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热入血室

《冯氏锦囊秘录》:热入血室

《妇科心法要诀》:热入血室

《妇人规》:热入血室

《回春录》:热入血室

《临证指南医案》:热入血室

《女科撮要》:热入血室

《女科精要》:热入血室

《女科切要》:热入血室

《女科证治准绳》:热入血室

《伤寒大白》:热入血室

《伤寒六书》:热入血室

《伤寒六书》:热入血室

《伤寒明理论》:热入血室

《伤寒心法要诀》:热入血室

《续名医类案》:热入血室

《也是山人医案》:热入血室

《医述》:热入血室

《医效秘传》:热入血室

《医学读书记》:热入血室

《医学纲目》:热入血室

《医学心悟》:热入血室

《医学摘粹》:热入血室

《伤寒说意》:热入血室

《伤寒说意》:热入血室

《四圣心源》:热入血室

《医宗金鉴》:热入血室

《医宗金鉴》:热入血室

《竹林女科证治》:热入血室

《金匮》曰∶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也。此言发热病之初也。经水适来,邪盛而经气亦盛,寒邪伤荣,故邪与血搏,血属阴主夜,故昼则虽热而明了,暮则入阴分,邪挟阴气而为谵语,如见鬼状者,谵之甚也。此为热入血室。然血室虽在内,而表邪实未尝犯胃及上二焦,故治法亦惟和表邪,兼清血室之热足矣。误以为客邪入内攻之,则伐及无辜,导邪入内矣。故曰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也。然冲为血海,即是血室,冲脉得热则逼血下行,男子亦有之,不独妇人也。


热入血室经适断,邪热乘虚血室潜,寒热有时如疟状,小柴胡加归地丹。


【注】《金匮》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此言邪热未尽,值经来,乘虚入于血室之间而潜藏之,故令血结,而寒热有时如疟状也。血室肝主之,肝与胆为表里,胆因肝受邪而病寒热,故用小柴胡汤主之也。加当归、生地、丹皮者,所以清血分之热也。


小柴胡汤(方见首卷柴胡四物汤注中)


热入血室经适来,昼日明了夜谵妄,无犯胃气上二焦,热随血去自无恙。


刺期门法 清热行血汤


热入血室成结胸,下血谵语头汗出,二者皆当刺期门,随其实取泄而去。清热行血桃红丹,灵脂地草穿山赤。


【注】《金匮》云∶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也。此言热虽入于血室,然经行不断,则热不留结。勿谓谵妄,遂以硝黄犯其胃气刺伤荣血,小柴和解犯上二焦。但俟其热随血去,病必自愈。《伤寒论》曰∶血自下,下者愈。此之谓也。


妇人伤寒,或劳役、或怒气发热,适遇经行,以致热入血室,或血不止,或血不行,令人昼则明了安静,夜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是也。


若热因外邪由表而入者,宜一柴胡饮,或三柴胡饮,或四柴胡饮,或良方黄龙汤加生地,酌而用之。


一柴胡饮(见《新方八阵·散阵》)一为水数,从寒散也。凡感四时不正之气,或为发热,或为寒热,或因劳、因怒,或妇人热入血室,或产后经后,因冒风寒,以致寒热如疟等证,但外有邪而内兼火者,须从凉散,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钱) 黄芩(一钱半) 芍药(二钱) 生地(一钱半) 陈皮(一钱半)甘草(八分)


水一钟半,煎七、八分,温服。如内热甚者,加连翘一、二钱,随宜。如外邪甚者,加防风一钱佐之;如邪结在胸而痞满者,去生地加枳实一、二钱。如热在阳明而兼渴者,加天花粉或葛根一、二钱,热甚者加知母、石膏亦可。


三柴胡饮(见《新方八阵·散阵》)三为木数,从肝经血分也。凡人素禀阴分不足,或肝经血少而偶感风寒者,或感邪不深,可兼补而散者,或病后产后感冒,有不得不从解散,而血气虚弱不能达者,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钱) 芍药(一钱半) 炙甘草(一钱) 陈皮(一钱) 生姜(三、五片) 当归(二钱,溏泄者易以熟地)


水一钟半,煎七、八分,温服。如微寒咳呕者,加半夏一二钱。


四柴胡饮(见《新方八阵·散阵》)四为金数,从气分也。凡人元气不足或忍饥劳倦,而外感风寒,或六脉紧数微细,正不胜邪等证。必须培助元气,兼之解散,庶可保全,宜此主之。若但知散邪,罔顾根本,未有不元气先败者,察之慎之。


柴胡(一、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五、七片) 当归(二、三钱,泻者少用) 人参(二、三钱或五、七钱酌而用之。)


水二钟,煎七、八分,温服。如胸膈滞闷者,加陈皮一钱。


《良方》黄龙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


若或怒、或劳,火由内生,其人多汗而无表证者,宜保阴煎、清化饮、当归六黄汤之类加减主之。


保阴煎(见血热经早)


清化饮(见血热经早)


当归六黄汤(见《古方八阵·寒阵》)治盗汗之圣药。


当归 黄 (蜜炙各二钱) 生地黄 熟地黄 黄连 黄芩 黄柏(各一钱)


水二钟煎服。


若病虽渐愈,但元气素弱,而热有未退、血未止者,宜补阴益气煎,或补中益气汤。若脾气素弱,宜归脾汤;血气俱弱者,宜十全大补汤,庶无误矣。


补阴益气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此补中益气汤之变方也。治劳倦伤阴,精不化气,或阴虚内乏,以致外感不解,寒热 疟,阴虚便结不通等证。凡属阴气不足而虚邪外侵者,用此升散,无不神效。


