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藜芦

《本草纲目》:藜芦

《本草备要》:藜芦

《本草便读》:藜芦

《本草乘雅半偈》:藜芦

《本草崇原》:藜芦

《本草从新》:藜芦

《本草分经》:藜芦

《本草撮要》:藜芦

《本草经集注》:藜芦

《本草蒙筌》:藜芦

《本草求真》:藜芦

《本草图经》:藜芦

《本草衍义》:藜芦

《本经逢原》:藜芦

《得配本草》:藜芦

《冯氏锦囊秘录》:藜芦

《雷公炮炙论》:藜芦

《名医别录》:藜芦

《千金翼方》:藜芦

《医学入门》:藜芦

《神农本草经》:藜芦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藜芦

《吴普本草》:藜芦

《新修本草》:藜芦

《药笼小品》:藜芦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藜芦

《证类本草》:藜芦

「释名」山葱、葱苒、葱炎、葱葵、丰芦、憨葱、鹿葱。


「气味」辛、寒、有毒。


「主治」


1、风痰。用藜芦十分、郁金一分,共研为末。每服二、三分,温浆水一碗送下。


2、中风,牙关紧闭。用藜芦一两,去苗头,在浓煎的防风汤中泡过,焙干,切细,炒成微褐色,研为末。每服半钱,小儿减半。温水调药灌下。以吐风涎为效,末吐财服。又方:治中风后口吐涎沫,喉中发拉锯声:取藜芦一分、天南星一个(去浮皮,挖一小坑,倒入醋少许,在火上烘成黄色),共研为末,加生面和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温酒送下。


3、痰疟。用藜芦末半钱,温齑水调下。引吐为好。又方:藜芦、皂荚(炙)各一两,巴豆二址五枚,熬黄,研成末,加蜜和成丸子,如小豆大。每空心服一丸,未发病时服一丸,临发病时又服一丸。宜暂时禁食。


4、黄疸肿疾。用藜芦在火灰中炮过,取出研细。每服小半匙,水送下。数服可愈。


5、牙齿虫痛。用藜芦研为末,填入病齿孔中,有特效。但不能吞汁。


6、头风白屑。甚痒。用藜芦末掺入头发中,把头包二天,避风。


7、疥癣虫疮。用藜芦末调生油涂搽。


8、误吞水蛭。用藜芦炒过。研为末,水送服一钱刚愎自用将水蛭吐出。



宣,引吐


辛寒至苦,有毒。


入口即吐,善通顶,令人嚏,风痫证多用之(张子和曰∶一妇病风痫,初一、二年一作,后渐日作,甚至一日数作,求死而已。值岁大饥,采百草食,见野草若葱,采蒸饱食,觉不安,吐胶涎数日,约一二斗,汗出如洗,甚昏困,后遂轻健如常人。以所食葱访人,乃憨葱苗,即藜芦是矣。时珍曰∶和王妃年七十,中风不省,牙关紧闭。先考太医吏目月池翁诊视,药不得入。不获已,打去一齿,浓煎藜芦汤灌之,少顷噫气,遂吐痰而苏。药不瞑眩,厥疾不瘳,诚然)。


取根去头。用黄连为使。反细辛、芍药、诸参。恶大黄。畏葱白(吐者、服葱汤即止)。


藜芦(图缺)


辛苦大寒.沉阴有毒.专司涌吐.能宣胸胃之风痰.善杀蛊虫.且愈肺脾之癣疥.(藜芦其芦有黑皮包之.其根如葱.辛苦大寒.有毒.入肺胃.入口即吐.凡风痰在膈.以及蛊毒等证.与夫癫痫不愈.久疟久哮者.皆可用之取吐.又能吹鼻取嚏.外敷疥癣.亦瞑眩之药耳.)


