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脐风

《陈氏幼科秘诀》:脐风

《慈幼便览》:脐风

《慈幼新书》:脐风

《古今医鉴》:脐风

《活幼心书》:脐风

《明医杂着》:脐风

《厘正按摩要术》:脐风

《寿世保元》:脐风

《小儿推拿广意》:脐风

《续名医类案》:脐风

《医述》:脐风

《医宗金鉴》:脐风

《幼科发挥》:脐风

《幼科心法要诀》:脐风

《证治准绳·幼科》:脐风

《竹林女科证治》:脐风

《幼科推拿秘书》:脐风

脐风者,断脐后水湿风冷入脐,流于心肺,甚则发搐成惊。若脐凸四傍青黑,撮口不开,是为内撮。爪黑者死。用赤脚蜈蚣一条,蝎尾四个,僵蚕七条,瞿麦五分,为末。先以鹅羽管吹鼻内,得喷嚏啼哭为可治。后用薄荷汤调服,三者名虽不同,其原则一。皆因里气郁结壅闭不通,由断脐太短,结得不紧,外风入脐或牵动脐带,水入生疮所致。撮口尤其治当疏利,并用余家小红丸下之后,用抱龙丸、牛黄丸等。


心热发惊,面青啼不出,吐白沫,腹胀硬,脐四边浮肿,舌强不进乳,不与噤风同。初生小儿热在胸膛频频作声,弩胀,治法宜去风。此症眉青脸赤,勿用药。治儿口噤牙关闭者,用天南星去皮脐为细末,加龙脑少许和均,指蘸姜汁,同药擦牙上。


小红丸(又名辰砂丸)


全蝎(去毒洗净,一两) 南星(一两) 珍珠(一钱) 朱砂(四钱五分) 巴霜(二钱五分)


为末,糯米糊丸如芥子大,每岁三五丸,看小儿强弱用。十岁以外百丸方效,灯心汤下。须要活法加减用之,方称弄斧之手。如六七十丸、四五十丸。在用之者才酌。


抱龙丸


天竺黄(一两) 胆星(四两) 雄黄(五钱)


蜜丸,圆眼核大,约重一钱,朱砂为衣,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辰砂为衣亦可。


牛黄丸


枳实 黄连(各一两) 胆星(二两) 天竺黄(五钱) 天麻(五钱) 僵蚕 金蝎(各三钱) 雄黄(三钱) 龙齿( ,三钱) 牛黄(一钱) 麝香 冰片(各钱半)


蜜丸蜡封,用则去蜡,薄荷汤、灯心汤化下。


剪脐之法,已详达生编。然或剪脐带太短,或退出不紧,或浴儿牵动脐带客风乘虚而入,皆能致此。其症有五,儿喜啼叫者,心病;手足微搐者,肝病;唇青白缩、痰涎壅塞者,脾病;牙关紧急者,肾病;啼哭不止者,肺病。五脏之症,略见一二者,犹可治,全见则不


【脐风有内外因】


内因者,禀受父母所致,病发于六七日之间,难治。外因者,病生于六腑,发于二三四五日之间,可治。但看小儿不时喷嚏,更多啼哭,吮乳口松,是脐风将发之候也,急宜治之。其治法及满身灯火,俱详《幼幼集成》。


【脐风症候有三】


一曰脐风∶由断脐后,为水湿风寒所乘入于脐,而流于心脾,令胸腹胀满,吮乳口松,多啼不乳,此初起之时,即看小儿脐上定有隐起青筋一条,自脐至腹,或开两叉,上指心口,若此筋已至心口,则十难活二三矣。须早看此筋未至心口,时用香油灯草火,在此青筋头上灸三次。有两叉,则向两叉处各灸三次,实时缩下寸许,再从缩下筋头上灸三次,脐上灸三次,筋消则病愈,灸屡验。