人参(一、二、三钱) 当归(二、三钱) 山药(酒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或一、二两) 陈皮(一钱) 炙甘草(一钱) 升麻(三、五分,火浮于上者去此不必用)柴胡(一、二钱,如无外邪者不必用)


水二钟,加生姜三五七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补中益气汤(见经不调)


归脾汤(见经不调)


十全大补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


若血热多滞者,宜小柴胡汤加丹皮、红花、当归。


小柴胡汤(见崩淋经漏不止)


砧(即丈夫)远出,妇病如狂,似属七情中病,而亦有不尽然者。


陈氏妇,患此月余,巫医屡易,所费既巨,厥疾日增。孟英切其脉,弦而数。能食便行,气每上冲,腹时痛胀。


询其月事,云∶病起汛后,继多白带。孟英曰∶病因如是,而昼则明了,夜多妄言,酷似热入血室之候,径从瘀血治之可也。与∶桃仁 红花 犀角 菖蒲 胆星 旋复 赭石 丹参 琥珀 葱白之剂,两服而瘀血果行,神情爽慧。


继去桃仁、红花,加当归、元参,服数剂而瘳。


沈(氏) 温邪初发。经水即至。寒热耳聋。干呕。烦渴饮。见症已属热入血室。前医见咳嗽脉数舌白。为温邪在肺。用辛凉轻剂。而烦渴愈甚。拙见热深十三日不解。不独气分受病。况体质素虚。面色黯惨。恐其邪陷痉厥。三日前已经发痉。五液暗耗。内风掀旋。岂得视为渺小之恙。议用玉女煎两清气血邪热。仍有救阴之能。(热邪内陷液伤发痉)玉女煎加竹叶心。武火煎五分。


又 脉数。色黯。舌上转红。寒热消渴俱缓。前主两清气血。伏邪已得效验。大凡体质素虚。驱邪及半。必兼护养元气。仍佐清邪。腹痛便溏。和阴是急。


白芍 炙草 人参 炒麦冬 炒生地


又 脉右数左虚。临晚微寒热。复脉汤去姜桂。


吴(氏) 热病十七日。脉右长左沉。舌痿饮冷。心烦热。神气忽清忽乱。经来三日患病。血舍内之热气。乘空内陷。当以瘀热在里论病。但病已至危。从蓄血如狂例。(蓄血)


细生地 丹皮 制大黄 炒桃仁 泽兰 人中白


考热入血室。金匮有五法。第一条主小柴胡。因寒热而用。虽经水适断。急提少阳之邪。勿令下陷为最。第二条。伤寒发热。经水适来。已现昼明夜剧。谵语妄见。恐人误认阳明实病。故有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之戒。第三条。中风寒热。经水适来。七八日。脉迟身凉。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显无表症。全露热入血室之候。自当急刺期门。使人知针力比药力尤捷。第四条。阳明病。下血谵语。但头汗出。亦为热入血室。亦刺期门。汗出而愈。仲景无非推展其义。教人当知通变。第五条。明其一症。而有别因为害。如痰潮上脘。昏冒不知。当先化其痰。后除其热等语。所谓急者先除也。乃今人一遇是症。不辨热入之轻重。血室之盈亏。遽与小柴胡汤。贻害必多。要之热甚而血瘀者。与桃仁承气。及山甲归尾之属。血舍空而热陷者。用犀角地黄汤。加丹参木通之属。表邪未尽。而表症仍兼者。当合乎和解。热轻而清药过投。气机致钝者。不妨借温通为使。血结胸有桂枝红花汤。参入海蛤桃仁之治。昏狂甚。进牛黄膏。调入清气化结之煎。再观案中。有两解气血燔蒸之玉女法。热甚阴伤。有育阴养气之复脉法。又有护阴涤热之缓攻法。先圣后贤。其治总条分缕析。学人审症制方。慎毋拘乎柴胡一法也。(邵新甫)


徐评 向时阅此老亲笔医案。每多假借偏造之谈。而文理亦有不贯串处。今所刻诸案不但文理通达。兼之笔力简净明达。近日时文家亦不能望其万一。不知原文本来如是。抑编辑之人为之笔削也。


妇人伤寒,或劳役,或怒气发热,适遇经行,以致热入血室;或血不行,或血不止,令人昼则明了安静,夜则谵语如见鬼状,用小柴胡加生地黄;血虚者,用四物加生地、柴胡。切不可犯胃气。若病既愈而血未止,或热未已,元气素弱,用补中益气。脾气素郁,用济生归脾。血气素弱,用十全大补,庶无误矣。


【治验】



一妇人经行,感冒风寒,日间安静,至夜谵语,用小柴胡加生地,治之顿安。但内热头晕,用补中益气加蔓荆子而愈。后因怒恼,寒热谵语,胸胁胀痛,小便频数,月经先期,此是肝火血热妄行,用加味逍遥加生地而愈。



一妇人因怒,寒热头痛,谵言妄语,日晡至夜益甚,而经暴至。盖肝藏血,此怒动火,而血妄行。用加味逍遥散加生地,治之神思顿清,但食少体倦,月经未已,盖脾统血,此脾气虚不能摄,用补中益气治之,月经渐止。



一妇人怀抱素郁,感冒经行谵语,服发散之剂,不应,用寒凉降火,前症益甚,更加月经不止,肚腹作痛,呕吐不食,痰涎自出,此脾胃虚寒,用香砂六君,脾胃渐健,诸症渐退,又用归脾汤而痊愈。


