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龙骨

《本草备要》:龙骨

《本草便读》:龙骨

《本草乘雅半偈》:龙骨

《本草崇原》:龙骨

《本草从新》:龙骨

《本草分经》:龙骨

《本草分经》:龙骨

《本草分经》:龙骨

《本草分经》:龙骨

《本草撮要》:龙骨

《本草经集注》:龙骨

《本草经解》:龙骨

《本草蒙筌》:龙骨

《本草求真》:龙骨

《本草思辨录》:龙骨

《本草图经》:龙骨

《本草衍义》:龙骨

《本草择要纲目》:龙骨

《本经逢原》:龙骨

《得配本草》:龙骨

《顾松园医镜》:龙骨

《长沙药解》:龙骨

《冯氏锦囊秘录》:龙骨

《雷公炮制药性解》:龙骨

《雷公炮炙论》:龙骨

《名医别录》:龙骨

《千金翼方》:龙骨

《外科全生集》:龙骨

《医学入门》:龙骨

《神农本草经》:龙骨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龙骨

《吴普本草》:龙骨

《新修本草》:龙骨

《药笼小品》:龙骨

《药性切用》:龙骨

《药征》:龙骨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龙骨

《证类本草》:龙骨


涩,泻,固肠,镇惊


甘涩微寒。入手、足少阴(心、肾)、手阳明(大肠)、足厥阴(肝)经。能收敛浮越之正气,涩肠益肾,安魂镇惊,辟邪解毒。治多梦纷纭,惊痫疟痢,吐衄崩带,遗精脱肛。利大、小肠,固精止汗,定喘(气不归元则喘)敛疮,皆涩以止脱之义(《十剂》曰∶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白地锦纹、舐之粘舌者良(人或以古矿灰伪之)。酒浸一宿,水飞三度用,或酒煮、酥炙、火 ,亦有生用者。又云水飞,晒干,黑豆蒸过用(否则着人肠胃,晚年作热)。忌鱼及铁。畏石膏、川椒、得人参、牛黄良(许洪云∶牛黄恶龙骨,而龙骨得牛黄更良,有以制伏也)。


龙骨(图缺)


性入东方.治肝脏魂无所附.功昭灵异.疗惊风螈痉难痊.敛疮口以止遗.甘平性涩.固崩淋而辟魅.重镇能收.(龙骨.一云龙蜕骨.鹿蜕角.蛇蜕皮.蟹脱壳.则龙骨是所蜕之骨.一云出山谷间.是死龙.又云山谷间所生嫩石.得龙交感之气而生.其形相似.有角齿三说.未知孰是.味甘涩.性平质重.舐之粘舌不脱.入肝肾大肠.镇虚固脱.是其本功.一切外内诸治.皆从四字脱化而来.龙为灵物.故又能安神辟魅耳.龙为东方之神.故专入肝.肝藏魂.故魂不归肝者.治之以龙骨.)


(本经上品)


土大顽颓则风木变眚,以木必基土,维土为命,互为乘制,制则化生。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齿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久服通神明。


【核】曰∶出晋地,及太山、剡州、沧州、太原,山岩水岸土穴中,此龙化解脱之处也。


其骨细,其文广者雌;其骨粗,其文狭者雄。五色具者上,白、黄色者中,纯黑者下矣。各随五色合五藏,如五芝、五石英、五石脂之入五脏也。山书云∶鳞虫三百六十,而龙为之长。


元命苞云∶龙之为言萌也,阴中之阳,故龙举而云兴。说文云∶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物之至灵者也。埤雅云∶龙鳞八十有一,具九九之数,阳之极者。故为辰而司水,鲤鳞三十有六,具六六之数,阴之极也。故变阳而化龙。淮南子云∶羽毛鳞介,皆祖于龙,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凰,而后鸾鸟庶鸟,凡羽者以次生焉。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而后麒麟庶兽。凡毛者以次生焉。介鳞生蛟龙,蛟龙生鲲鲠,而后建邪庶鱼,凡鳞者以次生焉。介潭生先龙,先龙生玄鼋,而后灵龟庶龟,凡介者以次生焉。埤雅云∶龙亦卵生而思抱,雄鸣上风,雌鸣下风而风化。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能,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玉符称世俗画龙之状,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或曰∶龙无耳,故以角听。又云∶骊龙之眸,见千里纤芥。论衡云∶龙头上有骨,如博山形,名曰尺木。无尺木者,不能升天,其为性粗猛而畏铁,爱玉及空青而嗜燕,故食燕人不可渡海。又曰∶蛟龙畏楝叶,及五色线,故汉以来,祭屈原者,以五色线合楝叶缚之。古者豢龙御龙氏,徒以知其好恶而节制之,将雨则吟,其声如戛铜盘,涎能发众香,其嘘气成云,反因云以蔽其身,故不可全见。今江湖间,时有见其爪与尾者,岁时云∶夏四月后,龙乃分方,各有区域,故两亩之间,而雨 异焉。又多豪雨,说者曰∶细润者天雨,猛暴者龙雨也。又能火与人火相反,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以火逐之,则燔息而焰灭矣。饵食者,当知其出处爱恶如此。修治龙骨,香草汤浴两度,捣粉,绢袋盛之,用燕子一只,去肠肚,安袋于内,悬井面上,一宿取出,再研极细用。


(昔有 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舜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故帝舜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