一曰噤口∶其症眼闭口噤,啼声渐小,舌上聚肉如粟米状,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小便不通,遇此先看其上 有点子,或齿根边生白点,即用针挑破,或以指甲刮破出脓血,用薄荷煎汤,磨京墨调匀,以指搅过,再以产母乱发蘸墨,满口搽之。另用青布蘸温水展口即效。如未愈,用紫苏、前胡、僵蚕各八分,水煎,俟温以帛裹指蘸拭儿口,并用棉蘸药滴口中,频滴数次,以开口为度,口开后切勿即合饮乳。并细看脐上如有青筋,照前法急烧之。又方,用完全生葱二根,捣烂取汁,用直僵蚕三个,去嘴,炒去丝,研极细末,以葱汁调匀,涂母乳头上,合儿吮之,或灌儿口内亦效。又方,治脐风撮口,以艾叶烧灰填脐上,以帛缚之。若脐带已落,用蒜切薄片贴脐上,以艾灰灸之,候口中有艾气,立愈。又方,乌梅一个,煎汤灌之。撮口脐风,面黄色,气喘声不出,唇青舌强,聚口发噤,用直僵蚕二枚,去嘴略炒,为细末,蜜调纳儿口中。小儿十日内,口噤不吮乳,取大蜘蛛一个,去足炙焦,研末,入猪乳一小杯和匀,分作三次,徐徐灌之,神效无比。又方,生甘草一钱,水煎浓,以绵球蘸吮含,出痰涎后,以猪乳点入口中即瘥。


一曰锁肚∶由肚中热毒壅盛,结于肛门,大便不通,急令妇人吮儿之前后心并脐下及手足心共七处,凡四五次。如再不通,以中样葱白约三四寸长,用麻油抹润,轻透谷道,纳入二寸许,约片时取出。另用葱白蘸麻油纳之,以通为度。


以上治法,俱就《集验简便方》录之,余详《幼幼集成》。


【小儿脐不干】


棉花籽烧灰,每用一钱,敷之效。又方∶龙骨 二钱、枯白矾一钱、轻粉八分,共研末,搽数次,效。脐肿出汁,用枯矾末或黄柏末敷之,俱效。


【小儿脐疮】


马齿苋烧研末敷之效。一方,用大红洋绒烧灰为敷之效。亦治脐不干。


【小儿脐疮出血及脓】


海螵蛸(去甲)、胭脂,共为细末,以油润疮,乃搽药,效。又方∶白石脂研末敷之愈,如尚未愈,再以末微炒过,候冷敷之,仍不可揭去前药,必愈。


【小儿脐口肿突】


红饭豆、淡豆豉、天南星、鲜白蔹各一钱,共为末,用芭蕉捣自然汁加香油少许,调药敷脐上四旁,得小便自下即愈。


【小儿脐气痛啼哭无时】


陈皮、甘草、乌药(盐水炒)、生白芍、小茴香(盐水炒)、钩藤各三分,青皮(酒炒)一分半,水一盅,煎成半盅,作数次服即愈。


《集成》有全身灯火治脐风、撮口等症甚好,然非平日精熟者不能。兹将夏禹铸脐风灯火图开后,按穴灸之亦效。


【脐风灯火灸穴】


脐轮周遭六 ,若脐带未落,于带口一 ,既落于落处一 。


少商,大指甲内侧离肉一韭叶许,左右各一 。


囟门一 ,眉心一 ,人中一 ,承浆一 。


共十三 。


脐风者,断脐后,为水湿风冷所乘,入于脐而流于心脾,令肚腹胀满,脐肿多啼,不能吮乳,甚则风搐,指迷汤(见胎寒)消息之。脐边青黑,撮口不开,为内搐,不治。爪甲黑不治。若因热在胸膛,伸缩努势,亦令脐肿,木通散(见胎热)消息之。


曰消息者,未可全用本方也。落地贫富不同治,气禀浓薄不同体,天时寒热不同功,医不谙此,岂堪司命。



五通膏(周景阳传) 治小儿脐风撮口。


生地黄 生姜 葱白 萝卜子 田螺肉(各等分)


上共捣烂,搭脐上四周,一指浓,抱住候一时。有屁下,泄而愈。


香螺膏(鉴泉兄传) 治小儿脐风,肿硬如盘。


田螺三个,入麝香少许,捣烂搭脐上,须臾再易,肿痛立消。


独神散 治小儿脐风。


用全蝎七个,去蝎尾,每个用中一节,共七节,火烤干为细末,乳汁送下。小儿头上,微汗出即已。


风邪早受入脐中,七日之间验吉凶,若见腹疼脐凸(音迭)起,恶声口撮是为风。


小儿初生百日内脐风,方书率用南星、僵蚕等风药,多不效,当作胎毒,泻阳明火邪。马牙亦是胎毒,用针挑破桑树白汁涂之。桑汁主小儿鹅口及口疮、舌上疮,神效。初生小儿,时时与看,频敷桑汁,不然,舌硬紧,渐至撮口,难治。