《金匮》曰∶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也。此言发热病之初也。经水适来,邪盛而经气亦盛,寒邪伤荣,故邪与血搏,血属阴主夜,故昼则虽热而明了,暮则入阴分,邪挟阴气而为谵语,如见鬼状者,谵之甚也。此为热入血室。然血室虽在内,而表邪实未尝犯胃及上二焦,故治法亦惟和表邪,兼清血室之热足矣。误以为客邪入内攻之,则伐及无辜,导邪入内矣。故曰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也。然冲为血海,即是血室,冲脉得热则逼血下行,男子亦有之,不独妇人也。


妇人感冒,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胸胁满,谵语,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凡发热恶寒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当自愈矣。今反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此因经水适来,血海正开,热邪乘虚入于厥阴藏血之室。肝主魂,热邪内扰神明,是以胸满谵语,如见鬼状,故刺期门厥阴所注之 ,泻其热以外泄。


妇人感冒七八日,续发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或昼明夜甚,谵语如见鬼状,无犯胃气,及上中二焦,必自愈。


上条言脉迟身凉,但刺期门,此条言七八日,续发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血室未闭,其血必结,忌用苦寒凝滞之药。今有大坝吕天祥媳,经水适断,医以大剂黄连投之,少腹结块而殒。


妇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仲景以小柴胡汤和之,家秘倍加柴芩,重加归芍,其功最专,再加丹皮、地骨皮,则身热易退。


热入血室发热,昼静夜甚者,亦有虚实不同。血虚发热者,皆因营血不足,如阴虚内热之证,脉必细数,宜补血凉血。血热发热,邪热入于血分,脉必数大,不必补血,归芍柴胡汤或导赤各半汤之类。


导赤各半汤 病后心下不硬,腹不满,二便如常,身无热,神昏不语,或独话,目赤口干,不饮水,与食则咽,不与不思,形如醉人。


黄连 黄芩 犀角 知母 滑石 麦冬 人参 茯神 甘草


加灯心姜枣煎。


〔良〕妇人伤寒伤风发热,经水适来,昼则安静,暮则谵语,有如疟状,此为热入血室。治者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宜服小柴胡汤。若脉迟身凉,当刺期门穴,下针病入五吸停针,良久,徐徐出针。凡针期门穴,必泻勿补。肥人二寸,瘦人寸半也。


〔薛〕前证若因劳役,或怒气发热,适遇经行而患前证者,亦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治之。血虚,用四物加柴胡。若病既愈而热未已,或元气素弱,并用补中益气汤。脾气素郁,用济生归脾汤。血气素虚,用十全大补汤。


许学士治一妇病伤寒发寒热,遇夜则如见鬼状,经六七日忽然昏塞,涎响如引锯,牙关紧急,瞑目不知人,病势危困。许视之曰∶得病之初,曾值月经来否?其家云∶经水方来,病作而经遂止,得一二日发寒热,昼虽静,夜则有鬼祟,从日昨不省人事。许曰∶此乃热入血室证。仲景云,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发作有时,此名热入血室。医者不晓,以刚剂与之,逐致胸膈不利,涎潮上脘,喘急息高,昏冒不知人。当先化其痰,后除其热。乃急以一呷散投之,两时顷,涎下得睡,省人事;次授以小柴胡汤加生地黄,三服而热除,不汗而自解矣。一妇人患热入血室证,医者不识,用补血调气药治之,数日遂成血结胸。或勤用前药,许公曰∶小柴胡已迟,不可行也。无已,刺期门穴斯可矣。予不能针,请善针者治之。如言而愈。或问∶热入血室,何为而成结胸也?许曰∶邪气传入经络,与正气相搏,上下流行,遇经水适来适断,邪气乘虚入于血室,血为邪所迫,上入肝经,肝受邪则谵语而见鬼,复入膻中,则血结于胸中矣。何以言之?


妇人平居,水养木,血养肝。方未受孕,则下行之为月水,既孕则中蓄之以养胎,及已产则上壅之以为乳,皆血也。今邪逐血并归于肝经,聚于膻中,结于乳下,故手触之则痛,非药可及,故当刺期门也。


虞恒德治一少妇,夏月行经得伤寒似疟,谵语狂乱,诸医皆以伤寒内热,投双解散、解毒汤服之,大汗如雨,反如风状,次以牛黄丸金石之药,愈投愈剧。一日延虞诊视,脉弦而大,伤在前,伤寒在后。今伤寒得汗虽已,内伤则尚存故也。因细问之,患者曰∶正行经时,因饮食后多汗,用冷水抹身,因得此证。方知冷水外闭其汗,内阻其血,邪热入室,经血未尽,血得邪热,乍静乍乱,寒热谵语,掉眩类风,须得玉烛散下之而愈。下后谵语已定,次以四物、小柴胡汤调理,五日热退身凉,其患遂瘳。


《衍义》云∶一妇人温病已十二日,诊之其脉六七至而涩,寸稍大,尺稍小,发寒热,头赤口干,不了了,耳聋。问之,病数日经水乃行,此属少阳热入血室也,若治不对病,则必死。乃按其证与小柴胡汤服之,二日,又与小柴胡汤加官桂、干姜一日,寒热遂止。又云∶脐下急痛,又与抵当丸微利,脐下痛痊,身渐凉,脉渐匀,尚不了了,乃复与小柴胡汤。次日,但胸中热躁,口鼻干,又少与调胃承气汤,不得利。次日心下痛,又与大陷胸汤半服,利三行。次日虚烦不宁,时妄有所见,复狂言,虽知其尚有燥屎,以其极虚,不敢攻之,遂与竹叶汤去其烦热,其夜大便自通,至晚两次,中有燥屎数枚,而狂言虚烦尽解。但咳嗽唾沫,此肺虚也。若不治,恐乘虚而成肺痿,遂与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汤,一日咳减,二日而病悉愈。以上皆用仲景方。


