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降真香

《本草纲目》:降真香

《本草备要》:降真香

《本草乘雅半偈》:降真香

《本草从新》:降真香

《本草经解》:降真香

《本草择要纲目》:降真香

《本经逢原》:降真香

《得配本草》:降真香

《顾松园医镜》:降真香

《冯氏锦囊秘录》:降真香

《海药本草》:降真香

《医学入门》:降真香

《药性切用》:降真香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降真香

《证类本草》:降真香

「释名」紫藤香、鸡骨香。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


1、刀伤出血。用降真香、五倍子、铜花,等分为末,敷伤处。


2、痈疽恶毒。用降真香末、枫乳香等分,团成丸子,熏患处。



焚之能降诸真,故名


宣,辟恶、止血、生肌


辛温。辟恶气怪异,疗伤折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周崇逐寇被伤,血出不止,敷花芯石散,不效。军士李高,用紫金藤散敷之,血止痛定,明日结痂无瘢,曾救万人。紫金藤,即降真香之最佳者也)。


(证类)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烧之,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小儿带之,辟邪恶气。


【核】曰∶降真,原名新绛。出黔南、南海山中,及大秦国。似苏方木,烧之不甚香,得诸香和之,则特美。入药以番降,紫而润者良。今广东、广西、安南、汉中、施州、永顺、保靖,及占城、暹罗、渤泥、琉球诸番皆有。朱辅山溪蛮丛话云∶鸡骨香,即降香,本出海南。今溪峒僻处所出者,似是而非,劲瘦不甚香。周达观真腊记云∶降香生丛林中,番人颇费砍斫之功,乃树心也。其外白皮浓八九寸,或五六寸,焚之气劲而远。又稽含草木状云∶紫藤香,长茎细叶,根极坚实,重重有皮,花白子黑。其茎截置烟焰中,经久成紫香,可降神也。


【 】曰∶降真,新绛也,推陈出新。降者大赤,易曰∶干为赤,坎为大赤,贯流先天一气者欤。主利率类以从阳,远于绝类以从阴也。烧之真降,诠名降真。盖真者,仙变通乎天,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独立守神,命曰真神。故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辟邪恶气。远于生阳,显诸死阴之属者,敛臼消灭,顾赤心在中,重皮巩固,宛若卫外为固之为阳,藏精起亟之为阴也。仲景先生祖剂,主利脉革之半产漏下,佐以葱茎前通乎阳隧。君以旋复,诚营血之师帅。旋者周旋,旌旗之指麾,覆者伏兵,奉旌旗之指麾者。而后新降起亟乎阴,卫外乎阳则行者留,留者行矣。本草失列品类,时珍补入纲目,疗金疮折跌出血不止者,此遵祖剂之行留而推展之。副名降真,良有以也。颐更推展之,不但系小子妇人吉,犹可系丈人之失与


宣、辟恶、止血生肌.


辛温.辟恶气怪异.疗伤折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周崇被海寇刃伤、血出不止、敷花蕊石散、不效、军士李高、用紫金藤散敷之、血止痛定、明日结痂无瘢、曾救万人、紫金藤、即降真香之最佳者也.)忌同檀香.烧之能降诸真.故名.(金疮出血、降香、倍子、桐花等分、末敷.)


气温.味辛.无毒.烧之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小儿带之.辟邪恶气.降香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烧之能降天真气.所以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也.小儿带之能辟恶气者.气温味辛.辛温为阳.阳能辟恶也.色红味甜者佳.


【制方】


降香同白芍、甘草、北味、丹皮、白茯、生地.治怒气伤肝吐血.多烧能祛狐媚.为末.治刀伤血出不止.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烧之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小儿带之.辟邪恶气.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


辛温无毒。禁用火焙。


发明 降真香色赤入血分而下降。故内服能行血破滞,外涂可止血定痛。刃伤用紫金散,即降真香用磁瓦刮下,和血竭研末是也;又虚损吐红,色瘀昧不鲜者,宜加用之,其功与花蕊石散不殊。血热妄行色紫浓浓,脉实便秘者禁用。


辛,温。入足厥阴经。入血分而降气,治怒气而止血。疗金疮,生肌肉,消肿毒,治肋痛。取红者研用。


〔辛温,色红甜而不辣者佳。〕降气最效,行瘀如神,肝伤吐血宜求,〔怒气伤肝,或内伤吐血,用代郁金神效。〕刀伤出血必用。〔敷之血即止,定痛、生肌,功胜花蕊〕烧之,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小儿带之,辟邪恶气。。


味辛,气温,无毒。沉香色黑,故走北方而理肾。檀香色黄,故走中央而理脾。降香色赤,故走南方而理血。若紫黑色者不用。


降真香,乃香中之清烈者也。故能辟一切恶气不详,烧之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小儿带之,辟邪恶气,入药以番舶来者色较红,香气甜而下辣,用之人药殊胜。若色深紫者不佳。上部伤瘀血停积,胸膈骨按之痛,或胸胁肋痛,此吐血候也。急以降香刮末入药,煎服最良。治内伤或怒气伤肝吐血。用此以代郁金神效。《名医录》云∶周崇被海寇刃伤,血出不止,筋骨如断,用花蕊石散不效,军士李高,用紫金散掩之,血止痛定,明日结痂。如铁遂愈、且无瘢痕。叩其方,则用紫藤香,瓷瓦刮下研末耳。紫藤香即降香之最佳者,曾救万人。



徐表《南州记》云∶生南海山,又云生大秦国。味温,平,无毒。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并烧悉验。又按仙传云∶烧之,或引鹤降。醮星辰,烧此香甚为第一。度 烧之,功力极验;小儿带之能辟邪恶之气也。(《大观》卷十二页48,《政和》页310,《纲目》页1366)


和诸香烧之,直上天,召鹤盘旋于上。味温平,无毒。主天行时气怪异,烧之避邪恶之气也。


一名紫金藤。性味辛温,入肝、脾、血分,而活血止痛,辟秽。降真禁忌同紫、白


出黔南。伴和诸杂香烧烟直上天,召鹤得盘旋于上。《海药》云∶味辛,温、平,无毒。


烧之,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


出黔南。伴和诸杂香,烧烟直上天,召鹤得盘旋于上。


海药云∶徐表《南州记》云∶生南海山。又云生大秦国。味温,平,无毒。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并烧悉验。又按《仙传》云∶烧之,或引鹤降。醮星辰,烧此香甚为第一,度烧之,功力极验。小儿带之,能辟邪恶之气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