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淋证

《扁鹊心书》:淋证

《回春录》:淋证

《女科切要》:淋证

《万病回春》:淋证

《医学集成》:淋证

《医法圆通》:淋证

此由房事太过,肾气不足,致包络凝滞,不能通行水道则成淋也,服槟榔汤、鹿茸丸而愈。若包络闭涩,则精结成砂子,从茎中出,痛不可忍,可服保命丹,甚者灸关元。(淋浊之证,古人多用寒凉厘清通利之品,然初起则可,久而虚寒,又当从温补一法。)


运粮千总马香谷,患溺闭欲死。所亲赵春山司马,延孟英视之,脉坚体浓,口渴苔黄。投∶知(母) (黄)柏栀(子) 楝(实) 犀(角) (紫)菀 (栝)蒌 (竹)茹之药,送当归龙荟丸而瘳,竟不复发。



陈芰裳,患淋久不愈,延至溽暑。孟英诊之,曰∶易事耳。予补中益气汤而愈。



周菊生令正,患少腹酸坠,小溲频数而痛。医投通利不效,继以升提温补,诸法备试,至于不食不寐,大解不行,口渴不敢饮水,闻声即生惊悸。孟英脉之,曰∶此厥阴为病也。不可徒治其(足)太阳。先与∶咸苦以泄其热,续用甘润以滋其阴,毫不犯通渗之药而愈。



胡振华,以花甲之年,患溺后出血水,甚痛。自云∶溲颇长激,似非火证。孟英察脉有滑数之象。予∶元参 生地 犀角 (山)栀 楝(实) 槐蕊 侧柏 知母花粉 石斛 银花 甘草梢 绿豆等药,旬日而痊。逾四载,以他疾终。



陈足甫,溲后见血,管痛异常,减餐气短。孟英以∶元参 生地 知母 楝实 银花 侧柏叶 栀子 桑叶丹皮 绿豆为方,藕汤煎服,二剂,病大减,乃去丹皮、柏叶,加西洋参、熟地,服之而瘥。



朱湘槎令媳,患溲涩痛,医与渗利,反发热,头痛,不饥,口渴,夜不成眠。孟英诊之,脉细数。乃阴虚肝郁,化热生风,津液已烁,岂容再利?与∶白薇 栀子 金铃(子散) 知母 花粉 紫菀 麦冬 石斛 菊花,服之即愈。



许培之祖母,年逾七旬,久患淋漏,屡发风 。孟英持其脉,弦而滑,舌绛口干。每以∶犀角 生地 二至(丸) (黄)芩 (青)蒿 白薇 元参 龟板 海螵(蛸)之类,息其暴;甘露饮增损,调其常。人皆疑药过凉。孟英曰∶“量体裁衣”,病属阳旺,气血有余,察其脉舌,治当如是。病者乃云∶十余年前,偶患崩而广服温补,遂成此恙。始知先天阳气虽充,亦由药酿为病。


秋杪,患寒热如疟,善怒不眠,苦渴易饥,却不能纳食。孟英察脉,弦数倍常,予清肺蠲痰,柔肝充液之法,渐以向安。



今冬,有荐吴古年延医者,询知病源,作高年脱营论,而以“血脱益气”裁方。初服三、四剂,饮食骤增,举家忻幸。已而血漏甚多,眠食欲废。复延孟英视之,仍主前议。果得渐康。


经曰∶白者属气,赤者属血。但有气血之分,而无寒热之辨。凡治此者,皆云湿热。然乎否乎?今之治白淋者,不分寒热,多用芩连,亦一偏之见耳。妇人之疾,寒多热少,故用养荣汤治白淋而效,以其有桂也。艾煎丸服一二料而即愈,亦此义也。总在临证时审白而治之。至赤淋,则为热证,不服热药,内补艾煎禁用,宜服八味加芩连,而香附尤不可少,此女科之圣药也。张景岳论崩淋之证甚悉,已载在血崩一条。其云治此病者,惟调其气血,清其内热最允。又血淋者,月水三五一至,积数月而止者是也。若腹痛,四乌汤,恐有瘀血,未可止也,去多不痛,善饮食者,八物汤加芩连。如饮食少进,用内补汤去参可也。或补中益气加黄柏。凡治血淋,审其小腹痛与不痛,脾胃之实与不实,如小腹不痛,脾胃实也,可用八物汤加芩连。脾胃不实者禁用,宜补宫汤。大抵淋证,先以治脾为主。


