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金匮钩玄》:痞

《临证指南医案》:痞

《女科证治准绳》:痞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痞

《伤寒六书》:痞

《伤寒六书》:痞

《续名医类案》:痞

《也是山人医案》:痞

《叶天士医案精华》:痞

《医学纲目》:痞

《医学纲目》:痞

《医学纲目》:痞

《伤寒直格》:痞

《杂病治例》:痞

《证治准绳·类方》:痞

《证治准绳·杂病》:痞

(食积兼湿。东垣有法有方。)


又痞满方


吴茱萸(三两) 黄连(八两) 粥为丸。


软石膏碾末,醋丸,如绿豆大,泻胃火、食积、痰。


宋 前议辛润下气以治肺痹。谓上焦不行。则下脘不通。古称痞闷都属气分之郁也。两番大便。胸次稍舒。而未为全爽。此岂有形之滞。乃气郁必热。陈腐粘凝胶聚。故脘腹热气下注。隐然微痛。法当用仲景栀子豉汤。解其陈腐郁热。暮卧另进白金丸一钱。盖热必生痰。气阻痰滞。一汤一丸。以有形无形之各异也。(痰热内闭)


黑山栀 香豉 郁金 杏仁 桃仁 栝蒌皮 降香 另付白金丸(五钱)


孙 寒热由四末以扰胃。非药从口入以扰胃。邪热。津液。互胶成痰。气不展舒。阻痹脘中。治法不但攻病。前议停药。欲谬药气尽。病自退避三舍耳。


人参 川连(盐水炒) 枳实 半夏 郁金 石菖蒲


某 脉不清。神烦倦。中痞恶心。乃热邪里结。进泻心法。(热邪里结)


炒半夏 黄芩 黄连 干姜 枳实 杏仁


刘 热气痞结。非因食滞。胃汁消烁。舌干便难。苦辛开气。酸苦泄热。是治法矣。


川连 生姜 人参 枳实 橘红 乌梅 生白芍


顾 气闭久则气结。不饥不食不大便。(气闭化热)


川贝母 白蔻仁 郁金 杏仁 金银花 绿豆壳


又 气结必化热。乃无形之病。故徒补无益。


鲜省头草 川斛 甜杏仁 川贝母 麻仁


何(三七) 烦劳之人。卫气少固。雾露雨湿。伤其流行清肃。疮痍外涸。脘胁反痹。乃经脉为病。无关腑脏。


钩藤 生白蒺 郁金 白蔻仁 桑叶 橘红


又 气窒热郁。仍治上可以通痹。


杏仁 郁金 香附 栝蒌皮 黑山栀 苏梗


周 寒热。呕吐蛔虫自利。是暑湿热外因。因嗔怒动肝。邪气入于厥阴。胸满腹胀消渴。议以开痞方法。(热邪入厥阴)


泻心汤去参甘加枳实白芍。


伊芳 因惊而得。邪遂入肝。故厥后热。神识昏狂。视得面青舌白。微呕渴饮。胸次按之而痛。此属痞结。乃在里之症。宗仲景以泻心汤为法。


川连 半夏 干姜 黄芩 人参 枳实


尤 面垢油亮。目 黄。头胀如束。胸脘痞闷。此暑湿热气内伏。因劳倦。正气泄越而发。既非暴受风寒。发散取汗。徒伤阳气。按脉形濡涩。岂是表症。凡伤寒必究六经。伏气须明三焦。论症参脉。壮年已非有余之质。当以劳倦伤。伏邪例延医。(暑湿伏邪夹食)


滑石 黄芩 浓朴 醋炒半夏 杏仁 蔻仁 竹叶


又 胸痞自利。状如结胸。夫食滞在胃。而胸中清气。悉为湿浊阻遏。与食滞两途。此清解三焦却邪汤药。兼进保和丸消导。


淡黄芩 川连 淡干姜 浓朴 醋炒半夏 郁金 白蔻仁 滑石 送保和丸三钱。


谈(氏) 胸痞不饥。热不止。舌白而渴。此暑邪未尽。仍清气分。(暑邪阻气)


鲜竹茹 淡黄芩 知母 橘红(盐水炒) 滑石 桔梗 枳壳汁 郁金汁


某(四一) 恶寒泄泻悉减。胸脘仍闷。余暑未尽。胃气未苏故耳。


大麦仁(四钱) 佩兰叶(三钱) 新会皮(一钱) 半夏曲(炒一钱半) 金斛(一钱半) 茯苓(三钱)


刘 湿热。非苦辛寒不解。体丰。阳气不足。论体攻病为是。胸中痞闷不食。议治在胃。(湿热伤胃)


川连 炒半夏 人参 枳实 姜汁 茯苓 橘红


邱 脉濡而缓。不饥不食。时令之湿。与水谷相并。气阻不行。欲作痞结。但体质阳微。开泄宜轻。(湿阻气分)


炒半夏 茯苓 杏仁 郁金 橘红 白蔻仁


某(三六) 舌白脘痛。呕恶腹鸣。此湿阻气分。胃痹成痛。是不通之象。


炒半夏(三钱) 高良姜(一钱) 广藿香(一钱) 橘红(一钱) 乌药(一钱) 香附(一钱半)


沈(二四) 精气内损。是皆脏病。萸地甘酸。未为背谬。缘清阳先伤于上。柔阴之药。反碍阳气之旋运。


食减中痞。显然明白。病患食姜稍舒者。得辛以助阳之用也。至于黄 麦冬枣仁。更蒙上焦。


斯为背谬极。议辛甘理阳可效。(中阳不运)


桂枝汤去芍加茯苓。


汪 脉沉。中脘不爽。肢冷。


人参(七分) 淡干姜(一钱) 炒半夏(一钱半) 川熟附(七分) 茯苓(三钱) 草果仁(八分)


朱(妪) 目垂气短。脘痞不食。太阴脾阳不运。气滞痰阻。拟用大半夏汤。


人参 炒半夏 茯苓 伽楠香汁


又 脉微有歇。无神倦欲寐。服大半夏汤。脘痛不安。不耐辛通。营液大虚。春节在迩。恐防衰脱。


人参 炒麦冬 北五味


某 舌白脘闷。中焦阳气不宣。


半夏 草果 浓朴 广皮 茯苓 藿香梗


张(五二) 胃寒涌涎。中痞。(胃寒)


泡淡吴萸 干姜 茯苓 半夏 橘红 川楝子


平 酒客脾胃阳微。下午阴气渐漫。脘中微痛。不饥。服苦降重坠辛燥。愈加不适者。清阳再受伤触也。宗仲景圣训。以转旋胸次之阳为法。(胸次清阳不运) 苓桂术甘汤。


某 气阻脘痹。饮下作痛。当开上焦。(肺气不降胸脘痹阻)


枇杷叶 大杏仁 苏子 降香汁 白蔻仁 橘红


张 脉涩。脘痞不饥。口干有痰。当清理上焦。


枇杷叶 杏仁 山栀 香豆豉 郁金 栝蒌皮加姜汁炒竹茹。


陈(三四) 食进颇逸。而胸中未觉清旷。宜辛润以理气分。勿以燥药伤阴。


枇杷叶 大杏仁 橘红 黑山栀 香豉 郁金 栝蒌皮 晨服。五剂后。接服桑麻丸。


杨 疟母用针。是泄肝胆结邪。瘦人疟热伤阴。梦遗。五心烦热。亦近理有诸。继患脘膈痞闷。不饥食减。大便不爽。乃气滞于上。与前病两歧。焉得用滋阴凝滞之药。思必病后饮食无忌。中焦清浊不和所致。


杏仁 土栝蒌 桔梗 半夏 黑山栀 枳实 香附汁


俞(女) 脘痹身热当开气分。


杏仁 栝蒌皮 枇杷叶 广皮 枳壳汁 桔梗


王(四三) 劳伤胃痛。明是阳伤。错认箭风。钓药敷贴。更服丸药。心下坚实按之痛。舌白烦渴。二便涩少。喘急不得进食。从痞结论治。(寒热客邪互结)


生姜汁 生淡干姜 泡淡黄芩 枳实 姜汁炒川连 半夏


案中六淫外侵。用仲景泻心汤。脾胃内伤。用仲景苓姜桂甘法。即遵古贤治痞之以苦为泄。辛甘为散二法。其于邪伤津液者。用辛苦开泄。而必资酸味以助之。于上焦不舒者。既有枳桔杏蒌开降。而又用栀豉除热化腐。疏畅清阳之气。是又从古人有形至无形论内。


化出妙用。若所用保和化食。白金驱痰。附姜暖中。参苓养胃。生脉敛液。总在临症视其阴阳虚实。灵机应变耳。(姚亦陶)


徐评 痞有二义。痞结成形之痞。是病胸膈痞满。是症痞结之痞。即积聚之类。另立一门亦可。


但痞满之痞。不拘何病皆有。此症如何另立一门。此非此老之故。乃编书之不明也。


〔大〕妇人 痞,由饮食失节,脾胃亏损,邪正相搏,积于腹中,牢固不动,有可征验,故名曰 ,气道壅塞,故名曰痞,得冷则发,冷入子脏则不孕,入胞络则月水不通。


〔薛〕前证若脾胃虚弱,用六君子加芎、归。(方见杂病虚劳,)若肝脾虚弱,用补中益气(杂病伤劳倦。)及归脾汤。(杂病健忘。)若肝火郁滞,佐以芦荟丸、(方见幼科疳门。)地黄丸。(即六味丸,杂病虚劳。)外贴阿魏膏。(见前。)患者须慎七情六淫,饮食起居,治者不时审察病机而药之,庶几有效。


