三味俱为末,以热水丸,百沸汤送下。


口酸而苦者,肝胆有实热也。小柴胡汤,根据本方加草龙胆、甘草、青皮,并怒则口苦,或胁胀,或发热俱可服。


胆热而口苦者,乃谋虑不决也。小柴胡汤,根据本方加麦门冬、酸枣仁、远志、地骨皮。


【补遗方】


清热如圣散 治舌下肿如核大,取破出黄痰,已愈又复发。


枳壳(五分) 天花粉(五分) 黄连(八分) 连翘(一钱) 荆芥 薄荷(五分) 牛蒡子(八分)山栀(六分) 柴胡(四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灯草十根,水煎,食后稍冷服。忌鱼腥浓味。


又方 治舌下肿结如核,或重舌、木舌及满口生疮,以清火化痰为主。


陈皮(去白,八分) 半夏(姜制,一钱三分) 茯苓(去皮,一钱) 桔梗(去芦,五分) 黄连(酒炒,一钱) 当归(酒洗,八分) 青竹茹(一钱) 生地(酒洗,一钱五分) 甘草梢(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服。


碧雪膏 治一切积热,口舌生疮,心烦喉闭,燥渴肿痛。


碧雪 芒硝 马牙硝 朴硝(各一斤) 青黛 石膏 寒水石 滑石(水飞。各六两)


上为细末,甘草一斤煎水和诸药匀;再入火煎,用柳木搅匀;入青黛又搅匀;倾出盆内,候冷结成块,研为细末。每用少许噙化。如喉闭,每用少许吹入喉中。


〔总论〕 凡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胃热则口淡.口臭.


〔口疮〕 黄柏.(炒)蒲黄.青黛.人中白.( 各等分)为末敷之. 陈年白螺蛳壳.(烧灰存性.)加儿茶.冰片.少许.同研细.吹患处一二次即效. 不能饮食.用五倍子.(研细末.)糁之.便可进食. 如口疮饮食不进.服凉药不愈者.乃中焦土虚.相火冲上无制.须服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黑姜.)补土之虚.干姜散火之标.甚则加附子.或口噙官桂方愈. 或用黄连.干姜.(各等分)研细搽上.流涎即愈. 捣生姜自然汁漱口数次.涎出即效. 烧青钱二十文令赤.投酒中服之.立效.


〔口疳疮〕 红枣十枚.(烧灰存性.)加冰片二分研细.吹患处即效.


〔三焦实热口舌生疮〕 黄芩.(春四两.夏秋六两.冬五两.)黄连.(春四两.夏五两.秋冬三两.)大黄.(春三两.夏一两.秋二两.冬五两.)各炒研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远白汤下.即三黄丸.(药末麻油调.涂一切热疮甚效.) 用吴茱萸研末.醋调涂足心一夜.引火归下即愈. 凡口疮无论新旧.夜卧时将自己两肾子以手拉紧.左右交手揉三五十度.但于夜卧觉时即行之.因酒而生者一夜即愈.久病者三五夜即效.


〔口破〕 滑石.(一钱)辰砂.(三钱)冰片.(二分)研末糁上即效.(忌水漱口.并治鹅口.)如跌破者.用象牙或象皮刮细末敷之.


〔口烂〕 生明矾.(研极细)敷之立效.或噙良久.以水漱之再噙. 久烂不愈者.人中白.( )真铜绿.杏仁.(各等分)加冰片少许.共为末敷患处.并治小儿走马牙疳.


〔口唇肿痛〕 痛不可忍.胃中风热也.用瓷锋刺破出紫血.以古铜钱磨猪油搽上即消.大黄.生研细.用猪胆汁调涂即效.


〔口唇燥裂〕 青皮烧灰猪油调涂效. 橄榄泡汤服.核中仁研烂敷燥处.或胭脂敷之皆立效. 燥裂出血者.用白梅花瓣.贴患处立效.以上之方.唇疮同治.


〔口臭〕 香薷煎浓汤.稍稍含之.并治口上出血. 连翘为末泡汤当茶饮.多服即效.儿茶.(四两)桂花.硼砂.薄荷.(各五钱)各研细.用甘草三两熬膏.入药末为丸.口中噙化.白僵蚕.(捡直者.新瓦上焙干断丝.)为细末.用少许敷上.吐涎出即愈.