(本经下品)


单属上焦,亦是一法。


【气味】辛寒,有毒。


【主治】主蛊毒咳逆,泄利肠 ,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蛊毒,去死肌。


【核】曰∶出太山山谷,高山者乃佳。今陕西、辽州、均州、解州亦有之。四月生苗,高五六寸,茎似葱白,色青紫多毛,外有黑皮裹茎,宛似棕榈,故初生之叶,亦若棕心。经久渐放,与郁金、秦艽、 荷等叶相类也。六七月开花,肉红色,立冬便凋。根似龙胆,及马肠根,长四五寸。一本二三十科,若百余科者,水藜芦也。水藜芦生近水溪涧石上,茎叶都相同,独不为药用。修事,去头,用糯米泔汁煮之,从巳至未,晒干用。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人参、沙参、紫参、苦参。恶大黄。


先人云∶辛生在夏,犹金生在巳也。故入肺及大肠,而治咳逆肠 。盖肠 虽属下焦,其因之痰自愈矣。


【 】曰∶藜茨属,亦利器也,芦,苇属,亦食器也。然其形两相似矣。合入太阴肺,阳明大肠,以互相循属盘络而为雌雄腑脏者也。故主肺为是动,则病咳逆之脏气,与肺为所生,则病头疡疥瘙恶疮死肌之藏形。若泄利肠 ,蛊毒虫毒,此病大肠腑气之与形也。气味辛寒,施之风热,颇相宜耳。


(手太阴肺脏之经脉,下络大肠,上膈,属肺;手阳明大肠腑之经脉,络肺,下膈,属大肠;彼此互相盘络,以为腑脏雌雄。内外表里,则手与手为腑脏之雌雄,足与足为腑脏之雌雄,非其腑脏雌雄,则彼此不相盘络。人多习而不察,竟不知手足腑脏雌雄之故。)


气味辛寒,有毒。主治蛊毒,咳逆,泄痢,肠 ,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


(藜芦一名山葱,所在山谷有之。茎下多毛,三月生苗,高五六寸,茎似葱,根色青紫,外有黑皮裹茎,宛似棕榈,根长四五寸许,黄白色。)


藜芦气味辛寒,其根黄白,外皮黑色,禀土金水相生之气化。土气营运,则能治蛊毒。


金气气四布,则能治泄痢肠 也。治头疡疥瘙,金制其风也。治恶疮,水土胜湿而解毒也。土主肌肉,故又去死肌。


宣、引吐.


辛寒至苦.司蛊毒与喉痹.能杀虫.理疥癣.入口即吐.善通顶.令人嚏.风痫证多用之.(张子和儒门事亲曰∶一妇病风痫、初一二年一发、后渐日发、甚至一日数发、求死而已、值岁大饥、采百草食、见野草若葱、采蒸饱食、觉不安、吐胶涎数日、约一二斗、汗出如洗、甚昏困、后遂轻健如常人、以所食葱访人、乃憨葱苗、即藜芦是矣、时珍曰∶和王妃、年七十、中风不省、牙关紧闭、先考太医吏目月池翁诊视、浓煎藜芦汤灌之、少顷噫气、遂吐痰而苏、药不瞑眩、厥疾不瘳、诚然.)服之令人烦闷吐逆.大损津液.虚者慎之.取根去头.用黄连为使.反细辛、芍药、诸参.恶大黄.畏葱白.(吐者、服葱汤即止、与酒同用、杀人.头生虮虱、藜芦末掺之.疥癣虫疮、藜芦末生油涂.)


辛寒至苦,治蛊毒喉痹,杀虫,入口即吐,风痫症用之服后吐不止者饮葱汤即止,与酒同用杀人。


味辛寒.入手太阴足阳明经.功专吐膈上风痰.至苦有毒.入口即吐.善通顶.令人嚏.风证多用之.虚者忌用.头生虮虱.以末掺之.疥癣虫疮.以末搅生麻油涂之.取根去头用.黄连为使.反细辛、芍药、诸参.恶大黄.畏葱白.服之吐者.服葱白汤即止.与酒同服杀人.