穿山甲散 (《大全》)治妇人痞及恶血,气攻心腹疼痛,面无颜色,四肢瘦弱。


穿山甲(灰炒燥) 鳖甲(醋灸) 赤芍药 大黄(炒) 干漆(炒令烟尽) 桂心(各一两)川芎 芫花(醋炒) 当归(各半两) 麝香(二钱半,另研)


上为细末,入麝和匀,每服一钱,热酒调下,无时。


蓬莪术丸 (《大全》)治妇人 痞,腹胁妨痛,令人体瘦,不思饮食。


莪术(七钱半) 当归(焙) 桂心 赤芍药 槟榔 昆布 琥珀(研) 枳壳 木香(各半两)桃仁 鳖甲 大黄(各一两)


上为末,烂蜜丸如梧子大,食前米饮下二十丸。


丁香丸 (《大全》)治妇人 痞,结块不散,心腹疼痛。


雄雀粪(炒黄) 鳖甲(各一两) 砂 当归(焙) 芫花(醋炒干,各半两) 巴豆(二分半,去皮心油)


上为末,研令停,醋煮面糊丸如小豆大,当归酒下三丸。


桃仁散 (《普济》)治妇人 痞,心腹胀满,不能饮食,体瘦无力。


桃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者,麸炒令微黄) 诃子皮 白术 赤芍药 当归(各七钱半)京三棱(锉,微炒,一两) 鳖甲(醋炙,去裙烂,一两半) 陈皮(汤浸,去白焙,三两)


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一钱三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上方皆攻积之药,性多犷 ,用者慎之,如薛氏。



伤寒表里俱热,下证未全,法当和解。误下之早,则成痞。心下痞满而不痛,按之虚软者痞。


脉浮而尚恶寒者,表未解也,当先桂枝(二)解表已,而后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三十三)攻痞也;或只用五苓散(二十四)使除表里甚良。或痞恶寒而汗出者;或痞而烦小便不利者;或痞留饮湿热下利者;或已成痞,因其痞满误更下之,其痞转甚,呕哕下利,心烦躁者,无问脉浮、沉,并宜生姜煎汤调下五苓散(二十四)频服之。


或痞不已,则后亦湿热烦满,或谵妄,脉沉无他证者,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三十三);或小陷胸汤(十八)


亦可。下早成痞槟榔散(四十一)。


痞者,因太阳证当服麻黄汤而误用承气下之,而成痞满。此因虚邪留滞,若欲下之,必待表证罢而后可,宜小柴胡加枳桔汤。若恶寒汗出,痞满者,附子泻心汤。服后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表未解,心下妨闷者,曰支结,柴胡桂枝汤。表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心下痞硬,为表里俱病,桂枝人参汤为当也。


经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注云∶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轻于结胸者,心下满而不痛,按之则濡,是其虚邪留滞,故但满而不痛也,惟枳、桔最良。


欲攻之,只从表证解而后可。


痞者,关脉多沉,枳实理中丸、半夏泻心汤。关脉沉者,三黄汤泻其肝。若恶寒者,附子泻心汤。服此汤痞不去,烦渴,小便不利,五苓散。


下后复汗,心下痞而恶寒,表不解,不可攻痞,先与桂枝汤;表解,乃攻痞,三黄汤。


表未解而心下妨闷,曰支结,柴胡桂枝汤;胸胁满而微结,小柴胡汤加干姜、牡蛎。表证未罢,因攻之,协热而利,心下硬,为表里俱病,桂枝人参汤。


下利,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腹鸣,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治法通用桂枝人参汤。若下利不止,则治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又不止,只利小便,五苓散。


发热不解,呕吐不利,心下痞硬,大柴胡汤。吐、汗、下后噎气痞硬,旋覆代赭汤。


若咳逆气虚,用四逆汤。胃寒,先宜理中丸,后用旋覆代赭汤。


立斋治黄恭人,腹内一块,不时作痛,痛则人事不知,良久方苏,诸药不应。诊其脉沉细,则非疮毒。河间云∶失笑散,(五灵脂、蒲黄等分为末,醋汤调,每服二钱。)治疝气及妇人血气痛欲死并效。与一服,痛去六七,再服而平。此药治产后心腹绞痛,及儿枕痛尤妙。


钱国宾治陈小山妻,年三十二岁,痞成形,状宛如鲫鱼,长五寸,阔寸许,头尾口牙悉具,渐渐游行穿肠透膜,上近喉边,下近谷道,饮血咬肝,声呼痛楚,形神野狼狈。其脉强牵,尚有胃气,可治。先以古方五味紫金锭磨服止痛,次以 刀豆壳一两为君,以此豆能杀痞也。乳香、没药定痛活血,麝香通窍,木香顺气,调以砂糖作饵。痞受毒药,旬日内伏不动,月余而化,便出如蚬肉一堆。以四物、参、术、枸杞、香附,调理百日全安。


张文潜药戒云∶张子病痞,积于中者,伏而不能下,自外至者,捍而不能纳。从医而问之,曰∶非下之不可。归而饮其药,既饮而暴下。不终日,而向之伏者,散而无余;向之捍者,柔而又不支。焦膈导达,呼吸开利,快然若未始疾者。不数日,痞复作,以故药,其快然也亦如初。自是逾月,而痞五作五下,辄下每愈。然张子之气,一语而三引,体不劳而汗,股不步而栗,肤革无所耗于外,而其中 然,莫知所自来。闻楚之南,有良医焉,往而问之。医叹曰∶子无叹是 然者也。天下之理,其甚快于余心者,其未必有所伤。求无伤于终身者,则初无快于吾心。痞横于胸中,其累大矣,击而去之,不须臾而除甚大之累,和平之物,不能为也,必将击搏震挠而后可。其攻未成,而和平已病,则子之痞,凡一快者,子之和一伤矣。不终日而快者五,则和平之气,不既索乎?且将去子之痞,而无害其和乎?子归燕居三月,而后予之药,可为也。张子归,三月而后请之。医曰∶子之气少全矣。取药而授之,三日而疾少平,又三日而少康,终年而复常,且饮药不得亟进。张子归而行其说,其初使人懑然迟之,盖三投其药,而三反之也。然日不见其所攻,久较则月异而时不同,盖终岁而疾平。(《容斋五笔》。)


张子和治息城司侯,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杯覆而大,痛不住,药无功。议用燔针炷艾,病患患之,乃求于张。张至,适巫者坐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疾者。至是大笑不可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结块皆散。张曰∶《内经》言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又曰∶喜胜悲。《内经》亦有此法,治之不知,何用针灸哉?适足增其痛耳。(妙人妙想,触机即应,故古今真能治疾者,子和一人而已。)


刘子平妻,腹中有块如瓢,十八年矣,经水断绝,诸法无措。张令一月之内,涌四次,下六次,所去痰约一二桶,其中不化之物,有如葵菜烂鱼肠之状。涌时以木如意 之,觉病稍如刮,渐渐如平。及积之尽,块反洼如臼,略无少损。至是面有童色,经水既行,若当年少,可以有子。


张主簿妻,病肥气,初如酒杯大,发寒热,十五年余。后因性急悲盛,病益甚,惟心下三指许无病,满腹如石片,不能坐卧,针灸匝矣,徒劳力耳。张曰∶此肥气也,得之季夏戊己日,在左胁下,如覆杯,久不愈,令人发 疟。 疟者,寒热也。以瓜蒂散吐之,如鱼腥黄涎,约一二缶。至夜,令用舟车丸、通经散投之,五更,黄涎浓水相半,五六行,凡有积处皆觉痛。后用白术散、当归散,和血流经之药,如斯涌泄,凡三四次方愈。


山东颜先生,有积二十年,目视物不真,细字不睹,当心如顽石,每发痛不可忍,食减肉消,黑 满面,腰不能直。因遇张,令涌寒痰一大盆如片粉。夜以舟车丸、通经散,下烂鱼肠葵菜汁七八行。病十去三四,以热浆粥投之,复去痰一盆。次日又以舟车丸、通经散,前后约一百余行,略无少困。不五六日面红 去,食进目明,心中空旷,遂失顽石所在。旬日外来谢。


杜弓匠子妇,年三十,有孕已岁半矣,每发痛则召侍媪侍之,以为将产也。一二日复故,凡数次。张诊其脉涩而小,断之曰∶块病也,非孕也。《脉诀》所谓涩脉如刀刮竹形,主丈夫伤精,女人败血,治法有病当泻之。先以舟车丸百余粒,后以调胃承气汤加当归、桃仁,用河水煎,乘热投之。三日后,又以舟车丸、桃仁承气汤,泻出脓血杂然而下。每更衣,以手向下推之揉之则出。后三二日,又用舟车丸,以猪肾散佐之。一二日,又以舟车丸、通经散,如前数服,病去十九。俟晴明,当未食时,以针泻三阴交穴,不再旬,已消矣。


