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咳逆

《古今医鉴》:咳逆

《仁术便览》:咳逆

《伤寒大白》:咳逆

《伤寒捷诀》:咳逆

《普济方·针灸》:咳逆

《伤寒六书》:咳逆

《卫生易简方》:咳逆

《针灸聚英》:咳逆


浮而缓者,易治,弦结而按之不鼓者,难治。或结或促或微,皆可治;代者危;右关脉弦者,木乘土位,难治。肺脉散者,是心火刑肺金,不治。



夫咳逆者,气逆上冲而作声也,俗谓之呃逆是也。其发也,或三、五声而止,或七、八声而止,或连续不绝,收气不回者。然所得之由不同∶有因久病胃虚而得者,有因伤寒失下而得者,有因痰热内郁火气冲上而得者,有因过服寒剂,胃寒而得者,有因水气停痰,心下痞悸而得者。大抵咳逆者,不顺之义。



治法当以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其或病久脾胃衰败,而发咳逆,额上出汗,连声不绝者,最为恶候,不治之证也。



鲜陈汤 治呃逆欲死。


半夏(五钱) 生姜(二钱半)


上锉一剂,水煎服。


温中散 治吐泻,及病后胃中虚寒,咳逆至三、四声,或数声相连收气不回者,难治。


丁香(一钱) 柿蒂(一钱) 人参(一钱) 茯苓(一钱) 橘皮(一钱) 良姜(一钱)半夏(一钱) 生姜(一钱半)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羌活附子汤 治吐利后胃寒发呃。


羌活 附子(泡去皮) 小茴(炒,各一钱) 干姜(泡) 木香(各一钱) 丁香(一钱)


上锉,枣一枚,水煎,入盐少许,不拘时温服。


橘参饮 治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咳逆者。


橘皮(五钱) 人参(二钱) 竹茹(二钱) 甘草(炙,一钱)


上锉作一剂,生姜五片,枣三枚,水煎服。


黄荆散


治伤寒发热而咳逆者。


黄荆子不拘多少,炒水煎服。


嗅法 治咳逆服药无效者。


好硫黄、乳香(各等分) 以酒煎,急令患之嗅之。


雄黄酒


明雄黄(一钱),酒一盏,煎七分,急令患人嗅其热气即止。


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古谓之哕,今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也。有痰,有气虚,有火,有因饮食太过,填塞胸中,而气不得升降者,或有痰闭于上,火起于下,而气不得伸越者。又有伤寒热病,阳明内实,过期失下,清气不得升,浊气不得降,以致气不宣通而发呃者,此皆实症也。


一方 治痰咳。


陈皮 半夏


上姜五片,水煎服。或以人参芦煎汤吐之。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嗽,不独肺也。此言咳嗽主肺,然别经亦有之,于是详列十二经络主咳症形以治内伤。至《伤寒论》太阳篇,论咳两条,皆曰心下有水气,皆用小青龙汤。此以水饮内伏,心下太阳表症未解,用发散心下水饮主治。其少阳篇云∶咳者,小柴胡汤。此以邪传少阳主治。其少阳篇两条,一以小便不利,泄利下重,用四逆散;一以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用猪苓汤。二者皆阳邪传入阴经,当以湿热主治。《伤寒论》惟有太阳少阳少阴三经致嗽,非《内经》详而仲景略也。盖因内伤门咳嗽者多,外感咳嗽者少。然外感者,六气皆能致也。伤寒致咳,恶寒身痛,发热无汗,脉浮紧,肺素无热,外受寒邪,未经郁热,冬月可用三拗汤。肺热感寒者,羌防泻白散。伤风致咳,头痛额痛,发热多汗,脉浮而缓,荆防饮。以上二条,表邪利害,宜散表。伤热致咳,喉痛声哑,不恶寒反恶热,汗出而热,脉沉而数,黄芩泻白散加荆芥、薄荷;兼风者,加防风。伤燥致咳,口渴唇焦,内热烦躁,时常有汗,干嗽无痰,连嗽不已,时或停止,遇夜益甚,右脉急数,泻白散加石膏、黄芩。风湿致咳,泻白散合防风神术汤。大凡外感咳逆,既明何经主病,又当究何气致病,因寒散寒,因风散风,有热清热,有湿利湿,必当去其致病之根。以外感咳嗽,但去病邪,正气自复。例如热病,初起不咳,后致咳,皆因热邪伏于肺胃,要先清其所伏之热邪。


