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医学纲目》:挛

《医碥》:挛

《张氏医通》:挛

《证治准绳·类方》:挛

《证治准绳·杂病》:挛

热挛者,经所谓肝气热则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全文见痿门)


又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之类是也。(全文见阴阳。丹溪云∶大筋 短者,热伤血不能养,故为拘挛。小筋弛长者,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



〔丹〕王秀,湿热大作,脚痛后,手筋拘挛,足乏力。


生地 当归 川芎 白术(各二钱) 苍术(一钱半) 甘草(炙三分) 木通煎汤,下大补丸三十丸。大补丸须炒暖。



〔《心》〕薏苡仁散 治筋脉拘挛,久风湿痹。


薏苡仁(一升捣散,以水二升,取末数匙作粥,空腹食之。《衍义》云∶筋急拘挛有两等,《素问》大筋受热,热则缩而短,故挛急不伸,则可用薏苡仁。若《素问》言因寒筋急,不可用也)


寒挛者,经所谓寒多则筋挛骨痛者是也。



〔《本》〕同官歙丞张德操,常言其内子昔患筋挛,脚不得屈伸,逾年,动则令人拘持,求医于泗水杨吉老。云∶此筋病,宜服下三方。一年而愈。


治筋极,养血地黄丸,春夏服之。


熟地(一分) 蔓荆(一分) 山茱萸(五分) 黑狗脊(炙) 地肤子 白术 干漆 蛴螬(炒) 天雄 车前子(各三分) 萆 山芋(即山药) 泽泻 牛膝(各一两)


上细末,炼蜜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下,空心食卧服。


治筋痹肢节束痛,羚羊汤,秋服之。


羚羊角 肉桂 附子 独活(各一两三钱半) 白芍 防风 芎 (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取清汁服,日可二三服。


治寒冷湿痹留于筋脉,缩不能转侧,乌头汤,冬服之。


大乌头 细辛 川椒 甘草 秦艽 附子 官桂 白芍(各七分) 干姜 白伏 防风(炙)当归(各一两) 独活(一两三钱半)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枣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渣,空心食前服。



〔《千》〕薏苡仁汤 治筋挛不可屈伸。


白蔹 薏苡仁 芍药 桂心 酸枣仁 干姜 牛膝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三枚)


上九味 咀。以醇酒三斗,渍一宿,微火煎三沸,每服一升,日三。扶杖起行,不耐酒,服五合。



〔垣〕活血通经汤 灵寿县董监军,癸卯年十二月间,大雪初霁,时因事到真定,忽觉有风气暴仆,诊候,得六脉俱弦甚,按之洪实有力。其症手挛急,大便闭涩,面赤热,此风寒始至加于身也。四肢者脾也,以风寒之邪伤人,则搐急而挛痹,乃风淫末疾,而寒在外也。


《内经》云∶寒则筋挛,正此谓也,本人素多饮酒,内有实热,乘于肠胃之间,故大便闭涩而面赤热。内则手足阳明受邪,外则足太阴脾经受风寒之邪,用桂枝、甘草以却其寒邪,而缓其急搐。用黄柏之苦寒,滑以泻实而润澡,急救肾水。用升麻、葛根以升阳气,行手足阳明之经,不令遏绝。更以桂枝辛热,入手阳明之经,为引用润燥。复以芍药、甘草专补脾气,使不受风寒之邪,而退木邪专益肺金也。加人参以补元气为之辅佐,加当归身去里急而和血润燥,名之曰活血通经汤。


升麻(一钱) 葛根(一钱) 桂枝(二钱) 当归(一钱) 人参(一钱) 芍药(五分) 甘草(炙,一钱) 酒柏(二钱)


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令暖房中近火,摩搓其手乃愈。


虚挛者,经所谓虚邪搏于筋,则为筋挛。又云∶脉弗荣则筋急(全文见诊生死门)。


又仲景云∶血虚则筋急。此皆血脉弗荣于筋,而筋成挛,故丹溪治挛用四物加减,《本事》治筋急极,用养血地黄丸,盖本乎此也。



〔《灵》〕黄帝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曰∶以候五脏。黄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心肺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 。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遇,血脉之所游。气血固。邪不住留。住留则伤经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病挛也。



〔丹〕一村夫,背伛偻而足挛,已成废人。予诊其脉,两手皆沉弦而涩。遂以戴人煨肾散与之,上吐下泻。过月余久,吐泻交作,如此凡三帖,然后平复。(煨肾散用甘遂末三钱,猪腰子细批破,少盐椒淹透,渗药末在内,荷叶包裹烧热,温酒嚼服之)


