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目肿

《证治准绳·杂病》:目肿

风眼肿,用枸杞白皮、鸡子白皮等分,研令极细,每日三次吹鼻内。肝经实热眼赤肿痛,麦门冬汤、泻肝散、龙胆饮。风热上攻,目赤肿痛,金丝膏、琥珀煎、涤风散。白睛肿胀痛,大黄丸、桑白皮散、洗眼青皮汤、玄参丸、泻肺汤、朱砂煎。


【肿胀如杯证】谓目赤痛、睥胀如杯覆也。是邪在木火之有余。盖木克土,火生土,今肝邪实而传脾土,土受木克,而火不能生,火邪反乘虚而为炎燥之病,其珠必疼尤重,而睥亦急硬。若暴风客热作肿者,必热泪多而珠疼稍缓。然风热自外客感易退,治亦易愈。若木火内自攻击,则病亦退迟。重则疼滞闭塞,血灌睛中而变证不测矣。须用开导之法,轻则敷治而退,重则必须开导,此大意也。若敷治不退,及退而复来,并开导不消,消而复发,痛连头脑而肿愈高,睥愈实者,此风热欲成毒之候也。


【形如虾座证】因瘀滞已甚,血胀无所从出,遂致壅起,气轮状如虾座,甚则吐出睥外者,病尤急。非比鱼胞气分之可缓者。瘀血灌睛证与此证病虽一种,灌睛则概言而未至于极,此则极矣。有半边胀起者,有通珠俱被胀起盖定乌珠者,又有大 内近鼻梁处胀出一片,如皮如肉状似袋者,乃血胀从额前中落来,故胀起了大 里白上宽皮也,不可割,为血英在此处,误割者为漏为瞎,不可不辨认仔细。只用开导,血渐去而皮渐缩。小 胀出如袋者,亦然。其病,大意是血气两盛之患,宜以开导为先,次看余证,从而治之。在肺部最重,久则移传于肝,而风轮有害也。


【状如鱼胞证】气轮努胀,不紫不赤,或水红,或白色,状如鱼胞。乃气分之证,金火相搏所致。不用镰导,唯以清凉则自消复。若有微红及赤脉者,略略于上睥开之,不可过,此亦是通气之说,虽不通亦可。若头痛泪热及内燥而赤脉多者,防有变证,宜早导之,庶无后患。


【鹘眼凝睛证】有项强头疼,面脸赤燥之患,其状目如火赤,绽大胀于睥间,不能敛运转动,若庙塑凶神之目,犹鹘鸟之珠赤而绽凝者。凝,定也。乃三焦关格阳邪实盛亢极之害。


风热壅阻,诸络涩滞,目欲爆出矣。大宜于内迎香、太阳、两睥、上星等处要隘之所,并举而劫治之。


【因风成毒证】初发时,乃头风湿热、瘀血灌睛、睑硬睛疼等病,失于早治,虽治不得其法,遂致邪盛搏夹成毒,睥与珠通行胀出,如拳似碗,连珠带脑痛不可当,先从乌珠烂起,后烂气轮,有烂沿上下睑并脑及颧上肉尽空而死。若饮食少,脾泄脏结者,死尤速。若能饮食而脏调者,死迟。人至中年患此者,百无一二可生。若患头疼肿胀珠凸等证,治退复发,再治再发,痛胀如前者,即成此患。若已成者,虽治之胀少退,痛少止,决又发,发时再治,至于数四,终当一发不复退矣。既成此证,必无可生之理。未成者,十分用心调摄,疗治得宜,犹有可生。凡目病但见头脑痛甚,珠及睥胀而瘀努硬紧,虽敷镰亦不软,总开时略软,少顷如故者,皆此病来也。宜向内寻其源而救之,庶无噬脐之悔。


【旋胪泛起证】气轮自平,水轮自明,唯风轮高泛起也。或只半边泛起者,亦因半边火来之故。乃肝气独盛,胆液滞而木道涩,火郁风轮,故随火胀起。或在下,或在上,或在两旁,各随其火之所来,从上胀者多。非比旋胪尖起已成证而俱凸起顶尖不可医者,乃止言风轮胀起者耳。


【旋螺尖起证】乃气轮以里乌珠,大概高而绽起,如螺师之形圆而尾尖,视乌珠亦圆绽而中尖高,故曰旋螺尖起。因亢滞之害,五气壅塞,故胀起乌珠。在肝独盛,内必有瘀血,初起可以平治。失于内平之法,则瘀虽退而气定膏凝,不复平矣。病甚膏伤者,珠外亦有病,如横翳玉翳水晶沉滑等证在焉。盖初起时本珠欲凸之候,因服寒凉之剂救止,但失于戕伐木气,故血虽退而络凝气定,不复平也。


【神珠自胀证】目珠胀也,有内外轻重不同。若轻则自觉目内胀急不爽,治亦易退。重则自觉胀痛甚,甚则人视其珠,亦觉渐渐胀起者,病亦发见于外已甚。大凡目珠觉胀急而不赤者,火尚微,在气分之间。痛者重,重则变赤,痛胀急重者,有瘀塞之患。疼滞甚而胀急,珠觉起者,防鹘眼之祸。若目不赤,止觉目中或胀或不胀,时作有止不一者,为火无定位,游客无常之故。有风邪湿热气胜怫郁者,皆有自胀之患,但经血部至于痛者,皆重而有变矣。


【珠突出眶证】乌珠忽然突出眶也。与鹘眼证因滞而慢慢胀出者不同。其故不一,有因真元将散,精华衰败,致络脉俱损,痒极揩擦而出者,其人不久必死。有酒醉怒甚及呕吐极而KT 出者,有因患火证热盛而关格亢极而胀出者,有因怒甚吼喊而KT 出者,此皆因水液衰少,精血耗损,故脉络涩脆,气盛极火无所从出,出而窍涩,泄之不及,故涌胀而出。亦有因打扑而出者。凡出虽离两睑而脉皮未断者,乘热捺入,虽入脉络损动,终是光损。若突出阁在睑中而含者,易入,光不损。若离睑脉络皮俱断而出者,虽华佗复生,不能救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