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秘结

《痘疹心法要诀》:秘结

《冯氏锦囊秘录》:秘结

《景岳全书》:秘结

《伤科汇纂》:秘结

《续名医类案》:秘结

《医学摘粹》:秘结

《医学摘粹》:秘结

《医学正传》:秘结

《医宗金鉴》:秘结

《医宗金鉴》:秘结

《正骨心法要旨》:秘结

《证治汇补》:秘结

痘疮内外宜宣畅,秘结气血鲜流荡,大便不通四顺宜,小便秘涩八正当。


【注】凡出痘,二便最喜通畅。以痘属毒火,惟通畅然后经络疏利,气血流动,而无壅遏之患。一有不通,则毒火不能外达,必至内攻而生患。初出大便秘者,四顺清凉饮主之;小便秘者,八正散主之。若至成浆时,切勿轻用。


四顺清凉饮


白芍药 当归身 甘草(生) 生大黄


水煎服。


【方歌】四顺清凉治秘结,大便不通毒火烈,白芍当归大黄草,急急煎服效最捷。


八正散


车前子 瞿麦 蓄 栀子仁 大黄 甘草(生) 木通 滑石


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八正散治小便秘,车前瞿麦与 蓄,栀子大黄木通草,更入滑石煎成剂。


夫二便不可太利,亦不可不通,一或闭焉,则肠胃壅塞,脉络凝滞,毒瓦斯无由而泄,于是眼合声哑,肌肉黧黑,顷刻而告变矣。治之者,惟使气血流行,则大便自无阻滞,苟因热气燥急于下,或因汗多,或利小便,以致津液干涸,不得滑润。亦有血热血燥,如老人产妇,血气虚弱,不能传送大肠,以致大便不利者有焉。凡手足心热,胁下有汗,口干腹胀,身热烦躁者,此热秘也,宜酌斟下之。如不食而呕清水,面青而腹不胀,不里急后重者,此虚秘也,宜补气血为主,而佐以麻仁丸之类。凡秘结当分三部,上结则宜降气清凉,中结则宜行气活血,下结则宜蜜导。至于痘在四五日间而不大便者,乃气血成浆,若无腹胀满闷,勿以便秘为治,盖灌脓之时,元气津液皆为外用。若得数日不便,尤助中气运育之机,倘有泄泻,即用参、 、炙草、苓、术、姜、桂之类,佐以升提,使中气不馁,痘毒达表。若独以泄泻治,则痘必倒塌矣。


古人云∶凡痘起胀灌脓之际,而无内症者,在其大便数日不行,不可妄加下剂,以耗泄其气血。世因以便秘为贵,甚有热壅之症,不特不敢下利,反加补托温暖之剂,以禁固之,致使热壅愈加,痘毒不得伸越,正气不得舒畅,热毒壅极,走注下焦,忽尔大泻,元阳骤脱,遂为不救,是皆热壅失治之过也,是宜微下之,以泄其壅热,但审其秘结之因以治之,不必重在硝黄,有伤元气也。然古方下剂之中,而必佐以风药者,是兼升发之义也。至如痘后自利黄黑,而表里无恙者,此毒随利下,不必施治,但与化毒汤服之。


夫疮疹发热,大便宜润。若二三日不行,宜急利之,恐肠胃不通,荣卫不行,疮出转密也。惟自起发之后,大便常宜坚实,盖小儿脏腑娇脆,大便不行则易实,大便自利则易虚,故成浆之际,虽数日不便,亦无忧耳。至于不能食者,尤赖旧谷气为养,待至成脓毒化之后,则解利之。如能食者,则又大便喜润,此赖新谷为养,故欲旧污不留,则脏腑流利,血气和平,切不可因其便利而用温补,反增里热之症。如即能食,而其便二三日不通,里无所苦者,亦不必攻之,不得已或用胆导蜜导之法,使气道升降而无壅塞之患也。惟在靥时而四五不行,以致热甚生湿,其疮难靥,况三焦阻绝,热毒内蓄,必多变症,则宜利之。如燥粪在大肠而不能下者,以胆汁导之,然胃主腐热水谷,大肠主传送已化之物,故食多少,可以知人谷气之虚实,大便滑温,可以知人脏腑之虚实,是以大便如常,最痘中之一顺候也。如起胀之时,忽然泄泻者,此宜急止之,恐其肠胃虚,真气脱,毒内陷耳。又宜分其冷热虚实。如泻而手足冷,面色青白,疮不红绽者,冷症也,宜理中汤。如泻下之物黄又酸臭,手足心热,面赤口渴,而疮红绽 发者,热症也,宜五苓散。如脾胃怯弱,精神怠慢而不食者为虚,当温养之。如身热中满渴而不食者为实,当清利之。如饮冷水自利者,此所谓湿胜则濡泻也,宜用温中利水。如因伤食自利而所出酸臭者,此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宜用先消后补。若至脏气自脱,或因服寒药,致令疮毒陷入,泻如痘汁,或便脓血,口出臭气。唇焦目闭,而兼腹胀者,必死之症,及起胀灌浆之时,泄泻不止,以药止之不已者,死。书云∶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止;正气脱者,必淹延而死;邪气内陷者,必烦躁而死。


