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痞气

《金匮翼》:痞气

《伤寒捷诀》:痞气

《圣济总录》:痞气

《药症忌宜》:痞气

《张聿青医案》:痞气

经曰∶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复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脾气行乎四肢,脾气既痞,四肢无以受气,故不收,不收犹不举也。脾色黄而合肉,气痞不运,热郁于中,故黄色外见,而肌肤日削也。


温白丸 加吴茱萸、干姜。



满而不痛名为痞.枳桔频投是妙方.更有泻心汤可服.大黄附子半甘姜.按伤寒心下痞硬而痛者.为结胸.为实.硬满而不痛者.为痞气.为虚.凡伤寒痞气.轻者通用枳桔汤.其行气下膈也.若心下痞.按之濡.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若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若寒多热少.胸满而不痛.脉濡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若干呕有水气者.生姜泻心汤主之.若干呕下利腹鸣者.此非结热.但以胃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大抵伤寒之痞.与杂症不同.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泻.杂症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附子泻心用三黄.寒加热药以维扬.痞乃热邪寒药治.恶寒加附始相当.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并和阴.(去人参即甘草泻心汤加姜即生姜泻心汤)


论曰凡积气在胃脘,复大如盘者,脾积也,痞结不通,故名痞气,此本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而不受,邪气留于脾。故结为积,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为黄胆。饮食不为肌肤,所以然者,脾藏肌肉之气,能与胃行其津液,以荣养四肢,若为积气所留,不能荣养,故有四肢不收,饮食不为肌肤之证。


治脾积痞气,胸胁胀满,气逆昏闷,四肢少力,乌头丸方


乌头(炮裂去皮脐) 半夏(汤洗去滑焙干各一两) 防风(去叉) 干姜(炮) 枳实(去瓤麸炒) 皂荚


上七味,捣罗为末,生姜自然汁为丸,如小豆大,早晚用炒生姜汤,下七丸至十丸,不可多服。


治脾积气,累有伤滞,食已腹痛,饮食不化,呕哕恶心,胸胁胀闷,大便秘利不定。


磨滞丸方


木香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桂(去粗皮各一两)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三两)砂(醋熬成霜研


上六味,捣罗四味为末,与 砂巴豆霜同拌匀,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加至五丸,早晚食后临寝服,大便溏利时,减丸数服。


治脾积痞气,攻注腰背痛,豆蔻汤方


肉豆蔻(去壳) 赤茯苓(去黑皮) 高良姜 附子(炮裂去皮脐) 草豆蔻(去皮) 藿香陈橘皮(汤


上一十味,锉如麻豆,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半 入枣五枚劈,生姜一分切碎,煎至八分,去滓热服。


治脾积冷气痞结,胸满痰逆,四肢怠堕,半夏汤方


半夏(陈者汤洗去滑焙干) 葶苈(纸上炒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焙干二两) 芦根(锉碎三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小麦净淘半合,生姜半枣大切,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日午夜卧各一,如病患瘦弱,即加桂心柏子仁各一两。


治脾积痞气,泄泻。日夜下痢白脓,矾石丸方


矾石(烧令汁枯) 诃黎勒(煨去核各二两) 黄连(去须三两) 木香(一两)


上四味,捣罗为末,水浸蒸饼滤如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食前,陈米饮下三十丸,以泄止为度。


治脾积痞气,微有滑泄,不思饮食,芜荑丸方


芜荑(四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干四两为末米醋一升煎如糊) 附子(炮裂去皮脐二两) 莎草


上六味,除橘皮外,捣罗为末,入橘皮煎,搜和,更入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日午,陈米饮下三十丸。


治脾积痞气,大便不通,身重少力,肢节疼痛,牵牛子丸方


牵牛子(一两半微炒) 甘遂(半两微炒) 京三棱(炮锉)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干)诃黎勒(煨去皮


上六味,捣罗为末,生姜汁二两,蜜四两,同煎至四两,搜和前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临卧米饮下二十丸,如不转,加至三十丸。


治脾积痞气,烦渴口干,葛根丸方


葛根(锉) 附子(炮裂去皮脐) 薏苡(根锉) 芦根(锉各一分) 糯米(二合)


上五味,捣罗为末,入桃胶汤浸,煮为糊,和丸如小豆大,食后临卧灯心枇杷叶煎汤下十丸至二十丸。


治脾积痞气,身黄口干,胸膈满闷,肌瘦减食,或时壮热,脾积丸方


陈仓米(一合醋浸淘过) 青橘皮(五十片醋浸软去白) 巴豆(五十枚去皮麻线系定三味同炒干去巴豆不用入后药) 石三棱(一分) 鸡爪三棱(一分) 蓬莪术(三枚炮锉)京三棱(一分炮锉) 槟