味辛、苦,寒、微寒,有毒。主治蛊毒,咳逆,泄痢,肠 ,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治哕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不入汤。一名葱苒,一名葱 ,一名山葱。生太山山谷。三月采根。阴干。(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五参,恶大近道处处有。本下极似葱而多毛。用之只剔取根,微炙之。(敦煌卷子本《新修》卷十,《大观》卷十,《政和》二五一页)



味辛、苦,气寒。有毒。近道俱有,深谷多生。反芍药细辛,及五参(人参、沙参、玄参、丹参、苦参。)勿用。恶大黄,使黄连。三月采根,阴干去芦。微炒入药,专能发吐。不用煎汤,惟作散用。主头秃疥疡,疗肠癖泻痢。杀诸虫,除蛊毒,去死肌,愈恶痈。治喉痹不通。理风痰上壅。亦能医马涂癣,并敷马刀烂疮。


(毒草)吐风痰在膈


居。盖缘苦虽属降。而亦善涌。藜芦辛少苦多。故能入口即吐。是以风痰膈结。而见咳逆上气者。当用是药以投。使其膈部之邪。悉从上出也。但此宜作散剂以投。(散可达上。)切勿汤药以服。(儒门事亲云。一妇病风痫。初一二年一作。后渐日作。甚至一日数作。求死而已。值岁大饥。采百草食。见野草若葱。采蒸饱食。觉不安。吐胶涎数日。约一二斗。汗出如洗。甚昏困。后遂轻健如常人。以所食是葱访人。乃憨葱苗。即藜芦是已。时珍曰。我朝荆和王妃刘氏。年七十。中风不省。牙关紧闭。先考太医吏目月池翁诊视。药不能入。不获已打去一齿。浓煎藜芦汤灌之。少顷噫气。遂吐痰而苏。药勿瞑眩。厥疾勿瘳。诚然。)至于肠 泄痢如何。书载克治亦是因吐除其实积。积去而利与 亦可止矣!吐虽等于常山瓜蒂乌附尖莱菔子。但常山则吐疟痰。瓜蒂则吐热痰。乌附尖则吐湿痰。(亦吐风痰。)此则专吐风痰者也。况此气善通顶。治喉痹及鼻中息肉。为末吹效。然亦并非得已。即有中蛊等毒。及或老痰积块。止可借其宣泄。切勿沾口以自损其津液耳。取根去头用。黄连为使。反细辛芍药诸参。恶大黄。畏葱白。(服葱汤。吐即止。)


藜芦(图缺),生泰山山谷,今陕西、山南东西州郡皆有之。三月生苗;叶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车前;茎似葱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裹茎,似棕皮;其花肉红色;根似马肠根,长四、五寸许,黄白色;二月、三月采根,阴干。此有二种∶一种水藜芦,茎叶大同,只是生在近水溪涧石上,根须百余茎,不中入药用。今用者名葱白藜芦,根须甚少,只是三、二十茎,生高山者为佳,均州土俗亦呼为鹿葱。此药大吐上膈风涎,暗风痫病,小儿 。


用钱匕一字,则恶吐人。又用通顶,令人嚏。而古经本草云∶疗呕逆,其效未详。今萱草亦谓之鹿葱,其类全别,主疗亦不同耳。



藜芦为末,细调,治马疥痒。


辛苦寒,有毒。反五参。服之吐不止者,饮葱汤即止。


《本经》主蛊毒,咳逆,泄痢肠 ,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蛊毒,去死肌。


发明 藜芦服钱匙则恶吐,而《本经》治蛊毒咳逆泄利肠 ,是指积气内盛者而言,积去则咳与利止矣。又通顶令人嚏。按∶常山吐疟痰,瓜蒂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者也。凡胸中有老痰或中蛊毒,只可借其宣吐,切勿沾口,大损胃中津液也。若咳逆泄利肠 等证,苟非实邪壅滞,慎勿轻试。不可因《本经》之言而致惑也。