薛立斋治一妇人经行,感冒风寒,日间安静,至夜谵语,用小柴胡加生地治之顿安。但内热头晕,用补中益气加蔓荆子而愈。后因恼怒,寒热谵语,胸胁胀痛,小便频数,月经先期,此是肝火血热妄行,用加味逍遥加生地黄而愈。一妇人因怒,寒热头痛谵语,日晡至夜益甚,而经暴至。盖肝藏血,此怒动火而血妄行,用加味逍遥散加生地黄治之,神思顿清。但食少体倦,月经未已。盖脾统血,此脾气虚,不能摄血,用补中益气治之,月经渐止。一妇人怀抱素郁,感冒经行谵语,服发散之剂不应,用寒凉降火,前证益甚,更加月经不止,肚腹作痛,呕吐不食,痰涎自出。此脾胃虚寒,用香砂六君,脾胃渐健,诸证渐退,又用归脾汤而全愈。


加味小柴胡汤 治妇人伤风,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致如疟状。


柴胡(三钱) 半夏 黄芩(各二钱) 生地黄 人参(各一钱半) 甘草(半钱)


作一服,水二盅,姜五片,枣二枚,煎一盅,不拘时服。


干姜柴胡汤 治妇人伤寒,经脉方来,热入血室,寒热如疟,或狂言见鬼。


柴胡(一钱) 桂枝(三分) 栝蒌根(五分) 牡蛎( ) 干姜(炮) 甘草(炒,各三分)


上水煎服,汗出而愈。


海蛤散 治妇人伤寒,血结胸膈,宜服此药,及针期门穴。


海蛤 滑石( ,水飞) 甘草(各五钱) 芒硝(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用鸡子清调下。小肠通利,其结血自散。更用桂枝红花汤发其汗则愈。(方见。)


热入血室,《伤寒论》分四条。首条阳明病下血谵语,总论男女均有此病,故曰下血,不曰经水,但头汗出,刺期门。少阳三条,则专言妇人矣。第一言经水适来,七八日热除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言浑似太阳误下,身不发热,表邪乘虚入里,结胸症。但彼以误下,邪热传入阳明肠胃,故成结胸。此以热邪自传厥阴血室,故刺期门。第二条言经水适断,发作有时而寒热,浑似少阳似疟症,但彼以邪入少阳心胸之间,而成似疟,此以邪热入厥阴血室之所,而成热入血室。二者病不同,而同用小柴胡汤,以其寒热发作,如疟状相同,肝胆同治,故以小柴胡汤同和解。第三言虽有伤寒发热之表症,谵语见鬼之里症,然不用汗吐下等法,以犯胃气,惟用刺期门,以泄里热,服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大凡发热有气血之分。日间发热为气热,夜间发热为血热。故昼安静,夜发热,名热入血室。然血热之症,又有虚实不同。血虚发热,营血不足,如阴虚内热之症,故脉必细数,治以补血凉血,如海藏四物汤,倍加柴胡,黄芩,以定寒热。血实发热,邪热入血,即热入血室等症,故脉必数大,治宜凉血,不必补血,归芍柴胡汤、导赤各半汤,倍加柴胡、芍药、生地、黄芩、丹皮,引入血分。然其症状,各有分别,血虚者,其人阴血素虚,渐渐夜间发热,日间仍能举动,其热也缓,其脉细数无神;血实者,素无不足,偶因外有感冒,内有积热,表邪未散,里热未清,或因早食浓味,或因早服补药,每夜发热,其热也甚,其脉数大有力。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热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此条详注头汗下血门,宜互看。阳明表邪,传少阳内舍厥阴,不得外泄,上薰头汗出,刺期门肝穴,经络宣通, 然汗出而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中风发热恶寒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当自愈矣。今反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因经水适来,血海正开,热邪乘虚入于厥阴藏血之室,肝主魂,热邪内乱神明,是以胁满谵语,故刺期门厥阴所注之 ,泻其实热外泄。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上条言身凉脉迟,不用发表,但刺期门;此条言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血室未闭,热入血结如疟状,宜用小柴胡汤。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上条一言结胸状,一言如疟状,此条又言如见鬼状,此互发热入血室,病形不一。两条言刺期门,一条言小柴胡汤主之,此条言无犯胃气及上二焦,此总结上文热入血室,惟刺期门、小柴胡汤二法。