孙主簿季述之母,久患胸中痞急,不得喘息,按之则脉数且涩,曰∶胸痹也。因与仲景三物小陷胸汤,一剂知,三剂愈。(《医学纲目》。)


龚子才治吴仰泉坚,年五旬,患腹中积块如盘大,年余渐卧不倒,腹响如雷,嗳气不透,口干,吐白沫,下气通则少宽,五心烦热,不思饮食,肌瘦如柴,屡治无效。诊之,六脉涩乱数,气口紧盛,知为寒凉克伐之过,使真气不运,而瘀血不行。与八珍汤加半夏、陈皮、木香、浓朴、莱菔子、大腹皮、海金沙,三剂,小便下血如鸡肝状。至十二剂,下黑血块盆许。腹中仍有数块,仍以八珍汤加枳实、香附,五剂而痊。


一妇人年近三十,患腹左胁有一大块,坚硬如石,有时痛,肚腹膨胀,经水不调,白带频下,夜热,脉急数,以千金化铁丸一料,块消即孕,生一女。(此方疑龚杜撰,四物之外,一派破血行气而已。)


李河山患腹左一块,数年不愈,后食柿饼过多,腹胀满闷。诊之,六脉洪数,气口紧盛,以藿香正气丸加山楂、神曲,二剂而愈。逾月,又因饮食失节,腹胀如初,用前药勿效,与行湿补气养血汤,二十余剂始安。因嘱曰∶病虽愈,体未复元,务宜谨守,勿犯禁忌。后数月,过龚曰∶凡有病者,皆天与也,不在服药谨守,若颜子亚圣,岂不能保养,何短命死矣?我今保养半年,未见何如,从可知也。龚不能对,遂复恣纵无忌。未旬日,忽患痢赤白,里急后重,痛不可忍,日夜无度,乃自置大黄一剂,数下无效。复求诊,六脉洪数,先与调中益气汤二剂,又以补中益气汤加白芍、黄连微效。彼欲速愈,易医,不审其夙有痞满之病,复下之,不愈。又易一医,再与下药,遂肛门下脱,痛如刀割。腹胀如鼓。此元气下陷也,当大补升提而反泻之,不亡何待?(此症湿热内蕴,兼有积滞,因柿饼之寒滞,故为胀满。藿香正气能燥湿行气,故遂愈。然病根未拔,故伤食而复病。继用汤药,想即藿香正气之类,去湿而不能去热,故不效。行湿补气养血汤,又加以血药益湿之品,虽迁延而愈,非真愈也。始终治法,均未中肯。若早以黄连理中,枳实理中,更互治之,病必速愈,何至有变痢之患乎?)


陆养愚治茅鹿门三夫人,经期参前,腹中有块升动,有时作痛作胀,大便不实,脾胃不和,其脉人迎大于气口二倍。(以此断为血有余。)茅问曰∶此症屡服消导及养血之药,轻则枳实、枳壳、木香、豆仁,重则槟榔、棱、莪,俱以养血佐之,药颇中和,而病反增剧何也?曰∶据脉左盛于右,气不足而血有余,今所服不惟诛伐无过,且损不足而益有余,欲其病之不剧得乎?用人参、白术、陈皮、干姜、大枣,以益其气,用消痞丸以去其血之瘀。其方用香附醋炒四两,元胡索醋炒一两五钱,归尾二两,川芎、红花、桃仁、海石、瓦楞子火 醋淬各一两。醋打面糊为丸,与煎剂相间服,未半料而块已失,大便结实,经水如期。


李士材治于郡守,在白下时,每酒后腹痛,渐至坚硬,得食辄痛。得食反痛,实症无疑。脉之,浮大而长,脾有大积矣。然两尺按之软,不可峻攻,令服四君子汤七日,投以自制攻积丸三钱。但微下,更与四钱与服,下积十余次,皆黑而韧者。察其形不倦,又进四钱,于是腹大痛,而所下甚多。服四君子汤十日,又进丸药四钱,去积三次。又进二钱,而积下遂至六七碗许。脉大而虚,按至关部豁如矣,乃以补中益气调补,一月全愈。攻补互施法。


王工部郁结成痞,形坚而痛甚,攻之太多,遂泄泻不止,一昼夜计下二百余次,一月之间,肌体骨立,神气昏乱,舌不能言,已治木待毙。李诊之曰∶在症虽无活理,在脉犹有生机。以真脏脉不见也,大虚之后,法当大温大补。一面用枯矾、龙骨、粟壳、樗根之类,以固其肠;一面用人参二两,熟附五钱,以救其气。三日之间,服参半斤,进附二两,泻遂减半,舌转能言。更以补中益气加生附、生干姜,并五帖为一剂,一日饮尽。(就进药而论,则胃能纳受可知。)如是者一百日,精旺食进,泻减十九。然每日夜犹下四五行,两足痿废,用仙茅、巴戟、丁、附等为丸。参附汤并进,计一百四十日而步履如常,痞泻悉愈。(枯矾虽敛而苦寒,何不用禹粮、石脂?)


姚氏妇久患痞积,两年之间,攻击之剂,无遗用矣,而积未尽除,形体 羸。李曰∶积消其半,不可伐矣,但用补剂,元气一复,病自祛耳。遂作补丸,服毕而痞果全消。逾三年,调理失宜,胸腹痛甚,医以痛无用补法,用理气化痰之剂,痛不减。脉之大而无力,此气虚也,投以归脾汤加人参二钱,其痛乃止。


喻嘉言治袁聚东,年二十岁,生痞块,卧床数月,进化坚消痞之药,渐至毛瘁肉脱,面黧发卷,殊无生理。其块自少腹脐旁,分为三岐,皆硬如石,按之痛不可忍。脉只两尺洪盛,余俱微细。谓初时块必不坚,以峻猛之药攻,至真气内乱,转获邪气为害,其实全是空气聚成,非如女子月经凝而不行,即成血块之比。观两尺洪盛,明是肾气传于膀胱,误施攻击,其气不运,结为坚块,故按之则愈痛也。虚症亦有按之而愈痛者,姑用大补中药一剂,以通中下之气,然后用大剂药内收肾气,外散膀胱之气,约三剂,可全愈矣。先以理中汤加附子五分,一剂,块减十之三。再用桂、附一大剂,肠中气向甚喧,顷之,三块一时顿没。再服一剂,果全愈。更用补肾药加桂、附,多用河车为丸以善后,取其以胞补胞,而助膀胱之化源也。(俞东扶曰∶此人攻伐太过,易以温补,未足为奇。惟两尺洪盛,非此诠解,谁不面墙?至于桂、附、河车,同补肾药为善后计,则与肾气传膀胱之论,紧切不泛,非通套治痞成法可比。)


冯楚瞻治戚氏妇,腹中有块作痛,发则攻心欲死,上则不进饮食,下则泄泻无度,医药三百余剂不效。脉之,六部沉细已极,右关尺似有似无,明系火衰土弱,肾家虚气上凌于心,脾土不能按纳奔豚之气,非温补不可。用炒干熟地八钱,补水以滋土;炒黄白术六钱,补土以固中;炮姜、熟附各二钱,补火以生土;更入五味子一钱以敛之,俾祖气有归,脏得其藏,而肾气纳而不出也。数剂而安,一月全愈。按∶冯公此案,前人所未发,字字如良玉精金,后贤宜三复之。


吴孚先治一人患痞,前医用攻药已去六七。适前医他往,吴与汤丸,俱系参、术补剂。病者云∶去疾莫如尽,奈何留之?吴曰∶正所以尽去其疾也。经曰大积大聚,衰其半而止。此前医之用攻也。又曰∶补正则邪自除,此余之用补也。若必尽攻,则痞去而鼓胀成,是欲尽去其疾,而反益其疾矣。乃遵服不间而痊。


张路玉曰∶顾晋封室,患痞在胁下,或令用膏药加阿魏一分,麝香半分贴之。五六日间,遂下鲜血,血块甚多,一二日方止。是后每岁当贴膏时必发。近邻妪亦用阿魏膏贴痞,下血如前。世以阿魏、麝香为痞块必用之药,外用为患若此,况服食乎!为拈出以为虚弱人漫用攻击之戒。


韩贻丰治昝中翰如颖,病数日,二旬不食矣,已治木。韩视之,病色如灰,声低喉涩,瞳神黯然无光。私语其子曰∶此甚难治。病者觉之,乃哀恳曰∶我今年六十七矣,即死不为夭,但遇神针而不一用而死,死且不瞑目。我生平好酒而不好色,幸为我下一针。于是乃勉为用针,令卧床坦腹,拊其脐下有一痞,周遭径七寸,坚硬如石。乃以梅花针法,重重针之。又针其三脘,又针其百劳、百会,皆二十一针。针毕,令饮醇酒一杯。乃摇手曰∶恶闻酒气,以两月矣。强之,初攒眉,既而满引如初。


