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琼玉膏

《冯氏锦囊秘录》:琼玉膏

《洪氏集验方》:琼玉膏

《时病论歌括新编》:琼玉膏

《时方歌括》:琼玉膏

《医方考》:琼玉膏

《医方论》:琼玉膏

《医宗金鉴》:琼玉膏

调养气血,驻美容颜,一切虚劳干咳并治。


生地(十六两,取汁) 人参(三两,取净末) 白茯苓(取净末,五两) 白蜜(六两)


上以地黄汁同蜜熬沸搅匀,用绢滤过,将参苓细末和匀,纳瓷瓶中,封口,入砂锅内,重汤煮透,每用白汤点服。


干咳者,有声无痰,火来乘金,金极而呜也。故丹溪以地黄为君,令水盛则火自息也。


损其肺者,益其气,故用人参以鼓生发之元。虚则补其母,故用茯苓以培万物之本。白蜜为百花之精,昧甘归脾,性润悦肺,且缓燥急之火。四者皆温良和浓之品,诚堪宝重郭机曰∶起吾沉瘵,珍赛琼瑶,故有琼玉之名也。


铁瓮先生神仙秘法琼玉膏(陈晦叔服此药有验。)


新罗人参(二十四两,舂一千下,为末) 生地黄(一秤十六斤,九月采,捣) 雪白茯苓(四十九两,木舂千下,为末) 白沙蜜(十斤)


上件,人参、茯苓为细末,蜜用生绢滤过,地黄取自然汁,捣时不得用铁器,取汁尽滓用。药一处拌,和匀,入银石器或好瓷器内封用,如器物小,分两处物盛。用净纸二三十重封闭,入汤内,以桑木柴火煮六日,如连夜火即三日夜。取出用蜡纸数重包瓶口,入井内,去火毒一伏时。取出再入旧汤内,煮一日,出水气。取出开封,取三匙,作三盏,祭天地百神,焚香设拜,至诚端心。每晨朝,以二匙温酒化服,不饮者,白汤化之。此膏填精补,肠化为筋,万神具足,五脏盈溢,髓实血满,发白变黑,返老还童,行如奔马,日进数食,或终日不食亦不饥,关通强记,日诵万言,神识高迈,夜无梦想。人年二十七岁以前,服此一料,可寿三百六十岁;四十五岁以前服者,可寿二百四十岁;六十三岁以前服者,可寿百廿岁;六十四岁以上服之,可寿至百岁。服之十剂,绝嗜欲,修阴功,成地仙矣。一料分五处,可救五人痈疾;分十处,可救十人劳瘵。修合之时,沐浴志诚,勿轻示人。


『主治』干咳无痰。


『药物』生地、茯苓、人参、白蜜。


『服法』膏服。


琼玉膏中生地黄.参苓白蜜炼膏尝.肺枯干咳虚劳症.金水相滋效倍彰.(鲜生地四斤.取汁一斤.同白蜜二斤熬沸.用绢滤过.将茯苓十二两.人参三两.各研末.入前汁和匀.以瓷瓶用纸十数层.加箬叶封瓶口.入沙锅内.以长流水淹瓶颈桑柴火煮三昼夜.取出绢纸扎口.以蜡封固悬井中一日.取起仍煮半日.汤调服.)


陈修园曰.人参甘寒柔润.补助肺气.然肺本恶寒.凡咳嗽多属形寒饮冷.得寒润滋补之药.必增其咳.昔医误认为温寒之性.故有肺热还伤肺之说.不知肺合皮毛.凡咳嗽从风寒外伤而起.宜用干姜五味细辛之类加减.忌用人参之寒.然肺为脏腑之华盖.脏腑之火.不得水制.上刑肺金.致肺燥干咳.有声无痰与寒饮作嗽者不同.正宜用人参之润而滋燥.人参之寒以制热.琼玉膏所以神效无比也.昔医凡清燥之方.必用人参.可知其长于养津液也.


生地黄(四斤) 白茯苓(十三两) 人参(六两) 白蜜(二斤)


四共熬膏。


干咳嗽者,此方主之。


干咳嗽者,有声无痰之名也。火乘于肺,喉咙淫淫而痒,故令有声。病原于脾者有痰,病不由脾,故无痰也。《易》曰∶燥万物者,莫 乎火。相火一 ,则五液皆涸。此干咳之理也。生地黄能滋阴降火,白蜜能润肺生津;损其肺者益其气,故用人参;虚则补其母,故用茯苓。又地黄、白蜜皆润,铢两又多,茯苓甘而属土,用之以佐二物,此水位之下,土气乘之之义,乃立方之道也。他如火门阿胶散,主此证亦良。


地黄四斤 茯苓十二两 人参六两 白蜜二斤


先将地黄熬汁,去渣,入蜜炼稠,再将参苓为末,和入磁罐封,水煮半日,白汤化服。


燥者,燥烈也,不能滋润也。喻嘉言作凉字解,予于《医醇剩义》中已详论之。如琼玉膏之润燥亦善策也,人参、地黄气血并补,金水相生;又加茯苓以宁心而补土,则水升火降,而


治虚劳干咳生地黄四斤 白茯茯十三两 白蜜二斤 人参六两以上地黄汁同蜜熬沸,用绢滤过,将参,茯为细末,入前汁和匀,以磁瓶用绵纸十数层,加箬叶封瓶口,入砂锅内,以长流水没瓶颈,桑柴火煮,三昼夜取出,换纸扎口,以蜡封固,悬井中,一日取起,仍煮半日,汤调服。


【集注】李中梓曰:干咳者,有声无痰,火来乘金,金极而鸣也。此本元之病,非渐渍难以成功;若误用苦寒,祗伤脾土,金反无母。故丹溪以地黄为君,令水盛则火自息。又损其肺者益其气,故用人参以鼓生发之元。虚则补其母,故用茯苓以培万物之本。白蜜为百花之精,味甘归脾,性润悦肺,且缓燥急之火。四者皆温良和厚之品,诚堪宝重。郭机曰:起吾沉瘵,珍赛琼瑶。故有琼玉之名。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