小柴胡汤 见寒热头眩。


此方清血室之热,家秘加当归、芍药,则引入血分。立斋以此汤加生地、丹皮,亦是此意。


柴芩四物汤


柴胡 黄芩 生地 当归 白芍药 牡丹皮


此即海藏四物汤,家秘加入柴胡、黄芩治血虚发热,今用治热入血室最效。


归芍柴胡汤


归身 白芍 柴胡 生地 丹皮 地骨皮 秦艽 黄芩 广皮 甘草


此方凉血养血,家秘治血虚,夜发热,热入血室,阴虚骨蒸等症最效。


导赤各半汤


血藏于肝而生于心,故心火旺则血亦热。此方清心火,生心血,家秘加柴胡、归、芍,兼肝热而治之矣。


热入血室者,冲脉为血之海,即血室也。男女均有此血气,亦均有此冲脉。得热血必妄行,在男子则为下血谵语,因邪热传入正阳明腑;在妇人则为寒热似疟,邪乃随经而入,皆为热入血室。太阳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而血自下者,愈;不愈,用桂枝汤。阳明下血谵语,胸满如结胸,夜则如见鬼,此为热入血室,小柴胡汤。下焦蓄血,其人如狂,小腹急结,小便自利,大便黑,与夫下利,无表里证,脉数不解,消谷易饥,多日不大便,此为瘀血,桃仁承气汤。少阴病,下利脓血,或腹满,下如鱼脑者,桃花汤主之。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中二焦,必自愈。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如疟状,小柴胡汤。


阳明下血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而愈。


妇人热入血室,有二经水适来。二条不言药者,盖以经血方来,热气乘虚而入,经血止,则热亦出矣,故不可用汗下药犯其胃气及上中焦。如其胸满谵语,此内实也,刺期门以泻之。若经水适断,续得寒热,其血必结,故用小柴胡汤。若阳明热入血室,此男子失血之证,但当刺以泻热也。


伤寒热入血室.何以明之.室者屋室也.谓可以停止之处.人身之血室者.荣血停止之所.经脉留会之处.即冲脉是也.冲脉者.奇经八脉之一脉也.起于肾下.出于气冲.并足阳明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二经脉之海.王 曰.冲为血海.言诸经之血.朝会于此.男子则营运生精.女子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内经曰.任脉通.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者是也.王 曰.阴静海满而去血.谓冲脉盛.为海满也.即是观之.冲是血室可知矣.伤寒之邪.妇人则随经而入.男子由阳明而传.以冲之脉.与少阴之络起于肾.女子感邪.太阳随经.便得而入冲之经.并足阳明.男子阳明内热.方得而入也.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在男子则下血谵语.在妇人则月水适来.阳明病下血谵语.此为热入血室者.斯盖言男子.不止谓妇人而言也.妇人伤寒.经水适来.与经水适断者.皆以经气所虚.宫室不辟.邪得乘虚而入.针经有言曰.邪气不得其虚.不能独伤人者是矣.妇人热入血室.有须治而愈者.有不须治而愈者.又各不同也.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和.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二者是须治而愈是也.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是不须治而愈者也.谵语为病邪之甚者.何不须治而愈耶.且胸胁满.如结胸谵语.是邪气留结于胸胁而不去者.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寒热如疟.发作有时者.是血结而不行者.须小柴胡汤散之.二者既有留邪.必须治之可也.若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此则经水既来.以里无留邪.但不妄犯.热随血散.必自愈.经曰.血自下.下者愈.故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所谓妄犯者.谓恐以谵语为阳明内实.攻之犯其胃气也.此无胸胁之邪.恐刺期门犯其中焦也.此无血结.恐与小柴胡汤犯其上焦也.小柴胡汤解散.则动卫气.卫出上焦.动卫气是犯上焦也.刺期门则动荣气.荣出中焦.动荣气是犯中焦也.脉经有曰.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岂谓药不谓针耶.此其是欤.


妇人伤寒同一治,胎产经来热入室,昼日明了夜谵妄,小柴生地牡丹皮,无汗加麻有汗桂,汗后不解再加枝。寒热如疟加麻桂,中寒姜附不须疑,渴热白虎花粉葛,瘀血桃仁承气俱。产后胎前虽多证,不外阴阳表里医。


【注】妇人伤寒,与男子治法同也。惟产后经来,邪热乘虚而入血室,另有治法。热入血室之证,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妄见鬼状,宜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若无汗则为表实,加麻黄汗之。有汗则为表虚,加桂枝解之。若有发热恶寒之表,已经发汗,虽无汗不加麻黄,再加桂枝以解之,不可复用麻黄也,若有如疟之寒热,加麻黄、桂枝两解之。若厥而下利,则为中寒,去黄芩加姜、附,不须疑也。若发热烦渴,则为里热,去半夏合白虎,或加花粉。葛根。胸胁少腹或满硬、或作痛,则为瘀血,宜合桃仁承气汤攻之。产后胎前虽有多证,不能尽述,总不外阴阳表里之治,在临证者以意消息之耳。


孙文垣治李氏妇,胸胁大腹作痛,谵语如狂,寅、卯、辰三时稍轻,午后及夜痛甚。(病在血分。)原有痰火头疼牙疼之疾,又因经行三日后头痛发寒热,医以疟治。因大恶热,三四人交扇之,以两手浸冷水中,口含水而不咽,鼻有微衄,(热在经络。)又常自悲自哭,(如狂。)痛时欲奔窜,剧则咬人,(蛔厥。)小水直下不固,(肝热。)喉哽哽吞药不下。脉之,左弦数,右关洪滑,曰∶此热入血室也。误服治疟刚燥之剂,扰动痰火,以致标本交作。其胸胁痛者,病属少阳也。剧则咬人者,虫行求食而不得,故常觉喉中哽哽然也。以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而谵狂减。次日,与安蛔汤,痛止、饮食进而愈矣。


元素侄妇,春温后经水适止,余热不退,口中甚渴,胸胁痛而耳重听,(少阳。)脉左弦数,右滑大而数,小柴胡加石膏、知母、桔梗、枳壳、葛根、栝蒌、半夏、神曲,服下热渴如旧。改用柴胡二钱,人参、甘草、天花粉、黄芩、(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天花粉,以血家忌半夏也。)白芍、红花、当归、丹皮、知母各八分,调理而瘳。(此症无谵妄发狂,然以凉解不应,必用诸血药乃应,则仍是热入血室者矣。雄按∶本方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不但为血家所忌也。况此证并非血虚,而仍用行血之药乎?)