是以外感之嗽,初起即当从外散表。若初起先见咳嗽,即为肺家受邪,单治肺邪。若见左胁作痛,即为金邪入木,以肺受邪热,乘克少阳肝胆木位,宜清理肺邪,佐以清肝胆之药,如泻白散加柴胡、黄芩,以清少阳。惟先见少阳寒热症,后变咳嗽,乃名木火刑金,以少阳火邪刑伤肺金而为咳嗽,宜清少阳,佐以清肺之药,如泻清各半汤等,加桑白皮、桔梗。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此言外有太阳表邪,内有水饮伏结,上则干呕发喘咳,下则小便不利,小腹满,故以小青龙汤辛散内伏之水饮,敷布胃中,从发表之药作汗外解。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此重申太阳经,心下有水气喘咳,发热不渴,可用小青龙汤。服小青龙汤已发渴者,此寒饮已去,病欲解,不必再服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


麻黄 桂枝 白芍药 干姜 细辛 五味子 半夏 甘草


此方泛视杂合,细玩有苦心。原文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又云∶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皆以小青龙汤主之。曰表不解,不得不用麻、桂;曰水气内伏,又非麻黄桂枝大青龙三方所能治。故以干姜、半夏辛散心下所伏之水饮,先散中焦,续得麻桂、细辛引拔水引,作汗出表,不使水邪干肺喘咳。又以白芍药敛住肝家营血,五味子敛住肾家阴津。但欲辛散心下内伏水饮,作汗发出皮毛,内散水饮,外解表邪,不欲其阳液阴津,亦从麻、桂、细辛而出。夫大青龙汤,行周天之云雨;小青龙,地下之蛟龙。初起但发山中内伏之水而外出,若不用干姜、半夏先散水饮,徒用麻、桂散表,则伏内之水饮不散。若用十枣汤等下水饮,太阳之表邪,乘虚内陷。


小柴胡汤 见寒热。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同一少阳病,有呕吐,加半夏;有烦渴,去半夏,易以栝蒌根。


荆防饮


荆芥 防风 桔梗 甘草 桑白皮 杏仁


此方治伤风咳嗽,用桔梗开肺窍,桑白皮、杏仁泻肺气,加荆芥、防风将肺中之风轻轻泻药出。


黄芩泻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黄芩


三拗汤,治肺受寒邪而嗽者,荆防饮,治肺受风邪而嗽者;此方治肺火嗽者。广而推之,燥火加知母、石膏;风热加防风、石膏;风湿加防风、苍术;痰多者加栝蒌、海石。



阳明咳逆热寒生.水饮停痰气逆行.半夏生姜皆可治.橘皮柿蒂总堪平.咳逆者.气上逆而呃忒也.仲景作咳逆.即此症也.切勿误作咳.咳者嗽也.亦勿误.哕者呕也.今从俗作呃逆者是也.凡伤寒呃逆.有因胃热而呃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有因胃寒而呃者.丁香柿蒂汤主之.有因水饮停痰而呃者.半夏生姜汤主之.大抵呃在中焦.谷气不运.其声短小.得食即发.呃在下焦.真气不足.其声长大.不食亦然.若咳逆不止者.不橘皮竹茹治呕咳.参甘半夏枇杷麦.赤茯再加姜枣煎.方由金匮此方 .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戕.济生香蒂仅二味.或加橘竹用皆良.


