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鳢肠

《本草纲目》:鳢肠

《本草乘雅半偈》:鳢肠

《本草从新》:鳢肠

《本草图经》:鳢肠

《新修本草》:鳢肠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鳢肠

《证类本草》:鳢肠

「释名」莲子草、早莲草、墨烟草、墨头草、墨菜,猢狲、猪牙草。


「气味」(草)甘、酸、平、无毒。


「主治」


1、乌须固齿。用鳢肠草连根一斤,酒洗净,洒盐四天淹三天,连汁放入油锅中炒存性,研为末。每天取末搽牙,连口水吞下。又方;鳢肠取汁,用盐炼干,研末搽牙,又方;鳢肠草一两半,麻姑饼三两,升麻、青盐各三两半,诃子(连核)二十个,皂角三个,晚蚕沙二两,共研为末,加薄醋、面糊和成丸子,如弹子大。晒干,装泥瓶中,火煨令烟出存性,取出研为末,每日搽牙。此方名“旱莲散”。


2、偏正头痛。用鳢肠草汁滴鼻中。


3、疟疾。用鳢肠划捶烂,放在手上切脉处,药上压一个钱币,用布包好。过一段时间,药下皮肤起小泡,疟即止。这也一种灸法。称为“天灸”。


4、尿血。用鳢肠草、车前草,等分研细,取汁。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5、大便下血。用鳢肠草,瓦上焙干,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6、痔漏疮发,用鳢肠草一反连根须洗净,捣成泥,以滚酒一杯冲入,饮汁,取渣敷患处。病得者三服即安。


7、疔疮恶肿。将鳢肠草阴干,露一夜后收存。用时嚼一叶贴患处,边缘用消毒膏护住。


8、风牙疼痛。用鳢肠草加一点盐在手心中,碎擦牙,痛即止。


(唐本草)


【气味】甘酸平,无毒。


【主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敷之立已。汁涂眉发,生速而繁。


【核】曰∶鳢肠,所在有之,南方下湿地尤多。苗似旋复,茎似马苋,叶似杨柳,花细白,作实似小莲房,色青碧。一种苗梗枯瘦,似小莲花,色正黄,实亦作房,且圆,南人谓之小莲翘。二种折其苗,并有汁出,须臾遂黑,俗谓之旱莲,又谓之金陵草。


【 】曰∶鳢,玄鳢,体色青玄,俗呼黑鳢。首具七星,随斗指而向之,神转不回之谓乎。美在肠,形相肖也。盖肠,畅也。通畅胃气,为水谷道,心肺腑,大小肠也。经云∶肝主色,自入为青,入肾为黑。尔雅翼云∶青出于蓝。月令云∶刈蓝以染重玄,则又玄出于青矣,为肾之心药肝药,肝之肾药心药,心之肝药肾药也。故鳢肠产南而色玄,则凡毛发须眉,色变于色者,使之各色其色耳。经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又为肺之脾药肾药,心药肝药矣。故鳢肠白华在秋,禀庚金之化,色味乃充,气平味甘,亦即土大舒和之用。又为脾之肾药心药,肝药肺药也。此以五星互呈,故得形脏敌应,为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弥肤致腠,诚驻形形物耳。若主血痢,正胃失通畅,致谷道不泌不分。盖鳢至难死,自非连 者比。至主针灸疮发,洪血不止,鳢肠脉胜而通心,色胜而通肝,则脉有所主,血有所藏,心主肾也,肝主肺也,水火既济矣,木金互交矣。肤受者捷如影响,况饵食者乎。


(即旱莲草、又名金陵草.补肾.)


甘酸而寒.汁黑补肾.黑发乌须.赤痢变粪.止血.(针灸疮血不止者、敷之亦妙.)固齿.(擦牙.)功善益血凉血.(当及时多收、其效甚速.)纯阴之质.不益脾胃.若不同姜汁、椒红相兼修服者.恐腹痛作泻.苗如旋复.实似莲房.断之有汁.须臾而黑.熬膏良.(偏正头风、用汁滴鼻中、良.)


鳢肠(图缺),即莲子草也,旧不载所出州郡,但云生下湿地,今处处有之,南方尤多。此有二种∶一种叶似柳而光泽,茎似马齿苋,高一、二尺许,花细而白,其实若小莲房。苏恭云∶苗似旋复者是也;一种苗梗枯瘦,颇似莲花而黄色,实亦作房而圆,南人谓之莲翘者。二种摘其苗,皆有汁出,须臾而黑,故多作乌髭发药用之,俗谓之旱莲子。三月、八月采,阴干,亦谓之金陵草。见孙思邈《千金·月令》云∶益髭发,变白为黑。金陵草煎方∶金陵草一秤,六月以后收采,拣择无泥土者,不用洗,须青嫩,不杂黄叶,乃堪烂捣研,新布绞取汁,又以纱绢滤,令滓尽,内通油器钵盛之,日中煎。五日,又取生姜一斤绞汁,白蜜一斤,合和入煎,中以柳木篦搅,勿停手,令匀调。又置日中煎之,令如稀饧,为药成矣。每旦日及午后,各服一匙,以温酒一盏化下。如欲作丸,日中再煎,令可丸,大如梧子,依前法酒服三十丸,及时多合制为佳,其效甚速。



味甘、酸,平,无毒。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敷之立已。汁涂发眉,生速而繁。生下湿地。


苗似旋 ,一名莲子草,所在坑渠间有之。(新附)


味甘酸,平,无毒。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敷之立愈。汁涂发眉,生速而繁。生下湿地。日华子云∶排脓,止血,通小肠,长鬓发,敷一切疮并蚕 ,俗谓之旱莲子.


(鳢肠一_图缺)


(鳢肠二_图缺)


味甘、酸,平,无毒。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敷之立已。汁涂发眉,生速而繁。生下湿地。


唐本注云∶苗似旋复,一名莲子草,所在坑渠间有之。今按别本注云∶二月、八月采,阴干。(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萧炳云∶作膏点鼻中,添脑。日华子云∶排脓止血,通小肠,长须发,敷一切疮并蚕 。


图经曰∶鳢肠,即莲子草也。旧不载所出州郡,但云生下湿地。今处处有之,南方尤多。


此有二种∶一种叶似柳而光泽,茎似马齿苋,高一、二尺许,花细而白,其实若小莲房。苏恭云∶苗似旋复者是也,一种苗梗枯瘦,颇似莲花而黄色,实亦作房而圆,南人谓之莲翘者。二种摘其苗皆有汁出,须臾而黑,故多作乌髭发药用之,俗谓之旱莲子。三月、八月采,阴干。亦谓之金陵草。见孙思邈《千金·月令》,云∶益髭发,变白为黑。金陵草煎方∶金陵草一秤,六月以后收采,拣择无泥土者,不用洗,须青嫩不杂黄叶乃堪,烂捣研,新布绞取汁,又以纱绢滤令滓尽,纳通油器钵盛之,日中煎五日;又取生姜一斤绞汁,白蜜一斤,合和,日煎中,以柳木篦搅勿停手,令匀调。又置日中煎之,令如稀饧,为药成矣。每旦日及午后各服一匙,以温酒一盏化下。如欲作丸,日中再煎,令可丸,大如梧子,根据前法酒服三十丸。及时多合制为佳。其效甚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