挛皆属肝。经云∶肝主身之筋故也。又云∶阳明之复,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又云∶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心》〕除一切风湿痹,四肢拘挛。苍耳子三两捣末,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渣呷。



〔《食》〕酒煮木瓜粥,裹筋急痛处。佳。(方见鹤膝风门)


《内经》针灸法 取挛,有筋挛、脉挛之异。取筋挛者,经云∶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筋炅病已止者是也(全文见痛痹门)。取筋脉者,经云∶手厥阴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腕挛急,腋肿,辨虚实寒热,陷下取之,是取筋脉之挛也(全文见针灸门十二经条)。又曰∶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则肘挛取之所别也(全文见针灸门十五络条)。又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 (全文见针灸门缪刺络条)。是取络脉之挛也。



〔《千》〕灸筋急不能行,内踝筋急,灸内踝四十壮,外踝筋急,灸外踝三十壮,立愈。



〔《玉》〕两肘俱挛∶曲池(九分,先泻后补,补四呼,泻九吸) 尺泽(手如弓,方可针五分,先补后泻)



〔标〕筋挛骨痛∶魂门(补)



〔张仲文〕禅山灸法,治脚筋挛急。(见腰痛门。两脚内外曲交尖)



〔《撮》〕膝曲筋急不能舒∶曲泉(一寸半)



〔《怪》〕膝筋拘挛不开∶两膝(外曲交尖,灸二十七壮,即委阳穴)



〔《甲》〕两手挛不收伸及掖偏枯不仁,手 偏小筋急,大陵主之。掖拘挛,暴脉急引胁而痛,内引心肺, 主之。


挛者,久不伸,锢则难医,非如抽搐拘急暂病可比。其理不外寒则收引,热则干缩二端,而寒者易治,热者难治,何则?寒虽收引而筋脉不枯,但用温热之剂以去其寒,则阳回冻解而缩者以舒,不难治也。(亦有日久寒气聚沫结痰,包裹坚凝,药不能攻者,然熨、洗、烙、灸法,皆可施也。)惟热而干缩者,日久槁枯已定,虽极力滋润,终难复元耳。热者多虚,血液枯也。亦有实者,或为风寒所闭,或为痰涎所滞,血脉不得流通,火性不受遏郁,激而暴发,陡然挛曲,(如蛇之动而挛曲,是其象也。)观脚之转筋抽缩可见矣。寒者多实,血液痰湿为寒所凝滞。亦有虚者,阳气不足也。丹溪治一村夫,背偻足挛,已成废人,脉沉弦而涩,用张子和煨肾散治之,吐泻两月余而愈。


内经言。挛皆属肝。肝主筋故也。有热有寒。有虚有实。热挛者。经所谓肝气热则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六味丸加牛膝、当归之类。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先搐瓜蒂散。次与羌活胜湿汤。虚邪搏筋。则筋急。五积散。血虚则筋急。增损四物汤。剧劳筋脉拘急。疼痛少眠者。黄丸。更于暖室中近火按摩为佳。虚风袭于经脉。手足拘挛。屈伸短缩。腹痛。爪甲唇俱青。转筋。不思饮食。甚则舌卷囊缩。木瓜散。拘挛瘫痪。口目 斜。骨节疼酸。行步不正者。舒筋三圣散。痹湿筋挛骨痛者。续断丸。误汗漏风。筋挛缩急。或方士用木鳖发汗。见风筋脉拘挛者。并宜桂枝汤倍桂加归、附。病初起者。分表里治。如戴人用甘遂末三钱。 猪肾一枚。细批破。少用盐椒淹透。掺药末在内。荷叶包裹煨熟。温酒细嚼。则上吐下泻而愈。


石顽曰。挛证人悉知为寒。不知亦有属血枯而热者。盖寒则胫逆而痛。热则胫热而枯。至于湿热下流。又为实证。则疼肿便秘。以此辨之。虚实寒热。可判然胸臆矣。


〔诊〕 挛者拘挛。浮缓属风。沉细为湿。洪缓湿热。涩细寒湿。虚大气衰。小弱血虚。尺中弦弱。肾虚精竭。若久病而脉反实强。乍病而见虚涩。虽有合剂。难于图治也。


石顽治包山劳俊卿。年高挛废。山中诸医用木瓜、独活、防己、 、威灵仙之类。将半年余。乃致跬步不能动移。或令服八味丸。亦不应。诊其脉。尺中微浮而细。时当九夏。自膝至足。皆寒冷如从水中出。知为肾虚风雨所犯而成是疾。遂授安肾丸方。终剂而能步履连。服二料。终无痿弱之状矣。