顾鸣仲有腹疾,近三十年,朝宽暮急,每发腹胀,十余日方减。食面及房劳,其应如响。腹左隐隐微高鼓,呼吸触之, 有声。以痞块法治之,内攻外贴,究莫能疗。喻嘉言议之曰∶人身五积六聚,心肝脾肺肾之邪,结于腹之上下左右,及当脐之中者,皆高如覆盂者也。胆胃大小肠膀胱命门之邪,各结于其本位,不甚形见者也。此症乃肾脏之阴气,聚于膀胱之阳经,有似于痞块耳。肾有两窍,左从前通膀胱,右从后通命门,邪结于腹之左畔,即左肾与膀胱为之主也。六腑惟胆无输泻,其五腑受五脏浊气,不能久留,即为输泻者也。今肾邪传于膀胱,膀胱失其输泻之职,旧邪未行,新邪踵至,势必以渐透入募原,如革囊裹物者然。夫人一围之腹,大小膀胱俱居其中,而胞又居膀胱之中,惟其不久留而输泻,是以宽然有余。今肾气不自收摄,悉输膀胱,膀胱之气蓄而不泻,失其运化,宜其胀也。治法补肾水而致充足,则精气深藏,而膀胱之胀自消;补膀胱而令气旺,则肾邪不蓄,而输化之机自裕。然补肾易而补膀胱难,以本草诸药,多泻少补也。经于膀胱之不足者,断以死期,岂非以膀胱愈不足则愈胀,胀极,势必逆传于肾,肾胀极,势必逆传于小肠,小肠胀极,势必逆传于脾,乃至通身之气,散漫而无统耶?医者能早见而预图之,能事殚矣。


杨乘六治朱氏妇,病胸膈痞闷,兼寒热往来,口干作渴,饮食不进,服宽利清解药益甚。脉之,右关弦数而沉,面色带红,舌干微黄,乃与益阴地黄汤。或曰∶胸满不食累月矣,二陈、枳壳,尚不能通,地黄、山药、五味、萸肉,俱酸涩阴滞之物,其可投乎?曰∶此症本因肝胆燥火闭伏胃中,其原则由于肾水之不足。盖肾者,胃之关也,水不足,则火旺熏蒸,而胃阴亏。胃与肝胆相并,且为其所胜。又肾既不足,则肝胆阴木无水以养而燥火独炽,于是乘其所胜之虚而入之。且冲于上,则口干咽燥;流于下,则二便秘急;塞于中,则为胸闷。脉浮弦而关更甚,右手沉细而关则带滑,此肝木有余,脾血不足之候也。与疏肝助脾,调气养血,则火降郁开,而痰自内消矣。用调气养荣汤加陈皮、前胡,佐茯苓消痰止嗽,青皮、香附、豆仁、白芍疏肝宽肠。总之,气得川流,则血自津润。数剂后,用润字丸间服,每次五分。十日症降序,改用六君子,改养血调气药。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壮者气行则愈,弱者着而成病也。后以纯补,间用调气治嗽之品,五旬而痊。


陈三农治一少年,体薄弱,且咳血,左边一块,不时上攻作痛,左金、芦荟俱不应。诊其脉,三部虽平,而细涩不流利,因作阴虚治,四物汤加知、柏、元参、丹参、鳖甲,数剂顿愈。


卢缝中(去声。)痞痰,忽梦一白衣妇人谓之曰∶食蔗即愈。诘朝见鬻蔗,缝揣囊中,且乏一镪,惟有唐山一册,遂请易之。曰∶吾乃负贩者,将安用此?哀求之,遂贻数挺。缝喜而食之,至旦遂愈。(《野史》。)按∶本草蔗能治蛔,蛔能令人痞胀。卢病迨是蛔作楚耳,故食之即愈。


张子和治显庆公僧应寺,有沉积数年,虽不卧床枕,每于四更后,心头闷硬,不能安卧,须起行寺中,习以为常。人莫知为何病,以请于张。张令涌出涎胶一二升,如黑矾水,继出绿水,又下脓血数升,自尔胸中如失,便能饮饵无算,安眠至晓。


一妇人小腹中有块,其脉涩,服攻药后,脉见大,以四物汤倍白术,白芍、甘草为佐。俟脉充实,间与硝石丸,两月消尽。


至正二十五年夏六月,里人周伯安,病积气在右胁下,喘且胀者五阅月。医来,类补以温热之剂,病日剧,几殆矣。陆君祥往视之,曰∶是息贲也,法当大下,《内经》所谓留者攻之,土郁者夺之也。积气贲门,邪未去,其可补乎?从之,不终日而愈。(《强斋集》。)


汪石山治一人,年逾三十,形瘦苍白,病食则胸膈痞闷汗多,手肘汗出尤甚多,四肢倦怠或麻,晚食若迟,来早必泄。初取其脉浮软近驶,两关脉乃略大,曰∶此脾虚不足也。彼曰∶尝服参术膏,胸膈亦觉痞闷,恐病不宜于参、 。曰∶膏则稠粘,难以行散也,改用汤剂,痞或愈乎。用参、 各二钱,白术钱半,归身八分,枳实、甘草各五分,麦冬二钱,煎服一帖,上觉胸痞而下觉失气。彼疑参、 使然。曰∶非也。使参、 使然,但当胸痞,不当失气,恐由脾胃过虚,莫当枳、朴之耗也。宜除枳、朴,加陈皮六分,再服一帖,顿觉胸痞宽,失气除,精神爽垲,脉皆软缓不大,亦不驶矣。可见脾胃虚者,枳、朴须慎。用为佐使,况有参、 、归、术为之君,尚不能制,然则医之用药,可不戒乎!


张景岳治金孝廉,以劳倦伤脾,别无他症,但不食,遂用参、术、归、附、桂、姜、甘草之属,半月始愈。后因病后,复不食如此,自分必死,仍用前药而安。


钱国宾治王元直父,腹左一痞,形如镜大,视之乃镜痞也,生于皮内肉上,可治以三品膏。巴豆、蓖麻子肉各四两,杏仁一两,黄丹八两,香油一斤二两,熬膏药,贴二十日,一日一换,出脓一二碗。内服参、 托里,月余收口而愈。


蒋仲芳治陈氏妇,年二十六,生痞块已十年,在脐上,月事先期,夜则五心发热,火嘈膨闷,忽一日痞作声,上行至心下,则闷痛欲绝,为针上脘,癖下而痛定。然脐旁动气不息,复针天枢穴,动气少止。遂用当归五钱,白芍、白术、延胡、丹皮、川芎、条芩各一钱,枳实、官桂、槟榔、木香各三分,醋炙鳖甲二钱,水煎,空心服,至十二剂而愈。


聂久吾治刘氏妹,禀气怯弱,性情沉郁,年三十,病晚间发热,天明复止,饮食少进,烦躁不安,肉削骨露,医药不效。诊其脉歇至。因其烦躁发热,颇用芩、连、知、柏等凉剂,虽无效,亦不觉寒凉。第恐多服伤胃,则无生机矣。因问其热从何处起,曰∶自右胁一围先热,遂至遍身。乃悟此必气郁痰结而成痞块,胸膈壅滞,遂燥热,气结而脉亦结,此脉与症合,不足忧也。当先攻痞,以除其根,则诸症自愈。因用磨痞丸,每日服三次。服至三四次而块消其半,热渐退。至七八两,块消热尽除,不数月全安矣。当其痰凝气滞,痞结右胁,不惟医者不知,而病者亦不觉也。非察其病根而拔去之,何能取效也?三棱、莪术皆醋炒,花粉、大黄酒炒,制香附各八钱,槟榔、黄连姜汁炒、黄芩酒炒、枳实炒、贝母、连翘各六钱,山栀、前胡、青皮醋炒、延索各五钱,广皮四钱,南木香二钱,郁金三钱,为末,先用竹沥洒润,次用粘米粉搅硬,糊丸绿豆大,每服百丸。按∶此案与痰门陆养愚治董浔阳夫人脉症俱同,而方异,大约陆案乃剽袭耳。今此案入痞门者,俾知痞症,有痰结一端也。


化痞膏方,密陀僧六两,阿魏五钱,羌活一两,水红花子三钱,同研细末,用香油一斤熬膏,退火摊贴。凡患此症,肌肤定无毫毛,须看准,以笔圈记,方用膏贴。多年者,只用两张。内服克坚酒,水红花子研三钱,浸火酒两斤,日服三次,随量饮之。


许(四六)昨用苦辛开痞.呕逆已止.脉象稍清.但胸次按之而痛.此属热邪阻遏中焦.清气为无形质.是与食滞两岐.


川连(六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淡黄芩(一钱) 杏仁(三钱) 栝蒌皮(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



戴(廿八)脉象短数.脘闷.舌白粘腻.得大便胸次稍舒.此属热结在上.为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况肺与大肠.亦是表里相应.见症拟栀豉汤以解其陈腐之邪.


佩兰叶(三钱) 郁金(一钱) 枳壳(一钱) 炒香淡豉(一钱五分)杏仁(三钱) 桔梗(一钱) 黑山栀(一钱五分) 栝蒌皮(一钱五分)



马(二六)胃虚痞塞.拟辛以助阳.