经义


《金匮真言论》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


《气厥论》曰∶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脉解篇》曰∶太阴所谓病胀者,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肾脉微急,为不得前后。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


《五常政大论》曰∶涸流之纪,其病痿厥坚下。其病癃闭,邪伤肾也。


《六元政纪大论》曰∶不远热则热至,淋 之病生矣。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燥胜则干。


《至真要大论》曰∶太阴司天,病阴痹,大便难,阴气不用,病本于肾。太阳之胜,隐曲不利,互引阴股。少阴之复,隔肠不便。


《宣明五气篇》曰∶肾恶燥。


《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杂病篇》曰∶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论证(共二条)


秘结一证,在古方书有虚秘、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等说,而东垣又有热燥、风燥、阳结、阴结之说,此其立名太烦,又无确据,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无为临证之害也。不知此证之当辩者惟二,则曰阴结、阳结而尽之矣。盖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阴结者,正不足,宜补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结之纲领矣。若或疑余之说,而欲必究其详。则凡云风秘者,盖风未必秘,但风胜则燥,而燥必由火,热则生风,即阳结也。


岂谓因风而宜散乎?有云气秘者,盖气有虚实,气实者阳有余,阳结也。气虚者阳不足,阴结也,岂谓气结而尽宜破散乎?至若热秘、寒秘,亦不过阴阳之别名耳。再若湿秘之说,则湿岂能秘,但湿之不化,由气之不行耳,气之不行,即虚秘也,亦阴结也。总之,有火者便是阳结,无火者便是阴结。以此辩之,岂不了然?余故曰∶凡斯二者,即秘结之纲领也。


秘结之由,除阳明热结之外,则悉由乎肾。盖肾主二阴而司开阖,故大小便不禁者,其责在肾,然则不通者,独非肾乎。故肾热者,宜凉而滋之。肾寒者,宜温而滋之。肾虚者,宜补而滋之。肾干燥者,宜润而滋之。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正此之谓。


论治(共七条)


一、阳结证,必因邪火有余,以致津液干燥。此或以饮食之火起于脾,或以酒色之火炽于肾,或以时令之火蓄于脏,凡因暴病,或以年壮气实之人,方有此证。然必有火证火脉,内外相符者,方是阳结。治此者,又当察其微甚。邪结甚者,非攻不可,宜诸承气汤、神佑丸、百顺丸之类主之。邪结微者,宜清凉饮子、《元戎》四物汤,或黄龙汤、玉烛散之类主之。火盛不解者,宜凉膈散,大黄硝石汤、八正散、大厘清饮、大金花丸之类主之。火盛水亏,阴虚而燥者,宜丹溪补阴丸、人参固本丸,或六味地黄加黄柏、知母、麻仁之类主之。


阴结证,但察其既无火证,又无火脉,或其人喜热恶冷,则非阳证可知。然既无邪,何以便结不通?盖此证有二,则一以阳虚,一以阴虚也。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下焦阴虚,则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则津液不到而肠脏干槁,此阴虚而阴结也。故治阳虚而阴结者,但益其火,则阴凝自化。宜右归饮、大补元煎、大营煎之类主之。或以人参、当归数钱煎汤,送右归、八味等丸俱妙。治阴虚而阴结者,但壮其水,则泾渭自通。宜左归饮、左归丸、当归地黄饮、五福饮、六味地黄丸之类主之。二者欲其速行,宜于前法中各加肉苁蓉二三钱,以酒洗去咸,同煎服之,其效尤速。然此等证候,其来有渐,但初觉时,盒饭加意调理,自无不愈。若待气血俱败,则最难为力,而徒归罪于药之不效,亦何其不智也。以上阴结一证,虽气血之分自当如此。然血虚者,亦必气有不行;气虚者,岂曰血本无恙?大都虚而兼热者,当责其血分;虚而兼寒者,当责其气分,此要法也。第今之世人,但知有热秘,而不知有冷秘,所以《局方》有半硫丸,海藏有已寒丸之类,皆治此之良剂,所当察也。若欲兼温兼补,似不若八味地黄丸及理阴煎之属为更妙。


大便本无结燥,但连日或旬日欲解不解,或解止些须而不能通畅,及其既解,则仍无干硬。凡此数者,皆非火证,总由七情、劳倦、色欲,以致阳气内亏不能化行,亦阴结之属也。此当详察脾肾,辩而治之。病在脾者,宜治中焦,以理中汤、温胃饮、五君子煎、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之类主之。病在肾者,宜治下焦,以右归饮、大补元煎、八味地黄汤之类主之。