愚按曾世显云∶婴儿一七之内,腹肚胀硬,脐畔浮肿,口撮不开,攒眉而叫,名脐风。或因剪脐带少短,或因束缚不紧牵动,风入脐中,或因铁器断脐,冷气入内,传于脾络,致舌强唇青,手足微搐,不能吮乳,啼声似鸦,喉痰潮响,急掐破口泡,去其毒水,以艾灸脐中,亦有复生者。治法多端,无如灸法,或以天南星一钱,生姜自然汁调灌,为妙。


脐者,小儿之根蒂也,名曰神阙。穴近三阴,喜温恶凉,喜干恶湿。如断脐有法,脐风何自而起。惟有水湿风冷之气,入于脐中,儿必腹胀脐肿,日夜啼叫,此脐风之初发也。眼角眉心忽见黄色,即是脐风见证,宜急治。若黄色到鼻,治犹易,到人中、承浆则难。甚至口锁、唇紧、头强者不治。但脐风初见,总在初生三日之内,舌硬眼闭,口吐白沫,哭不出声,左右牙龈上 有硬梗,蓝黄白色如鸡鱼脆骨形状,或白点如粟米大,亟用银针,将龈 硬梗外,以及黄白点颗刺破,以青布蘸湿扭干,涂以墨汁。内治用防风一钱煎服。


分阴阳,(七十遍。)推三关,(五十遍。)退六腑,(七十遍。)运八卦,(五十遍。)推肺经,(五十遍。)揉外劳宫。(二百遍。)凡推用葱姜汤。灯火 法,于儿囟门、眉心、人中、承浆,两大指少商诸穴各一 ,脐轮六 ,未落脐带,于带口一 ,既落,于落处一 ,共十三。其腹有青筋叉缝处均宜 。(见卷二,三十页。)


按∶脐风证,每起于断脐不慎。夏禹铸以为风入腹,附于肝,肝窍在目,眼角黄也,肝木乘土,鼻准黄也。以致入肾入心,口撮舌强也。及早治之,以 法为要,犹可告痊。(惕厉子)


鹅口,起于初生之小儿。口内白屑,试去复生,重则满舌上 叠叠肿起,状如鹅口,开而不合,哭声不出,乳食为难。或生牙龈上下,名曰马牙,皆由心脾胎热上攻所致也。药以清热泻脾主之。


推食指三关,(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分阴阳,(三十六遍。)捞明月,(三十六遍。)打马过天河。(三十六遍。)


扁银簪脚,将牙龈刮破出血,以软绢拭净,磨陈墨汁涂之。头发蘸井水拭口,再以白矾烧灰二钱,朱砂水飞二钱,马牙硝五钱,研末,用白鹅粪水搅取汁,涂舌与口角上即愈。


按∶鹅口一证,在胎时受其母饮食热毒之气,蕴结心脾,因之甫生后,即发于口舌之间。内治以清热泻脾为主,外治如所列诸法足矣。倘不急于求治,必将口舌摩烂,不能吮乳,则命难痊也。(惕厉子)


一论脐风。多因断脐为风湿所乘。或者胎元有热毒。则儿下胎时。视其脐必硬直。定有脐风。必自脐发出青筋一道行至肚。却生两岔。行至心者必死。于青筋初发。急用灯心蘸香油用灯于青筋头。并岔行尽处燎之。以截住不致攻心。更以艾灸中脘三壮。内服万亿丸二三粒以泄其胎毒也。


一治小儿脐风撮口。用完全生葱捣汁。用直僵蚕三个。研末调涂母乳头上。令儿吮之。


或用乳调蚕末灌之。儿口即开。


一治脐风摄口。用田螺捣烂。入麝香一分再捣。涂脐上立效。


经验五通膏 治小儿脐风摄口。


生地黄 生姜 葱白 萝卜子 田螺肉(各等分)


上共研烂。搭脐四围如指浓。抱住。候一二时。有屁下泄而愈。


一治脐风。用蛴螬一条。将尾发两根剪断。自然出水。滴入脐内。少顷即愈。其虫则在多年墙孔内。人家水缸底亦有。


一秘方 治脐风撮口。


僵蚕(末三分) 牛黄(六厘) 冰片 麝香(各一厘)


先将僵蚕、牛黄搽上。次将片麝用虾蟆胆抹之。


一小儿犯撮口风、荷包风、鹅口风、脐风等项。并牙龈边生白点。名为马牙。作痛。啼哭不乳。即看口内坚硬之处。或牙龈边白点。将针挑破出血。用好墨调薄荷汤。以手指调过。再用其母油发蘸墨。遍口擦之。仍用青绢蘸新汲井水展口即。


风邪早受入脐中.七日之间验吉凶.若见腹疼脐湿烂.噤声口撮是为风.