(管子云∶龙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为蚕 ,欲大则涵天地,欲上则凌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变化论云∶龙不见石,犹人不见风,鱼不见水也。)


(韩语云∶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汨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凭依,信不可与,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则云从之矣。)


绍隆王先生云∶龙禀阳而伏阴,神灵之物也。神则灵,灵则变;神也者,两精相合,阴阳不测之谓也。


【 】曰∶龙耳亏聪,以角为听,固有六根互用,此则借用以为六根者也。春半登天,秋半潜渊,揆机衡之升沉,是合四时之宜耳。豢龙氏醢龙以食。张华云∶龙酢得醋,则生五色,安知非形似龙类也。别录为死龙之骨;苏寇疑为神物,无自死理,既属神物,又安知非从尸解而去也,故仅存朽骨,尚获灵异乃尔。对待生人未朽之四大,便为鬼疰精物老魅之所侮,与泄痢脓血、症瘕坚结之早现颓败相者,若惊痫癫疾,狂走痉 ,此不能震惊百里,施诸己身者也。古有龙髯作拂,见燕则冉冉自飘,龙皮作障,溽暑时云生凉作,固属谬诞,亦未必非尸解物,留人间世,以显灵异者也。雷公修事,藏纳燕腹,悬井面上,此遂出处嗜欲之性,倍发其灵异故尔。但用燕似觉伤生,且非时亦不易得,不若以云母易紫燕,云从龙,物各客曰∶龙骨畏石膏。喜牛黄、人参何也?颐曰∶石膏禀艮止之凝肃,虽与潜蛰之德相符,御天之性则反,故畏之。牛黄黄中通理,浓德载物。人参 天两地,奠安形藏,借以济弱扶倾,运用枢纽,故喜之。又曰∶牛黄为君,佐以龙骨,牛黄又反畏龙骨,何也?颐曰∶牛黄全具敦阜之体,龙则时蛰时跃,蛰时无碍,跃时未免为之崩且溃耳。


(眼耳鼻舌身意曰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曰六尘,根之合尘,各有专司,互用,则根尘叠应矣。若龙之角,为根身之余物,以之借听,此亦极大神通。繇此观之,物物都有神通,神通者,我之不能,彼之独善者是也。若蚱蝉之鸣以胁,蛴螬之行以腹,与猿猴之善援,羚羊之


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晋地川谷及大山山岩,水岸土穴之中多有死龙之骨,今梁益、巴中、河东州郡山穴、水涯间亦有之骨。有雌雄骨,细而纹广者,雌也。骨粗而纹狭者,雄也。入药取五色具而白地碎纹,其质轻虚,舐之粘舌者为佳。黄白色者次之,黑色者下也。其质白重,而花纹不细者,名石龙骨,不堪入药,其外更有齿角,功用与龙骨相等。)


鳞虫三百六十,而龙为之长,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之数,上应东方七宿,得冬月蛰藏之精,从泉下而上腾于天,乃从阴出阳,自下而上之药也。主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者,水中天气,上交于阳,则心腹和平,而鬼疰精魅之阴类自消矣。咳逆者,天气不降也。泄痢脓血者,土气不藏也。女子漏下者,水气不升也。龙骨启泉下之水精,从地土而上腾于天,则阴阳交会。上下相和,故咳逆、泄痢漏下,皆可治也。土气内藏,则症瘕坚结自除,水气上升,则小儿热气惊痫自散,不言久服,或简脱也。


涩精回阳、镇惊.


甘涩平.入手足少阴(心、肾.)手阳明、(大肠.)足厥阴.(肝.)能收敛浮越之正气.


涩肠益肾.安魂镇惊.辟邪解毒.治多梦纷纭.惊痫疟痢.吐衄崩带.滑精脱肛.大小肠利.固精止汗.定喘(气不归元则喘.)敛疮.皆涩以止脱之义.(十剂曰∶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白地锦纹.舐之粘舌者良.(出晋地川谷、及梁益巴中、今河东州郡多有之、剡州沧龙形、无云雨之助、不得升天而自谢者、人或以古矿灰伪之.)酒浸一宿.水飞三度.或酒煮.酥炙.火 .(亦有生用者.)忌鱼及铁.畏石膏、川椒.得人参、牛黄良.(许洪本草指南云∶牛黄恶龙骨、而龙骨得牛黄反良、有以制伏也.)龙角、辟邪.治心病.


见心和。


见心和。


甘平涩,入心肝肾大肠,能敛浮越之正气,涩肠益肾,安魂镇惊,固精止汗,定喘解毒,皆涩以止脱之义。


见心和。


味甘涩.气微寒.入手足厥阴少阴少阳经.功专固脱.得远志治健忘.得韭子治滑精.得桑螵蛸治遗尿.得白石脂治泄泻不止.水飞三度.或酒煮酥炙火 .或生用.忌鱼铁.畏石膏川椒.得人参牛黄良.龙齿镇心凉惊.功用同前.