姜汁炒川连(五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淡干姜(八分)黄芩(一钱) 鲜竹茹(三钱) 茯苓(三钱)


日前议用辛润下气以治肺痹.谓上焦不行.则下脘不通.古称痞闷多属气分之郁也.两番大便.胸次稍舒.而未为全爽.此岂有形之滞.乃气郁必热.陈腐粘凝胶聚.故脘腹热气下注.隐然微痛.法当用仲景栀子豉汤.解其陈腐郁热.暮卧另进白金丸一钱.盖热必生痰.气阻痰滞.一汤一丸.以有形无形之各异也.


黑山栀 郁金 香豉 桃仁 杏仁 栝蒌皮 降香 白金丸



面垢油亮.目 黄.头胀如束.胸脘痞闷.此暑湿热气内伏.因劳倦正气泄越而发.既非暴受风寒.发散取汗.徒伤阳气.按胀形濡涩.岂是表症.凡伤寒必究六经.伏气须明三焦.论症参脉.壮年已非有余之质.当以劳倦损伤伏邪例延医.


滑石 黄芩 浓朴 醋炒半夏 杏仁 蔻仁 竹叶



因惊而得.邪遂入肝.故厥后热.神色昏狂.诊得面青舌白.微呕渴饮.胸次按之而痛.此属痞结.乃在里之症.宗仲景以泻心汤为法.


川连 半夏 干姜 黄芩 人参 枳实



疟母用针是泄.肝胆结邪.瘦人疟热伤阴.梦遗五心烦热.亦近理有诸.继患脘膈痞闷.不饥.大便不爽.食减.乃气滞于上与前病两歧.焉得用滋阴凝滞之药.思必病后饮食无忌.中焦清浊不和所致.


杏仁 土栝蒌 桔梗 半夏 黑山栀 枳实 香附汁



精气内损.是皆脏病.萸地甘酸.未为背谬.缘清阳先伤于上.柔阴之药.反碍阳气之旋运.食减中痞.显然明白.病患食姜稍舒者.得辛以助阳之用也.至于黄 麦冬枣仁.更蒙上焦.斯为背谬.姑议辛甘理阳可效.


桂枝汤去芍加茯苓


痞者,心下痞满而不能食是也。仲景云∶满而不痛为痞,满而痛为结。



〔垣〕夫痞者,心下满而不痛是也。太阴者,湿也。主壅塞,乃土来心下为痞满也。伤寒下太早亦为痞,乃因寒伤其荣。荣者,血也。心主血,邪入于本,故为心下痞闷。仲景立泻心汤数方,皆用黄连以泻心下之土邪,其效如附应桴。故《活人书》云∶审知是痞,先用桔梗枳壳汤,非以此专治痞也。盖因先错下必成痞症,是邪气将陷而欲过胸中,故先用截散其邪气,使不致于痞。“先”之一字,早用之义也。若已成痞而用之,则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而反损胸中之正气,则当以仲景痞药治之。经云∶察其邪气所在而调治之,正谓此也。非止伤寒如此,至于酒积杂病,下之太过,亦作痞伤。盖下多亡阴,亡阴者谓脾胃水谷之阴亡也。故胸中之气因虚下陷于心之分野,故致心下痞。宜升胃气,以血药兼之。若全用气药导之,则其痞益甚,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膨胀,皆非其治也。又有虚实之殊,如实痞大便闭者,浓朴枳实汤主之;虚痞大便利者,白芍陈皮汤主之;如饮食所伤痞闷者,当消导之,去其胸中窒塞;上逆兀兀欲吐者,则吐之,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



〔海〕治痞独益中州脾土,以血药治之,其法无以加矣。伤寒痞者,从血中来;杂病痞者亦从血中来。虽俱为血症,大抵伤寒之症,从外至内,从有形至无形,故无形气症,以苦泄之;有形血症,以辛甘散之。中满者,勿食甘,不满者,复当食也。中满者,腹胀也。如自觉满而外无腹胀之形,即非中满,乃不满也。不满者病也,当以甘治之可也。(无形气症以苦泄之者,枳实、黄连之类是也;有形血症以辛甘散之者,仲景人参汤是也。)



〔垣〕黄 补中汤


黄 (五分) 人参(八分) 甘草 白术 苍术(各五分) 陈皮(五分) 泽泻 猪苓 茯苓(各三分)


用水煎至七分,温服,送下大消痞丸。



〔丹〕治一妇人,因有大不如意事,遂致膈满不食。因循累月,积成 痞,不能起坐。至午巳间必发热面赤,酉戌后热退,面赤亦退。至夜小便虽数,每出数滴而已。六脉沉涩而短小,左右一般,重取皆有。经水虽按月,亦数滴而已。予曰∶此志不遂而气郁,胃有瘀血而血亦虚。郁气成痰在中宫,却不食。兼用补泻之治法。以白术二钱,人参、茯苓各一钱,红花一豆大,陈皮一钱,煎取浓汤一呷,食前热服之。少顷药行,后与半匙稀粥。又少顷,用减轻粉牵牛三花丸,如芝麻大,以津唾下十五丸。一日一夜煎药、丸药各服四遍。至次日方食知味,又次日食稍进,第三日则热退面亦不赤。如此七日,饮食起坐,平复如初。


三婶口渴食少,气痞脉弦。


白术 青皮 半夏(各二钱) 干葛(一钱半) 木通(一钱) 甘草(炙,少许)


分二帖。姜二片,煎下与点丸三十丸、保和丸二十丸。


葶苈丸治心下痞,胸中不利。


苦葶苈(酒浸炒) 人参(各三钱) 甘草根(炙) 羌活 柴胡 独活(各二钱) 黄芩(三钱,一半酒浸,一半炒) 砂仁 茵陈(酒炒。各一钱) 白豆蔻(一钱) 青皮 浓朴 半夏(各五分)当归身(七钱)


上为末,蒸饼丸,筛内水发如米大。临卧白汤服一钱。


木香消痞汤治因忧气郁结中脘,腹皮急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亦不散,常觉痞闷。


柴胡(七分) 陈皮(八分) 甘草(炙,五分) 半夏(一钱) 生姜(一钱) 归梢(二钱) 红花(少许)枳实(一钱) 木香(七分) 草蔻(一钱)


作一服,水煎去渣,食前热服。忌酒面等物。


大消痞丸治一切心下痞满,及积年久不愈者。


黄芩 黄连(炒。各六钱) 姜黄 白术(各一钱) 人参(二钱) 甘草(炙) 砂仁(各一钱)枳实(炒,五钱) 半夏(制,四钱) 干姜(一钱) 陈皮(二钱) 神曲(炒,一钱) 泽泻(三钱)浓朴(二钱) 猪苓(一钱半)


上为末,水浸蒸饼为丸。每服六七十丸至百丸,食远白汤下。


黄连消痞丸治心下痞满,壅塞不散,烦热喘促不宁。


黄连(一两) 枳实(炒,七钱) 干姜(二钱) 半夏(七钱) 黄芩(一两) 茯苓 白术 甘草(炙。各三钱) 姜黄(一钱) 泽泻(一两) 猪苓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白汤食前下。


失笑丸治右关脉浮弦,心下湿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


枳实 黄连(各五钱) 干姜(二钱) 半夏曲(三钱) 浓朴(炙,四钱) 人参(五钱) 甘草(炙,二钱) 白术(三钱) 麦 (二钱)


上为末,水浸蒸饼为丸。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不拘时量虚实加减服。



〔丹〕小娘心头痞闷,口干,面微黄,脉洪。


黄连 半夏 白术 青皮 木通(各三钱)


分三帖。姜煎,去渣热服,下保和丸十五丸。


回金丸泻肝火,行湿与热。能开痞结,治肝邪,补脾土。


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


上为末,水浸蒸饼为丸。一方用黄连六两,吴茱萸半两,一名佐金丸。



〔海〕少阴面赤下痢,心下痞,泻心汤加减例。易老单用黄连泻心汤,用钱氏法。后随症加减。


烦者,加山栀。燥,加香豉。呕,加半夏。满,加枳实、浓朴。腹痛,加芍药。脉迟,加附子。


下焦寒,加干姜。大便硬,加大黄。如用姜、附,先煎令熟,使热不僭,后加黄连同用。



〔罗〕枳实理中丸 治中脘痞满,滞气不消,积寒停冷,饮食不化。(方见伤寒。)



〔仲〕人参汤治胸痹心痞。(方见胸痹。)半夏泻心汤治痞满,关脉沉。(方见伤寒。)



〔丹〕一女子在家,因事不如意,郁结在脾。半年不食,每日食枣数枚,适喜馒头,亦能少食,惟深恶粥饭。予诊其脾气,非枳实不能散。遂以温胆汤去竹茹与服。经三月,服二百帖而愈。


又一女子,二十余,许婚后夫远出,二年不归。女子病重不食,困卧如痴,他无所苦,诸医不效。予往治之,见女向里床而睡,形体羸瘦。予思之,此气结病也,药不能治,得怒可解。予往激其怒,掌其面三,且责以不得有外思。女果大怒而哭,待其哭一二时许,令其父母解之。进药二帖,即欲食矣。予谓其父母曰∶虽愈必得喜方可解,若再思则结气必复至矣。其父因伪作其夫有书回,约日成婚。一月余其夫果归,病得全愈。


