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莱菔子

《本草便读》:莱菔子

《本草从新》:莱菔子

《本草分经》:莱菔子

《本草撮要》:莱菔子

《本草求真》:莱菔子

《本草易读》:莱菔子

《本草择要纲目》:莱菔子

《顾松园医镜》:莱菔子

《药笼小品》:莱菔子

《药性切用》:莱菔子

《玉楸药解》:莱菔子

莱菔子(图缺)


下气消痰.生服性升能涌吐.宽中化食.炒香气降味辛温.可消胀以利肠.能定喘而止嗽.(莱菔子辛甘温.入肺胃.长于治痰.生用则能升能散.善吐胸膈风痰.炒熟则性降.气降则痰消.一切喘嗽因痰者.皆可用之.能消面积.观其在上在下.用生用炒.或吐或消.无不灵验.亦物性之使然耳.根主治相同.)


宣、破气除痰消食.


辛温.长于利气.生用能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炒熟能定咳嗽痰喘.(丹溪曰∶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调下痢后重.止内痛.消食除膨.虚弱者服之.气喘难布息.俗名萝卜子.(年久头风、生姜等分捣汁、入麝少许、搐鼻.)


辛温破气,生用能吐风痰散风寒,炒熟治喘嗽下痢消食止痛,其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


味辛温平.入手太阴经.功专长于利气.生用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炒熟定咳嗽痰喘.调下痢后重.止内痛.消食除膨.虚弱者忌服.得生姜捣汁入麝少许搐鼻内.治年久头风.


(荤辛)莱菔子生吐风痰炒熟下气定喘。菔根生用消痰除血熟用生痰助湿


莱菔子(专入脾肺)。气味甚辛。生用研汁。能吐风痰。有倒墙推壁之功。迅利莫御。若醋研敷。则痈肿立消。炒熟则下气定喘。消食宽膨。一生一熟。性气悬殊。菔根性亦类子。(生升熟降。)但生则克血消痰治痢。(汪昂云。夏月食其菜数斤则不患痢。秋月以菜叶摊屋瓦上。任霜雪打压。至春收之。煎汤饮。治痢得效。)熟则生痰助湿。以故火伤垂绝。用生莱菔汁灌之即苏。(方人避难。入石洞中。贼烧烟熏之。口含莱菔一块。烟不能毒。嚼汁擂水饮之亦可。)打扑损伤青紫。捣烂 之即散。煨熟擦摩冻瘃。二三日即和。偏头风取近蒂青色半寸许。捣汁滴鼻孔。左痛滴右。右痛滴左。左右俱痛。两鼻皆滴。滴后少倾。日滴一次。不过六七日。永不再发。欲令须发白者。以生地黄汁一升。合生莱菔汁饮之即白。伤血之验可征也。(生地黄凉血。莱菔汁破气。须发安得不白。是以人服何首乌地黄者。切忌莱菔。犯之惟用生姜以制。)小儿瘤 游风。涂之即愈。并能消面毒。腐积。(腐浆见萝 不成。)


并解附子毒。但其性总属耗气伤血。故脾胃虚寒。食不化者。为切忌焉!子炒用。



炒研用。


辛,甘,无毒。下气定喘,消痰化食。利二便而除胀满,吐风痰而消肿毒,止气痛而发疮疹,平下痢而息后重。


食物吞酸,莱菔生食大效。(验方第一。)


反胃噎疾,莱菔蜜煎,细嚼咽。(第二。)


肺痿嗽血,莱菔同羊肉或鲫鱼,煮熟常服。(第三。)


噤口痢,莱菔片不拘新旧,染蜜含之,味淡再换,觉思食,以肉煮粥与食,不可过多。


又方,只用莱菔菜煎汤,不拘新旧,日日饮之。(第四。)


痢后腹痛。同上。(第五。)


大便下血,大莱菔皮烧,荷花叶烧,存性。生蒲黄,每末服一钱汤下。(第六。)


酒疾下血,大者二十枚,留青叶寸许,井水煮烂,入淡醋,空心任食。(第七。)


小便白浊,莱菔数枚,剜孔留盖,入吴茱萸,糯米饭上蒸熟,焙末丸豆大,每盐汤下五十丸。(第八。)


沙石诸淋痛甚,莱菔切片,蜜浸少时,炙干,再浸再炙,不可过焦,细嚼盐汤下,日三服。(第九。)


遍身浮肿,出子的莱菔同浮麦煎汤服。(第十。)


香港脚走痛,莱菔煎水洗之,仍以干莱菔末铺袜内。(十一。)


偏正头痛,莱菔取汁,仰卧,随左右注鼻中,神效。(十二。)


失音不语,取莱菔汁与姜汁同服。加五味子。(十三。)


满口烂疮,取莱菔汁,频漱吐涎。(十四。)


烟熏欲死,急取汁服。(十五。)


汤火伤,莱菔捣敷之,子亦可。(十六。)


打扑血瘀未破者,用莱菔或叶捣封之。(十七。)


喘嗽唾脓血,以莱菔子研细煎服。(十八。)


肺痰咳嗽,莱菔子末炒,沙糖合,丸芡实大,以绵包含咽甚妙。(十九。)


喘痰促,时发时止,莱菔子蒸熟,晒干为末,再姜汁浸蒸饼,丸绿豆大,每三十丸,口津咽下,日三。(二十。)


痰气喘急,莱菔子炒,皂角烧,姜汁合之,再炼蜜丸豆大,每汤下五十丸。(二十一。)


久嗽痰喘,莱菔子炒,杏仁为末,蒸饼丸绿豆大,每五丸,时时津咽。(二十二。)


高年气喘,莱菔子炒研,蜜丸豆大,每汤下五十丸。(二十三。)


宣吐风痰,莱菔子为末,温水服三钱,探吐。(二十四。)


小儿风寒,莱菔子生研为末,一钱,温葱酒服之,取汗大效。(二十五。)


风秘气秘,莱菔子炒末擂水,合皂角末二钱服,立通。(二十六。)


气胀气蛊,莱菔子研末,以水滤汁,浸浸以时久,炒干再浸再炒,凡七次,为末,每米饮下一钱,神效。(二十七。)


疹痘不出,莱菔子生研末,米饮下二钱。(二十八。)


【气味】


辛甘平无毒.


【主治】


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利气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莱菔属土有金与水.大抵入阳明少阳气分太阴气分.下气之功居多.久服则渗人血.故与地黄何首乌同服.则令髭发皆白矣.


〔辛温,炒研用。〕下气治痰定喘,〔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消食除膨止痛,生研汁服而吐风痰,〔生用则升。〕醋调末涂而消肿毒。〔辛散之功。〕虚弱人忌之。。


辛温。


长于利气,生用豁风痰,散风寒,炒熟定痰嗽,消食除膨。


肺虚者勿服。


莱菔生食升气,熟食降气,制面毒。


生用辛平,化痰破气;炒熟辛温,消食行痰。服参作胀,非此不消。


味辛,气平,入手太阴肺经。下气止喘,化痰破郁。


莱菔子辛烈疏利,善化痰饮,最止喘嗽,破郁止痛,利气消谷。生研,吐老痰。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