味甘,平、微寒,无毒。主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治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小便利,溺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白龙骨∶治梦寤泄精,小便泄精。 龙齿∶主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治小儿五惊,十二痫,身热不可近人,大人骨间寒热,又杀蛊毒。(得人参、牛黄,畏石膏。)角∶主治惊痫,螈 ,身热如火,腹中坚及热泄。畏干漆、蜀椒、理石。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生晋地川谷,及太山岩水岸土穴石中死龙处,采无时。今多出益州、梁州间,巴中亦有骨,欲得脊脑,作白地锦文,舐之着舌者,良。齿小强,犹有齿形。角强而实。又有龙脑,肥软,亦断痢。云皆是龙蜕,非实死也。比来巴中数得龙胞,吾自亲见形体具存,云治产难,产后余疾,正当末服之。(《新修》一八一页,《大观》卷十六,《政和》


三六八页)


气平味甘.无毒.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


龙骨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龙为东方之神.鳞虫之长.神灵之骨.入足厥阴肝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心腹太阴经行之地也.太阴脾气上升.则肺气下降.位一身之天地.而一切鬼疰精魅不能犯之矣.龙骨气平益肺.肺平则下降.味甘益脾.脾和则上升.升降如.而天地位焉.所以祛鬼疰精物老魅也.咳逆者肝火炎上而乘肺也.泄痢脓血清气下陷也.女子漏下肝血不藏也.龙骨.味甘可以缓肝火.气温可以达清气.甘平可以藏肝血也.脾统血.症瘕坚结.脾血不运而凝结也.气温能行.可以散结也.小儿热气惊痫.心火盛.舍肝而惊痫也.惊者平之.龙骨气平.所以可平惊也.


【制方】


龙骨同牡蛎、白芍、甘草、桂枝、生姜、大枣.治梦遗.同远志、朱砂丸.治劳心梦遗.同韭子.治泄精.同白石脂.治泄泻.同牛黄、犀角、钩藤、丹砂、生地、茯神、琥珀、金箔、天竹黄、竹沥.治大人癫症.小儿惊痫.



味甘,气微寒。阳也。无毒。河东多,崖穴有。指脱者,当时臆度语;云死者,《本经》的实辞。(经云∶死龙处采无时。)雄龙骨狭而纹粗,雌龙骨广而纹细。五色具全上品,白中黄乃次之。黑者极低,捡除勿用。舐竟粘舌不假, 脆研细方精。仍水飞淘,免着肠胃。


畏椒漆(蜀椒、干漆、)理石,宜牛黄、人参。闭涩滑泻大肠,收敛浮越正气。止肠风来血及妇人带下崩中,塞梦寐泄精并小儿惊痫风热。辟鬼疰精物,除肠痈内疽。固虚汗,缩小便,散坚结,消症瘕。经云∶涩可去脱,此之谓欤。龙齿(形小强,有齿状。)定心安魂,男妇邪梦纷纭者急服;龙角(形强而实,世所稀有。)却惊退热,小儿痰盛发搐者宜求。


龙涎(吐出涎沫,深泽多有。)可制香,龙脑(甚肥软。)能断痢。龙遗沥粘水傍木枝,类蒲槌状而灰色。紫梢花又别号,为阴冷无孕仙丹。龙胞胎出蜀中山涧,如干鱼鳞而腥臊,景天瓦松同煎,系经闭不通要药。


(谟)按∶罗氏云∶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物之至灵者也。世俗书龙有三停九似之说。


三停者,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九似者,谓角似鹿,头似马,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头上有物如博山,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其性粗猛,畏铁,爱珠玉、空青,而嗜烧燕肉,故尝食燕者,不可渡海。又言畏栋(音练)叶、五色线,故汉以五色线合栋叶缚之。古有豢龙氏徒,能知其欲恶而节制之尔。嘘气成云,以蔽身体,人不可见。其声如戛铜盘,液能发众香。龙火与人火相反,得湿而焰,遇水乃燔。以火逐之,则燔息而焰灭矣。


《卫生宝鉴》曰∶龙齿安魂,虎睛定魄,此各言其类也。东方苍龙木也,属肝藏魂;西方白虎金也,属肺藏魄。龙能变化,故魂游不定;虎能专静,故魄止能守。是以魄不宁者,宜治以虎睛;魂飞扬者,宜治以龙齿。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亦在夫人达之而已矣。


(龙)敛肝气止脱镇惊安魄


龙骨(专入肝肾大肠。兼入心。阴中之阳。鳞虫之长)。甘涩微寒。功能入肝敛魂。不令浮越之气游散于外。故书载能惊镇辟邪。止汗定喘。(冯兆张曰。龙灵物也。灵则能敛邪恶蛊毒魇魅之气。喘逆者气不归元也。气得敛摄而归元。则喘逆自止。)涩可去脱。故书载能以治脱肛遗结崩带。疮口不敛等症。功与牡蛎相同。但牡蛎咸涩入肾。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此属甘涩入肝。有收敛止脱。镇惊安魄之妙。如徐之才所谓涩可止脱。龙骨牡蛎之属。白地锦纹。舐之粘舌者佳。(时珍曰。龙骨本经以为死龙。其说似是。别录曰。生晋地川谷及太山岩水岸上穴中死龙处。采无时。汪昂曰。今人或以古圹灰伪之。)酒煮火 用。忌鱼及铁。畏石膏川椒。得人参牛黄良。(牛黄恶龙骨。而龙骨得牛黄更良。有以制伏也。)龙齿入肝。收魂安魄。凡惊痫癫狂因于肝魂不收者。即当用此以疗。(肝藏魂。能变化。故魂游不定者。治之以龙齿。)但无止泻涩精之用。