老人便结,大都皆属血燥。盖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则阴虚之渐也。此外则愈老愈衰,精血日耗,故多有干结之证。治此之法无他,惟虚者补之,燥者润之而尽之矣。然亦当辩其虚实微甚,及有火无火,因其人而调理之可也。凡润燥等剂,如导滞通幽汤、苁蓉润肠丸、搜风顺气丸、东垣润肠丸、《卫生》润肠丸、《元戎》四物汤、三仁丸、百顺丸之类,皆可选用。又豕膏为润燥之神剂,最当随宜用之。其有大虚大热者,宜用前阴阳结治法。许学士治年老虚人便秘,只用火麻仁、苏子仁各半,研取汁服之,更煮粥食之,不必服药而秘愈。


便闭有不得不通者,凡伤寒杂证等病,但属阳明实热可攻之类,皆宜以热结治法,通而去之。若察其元气已虚,既不可泻,而下焦胀闭又通不宜缓者,但用济川煎主之,则无有不达。


元气薄弱之人,凡患伤寒杂证病气不足等病,而有大便不行者,但察其胸腹下焦。


若绝无胀实痞塞,急坠欲解等患,此其中本无实邪,即虽十日二十日不解,亦自无妨。切不可因其不便,强为疏导。盖其胃口未开,食饮未进,则全赖中气以为捍御之本。但俟邪气渐退,胃气渐和,则自然通达,无足虑也。若肠脏本无滞碍,而强为通利以泄胃气,遂至主不胜客者有之,邪因而陷者亦有之。此其害受于冥冥之中,而人多不知也。识之!慎之!一、秘结证,凡属老人、虚人、阴脏人,及产后、病后、多汗后,或小水过多,或亡血、失血、大吐、大泻之后,多有病为燥结者。盖此非气血之亏,即津液之耗。凡此之类,皆须详察虚实,不可轻用芒硝、大黄、巴豆、牵牛、芫花、大戟等药,及承气、神芎等剂。虽今日暂得通快,而重虚其虚,以致根本日竭,则明日之结必将更甚,愈无可用之药矣。况虚弱之辈,幸得后门坚固,最是寿征。虽有涩滞,亦须缓治。但以养阴等剂,渐加调理,则无有不润。故病家医家凡遇此类,切不可性急欲速,以自取其败,而致悔无及也。


述古(共四条)


东垣曰∶《金匮真言论》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又云∶大便难者,取足少阴。夫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浓之物而助火邪,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结燥。然结燥之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又有老年气虚,津液不足而结燥者。治法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结者散之。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阴不得大便,以苦泄之。阳结者散之,阴结者温之。仲景曰∶小便利而大便硬,不可攻下,以脾约丸润之。食伤太阴,腹满而食不化,腹响然不能大便者,以苦药泄之。如血燥而不能大便者,以桃仁、酒制大黄通之。风结燥而大便不行者,以麻子仁加大黄利之。如气涩而大便不通者,以郁李仁、枳实、皂角仁润之。大抵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用巴豆、牵牛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复下复结,极则以致导引于下而不通,遂成不救。噫!可不慎哉。又曰∶凡脏腑之秘,不可一例治,有虚秘,有实秘。实秘者,能饮食,小便赤,麻仁丸、七宣丸之类主之;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浓朴汤主之。盖实秘者,物也;虚秘者,气也。


予观此东垣之法,多从治标。虽末有虚实之辩,而用浓朴汤者,此但以有物无物言虚实。谓有物者,当下之。无物者,当行其气耳。而于真阴亏损,邪正之虚实,则所未及。此其法固不可废,亦不可泥也。


丹溪曰∶古方有脾约证,制脾约丸。谓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难者,曰脾约,与此丸以下脾之结燥,肠润结化,津液入胃而愈。然既曰脾约,必阴血枯槁,内火燔灼,热伤元气。故肺受火邪而津竭,必窃母气以自救;金耗则土受木伤,脾失转输,肺失传送,宜大便秘而难,小便数而无藏蓄也。理宜滋养阴血,使阳火不炽,金行清化,脾土清健,津液入胃,则肠润而通矣。今此丸用之热甚而气实,与西北方人禀之壮实者无有不安;若用之东南方人,与热虽盛而气血不实者,虽得暂通,将见脾愈弱而肠愈燥矣。须知在西北以开结为主,在东南以润燥为主。


王节斋曰∶若年高人脾虚血燥,易饥易饱,大便燥难,用白芍药、当归各一两,人参七钱,升麻、炙甘草各四钱,山楂、大麦芽、桃仁(去皮尖,另研)各五钱。此老人常服药也。


薛立斋曰∶前证属形气病气俱不足,脾胃虚弱,津血枯涸而大便难耳。法当滋补化源。


又有脾约证,成无己曰∶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小便数而大便难者是也。宜用脾约丸。阴血枯槁,内火燔灼,肺金受邪,土受木克,脾肺失传,大便秘而小便数者,宜用润肠丸。此乃病气有余之治法也。经云∶脾为至阴己土而主阴。然老弱之人,当补中益气以生阴血。又曰∶肾开窍于二阴,大小便也。若肾经津涸者,用六味丸,脾肺气虚者,补中益气汤。脾经郁结者,加味归脾汤。气血虚者,八珍汤。若发热作渴饮冷,用竹叶黄汤。若膏粱浓味积热者,加味清胃散。