饮食伤脾痞闷,轻者,大消痞丸、枳术丸、回金丸之类;甚者,微下之、吐之。下之者,槟榔丸、煮黄丸;吐之者,二陈汤及瓜蒂散探吐之是也。



〔《经》〕治膈下冷气及酒食饱满。常服用青皮四两,分作四分。一分用汤浸一宿去穣;余三分用盐二两拌匀,良久,铫内微炒焦为末。每服一钱半,茶末五分,水一盏,煎七分,放温常服。用沸汤点服,尤妙。寒痞,辛甘散之,枳实理中丸之类是也。热痞,苦寒泄之,大消痞丸之类是也。



〔丹〕治痞。软石膏研末,醋糊丸服。能泻胃火、食积、痰火。


运气痞有三∶


一曰湿痞。经云∶土平气曰备化。备化之纪,其病痞。又云∶太阴所至为蓄满,为积饮痞膈。


又云∶太阴司天之政,民病寒湿痞逆。又云∶土郁之发,痞坚腹满。又云∶土不及曰卑监。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是也。


二曰寒痞。经云∶水郁之发,民病痞坚腹满。又云∶太阳之复,心痛痞满是也。


三曰燥痞。经云∶阳明之复,甚则痞满是也。



〔海〕问井主心下满。十二经皆有井,当治何井?假令善洁、面青、善怒,是少阳经受病,当治金井窍阴是也。假令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足厥阴肝经受病,当治木井大敦是也。假令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足太阳膀胱受病,当治阳井至阴是也。假令手足自温、自利、不渴,足太阴脾受病,当治阴井隐白是也。



〔罗〕药戒客有病痞者,积于其中,伏而不得下,自外至者,捍而不得纳。从医而问之曰∶非下之不可。归而饮其药,既饮而暴下,不终日而向之伏者散而无余,向之捍者柔而不支,焦膈通达,呼吸开利,快然若未始有疾者。不数日,痞复作,投以故药,其快然也亦如初,自是不逾月,而痞五作五下,每下辄愈。然客之气,一语而三引,体不劳而汗,股不步而栗,肌革无所耗于前,而其中柔然莫知其所来。嗟夫!心痞非下不可已,予从而下之,术未爽也。 然独何如?闻楚之南有良医焉,往而问之。医笑曰∶子无怪是 然者也!凡子之术固为是 然也。坐,吾语汝。天下之理,有甚快于吾心者,其末也必有伤。求无伤于其中,则无望快于吾心。夫阴伏而阳蓄,气与血不运而为痞,横乎子之胸者,其累大矣。击而去之,不须臾而除甚大之累,和平之物不能为也,必将搏击震挠而后可。夫人之和气冲然而甚微,泊乎其易危,击搏震挠之功成,而子之和亦已病矣。由是观之,则子之痞凡一快者,则子之和亦一伤矣。不逾月而快者五,子之和平之气不既索乎。故 然如不终日也。且将去子之痞,而无害于和也。子归,燕居三月而后与之药可为也。客归三月,斋戒而复请之。医曰∶子之气少复矣。取药而授之曰∶服之三月而疾少平;又三月而少康;终年而可复常,且饮药不得亟进。客归而行其说,然其初使人懑然而迟之,盖三投药而三反之也。然日不见其所攻之效,久较则月异而时不同,终岁而疾平矣。客谒医再拜而谢之,坐而问其故。医曰∶此医国之说,岂特施之于病哉。子独不见秦之治民乎!悍而不听令,堕而不勤事,放而不畏法。令之不听,治之不变,则秦之民常痞矣。商君见其痞也,厉以刑法,威以斩伐,悍厉猛鸷,不毫发少贷,痛划而力 之,于是乎秦之政如建瓴,流通四达,无敢或拒,而秦之痞常一快矣。自孝公以至二世,凡几痞而几快矣,顽者已圮,强者已柔,而秦之民无惧心矣。故猛政一快者,欢心一亡,积快而不已,而秦之四肢枵然,徒具其物而已。民心日离,而君孤立于上,故匹夫大呼,不终日而百姓皆起,秦欲运其手足肩膂,而漠然不我应。故秦之亡也,是好为快者之过也。昔者先王之民,其初亦尝痞矣,先王岂不知砉然击去之以为速也?惟惧其有伤于中也,故不敢求快于吾心。优柔而抚育之,教以仁义,道以礼乐,阴解其乱而除去其痞。旁视而懑然有之矣,然月计之岁察之,前岁之俗非今岁之俗也。不击不搏,无所忤逆,是以日去其戾气而不婴其欢心,于是政成教达,安乐久而后患除矣。是故三代之治,皆更数圣人,历数百年而后俗成,则予之药终年而疾愈,盖无足怪也。故曰天下之理有甚快于吾心者,其末也必有伤,求无伤于其终,则无望快于予心。虽然,岂特治天下为然哉!客再拜,而纪其说。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活人》云∶结胸与痞,关脉须沉。若关脉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 黄连(各二两) 黄芩(一两)


上 咀,以麻沸汤二升渍之一时,良久绞去渣,分温再服。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宜附子泻心汤。


大黄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破,别煮取汁)


上 咀,百沸汤二大盏,热渍之一时久,绞去渣,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活人》云∶表症未解,心下妨闷者,非痞也,谓之支结,柴胡桂枝汤主之;胸胁满微结,小柴胡加干姜牡蛎汤主之。)


伤寒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症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论见结胸痞同异。)


半夏泻心汤


半夏(汤洗七次,一两)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一两半) 黄连(半两) 大枣(六枚) 干姜(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每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半夏泻心汤若加甘草,即后条甘草泻心汤,治痞硬呕吐利也。若加生姜,即后条生姜泻心汤,治痞硬噫气下利也。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宜甘草泻心汤。


甘草(炙,二两) 黄芩 干姜(各一两半) 半夏(一两) 大枣(六个) 黄连(半两) 人参(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活人》云∶伊芳尹《汤液》论甘草泻心七味,旧本无人参。)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心下痞硬,呕逆下利,若表解身凉,胁痛,十枣汤主之。(方论并见胁痛。)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宜生姜泻心汤。


生姜(二两) 黄芩 甘草(炙) 人参(各一两半) 干姜(半两) 半夏(一两) 黄连(半两)大枣(六个)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宜桂枝人参汤。


桂枝(另锉) 甘草(炙。各一两三钱) 白术 人参 干姜(各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纳桂更煮取七分,去渣温服,日再服,夜一服。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活人》云∶有旋复代赭石汤证,其人或咳逆气虚者,先服四逆汤;胃虚者,先服理中丸,次服旋复代赭石汤为良。)


旋复代赭石汤


旋复花(一两) 人参(半两) 生姜(一两半) 代赭石(三钱) 甘草(炙,一两) 半夏(汤泡,八钱)大枣(六个)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病解后,心下痞硬噫气,若不下利者,此条旋复代赭石汤也。若下利者,前条生姜泻心汤也。


胸中痞硬,气上冲咽不得息者,瓜蒂散。若心下痞硬,胁痛,气上冲咽眩冒者,成痿。(方论并见气上冲心。)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烦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发热恶寒,身痛表症未解,若心下支结妨闷者,柴胡桂枝汤也。(方见发热。)若心下痞而腹满者,即前条先以桂枝汤,解后用大黄黄连泻心也。)


心下满似痞,而手足厥冷,若脉乍结乍紧,心烦,饥不欲食者,瓜蒂散。若脉沉细,头汗恶寒,大便硬者,小柴胡汤。(论见厥。)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 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易愈。


脉浮而紧而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甚,汗少则便难。若脉迟,尚未可攻。阳明痞,胃实,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论见胃实。)



〔洁〕枳术丸(方见内伤饮食。)饮食不进,四君子加姜、枣煎。枳实理中丸(方见伤寒。)



〔汤〕痞者,塞也,其病腹内气结,胀满壮热是也。当疏利大便,破结散气,常服进食丸。



〔《圣》〕甘遂散 治小儿痞结,虽服汤药暂利,而滞实不去,心下坚胀,按之辄啼,内有伏热。破结。


甘遂(煨赤) 青皮 黄芩 大黄(炒。各半两)


上 咀,煎,去渣服,量大小加减,以利则止,用之无不效。



〔汤〕户部张侍郎小娘子,患此蕴积结聚已经年矣。其候腹满壮热,大小便闭,不食,诸医皆作虚热潮热,或作胃寒不食治。然既不食,大小便自然少,又欲作疳热治。百药俱试,而无一中,势已窘迫,招予视之。问曰∶合服何药?答曰∶当服甘遂、大黄。张惊骇曰∶前诸医者皆用补剂,此女不进食久矣,不宜利动肠胃。予答曰∶信我者生,逆我者死。张曰∶更有无甘遂而次于此药方者可否?予令即服大承气汤,二服而愈。次日诊之,尚有余滞积实,其症必过数日而复闭。须服前药,始可除根。数日后果再闭腹满痞结,再投此药,一服而痊。



〔钱〕小儿急欲乳,不能食,由客风热入儿脐,流入心脾经,即舌浓唇燥,口不能吮乳,当凉心脾。


伤寒,表里俱热,下证未全,法当和解。误下之早,则成痞。心下痞满而不痛,按之软虚也。


然须里之阴分已受热入而为病,是谓病发于阴也。或热微下证未全,则不任转泻。误下之早,则里之微热除去之,外反为热入所损,虚而表热,故虚入里虽不能成结胸,亦作痞也。俗医妄谓阴寒之作发,下之早而成痞者,误也。然病既已为阴寒,何得更言发于阴也。