上八味,捣罗为末,取一半,面糊为丸,如绿豆大,一半作散,每服一钱匕,粥饮调下三丸。


治脾积痞气,腹胁膨胀,心胸痛闷,不思饮食,平气丸方


槟榔(一枚锉) 乌梅(一两一半去核一半和核) 京三棱(炮半两) 青橘皮(去白焙一两) 缩砂(去


上七味,将六味捣罗为末。入巴豆研匀,白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温生姜汤下,食后服治脾积痞气 痰逆恶心,腹胁满闷,胸膈噎塞,不思饮食,金液丸方


京三棱(炮) 蓬莪术(炮) 白术 丁香皮(刮去粗皮) 牵牛子(麸炒) 青橘皮 陈橘皮(并汤浸去白焙) 肉豆蔻(大者去壳) 槟榔(炮各一两) 干姜(炮) 丁香砂(研各半两) 巴豆(半两和皮秤


上一十三味为末,搅拌匀,用头醋煮稠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米饮下食后。


治脾积痞气,心腹胀满,呕逆噫酸,快气丸方


槟榔(三枚锉) 木香(一两) 肉豆蔻(去壳半两) 甘遂(半两麸炒黄) 大戟(一分炮) 白牵牛(一两炒) 墨(烧赤醋淬一分) 沉香(半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青治痞气胁肋满闷,白术汤方


白术 柴胡(去苗) 生姜(去皮薄切焙干)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香熟) 桂(去粗皮各三两)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微利为度。


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


忌破气,下,湿润,苦寒。


宜健脾,兼散结滞,甘温,辛香。


人参 白芍 橘红 缩砂密 藿香 谷 麦 红曲 香附 吴茱萸 木香(参东垣痞气丸治之)



江(左) 嗜饮中虚,气失旋运,水谷之气,不化为津,转化为痰。痰阻营卫,寒热交作,必得便解粘腻,痰尽方舒。食入后中脘久痞。脉形濡弱。脾胃愈亏,则浊痰愈甚,前人有见痰休治痰之说,宜以脾胃为本。


别直参(另煎冲一钱) 炒于术(二钱) 陈橘皮(一钱) 炒竹茹(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生薏仁(三钱) 炒枳实(一钱) 缩砂仁(五分后下) 生熟谷芽(各一钱五分)



李(左) 肝木不和,腹胀脘痞不纳,时发时止,甚则心神恍惚。脉左关独弦。此厥气失疏,风阳扰攘也。


金铃子 白蒺藜 广郁金 广皮 砂仁 白芍 制香附 炒枳壳 朱茯神 炒枣仁 香橼皮



袁(右) 痞满大退,而少腹滞坠不舒。此气湿不泛于上,而压于下。再为疏通。


制香附 薤白头 云茯苓 陈皮 沉香片 整砂仁 制半夏 建泽泻 煨天麻 猪苓


【二诊】 少腹滞坠已舒,而右胁胀满。无非痰气窒塞。


制半夏 制香附 栝蒌仁 淡干姜 川雅连 云茯苓 炒竹茹 薤白头 白金丸



姜(左) 气虚湿痰内阻,营卫不克宣通。往来寒热,误投阴腻之物,寒热虽止,而脘痞少腹满,腿肢作酸。


此阳气不克营运。恐成胀病。


上安桂(三分饭丸) 制香附(二钱) 制半夏(二钱) 薤白头(三钱) 连皮苓(三钱) 山楂炭(四钱)半硫丸(八分药汤送下)



陆(左) 胃气渐开,而食入后每觉痞满,片刻即舒,平日往往涌吐酸涎。舌苔虽渐化薄,而尚嫌黄浓。良以中阳不足,湿痰不克运化。拟温理中阳。


奎党参(二钱) 蜜炙干姜(三分) 生薏仁(三钱) 橘白(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炒于术(一钱五分)云茯苓(三钱) 制半夏(一钱) 玫瑰花(去蒂二朵)


【二诊】 补气温中,舌苔化清。的是中虚湿热不克旋运。但时为不寐,良以胃有湿痰,胆寒肝热也。


台参须(八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广藿香(一钱五分) 炒枳实(八分) 姜竹茹(一钱)白茯苓(三钱) 生熟谷芽(各一钱) 缩砂仁(四分) 玫瑰花(二朵)