阳结新按


余尝治一少年,素好火酒,适于夏月,醉则露卧,不畏风寒。此其食性脏气,皆有大过人者,因致热结三焦,二便俱闭。余先以大承气汤,用大黄五七钱,如石投水。又用神佑丸及导法,俱不能通,且前后俱闭,危剧益甚。遂仍以大承气汤加生黄二两,芒硝三钱,加牙皂二钱,煎服。黄昏进药,四鼓始通,大便通而后小便渐利。此所谓盘根错节,有非斧斤不可者,即此之类。若优柔不断,鲜不害矣。


阴结新按


朱翰林太夫人,年近七旬,于五月时,偶因一跌,即致寒热。群医为之滋阴清火,用生地、芍药、丹皮、黄芩、知母之属,其势日甚。及余诊之,见其六脉无力,虽头面、上身有热,而口则不渴,且足冷至股。余曰∶此阴虚受邪,非跌之为病,实阴证也。遂以理阴煎加人参、柴胡,二剂而热退,日进粥食二三碗;而大便以半月不通,腹且渐胀,咸以为虑,群议燥结为火,复欲用清凉等剂。余坚执不从,谓其如此之脉,如此之年,如此之足冷,若再一清火,其原必败,不可为矣。经曰∶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正此谓也。乃以前药更加姜、附,倍用人参、当归,数剂而便即通,胀即退,日渐撤消矣。病起之后,众始服其定见。


秘结论列方


承气汤(攻一) 黄龙汤(攻二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浓朴汤(和三三六) 八正散(寒百十五) 大补元煎(新补一) 凉膈散(攻十九) 大营煎(新补十四)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理中汤(热一) 理阴煎(新热三) 当归地黄饮(新补二十) 温胃饮(新热五) 归脾汤(补三二) 加味归脾汤(补三三) 左归饮(新补二) 右归饮(新补三) 加味清胃饮(寒五五)左归丸(新补四) 五福饮(新补六) 人参固本丸(补百六) 济川煎(新补二一) 豕膏(新因二九) 《元戎》四物汤(攻二六) 六味丸(补百二十) 八味丸(补一二一) 丹溪补阴丸(寒百六十) 麻仁丸(攻九二) 玉烛散(攻二四) 竹叶黄 汤(寒七) 脾约丸(攻九三) 八珍汤(补十九) 东垣润肠丸(和三百四十) 三仁丸(和三三八) 百顺丸(新攻六) 大厘清饮(新寒五) 《卫生》润肠汤(和三三三) 七宣丸(攻九四) 清凉饮子(攻二五) 苁蓉润肠丸(和三四一) 神佑丸(攻四八) 大金花丸(攻五五) 导滞通幽汤(和三三五) 大黄硝石汤(攻十四) 搜风顺气丸(和三四三)


论外备用方


三和散(和百五十 气秘) 益血丹(补一五七 亡血久虚) 人参固本丸(补百六 阴虚)润肠汤(和三三三 血燥) 通幽汤(和三三四 燥结痛) 半硫丸(热一八七 虚冷秘) 皂角散(和三三七 通秘) 当归承气汤(攻六)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虚秘) 犀角丸(攻九十痰火秘) 益血润肠汤(和三四二 老人便秘) 调营活络饮(和二八三) 大已寒丸(热一七一寒秘) 木香槟榔丸(攻五十 积热秘) 芍药清肝散(寒六一) 当归龙荟丸(寒一六七)桃仁承气汤(攻四) 《圣惠》搜风顺气丸(和三四四 血燥热)


耀山云∶按《正体类要》若胸腹胀痛,大便不通,喘咳吐血者,瘀血停滞也,用当归导通之。肚腹作痛,大便不通,按之痛甚者,瘀血在内也,用加味承气汤下之。凡腹停瘀血,用大黄等药,其血不下,反加胸膈胀痛,喘促短气,用肉桂、木香末各二钱,热酒调服,即下恶血。此因寒药凝滞不行,得辛温而血自行耳,专用苦寒诸剂者察之!