缪仲淳治张璇浦内人,患热入血室,发狂欲杀人。医以伤寒治之,煎药未服。邀缪往,缪曰∶误矣。覆其药,投一剂而安。先与童便,(心主热,邪从血分上乘于心,故发狂。先与童便引热下行,最为元解。)继与凉血行血安心神药,遂定。


朱氏妇经行一月不止,每黄昏先寒后热,遍身疼痛,胸膈胀闷,必得大喊叫嘶,用手探吐痰涎乃宽,且渴甚,此痰饮疟疾。今饮食不进,夜如见鬼者,乃热入血室也。用小柴胡加生地、丹皮、桃仁两帖,后以白术三钱,陈皮、麦芽各一钱,乌梅一个,姜三片,水煎服之,寒热止,诸症皆安。


陆养愚治臧尧山夫人,向有头风症,八月间患腹痛,日轻夜重,痛作昏愦,语言不伦,唇口燥裂而不欲汤饮,已十日。或投香燥行气益甚,身热如火,饥不能食。脉之,沉数而弦。询之,适经行时感冒,自发寒热,头大痛。平日服川芎茶调散,今服之,头痛稍止,而身热更甚,遂变为腹痛。再问经行如常否?谓比平素觉微快。曰∶此必热入血室也。或谓此伤寒症乎?曰∶岂必伤寒,而后热入血室哉?凡病未有无客热者,况初得之感冒,因头痛而以茶调散遏之,热无从泄,遇经行血室空虚,热乘虚而入,因以成瘀。血瘀下焦,饮食不进而作痛,亦势使然也。用小柴胡以清其势,丹皮、红花、桃仁以去瘀,人参、麦冬生津止渴。二剂神清,痛减能食。日服二剂,两日后送润字丸一钱,大便去硬血数枚,痛全愈。减桃仁、红花,加归、芍,调理而安。


薛立斋治一妇人,多怒,手背患疮出血,至夜发热妄语,服清心凉血药不应,乃热入血室而然也。遂以加味小柴胡汤二剂,血止而热亦清矣。


徐(廿七)热病初发.经水适来.知饥少纳.恶心嗳气.烦渴懊 .此属热邪乘虚内陷血室.是不易治之症.拟两清气血方法.


鲜生地 麦冬 粳米 生石膏 牛膝 生草 知母 竹叶心


又 昨进两清气血方.热势稍减.恶心已缓.邪解其半.但懊 烦渴未衰.腹痛便溏.仍宗仲景无犯胃气及上下二焦之戒立方.


细生地 麦冬 炙草 丹皮 知母 牛膝 生白芍 炒桃仁



王(三八)昨议升泄少阳.为恐热邪乘虚内陷而设.今诊脉左数右大.咽痛.舌苔灰色.大便不解.头痛如昔.脘闷.欲呕.口干.鼻干.少寐.参色脉现症.已属热邪内陷血室.议景岳玉女煎加竹叶.


生石膏(四钱) 淮牛膝(四钱) 淮熟地(四钱) 知母(一钱五分) 拣麦冬(二钱) 卷心竹叶(一钱五分)


补前方


柴胡(五分) 连翘(心,二钱) 知母(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五分) 嫩元参(一钱五分) 丹参(一钱五分) 川斛(三钱) 赤芍(一钱五分)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者愈。(《金匮》)


妇人伤寒,有热入血室之证。血室即血海,冲任之脉所系,为藏精受胎之所。因经行之期,而犯伤寒之邪,则热邪乘虚袭入,与血相搏。夫肝藏魂,血室虚,则魂无所根据,肝受热邪,则为谵语,为见鬼,肝之魂不能安也。治惟清热行血,甚则桃仁承气,微则生地、丹皮、桃仁、红花、赤芍、五灵脂、甘草、木通、丹参之属,不可拘执小柴胡汤之定例。夫小柴胡一方,乃治伤寒邪传少阳,和解表里之药,非专治热入血室之药也。方中虽有柴胡发表、黄芩退热,然半夏行痰,为血家所忌;人参补气,非血热所宜。今人一遇热入血室之证,便用小柴胡汤,曰我遵仲景也。岂知仲景第一条云妇人中风,寒热发作有时,形如疟状。明属少阳经见证,故曰小柴胡汤主之。则小柴胡汤原为少阳经设也。至后三条,但云必自愈,云当刺期门,又云随其实而泻之。并无小柴胡汤主之一语,则知小柴胡汤只治少阳如疟之证,非治热入血室之证也。今人不玩仲景前后原文,漫谓妇人热入血室,辄用小柴胡汤,岂不可嗤耶!凡治妇人热入血室之病,有寒热发作有时如疟状者,则小柴胡汤可用也。然须加入桃仁、丹皮、五灵脂以行其血,如无寒热如疟之证,则小柴胡汤断不可用。举世懵懵,特表而出之。(萧慎斋)