养荣汤(见白淫) 四乌汤(见血风) 八物汤(见经水过期)


补中益气汤


黄 白术 人参 陈皮 归身 升麻 柴胡 甘草


脉∶淋病之脉,细数何妨;少阴微者,气闭膀胱。女人见之,阴中生疮。大实易愈,虚涩其亡。


气淋者,小便涩,常有余沥也。沙淋者,茎中痛,努力如沙石也。血淋者,尿血结热,茎痛也。膏淋者,尿出似膏也。劳淋者,劳倦即发也。五淋者,皆膀胱蓄热也。


五淋散 治肺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出,或尿如豆汁,或如沙石,或冷淋如膏,或热淋尿血,皆效。


赤茯苓(六两) 赤芍(十两) 山栀(十两) 当归(去芦,五两) 条芩(三两) 生甘草(五两)


上锉。水煎,空心服。一方有生地、泽泻、木通、滑石、车前子。


八正散 治心经蕴热,脏腑闭结,小便赤涩,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如酒后恣欲而得者,则小便将出而痛,既出而痛,以此药主之。


大黄 瞿麦 木通 滑石 蓄 栀子 车前子 甘草(各等分)


上锉一剂。灯心水煎,空心服。



五淋者,因酒色劳力伤肾,虚中有热也。


必效散 治一切淋症,随症加减。


当归 生地黄(酒洗) 赤茯苓(去皮) 滑石 牛膝(去芦) 山栀 麦门冬(去心) 枳壳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 蓄 木通(各等分) 甘草减(生)


上锉一剂。灯草一团,水煎,空心服。血淋,加菖蒲、茅根汁;膏淋,加萆 ;气淋,加青皮;劳淋,加人参;热淋,加黄连;肉淋,加连翘;石淋,加石苇;尿淋,加车前;死血淋,加桃仁、牡丹皮、玄胡索、琥珀,去黄柏、知母;老人气虚作淋,加人参、黄、升麻少许,去黄柏、知母、滑石、 蓄。


海金沙散 治五淋,一服如神。


当归(酒洗) 大黄(酒浸) 川牛膝(酒洗) 木香 雄黄 海金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半,临卧好酒调服。两服痊愈。



酒欲过伤而成淋者,宜升补真气也。补中益气汤治五淋有效。然淋症多是膀胱之气虚损,不能运用,水道固滞不通而成诸淋也。此方补元气,故有效焉(方见内伤)。


益元固真汤 治纵欲强留不泄,淫精渗下而作淋者。


人参 白茯苓 莲蕊 巴戟 升麻 益智仁 黄柏(酒炒,各二钱) 山药 泽泻(各一钱半甘草稍(二钱)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


【补遗方】


治淋兼红淋。


当归 生地黄 熟地黄(各二钱) 黄柏 知母 黄芩(各一钱) 黄连(炒) 木通 桑白皮(各一钱半)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


治小便淋沥不通,用六味丸倍茯苓、泽泻(方见补益)。若小便涩滞,或茎中作痛,属肝经湿热者,用龙胆泻肝汤(方见下疳)。


李司马,茎中作痛,小便如淋,口干唾痰,此思色,精降而火败。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而愈(方见补益)。