凡婴孩始生一七之内.腹肚胀硬.脐畔四围浮肿.口撮眉攒.牙关不开.名脐风证.乃因剪脐带短.或结缚不紧.致水湿侵脐.客风乘虚而入.传之于心.蕴蓄其邪.复传脾络.致舌强唇青.手足微搐.口噤不乳.啼声似哑.喉中痰涎潮响.是其候也.


〖治法〗推三关 肺经(各一百二十) 运八卦 脾土(各一百) 分阴阳


如口撮只用灯火.口角两边各一 .左右虎口各一 .两小指四节各一 .脑门四 .如肚上青筋胀硬.脐周遭七 .每筋上一 .青筋开了处一 .涌泉穴一 .脐肿翻出.神脱气冷者不治.


万密斋治斗门子,初生五日不乳,喷嚏昏睡。万视之曰∶此脐风病也,一名马牙疳,小儿凡当一月之内尤急。乃视其口中上 ,有白胞如珠大者三四个,用银针挑去之。斗门怜惜之情见于面,去之未尽。次日犹不乳,有老妪语以脐风之害,乃速万再治,且问脐风之病云何?万曰∶其病不可治者三∶脐腹肿胀,大小便不通者,名曰锁肚;口紧不开,不语不啼者,时作搐者,名曰噤风;环口青色,口唇紧撮,名曰撮口。令郎初病,未至困也,复以手法去其白泡而安。又曰∶当用何药?万曰∶数日之儿,安能任药,虽有古方,不敢用也。曰∶然则奈何?万曰∶无害矣,此病盖初生时,洗浴之后,脐干未落,不谨视之,为儿尿所侵,及为风寒湿热所侵之故。宜急治之,但见喷嚏,多啼少乳,即视其口中上 ,有白泡子成聚,是其候也。随以手法刮去之,以软帛拭净其血,则脐风不发矣。若不知此,则其泡流入腹中,或为锁肚,为噤风,为撮口,虽有神丹,不能救也。郑请详记之,以为育婴之训。


脐风者,谓断脐之后,被水湿风冷所乘,侵于脐中,流入心脾,遂令腹胀脐肿,身体重着,肢强,多啼不能吮乳,甚则发搐。若脐边青黑,撮口不开,是为内搐,不治;爪甲黑者,即死;其或热在胸膛,伸缩努气,亦令脐肿。治宜龙胆汤主之。(孙思邈)


此证受病之原,皆缘胎毒。大概里气壅滞,总宜取下胎毒为好,不可因循。古方天麻丸、定命丹、朱银丸,可量与之,虽危多活。每见脐风、撮口,七日内见之,百难一生。(《赤水玄珠》)


此证宜先用控痰散吐风痰,次用益脾散和脾,再用辰砂膏利惊。若手足挛拳、口噤不开者,不治。(《类萃》)


儿初生一七日内,患脐风撮口,百无一效。有一妙法,看儿龈上,有小泡如粟米状,以温水蘸绵裹指,轻轻擦破,不药神效。(《三因方》)


古人之论脐风,皆谓由于水湿风冷所致。予则以为古论犹未尽也。盖脐风有内、外二因,有可治、不可治之别。外因者,风湿所伤;内因者,禀赋之真阳不足也。凡男子之命阳不足者,生子必有脐风。其外因者,病发于二、三、四、五日之间,病生于六腑,故可治;内因者,必发于六、七日之间,病生于五脏,故不可治。


但看小儿,不时喷嚏,更多啼哭,吮乳口松,是真候也。(陈飞霞)


断脐不慎起脐风,感受风寒湿水成,将作驱风散最效,已成兼证要分明,腹胀便秘黑白散,面白肢寒用理中,痰涎壅盛礓蚕散,壮热面赤龙胆清,呕吐多啼益脾治,唇青撮口撮风平,脐青口噤为不治,一腊逢之命必倾。