考热入血室,《金匮》有四法,今人一遇是证,不辨热入之轻重、血室之盈亏,遽投小柴胡汤,贻害必多。


要之,热甚而血瘀者,与桃仁承气及山甲、归尾之属。血舍空而热陷者,用犀角地黄加丹参、木通之属。表邪未尽者,则当合乎和解。热轻而清药过投,气机致钝者,不妨借温通为使。血结胸,有桂枝红花汤参入海蛤、桃仁之治;昏狂甚,进牛黄膏,调入清气化结之煎,复有两解气血燔蒸之玉女法;热甚阴伤,有育阴养气之复脉法。审证制方,毋拘乎柴胡一法也。(《临证指南》)


王冰曰、冲为血之至。言诸经之血,朝会于此。其脉起于肾下,并足阳明之经。若冲脉得热血必妄行故。在男子则为下血谵语,以邪热传入,正场明府病也。在妇人则为寒热似疟,以邪热乃随经而入也。


故曰妇人则随经而入,男子由阳明而传。一说、伤寒中风,偶遇经水适来,邪随而入,或经水适断,血热而结,或胸满胆语,或往来寒热,或如疟状,皆为热入血室也。皆不可汗下,无犯胃气及中上二焦,并用小柴胡汤加归芍生地丹皮以治之。


热入血室三条,其旨不同。第一条,是血舍空而热乃入者,空则热不得聚,而游其部,故胸胁满。第二条,是热邪与血俱结于血室者,血结亦能作寒热,柴胡亦能去血结,不独和解之谓矣。第三条,是热邪入而结,经尚行者,经行则热亦行而不得留,故必自愈,无犯胃气及上二焦,病在血而不在气,在下而不在上也。若诛伐无过,变证随出,乌能自愈耶?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东垣云∶妄见妄闻,夜梦亡人,皆肝木火盛而为邪也,刺期门。与此义同。)许学士云∶有妇人患热入血室证,医者不识,用补血调气药,延养数日,遂成血结胸。或劝用前药。予曰∶小柴胡已迟,不可行也。无已,则有一焉,刺期门穴斯可矣。予不能针,请善针者治之,如言而愈。或问曰∶热入血室,何谓而成结胸也?予曰∶邪气传入经络,与正气相搏,上下流行,或遇经水适来适断,邪气乘虚而入血室,血为邪迫,上入肝经,肝受邪则谵语而见鬼,复入膻中,则血结于胸也。何以言之?妇人平居,水当养于木,血当善于肝。方未受孕,则下行之以为月水;既妊,则中蓄之以养胎;及已产,则上壅之以为乳,皆此血也。今邪气蓄血,并归肝经,聚于膻中,结于乳下,故手触之则痛,非汤剂可及,故当刺期门也。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活人》云∶小柴胡和之。犯胃气谓下之,犯上二焦谓发汗也。)



〔《衍》〕有一妇人,温病已十二日,诊之,其脉六七至而涩,寸稍大,尺稍小,发寒热,颊赤口干,不了了,耳聋。问之,病数日经水乃行,此属少阳热入血室也。若治不对病,则必死。乃按其证与小柴胡汤,服之二日,又与小柴胡汤加桂、干姜一日,寒热遂止。又云∶我脐下急痛。又与抵当丸微利,脐下痛痊,身渐凉,脉渐匀,尚不了了。仍复与小柴胡汤。次日又云∶我但胸中热躁,口鼻干。又少与调胃承气汤,不得利。次日又云∶心下痛。又与大陷胸丸半服,利三行。次日,虚烦不乐,时亦有所见,时复狂言。虽知其尚有燥屎,以其极虚,不敢攻之。遂与竹叶汤,去其烦热。其夜大便自通,至晓两次,中有燥屎数枚,而狂言虚烦尽解。但咳嗽唾,此肺虚也,恐乘虚而成肺痿。遂与小柴胡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汤。一日咳减,二日而病悉愈。以上皆用张仲景方。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经水适来适断,邪气乘虚内陷于血海之中,以致昼则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是为热入血室。治法,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宜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桃仁、红花、生地、丹皮之类主之。


妇人伤寒,与男子治法同,惟产后经来,邪热乘虚而入血室,另有治法。热入血室之证,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妄见神鬼,宜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若无汗则为表实,加麻黄汗之。有汗则为表虚,加桂枝解之。若有发热恶寒之表证。已经发汗,虽无汗不加麻黄,再加桂枝以解之。若有如疟之寒热,加麻黄、桂枝两解之。若厥而下利,则为中寒,去黄芩加姜附不须疑也。若发汗烦渴,则为里热,去半夏合白虎,或加花粉、葛根。若胸胁少腹,或满硬,或作痛,则为瘀血,宜合桃仁承气汤攻之。产后胎前,虽有多证,不能尽述,总不外阴阳表里之治。在临证者以意消息之耳。


女子阳明病,正值经来,谵语下血者,此为热入血室。以神胎于魂而魂藏于血,血热则神魂迷乱也。火性炎上,其头上汗出,际(际 至也。)颈而还。此当凉营而发表也。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而值经水适来,得病七八日后,脉迟热退身凉,似乎表解矣,乃胸胁之下,满如结胸,而作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盖其经热秉血海方虚之时,离表而归里也。宜凉血清肝,泻其相火。


又如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往来,而值经水适断者,此亦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血结经瘀,遏闭少阳之气,阳陷则阴束而为外寒,阴升则火炎而生内热,故使寒热如疟,应时发作。宜小柴胡汤,清其经热也。


又如伤寒发热,而值经水适来,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亦为热入血室。盖血为阴,夜而阳气入于阴分,血热发作,故谵妄不明。宜泻热清肝,以泻相火。但邪热在下,治之毋犯胃气及上焦清气,则自愈也。