某 不纳不饥,稍稍纳食,中焦如阻,泛酸欲吐,寤难成寐。脉细濡,关部带滑。此湿热郁阻中州,致脾清不升,胃浊不降。六腑以通为用,宜辛以开之。


制半夏 干姜 茯苓 焦麦芽 竹茹 上广皮 川连 泽泻 佩兰叶


【二诊】 辛开苦降,中脘较舒,泛酸呕吐之势稍缓。然犹杳不思纳,略进稀糜,尚觉胀满,腹中攻撑不和,大便不解,寤难成寐。脉右部弦滑。胃府之气,略得通降,而肝肠暗动,遂令木郁土中。前法再参平肝泄木。


川雅连(淡吴萸同炒) 制半夏 茯苓神 金铃子 延胡索 广陈皮 炒枳壳 炒竹茹


【三诊】 胀满较舒,痞阻稍松,吐出稠痰,寤得成寐,饮食得以渐进。但脉象尚带弦滑,舌红苔黄。肝胃不能和洽,从效方再望应手。


川楝子 制香附 茯苓神 制半夏 鲜竹茹 延胡索 小青皮 薤白头 左金丸


【四诊】 两和肝胃之气,似觉稍和,而胸脘仍然胀满,心胸之间,时觉烙热,痰中带红。脉左寸关带弦,尺部数细,右寸关弦滑,尺部坚硬,舌苔白腻,而底质带红。前人谓气有余、便是火,所以心胸烙热者,良由肝胃之气不和,气郁生火,气之所在,即火之所在也。再理肝胃之气,而和肝胃之阴。


金石斛 白蒺藜 蜜炒青皮 黑山栀 郁金 半夏曲金铃子 土炒白芍 炒杏仁 竹茹


【五诊】 脉左寸关弦象稍退,右关脉弦滑亦稍柔和。胀满渐舒,略能安谷。再从肝胃调和。


金石斛 制半夏 杭白芍 茯苓 炒香豉 金铃子 广陈皮 白蒺藜 山栀 降香


【六诊】 两关弦象稍柔。胃纳亦日见起色,胀满已舒。但舌苔中心浓 ,微带黑色。仍当从于肝胃议治。


制半夏 金石斛 白芍 白茯苓 黑山栀 薄橘红 沉香曲 丹皮 炒杏仁 炒竹茹



某 中气虚弱,不饥不纳,二便不利,中脘痞阻,卧难成寐。脉细而滑,口腻苔浊。湿热郁阻,升降失司。拟开上焦。


制半夏 郁金 川雅连 光杏仁 炒枳实 广陈皮 干姜 薤白头 佩兰叶 栝蒌皮 炒竹茹


【二诊】 中脘痞阻,饮食不进,口腻痰多。脉象濡滑。浊阻胃中。先为通降。


藿香 制半夏 金石斛 广皮 茯苓 佩兰叶 川朴 大腹皮 栝蒌皮 枳实 鲜佛手 竹茹


【三诊】 通降胃府,仍然不纳,略一进谷,辄中脘不舒,味变酸浊。脉象濡滑。痰湿闭阻胃口。再降胃化痰,而宣气郁。


香豆豉 炒杏仁 黑山栀 栝蒌皮 降香屑(四分) 上川朴 制半夏 炒枳壳 生姜汁


【四诊】 脉象濡细,重按少力,舌苔白腻不化。不纳不饥。中气不足,不能化浊。再扶持中气,而展胃阳。


人参须 制半夏 橘白 佩兰叶 炒谷芽 益智仁 云茯苓 玫瑰花 鲜竹茹 砂仁(二粒)


【五诊】 扶持中气,而展胃阳,稍能知饥安谷。药既应手,宜再扩充。


人参须(八分) 淡姜渣(三分) 茯苓(三钱) 佩兰叶(八分) 玫瑰花(二朵) 益智仁(六分)制半夏(一钱五分) 橘白(一钱) 焦麦芽(二钱)


【六诊】 胃气虽得稍醒,然略一多纳,气辄上冲。脉濡细,右关带滑。中气不足,不能运化,以致湿热结聚,通降无权。拟苦辛开通。


制半夏(一钱五分) 川连(四钱) 藿香(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佩兰叶(一钱) 橘皮(一钱)干姜(二分) 茯苓(三钱) 竹茹(一钱)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