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芦根

《本草备要》:芦根

《本草便读》:芦根

《本草乘雅半偈》:芦根

《本草从新》:芦根

《本草分经》:芦根

《本草分经》:芦根

《本草撮要》:芦根

《本草经集注》:芦根

《本草蒙筌》:芦根

《本草求真》:芦根

《本草图经》:芦根

《本经逢原》:芦根

《得配本草》:芦根

《顾松园医镜》:芦根

《冯氏锦囊秘录》:芦根

《雷公炮制药性解》:芦根

《雷公炮炙论》:芦根

《名医别录》:芦根

《千金翼方》:芦根

《医学入门》:芦根

《新修本草》:芦根

《药笼小品》:芦根

《玉楸药解》:芦根

《证类本草》:芦根


泻热,止呕


甘益胃,寒降火。


治呕哕反胃(胃热火升,则呕逆,食不下。《金匮》方∶芦根煎服),消渴客热,伤寒内热,止小便数(肺为水之上源,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始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为水脏,而主二便,三经有热。则小便数,甚至不能少忍,火性急速故也。芦中空,故入心肺,清上焦热,热解则肺之气化行,而小便复其常道矣)。能解鱼、蟹、河豚毒。


取迸水肥浓者,去须、节用。


芦根(图缺)


性入阳明.甘寒清热.功除烦呕.润降和阴.茎则清肃上焦.肺痈可愈.笋乃解消鱼毒.膈热能清.(芦根甘寒.入胃清热.热则胃气逆而不顺.呕吐反胃等证作矣.至于解毒.亦甘寒入胃之功.但芦根主降.茎与笋有上升之意.故肺痈肺痿皆用之.芦根寒能清热.甘可养阴.故胃阴不足.而有火邪上逆为患者.最宜.胃寒便溏呕吐者禁用.)


(别录下品)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核】曰∶所在有之,生下湿陂泽中。其状似竹,叶抱茎生,无附傍枝。花白作穗若茅。


根类竹而节疏。根行水底者,其味甘;露根水上者,不堪用也。


【 】曰∶诗疏云∶芦初生曰葭,嘉美也。长成曰苇,伟大也。未秀曰芦,芦,黑也。


盖芦曰黑,黑,水色也。胪,腹前也,假言驴力之在胪也。其气寒,其味甘,对待热蕴胪腹,大者膀胱气,美失其中,致肾水失周胸臆而消渴,独沉膀胱而便利,与之各得其平。故水者,准也,称物平施,则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正。


泻热止呕.


甘和胃,寒降火.治呕哕反胃.(胃热火升则呕、逆食不下.)客热消渴.伤寒烦热.止小便数.(肺为水之上源、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始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为水脏、而主二便、三经有热、则小便数甚、至不能少忍、火性急速故也、芦中空、清上焦、湿热解、则肺之气化行、而小便复其常道矣.)芦笋能解鱼、蟹、河豚毒.反胃呕吐.由于寒者勿用.取逆水肥浓者.去须节.(因热霍乱烦闷、芦根三钱、麦门冬二钱、水煎服、即愈.)


甘寒,和胃降火止呕,清上焦热,用逆水者。芦笋解鱼蟹河豚毒。


见胃寒。


味甘寒.入手太阴足阳明经.功专消渴去呕逆.得麦冬治霍乱烦闷.得麦冬、骨皮、茯苓、陈皮、生姜治骨蒸肺痿.如独用止小便.并解鱼蟹河豚毒.



味甘,寒。主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当掘取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并不堪用也。(《大观》卷十一,《政和》二七一页)



味甘,气寒。无毒。州渚多生,秋冬才取。掘土择甘美者有效,露出及浮水者损人。解酒毒退热除烦;止呕哕开胃下食。食鱼蟹中毒即劫,怀胎孕发热即驱。花白名曰蓬茸,霎时可安。


