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盲肠炎

《止园医话》:盲肠炎

盲肠炎此为西医病名,或名虫样突起炎,说者谓即中医所称之肠痈,然绝对非是,不可混为一谈,余以此症极多,中医最易溟治,顺气、消食,破滞,甚至大用热药,杀人易如反掌,故采此西医病名,以定标准。


【原因】本病因病菌或不易消化之物侵入肠突起中,因而构成粪石,促炎症之发生。此症急性者,中医率包括于腹痛,及绞肠痧等病名之内,并有种种俗名,例如(中寒)率皆以其急剧腹奇痛而致命也。其慢性者,又有俗名(肚子痛病根)之俗称,皆此症也。


【症候】右肠窝部,即右下腹之近大腿凹处顿发剧痛,遂波及于腹部,呕吐,便秘或体温增高,恶寒,腹部膨胀,甚则热度不退,腹部炎肿,致发腹膜炎而死。此症有慢性者,时常右少腹部疼痛,时发时止,亦愈发愈剧。但至不能挽回之时,亦发腹膜炎而致命。其急性者,则右少腹部忽发剧烈之疼痛,迟延三,五日,即有化脓之倾向,热愈高因而全腹肿痛,卒致不可救药,发生肠穿孔,诱起腹膜炎,而丧其生命,女子患此症者更多,且系危症。中医缺乏此症之正确认识,往往迟误病机,致人死命,故将表而出之。


【治法】以用西医外科手术割治为唯一根本治法,然此法宜及早施行,且须身体强壮,手术完备者,方保无虞。否则因割治而反丧其生命者,亦数见不鲜,最近余友王悦之(美专校长)君,即因割治盲肠炎身故。故适用外科手术,亦必须加以慎审。余长子汉真患盲肠炎,系在济南医院割治而愈。中药内服药,历试多无效,不必讳言,西医之麻醉内服及注射药,与外用消炎药膏,比较有效,然非根治疗法。乃近忽得一中药外治之法,试之屡验,若此法果能特效,则嗣后患此症者得免割治之险而治愈,亦一快事也。方用鲜槐树皮一方约寸许,先将外层老皮刮去,留其中层,再用真正麝香一分,置病人脐内,而后上覆槐皮,再以艾球即针灸之艾团,如指顶大即可一个,置槐皮上燃之,约灸四、五壮即四、五次,若灸时太痛,可将槐皮略略抬起少许,令其距离肉皮稍有一线之缝,不可距离太远稍缓,仍可将槐皮放下,令其覆盖脐上,灸毕,脐内起一泡,内含汁水,刺破之,用消毒棉花拭净,其盲肠炎症则立消,渐渐止痛、消肿,此方纵身热腹痛,病在垂危,亦能救治。


吴君曾举一例云其友某君,供职于北京某有名之大医院,忽患盲肠炎重症已数日,右腹部已高肿且痛不可忍,然病者绝不愿割治,该院多方劝导,卒不听,乃舁回家中,此时已有化脓险象,热度甚高,右腹部高肿更甚,稍以手拟按,尚未着肉皮,即感觉痛不可忍(内外皆痛)医院同人,甚为惋惜,以为必无生望矣。曾有病者同乡,告以用槐皮、麝香灸治之法,(据云江浙间,对腹痛用此法者,已成习惯,并非专治盲肠炎)病家不得已照法医治,乃竟获大效,脐内水泡,亦未刺破,渐即痛止肿消,不数日即告痊愈。此例吴君能举其住址姓名,惜余忘记,吴君为笃实君子,且系研中西医药,而又现供医职者,其言当可信也。余思此法,颇具诱导之至理,槐皮苦涩,麝香窜透,又得艾火灸引,同气相求,则盲肠附近之瘀血充血,得其引转此二字颇费解,系余杜撰,而透出脐腹之外,内部炎症,自然消失,亦是最有趣味之医理也,惜余得此法太晚,照此法试验,仅有二例,然皆结果园满,兹录其较重之一例于下:


【医验】


郑君,住北京西四大拐棒胡同八号,年二十四岁,于二十六年九月十五日延诊,患者右下腹部奇痛,不能步行,呕吐,身热,已三日,盲肠部高肿,大小便均少,脉沉数有力。余当劝其速赴医院割治,奈以病家甚贫,无力住院,恳求施治,乃为免费治疗。以槐皮灸法,开明方笺,令其照法施行,并与硫苦一五·○,令其顿服,按此症西医禁用泻剂,然以余之经验,得病之初,先使肠内容物清洁,而后再与以麻醉剂止痛,比较速效。又以盐酸莫尔比湼○·○○一合以乳糖㈠·五作为一包,与以三包,令其一日夜分服。因其痛苦太甚,实不能忍受也。一方面即用槐皮麝香灸法,照法灸治。第二日来诊,竟大见奇效,据云只灸二壮,痛即止,脐内并未生泡。呕吐腹痛均止,腹肿亦渐消,乃又与以阿片丁剂五十滴,嘱其每隔两点钟服五滴,约六日,完全病愈。此症余认为炎症太甚,恐有延及腹膜之险,竟以此方治愈,殊出意料之外也。


五十年前,余嫂陈氏,即死于此症,迩时余尚不知医,犹忆其每患腹痛,即痛不可忍,且必须令人捶背,时或呕吐,每隔数十日,或数日,辄腹痛一次,盖慢性之盲肠炎也,所服药饵,强半不能记忆,但其临危时,所服之药,则记得系巴豆,盖以其便秘故也。濒危时,所泻之物极多,极腐败臭气,皆如脓血,遂即全腹皆肿。死后全身皆种,口鼻出血,头大如斗,手大如箕,状极可怖。迩时尚无西医,且亦无盲肠炎之名,以此推知,死于此病者,不知凡几,尤以慢性之盲肠炎症,人多忽略失治,可慨也已。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