《别录》治喉痹不通、鼻中息肉并为散,吹鼻孔效。


黄连为之使。畏葱白。恶大黄。反人参、沙参、紫参、丹参、苦参、细辛、芍药。


辛、苦、寒。吐上膈风涎,暗风痫病,去积年脓血泄痢,杀诸虫毒,去死肌,(服之吐不止,饮葱汤即止。)又能通顶令人嚏。得雄黄蜜调,点鼻中息肉。和猪脂调敷反花恶疮。晒干研末,入麝香少许,吹鼻,治诸风头痛。(或入黄连末少许。)生用令人吐。去头,糯米泔浸,煮透晒干用。气血虚者禁服。


禀火金之气以生,故味苦、辛,微寒,有毒。苦为涌剂,故使邪气痰热,胸膈部分之病悉皆吐出也。苦能泄热,故主肠癖头疡疮搔恶疮,杀诸虫毒也。但味至苦入口即吐,故不入汤,惟中虫毒恶气,胸有痰饮者,借此上涌宜吐之力,获效一时,否则。


徒令人胸中闷乱吐逆不止,大伤津液,戒。


藜芦反五参、细辛、芍药,惟作散用,不可煎汤。吐上膈风涎。治暗风痫病,主头秃疥疡,疗肠癖泻痢,杀诸虫愈。


毒去死肌。愈恶痈。喉痹不通,风痰上壅∶亦能医马涂癣,并敷马刀烂疮。


雷公云∶凡采得,去头,用糯米泔汁煮,从巳至未,出,晒干用之。


味苦,微寒,有毒.主治 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不入汤.一名葱一名山葱.生太山.三月采根,阴干.(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五参,恶大黄.)


《本经》原文∶藜芦,味辛,寒.主蛊毒咳逆,泄利肠 ,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一名葱苒.


味辛苦,寒,微寒,有毒。主蛊毒咳逆,泻痢肠 ,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肌。


疗哕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不入汤。一名葱苒,一名葱 ,一名山葱。生太山山谷,三月采根,阴干。


藜芦苦寒亦善吐,风痫蛊毒与喉痹,诸疮癣秃鼻 肉,止痢治疸除逆哕。


藜,黑色;芦,虚也。茎中虚如葱管,故俗名鹿葱。有毒。大吐上膈风痰,中风不语,暗风痫病,喉痹及蛊毒,浓煎防风汤浴过,焙干微炒为末,温水下五分,以吐为度。兼治诸疮疥癣马刀,鼻中 肉头秃,及久痢肠,黄胆,咳逆哕逆,杀诸虫。去芦头,糯米泔浸一宿微炒,不入汤药。黄连为使,反细辛、芍药、五参,恶大黄。单方∶牙疼,为末,纳牙孔中勿咽。又烧灰煎膏点黑痣。


(《御览》作梨芦)


味辛寒。


主蛊毒,咳逆,泄利,肠澼,头疡,疥搔,恶创,杀诸蛊毒,去死肌。一名葱苒。生山谷。


《吴普》曰:藜芦,一名葱葵,一名丰芦,一名蕙葵(《御览》引云,一名山葱,一名公苒),神农雷公辛有毒(《御览》引云:玄黄帝有毒),岐伯咸有毒,李氏太寒,大毒,扁鹊苦有毒,大寒,叶根小相连(《御览》引云:二月采根)。


《名医》曰:一名葱菼,一名山葱,生太山,三月采根,阴干。


案《广雅》云:藜芦,葱(上艹下左日右冉)也。《范子计然》云:藜芦出河东,黄白者善。《尔雅》云:茖,山葱,疑非此。



味辛寒。主蛊毒,味烈杀虫。咳逆,泄痢肠 ,除湿热之疾。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皆杀虫之功。


凡有毒之药,皆得五行刚暴偏杂之性以成。人身气血,乃天地中和之气所结,故服毒药者,往往受伤。疮疥等疾,久而生虫,亦与人身气血为类,故人服之,而有伤气血者,必能杀虫。惟用之得其法,乃有利而无弊,否则必至于两伤,不可不慎也。又毒之解毒,各有所宜。