龙骨非无真者,特不易得耳。药肆所售,乃龙蛰土中,至春启蛰上腾。其所伏处,土遂粘埴似石而形似龙,故其用与真龙为近。


龙为东方之神而骨粘舌,其用在心肝二经为多。能收敛浮越之正气,安魂魄,镇惊痫。


至徐氏谓龙骨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故伤寒邪气未尽者亦用之。邹氏谓龙骨牡蛎,推挽空灵之阴阳,与他发敛着物之阴阳者异。故桂枝柴胡两汤,可以会合成剂,龙骨摄阳以归土,牡蛎据阴以召阳。二说皆极精。


龙骨(图缺)并齿、角,出晋地川谷及泰山岩水岸土穴中死龙处,今河东州郡多有之。或云是龙蜕,实非死骨,得脊脑,作白地锦文,舐之着舌者良。齿小强,犹有齿形,角强而实。采无时。


李肇国《史补》云∶春水时至,鱼登龙门,蜕其骨甚多,人采以为药,而有五色者。《本经》云出晋地,龙门又是晋地,岂今所谓龙骨者,乃此鱼之骨乎?或云骨有雄、雌,细纹而广者,是雌;粗纹而狭者,是雄。凡入药,五色具者,尤佳,黄白色者次,黑色者下,皆不得经落不净处,则不堪用。骨齿医家常用,角亦稀使。惟深师五邪丸用龙角,又云无角用齿。


《千金方》治心,有兼用龙齿、龙齿角者。韦丹疗心热风痫,取烂龙角浓研取汁,食上服二大合,日再。然则龙角有烂者,此物大抵世所稀有。孙光宪《北梦琐言》云∶石晋时镇州接邢台界,尝斗杀一龙,乡豪有曹宽者见之,取其双角,角前有一物如蓝色,纹文如乱锦,人莫之识。曹宽未经年,为寇所杀,镇帅俄亦被诛。又云∶海上人言龙每生二卵,一为吉吊,吉吊多与鹿游,或于水边遗沥,值流槎,则粘着木枝,如蒲槌状,其色微青黄,复似灰色,号紫梢花,坐汤多用之。《延龄至宝方》治聋,无问年月者,取吉吊脂,每日点半杏仁许,入耳中便瘥。云此物福建州甚不为难得,其脂须琉璃瓶子盛,更以樟木合重贮之,不尔则透气,失之矣。又《箧中方》女经积年不通,必治之。用龙胎、瓦松、景天三物各少许,都以水两盏,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二服,少顷,腹中转动,便下龙胎。古今方不见用者,人亦鲜识。本方注云∶此物出蜀中山涧大水中,大类干鱼鳞,投药煎时甚腥臊,方家稀所闻见,虽并非要药,然昔人曾用,世当有识者,因附于此,以示广记耳。



诸家之说,纷然不一。既不能指定,终是臆度。西京颖阳县民家,忽崖坏,得龙骨一副,肢体头角悉具,不知其蜕也,其毙也。若谓蜕毙,则是有形之物,而又生不可得见,死方可见。谓其化也,则其形独不能化。然《西域记》中所说甚详,但未敢据凭。万物所禀各异,造化不可尽知,莫可得而详矣。孔子曰∶“君子有所不知”,盖阙如也。妄乱穿凿,恐误后学。治精滑及大肠滑,不可阙也。


【气味】


甘平无毒.阳中之阴.入手足少阴厥阴经.


【主治】


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疗多寐泄精.小便自泄.生肌敛疮.盖涩可去脱.龙骨能收敛浮越之正气.固大肠而镇惊.又主带脉为病.


甘平无毒。粘舌色白者良。 赤,水飞用。飞之不细,粘着肠胃,令人寒热。


《本经》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发明 涩可以去脱,龙骨入肝敛魂,收敛浮越之气。《本经》主心腹鬼疰,精魅诸疾,以其神灵能辟恶气也。其治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取涩以固上下气血也。其性虽涩而能入肝破结,症瘕坚结皆肝经之血积也。小儿热气惊痫亦肝经之病,得牛黄以协济之,其祛邪伐肝之力尤捷。许洪云∶牛黄恶龙骨,而龙骨得牛黄更良,有以制伏之也。其性收阳中之阴,专走足厥阴经,兼入手足少阴。治夜梦鬼交,多梦纷纭,多寐泄精,衄血吐血,胎漏肠风,益肾镇心,为收敛精气要药。有客邪则兼表药用之。故仲景治太阳证,火劫亡阳惊狂,有救逆汤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少阳病误下惊烦,有柴胡龙骨牡蛎汤。《金匮》治虚劳失精,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千金方》同远志酒服,治健忘心忡。以二味蜜丸朱砂为衣,治劳心梦泄。《梅师》用桑螵蛸为末,盐汤服二钱治遗尿淋沥。又主带脉为病,故崩带不止,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止涩药中加用之,止阴疟,收湿气,治休息痢、久痢脱肛,生肌敛疮皆用之。但收涩太过,非久痢虚脱者切勿妄投。火盛失精者误用,多致溺赤涩痛,精愈不能收摄矣。


得人参、牛黄、黑豆良。畏石膏、铁器。忌鱼。


甘、平、涩。入足少阴、厥阴经。收浮越之正气,涩有形之精液。镇惊定魄,止肠红,生肌肉,疗崩带,愈溺血,敛疮口,祛肠毒。(能引治毒之药粘滞于肠,以治患也。)得白石脂,治泄泻不止。得韭菜子,治睡即泄精。配桑螵蛸,治遗尿。合牡蛎粉,扑阴汗湿痒。