[注]


脐者小儿之根蒂也,名日神阙,穴近三阴,喜温恶凉,喜干恶湿,如断脐悉遵前法,脐风何自而起,惟不知慎重,以致水湿风冷之气人于脐中,儿必腹胀脐肿,日夜啼叫,此脐风将作也,须急用驱风散治之,若寒邪深入,已成脐风者,又当视其所兼之形证治之,如肚腹胀硬,大便不通者,风兼实也,黑白散主之,面青肢冷,二便不实者,风兼虚也,理中汤主之,痰涎壅盛,气高喘急者,风兼痰也,辰砂僵蚕散主之,身体壮热,面赤口干者,风兼热也,龙胆汤主之,面青呕吐曲腰多啼者,风兼寒也,益脾散主之,撮口唇青,抽搐不止者,风兼惊也,撮风散主之,若脐边青黑,口噤不开者,是为内抽不治,脐风见于一腊者,亦不治,一腊者七日也,儿生七日,血脉末凝,病已中藏,医之无益。


(驱风散)


苏叶防风陈皮厚朴姜炒枳壳麸炒木香煨僵蚕炒□藤□生甘草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脐风将作用驱风,苏防陈朴枳香从,僵蚕□藤与甘草,生姜加入更灵通。


(黑白散)方见肛门内合(理中汤)方见不乳(辰砂僵蚕散)方见撮口(龙胆汤)方见噤口.(益脾散)白茯苓人参草果煨木香煨炙甘草陈皮厚朴姜炒紫苏子各等分炒共为末,每服一钱,姜枣汤调服。


(撮风散)方见撮口。


治未病.脐在两肾之间.任冲督脉之所系也.儿之初生.断脐护脐.不可不慎.故断脐.隔衣咬断者.上也.以火燎而断之.次也.以剪断之.以火烙之.又其次也.护脐之法.脐既断矣.用软布缠裹.待干自落.勿使犯去也.三朝洗儿.当护其脐.勿使水渍入也.脐落之后.当换抱裙.勿使尿湿浸及脐中也.如此调护.则无脐风之病.所谓上工治未病.十得十全也.


治初病.儿生旬日之后.脐风为恶病也.凡觉小儿喷嚏多啼.此脐风欲发之候.急抱小明处.审视口中上 .有泡如珠如米.或聚或散.此病根也.其色白者初起也.黄者久也.可用银挖耳.轻手刮出.煎甘草薄荷汤拭洗之.预取桑白皮汁涂之.自此日日视之.有则去之.不可因循.以贻后祸.所谓中工治初病.十全六七也.


治已病.不知保护于未病之先.不知调护于初病之日.其泡子落入腹中.变为三证.一曰撮口.二曰噤风.三曰锁肚.证虽不同.皆脐风也.撮口证儿多啼.口频撮者.此脐腹痛也.可用雄黄解毒丸.加乳香没药各五分.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丸.竹沥生姜自然汁送下.利去恶涎良.外用蕲艾炒熟杵烂.护其脐.频换.使暖温之气不绝也.不乳者不治.


噤风证.牙关紧急.不能吮乳.啼声不出发搐者.不治. 锁肚证.脐突青肿.肚腹胀青筋浮露.大便涩不通者.不治. 或问脐风三证.古人有方.何谓不治.予曰.一腊之内.谓初生八日.草木方萌.稍有触犯.即便折伤.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故噤风者.乳食不得入.则机废于上矣.锁肚者.便溺不得通.则机废于下矣.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者.是也.神出机息.虽有神丹.不可为也.岂蜈蚣蚕蝎诸毒药之可治耶.


一小儿生后三日.啼哭不乳.予视其证非脐风.乃脐腹痛也.取蕲艾杵烂.火上烘热.掩其脐上.以帛勒之.须臾吮乳而不啼矣.


一小儿生八日.喷嚏多啼.请予视.予曰.此脐风也.视其上 果有泡.色变黄矣.乃挖耳刮去之.其父惨然.爱惜之心见于形色.故去之未尽也.有老妪闻之.急使婢女告其父.当急去之.其言迫切.父益惧.自取银挖耳刮之不惜也.遣人告予.予回书曰.旬日后当发惊风.后果病.迎予治之.许浓报.且泣曰.予三十六岁得此一子也.予曰.无伤.投以至圣保命丹而愈.