〔木舌〕涨大满口.肿胀坚硬.语言不利.或胀退场门.乃因心火妄动.结热于舌.不急治即杀人.白矾.百草霜.各等分为细末.用糟茄自然汁调服.如无茄以白酒调服. 不能进药者.用真蒲黄.(研细调稀.)频刷舌上.其肿自退.或用针砭出血.稍退后.急用黄连.(通.薄荷.黄连.牛蒡子.(各一钱)甘草.(五分)灯心.(二十根)水煎.食后服.忌食煎炒半月.不再发.(如用针.舌下不可妄刺.)


〔舌胀退场门者〕 蓖麻油涂绵纸上.即将纸作拈(三五个)点着.旋即吹灭.以烟熏之.良久即消. 舌出寸许者.以梅花冰片一钱.研细敷舌上即入.皆奇验方.


〔重舌〕 舌尖叠浓为重舌.牙皂角.(不蛀者四五挺.去皮核炙焦.)荆芥穗.(一钱)共为细末.以米醋调涂患处.即消.


〔舌木不知味〕 黄连.(酒炒研细)米糊为丸.每服五七分.重者一钱.白汤食后下.数服即效.


〔舌上出血如簪孔〕 香薷煎汤服. 发灰二钱.米醋调敷出血处. 槐米.(炒研为末.)糁上即止.仍用.(人参.甘草.麦冬.)补之.


五脏六腑.皆秉气于胃.五脏六腑之气.亦皆发见于胃.口者.胃之门户.故五脏六腑之气.皆见于此.口苦是胆热.小柴胡汤.加黄连治之.口甘是脾热.甲己化土汤.加天花粉茵陈蒿炒栀子茯苓枳壳浓朴黄芩石膏治之.口酸是湿热.观炎天羹肉过夜则酸.便知酸是湿热所化.葛根黄连黄芩汤.加防己茵陈木通滑石花粉云苓治之.或苍术黄柏黄连吴茱萸亦治之.口咸是脾湿.润下作咸.脾不化水.故咸也.二陈汤.加旋复花藿香白芍檀香吴茱萸治之.胃苓汤亦治之.或六味地黄汤.加旋复花牛膝白前根.从肾中化水.纳之下行.以隔治之.口淡是胃虚.六君子汤.随寒热加减治之.口涩是风热.通圣散.去芒硝大黄治之.口麻是血虚.圣愈汤.加薄荷治之.口臭是食积之火.平胃散.加山楂神曲麦芽黄芩石膏治之.口中糜烂.是膀胱遗热于小肠.热气不得下泄.故糜及于口.导赤散.加天花粉天门冬麦门冬金银花灯心车前子栀子治之.喉腥是肺火痰滞.泻白散.合甘桔汤.再加射干马兜铃黄芩杏仁川贝母天冬麦冬百合栝蒌霜治之.总而论之.口乃胃之门户.总以治胃为主.宜分舌热.用甘露饮平胃散.加减治之.


舌为心之苗.而居口中.脏腑之气.发见于口者.多着于舌.故即舌苔.可以诊知脏腑诸病.伤寒邪在表者.舌无苔.在半表半里者.舌乃有苔.入里则苔结矣.故凡有苔.皆系内证.苔白为湿热.小柴胡汤.加花粉石膏滑石木通治之.苔黄为燥热.犀角地黄汤.加知母石膏天花粉大黄枳壳治之.黑苔芒刺为实热.大承气汤治之.若苔黑而舌滑润者.乃水极似火.真寒假热之证.四逆汤.加猪胆汁人尿葱白治之.血家虚火.


又宜地黄汤.加肉桂牛膝五味子龙骨.以引导之.


又凡舌肿舌裂.痛疮等证.均是心脾火毒.泻心汤治之.大清凉散亦治之.若舌根木强.或舌短缩者.皆是少阴经风邪内动.阴火上腾之候.地黄饮子.加羚羊角治之.


上所论口舌诸证.血家间亦有之.要宜以血证为主.参以上各法.斯为本末兼权之术.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