《可法良规》云∶凡伤损之症,小便不利,若因出血,或平素阴虚火燥,而渗泄之令不,宜滋膀胱之阴。若因疼痛,或平素肺经气虚,不能生化肾水,而小便短小者,当补脾肺之气,滋其化源,则小便自生。若误用分利之剂,复损其阴,祸在反掌。经云∶气化则小便出焉。又云∶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亦有汗出不止而小便短小者,汗止便自利,尤忌分利渗泄之剂。


张子和治一妇人,病大便燥结,小便淋涩,半生不孕。常服疏导之药,则大便通利,暂止则结滞。忽得孕,至四月间,医者禁疏导之药,大便仍难,临圊则力努为之胎堕,凡如此胎坠者三。又孕已经三四月,前后结涩,自分胎陨。张诊之,两手脉虽滑,不敢陡攻,遂以食疗之,用花减煮菠 、葵菜,以车前苗作蔬,杂猪羊血作羹食之。半载居然生子,燥病亦愈。屡见孕妇利脓血,下迫极努损胎,但用前法治之愈者,莫知其数。(减字疑误,然《儒门事亲》亦是减字,故仍之。)


薛立斋治李蒲汀侧室,妊娠,大小便不利。或用降火理气之剂,元气反虚,肝脉弦急,脾脉迟滞。视其面色青黄不泽,薛曰∶此郁怒所致也。用加味归脾汤为主,佐以加味逍遥散而安。


主政王天成之内,妊娠痢病,愈后二便不通。其家世医,自用清热之剂未效。诊其脉浮大而涩,此气血虚。朝用八珍汤加桃仁、杏仁,夕用加味逍遥散加车前子而瘥。


陆养愚治一妇,孕九月,大小便不通,已三日,忽胎上冲心,昏晕数次。诊之,脉洪大而实,谓当下之,与服大承气汤一剂,少加木香、豆仁。村医见用大黄两许,摇头伸舌,其良人有难色。乃谓之曰∶余坐汝家,待其得生始去。始安心煎服。一二时许,二便俱行,去黑矢极多,胎亦无恙。乃留调气养荣汤二剂而不服,数日后小水不利,乃煎服之而愈,月余产一男。


陈三农治一妇,妊娠五月,大小便不通,胸腹痞满,腿足及心腹刺痛难忍,用芎、归、赤芍、枳壳、槟榔、木通、滑石、杏仁、葱白,童便、水各一钟,煎八分,入大黄末二钱,车前子末二钱,再沸入蜜四五匙,温服,大小便皆利而安。


聂久吾曰∶一医来问云,我治一妇孕八九月,忽然大小便不通,腹胀甚,用承气汤下之仍不通,今危矣。此非煎药所能下,教用牵牛大黄丸下之,服至一两许而大小便俱通。次日其夫来谢,因云∶诸病皆除,惟小便时,要人将手紧按小腹方可便,否则不能便。因思此是气尚闭,与青皮、香附等行气药,一剂而愈。逾月生男,母子毋恙。(方见呕门。)


沈尧封曰∶昔丹溪治一妊妇,小便不通,令一妇以香油涂手,自产门入托起其胎,溺出如注,即用人参、黄、升麻,大剂煮服。又治一妇转胞,用参归煎服,探吐得愈。汪 庵载其方名参术饮,盖当归、熟地、川芎、芍药、人参、白术、留白陈皮、半夏、炙甘草,加姜煎,空心服。丹溪论曰∶窘胞之病,妇人之禀受弱者,忧闷多者,性躁急者,食味浓者多有之,古方用滑药鲜效。因思胞不自转,为胎被压,若举起胞,则水道自通矣。近吴宅宠人患此,脉似涩,重则弦。予曰∶此得之忧患。涩为血少气多,弦为有饮。血少则胎弱不能举,气多有饮,中焦不固而溢,则胎避而就下。乃以上药与饮,随以指探吐,候气定,又与之而安。此恐偶中,后治数人皆效。


大便秘结者,手足阳明之病也。但伤寒阳明之便结,固纯属肠胃之燥热。若寻常之便结,往往胃湿而肠燥。盖阳主开,阴主阖,阳盛则窍隧开,阴盛则关门阖,凡粪若羊矢者,皆阴盛而肠结,非关火旺也。


且肾司二便之开阖。或寒,或热,或虚,或干燥,均能致秘结之证,又宜理肾为主。如阳盛土燥,大便坚硬者,以阿胶麻仁汤主之。如阳衰土湿,粪若羊矢者,以肉苁蓉汤主之。如大便坚,其脾为约者,以麻仁丸主之。


阿胶麻仁汤


生地(三钱) 当归(三钱) 阿胶(三钱) 麻仁(三钱研) 水煎一杯,去渣,入阿胶火化,温服。结甚加白蜜半杯,胃热加芒硝、大黄,精液枯槁,加天冬、龟胶。


肉苁蓉汤


肉苁蓉(三钱) 麻仁(三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水煎一杯,温服。


麻仁丸


浓朴(八两姜制) 枳实(八两面炒) 芍药(八两) 大黄(一斤蒸焙) 麻仁(八两别研)


杏仁(五两半去皮尖炒) 上为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临卧温水下,大便通利则止。


〔秘结提纲〕 寻常大便矢如羊,湿在胃中燥在肠,阴气满胸非火旺,法宜滋润是良方。


阿胶麻仁汤


(证附) 当归生地共麻仁,白蜜阿胶配合匀,大便因虚成结燥,缓攻良法妙如神。


肉苁蓉汤


(证附) 病属阳衰土湿时,粪如羊矢用何医,茯苓甘草麻仁入,半夏苁蓉合桂枝。


麻仁证


(方见伤寒) 大便坚时燥结成,病因脾约辨分明,法宜丸用麻仁治,缓下能将秽气清。



《内经》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夫肾主五液,故肾实则津液足而大便滋润,肾虚则津液竭而大便结燥。原其所由,皆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道失常,渐成结燥之证。是故有风燥,有热燥,有阳结,有阴结,有气滞结,又有年高血少,津液枯涸,或因有所脱血,津液暴竭,种种不同,固难一例而推焉。经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以苦泄之。