经水适来之时,外感中风,发热恶寒,七八日后,六经既遍,表解脉迟,热退身凉,而胸胁痞满,状如结胸,语言谵妄,神识不清,此谓热入血室也。以少阳之经,下胸贯膈而循胁里。少阳厥阴,表里同气,血藏于厥阴,热入血室,同气相感,自厥阴而传少阳。甲木逆升,经气不降,横塞胸胁,故状如结胸。君相感应,相火升炎而烁心液,故作谵语。肝主血,心主脉,血行脉中,血热则心病也。


盖经下之时,血室新虚,风伤卫气,卫气闭敛,营郁热发,热自经络而入血室,势所自然。宜清厥阴少阳之经,泻热而凉血也。


柴胡地黄汤


柴胡三钱 黄芩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丹皮三钱 地黄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表未解者,加苏叶、生姜。


47。妇人伤寒同一治,胎产经来热入室,昼日明了夜谵妄,小柴生地牡丹皮,无汗加麻有汗桂,汗后不解再加枝。寒热如疟加麻桂,中寒姜附不须疑,渴热白虎花粉葛,瘀血桃仁承气俱。产后胎前虽多证,不外阴阳表里医。


【注】妇人伤寒,与男子治法同也。惟产后经来,邪热乘虚而入血室,另有治法。热入血室之证,书日明了,夜则谵语妄见鬼状,宜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若无汗则为表实,加麻黄汗之。有汗则为表虚,加桂枝解之。若有发热恶寒之表,巳经发汗,虽无汗不加麻黄,再加桂枝以解之,不可复用麻黄也。若有如疟之寒热,加麻黄桂枝两解之。


若厥而下痢,则为中寒,去黄芩加姜,附,不须疑也。若发热烦渴,则为里热,去半夏合白虎,或加花粉葛根。胸胁少腹或满硬、或作痛,则为瘀血,宜合桃仁承气汤攻之。产后胎前虽有多证,不能尽述,总不外阴阳表里之治,在临证者以意消息之耳。


加味小柴胡汤


1。热入血室经适断,邪热乘虚血室潜,寒热有时如疟状,小柴胡加归地丹。


【注】『金匮』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


主之。此言邪热未尽,值经来,乘虚入于血室之间而潜藏之,故令血结,而寒热有时如疟状也。血室肝主之,肝与胆为表里,胆因肝受邪而病寒热,故用小柴胡汤主之也。加当归,生地,丹皮者,所以清血分之热也。


小柴胡汤方见首卷柴胡四物汤注中2。热入血室经适来,昼日明了夜谵妄,无犯胃气上二焦,热随血去自无恙。


【注】『金匮』: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也。此言热虽入于血室,然经行不断,则热不留结,勿谓谵妄,遂以硝黄犯其胃气刺伤荣血;小柴和解犯上二焦,但俟其热随血去,病必自愈。


『伤寒论』曰:血自下,下者愈。此之谓也。


刺期门法 清热行血汤


3。热入血室成结胸,下血谵语头汗出,二者皆当刺期门,随其实取泄而去,清热行血桃红丹,灵脂地草穿山赤。


【注】『金匮』云: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又云: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此二条,一言适来即断,血结在里为实证;一言阳明病亦有热入血室,但下血头汗出为不同,故为热入血室,亦由肝实,故均谓当刺期门也。不能刺者,以清热行血汤治之,其方即桃仁,红花,丹皮,五灵脂,生地,甘草,穿山甲,赤芍也。合四证观之,大抵有寒热如疟之证,方可用小柴胡。否则或不药自愈,或刺期门而清热行血,以随其实而泻之,此仲景心法也,不得概以小柴甘胡治之也。


妇人伤寒,或劳役或怒气,身体发热,适遇经行,以致热入血室,或血不止,或血不行,昼则安静,夜则谵语,如见鬼神者是也。若热因外邪由表而入者,宜一柴胡饮;若或怒或劳,火由内生,其人多汗而无表证者,宜清化饮;若病虽渐愈而元气素弱,热未退,血未止者,宜补阴益气煎;若脾气素虚者,宜归脾汤;若血热多滞者,宜加味柴胡汤。


柴胡饮


柴胡 白芍(各二钱) 黄芩 生地黄 陈皮(各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


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如内热甚者,加连翘(去心)一钱。外邪甚者,加防风一钱;热在阳明而兼渴者,加天花粉一钱,或葛根一钱。


清化饮


白芍 麦冬(去心,各二钱) 牡丹皮 茯苓 黄芩 生地黄(各一钱) 石斛(七分)


水一钟半,煮七分,食远温服。如骨蒸多汗,加地骨皮一钱五分;如兼外邪发热,加柴胡一钱;热甚头痛者,加石膏一钱,小便闭涩者,加木通一钱。


补阴益气煎


人参 当归 山药(酒炒,各二钱) 熟地黄(三钱) 陈皮 炙甘草 柴胡(各一钱) 升麻(炒,三分)


水二钟,加生姜三五片,煎八分,食远温服。如无外邪,除去柴胡;如火浮于上,除去升麻。


归脾汤


人参 黄 (炙) 白术(蜜炙) 茯苓 枣仁(各二钱) 远志(制) 当归(各一钱) 木香 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钟,加圆眼肉七枚,煎七分服。


加味柴胡汤


柴胡 半夏(制) 黄芩 人参(各一钱) 牡丹皮 当归(各七分) 红花 甘草(各四分)


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