故此之邪热,病之表于阳分,而里和未有邪热,反以下之太早,则里乃极虚,而表之全热,大入于里,此失之至大,故成结胸,而病热势恶也。痞则误之小,故为热势轻微也。小结胸者,微于大结胸,而甚于痞也。但分误之大、小,热之微、甚,非谓痞为寒也。故仲景本攻痞,多用大黄、黄连、黄芩寒药耳。后或以加附子、干姜之类者,是以辛热佐其寒药,欲令开发痞之怫热结滞也,非攻寒耳。故攻痞下开者,后当陷胸汤寒药下其热也。或当用大柴胡、大承气双下表里,则表热入里,而亦成痞也。


或无问可下、不可下,而误用银粉、巴豆燥热大毒丸药下之,反以损阴亡液,以使怫热太甚,亦或成痞。或为诸热变证,各以本论详之。


痞脉浮而尚恶寒者,表未解也,当先桂枝汤解表已,而后攻痞也,故只服五苓散便双散表里,甚良。或痞,恶寒而汗出者;或痞而烦渴,小便不利者;或痞而留饮,湿热下痢者;或已成痞,而因药利尚不止,以其痞满,误更下之,其痞转甚,呕哕下利,心烦躁者,无问痞脉沉浮,并宜煎生姜汤(生姜一味),调下五苓散,每服四、五钱,频服。或痞不已,则后亦实热烦满,或谵妄,脉沉,无他证者,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或用前方小陷胸亦得。



食积与湿


散郁开痰 橘半、枳术丸、三棱丸。


宣 见心痛萝卜法。


导滞 轻者,枳、丸、茱连丸、陷胸汤。又煮虾蟆,食法见前鼓胀例下。


海藏云∶仲景诸泻心等汤,手少阴也。以其心下痞,故入阳明例。


大黄黄连泻心汤 治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血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青黄肤 者难治。若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加黄芩,为伊芳尹三黄汤。)


上锉如麻豆,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附子泻心汤 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大黄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切,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生姜泻心汤 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生姜 半夏(洗。各二两) 甘草(炙) 黄芩 人参(各一两半) 干姜 黄连(各半两) 大枣(六枚,擘)


上八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温服半升。


伊芳尹甘草泻心汤 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痢日数十行,米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宜此汤治之。


甘草(二两) 半夏(一两) 黄芩 干姜(各三两半) 黄连 人参(各半两) 大枣(六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温服半升,分三。


半夏泻心汤 治心下满而不痛者,痞也,痛即为结胸。


半夏(半升,泡)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钱氏泻心汤(见发热。)


黄 补中汤(东垣)


黄 人参(各二钱) 甘草 白术 苍术 陈皮(各一钱) 泽泻 猪苓 茯苓(各五分)


水一盅,煎七分,温服,送下大消痞丸。


大消痞丸(东垣) 治一切心下痞满,积年久不愈者。


白术 姜黄(各一两) 黄芩(去焦) 黄连(炒。各六钱) 枳实(麦炒,五钱) 半夏(汤洗七次) 陈皮人参(各四钱) 泽泻 浓朴 砂仁(各三钱) 猪苓(二钱五分) 干生姜 神曲(炒) 炙甘草(各二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食远白汤下。


黄连消痞丸(东垣) 治心下痞满,壅塞不散,烦热喘促不宁。


黄连(一两) 黄芩(炒,二两) 半夏(九钱) 枳实(炒,七钱) 橘红 猪苓(各五钱) 茯苓 白术炙甘草(各三钱) 泽泻 姜黄(各一钱) 干生姜(二钱)


制丸服法同上。


失笑丸(一名枳实消痞丸 东垣) 治右关脉浮弦,心下湿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


枳实 黄连(各五钱) 白术 人参 半夏曲(各三钱) 浓朴(炙,四钱) 干生姜 炙甘草白茯苓 麦 (各二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不拘时。量虚实加减服。


(刘宗浓云∶以上二方,并半夏泻心汤加减法也。内有枳术汤、四君子、五苓、平胃等,利湿消痞补虚之药也。


黄芩利膈丸(东垣) 除胸中热,利膈上痰。


黄芩(生,炒各一两) 白术 枳壳 陈皮 南星(各三钱) 半夏 黄连 泽泻(各五钱) 白矾(五分)


上为末,水浸蒸饼丸。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食远服。(合加薄荷叶一两,玄明粉二钱。)


葶苈丸(一名人参顺气饮子) 治心下痞,胸中不利。


半夏(洗) 浓朴(炙) 石膏 青皮(以上各五分) 当归身(七分) 白豆蔻仁 缩砂仁 茵陈(酒制炒) 干葛(以上各一钱) 炙甘草 羌活 黄芩(一半酒洗,半炒) 苦葶苈(酒洗,炒) 人参 柴胡(据) 独活(以上各三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和匀,筛子内擦如米大。每服二钱,临卧用一口汤下。


消痞汤(一名木香化滞汤) 治因忧气郁结中脘,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枳实(炒) 当归梢(各二分) 陈皮 生姜 木香(各三分) 柴胡(四分) 草豆蔻 炙甘草(各五分) 半夏(一钱) 红花(少许) 《试效方》有益智三分,无木香。


上为粗末,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食远服。忌酒湿面。


理中丸 治胃寒而痞。


人参 甘草 白术 干姜(以上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


增损理中丸(《伤寒》) 治太阴下之胸满硬。(诸结胸宜服此。)


人参 白术(各一两) 甘草 黄芩(各半两) 枳壳(十二片)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沸汤化一丸。渴者加栝蒌根,汗出者加牡蛎。


枳实理中丸(《伤寒》) 治寒实结胸。


茯苓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各二两) 枳实(十六片)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鸡子黄大。每服一丸,热汤化下,连进二三服。


活人桔梗枳壳汤 治伤寒痞气,胸满欲绝。


桔梗 枳壳(去瓤,炒。各三两)


上锉,水煎,分作二服。


此手太阴经药也。《活人书》云∶审知是痞,先用此汤,无不验也。缘枳壳行气下膈,故效。


上清散(一名通气防风汤) 清利头目,宽快胸膈。


黄 (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 葛根(各一钱五分) 防风根(一钱) 蔓荆子(半钱)


上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临卧温服。以夹衣盖覆面首,不语,须臾汗出为效。未服药,预一日不语,服毕亦一日不语。


枳术丸(见伤食。)


回金丸 泻肝火,行湿与热,能开痞结,治肝邪,补脾土。(见发热。)


槟榔丸(见伤食。) 煮黄丸(见心痛。) 瓜蒂散(见伤食。) 二陈汤(见痰饮。) 平胃散(见中食。)五苓散(见消瘅。) 越鞠丸(见郁。) 挝脾汤(见呕吐。) 丁沉透膈汤(见反胃。) 木香流气饮 四七汤(并见气。) 导痰汤(见痰饮。) 来复丹(见中暑。) 四君子汤(见虚劳。) 补中益气汤(见劳倦。) 木香顺气汤(见胀满,但减人参。)


木香宽中散 治七情伤于脾胃,以致胸膈痞满,停痰气逆,或成五膈之病。


青皮 陈皮 丁香(各四两) 浓朴(制,一斤) 甘草(炙,五两) 白豆蔻(二两) 香附(炒) 砂仁木香(各三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盐汤点服。属脾胃虚损之证,不可多服,当与六君子汤兼服之。


《宣明》槟榔散 治伤寒阴证,下后成痞,满而不痛,按之虚软。


槟榔 枳壳(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煎黄连汤调下。


三脘痞气丸(《宝鉴》) 治三焦痞滞,水饮停积,胁下虚满,或时刺痛。


木香 白豆蔻仁 青皮(炒) 京三棱(炮) 橘红(各一两) 半夏(汤炮七次,二两) 槟榔 砂仁沉香 大腹子(各五钱)


上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食后陈皮汤送下。


平补枳术丸 调中,补气血,消痞清热。


白术(三两) 白芍(酒炒,一两半) 陈皮 枳实(去穣,炒) 黄连(姜汁炒,各一两) 人参 木香(各五钱)


上为末,荷叶打米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米饮下。


方广云∶白术补脾气为君;白芍药补脾血为臣;陈皮以和胃,枳实消痞,黄连清热为佐;人参以补元气,木香以调诸气为使。如此平补气血,廓清痰火,兼通气道,则病邪日消,而脾胃日壮矣。


《济生》栝蒌实丸 治胸膈痞痛彻背,胁胀,喘急妨闷。


栝蒌实(研) 枳实(去穣,麸炒) 桔梗 半夏(各等分)


上为末,姜汁打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淡姜汤下。


按∶此方栝蒌以润肺涤痰,枳壳破滞气,半夏豁痰燥湿,桔梗开膈载药,可谓善治痞闷喘急矣。然痰因火动者,加黄连尤妙,盖黄连佐枳壳消痞甚速。


茯苓杏仁甘草汤(仲景,下同)


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枚) 甘草(一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橘枳生姜汤