治咳逆(资生经)。穴然谷 天泉 陷谷 胸堂 章门 曲泉 天突 云门 肺俞 临泣肩井 风门 行间治咳逆不止。穴维道治咳逆寒热发。穴太陵治咳逆喘。穴太陵 少商治咳逆胸满。喘不得息。穴太渊治咳逆多吐。穴三里治肺系急。咳辄胸痛。穴中府治咳而胸满。穴前谷治喜咳。穴经渠 行间治咳。干呕烦满。穴侠白治咳面赤而热 穴支沟治咳唾善噫。咳气无所出。穴三里 太白 章门 孔最 天泉 太溪 行间 俞府 神封腹结 少商治咳逆。穴浮白治咳引两胁。急痛不得息。转侧难。撅胁下与脊相引而反折目上视。目眩循眉头痛。惊狂鼻衄。起则目KT KT。目生白翳。咳引胸中痛。寒疝。小腹痛。唾血短气。及治咳逆两胁满闷。


穴肝俞治咳引尻痛。穴鱼际治胁痛。咳逆不得息。穴窍阴治咳逆疝积。胸满不得喘息。穴浮白治咳逆烦心。不得卧。穴太渊治咳逆。穴乳下一指许。与乳相直骨间陷中。妇人即屈乳头度之。乳头尽处是穴。炷如小豆许。灸三壮。男左女右。只一处。火到肌即瘥。良方云。族中有霍乱吐利。垂困忽发咳逆。


遂至危殆。与 延陈中裕。病伤寒咳逆气甚之属。皆一灸而愈。故凡伤寒及久病。得咳逆皆为恶候。投药不效者。灸之必瘥。若不瘥。则多不救。


王氏云。咳病有十。曰风咳。寒咳。支咳。胆咳。厥阴咳。与五脏咳。千金载其刺法详矣。


而伤寒咳为恶证。施秘监尊人。患伤寒咳甚。医告技穷。施捡灸经。于结喉下灸三壮即瘥。


盖天突穴也。神哉神哉。


治一切咳逆不止(济生拔粹方)。男左女右。乳下黑尽处。一韭叶许。灸三壮。甚者二七壮。


治咳而胸满。喘息。卒咳逆逆气。穴曲泽。出血立已。


咳逆者,俗谓吃忒是也,才发声于咽喉则遽止,轧然连续数声,然而短促不长,古谓之哕,非也。哕与干呕无异,但其声浊恶而长,比之吃忒,大有径庭矣。若将吃忒紊为哕与咳逆,误人多矣。


若便实,脉本有力者,少与承气汤微利之。因当下失下,热气入胸干肺故耳。若便软,脉来无力,泻心汤。因胃气而冲逆故耳。


脉微者,难也。


治哕欲死 用半夏、生姜各一两。水二盏,煎八分,去渣,分作二服。轻者以虚诳之事诬之,或以纸捻搐鼻即止。


治吃噫 用川椒为末,和生面丸如桐子大,醋汤吞二十丸。


治哕 用柿蒂七枚,水一盏,煎半盏服。


治吃噫 用陈皮二两浸去瓤,枳壳一两去瓤炒。水一升,煎五合,顿服效。


治胃膈痞满,咳逆不止 用柿蒂、丁香各二钱。水一盏,姜五片,煎服,不拘时。


治咳逆噎汗 用柿蒂、丁香各一钱,甘草炙、良姜各半钱,为末。热汤点服,不拘时。


治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咳逆者 用陈皮去白二钱,人参、甘草炙各一钱,竹茹一小块,生姜五片,枣二枚。水一盏,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治哕 用陈皮、通草、干姜、桂心、甘草炙各一钱,人参半钱。水一盏,煎六分,温服。


治久患咳噫,连咳四、五十声者 用生姜汁半合,蜜一匙,煎熟温服,三服立效。


治病者咳噫 用良姜为末,水二盏,煎六分,入少醋,更煎一两沸,温服立效。


治卒客忤停,口不能言 用细辛、桂心等分,内口中。


治上气咳逆及冷气,腰脚中湿风结气 用紫苏子研汁,煮粥食甚良。


治干呕哕,手足厥冷 用橘皮四两,生姜半斤,锉碎。水七盏,煎至三盏,去渣,温服一盏。


丹溪曰.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也.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胃土伤损.


.严氏曰.灸乳下一指.男左女右.与乳相直问陷中.灸三壮.妇人屈乳头向下尽处.宝鉴曰.病甚者.灸二七壮.武按.此穴名乳根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