酒浸一宿,焙干,水飞三度用。或酒煮焙干水飞用,或黑豆蒸晒干,或火 水飞用。不制着于肠胃,晚年发热。


龙齿


得人参、牛黄、黑豆良。畏石膏、铁器。忌鱼。


甘、涩、凉。入手少阴、足厥阴经。镇心神,安魂魄,疗烦热,治惊痫。


法制与龙骨同。龙骨、龙齿,舐之粘舌者良。黑色者勿用。止泻痢莫若龙骨,摄游魂不如龙齿。


〔甘涩平,入心、肝、肾三经。忌铁器。火 水飞,酒煮晒干。一法用黑豆拌蒸,否则着人肠胃,晚年作热也。〕涩精止遗滑,固肠止泄泻。崩淋带下皆宜,肠风遗尿并简。脱肛与汗不止,扑之均效;鼻衄及耳中血,吹入尽良。〔皆取其涩以固脱也。〕非久病虚脱者,切勿轻用。。


【本经】味甘平。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齿主,小儿大人惊痫瘨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生山谷。


味咸,微寒,性涩,入手少阴心、足少阴肾、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敛神魂而定惊悸,保精血而收滑脱。


《金匮》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龙骨二两,牡蛎三两。治虚劳,失精血,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得芤动微紧虚迟者。凡芤动微紧虚迟之脉,是谓清谷亡血失精之诊,男子得之,则为失精,女子得之,则为梦交。以水寒土湿,风木疏泄,精血失藏故也。相火升泄,则目眩发落。风木郁陷,则少腹弦急。桂枝、芍药,达木郁而清风燥,甘、枣、生姜,补脾精而调中气,龙骨、牡蛎,敛精血之失亡也。


《伤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一两,甘草二两,龙骨二两,牡蛎二两。治太阳伤寒火逆,下后,因烧针烦躁者。火逆之证,下之亡其里阳,又复烧针发汗,亡其表阳,神气离根,因至烦躁不安。桂枝、甘草,疏木郁而培中宫,龙骨、牡蛎,敛神气而除烦躁也。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大枣二两,生姜三两,龙骨四两,蜀漆三两,牡蛎五两。治太阳伤寒,脉浮,火劫亡阳,惊狂,起卧不安者。以火逼汗多,因致阳亡。君火飞腾,神魂失根,是以惊生。浊阴上逆,迷失心宫,是以狂作。龙骨、牡蛎,敛神魂而止惊,加蜀漆以吐瘀浊,去芍药之泻阳气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四两,半夏二合,人参两半,大枣六枚,生姜两半,牡蛎二两半,桂枝两半,茯苓两半,铅丹两半,大黄一两,龙骨两半。治少阳伤寒,下后,胸满烦惊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以下败里阳,胆气拔根,是以惊生。甲木逆冲,是以胸满。相火升炎,故心烦而语妄。水泛土湿,故身重而便癃。大枣、参、苓,补土而泻水,大黄、柴、桂,泻火而疏木,生姜、半夏,下冲而降浊,龙骨、牡蛎、铅丹,敛魂而镇逆也。


龙骨蛰藏闭涩之性,保摄精神,安惊悸而敛疏泄,凡带浊遗泄,崩漏吐衄,一切失精亡血之证皆医。断鬼交,止盗汗,除多梦,敛疮口,涩肠滑,收肛脱。


白者佳,煅,研细用。


味甘、平。气微寒、无毒,内应乎肝。入足厥阴、少阳、少阴,兼入手少阴、阳明经。夫龙禀阳气以生。而伏于阴,为东方之神,乃阴中之阳,鳞虫之长。神灵之物也。


神也者,两精相合,阴阳不测之谓。神则灵,灵能辟邪恶蛊毒魇魅之气,及心腹鬼疰精物也。咳逆者,气不归元也。气得敛摄而归元,则咳逆自止,其性涩以止脱,故能止泻痢脓血及女子漏下也。小儿心肝二脏,虚则发热,热则惊痫,惊气入腹,则心腹烦满,敛摄二经之神气而平之,则热气散而惊痫,及女子烦满自除也。肝气贼脾,脾主四肢,故四肢痿枯,肝宁则热退而脾亦获安。故主之也。心气不收则汗出,肝、心、肾三经虚,则神魂不安而自惊。收敛三经之神气,则神魂自安,升降利而喘息自平,汗自止也。肝气独盛,则善恚怒;魂返乎肝,则恚怒自除。小肠为心之腑,膀胱为肾之腑,三经之气虚脱,则小便多而不禁。脏气敛。则腑亦随之,故能缩小便及止梦遗泄精、小便泄精,兼主尿血也。其能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者,乃收摄神魂,闭涩精气之极功也。又主 瘕坚结,肠痈内疽,阴蚀者,以其能引所治之药,粘着于所患之处也。


按∶龙骨入心,肾、肠、胃、龙齿单入肝心,故骨兼有止泻涩精之用;齿惟镇惊安魂魄而已。凡用龙骨酒浸一宿,焙干研粉,水飞三度用。如急用以酒煮,焙干。或曰凡入药,须水飞过晒干,每斤用黑豆一斗,煮一伏时晒干用,否则,着入肠胃,晚年作热也。