断脐不慎起脐风,感受风寒湿水成,将成驱风散最效,已成兼证要分明,腹胀便秘黑白散,面白肢寒用理中,痰涎壅盛僵蚕散,壮热面赤龙胆清,呕吐多啼益脾治,唇青撮口撮风平,脐青口噤为不治,一腊逢之命必倾。


【注】脐者,小儿之根蒂也,名曰神阙。穴近三阴,喜温恶凉,喜干恶湿,如断脐悉遵前法,脐风何自而起?惟不知慎重,以致水湿、风冷之气入于脐中,儿必腹胀脐肿,日夜啼叫,此脐风之将作也,须急用驱风散治之。若寒邪深入,已成脐风者,又当视其所兼之形证治之。如肚腹胀硬,大便不通者,风兼实也,黑白散主之;面青肢冷,二便不实者,风兼虚也,理中汤主之;痰涎壅盛,气高喘急者,风兼痰也,辰砂僵蚕散主之;身体壮热,面赤口干者,风兼热也,龙胆汤主之;面青呕吐,曲腰多啼者,风兼寒也,益脾散主之;撮口唇青,抽搐不止者,风兼惊也,撮风散主之。若脐边青黑,口噤不开者,是为内抽不治。脐风见于一腊者,亦不治。一腊者,七日也。儿生七日,血脉未凝,病已中脏,医之无益。


驱风散


苏叶 防风 陈皮 浓朴(姜炒) 枳壳(麸炒) 木香(煨) 僵蚕(炒) 钓藤钩 生甘草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脐风将作用驱风,苏防陈朴枳香从,僵蚕钩藤与甘草,生姜加入更通灵。


黑白散(方见肛门内合)


理中汤(方见不乳)


辰砂僵蚕散(方见撮口)


龙胆汤(方见噤口)


益脾散


白茯苓 人参 草果(煨) 木香(煨) 炙甘草 陈皮 浓朴(姜炒) 紫苏子(炒,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姜枣汤调服。


撮风散


《千金》有脐风、脐湿、脐疮、三者皆因断脐后为风湿伤而成,夫风入脐,脐肿腹胀,四肢不利,多啼不能乳,甚者发搐,为脐风。肿湿经久不干,为脐湿。风湿相搏,令脐生疮久不瘥,为脐疮。有一不已,入于经脉,多变为痫,痫成、作痫治。


脐风者,谓断脐之后,被水湿风冷所乘,风湿之气入于脐而流入心脾,遂令肚腹胀满、脐肿,身体重着,四肢柔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甚则发为风搐,若脐边青黑,撮口不开,是为内搐,不治。爪甲黑者,即死。其或热在胸堂,伸缩努气,亦令脐肿,宜《千金》龙胆汤主之(方见前条。)钱氏云∶小儿洗浴,拭脐不干,风入作疮,令儿撮口,甚者是脾虚胃气不和,宜调气,益黄散主之(方见脾部。)《类萃》云∶宜先用控痰饮吐风痰,次用益脾散和脾,又用辰砂膏利惊即愈。或手足挛拳、噤口不开者,不治。曾氏法先投劫风膏,次以五苓散加宽气饮入姜汁、葱白、灯心煎汤调服,与解风痰,及用一字金、煎荆芥汤或薄荷汤调抹口内,证轻即快。如禀赋充实,发热、有痰、惊搐,投黑白饮,温蜜汤空心调下,微泄似茶褐色二三行,进白芍药汤,水、姜枣煎服,常用此法,亦妙。若脐凸(音迭)肚紧,微有青色,口撮不开,肝风盛而脾土受制,不可施治,凡有此候,百无一治,纵使得安,亦非长寿。


控痰散


蝎尾 铜青(各半钱) 朱砂(一钱) 腻粉(一字) 麝香(少许)


上为末。每服一字,腊茶清调下。先吐风痰,然后和胃,或用前甘草方吐痰,随轻重用。


益脾散


白茯苓 人参 草果(煨) 木香(湿纸裹煨) 甘草 陈皮 浓朴(姜制) 紫苏子(炒,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姜枣水煎。


辰砂膏(方见前。)