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薏苡仁附子散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浓朴大黄汤


浓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锉)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一枚,捣)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栝蒌薤白半夏汤


栝蒌(一枚) 薤白(三两) 白酒(一斗) 半夏(半斤)


上四味,同煮至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四枚,锉) 浓朴(四两)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栝蒌(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浓朴、枳实,取二升,去滓,纳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


白术 人参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利膈散 治胸痹,喘息不通。


人参(去芦) 赤茯苓 前胡(各一两) 干姜(炮) 桂心甘草(炙。各半两) 陈皮(去白,焙) 诃梨勒(去核) 白术(各七钱半)


上 咀,每服五钱,用水一大盏,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频频温服。


半夏汤 治胸痹,心下坚痞,急痛彻背,短气烦闷,自汗出。


半夏(汤洗,切,焙,二两半) 栝蒌实(一枚) 薤白(切,二合)


上锉片,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日三服。


吴茱萸散 治胸痹,咽喉噎塞,不能下食。


吴茱萸(汤浸,焙炒) 半夏(汤泡) 赤茯苓(去皮) 鳖甲(去裙 ,酥炙黄) 京三棱 前胡(去芦)青皮(去白,焙)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 槟榔 白术 桂心(各一两) 枳壳(麦炒,半两)


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姜三片,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稍热服。


豆蔻汤 治胸痹,心下坚痞。


白豆蔻(去皮) 官桂(去粗皮) 木香 人参(各半两) 京三棱(煨) 神曲(炒,各一两) 陈皮(去白) 麦 (炒。各七钱半) 干姜(炮) 甘草(炙。各二钱半)


上 咀,每服三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盐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枳实散 治胸痹,心下坚痞,胸背拘急,心腹不利。


枳实(麸炒) 赤茯苓(去皮) 前胡(去芦) 陈皮(去白。各一两) 木香(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用水一大盏,姜三片,煎五分,去滓,食前温服。


半夏汤 治胸痹短气。


半夏(汤洗,焙) 柴胡(各半两) 赤茯苓(去皮) 前胡(去苗) 官桂(去粗皮) 人参(各七钱半) 甘草(炙,二钱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三枚擘开,煎至一盏,去滓,不拘时温服。


熨背散 治胸痹,心背疼痛气闷。


乌头 细辛 附子 羌活 蜀椒 桂心(以上各一两) 川芎(一两二钱半)


上捣筛,以少醋拌,帛裹,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取瘥乃止。忌生冷如常法。


枳实散 治胸痛及背痛。


枳实(麸炒,二两) 官桂(去粗皮,一两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服,橘皮汤调亦可,空心、日午、临卧各一服。


透膈汤 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胸膈满闷,噎塞不通,噫气吞酸,胁肋刺痛,呕逆痰涎,食饮不下。


木香 白豆蔻 缩砂仁 槟榔 枳壳(麸炒) 浓朴(姜制炒) 半夏(汤泡)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大黄 朴硝 甘草(炙。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姜三片,红枣一枚,煎至一盅,食远服。


或问痞属何脏?邪属何气?曰尝考之《内经》,有阳明之复,心痛痞满者。注以清甚于内,热郁于外。太阳之复,心胃生寒,心痛痞闷者。注以心气内燔。备化之纪,病痞。卑监之纪,留满痞塞。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注皆以阴胜阳也。由是观之,则是受病之脏者,心与脾也。因而怫郁壅塞不通为痞者,火与湿也。其论致病所由之邪,则不可一言而尽。天气之六淫外感,人气之五邪相乘,阴阳之偏负,饮食七情之过节,皆足以乱其火土之气。盖心、阳火也,主血。脾、阴土也,主湿。


凡伤其阳则火怫郁而血凝,伤其阴则土壅塞而湿聚,二脏之病,相去不离方寸间,至于阴阳之分,施治之法,便不可同也。何则?《金匮要略》水病篇谓∶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者,二条同是语也。但一条之上有气分二字,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为水寒之邪闭结,气海之阳不布,荣卫不行。一条用枳术汤,为中焦水停土壅故也。又胸痹篇云∶胸痹心下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一证列二方,原其意盖是留气结在胸为重者,便须补中。又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伤寒论》中,有谓病患手足厥冷,脉作紧,邪结在胸中者,当吐之。脉浮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下之。兹二者为不汗下而痞满,从其邪有高下,故吐下之不同。若经汗下而心下痞,则以诸泻心汤。大抵痞与结胸,同是满硬,但结胸则涌治,岂非仲景治痞亦在心脾二脏,从火土之阴阳者欤,各适其宜而治。高者越之,下者竭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温而行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郁者开之,结者解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实则泻,随机应变以为治。东垣云∶夫痞者,心下满而不痛是也。太阴者湿也,主壅塞,乃土来心下为痞满也。伤寒下太早亦为痞,乃为寒伤其荣,荣者血也,心主血,邪入于本,故为心下痞闷。仲景立泻心汤数方,皆用黄连以泻心下之土邪,其效如附应桴。故《活人书》云∶审知是痞,先用桔梗枳壳汤,非以此专治痞也。盖因先错下必成痞证,是邪气将陷而欲过胸中,故先用截,散其邪气,使不至于痞。先之一字,早用之义也。若已成痞而用之,则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而反损胸中之正气,则当以仲景痞药治之。经云∶察其邪气所在而调治之,正谓此也。非止伤寒如此,至于酒积杂病下之太过,亦作痞伤。盖下多亡阴,亡阴者,谓脾胃水谷之阴亡也。故胸中之气因虚下陷于心之分野,则致心下痞,宜升胃气,以血药兼之。若全用气药导之,则其痞益甚,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膨胀,皆非其治也。又有虚实之殊,如实痞大便闭者,浓朴枳实汤主之。虚痞大便利者,白芍陈皮汤主之。如饮食所伤痞闷者,当消导之,去其胸中窒塞。上逆兀兀欲吐者,则吐之,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也。海藏云∶治痞独益中州脾土,以血药治之,其法无以加矣。伤寒痞者从血中来,杂病痞者亦从血中来,虽俱为血证,然伤寒之证从外至内,从有形至无形,故无形气证,以苦泄之,有形血证,以辛甘散之。中满者勿食甘,不满者复当食也。中满者,腹胀也。如自觉满而外无腹胀之形,即非中满,乃不满也。不满者病也,当以甘治之可也。主方,黄补中汤加柴胡、升麻。缘天地不交为痞,今以猪苓、泽泻从九天之上而降,柴胡、升麻从九地之下而升,则可以转否而为泰矣。无形气证,以苦泄之,枳实、黄连之类,大消痞丸、黄连消痞丸、失笑丸。有形血证,以辛甘散之,枳实理中丸、人参汤、半夏泻心汤。伤寒五六日,不论以下未下,心下痞满,泻心汤、小柴胡汤加枳、桔主之。少阴面赤下利,心下痞,泻心汤加减例,易老单用泻心汤,用钱氏法。


后随症加减。烦者加山栀,躁加香豉,呕加半夏,满加枳实、浓朴,腹痛加芍药,脉迟加附子,下焦寒加干姜,大便硬加大黄。如用姜附,先煎令熟,使热不僭,后加黄连同用。痞而头目不清者,以上清散主之。胸中不利者,悉利于表。饮食伤脾痞闷,轻者大消痞丸、枳术丸、回金丸之类。甚者微下之、吐之。下之者,槟榔丸、煮黄丸。吐之者,二陈汤及瓜蒂散探吐之。若酒积杂病下之太过,亦作痞满,宜升提胃气,以血药兼之。湿者,四肢困重,小便短,宜平胃和五苓以渗之。郁者,越鞠丸。热则烦渴溺赤,以苦寒泄之,大消痞丸。(煎汤用黄连,及葛根、升麻发之。)便结即利之。寒则中清,以辛甘散之,枳实理中丸,挝脾汤加丁香,或丁沉透膈汤。戴复庵以诸痞塞及噎膈,乃是痰为气所激而上气,又为痰所隔而滞,痰与气搏不能流通,并宜用二陈汤加枳实、砂仁、木香,或木香流气饮入竹沥、姜汁服。因七气所伤,结滞成疾,痞塞满闷,宜四七汤或导痰汤加木香半钱,或下来复丹。脾胃弱而转运不调为痞,宜四君子汤。伤于劳倦者,补中益气汤,大病后元气未复而痞者,亦宜之。脉之右关多弦,弦而迟者,必心下坚,此肝木克脾土,郁结涎闭于脏腑,气不舒则痞,木香顺气汤。挟死血者,多用牡丹皮、江西红曲、麦芽(炒研)、香附(童便制)、桔梗、川通草、穿山甲、番降香、红花、山楂肉、苏木各钱许,酒、童便各一钟煎。


甚者加大黄,临服入韭汁、桃仁泥。此方一应大怒之后作痞者,皆可服。


【胸痹】心下满而不痛为痞,心下满而痛为胸痹。《金匮》方,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主之。胸痹缓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此二条不言痛)


支饮胸满者,枳朴大黄汤主之。(不言痹)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者,以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


人参汤亦主之。一味栝蒌,取子熟炒,连皮或煎或丸,最能荡涤胸中垢腻。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