如燥毒之药,能去湿邪;寒毒之药,能去火邪。辨证施治,神而明之,非仅以毒攻毒四字,可了其义也。



《御览》卷九百九十


一名葱葵,一名山葱,一名丰芦,一名蕙葵,一名公苒。神农、雷公∶辛,有毒。黄帝∶有毒。岐伯∶咸,有毒。李氏∶大毒,大寒。扁鹊∶苦,有毒。大叶根小相连。二月采根。



味辛、苦,寒、微寒,有毒。主蛊毒,咳逆,泄痢,肠 ,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疗 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烘疮。不入汤。一名葱苒,一名葱 ,一名山葱。生太山山谷。三月采根,阴干。


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五参,恶大黄。近道处处有。根下极似葱而多毛。用之止剔取根,微炙之。


至苦辛,入口即令人吐,善通顶使嚏。


风痫宜用之,因其善吐痰涎也。


取根用。


味辛苦,寒、微寒,有毒。主蛊毒,咳逆,泄痢,肠 ,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疗哕逆,喉痹不通。《药性论》云∶使。大毒。能主上气,去积年脓血,泄痢,恶风疮,,用钱匕一字则恶吐。人又用通项,令人嚏,疗呕逆、未详。黄连为使。反∶细辛、芍药、五参。恶∶大黄。近道皆有之。


(藜芦_图缺)


味辛、苦,寒、微寒,有毒。主蛊毒,咳逆,泄痢肠 ,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疗哕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不入汤。一名葱苒,一名葱 (音毯),一名山葱。生泰山山谷。三月采根,阴干。(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五参,恶大黄。)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根下极似葱而多毛。用之只剔取根,微炙之。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郁金、秦艽、 荷等,根若龙胆,茎下多毛。夏生冬凋枯。今所在山谷皆有。八月采根,阴干。吴氏云∶藜芦,一名葱葵,一名 芦,一名蕙葵。神农、雷公;辛,有毒。


歧伯∶咸,有毒。季氏∶大毒,大寒。扁鹊∶苦,有毒。大叶,根小相连。范子曰∶藜芦出河东,黄白者善。药性论云∶藜芦,使,有大毒。能主上气,去积年脓血,泄痢,治恶风疮疥癣头秃,杀虫。


图经曰∶藜芦,生泰山山谷,今陕西、山南东西州郡皆有之。三月生苗。叶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车前。茎似葱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裹茎,似棕皮。其花肉红色。根似马肠根,长四、五寸许,黄白色。二月、三月采根,阴干。此有二种∶一种水藜芦,茎叶大同,只是生在近水溪涧石上,根须百余茎,不中入药用。今用者名葱白藜芦,根须甚少,只是三、二十茎,生高山者为佳。均州土俗亦呼为鹿葱。此药大吐上膈风涎,暗风痫病,小儿 ,用钱匕一字,则恶吐人。又用通顶令人嚏,而古经本草云∶疗呕逆,其效未详。今萱草亦谓之鹿葱,其类全别。主疗亦不同耳。


雷公云∶凡采得去头,用糯米泔汁煮,从巳至未,出,晒干用之。圣惠方∶治黑痣生于身面上。用藜芦灰五两,水一大碗,淋灰汁于铜器中盛,以重汤煮令如黑膏,以针微拨破痣处点之,良。不过三遍,神验。千金翼治牙疼。纳藜芦末于牙孔中,勿咽汁,神效。经验后方∶治中风不语,喉中如拽锯声,口中涎沫。取藜芦一分,天南星一个,去浮皮,于脐子上陷一个坑子,纳入陈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黄色,同一处捣,再研极细,用生面为丸如赤豆大。每服三丸,温酒下。百一方∶治黄胆。取藜芦着灰中炮之,小变色捣为末。水服半钱匕,小吐,不过数服。斗门方治疥癣。用藜芦细捣为末,以生油涂敷之。简要济众∶治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急者。藜芦一两去芦头,浓煎防风汤浴过,焙干碎切,炒微褐色,捣为末。每服半钱,温水调下,以吐出风涎为效。如人行三里未吐,再服。


衍义曰∶藜芦,为末,细调,治马疥痒。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