阳结者散之,阴结者温之。大法,治燥者润之,以大黄、当归、桃仁、麻子仁、郁李仁之类。风燥者,加以防风、羌活、秦艽、皂荚之类,为丸以炼蜜,取其润燥以助传道之势,故结散而疏通矣。仍多服补血生津之剂,助其真阴,固其根本,庶无再结之患。切弗以巴豆、牵牛等峻剂攻下,虽暂得通快,必致再结愈甚,反酿成病根胶固,卒难调治。或有血虚、脉大如葱管、发热而大便结燥者,慎不可发汗,汗之则重亡津液,闭结而死,此医杀之耳。《活人书》有脾约证,谓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难,制脾约丸以下脾之结燥,使肠润结化,津流入胃而愈。丹溪曰∶然既曰脾约,必阴血枯槁,内火燔灼,热伤元气,故肺受火邪而津竭,必窍母气以自救。夫金耗则土受木伤,脾失转输,肺失传化,宜其大便闭而难,小便数而无藏蓄也。理宜滋养阴血,使阳火不炽,金行清化,脾土健旺,津液入胃,大小肠润而通矣。今以此丸,用之于热甚而气实与西北人禀赋壮实者,无有不安;若用之于东南方人与热虽盛而气血不实者,虽得暂通,将见脾愈弱而肠愈燥矣。须知在西北以开结为主,在东南以润燥为要,学人其可不知此乎。


脉法


脉多沉伏而结。阳结,脉沉实而数。阴结,脉伏而迟或结。老人虚人便结,脉雀啄者,不治。


方法


丹溪曰∶有虚有风,有湿有火,有津液不足者,有寒者,有气结者,切不可例用芒硝、大黄及巴豆、牵牛等利药。


久病,腹中有实热,大便不通,宜用润肠丸微利之,不宜用峻利之剂。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条)



脾约丸


麻仁(一两半,用生绢袋盛,百沸汤连袋泡浸,汤冷出之,垂井中,与水面差一指许,不着水,次日晒干砻之,粒粒皆完) 枳实(麸炒黄色) 浓朴(姜制炒) 芍药(各三两) 大黄(四两,酒蒸) 杏仁(去皮尖炒,另研,一两二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


通幽汤(东垣) 治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燥闭气不得下,治在幽门,以辛润之。


炙甘草 红花(各一分) 生地黄 熟地黄(各五分) 升麻 桃仁泥 当归身(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调槟榔细末五分,食前稍热服。


润燥汤(东垣)


升麻(二分) 生地黄(二分) 熟地黄 当归梢 大黄(酒湿煨) 生甘草 桃仁泥 麻仁(各一钱) 红花(五分)


上除桃仁、麻仁另研细外,余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入桃仁、麻仁,煎至一盏,去渣空心稍热服。


润肠丸(东垣) 治脾胃中伏火,大便闭涩,或干燥,闭塞不通,全不思食,及风结血闭皆能治之。


桃仁(汤泡去皮,略炒) 麻仁(去壳,各一两) 当归梢 大黄(酒湿煨) 羌活(各五钱)


上除桃仁、麻仁另研如泥外,其余杵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白汤下。如风湿而大便不行,加煨皂角仁、大黄、秦艽以利之。如脉涩,觉身有气涩而大便结者,加郁李仁、大黄以除气涩燥。


麻黄白术汤(东垣) 治大便不通,五日一次,小便黄赤,浑身肿,面上及腹尤甚,其色黄,麻木,身重如山,沉困无力,四肢痿软,不能举动,喘促不安。


青皮(去穣) 酒黄连(各二分) 黄 人参 桂枝 白术 浓朴(姜制) 柴胡 苍术 猪苓(各四分) 酒黄柏 陈皮(去白) 甘草(半炙,半生) 升麻(各三分) 吴茱萸(去核) 白茯苓 泽泻(各五分) 白豆蔻炒神曲(各六分) 麻黄(一钱,不去节) 杏仁(四个)


上细切,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先煎麻黄令沸,掠去沫,入诸药同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升阳泻热汤(东垣) 治膈噎不通,逆气里急,大便不行。


青皮 槐子(各二分) 生地黄 熟地黄 黄柏(各三分) 当归身 甘草梢(各四分) 苍术(五分) 升麻(七分) 黄 (一钱) 桃仁(十个,去皮尖,另研)