(隰草)泻胃中热呕


芦根(专入肺胃。兼入心)。治无他奇。惟清肺降火。是其所能。凡人胸中有热。则火升上呕。逆气不下。脾肺热起则消渴便数。甚至不能少忍。(金匮玉函治心膈气滞烦闷不下食。芦根五两锉。以水三大盏煮服。)故必得此苦寒以治。则诸症悉除。(汪昂曰。肺为水之上源。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始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为水脏而主二便。三经有热。则小便数。甚至不能少忍。火性急速故也!芦中空。故入心肺清上焦热。热解则肺之气化行。而小便复其常道矣。)且解虾鱼中毒酒毒。然此止宜实热。不宜虚寒。若误用之。必致见害。取逆水土内甘美者效。若露出水面者。损人。去芦节。


芦根(图缺),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在处有之,生下湿陂泽中。其状都似竹,而叶抱茎生,无枝;花白作穗若茅花;根亦若竹根而节疏;二月、八月采日干用之。当汲取水底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并不堪用。谨按《尔雅》谓芦根为葭华。郭璞云∶芦苇也。苇即芦之成者。谓蒹为(与廉同),似 萑(音桓)而细长,高数尺,江东人呼为 。 (与荻同)者谓 (他敢切)


,为 (五患切)。 似苇而小中实,江东人呼为乌。 (音丘)者或谓之荻,荻至秋坚成,即谓之萑。其华皆名苕(徒雕切),其萌笋皆名 (音绻)。若然所谓芦苇,通一物也。所谓 ,今作蒹者是也。所谓 ,人以当薪爨者是也。今人罕能别蒹 与芦苇。又北人以苇与芦为二物,水旁下湿所生者,皆名苇;其细不及指,人家池圃所植者,为芦。其秆差大深碧色者,谓之碧芦,亦难得。然则本草所用芦,今北地谓苇者,皆可通用也。古方多单用。葛洪疗呕哕,切根水煮,顿服一升。《必效方》,以童子小便煮服,不过三升瘥。其蓬茸主卒得霍乱气息危急者,取一把煮浓汁,顿服二升,瘥。兼主鱼蟹中毒,服之尤佳。其笋味小苦,堪食。法如竹笋,但极冷耳。


笋名 芦,茎名苇茎,花名蓬


甘寒,无毒。


发明 芦根甘寒,主消渴、胃中客热。利小便,治噎哕,反胃呕逆,不下食,妊娠心热,时疫寒热,烦闷。解河豚诸鱼毒,其笋尤良。 芦治脐下坚癖,小便不利。苇茎中空,专于利窍,善治肺痈,吐脓血臭痰。《千金》苇茎汤以之为君,服之热毒从小便泄去最捷;芦花煮汁治干霍乱心腹胀痛,若烧存性治吐衄诸血。


忌巴豆。


甘,寒。入足阳明经。退邪热,下逆气,止呕哕,除烦渴,(甘能益胃,寒能降火。)疗便数劳复。解鱼鳖肉毒。配竹茹、麦冬,治霍乱烦闷。(热除呕自止。)配地骨皮、麦冬、橘皮、生姜,治肺痿骨蒸。


逆水生,黄泡肥浓者良。去须节黄皮,捣汁用。出泥浮水中者,不可用。


〔甘寒,入胃经。捣碎。〕治消渴呕逆,除噎膈反胃。〔皆除热降火之功。〕可清烦热,能止便频。〔热甚则小便频数,火性急速故也。〕独入阳明,清热下降。笋性更佳,能解河 毒。


呕吐因寒者勿服。。


禀土之冲气,有水之阴气,故味甘气寒无毒。甘能益胃和中,寒能除热降火,所以专除胃热。凡噎、哕、呕吐、烦渴、霍乱之属于实热者,并所必需。前症之属于虚寒者,切勿误用。


芦根,掘土甘美者有效,露出水面者损人。解酒毒,退热除烦,止呕哕,开胃下食,清胃热,止消渴。食鱼虾中毒即解,怀胎孕发热能痊。花白名蓬茸,主卒霍乱危急,煮汗吞饮即安。


主治(痘疹合参) 治痘初起,胃热口臭,绕口四周,痘密者最宜。脾胃虚守者禁用。


味甘,性寒无毒,入肺胃二经。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治五噎膈气,烦闷吐逆,以芦根五两,水三盏煮一盏服,甚效。