龙骨,主咳逆泻痢,心腹鬼痤涩肠,止泻收敛,浮越正气,止肠风来红,生肌敛疮脱肛,及妇人带下崩中, 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心腹烦病。四肢枯痿,夜卧自惊。


恚怒伏气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小便尿血泄精。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缩小便,固虚汗,禁梦遗诸症。总去脱固气涩肠之物,久服反致涸精燥热之端。龙齿专主安魂狂热,并杀蛊毒。


主治(痘疹合参) 痘疹中惟滑泄者。暂入丸中用。


味甘,性平无毒,入肾经。主丈夫精滑遗泄,妇人崩中带下,止肠风下血,疗泻痢不止,得五色具者佳,其齿主惊痫狂疾,俱畏干漆、蜀、椒、理石、石膏。


按∶《经》曰∶肾主骨,宜龙骨独入之。观其沾舌,大抵啬之用居多,故主精滑等症。


经曰∶涩可去脱,是之谓耶。


雷公云∶剡州生者,仓州、太原者上。其骨细、文广者,是雌;骨粗、文狭者,是雄。


骨五色者上,白色者中,黑色者次,黄色者稍得。经落不净之处不用,妇人采得者不用。


夫使,先以香草煎汤浴过两度,捣研如粉,用绢袋子盛粉末;了,以燕子一只,擘破腹,去肠,安骨末袋于燕腹内,悬于井面上一宿;至明,去燕子并袋子,取骨粉重研万下,其效神妙。


但是,丈夫服,空心。益肾药中安置,图龙骨气入肾脏中也。


微寒,无毒.主治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小便利,溺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


味甘,平,微寒,无毒。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泻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溺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


白净沾舌者佳。捉燕子破腹,弃肠,以骨填腹,悬井内,离水尺许,候准一周时,取出生研,水飞晒干用。盖龙有病,食燕而愈,得水而腾。忌经火。生肌敛疮,治鼻红。


龙骨味甘平无毒,敛口专消肠内痈,止精血汗安心志,燥湿除 医痢脓。齿攻结气及颠痫,角治中坚螈 风。


生晋地川谷及太山岩,水岸土穴中,死龙处得之。李肇《国史》云∶春水时鱼登龙门蜕其骨也。主肠痈内疽,阴蚀及诸疮久不敛口,少用最妙。小儿脐疮不瘥,研末敷之。治遗精白浊,缩小便,止吐、衄、尿血、肠风下血、盗汗、女人崩漏胎漏。安心志,定魂魄,夜卧多梦纷纭者加用之。成无己云∶龙骨、黄丹、牡蛎皆收敛神气以镇惊。雷公云∶龙骨气入肾脏,又能燥湿破 ,止泄痢脓血、老疟。兼治咳逆,心腹鬼疰精魅,小儿热气惊痫。凡使,得脊脑作白地锦文,舐之着舌者佳,青白者次,黑者下。火 细研,或酒煮,焙干用。


畏石膏、理石、干漆、蜀椒,得人参;牛黄良。抑论龙骨涩药,去脱固肠而又破 坚,何也?盖质虽枯涩,而味甘缓血,即如轻粉性寒利肠,质燥又敛肛门。噫!涩药能通,山茱萸、赤石脂之类;通药能止,香附、巴豆之类。犹之天门冬寒而补,浓朴热而泻,此药性之所以难识,而用熟者得之。齿,平,味涩,无毒。主心下结气不得喘息,惊痫,癫狂,诸 ,骨间寒热。镇心安魂,治小儿五惊十二痫,身热不可近。兼杀鬼精蛊毒。


角,平。主惊痫,螈 ,身热如火,腹中坚及热泄。


味甘平。


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齿主,小儿大人惊痫瘨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生山谷。


《吴普》曰:龙骨生晋地,山谷阴,大水所过处,是龙死骨也,青白者善,十二月采,或无时,龙骨畏干漆,蜀椒,理石,龙齿神农李氏大寒,治惊痫,久服轻


身。(《御览》《大观本》节文)


《名医》曰:生晋地及太山,岩水岸土穴中死龙处,采无时。


案《范子计然》云:龙骨生河东。



咸甘平。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纯阳能制阴邪。咳逆,敛气涤饮。泄痢脓血,女子漏下,收涩之功。症瘕坚结,龙性善入,能穿破积滞。小儿热气惊痫。敛火安神。齿∶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与骨同义,但齿则属肾、属骨,皆主闭藏,故于安神凝志之效尤多。心下结气,不能喘息,收降上焦游行之逆气。诸痉,心经痰饮。杀精物。义亦与骨同。


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龙能飞腾变化且多寿,故有此效。


龙得天地纯阳之气以生,藏时多,见时少。其性至动而能静,故其骨最粘涩,能收敛正气。


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之。阳之纯者,乃天地之正气,故在人身亦但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所以仲景于伤寒之邪气未尽者,亦用之。后之医者于斯义,盖未之审也。人身之神属阳,然神非若气血之有形质可补泻也,故治神为最难。龙者乘天地之元阳出入,而变化不测,乃天地之神也。以神治神,则气类相感,更佐以寒热温凉补泻之法,虽无形之病,不难治矣。天地之阳气有二∶一为元阳之阳,一为阴阳之阳。阴阳之阳,分于太极既判之时,以日月为升降,而水火则其用也,与阴为对待,而不并于阴,此天地并立之义也。元阳之阳,存于太极未判之时,以寒暑为起伏,而雷雨则其用也,与阴为附丽而不杂于阴,此天包地之义也。龙者,正天地元阳之气所生,藏于水,而不离乎水者也。故春分阳气上,井泉冷,龙用事而能飞;秋分阳气下,井泉温,龙退蛰而能潜。人身五脏属阴,而肾尤为阴中之至阴,凡周身之水皆归之,故人之元阳藏焉。是肾为藏水之肾,而亦为藏火之脏也,所以阴分之火动而不藏者,亦用龙骨,盖借其气以藏之,必能自反其宅也。非格物穷理之极者,其孰能与于斯。