薏苡仁散(《心印》) 治筋脉拘挛,久风湿痹。


薏苡仁(一升)


捣散,以水二升,取末数匙,作粥,空腹食之。


乌头汤(《本事》) 治寒冷湿痹,留于筋脉,挛缩不能转侧,冬月服之。


大乌头 细辛 川椒 甘草 秦艽 附子 官桂 白芍(各一两七钱半) 干姜 白茯苓防风(炙) 当归(各一两) 独活(一两二钱半)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枣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渣,空心食前服。


《千金》薏苡仁汤 治筋挛不可屈伸。


白蔹 薏苡仁 芍药 桂心 酸枣仁 干姜 牛膝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三枚)


以醇酒二斗,渍一宿,微火煎三沸,每服一升,日三。扶杖起行。不耐酒,服五合。


养血地黄丸 春夏服之。


熟地黄 蔓荆子(各二钱半) 山茱萸(五钱) 黑狗脊(炙) 地肤子 白术 干漆(炒) 蛴螬(炒) 天雄 车前子(各七钱半) 萆 山药 泽泻 牛膝(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下,空心临卧服。


煨肾散


用甘遂末三钱, 猪腰子细批破,少盐椒淹透,掺药末在内,荷叶包裹烧熟,温酒嚼服之。


活血通经汤


桂枝 酒柏(各二钱) 葛根 升麻 炙甘草 当归 人参(各一钱) 芍药(五分)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


羚羊角汤 治筋痹,肢节束痛,秋宜服之。


羚羊角 肉桂 附子 独活(各一两三钱半) 白芍药 防风 芎 (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取清汁服,日可二三服。


防风散 治风虚劳,筋脉拘挛,腰膝疼痛。


防风(去芦) 五加皮 萆 (酒浸) 薏苡仁 海桐皮 枳壳(去瓤,麸炒) 赤芍药 桂心熟干地黄 黄 (去芦) 杜仲(炒去丝) 牛膝(各一两,酒浸) 续断 鼠粘子 羚羊角屑(各七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三四服。忌生冷、油腻、毒、滑、鱼肉。


麦门冬散 治风虚劳,筋脉拘挛,四肢疼痛,心神烦热,不得睡卧。


麦门冬(去心) 茯神(去木) 柴胡(去芦) 黄 (去芦) 白术(去芦。各一两) 防风(去芦) 赤芍药枳壳(去瓤,麸炒) 芎 酸枣仁 羚角屑(各七钱半) 甘草(炙,半两)


每服五钱,水一中盏,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黄 丸 治风虚劳,四肢羸瘦,心神虚烦,筋脉拘挛疼痛,少得睡卧。


黄 (去芦) 人参(去芦) 熟干地黄 白茯苓(去皮) 薏苡仁 山茱萸(各一两) (酸枣仁羌活(去芦) 当归(去芦) 桂心 枸杞子 羚羊角屑(各七钱半) 防风(去芦) 远志(去心。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二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附∶风拘挛方


三黄汤(《集验》) 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不进饮食。兼治贼风,腿风,半身不随,失音不语。


麻黄(一两去节) 黄 (去芦,半两) 黄芩(七钱半) 独活(一两,去芦)


上为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取汗为效。心热加大黄半两,胀满加枳实二钱半,气逆加人参七钱半,心悸加牡蛎七钱半,渴加栝蒌根七钱半,寒加附子一枚,炮熟入药。


地黄汤 治中风四肢拘挛。


干地黄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上为 咀,用酒三升,水七升,煎至四升,去渣,分作八服,不拘时,日进二服。


木瓜散 治中风虚极,筋脉挛急,手足拘挛,屈伸短缩,腹中疼痛,手足爪甲疼痛,脚转筋甚,舌卷囊缩,面色苍,唇青白,不思饮食。


木瓜 虎胫骨(醋炙) 五加皮 当归(去芦) 桑寄生 酸枣仁 人参(去芦) 柏子仁 黄(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为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


三圣散(一名舒筋散) 大治手足拘挛,口眼 斜,左瘫右痪,骨节酸疼,脚弱无力,行步不正,一切风疾。


当归(去芦) 肉桂(去粗皮) 玄胡索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临卧温酒调下,日进三服。唯孕妇不可服。


酸枣仁丸 治风毒流注,四肢筋脉拘挛疼痛,少得睡卧。


酸枣仁 羚羊角屑 晚蚕砂(炒) 防风(去芦) 槟榔(各一两半) 附子(炮,去皮脐) 本柏子仁 羌活(去芦) 赤芍药(各一两) 熟地黄(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二三百下,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不拘时,日进二服。