宣风散 治初生儿因断脐后外伤风湿,唇青口撮,多啼不乳,口出白沫。


全蝎(二十一个,头尾全去毒,用无灰酒少许涂炙,为末) 麝香(一小字,别研)


上研为极细末。用半字,金银煎汤、或麦门冬去心煎汤调化,食远服。


防风散 治初生儿脐风。


防风(去芦) 羌活 黄 当归 川白芷 甘草(各半钱)


上为极细末。少许,用灯心、麦门冬去心煎汤调化,不拘时候服。


劫风膏 治急慢惊搐,脐风撮口,牙关紧闭,痰涎壅盛,咽喉肿痛。


葳灵仙(去芦,一两半,细锉,焙,研为末)


上,用皂荚三两,去皮弦槌损,挪温水一碗,绢滤过,慢火熬若稀糊,入醇醋半两,再熬三五沸,去火候冷,用前药末亭分乳钵内杵匀,丸芡实大。先用盐梅肉擦牙根,次以此膏一丸或二丸,温白汤浓调,抹入左右牙关内、即开,续进别药。熬时,得瓦器为上,银器尤佳。及解风痰壅盛,淡姜汤调化,无时少与含咽。咽喉肿痛,温茶清调下,或薄荷汤。


五苓散


宽气饮(俱惊)


一字金 治初生婴孩一七之外、欲成脐风撮口,及卒中急慢惊风,牙关紧闭,壅上痰涎。


僵蚕(炒,去丝) 葳灵仙(去芦。各四钱) 明白矾(生用,二钱) 细辛(去叶,一钱)


甘草(生用,二钱半)


上锉焙为末。每服一字至半钱,姜汁沸汤调匀,以指抹入牙关内。治卒中急慢惊证,口噤不开,用盐梅汤调擦上下牙根二处。


黑白饮 治脐风气实者,及急惊壮热发搐。


黑牵牛(半生半炒) 白牵牛(半生半炒) 大黄(生用) 陈皮(去白) 槟榔(各半两)


甘草(炙,三钱) 玄明粉(二钱)


上,除槟榔不过火,余五味或晒或焙,仍合槟榔为末,同玄明粉入乳钵内再杵匀。每服半钱至一钱,温蜜汤调化,空心投服,或无时。此药新合最妙,久则效迟。


白芍药汤(方见疝)


张涣封脐散 治婴儿初生,因乳母不谨,洗浴水入脐中,或儿尿在 袍之内,湿气伤于脐中,或解脱、风冷邪气所乘,令儿脐肿多啼,不能乳哺,名脐风病,宜急用此。


好川当归(半两,洗,焙干) 天浆子(三个,微炒) 乱发(一钱,烧灰存性)


上件同捣,罗为细末,入麝香一字拌匀。用药一字至半钱敷脐中,时时用。


《三因》小儿初生,一七日内忽患脐风撮口,百无一效,坐视其死,良可悯也。


有一法,世罕知者,凡患此证,看儿齿龈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状,以温水蘸熟帛,裹指轻轻擦破,即开口便安,不药神效。


小儿初生,脐风撮口,诸药不效者。灸然谷,穴在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可灸三壮,针入三分,不宜见血,立效。脐风,目上插,刺丝竹空。脐肿,灸腰对脐骨节间三壮,炷如麦。


脐风撮口,在百日内、多不治。


婴儿断脐后,宜用浓帛裹护,若乳母不慎,或因浴水入,或儿尿浸湿,或当风解视,遂成脐风。面赤喘急,啼声不出,脐肿腹胀,不能饮乳,小腹必发青筋一道,行至肚腹,生两丫义,若行至心,则不治矣。急以艾叶一团,灸其筋头上并两丫义尽处,青筋消去便活。若因水湿所伤,脐肿湿烂,宜用赤石脂、枯白矾,研极细末掺之。若脐肿突出,赤肿而痛,或肿硬如盘,宜用田螺三个,捣烂,入麝香少许,调涂脐上,须臾再易,肿痛立消。


儿生一七之内.肚胀腹硬.脐围浮肿.口撮眉攒.牙关不开.名脐风撮口症.盖因脐带剪短.或结缚不紧.致水湿侵脐.客风乘虚而入.传之于心.蕴蓄其邪.复传脾络.舌强唇青.手足微搐.喉中痰响.是其候也.服延寿丹少许.即愈.如神脱气冷.不治.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