《御览》卷九百八十八


生晋地山谷阴,大水所过处。是死龙骨,色青白者善。十二月采,或无时,龙角畏干漆、蜀椒、理石。



味甘,平、微寒,无毒。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小便利,溺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白龙骨,疗梦寤泄精,小便泄精;龙齿,主疗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疗小儿五惊,十二痫,身热不可近人,大人骨间寒热,又杀蛊毒。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角,主惊痫,螈,身热如火,腹中坚及热泄。畏干漆、蜀椒、理石。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生晋地川谷,及太山岩水岸土穴石中死龙处,采无时。


今多出益州、梁州间,巴中亦有骨,欲得脊脑,作白地锦文,舐之着舌者,良。齿小强,犹脑,肥软,亦断痢。云皆是龙蜕,非实死也。比来巴中数得龙胞,吾自亲见形体具存,云疗产难,产后余疾,正当末服之。


〔谨案〕龙骨,今并出晋地,生硬者不好,五色具者良。其青、黄、赤、白、黑,亦应随色与腑脏相会,如五芝、五石英、五石脂等辈。而《本经》不论,莫知所以。


摄敛收涩,无过此品,故能镇心涩精敛汗,收飞越孤阳。


龙齿主治相同,尤疗惊痫。


煅用。


甘涩咸平,入手足少阴、手阳明、足厥阴。涩精敛汗,收脱安神。龙非蜕骨,不能升龙齿∶性味涩平,镇心安魂;治惊痫癫疾,俱 研用。龙角∶辟邪治心病,亦可生用者


主治脐下动也。旁治烦惊失精。


【考证】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证曰∶惊狂、起卧不安。


以上一方,龙骨四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曰∶失精、少腹弦急。


天雄散,证阙。(说在术部中)


蜀漆散,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龙骨三两,或诸药等分。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曰∶烦惊。


以上一方,龙骨一两。(说在外传中)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曰∶烦躁。


以上一方,龙骨二两,而亦四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龙骨所治惊狂烦躁失精也。无容疑者,为则每值有其证者,辄用之而间有无效者,于是乎中心疑之。居数岁,始得焉。其人脐下有动而惊狂、或失精、或烦躁者,用龙骨剂,则是影响。其无脐下动者而用之,则未见其效。由是观之,龙骨之所主治者,脐下之动也。而惊狂失精烦躁,其所旁治也。学人审诸。


【互考】


蜀漆散条,所谓疟者,是寒热发作有时也;而其有脐下动者,此散所主治也;无脐下动者,而用之,则未见其效。


【辨误】


龙骨之说,或曰毙也,或曰石也,诸说终无有一定也。为则按∶譬如人物乎,父精母血,相因为体,人人而所知也。虽然,果然之与,不孰究论之龙骨亦然。究论何益之有?至如其效用,则此可论也可择也,不可不知也。


【品考】


龙骨 以能化者为上品也。有半骨半石之状者,是未化也。取龙骨法,如取石膏法也。


打碎用之。


味甘,平,微寒,无毒。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溺血,养神定魄,安五脏。日华子云∶健脾,涩肠胃,止泻痢,渴疾,怀孕漏胎,肠风下血,崩中带下,鼻洪吐血,止汗。又云∶齿∶涩,凉。治烦闷,癫痫,热狂,辟鬼魅。畏∶干漆、蜀椒、理石。


(龙骨_图缺)


味甘,平、微寒,无毒。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溺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


白龙骨 疗梦寐泄精,小便泄精。


臣禹锡等谨按泄精通用药云∶白龙骨,平,微寒。


齿 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小儿五惊、十二痫,身热不可近,大人骨间寒热。又杀蛊毒。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


臣禹锡等谨按惊邪通用药及药对云∶龙齿,平。


角 主惊痫螈(尺曳切) (子用切),身热如火,腹中坚及热泄。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生晋地川谷及太山岩水岸土穴中死龙处。采无时。畏干漆、蜀椒、理石。


陶隐居云∶今多出梁、益间,巴中亦有。骨欲得脊脑,作白地锦文,舐之着舌者良。齿小强,犹有齿形。角强而实。又有龙脑,肥软,亦断痢。云皆是龙蜕,非实死也。比来巴中,数得龙胞,吾自亲见,形体具存,云疗产后余疾,正当末服之。唐本注云∶龙骨,今并出晋地,生硬者不好,五色具者良。其青、黄、赤、白、黑,亦应随色与腑脏相会,如五芝、五石英、五石脂等辈。而《本经》不论,莫知所以。臣禹锡等谨按药对云∶龙角,平。吴氏云∶龙骨,色青白者善。又云齿,神农、季氏∶大寒。药性论云∶龙骨,君,忌鱼,有小毒。