按∶芦根主气逆呕哕,故入太阴阳明。消渴之证,亦以气化不及故也。今得芦根以下太阴,而津液之生必矣。


雷公云∶凡使,须要逆水芦,其根逆水生,并黄泡肥浓者,味甘。


凡修事,采得后,去节须并上赤黄了,细锉用。


味甘,寒.主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味甘,寒。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芦根甘寒清胃热,时行热疫大烦渴,止霍乱及小便多,孕妇心烦更可活。


芦,疏也,条长而节疏也。在处有之,生下湿坡中,状似竹,无枝叶,抱茎而生,花白作穗,即芦茅也。


无毒。主清胃中客热及寒热时疾,烦闷大热,消渴五噎膈气,干呕霍乱,吐逆不下食,止小便利,及孕妇心热烦闷。又治食狗肉不消,心下坚,或 胀发热妄语,及食马肉鱼蟹中毒,并水煮服之。二八月采,逆流水肥浓根,去节须并土,日干用。



味甘,寒。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当掘取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并不堪用也。


〔谨案〕此草,根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其花名蓬 ,水煮汁服,主霍乱大善,用有验也。


清肺胃热,痘疹痧斑,可以煎汤代茶。


取其甘寒退热,不犯胃气之良药也。


茅根清养肺气,燥金咳呛宜之。


味甘,性寒,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将逆止呕,清热除烦。


芦根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呕下食,治噎哕懊憹之证。


芦笋清肺止渴,利水通淋,解鱼肉药箭诸毒。


芦叶清肺止呕,治背疽肺痈,灰汁煎膏,蚀瘀肉,去黑痣。


箨治金疮瘢痕。


(芦根_图缺)


味甘,寒。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陶隐居云∶当掘取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并不堪用也。唐本注云∶此草根,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其花名蓬 (音农)。水煮汁服,主霍乱大善,用有验也。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芦根,使,无毒。能解大热,开胃,治噎哕不止。日华子云∶治寒热,时疾,烦闷,妊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图经曰∶芦根,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在处有之,生下湿陂泽中。其状都似竹,而叶抱茎生,无枝。花白作穗若茅花。根亦若竹根而节疏。二月、八月采,日干。用之当极取水底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并不堪用。谨按《尔雅》谓∶芦根为葭华。郭璞云∶芦苇也,苇即芦之成者,谓蒹为 (与廉同),蒹似萑(音桓)而细长,高数尺,江东人呼为 。 (与荻同)


者谓(他敢切),为 (五患切)。 似苇而小中实,江东呼为乌 (音丘)者,或谓之荻。荻至秋坚成,即谓之萑,其华皆名苕(徒雕切),其萌笋皆名KT (音绻)。若然,所谓芦苇,通一物也。所谓 ,今作蒹者是也。所谓 ,人以当薪爨者是也。今人罕能别蒹 与芦苇。又北人以苇与芦为二物。水旁下湿所生者皆名苇;其细不及指,人家池圃所植者为芦。其秆差大,深碧色者,谓之碧芦,亦难得。然则本草所用芦,今北地谓苇者,皆可通用也。古方多单用。


葛洪疗呕哕。切根水煮,顿服一升。《必效方》以童子小便煮服,不过三升瘥。其蓬茸,主卒得霍乱,气息危急者。取一把煮浓汁,顿服二升瘥。兼主鱼蟹中毒,服之尤佳。其笋,味小苦,堪食。法如竹笋,但极冷耳。


唐本余∶生下湿地。茎、叶似竹,花若荻花,二月、八月采根,日干用之。雷公云∶凡使,须要逆水芦。其根逆水生并黄泡肥浓者,味甘,采得后去节须并上赤黄了,细锉用。圣惠方∶治食马肉中毒,痒痛。芦根五两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千金方∶治干呕哕,若手足厥冷,芦根三斤浓煮汁,饮之。肘后方∶食鲈鱼肝, 鱼中毒。锉芦根煮汁一、二升,饮之。梅师方∶食狗肉不消,心下坚,或 胀口干,忽发热妄语。煮芦根饮之。金匮玉函方∶治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锉,以水三大盏,煮取二盏,去滓。不计时温服。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