上细切,作一服,入桃仁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热服。


活血润燥丸(东垣) 治大便风秘血秘,常常燥结。


当归梢(五钱) 防风(三钱) 大黄(酒煨) 羌活(各一两) 皂角仁(烧存性,一两五钱) 桃仁(二两,去皮,另研) 麻仁(二两半,去壳,另研)


上除桃仁、麻仁另研外,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三两服后,须以麻子仁煮粥,每日早晚食之。大便虽日久,再不结燥也。此丸药以瓷罐盛之,纸包封,毋令见风。


润肠汤(东垣) 治大便结燥不通。


生地黄 生甘草(各三分) 大黄( ) 熟地黄 当归梢(各五分) 升麻 桃仁 麻子仁(各一钱) 红花(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服。


润体丸(东垣) 能润血燥,治大便不通。


麻仁 当归梢 生地黄 桃仁 枳壳(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服。


备急大黄丸(东垣) 治胃中停滞寒凉之物,大便不通,腹痛。(方见内伤门。)


枳壳丸(河间) 治三焦约,大小便不通,谷气不得下行。


枳壳(二两) 陈皮(一两) 槟榔(五钱) 木香(二钱五分) 黑丑(四两,一半生用,一半炒熟,杵头末一两半,余不用)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枳实导滞丸(东垣) 治伤热物,大便不行,气滞胸腹作痛。(方见内伤门。)



(医案)


本邑赵德秀才之母,年五十余,身材瘦小,得大便燥结不通,饮食少进,小腹作痛,召予延医,六脉皆沉伏而结涩。


予作血虚治,用四物汤加桃仁、麻仁、煨大黄等药,数服不通,反加满闷。与东垣枳实导滞丸及备急大黄丸等药,下咽片时即吐出,盖胃气虚而不能久留性速之药耳。遂以备急大黄丸外以黄蜡包之,又以细针穿一窍,令服三丸。盖以蜡匮者,制其不犯胃气,故得出幽门达大小肠取效也。明日,下燥屎一升许。继以四物汤加减作汤,使吞润肠丸。如此调理月余,得大便如常,饮食进而平安。


予族侄百一通判之子,因出痘大便闭结不通。儿医云∶便实为佳兆。自病至痘疮愈后,不入厕者凡二十五日,肛门连大肠不胜其痛,叫号声达四邻外。医及予二、三人议药调治,用皂角末及蜜煎导法,服以大小承气汤及枳实导滞丸、备急丸皆不效,计无所出。予曰∶此痘疮余毒郁热,结滞于大小肠之间而然。以香油一大盏令饮,自朝至暮亦不效。予画一计,令侍婢口含香油,以小竹筒一个套入肛门,以油吹入肛内。过半时许,病者自云∶其油入肠内,如蚯蚓渐渐上行。再过片时许,下黑粪一二升止,困睡而安。


痘疮内外宜宣畅,秘结气血鲜流荡,大便不通四顺宜,小便秘涩八正当。


[注]


凡出痘,二便最喜通畅,以痘属毒火,惟通畅然后经络疏利,气血流动而无壅遏之患,一有不通,则毒火不能外达,必致内攻而生患,初出大便秘者,四顺清凉饮主之,小便秘者,八正散主之,若至成浆时,切勿轻用。


(四顺清凉饮)白芍药当归身甘草生生大黄水煎服。


(方歌)


四顺清凉治秘结,大便不通毒火烈,白芍当归大黄草,急急煎服效最捷。


(八正散)车前子瞿麦扁蓄栀子仁大黄甘草生木通滑石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


八正散治小便秘,车前瞿麦与扁蓄,栀子大黄木通草,更入滑石煎成服。


伤损之证,大便秘结:


●若因大肠血虚火炽者,用四物汤送润肠丸,或以猪胆汁导之。


●若肾虚火燥者,用六味地黄丸。


●若肠胃气虚,用补中益气汤。


●若大便秘结,里实气壮,腹痛坚硬者,用玉烛散。


按、方剂:●润肠丸


大黄 当归尾 羌活各五钱 桃仁 麻仁各一两


以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空心,白汤送下。


●猪胆汁导法大猪胆一枚,泻汁和法醋少许,以灌谷道内,如一时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玉烛散


生地黄 当归 川芎 赤芍药 大黄(酒浸) 芒硝引用生姜,水煎服。


●四物汤 补中益气汤俱见伤损出血


●六味地黄丸方见肌肉作痛


伤损之证,大便秘结,若因大肠血虚火炽者,用四物汤送润肠丸,或以猪胆汁导之。若肾虚火燥者,用六味地黄丸;若肠胃气虚,用补中益气汤;若大便秘结,里实气壮,腹痛坚硬者,用玉烛散。


润肠丸


大黄 当归尾 羌活(各五钱) 桃仁 麻仁(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空心,白汤送下。


猪胆汁导法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法醋少许,以灌谷道内,如一时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玉烛散


生地黄 当归 川芎 赤芍药 大黄(酒浸) 芒硝引用生姜,水煎服。


四物汤 补中益气汤(俱见伤损出血)