逐邪气,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脓血,女子崩中,带下,止梦泄精,夜梦鬼交,治尿血,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又云龙齿,君。镇心,安魂魄。齿、角俱主小儿大热。日华子云∶龙骨,健脾,涩肠胃,止泻痢,渴疾,怀孕漏胎,肠风下血,崩中带下,鼻洪,吐血,止汗。又云龙齿,涩,凉。治烦闷,癫痫,热狂,辟鬼魅。


图经曰∶龙骨并齿、角,出晋地川谷及泰山岩水岸土穴中死龙处,今河东州郡多有之。


或云是龙蜕,实非死骨,得脊脑,作白地锦文,舐之着舌者良。齿小强,犹有齿形。角强而实。采无时。李肇《国史补》云∶春水时至,鱼登龙门,蜕其骨甚多,人采以为药,而有五色者。《本经》云∶出晋地。龙门又是晋地,岂今所谓龙骨者,乃此鱼之骨乎?或云骨有雄、雌,细纹而广者是雌,粗纹而狭者是雄。凡入药,五色具者尤佳,黄白色者次,黑色者下。皆不得经落不净处,则不堪用。骨、齿医家常用,角亦稀使。唯深师五邪丸用龙角。又云∶无角用齿。《千金方》治心,有兼用龙齿、龙角者。


韦丹疗心热风痫,取烂龙角浓研取汁,食上服二大合,日再。然则龙角有烂者,此物大抵世所稀有。孙光宪《北梦琐言》云∶石晋时镇州接邢台界,尝斗杀一龙,乡豪有曹宽者见之,取其双角,角前有一物如蓝色,纹如乱锦,人莫之识。曹宽未经年为寇所杀,镇师俄亦被诛。又云∶海上人言龙每生二卵,一为吉吊。吉吊多与鹿游,或于水边遗沥,值流槎则粘着木枝,如蒲槌状,其色微青黄,复似灰色,号紫梢花,坐汤多用之。《延龄至宝方》治聋,无问年月者,取吉吊脂,每日点半杏仁许入耳中,便瘥。云此物福、建州甚不为难得,其脂须琉璃瓶子盛,更以樟木合重贮之,不尔则透气,失之矣。又《箧中方》女经积年不通,必治之,用龙胎、瓦松、景天三物各少许,都以水两盏,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二服,少顷腹中转动,便下。龙胎,古今方∶不见用者,人亦鲜识。本方注云∶此物出蜀中山涧大水中,大类干鱼鳞,投药煎时甚腥臊。方∶家稀所闻见,虽并非要药,然昔人曾用,世当有识者,因附于此,以示广记耳。


雷公云∶剡州生者、仓州、太原者上。其骨细纹广者是雌,骨粗纹狭者是雄。骨五色者上,白煎汤浴过两度,捣研如粉,用绢袋子盛粉末了。以燕子一只,擘破腹去肠,安骨末袋于燕腹内,悬于井面上一宿,至明去燕子并袋子,取骨粉重研万下,其效神妙。但是丈夫服空心,益肾药中安置,图龙骨气入肾脏中也。圣惠方∶治小儿脐疮久不瘥。用龙骨烧灰细研,敷之。


外台秘要疗伤寒已八、九日至十余日,大烦渴,热盛而三焦有疮 者,多下,或张口吐舌呵吁,目烂,口鼻生疮,吟语,不识人,除热毒止痢。龙骨半斤,碎,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沉之井底。令冷,服五合,渐渐进之。恣意饮,尤宜老少。千金方∶妇人无故尿血。龙骨一两,以酒调方寸匕,空心,日三。又方∶治好忘,久服聪明益智。龙骨、虎骨、远志等分,右三味为末。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治热病不解而下痢欲死。龙骨半斤,捣研,水一斗,煮取五升,候极冷,稍稍饮,得汗即愈。又方∶治老疟。末龙骨方寸匕,先发一时,酒一升半,煮取三沸,及热尽服,温复取汗,即效。又方∶若久下痢,经时不止者,此成休息。


龙骨四两,如小豆大,碎,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令冷,分为五服。又以米饮和为丸,服十丸。经验方∶暖精气,益元阳。白龙骨、远志等分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卧时冷水下三十丸。梅师方∶治失精,暂睡即泄。白龙骨四分,韭子五合,右件为散子。空心酒调方寸匕服。又方∶治热病后下痢,脓血不止,不能食。白龙骨末,米饮调方寸匕服。又方∶治鼻衄咯吐血不止。五色龙骨作末,吹一江豆许于鼻中,立止。又方∶治心热风痫。烂龙角浓研汁,食上服二合,日再服。姚氏方∶治小便出血。末龙骨二方寸匕,水调温服之,日二服,瘥。姚和众治小儿因痢脱肛。白龙骨粉,扑之。杨文公谈苑泽州山中多龙骨。盖龙蜕于土中,崖崩多得之,体骨、头角皆全。


衍义曰∶龙骨,诸家之说,纷然不一,既不能指定,终是臆度。西京颖阳县民家,忽崖坏,得龙骨一副,肢体头角悉具,不知其蜕也?其毙也?若谓蜕毙,则是有形之物,而又生不可得见,死方∶可见;谓其化也,则其形独不能化。然《西域记》中所说甚详,但未敢据凭。万物所禀各异,造化不可尽知,莫可得而详矣。孔子曰∶君子有所不知,盖阙如也。妄乱穿凿,恐误后学。治精滑及大肠滑,不可阙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