男子茎中痛,出白津,小便闭,时作痒,用小柴胡(方见伤寒)加山栀、泽泻、炒黄连、木通、胆草、茯苓,又兼六味丸而痊(方见补益)。


清臣曰:淋有五种,劳淋、气淋、热淋、血淋、石淋是也。劳淋、气淋属虚;热淋属热;血淋有虚有热;石淋或因热起,或因虚起,久而成沙石者也。


劳淋者,劳伤即发,小腹急痛,玉锁丹:蚊蛤八两、茯苓二两、龙骨一两、为丸梧子大。每盐汤下七十丸,日三次。或炮姜、百草霜各一两,研末,每酒下二钱。


气淋者,丹田胀满,气滞难通,理气丹:当归、沉香、滑石、石韦去毛、王不留行各五钱、白芍、冬葵子各七钱半、半陈皮、甘草各二钱半,研末,每大麦汤下二钱。或荆芥、前仁各二钱、白芍、知母各钱半、香薷、黄连、枳壳各一钱、甘草三分。


热淋者,膀胱热痛,小便短赤,二阴煎加炒栀、牛膝,或六一散。


血淋者,瘀血停茎,不时作痛,化瘀煎:生地、归尾、赤芍、木通、牛膝、前仁、泽兰、侧柏、散血草、抽鬒红、笔管草根。或牛膝一两、乳香一钱、甜酒。


石淋者,湿热蓄久,溲如沙石,六一散加石韦、木通、牛膝、前仁、海金沙。或石燕火煅,醋焠七次石韦、𧄒麦、滑石各一两,糊丸,灯心汤下。


统治五淋,银硝隔纸焙研末,每用二钱。劳淋,葵子汤下。气淋,木香汤下。热淋、血淋,冷水下。石淋,滑石汤下。


按淋证一条,诸书载有劳淋、砂淋、血淋、气淋、石淋之别,是因病情而立名者也。予欲求其一定之要,诸书俱未明晰,再三追索,统以阳不化阴,抑郁生热为主。大凡病淋之人,少年居多,由其世欲开,专思淫邪,或目之所见,耳之所听,心之所思,皆能摇动阴精,邪念一萌,精即离位,遂不复还,停滞精道,不能发泄,久久抑郁生热,熬干阴精,结成砂石,种种病形。当小便便时,气机下降,败精之结于经隧者,皆欲下趋。然尿窍与精窍,相隔一纸,精窍与尿窍异位同源。同从玉茎而出。尿窍易开,精窍不易启。不知好色之人,元阳日耗,封锁不固,当君火下照,尿窍已开,精窍亦启,尿欲速出,而精窍又开,两窍相启,彼此牵强,欲行不行,而痛故愈甚也。此二窍原不并开,此证全是并开之故,两相欲下,停精之结与未结,化与未化者,皆欲下趋也。精停而结者,有砂石之形,郁热熬而成之也。好色过度,精未化者,血淋之源也。治砂石,贵以清热为先,而化气之品亦不可少。治血淋,须以扶阳为重,交通上下,而固元尤当。知此病皆由自取,当其痛如刀割,虽云可怜,未始非好色之果报也。故方每以八阵、五淋散,功专清热,亦多获效。予意此证当于清热利水中,兼以化精、化气之品,鼓其元阳,俾二窍不同时并开为主。予治此证,尝以滋肾丸倍桂,多效。双尝以白(白原本作“百”,据文义改。)通汤,专交心肾,亦多效。又尝以大剂回阳饮加细辛、吴萸、安桂多效。是取其下焦有阳,而开阖有节,不至两相并启也。但服回阳等方,初次小便虽痛甚,而尿来觉快者,气机将畅,而病当解也。此道最微,理实无穷,学者须当细心求之,勿执予法为一定,恐未必尽善。[眉批]虚心人语,又是婆心人语。而辩认,总经阴阳两字,有神无神,两尺浮大,有力无力为准。[眉批]淋之一证,责在精道。予尝询之少年之人,其精中往往有了,早已廉得其情,百不失一。委是纵欲所致,譬如月缺难圆,金针暗失,人生不免殊为恨事,迨至病成痛作,尤征过纵,谓曰自取果报夫。夫也其何说之辞。治法扶阳抑阴,如其人神不大衰,加清上焦之邪火,佐以行气,并嘱其清心节欲(欲原本作“后”,据文义改。),自无不愈也。钦安抉破其情,论辩精详,自是方家举止,且为脑后痛下针砭,唤醒梦梦,以规戒为治法的是妙人,却与知非同为快人也,呵呵!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