六味地黄丸(方见肌肉作痛)


大意


肾主五液.故肾实则津液足而大便润.肾虚则津液竭而大便秘.(正传)虽有热燥、风燥、火燥、气血虚燥、阴结阳结之不同.要皆血虚所致.大约燥属肾.结属脾.须当分辨.(汇补)


内因


或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或恣饮酒浆.多食辛辣.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


传送失常.渐成燥结之症.(正传)


外候


胃实而秘者.善饮食.小便赤.胃虚而秘者.不能食.小便清.热秘者.面赤身热.六脉数实.或口疮喜冷.冷秘者.面白或黑.六脉沉迟.或溺清喜热.气秘者.气不升降.谷气不行.则多噫.风秘者.风抟肺脏.传于大肠.则筋枯.(汇补)


病久变膈


有津液干枯.三脘俱燥.初则幽门不通.渐至上冲吸门.拒格饮食.变为噎膈.此即三阳结.谓之膈也.(汇补)


脉法


脉多沉伏.阳结沉数.阴结沉迟.风燥脉浮.血燥脉洪.老人虚人.脉雀啄者不治.(脉诀)


治法


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阴不得大便.以苦泄之.阳结者清之.阴结者温之.气滞者疏导之.津少者滋润之.大抵以养血清热为先.急攻通下为次.(汇补)


峻剂宜戒


如老人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反发汗利便.病后气血未复.皆令秘结.治宜滋养气血.不可概用牵牛、巴豆之类.损其津液.燥结愈甚.复下复结.遂成不救.(秘藏)或变肺痿.咳唾脓血.或饮食不进而死.(汇补)


发汗宜戒


血虚脉大.发热便燥者.慎不可发汗.汗之则重亡津液.(正传)所谓燥者濡之.养血之义也.(汇补)


用药


主以四物汤.加杏仁、枳壳.热加条芩、黄连.风加防风、麻仁.寒加木香、肉蔻.血少加桃仁、红花.气滞加槟榔、浓朴.老人虚人.病后汗多.不可用通法者.皆宜胆导蜜导法.壮实人可下者.承气汤.冷闭.用酱生姜导之.


久虚者.煮猪血脏汤加酥食之.血仍润血.脏仍润脏.此良法也.(汇补)


【附:脾约】


有平素津液燥结之人.因患伤寒热病.邪热未至于胃.津液先已消烁.故胃强脾弱.水饮不能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难者.用脾约丸以开结.若邪传至阳明腑症而秘结.自有承气汤法.不在此例.(汇补)


【附:阴结】


阴结者.阴寒固结.肠胃血气凝滞而秘结也.外症不渴不食.肢冷身凉.大便硬闭.脉沉而迟.宜四物合附子汤.如久不大便而脉反微涩者.黄 建中汤.


秘结选方


导滞通幽汤 统治便燥之病属少阴者.


当归 生地 熟地 桃仁 升麻 大黄 红花大承气汤 统治便结之病属太阴者.


大黄 芒硝 枳实 浓朴脾约丸(和剂) 治气滞血热便结.


浓朴 芍药 枳实(各二两) 大黄(四两) 麻仁(二两另研) 杏仁(一两半)


炼蜜丸.温水下.通利即止.


润肠丸(东垣) 治风秘症.


羌活 归梢 大黄(各五钱) 麻仁 桃仁(各一两)


仁另研.蜜丸.白汤下.


麻仁丸 治气滞血凝之症.


麻仁 桃仁 杏仁 郁李仁 大黄 枳实 浓朴 当归 芍药去枳朴.加生熟地、升麻.名润燥汤.


五仁丸(得效)


桃仁 杏仁(各一两) 柏子仁(五钱) 松子仁(一钱半) 郁李仁(五钱) 陈皮(四两)


蜜丸.米饮下.


苁蓉丸(济生) 治津少血虚之症.


肉苁蓉(二两) 沉香(一两另研)


为末.麻仁汁打糊丸.米饮下.


益血丹(海藏) 治亡血便燥.


当归 熟地(等分)


蜜丸.弹子大.细嚼.酒下.


黄 汤 治老人便涩.


黄 陈皮(各五钱)


为末.每三钱.用麻仁一合.研烂.投水一杯.取浆去渣.煎候乳起.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空心服.


秘甚者两服愈.


通导法用猪胆去汁少许.入醋在内.将芦管相接缚定.纳谷道中.以手捻之.胆汁入内即通.


或用白蜜炼成.入盐、皂荚、麝香少许.捻如指大.入谷道.待欲便时乃去.


火熨法用大黄一两、巴豆五钱为末.葱白十枚.酒曲和成饼.加麝香三分.贴脐上.布护火熨.觉腹中响甚.去之.


快捷方式方


用白蜜化汤.入玄明粉三钱.空心服.如血热便燥者.加当归五钱煎服.


又法.取麻仁、苏子合研细.入水再研.取汁煮粥.啜之.一法.用菠菜取自然汁饮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