百倍丸 治男女中风,腰膝疼痛,筋脉拘挛,行步艰难。


败龟(醋炙) 虎骨粉 肉苁蓉(酒浸) 牛膝(酒浸) 木鳖子(去壳) 乳香(另研) 没药(另研) 骨碎补(去毛) 破故纸(炒) 自然铜(醋淬。各等分。)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二服。


续断丹 治中风寒湿,筋挛骨痛。


续断 萆 (酒浸) 牛膝(酒浸) 干木瓜 杜仲(锉,炒去丝。各二两)


上为细末,以炼蜜和丸,每两作四丸。每服一丸,细嚼,温酒下,不拘时。


羚羊角散 治肝风筋脉拘挛,四肢疼痛。


羚角屑(一两) 甘草(炙) 栀子仁(各半两) 川升麻 防风(去芦) 酸枣仁 桑白皮 羌活(去芦。各七钱半)


上为 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忌热面、猪肉、大蒜。


酸枣仁散 治肝风筋脉拘挛,四肢疼痛,心神烦闷,睡卧不得。


酸枣仁(一两) 桑白皮 芎 甘菊花 枳壳(去瓤,麸炒) 甘草(炙。各半两) 羌活(去芦)


防风(去芦。各七钱半) 羚羊角屑(半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渣温服,不拘时。


防风散 治肝风筋脉拘挛,四肢疼痛,心膈痰壅,不思饮食。


防风(去芦) 麻黄(去节,各一两) 赤茯苓(去皮) 麦门冬(去心) 薏苡仁 牛膝(酒浸) 羚羊角屑 犀角屑(各一两) 半夏(汤洗七次) 白术(去芦) 芎 人参(去芦) 当归(去芦) 大黄 炙甘草(各半两) 杏仁(麸炒,去皮尖。七钱半)


上为 咀,每服五钱,水一中盏,生姜五片,同煎至六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内经》言挛皆属肝,肝主身之筋故也。又阳明之复,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又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有热、有寒、有虚、有实。热挛者,经所谓肝气热则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又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之类是也。(丹溪云∶大筋软短者,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小筋弛长者,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筋膜干者用生 、当归之属濡之。大筋软短者,薏苡仁散主之。《衍义》云∶筋急拘挛有两等,《素问》大筋受热则缩而短,故挛急不伸,则可用薏苡仁。若《素问》言因寒筋急,不可用也。寒挛者,经所谓寒多则筋拳骨痛者是也。乌头汤、《千金》薏苡仁汤。虚挛者,经所谓虚邪搏于筋则为筋拳。又云∶脉弗荣则筋急。


又仲景云∶血虚则筋急。此皆血脉弗荣于筋而筋成挛。故丹溪治挛用四物加减,《本事》治筋急极用养血地黄丸,盖本乎此。实挛者,丹溪治一村夫,背伛偻而足挛,已成废人,诊其脉两手皆沉弦而涩,遂以戴人煨肾散与之,上吐下泻,过月余久,吐泻交作,如此凡三帖,然后平复。东垣治董监军,腊月大雪初霁出外,忽觉有风气暴仆,诊得六脉俱弦甚,按之洪实有力,其证手挛急,大便秘涩,面赤热,此风寒始至加于身也。四肢者脾也,以风寒之邪伤之,则搐急而挛痹,乃风淫末疾而寒在外也。


《内经》云∶寒则筋挛,正此谓也。本人素多饮酒,内有实热,乘于肠胃之间,故大便闭涩而面赤热。


内则手足阳明受邪,外则足太阴脾经受风寒之邪。用桂枝、甘草以却其寒邪,而缓其急搐;用黄柏之苦寒滑以泻实而润燥,急救肾水;用升麻、葛根以升阳气,行手足阳明之经,不令遏绝;更以桂枝辛热,入手阳明之经为引;用润燥复以芍药、甘草,专补脾气,使不受风寒之邪而退木邪,专益肺金也;加人参以补元气为之辅佐;加当归身去里急而和血润燥,名之曰活血通经汤。更令暖房中近火摩搓其手乃愈。《本事方》春夏服养血地黄丸、秋服羚羊角汤、冬服乌头汤。下虚则挟腰膝疼痛,防风散。


上虚则挟心神烦热,不得睡卧,麦门冬散、黄丸。外感风湿四肢拘挛,苍耳子捣末煎服。酒煮木瓜令烂,研作粥浆,用裹筋急处,冷即易。灸筋急不能行,内踝筋急,灸内踝四十壮,外踝筋急,灸外踝三十壮,立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